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攻击性
第5章 黑客攻击技术教材
漏洞扫描示例
防范措施
取消文件夹隐藏共享 做好IE的安全设置,拒绝恶意代码,主要是禁用ActiveX控件。 封死黑客的“后门”:
删掉不必要的协议,如NETBIOS协议; 关闭“文件和打印共享”; 把Guest账号禁用; 禁止建立空连接; 隐藏IP地址,可通过代理服务器转接。 关闭不必要的端口,如135、137、138、139、445、593等。 更换管理员帐户,可将Administrator设为没有管理权限的用户。 安装必要的安全软件,如防火墙、防病毒软件。 不要回陌生人的邮件,以防泄露帐号密码。
良好的密码 15%
自己的出生日期 7%
自己的姓名中 文拼音 37%
计算机的中经 常出现的单词
18%
常用英文单词 23%
密码破解示例
防范措施
应使密码不易被猜中,比如善用各类符号,避免使用字典上的字 词。黑客们公认由字母、数字与符号合成的七位数以上密码(例 如a4%H6# )最难破解。
经常改换密码,最好每隔一个月改一次。
监听类软件也可以提供给程序开发者或者网络管理 员使用,他们利用这类软来自百度文库进行程序的调试或网络 的管理工作。
常见的监听类软件有:Sniffer、Wireshark、 WildPackets OmniPeek等。
5.2 典型网络入侵技术
1、口令攻击
通常口令的加密方法不可逆→暴力(穷举)破解。
第五章网络攻击步骤和常用工具
典型网络攻击步骤
Whois数据库查找
通用目标侦察工具
ping:这个工具将ICMP Echo请求消息发给目标 ,看是否它是可达的,并判断应答的时间。 (ping IP) Nslookup:这个特性允许查询DNS服务器,以找 到与IP地址映射的域。(nslookup ip )
• T4测试是向开放的端口发送一个ACK+Options数据包,这 里没有设置“Resp=”是因为系统对这种测试都会作出应答 ,如果没有收到应答数据包则说明由于网络或系统错误 导致数据包遗失,而在T2和T3中设置该项是因为有一些 系统对这两种探测确实不作应答。 • T5、T6和T7测试是分别向关闭的端口发送一个SYN、ACK 和FIN|PSH|URG+Options数据包。 • PU测试表示向关闭的端口发送一个UDP数据包,检测目标 返回的“Port Unreachable”ICMP报文。其中IP服务类型 (Type Of Service)字段是0或20(TOS=0|20),IP的 长度是38字节(IPLen=38),应答数据包中的IP总长度 是148字节(RIPTL=148),RID=E表明应答IP的ID复制了 发送的UDP数据包中的IPID(否则为RID=F),RIPCK=E表 明应答IP的校验和是正确的,UCK=E说明UDP校验和也是 正确的,ULEN说明UDP包的长度是0x134,最后DAT=E表明 目标正确的应答了UDP数据包。
(完整版)攻击性
精神分析学派:人具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无意识的愿望,但是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不会伤害自己的.所以便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达出来,或者当人要达到自己目标的行为受阻时,就会产生攻击性.
特质学派:看重个体差异和稳定性,反映某种事物攻击性特质.
生物学派:对攻击性行为的稳定性感兴趣,认为遗传因素是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男性天生具有一种控制竞争对手的需要,以便保全自己并将他的基因传递下去.
人本主义学派: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不承认有些人天生来就具有攻击性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学派:人们是像学习其他行为一样.学会攻击性行为的.如果攻击行为不断地得到好处,而不是得到惩罚,爱打架的孩子就会变成爱打架的成人.
认知学派:人们可能把模糊不清的事件解释为威胁事件.
总之.攻击性可能是相对稳定的,它可能反映了某种攻击性的特质.但是人们也可能把模糊不清的时间解释为威胁事件.因为他们过去就这样被人打过,爱攻击的人可能生而具有以攻击方式对待威胁的倾向,但是如果他们生活在一个不经常受挫的环境里,或者生活在一个基本需要能得到满足的家庭里,他们将会克服自己的攻击倾向.
精神分析流派:抑郁是一种转向内心的愤怒,处于抑郁中的人存有一种无意识的愤怒和敌意感,每个人都有内在的,阻止人表现出敌意的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念,因此这些愤怒就转向内心.
