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出土的西周青铜甬钟
从仰韶时代陶铃到殷墟文化的铜铃来看铃的发展演变历程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
陶铃的历史已有两三千年,这期间陶铃的发展并没有出现大的中断,而是以强劲的态势不断发展演变,延续时间较长。这种古老乐器广泛流行于黄河中下游、黄淮地区和长江中游之江汉流域,长江以南尚未发现。随着音乐考古学队伍日益壮大,出土文物也越来越多,陶铃、铜铃的数量更是数不胜数。就目前的考古资料看,铃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也承载着不同的时代使命。笔者旨在从音乐考古学的角度对铃器的发展过程做进一步梳理,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且富有生活情趣和艺术性的铃器成长史。
1 从仰韶时代到龙山时代的陶铃
仰韶时代的陶铃主要出土于南郑龙岗寺、淅川下王岗、陕县庙底沟、郑州大河村遗址。而北辛文化晚期、大汾口文化早期和晚期以及龙山文化时代的陶铃主要出土于泰安大汾口、邳县刘林、大墩子、蒙城尉迟寺。这一时期的陶铃也可以称之史前时期的陶铃,分为无甬铃和甬铃两大类,无甬铃数量较甬铃多,有41件,后者则为3件。
1.1 无甬铃
无甬铃又叫悬系铃,即铃顶上没有甬柄。1.1.1 弧顶铃
有4件,分别为:淅川下王岗遗址标本H168∶19,仰韶文化二期;汤阴白营遗址标本T4②∶10,后岗二期;天门石家河邓家湾遗址标本H109∶44,屈家岭文化时期;郑州大河村遗址标本T13②∶29,王湾三期。除了淅川下王岗遗址标本H168∶19顶部穿孔为4个之外,其余顶部穿孔为2个,铃体不高,大小接近,3.7~5.4厘米。1.1.2 平顶铃
史前陶铃中平顶铃占大部分,目前出土的文物中一共
有17件,根据平顶铃的横截面的不同,共分为五亚型。
叶家山西周编钟的年代及所反映的若干问题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 年第 3 期HUANGZHONG(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39文章编号:1003-7721(2018)03-0039-07叶家山西周编钟的年代及所反映的若干问题黄凤春摘 要:2013 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叶家山西周曾国墓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时, 在 M111 号大墓中出土了一组五件套的编钟。从同墓出土的青铜铭文判定,M111 应是一座 曾侯墓葬,墓主可能为曾侯犺。其年代属西周早期,这是迄今在南方所发现的年代最早、数量 最多的编钟,经对编钟测音,皆为一钟双音,具有跨越一个八度再加纯四度(B3-11 ~ E5-4)的音 域,能够构成该音域内的六声音阶。通过对出土编钟的考察,西周早期编钟组合的编列件数 应存在南北差异,镈钟与甬钟成编及侧鼓音(第二基频)的标识符号早在西周早期就已存在。关键词:叶家山;西周编钟;编列;组合;侧鼓音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06/42-1062/j.2018.03.0062013 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叶家山 西周曾国墓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时,在 M111 号大墓中出土了一组五件套的编钟。从同墓出 土的青铜铭文判定,M111 应是一座曾侯墓葬, 墓主可能为曾侯犺。所出编钟由 1 件镈钟和 4 件甬钟组成,这是继战国曾侯乙墓编钟出土后, 再次在随州发现曾侯编钟。其年代属西周早 期,比曾侯乙墓要早 500 余年。这是在南方发 现数量最多、年代最早的一套编钟,同时,也是全 国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数量最多的一套编钟 。 编钟的出土,对于探讨西周乐制不仅提供了又 一重要的实物依据,而且,对于深入研究西周早 期礼乐文化无疑具有突破性的学术价值。编钟 出土后,方勤先生曾率先就有关问题作了探讨 。我们再将编钟的详细情况作详细介绍并就相关 问题略作讨论。一、叶家山西周编钟的出土背景及形制叶家山西周编钟出土于 M111 的西部二层 台上的正中部位,出土时,一组编钟呈南北一线 排列,镈钟居南,排列其后的依次是 4 件甬钟。 