《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教案标题: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分析和比较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以及它们对数据分布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统计概念和计算方法,如平均数和范围。教学过程:
引入活动:
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提问:平均数能否完全反映一组数据的特征?为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在某些情况下,是否有其他统计指标能更好地描述数据的中心趋势和分布特征?
探究活动:
1. 引导学生了解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就是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2. 给学生提供一组数据,引导他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计算出中位数。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中位数能否完全反映一组数据的特征?为什么?
4. 引导学生了解众数的概念: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一个数
据集可能有一个或多个众数,也可能没有众数。
5. 给学生提供一组数据,引导他们计算出众数,并讨论可能存在的情况。
拓展活动:
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中位数和众数对于数据分布的特征有何影响?如何比
较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2. 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数据集,引导他们分析和比较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以
及它们对数据分布的影响。
3.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和应用中位数和众数的例子,如调查班级同学的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精选多篇)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和众数》的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统计》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
(2)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各中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合作意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数据代表的概念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判断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中,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对三个统计量的计算和确定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励学生,在整个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法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最终学会学习。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演示)以故事“骗人的平均数”为切入点。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在数学教育中,中位数与众数是重要的概念,它们能帮助学生更好
地分析和理解数据集。因此,本篇教学设计将探讨如何有针对性地引入、讲解和练习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以下是一个适用于初中数学教
学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含义及其应用。
【导入】
1.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导入:请学生回顾最近一次考试的成绩,然后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分。与此同时,请选择一个学生的成绩
进行观察讨论,询问学生该学生的成绩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是否典型、代表性。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引入中位数】
2. 定义中位数: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的一个值,当数据按升序(或
降序)排列后,它位于中间位置。提供一些例子以加深理解,比如:
给出一组有奇数个数据的示例集合,让学生找出中位数。
【引入众数】
3. 定义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值。提供一些例子,让学生找出众数。可以给出一个例子:列举同学们的身高,然后让学
生找出身高中出现最多的值,即为众数。
【讲解中位数】
4. 介绍计算中位数的方法:
a) 说明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如何找到中位数:将数据按顺序排列后,中间位置上的数就是中位数。
b) 说明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如何找到中位数:将数据按顺序排列后,中间位置上两个数的平均值即为中位数。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讲解众数】
5. 介绍计算众数的方法:
a) 说明如何找到众数:统计每个数出现的次数,出现最频繁的数
即为众数。
b) 若存在多个数出现次数相等,则说明该数据集没有众数,向学
生解释这种情况。
【巩固练习】
6. 提供一些巩固练习的例子: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0.1.2《 中位数和众数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0.1.2《中位数和众数》
一. 教材分析
20.1.2《中位数和众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本节课主要介
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求法与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并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有
一定的了解。然而,学生可能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与应用还不够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并感悟它们在统计学中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解中位数和
众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观察、操作、思考、
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增强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2.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它们解决
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2.自主探索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中位数和众数的
求法。
3.合作交流法: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
作能力。
4.巩固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六. 教学准备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引言
中位数和众数是数学中常用的统计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本教学设计将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统计思维。
教学目标
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应用。
2. 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纸笔和计算器。
2. 准备一些带有不同数据集的情景案例。
3. 准备一些带有不同数据集的习题和题目。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15分钟)
1. 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动画视频或实例向学生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教师解释中位数是指一组数据按照大小排列后中间位置的数,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 教师可以举例说明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餐馆订餐需求的众数,班级考试成绩的中位数等。
第二步:中位数的计算和应用(30分钟)
1. 教师提供一个数据集合,并引导学生按照大小重新排列。
2. 学生根据方法,找出中位数并计算。
3. 学生讨论中位数的应用,例如用于评估一个群体的平均水平,比较不同群体的特征等。
第三步:众数的计算和应用(30分钟)
1. 教师提供一个数据集合,并引导学生统计每个数字出现的次数。
2. 学生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字,即为众数。
3. 学生讨论众数的应用,例如用于分析潜在顾客的需求,制定产品
设计等。
第四步:中位数和众数的比较(30分钟)
1. 教师提供不同数据集合,并引导学生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数学教案-众数与中位数
数学教案-众数与中位数
介绍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数学中的众数(mode)和中位数(median)。这两个概念
是统计学中常用的数据集中趋势指标,对于分析和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非常有帮助。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计算众数和中位数,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这些概念。
教学目标
•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能够根据给定数据集计算众数和中位数
•能够分析和解释数据集的分布情况
教学内容
1.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众数和中位数的比较
4.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
教学步骤
步骤一: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5分钟)
•讲解众数的定义:众数是指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通过示例数据集演示计算众数的步骤:
–统计数据集中每个数值的出现次数。
–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即为众数。
步骤二: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5分钟)
•讲解中位数的定义:中位数是将数据集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通过示例数据集演示计算中位数的步骤:
–将数据集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如果数据集的长度是奇数,中位数就是排在中间的数值;如果数据集的长度是偶数,中位数就是中间两个数值的平均值。
步骤三:众数和中位数的比较(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众数和中位数的区别和联系:
–众数关注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能够反映出数据集的主要特征。
