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广州市第94中学-刘艳艳

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广州市第94中学-刘艳艳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广州市第九十四中学刘艳艳一、教材分析1. 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对于“溶液”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并应用到溶液,在实验室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等。

学生还知道很多反应在溶液中进行,但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仅仅是感性,不系统的。

所以本课题在编排上,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辩证关系。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故在教学中可用动画模拟讲解,并注意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根据蔗糖等物质的溶解实验,能描述出它们溶解于水或汽油的微观过程和宏观现象。

(2)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并能说出一些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3)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也是重要的溶剂。

【过程与方法】(1)通过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溶液的形成等实验,体会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

(2)通过“碘或高锰酸钾分别放入水中和汽油中,进一步了解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运用,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二、教法和学法的选择(1)教法:问题启发,引导探究,多媒体辅助(2)学法: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三.教学过程:本节课总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上,创设动画,生活化的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活动探究,积极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实现对化学概念的能动建构。

所以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四.板书设计:第九单元课题一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鲁教版(五四制)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一单元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课件

鲁教版(五四制)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一单元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课件
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一册
1.1.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配制饮料的过程,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溶液的概念。2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讨影响溶质在溶剂中溶解能力的因素问题,使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溶液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活动实验探究,请同学们思考:1.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2.在食盐水中,上部、中部、下部,任一处是否一样咸?3.如果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失不见的食盐颗粒是否会析出?
0
溶解的过程
1.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食盐颗粒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氯化钠会解离成氯离子和钠离子,均匀地扩散到水中,形成了氯化钠溶液。
乳化过程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像泥、沙子放入水中,会以不溶于水的小颗粒的形式悬浮在水中,该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课堂检验
1、下列各组液体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汽水 B.冰水混合物 C.稀盐酸 D.75%的酒精溶液
B

课堂检验
2、溶液具有的特征是( )
A.透明的 B.无色的C.浑浊的D.均一稳定的
DLeabharlann 三课堂检验3、在一定温度下,将溶液密闭放置一段时间后,溶质将( )
A.浮在水面 B.沉在底部 C.浮在中间 D.不会析出来
D

课堂检验
4、用如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能使液面a比液面b高,过一段时间又回到持平的一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A.食盐和水B.镁和硫酸C.固体氢氧化钠和水D.硝酸铵和水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认识溶解的现象2.建立溶质、溶剂、溶液的定义3.认识溶解和乳化重点:溶液的概念难点:理解溶液的特性学习过程实验准备【实验9-1、2、3、4】一、溶液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其中含有80多种元素(情境引入: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其中溶有大量的物质,如果有可能,把海水中溶解的物质全部捞出来放在陆地上,能使陆地提高153米;假如把世界海洋的水都蒸干,海底就会积上60米厚的盐层)1.溶液的形成2.溶液的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教思考:让学生认真阅读溶液的定义,对溶液的定义中的各成分进行解读)3.对溶液的理解⑴溶液的特性:均一性、稳定性;是混合物。

⑵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教思考:让学生思考怎样判断溶质和溶剂)(叫表达:用专业用语来表达溶液的组成,要求表达专业化、规范化)①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溶质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液体和固体。

一种溶液中溶质可以为一种,也可以是多种。

②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⑶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气—液体系:液体是溶剂液—液体系:量多的为溶剂。

但如果有水参加,无论多少,水均为溶剂。

如没有指明,溶剂均为水。

固—液体系: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里,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蔗糖溶液:溶质为蔗糖,溶剂为水。

且在该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存在。

在氯化钠溶液里,溶剂是水,溶质为氯化钠,且氯化钠是以离子存在(NaCl=Na++Cl-)(注意记住蔗糖和氯化钠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⑷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

未溶解的溶质不能计算在溶液质量当中。

4.碘、高锰酸钾与水、汽油的溶解情况;酒精和水之间的溶解情况碘易溶于汽油而不易溶于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而不溶于汽油;酒精与水能互溶(教思考:引入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

酒精和水称为互溶是因为这两种物质均为液体,但规定了水是溶剂。

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溶解的过程及乳化现象课件 -202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共23张)