原是否悬于钟虡上,因墓中木质器具多已朽,痕 迹无存,而未能判明。但从其出土的位置和状 况分析,编钟下葬时应有钟虡。编钟出土时,除 有锈蚀外,器形都保存完好(见图 1、图 2),基本 保留了原下葬时的放置位置。收稿日期:2018-05-29 作者简介:黄凤春,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随州叶家山考古发掘领队(武汉 430077)。黄凤春、郭长江、陈晓坤:《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二期考古发掘再获大批西周青铜器》,《中国文物报》2013 年 10 月 25 日第 004 版;湖 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第二次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江汉考古》2013 年 3 期,第 3 页。 方勤:《叶家山 M111 号墓编钟初步研究》,《黄钟》2014 年第 1 期,第 92 页。
贺州青铜文化特点
贺州青铜文化特点
彭众;韦祖庆
【摘要】自古以来,贺州是中原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因而,贺州成为青铜器的区域性集散中心。贺州青铜文化吸取各地精华创新发展,表现出了青铜文化的独特性、文化因素多样性和在岭南地区的先进性。但在赵陀统一岭南,定都番禺后,贺州青铜迅速走上下坡路。%Since the ancient times, Hezhou is an important gateway for the central Plains into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So, Hezhou becomes the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center of Bronze. Hezhou bronze culture absorbs the essence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essons, showing the uniqueness of bronze culture, diversity, and cultural factors advanced in the Lingnan region. However, Zhao Tuo unified Lingnan, after establishing the capital in Panyu. Hezhou bronze steps onto the downhill rapidly.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00)004
浅析两周时期乐钟形制的演变
浅析两周时期乐钟形制的演变
作者:包蕾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06期
摘要:编钟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先秦时期延续至今,不同时期的编钟有不同的特点,但也都显示出其所代表的时代特点。中原地区是我国古代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认识和研究古代灿烂的文明必须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列为重点。中原出土的众多青铜乐器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集中反映。乐器作为音乐借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乐器既与一般器物一样具有年代、器形方面的鲜明特征,又具有发音、奏乐的特殊效用,其形制的变化与古人对不同音响功能的追求有重要的关系。文章选择中原地区两周时期乐钟形制演变作为内容,意在介绍乐钟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中原地区;两周;甬钟;镈;纽钟;音乐考古
1 中原地区出土的乐钟
1.1 西周早期乐钟形制演变及特点
西周早期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乐钟有两种,即编铙和甬钟。
1.1.1 编铙