–中位数关注数据集的中间位置的数值,能够反映出数据集的中间值。
步骤四: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20分钟)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让学生运用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进行分析和解答:
–例如:某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如下:80,90,85,90,95,80,85,90,95,100,90,85,85,90。求学生的众数和中位数,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3篇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本节课“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三课时。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本节课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认识、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需要,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
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数学思考:通过实际背景,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简介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际意义,
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这两个指标。
教学内容分析
中位数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集的集中趋势。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的定义,即对于统计样本中的值,当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将被视为这组样本数的中位数。
在理解了中位数概念以后,学生还需要掌握中位数计算方法。通常用以下公式
来计算:
若n为奇数,中位数为第(n+1)/2个数
若n为偶数,中位数为第 n/2 个数与第(n/2+1)个数的平均数。
众数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集的分布情况。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即在所有数值中出现次数最频繁的数。
在理解众数的概念以后,学生还需要掌握众数的计算方法。通常用以下公式来
计算:
对于一组数,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就是这一组数的众数。
需要注意的是,当一组数据中没有数字出现超过1次时,不会存在众数。而当
存在多个数字出现次数相同时,则存在多个众数。
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财务管理中,中位数可
以通过对过去几年的公司财务数据进行计算来帮助决策者把握公司的经营状况。在生活中,小学生背包的重量、学生考试成绩以及体育比赛的得分等都需要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熟悉并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分析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和设备: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计算器;
2. 教材和教具:教科书、练习册、实物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问题引入讨论:小明有10个同学的考试成绩,他想要找到成绩的中间值和最常出现的成绩,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他?
2. 概念讲解(25分钟)
在黑板上绘制数轴,向学生解释中位数的概念: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即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
的顺序排列,中位数就是位于中间的数。如果一组数据有奇数个数,
那么中位数就是唯一确定的;如果一组数据有偶数个数,那么中位数
就是位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然后,向学生解释众数的概念: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一个数据集可能有一个或
多个众数,也可能没有众数。
3. 求解方法(30分钟)
首先,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演示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例子:一组数据 {3, 5, 1, 6, 2, 5, 4, 5},求解中位数和众数。
求解中位数的方法:
1. 将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 2, 3, 4, 5, 5, 5, 6};
2. 判断数据个数的奇偶性,发现有8个数,为偶数;
3. 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3 + 4) / 2 = 3.5;
因此,中位数为3.5。
《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课教案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课教案设计
第一章: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介绍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基本概念。
2. 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讲解: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4. 应用: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能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学生能熟练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学生能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分析数据的一般情况。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3. 中位数和众数与平均数的比较。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讲解: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特点。
4. 应用: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能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学生能利用中位数和众数分析数据的一般情况。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教学目标:
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意义。
2. 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准备:
1. 准备一些实际数据集,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
2. 准备计算工具,如纸笔、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话题:讨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 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20分钟)
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中间的数。
b. 解释中位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b. 解释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众数。
三、练习(15分钟)
1. 让学生独立计算给定的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2. 让学生互相交换数据集,互相检查计算结果。
四、应用(10分钟)
1. 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a.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让学生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b. 让学生讨论中位数和众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总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2. 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
1. 进一步学习其他统计量,如方差、标准差等。
2. 探索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及求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一、平均数
1. 引入:通过讨论“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7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平均分概念。
2. 讲解: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即总数除以数量。
3. 练习:计算一些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如:2, 4, 6, 8的平均数。
二、中位数
1. 引入:通过讨论“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叫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概念。
2. 讲解:讲解中位数的定义,即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3. 练习:找出一些数据的中位数,如:1, 2, 3, 4, 5的中位数。
三、众数
1. 引入:通过讨论“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众数概念。
2. 讲解:讲解众数的定义,即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 练习:找出一些数据的众数,如:1, 2, 2, 3, 3, 3的众数。
四、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1. 引入:讨论“如何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比较数据平均水平时的作用。
3. 练习: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比较两组学生的身高平均水平。
五、总结与拓展
1. 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
2.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教学评价:
中位数众数的教案
中位数众数的教案
教案标题:探索中位数和众数
教案目标:
1. 理解和定义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学会计算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3. 掌握如何解读和应用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资源:
1.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
2. 教学PPT或其他可视化工具
3. 数据集示例
4. 计算器
5.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表
教学步骤:
引入:
1. 引发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吗?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到它们?