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溶解的过程及乳化现象课件 -202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共23张)
第三单元 溶 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溶解的过程及乳化现象
新课导入
海水为什么 会是又苦又咸 的呢?
一、溶解的过程
活动天地一:视察食盐的溶解
在一只装有50mL水的烧杯中,加入一小匙食盐(主要成 分是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仔细视察产生的变化,直 至食盐颗粒在水中消失。触摸烧杯,感受温度是否有变化。
气+液
气体
液体
固+液
固体
液体
液+液
无水 有水
量少 非水物
量多 水
【拓展】溶液的名称一般由“溶质的+溶剂+溶液”组成水。若名称中只有一种物质,
则省略了溶剂“水”,如氢氧化钠溶液,溶质是氢氧化钠,溶剂
是水。如果溶液中有水,不管水的量多少,水都是溶剂。
一、溶解的过程
二、乳化现象
活动天地三:视察乳化现象
1.向装有水的试管中滴入两滴食用油,用力振荡,视察现 象。静置一段时间,再视察现象。
现象
不溶于水,静置后分层
2.向另一只试管中加入汽油,重复上述操作,视察现象。
现象
溶于汽油,静置后不分层
3.在步骤1中的试管里滴入几滴洗洁精,用力振荡,视察 现象。
现象
不易分层
二、乳化现象
1、均一、透明、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不一定。如水就不是溶液、 酒精也不是溶液。
2、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 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Cu2+ 氯化铁溶液(黄色)——Fe3+
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 MnO4-
一、溶解的过程
2.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
体系
溶质
溶剂
一、溶解的过程

9.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溶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9.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溶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 《溶液在工业中的应用》(专业文章)
- 视频资源:
- “溶液的形成过程”(科普视频)
- “溶液的应用与生活”(科普视频)
- “溶液的制备实验”(实验操作视频)
2. 拓展要求:
-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提高对溶液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学生学习效果
1. 理解溶液的概念: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溶液的定义,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包括均一性和稳定性。
2. 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包括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以及溶液的制备方法。
3. 区分溶液与其他分散系统:学生能够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在教学设计中,我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教材内容为主线,通过实验、讨论、思考等环节,使学生在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溶液的特征及其制备方法。同时,通过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科学探究与实践、证据意识与逻辑思维、模型建构与创新思维、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展开。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溶液的形成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溶液的形成内容,强调溶液的形成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溶液的形成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和溶液的形成重难点。

9.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溶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9.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溶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2. 溶液的制备方法及其原理。
答案:溶液的制备方法有溶解、稀释、混合等。溶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均匀分布的过程,原理是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稀释是指增加溶剂使溶液浓度降低的过程,原理是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混合是指溶剂和溶质直接混合的过程,原理是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两部分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溶液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这两个重点。对于溶液的制备和性质理解这个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混合物等概念,同时他们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溶液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实验和探索新知识 generally 感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他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风格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实验和实践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八年级学习了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混合物等概念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入讲解混合物的一种特殊形式——溶液,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溶液的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 运用科学思维,理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制备和性质,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级全一册1.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级全一册1.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1、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溶剂一般是液体
3、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唯 一的溶剂
一般不指明溶剂的溶液,都是 以水做为溶剂来研究
日常生活中的 溶液
活动探究三
污渍中泥土、碘、 润滑油
用水清洗出现什么样的现象 呢?清洗得到的它们是溶液吗?
静置
悬浊液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
颗粒下沉 液滴上浮
(汽油、酒精)
溶解
乳化 ……
污渍
(润滑油等)
乳化剂
(洗洁精等)
我会做
1、下列关于溶液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D) A.溶液都是澄清、透明、无色的 B.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 溶液里分离出来 C.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浓稀和性质都是一样的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 2、 下列液体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④⑤ ①啤酒 ②水 ③泥水 ④澄清石灰水⑤盐酸
你认为
起到什么作用呢?
活动探究一
氯化钠、蔗糖、 润滑油、碘
这批衣服上的污渍 都能用水洗去吗
想象溶解过程
粒子的分散过程
蔗糖溶液和食盐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蔗糖分子扩散到水分子的 间隔之中。
蔗糖分散到水中
形成
蔗糖溶液
食盐分散到水中
形成
食盐溶液
Na+和Cl- 扩散到水分子的 间隔之中。
电离:
许多像氯化钠这样的物质,溶解在水 中(或受热熔化)时能够产生自由移 动的离子,这样的过程叫电离
电离和通电有关系吗?
活动探究二
酒精 氯化钠 汽油 蔗糖 酒精 汽油 碘 润滑油 碘 润滑油
用水不能洗去的 污渍怎么办呢
1、像蔗糖、氯化钠这样分散在水中,你能用过滤 和沉降把它们分开吗? 2、假如给你一根吸管,你从烧杯里不同位置吸尝 该液体,你估计它们的甜味(咸味)程度相同吗?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