1993年6月,在洛阳林校发掘的一座西周初年的车马坑内出土了西周早期的乐器—编铙①。1997年,在河南鹿邑太清宫遗址发掘的“长子口”墓中,出土了属于西周成王时期的编铙,共6件,形制为合瓦形腔体,平舞,曲于,管状甬,侈铣。陕西宝鸡竹园沟出土的铙②,年代为成康之际。以上三例编铙均与殷商时期的编铙在形制、纹饰上相同,推断应该为殷商时期的遗留之物。
以上编铙在形制及纹饰上都与殷商时期的编铙保持一致,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铙体为合瓦形,甬中空呈管状,舞平顶,内凹呈弧形,铣径大于舞径,钲鼓呈方形凸起;②钲部饰凸起的饕餮纹,内壁均刻有铭文。③
1.1.2 甬钟
中国古代青铜器甬钟
青铜軎
春秋 长清仙人台 长7.6、径4.8、辖孔1.3--1.9厘米
错金银青铜轴饰
(西汉)
长7.1、宽2.6--6.2、厚1.5厘米
当卢
节约 马镳
铜车马马络头
中 国 旅 游 的 标 志
马 踏 飞 隼
甘 肃 省 武 威 雷 台 的 东 汉 墓 出 土
古货币
商周时期,人们在贸易中主要使用海贝作为交换的媒介物,另外还用刀、削、铲 等金属工具农具以及玉壁、玉环等装饰品作为媒介物。到了西周时期.由于贸易不断 发展,这些交换媒介物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产生了金属铸造的货币,春秋时 代已大量铸造。1959年山西侯马晋国故城遗址出土的十二枚春秋时期的大型耸肩尖足 空首布,是我国目前所见有科学发掘记录的最早的青铜铸币。候马铸铜遗址小有许多 空首布銎塞范,说明当时已大量铸造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主要有布币、 刀币、贝钱和圜钱等四种。
编钟
大小相次成组悬挂的钟。西周 中期的编钟以大小三件为一组,晚 期以后发展到大小十几件为一组。 编钟常挂在特制的架子上,这种架 子的横梁称作“笋”,支撑架子的 立拴称为“虡” (jù )。
整套编钟共六十五件青铜钟,分三层八 组悬于架上。该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今国际 上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属同一音列。它的 音域宽广,跨越了五个八度,仅比现代的钢 琴两端各少了一个八度,用这套编钟能演奏 古今中外多种乐曲。曾侯乙编钟于地下埋藏 了2400多年,至今音乐性能良好,是考古史 和世界音乐史上的旷世奇观。
湖南衡阳出土两件西周甬钟
作者: 周新民
作者机构: 衡阳县文化局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83-83页
主题词: 西周;甬钟;安乡;衡阳县;出土;云纹;文化馆;湖南衡阳;绿色;社员
摘要: <正> 衡阳县文化馆藏两件西周甬钟,分别在本县长安乡和栏垅乡出土。 (一)1977年5月,长安乡社员挖塘泥时,发现西周云纹钢甬钟一件,未见其它器物伴出。甬钟表面呈绿色,通高44、栾长29.5、铣间宽23厘米,重10公斤。钲部有尖锥形乳丁36个,乳丁高3厘米。甬部有旋,旋上有旋虫。隧部和篆间饰细线云纹,周围饰
罕见西周青铜甬钟惊现陕西南郑 周王朝直辖疆域可能包括汉中
罕见西周青铜甬钟惊现陕西南郑周王朝直辖疆域可能包括汉中
2016年07月26日 11:29 来源:文汇报作者:韩宏字号
文汇报西安7月25日专电(驻陕记者韩宏)陕西省南部汉中市南郑县河道中发现的一件青铜甬钟,最近被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岳连建等专家初步考证为西周中期的青铜甬钟,并推断这件青铜甬钟的埋藏地可能就在附近。专家认为,汉中地区首次发现的这件青铜甬钟,或将改写周王朝历史上的直接统治疆域,证明西周时期周王朝直辖的政治疆域可能包括汉中。
这件青铜甬钟通高37.5厘米、最大口径21.5厘米、壁厚0.8厘米、重约 6.5公斤,是南郑县圣水镇几名工人在对汉江河段青龙滩大桥进行石墩加固维修时在河道中发现的,被当地考古专家初步鉴定为战国时期的青铜甬钟。由于上面包裹的土锈太厚,甬钟上目前还没有发现铭文,只看到了简单的纹饰。为弄清究竟,这件青铜甬钟此后被送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会诊”,并进行保护、修复。
据现有资料记载,此前的汉中地区从未发现过西周编钟,这件甬钟怎会单独出现在河道里?岳连建说,根据民国时期续修的《南郑县志》记载,甬钟发现地原是“史家滩、青龙潭”,光绪十年,为“马营壩”,又称“马营集”。清同治年间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洪水,冲毁附近村庄,并致使汉江改道,古村镇也不复存在。据此,岳连建分析,这件甬钟很有可能是被当年的那场洪水冲到河道里的,而最初埋藏地可能就在附近。