2. 提供一个简单的例子,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并询问学生如何找到这些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探索中位数:
1. 定义中位数:中位数是一个数据集中的中间值,按大小顺序排列时,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2. 展示一个数据集的例子,并引导学生按大小顺序排列数据。
3. 解释如何找到中位数:如果数据集中有奇数个数值,中位数就是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如果数据集中有偶数个数值,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4. 通过示例数据集的计算,演示如何找到中位数,并让学生跟随计算。
探索众数:
1. 定义众数:众数是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2. 展示一个数据集的例子,并引导学生观察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3. 解释如何找到众数:找到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即为众数。
4. 通过示例数据集的计算,演示如何找到众数,并让学生跟随计算。
练习与应用:
1. 分发学生练习册或工作表,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些练习题,以巩固他们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你们能想到哪些情况下需要计算中位数和众数?请举例说明。
3.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分析某个班级的考试成绩,找到中位数和众数,以了解整体表现和最常见的分数。
《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课教案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课教案设计
第一章:中位数和众数的引入
1.1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意义;
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
2. 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感受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1.4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是什么?”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兴趣;
2. 讲解: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讲解求法及注意事项;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
4. 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章:中位数的求法
2.1 教学目标
1. 掌握中位数的求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中位数的求法;
2. 难点:理解中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
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明确中位数的求法;
2. 利用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2.4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 讲解:讲解中位数的求法,注意引导学生理解;
3. 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中位数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2
一. 教材分析
《中位数和众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1.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中位数和众数这两个新的统计概念。中位数和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统计量,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实例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它们的求法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统计量的概念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中位数和众数这两个概念的引入和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
三. 教学目标
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求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及其应用。
2.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能够灵活运用它们解
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
1.实例引入: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接触中位数和众数,理解它们的概
念。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解题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4.练习巩固: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求
法。
六. 教学准备
1.PPT课件:制作相关的PPT课件,用于讲解和展示中位数和众数的
概念和实例。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总19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篇一: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教学难点: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三、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1.口算下列各题
128+9234+48800+750396÷12850÷457÷2
2.只列式不计算
(二)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么小就充满爱心,要为祖国献爱心,那你们长大后想当什么呢?学生自主回答,说出自己的志愿,老师及时给与评价。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
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张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出示招聘启示,指名读出。
招聘启示
本商场由于扩大规模,现招聘工作人员若干,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请到经理处面谈。
多又惠超市
20xx年4月20日
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2. 中位数与众数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教材分析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内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四、教法建议
根据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
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逐步建立认知结构.
五、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任务1:阅读课本p142-143,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
(观看《中位数与众数》新知讲解00:00-02:00)
任务2:结合实例,怎么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众数呢?
(观看《中位数与众数》新知讲解02:01-06:29)
任务3:课下调查20名男同学所穿运动鞋的尺码,其中这些尺码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预习自测
一、选择题
1.已知数据:2,1,4,6,9,8,6,1,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4 B.6 C.5 D.4和6
答案:C
解析:从小到大排列此数据为:1、1、2、4、6、6、8、9,第4位和第5位分别是4和6,平均数是5,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5.
点拨:要求中位数,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只要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即可,本题是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
2.某校在“校园十佳歌手”比赛上,六位评委给1号选手的评分如下:90,96,91,96,95,94.那么,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96,94.5 B.96,95 C.95,94.5 D.95,95
答案:A
解析:在这一组数据中96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故众数是96;而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90,91,94,95,96,96),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是94、95,那么由中位数的定义可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94+95)÷2=94.5.故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96,94.5.
点拨:找中位数要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
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
二、填空题
3.某中学排球队12名队员的年龄情况如下表:
则这个队员年龄的众数是___________.
答案:14
解析:这组数据中,14岁的人数最多,故众数为14.
点拨:根据众数的概念求解.
4.某地连续九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表:
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分别___________.
答案:24℃; 25℃
解析:在这一组数据中25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故众数是25;处于这组数据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是24,那么由中位数的定义可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24;故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分别是24,25.故答案为24℃; 25℃.
点拨:根据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就可以求解.
(或点击“随堂训练”,选择“《中位数与众数》预习自测”)
(二)课堂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探究发现;第三环节:知识运用;第四环节:随堂检测;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下面请看一例: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4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
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小英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出评判:
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成绩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是不属实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30分和25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
目的:一是复习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同时说明有些数据利用平均数是反应不出问题的,为引入新的数据代表奠定基础.
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积
极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注意事项:本环节占用的时间不宜长,只要达到引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既可.
第二环节:探究发现
内容:问题: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
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700元.
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9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800元.
一位应聘者心里在琢磨: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
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对表现积极的学生予以鼓励.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
上述问题中,经理、职员C、职员D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该公司的收入情况:
(1)月平均工资2700元,指所有员工工资的平均数是2700元,但只有正、副经理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是他两人的工资把平均工资“拉”高了.(2)职员C的工资是1900元,恰好居于所有员工工资的“正中间”(恰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