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特征,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2、知道溶质、溶剂的区分方法;3、知道溶液命名规则并能根据溶液的名称说出溶质和溶剂。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与实际社会的紧密关系。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征;2、知道如何区分溶质和溶剂、溶液的命名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的特征,会根据溶液的特征辨别溶液。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导入新知1、提问:海水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2、展示生活中的白酒、饮料、白醋等图片,了解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物质。

3、介绍生这类物质在生活和医疗上有重要的用途。

这类物质就是我们常说的溶液。

二、自主学习,发现疑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6-28相关内容,归纳得出本节课将学习的内容:1.溶液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是溶液?2.溶质和溶剂如何区分?3.如何给溶液命名?三、合作探究,质疑解难探究活动一1.实验演示,将泥土、植物油、蔗糖、食盐分别放入水中振荡,学生观察现象:实验各部分是否均一是否稳定(是否沉降或分层)形成物质的类别①将泥土加入水中,振荡②将植物油加入水中,振荡③将蔗糖加入水中,振荡④将氯化钠加入水中,振荡2、讨论:⑴实验①和②的物质类别分别是什么?实验①和②的物质是否均一?是否沉降或分层?⑵实验③和④的物质类别分别是什么?实验③和④的物质是否均一?是否沉降或分层?讨论得出结论,填入上表。

3、引导学生对比分析⑴实验①和②的物质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浊液。

⑵实验③和④的物质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4、讨论: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糖水和盐水的形成过程?5、引导学生得出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6、学生阅读P31资料卡片: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课件

氯化钠溶液(糖水)是纯净 物还是混合物?
混合物
包含氯化钠、水
氯化钠溶液的任一部分咸度 一样吗?
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粒子 有哪些?
Na+ Cl- 水分子
外界条件不变,长期放置, NaCl与水会分离吗?
被溶解的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分散到水分子中, 形成了溶液
20 mL水+ 一匙蔗糖
20 mL水+ 一匙氯化钠
溶液是否都是无色的?
错误
因为……
高锰酸钾 溶液 硫酸铜 溶液
紫红色
蓝色
氯化铁 溶液
黄色
氯化亚铁 溶液
浅绿色
糖水
酒精
稀盐酸
碘酒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蔗糖
固体
酒精
氯化氢

液体
气体
固体
溶剂



酒精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液体
液体
液体
液体
总结
•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 溶质可以是固态、液态、气态
• 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为溶剂 • 溶剂通常为液态
A
C A = B
D 不能确定
B
2.许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的主要原因是( B )
A 操作简便、设备简单 B 可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 C 节约原料,节省成本 D 固体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
现 象 固体 消失 ;
蔗糖 能 被水溶解 结 论 形成 蔗糖溶液;
分 析 蔗糖为什么会消失? 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 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 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
蔗糖溶液(糖水)是纯净物 还是混合物?
混合物
包含蔗糖、水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九年级化学下册课件(人教版)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九年级化学下册课件(人教版)

分组实验
乙醇溶于水中
实验9-3
实验步骤 在盛有2 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用红墨水是为 了显色,利于观察 ),振荡。 然后将试管倾斜,用滴管沿试管内壁(注意:滴管不要接触 试管内壁)缓缓加入约2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 否分层。 然后振荡并静置几分钟,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课堂小结
溶液
概念 特征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均一性、稳定性
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随堂练习
1.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
溶液的是( A)
A.花生油
B.食盐 C.白酒 D.蔗糖
2. 下列物质溶于水能形成溶液的质和溶剂的方法
2.根据溶液的名称来确定 溶液的名称一般是“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的酒精溶液; 若溶剂是水,溶剂的名称可以省略,如蔗糖溶液,即蔗糖的水 溶液。
指出下列溶液中溶质、溶剂各是什么?
溶液 (1)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2)硫酸铜溶液 (3)铁与硫酸铜溶液恰好完全反 应后所得溶液 (4)锌与过量稀盐酸完全反应后 所得溶液
01PART ONE
溶液
探究实验
在20 mL水中加入一匙蔗 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 现象。 实验现象: 蔗糖颗粒逐渐减小最后消 失。这是蔗糖在水中扩散, 形成了蔗糖溶液。
蔗糖溶液
蔗糖放进水中后,很快就“消失”了,它到哪 里去了呢? 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 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 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
A.牛奶
B.面粉 C.汽油 D.酒精