汉中地区在西周时期的归属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分歧。学术界普遍认为,周王朝的直接统治范围从未涉及汉中地区,但这件西周甬钟为何会出现在这里,成为一个谜。岳连建推测,如果这件甬钟不是西周达官显贵的陪葬品,那么就有可能是周天子给方国的赏赐,船行到这里时碰巧落水,“但这种可能性很小,如此贵重的东西怎么能轻易落水被弃?因此我更倾向于它出自某个我们还未知的西周墓葬或者窖藏。”
陕西汉中南郑县发现西周青铜甬钟
考古与文物 2020年第5期
128陕西汉中南郑县发现西周青铜甬钟
王兴成
(南郑县圣水寺文物管理所)
2016年,圣水镇青史村汉江青龙滩大桥石墩加固施工过程中,发现疑似铜质文物1件。后交由南郑县圣水寺文物管理所接管,此物即青铜甬钟。
圣水镇地处陕西汉中南镇县东部,东邻上元观镇,西接胡家营,北隔汉江与汉中铺镇相望。青史村位于圣水镇东,属于汉江一级台地。甬钟具体出土于青史村北的汉江河床上,河床距离地面15米。
青铜甬钟 1件。直甬中空,与内腔不通,有旋无干,长腔,直铣,铣口略弧。钲间两侧各三组枚,周围饰乳钉纹,篆部饰“S”形云纹。
钟体通高37.5、甬长11.2、直径4.4厘米;午宽6.4、铣口最大径21.5、最小5.9、壁厚0.5~0.8厘米。重约9千克(图一、二)。
从器型和纹饰上来看,青史村青铜甬钟和扶风县任村出土的西周晚期克钟相似,其时代亦应属于西周晚期。这件甬钟的出土,填补了汉中市境内西周青铜乐器的空白,为研究汉中青铜器、西周古国分布及其与关中地区西周王
朝的政治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图一 青铜甬钟
图二 青铜甬钟
8cm
论叶家山曾国编钟及有关问题
论叶家⼭曾国编钟及有关问题
2013年发掘的湖北随州叶家⼭曾国墓地,于M111曾侯墓出⼟青铜乐器编钟五件,计有甬钟四、镈⼀,时代属于西周早期①。这是继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墓出⼟编钟之后,曾国乐器的⼜⼀重要发现。有关资料发布后,迅即受到学界的瞩⽬。2013年底,叶家⼭西周墓地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已有论⽂涉及M111出⼟编钟②。次年初,湖北省博物馆⽅勤先⽣发表编钟的测⾳结果,并做出很好的分析研究③。2014年7⽉,承⽅勤和张翔先⽣邀请,我赴随州考察叶家⼭和⽂峰塔两处墓地出⼟的曾国编钟。今在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就叶家⼭编钟及有关问题再做补充讨论,向⼤家请教。
⼀
⾸先讨论M111曾墓出⼟的四件甬钟。
甬钟的形制都是侈铣、凹⼝,甬中空与体相通,内壁光平。钟的舞、篆、⿎皆饰云纹,唯钲、篆四边的界格略有差异,其中两件(M111:7、11)以双阳线夹⼩乳钉为界,另两件(M111:8、13)以双阳线夹联珠纹为界,后者可视为乳钉纹界格的平⾯化变体。这样的形制和纹饰,与⽬前发现的西周早期云纹编钟⼤体相同。如陕西宝鸡⽵园沟M7和茹家庄M1⼄⼸鱼国墓葬出⼟的编钟④,以及长安普渡村长甶墓所出编钟⑤,除三件组合不同于叶家⼭编钟的四件之外,其余形制和纹饰基本⼀致。
但是,叶家⼭编钟有⼀点与上述西周早期编钟殊为不同,即出现了第⼆基⾳标志——编钟右侧⿎部位的X形纹饰。叶家⼭编钟有两件(M111:7、11)具有这样的纹饰,在编次上属于第三和第四钟。不过,这种纹饰由较浅的细阳线构成,通过出版印刷的照⽚,不容易看得清楚,但⽬验原器,可以确定这就是侧⿎⾳部位的装饰纹样。
文物2012年02期--广东出土两批铜甬钟及相关问题_尚杰
图一九
B 型铜甬钟纹饰拓片 1、2. Ⅰ 式 (XG 采 ∶
1ຫໍສະໝຸດ Baidu 鼓 部 、 钲 部 3、4.
Ⅰ 式 (XG 采 ∶ 2) 鼓
1
部 、钲 部 5、6. Ⅰ 式
(XG 采 ∶ 3) 鼓部、钲
部 7、8. Ⅰ 式 (XG
采 ∶ 4)鼓 部 、钲 部
9、10. Ⅰ 式 (XG 采 ∶
5) 鼓 部 、 钲 部 11、
广东出土两批铜甬钟及相关问题
尚 杰(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副研究员)
江苏省东海县博物馆青铜甬钟的修复——兼论现代修复理念与中国青铜器传统修复的契合
3期
刘彦琪 : 江苏省东海县博物馆青铜 甬钟 的修复
31 1
3 修 复 理 念
3 1 中国传统 修 复理念 .
合 进行 讨论 。
关键 词 青铜 器修 复
中图分 类号 文 献标识 码 A
修 复理 念
修复工艺
N 9 :24 3 0 2 G 6 . 文章 编号 17 .4 1 2 1 ) 3 0 0 .4 6 3 14 ( 0 0 0 — 3 9 1
20 0 8年 1 月 , 1 江苏 省东 海县 博物 馆将 其 6 馆 藏 文物 送 交 中 国科 学 院传 统工 艺 与 5件
器物在进行本次修复之前 已经被修复过( 2 , 图 )器物破碎严重 , 原先使用了一种黄色
的胶 粘剂 进行 粘接 , 由于胶 粘剂 厚度 较大 , 因此 碎 片之 间存在 严重 的错 位 , 体 的钲部 、 钟 鼓
部及枚部存在残缺, 原先修复时使用石膏对残缺部位进行补缺, 现在石膏补配的部位大部
30 1
中
国
科
技
史
杂
志
衡
甬
旋 舞
于
枚
钲 篆 鼓
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shidakaogu/199002.html
1990年十大考古发现
(以时代为序)
1、湖北郧县人头骨化石
时代:旧石器时代
发掘地点: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郧阳地区(今十堰市)博物馆、郧县博物馆
简介:
早在1975年,就在湖北郧县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1989年又发现一具人类头骨化石。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又发现一具头骨化石。两具头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第二具更为完整,根据头骨特征,属于直立人类型,定名为“郧县直立人”,简称郧县人。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80万年至90万年。
1990年以来的多次发掘,在其文化层共出土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等石器241件,以及大量打击碎片和带有打击痕的砾石,并出土似手斧的两面器。与人类化石伴生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且头骨、下颌骨完整者数量之大是其他遗址不多见的。
郧县人化石及其文化的发现,对人类进化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郧县人的年代非常古老,甚至与蓝田人的年代相当,但郧县人化石体质上却显示出许多早期智人的特征,从而对直立人与早期智人的发展关系以及南北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山东城子崖龙山与岳石文化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城址)、夏代(岳石文化城址)
发掘地点: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
城子崖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存,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发掘和出版考古报告的古城址。城子崖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堆积层分为三层,上层为周代文化层,中层为岳石文化层,下层为龙山文化层,出土了大批各时代的文化遗物。下层的龙山城址南北最长处530米左右,东西宽约430米左右,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城址内文化层堆积丰富,有房基、水井、窑穴等遗址。陶器以黑陶、灰黑陶为主。石器多为磨制。还有骨器。1928年和1930年曾进行过两次发掘,首次揭示出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龙山文化(最初称之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现在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此外,在遗址的周围还发现一处平面为长方形的板筑夯土围墙遗迹,可能是当时的城墙基址。岳石文化的城址直接叠压在龙山文化城址之上,面积为17万平方米。城垣夯层规整,夯土坚实。
论商周之际铙钟随葬_常怀颖
在商周器用制度研究中,以鼎制为代表的部分器用制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乐器使用制度的研究则明显薄弱。传世文献中对乐器的等级社会使用有严格规定,其规范化程度并不逊于棺椁与用鼎制度。对乐器随葬的等级性及编组规律探索,将丰富我们对商周时期器用等级制度的复原。