溶液的形成

溶液的形成

第九单元溶液9.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总结】溶液、溶质﹑溶剂概念及溶液的特征。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的。

⑴溶液的特征:①均一性:指溶液内各部分的和都相同。

②稳定性:指时,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⑵溶液的组成:______和_______。

2.溶质:。

3.溶剂:。

【阅读】阅读课本P27—28,结合实验现象,完成以下问题:1.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吗?溶液都是无色的吗?试举例加以说明。

2.最常用的溶剂是_____,_____、_____等也可做溶剂。

3.溶质可以是_____体、_____体或______体。

4.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5.溶质与溶剂的确定:例如:【知识拓展】五颜六色的溶液:①紫红色:KMnO4溶液;②黄色(含有Fe3+的溶液):Fe2(SO4)3溶液、FeCl3溶液、Fe(NO3)3溶液等;③浅绿色(含有Fe2+的溶液):Fe(SO4)2溶液、FeCl2溶液、Fe(NO3)2溶液等;④蓝色(含有Cu2+的溶液):CuSO4溶液、CuCl2溶液、Cu(NO3)2溶液等。

【归纳小结】1.乳浊液: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的混合物。

例如:水和油混合、牛奶、油漆。

2.洗涤剂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使之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液,该现象又称之为现象,在生活及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大集团化解为“个体户”)3.悬浊液: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的混合物。

例如:泥沙、钡餐、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反应后得到的液体。

【知识拓展】1.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什么?汽油能洗去衣服上的油污,这是由于汽油能油污,形成。

用加了洗涤剂的水也能洗去油污,这是由于洗涤剂能油污,形成。

两者去污的原理(填“相同”或“不同”)。

2.在农业上,常常将农药制成可湿性粉剂(使用时制成悬浊液喷洒)、乳油(乳浊液)等来喷洒在农作物的叶片上防止病虫害,这样做比使用固体药剂有什么优点?3.维生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情境创设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生齐答:想!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仪器:玻璃棒、100 mL 烧杯三个、药匙学生填表:食盐糖硫酸铜晶体现象结论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

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学生回答: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论是: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教师:很好。

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的?教师: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溶解?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

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

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案

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案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探究的快乐,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体会“化学从生活中来,化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归纳总结→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酒精,水,玻璃管,橡皮塞学生用具:探究手册;试管,烧杯,药匙,玻璃棒,蔗糖,碘,高锰酸钾,酒精【教学过程】引入:非常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万州人杰地灵,瀑布彩虹舞山涧,水秀陶醉四海宾。

有幸观赏到万州大瀑布的彩虹美景,老师特制了一款化学彩虹。

红橙黄绿蓝靛紫,这款独特彩虹的奥秘在哪里呢?这还需从一杯糖水的配制开始。

环节一、溶液概念的形成【过渡】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配制糖水。

1、演示实验【投影】活动一:蔗糖溶于水【边操作边讲解,在投影仪上做实验】取半匙蔗糖于烧杯中,加入约50ml水,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大家观察大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交流】请一组同学说说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其他同学补充。

【生】蔗糖在水中消失了。

(蔗糖溶解了)【结论】蔗糖溶解在水中,形成了糖水。

2、从微观角度:蔗糖消失的微观解释【提问】蔗糖消失了,固体到哪里去了?你能从物质微观的角度解释吗吗?【生】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过渡】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我们通过模拟的动画视频来认识这一微观过程。

【播放视频】先说明: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1蔗糖的溶解基础上,再增设学生实验2食盐的溶解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将食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然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对比。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实验1、2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2)、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隶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是初中化学对混合物体系进行研究的主要部分,是学生后期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基础;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液体。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的。

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③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认识溶解的过程,构建溶液的概念。

②运用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游戏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新知。