两周时期高等级贵族墓葬中随葬编列钟镈,是判断墓葬等级与身份的重要标志,其使用与墓主的身份、地位、性别有一定的规律可循[1]。概言之,周核心文化区[2]的铜器墓中,有乐器的墓葬等级一般较高。但周人钟镈随葬习俗的产生,却可以上溯至商周之际。质言之,这一葬俗的出现与商系墓葬中编列小铙随葬习俗有密切关系。
数十年来,商周之际小铙随葬例证已积有十余,周初编钟材料亦渐日增。近年来,翼城大河口霸伯墓地[3]与随州叶家山周初曾国墓葬[4]
的发现,相继披露了一批关键的铙钟随葬材料,这使得对两周时期钟镈编列随葬渊源的探
索有了新契机。有鉴于此,本文将对商周之际的铙钟随葬规律及其相关问题略陈管见,以求
教于方家。需要说明的是,南方地区商周之际明确用于随葬的铙钟材料较少,目前尚无法深入讨论,故本文暂时不论。
一、晚商小铙的随葬规律
商系墓葬中,随葬小铙墓葬集中在殷墟遗址群内,殷墟以外发现较少。殷墟遗址群中共有小屯M5[5]、花园庄M54[6]、大司空M663[7]、郭家庄M26[8]、戚家庄M269[9]、郭家庄M160[10]、高楼庄M8[11]、大司空M303[12]、殷墟西区M699[13]、大司空M312[14]、大司空M51[15]、西北冈M1083[16]等12座墓葬随葬小铙(表一)。另外,1966大司空M288、1982西区M765还有两套编铙未曾公布,但在其他论著中曾被著录[17]
安徽江淮地区出土西周甬钟简论
Chime Bells of the Western Zhou Period Unearthed from the Jianghuai Region,Anhui Province
作者: 朱华东[1]
作者机构: [1]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出版物刊名: 江汉考古
页码: 60-66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5期
主题词: 安徽江淮地区;西周时期;甬钟;祭器
摘要:安徽江淮地区目前发现的西周时期甬钟主要集中在太湖、长丰、巢湖、霍邱等四处地点。甬钟大致可分两式,分别为属于西周早中期的细阳线乳钉纹界格钟及属西周中期晚段的阴线乳钉纹界格钟。该区域甬钟的年代早于皖南西周甬钟,其埋藏形式特殊,多属于献祭礼器。安徽江淮地区的甬钟很可能来源于长江中游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 3 件, 同出铜礼器 16 件, 为三鼎二 的组
合。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出土 14 件 钟, 而与
此同出的微史 达 8 件, 按《周礼》则是
天子的等级。 晋侯墓地出土甬钟均为 8 件一
组, 该墓地出土了大量西周青铜器, 被认为
是历代晋侯的家族墓地βρ。
西周小型墓中 (包括一鼎一 墓) 至今
未见甬钟出土, 进而也说明西周时期甬钟的
北方出土的西周青铜甬钟
叔旅钟等。甬上均有干有旋, 干上有四乳钉, 西周晚期干上出现云纹或窃曲纹。
午部: 北方西周甬钟午部几乎均饰阴刻 卷云纹。 西周早期午部多光素无纹, 西周晚 期则普遍盛行大卷曲云纹, 极个别晚期钟出 现双首龙纹, 如柞钟⑤。
75
云纹组成的蝉纹, 如陕西零口出土的西周甬 钟⑥。
篆间: 西周甬钟篆间绝大多数有纹样装 饰。 西周早期常见非常纤细的云雷纹, 如宝 鸡出土的甬钟⑦ (图三)。西周晚期篆间均有 纹样, 且最繁杂, 既有粗线条卷云纹、 勾连 云雷纹、 阴刻云纹、 斜角云纹、 斜角回首卷 尾龙纹, 还有较为罕见的倒 “∽ ”状纹, 如 逆钟。井叔钟篆间则出现了极罕见的波带纹。 (图四)
使用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礼乐相需为用,
礼非乐不行, 乐非礼不举。” ( 《通志·乐略
·乐府总序》)《礼记·曲礼下》说: “大夫无
故不彻悬, 士无故不彻琴瑟。”《周礼·春官
·宗伯下》载: “小胥, ……正乐县之位, 王
宫县, 诸候轩县, 卿大夫判县, 士特县, 辨
其声。”
甬钟还是祭祀时必须的乐器, 这也是西
D irecteu r de la p ub lication A nd re L ero i- Gou rham , P resses U n iversitaire de F rance, Paris1 ③ Service E1R 1, 1975, O rig ins of the S ta te and C iv iliz a2 tion, the P rocess of Cu ltu ra l E volu tion, W 1W 1N o rton and Com pany IN C1, N ew Yo rk1 ④ C lark G1, 1973,W orld P reh istory , in N ew P ersp ective, Cam b ridge U n iversity P ress, Cam b ridge, L ondon, N ew Yo rk, M elbou rne1 ⑥ 陈戈: 《新疆史前文化》, 《西北民族研究》1994 年第 2 期。 ⑦ R enfrew C1, 1991, A rchaeology , T heories, M ethod s and P ractice, T ham es and H ud son L td11T hom as D 1H 1, 1989, A rchaeology , second ed ition, Ho lt, R ine2 hart and W in ston IN C1, Fo rt W o rth, Ch icago, etc11
95
古学中将会出现一个崭新的世界, 指导着考 古学家用一个全新的、 更加科学的眼光来开 展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研究。
注 释 ①⑤⑧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史前考古学, 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北京·上海, 1986 年。 ② D ICT ION N A IR E D E L A P R EH IS TO IR E , 1988,
西周青铜甬钟是中国青铜文化发展到高 峰时期的典型代表之一。 这不仅因为它铸作 精工, 纹饰精美, 是商周青铜礼器中具有独 特文化内涵的器物, 更因为西周甬钟较前代 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无论从形制、 铸造上还 是从音质上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在我国 古代乐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西周青铜甬钟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陕西关 中周文化分布区和江南地区湖南、江西等地, 据统计其总数已达 200 余件。 关于北方西周 甬钟, 学者们近年已作了系统研究①, 颇受启 示。 北方甬钟的形制基本相同, 均是高大于 宽的瘦高合瓦形扁体。 北方地区出土的甬钟 钏体面均有纹样装饰, 有高高突出器表的 36 枚双叠乳, 钟内往往不平, 许多钟有磨凿调 音的痕迹, 柱状甬上干旋齐备。 由于这种特 殊的形体, 所以在每个钟的正鼓和左鼓 (或 右鼓) 敲击时能发出两个音, 故又称 “双音 钟”。它与欧洲钟呈圆形只发一音有很大的不 同, 它能以较少的钟演奏出复杂的乐曲。
74
华夏考古 1998 年第 3 期
北方出土的西周青铜甬钟
刁淑琴
T he p resen t p ap er m akes a study of the typo log ica l fea tu res, com b ina t ion m an2 ners and u sage of W estern Zhou yongzhong cy lind rica l- hand led bells on the ba sis of their sp ecim en s unea rthed in N o rth Ch ina. It com es to the conclu sion tha t they w ere com b ined in to th ree- p iece set s in the ea rly p ha se and in to eigh tp iece set s in the la te p ha se, tha t, u sed acco rd ing to st rict ru les, tyey con st itu ted an im po rtan t sta tu s sym bo l, and tha t they w ere p layed no t on ly in sacrificia l cerem on ies, bu t a lso in da ily life and m ilita ry act ion s.
二、 西周甬钟的组合
北方西周甬钟组合以 3 件一组和 8 件为 一组最为常见, 且每组甬钟的形制、 纹样相 同, 大小依次递减。 西周早期甬钟均为 3 件 一组, 如宝鸡竹园沟M 7⑧、茹家庄M 1⑨、长 安张家坡长 墓βκ 出土的甬钟。 西周晚期常 见 8 件一组, 如扶风齐家出土的柞钟、 中义 钟、梁其钟,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M 64 出土的 楚公逆钟βλ, 1990 年三门峡虢国墓地 2001 号 墓出土的虢季钟βµ,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第五 次发掘的 93 号墓出的两套编钟βν 等。王世明 先生根据铭文排列的规律, 判断叔旅钟、 兮 仲 钟、 逆钟、 应侯钟等也都是 8 件一组成 编βο。据 1964 年张家坡墓出土的叔 父 铭 曰: “叔 父作奠, 季宝钟六金, 尊四, 鼎 七”βπ, 可以推知西周晚期钟也有 6 件成编 者, 但实物目前还未发现。 由于北方西周甬 钟也常见单件出土或窖藏出土, 是否还有其 它组合不敢妄加论说。
图四
钲、 篆之间几乎均以粗突棱线界隔, 也 见有细阳线、 细阴线及连珠纹界隔。 西周早 期常见细阳线及乳钉纹或连珠纹界隔, 如宝 鸡竹园沟西周早期墓出土的 3 件甬钟。 西周 晚期几乎以粗突棱线界隔, 个别则以甚为粗 犷的阴线界隔。