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初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及科研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②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溶液形成微观过程的理解二、说学生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糖水、汽水等,在化学课上接触过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对溶液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从化学的角度对溶液进行深入的认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课件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课件
eg:①、汽油能溶解油脂 ②、酒精能溶解碘形成碘酒
【思考】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不一定,如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7、溶液名称:
①全称:(溶质)的(溶剂)溶液
eg:氯化钠的水溶液,硫酸铜的水溶液
②简称:若溶剂为水,可直接读(溶质) 溶液 eg: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①特例:如糖水、碘酒、石灰水、盐酸、 氨水
只要水分不蒸发, 温度不改变,蔗糖 与水不会分离
溶液是 稳定的
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 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均一性: 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 相同 (密度、浓度等)
2、特征 稳定性:只要温度不变、水份不蒸发, 溶剂与溶质不会分离。
混合物
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学习目标:
第三课时
1、知识目标:掌握物质溶解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的能量变化及 其产生原因和了解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2、能力目标:学会分析溶解过程能量变化相关题 型 3、学科素养:利用化学知识,从微观看待宏观现 象
旧知回顾
1、溶液的命名规则 全称:(溶质)的(溶剂)溶液
2、溶质溶剂的判别
(1)、某物质+水
溶质 溶剂

状浑浊
液体
分层
形成乳 状浑浊
不分层

液体
亲油基
亲水基
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分散 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 成大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 分层。所以加了洗涤剂的乳 浊液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 称为乳化现象。乳化后的小 液滴能随着水流动,因此加 了洗涤剂的试管能洗干净。
三、乳化现象
1、乳浊液
(1)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课题1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1)九年级化学下册课件(人教版)

课题1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1)九年级化学下册课件(人教版)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mL 水或5mL汽油;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然 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溶质 溶剂
现象


碘几乎不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溶液呈棕色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紫呈红色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
溶质, 二硫化碳 是溶剂,这种溶液叫做 白磷 的 二硫 溶
液。
化碳
18、根据溶液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溶液 硫酸铜 澄清石 碘酒 白酒 稀硫酸 盐酸 碘的汽
溶液 灰水
油溶液
溶质 硫酸 铜
氢氧 碘 酒精 硫酸 氯化 碘
化钙

溶剂 水
水 酒精 水 水 水 汽油
19、锌与稀硫酸恰好反应后,溶液的溶质是 ZnSO4 。 20、铁与硫酸铜溶液恰好反应后,溶液的质量 减少 ,
B.都是均一稳定的
C.都是无色透明的 D.都是有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11.消毒酒精中酒精的体积分数为70%-75%,则消毒酒精 中的溶剂是( A )
A.水 B.酒精 C.酒 D.说不定
12、一瓶长期存放的茅台酒,若倒出第一杯酒其酒 精度为 54度,那么倒出第二杯酒的酒精度为 ( C )
A.大于54度 B.小于54度 C.等于54度 D.无法判断
为了显色,利于观察),振荡。然后将试管倾斜,用滴管沿
试管内壁(注意:滴管不要接触试管内壁)缓缓加入约2mL乙
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并静置几分钟,
观察现象。
振荡前现象
液体分层,上层为 无色,下层为红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昌市第十五中学姜君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

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2. 教学目标分析
①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②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
关键:溶液的特征
二、教法分析
溶液是常见的一大类物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应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分析归纳,将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溶解过程的微观理解比较抽象,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更加直观。

在生活中的溶液的讨论环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乳浊液及乳化现象教材介绍的比较简单,可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完成的,要鼓励学生参与,鼓励学生交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
在前面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已接触到溶液及溶液的形成,在学习过程中要将感性认识理论化、系统化,这就要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形成的过程,打开视野,理解溶液的概念范畴。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乳化原理。

借助探究实验了解乳浊液与溶液的区别。

在探究实验中要做到分工合理,及时准确地记录实验现象。

在列举实例的基础上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我们其实是生活在溶液的世界中。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多媒体)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1.纯净水水
溶液
2.矿泉水
3.蔗糖水水蔗糖混合物
4.食盐水水食盐均一
..
5.蔗糖食盐水水蔗糖、食盐稳定
..6.橙汁汽水水二氧化碳、白砂糖、柠檬黄等
溶液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辨析
1、无色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吗?(反例:水)
2、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反例:橙汁)
3、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只是一种吗?(反例:盐糖水)
4、溶质只能是固体吗?(反例:汽水)
5、只有水能做溶剂吗?(汽油、酒精)
溶质、溶剂的判断
阅读:
1.乳浊液与溶液的区别是什么?
2.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