枚也是西周甬钟的一个组成部分, 均为
76
考古文物研究
36 枚, 且呈双叠圆台状。它作为钟体振动的 负载, 起到了控制钟振动的作用。 由于乐器 音准要求很高, 36 枚不多也不少, 最为合适, 所以后来一直如此。
1977 年 8 期。 ⑦⑧⑨ 卢连成、胡智生: 《宝鸡 国墓地》, 文物出版社,
钟也可作军用。《国语·吴语》、《国语·
晋语》均有记载, 但由于这时钟已成旋律乐
器, 成 编 演 奏, 与 主 要 作 军 用 的 “钲”、
“铙”功能不同, 其作为军用是次要的。
注 释
① 高西省: 《西周早期甬钟比较研究》,《文博》1995 年第
1 期。
(下转 95 页)
论史前、 原史及历史时期的概念
与历史时期两个概念中建立了 “原史”的概 念。 此概念在美国和英国的考古学中, 却并 不予以重视。在 C1 伦福儒 (Co lin R enfrew ) 和 D 1H 1 托马斯 (D 1H 1T hom a s) 的《考古 学》一书中, 都不使用“原史”的概念⑦。夏 鼐先生和王仲殊先生认为, 从实际意义上来 讲, 原史考古学的重要性是不如史前考古学 和历史考古学的⑧。 但是我觉得这样的问题 也不能一概而论。
周甬钟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诗经》屡有关于
钟的记载, 如《小雅》中的《彤弓》、《宾之
初筵》、《白华》等篇。《小雅·楚茨》载:
“礼仪既备, 钟鼓既戒……鼓钟送尸, 神保聿
归……”在贵族的宗庙里, 祭祀的烟火燎绕,
鼓声隆隆, 钟声锵锵, 达到了人神相通, 得
到了神灵及祖先的保佑。 从考古发现的甬钟
看, 绝大多数有铭文之钟, 其铭文内容与祭
一、 西周甬钟的形制及纹饰特点
西周甬钟就形制而言是较为统一的, 但
其甬部、 钲部、 篆间、 鼓部、 午部各部分的 纹样却有明显的区别和变化。
图一
甬部: 几乎均呈上小下大的扁圆柱体, 内 腔与体腔相通。绝大部分西周钟甬部光素, 仅 西周晚期一些钟的甬部出现了波带纹或变形 云纹, 如陕西扶风出土的宣王时期的南宫乎 钟②, 陕西咸阳出土的西周晚期逆钟③ (图 一) , 长安张家坡出土的井叔钟④, 传世的虢
原史、 原史时期和原史考古学这一组概 念的出现, 在考古学、 历史学以及人类学研 究的理论上, 至少表现了一种多样性, 这是 目前看来它的意义之所在。 有很多考古学家 (如俞伟超、张光直等) 都认为, 中国考古学 近几十年来一直在Biblioteka Baidu论上缺乏探讨。 实践工 作的经验和知识, 如果不进行不间断的理论 上的总结和探讨, 将会反过来影响实践工作 的质量和水平。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 曾 经指出过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 随着 考古学理论和方法论的不断探讨, 在中国考
鼓部: 常见对称卷云纹及双卷体回首龙 纹。西周早期几乎均呈纤细的阳线云纹, (见 图三) 左右鼓均光素。 西周晚期鼓部均为双 卷体龙纹, 右鼓多有粗阴线鸾鸟或单体回首 卷体龙纹。(见图二、图四) 鼓部少有其它符 号, 但这些符号是西周时期的人们有意识使 用第二基音的标志。
图二
图三
钲部: 绝大多数光素, (见图一) 但钟上 之铭文常见于钲部, 如 钟 (图二)、楚公逆 钟等等。 在一些钟的钲部发现有非常纤细的
(责任编辑: 方燕明)
(上接 76 页)
②③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四, 文 物出版社, 1984 年。
④ 张长寿: 《论井叔铜器》, 《文物》1990 年第 7 期。 ⑤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二, 174
页~ 200 页, 文物出版社, 1980 年。 ⑥ 临潼县文化馆: 《陕西临潼发现武王征商簋》, 《文物》
三、 西周甬钟的使用
从考古发现看, 西周甬钟的使用是有严 格规定的, 它是墓主生前地位高低的一项重 要标志。 在西周青铜器组合中, 凡有甬钟出 土者均为高级组合, 往往是食器、 酒器、 水 器和乐器俱全的组合, 这种组合是中级或中 级以上的贵族才能使用的。 如宝鸡茹家庄 M 1 乙室出土青铜礼器达 40 件, 是食器、酒 器、 水器、 乐器俱全的组合。 该墓有长斜坡 墓道, 而西周时期只有周天子、 诸候才能有 墓道, 所以 伯墓被认为是诸侯墓βθ。1954 年 长安普渡村长囟墓出土甬钟 3 件, 此墓出土 礼器少于茹家庄M 1, 但也有 18 件礼器, 为 四鼎二 的组合。 宝鸡竹园沟七号墓出土甬
享紧密相关, 如 “大林钟”、 “大林协钟”、
“大和钟”的铭文等。
甬钟也是西周时期演奏歌乐的乐器。《诗
经·周颂》中的《大武》乐章, 据王国维先
生考证全剧共有六部分, 足见其规模。 西周
乐器据《诗经》记载有 20 多种, 而在出土的
乐器中, 编钟占绝对优势, 其它乐器非常少
见, 可见西周甬钟的音乐功能也是较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