特质流派:重在查明哪些人容易抑郁
生物学流派:有些人可能生而具有对抑郁的敏感素质
人本主义流派:经常为抑郁所困的人,是那些不能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的人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抑郁是由于生活中缺乏积极强化物所致
认知流派:人们是否抑郁,取决于他们如何解释自己控制环境的这种无能,容易抑郁的人总是用最可能导致抑郁的方式来解释周围世界,抑郁的人很容易回忆起不愉快的经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知识点总结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
1.“学科性质”,对相关的表述要求能够再认;
2.“研究任务”有三个方面,要求能够作完整的表述。
3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主要是定义,要求能够表述。
4.与相关教育概念的辨析,要求对相关的表述能够再认。
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对相关的表述要能够再认。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了解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和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对与其基本观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2.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的主要理论假设;强化的概念和作用;关于直接学习的基本观点;关于观察学习的基本观点。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表述进行再认。
3.认知发展理论
(1)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对相关表述能再认。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对三水平六阶段的内容要能简要表述,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对与其基本观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1.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普通特点:其四个方面的要点要能完整表述。
2.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要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3.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普通特点:了解其三个方面的要点,要求能对相关的表述进行再认。
4.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内容。
(1)学前儿童情绪的社会化。情绪社会化的几个阶段;情绪社会化发展的内容:社会性微笑、母婴依恋、目生人焦虑、分离焦虑。这部份知识的要点要能够完整表述。
(2)儿童依恋的发展。依恋的发展过程:了解几个阶段,对相关知识点的内容能够再认。幼儿依恋的类型与特点:主要掌握安斯沃斯的分类,即安全型儿童与不安全型(焦虑型)儿童,不安全型儿童又分为回避型和拒绝型两类。应了解各种类型依恋的主要表现,能对相关表述再认。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
案例分析
攻击性行为
执教者:我班的洋洋小朋友在班级里,十分顽皮,每天都有关于他的一些奇闻趣事。事件一:语言课孩子们都认真地听着我在讲故事,洋洋坐不住了,屁股离开椅子,边走边用眼瞄我,见我没发现,胆子就更大了,给这个小朋友拉一下头发,给那个小朋友踢一脚,再补打一拳。小朋友直嚷嚷“老师,洋洋打我。”我连忙制止,请他好好听课,可过不了多会,他又开始了。虽然嘴巴能承诺“老师,我不打了。”可他总关不住自己,无奈我只得让他坐在我旁边。
分析:
1、家庭环境:孩子生活在特殊的家庭中,妈妈离开了他的家,父亲在年龄为及格的状况下有了这个孩子,平时孩子是由爷爷奶奶带的、教育的,凡事都顺着他的性子,由他胡闹,任性地为之。
2、嫉妒的心理,当别的孩子说起自己的妈妈时,他会说:“我妈妈死掉了”这样的话,还会显露出厌恶的、烦躁的情绪。有时他对同伴动手,可能想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吧!
措施:
1、创造机会,在游戏中培养其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数学区的小猫钓鱼游戏,训练其耐心和受挫度。还有学做解放军的游戏等。
2、教给孩子一些新的有效的,能够为别人所接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同伴帮助了他,引导他感受同伴对他的友好,提醒他下次也要和同伴友好相处。
幼儿园班级管理 第五章 幼儿园班级人际关系管理
第一节 幼儿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管理
一、幼儿教师与幼儿关的特点
(三) 慈幼性
• 绝大多数幼儿园教师为女性,受孕育传统的影响,女性文 化内核中的慈幼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和点燃。
• 师幼关系兼有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双重特点,幼儿对教 师既有敬畏感也有依恋感,幼儿的年龄越小,教师在“母 亲”与“教师”这两种角色中进行游离的可能性就越大。
01 幼儿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管理
• 幼儿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定位 • 赢得幼儿喜爱的方法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人际关系,简称为师幼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 系。师幼关系不同于通常的师生关系,它更亲密、更稳定、更贴近生活; 也不同于日常的亲子关系,它更具有指导性和教育意义;更不同于平常的 同伴关系,师幼关系中幼儿更倾向于获得支持、帮助和关爱。
• 在与幼儿的长期交往中,幼儿园教师形塑了这个群体的显 著特征——心态的年轻化、表情的夸张化、思维的低龄化 和语言的童真化。
第一节 幼儿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管理
一、幼儿教师与幼儿关的特点
(四) 创造性
• 首先,幼儿园教育的过程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幼儿园教师的 工作处于“按照自己大纲——按照课本大纲”的过渡阶段,活 泼好动、好奇好问的幼儿随时、随地会抛出各种问题,出现各 种状况,教师需要以极高的教育智慧抓住幼儿抛过来的一个又 一个“球”;
师幼关系之所以表现出与上述三种关系的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师幼关 系是幼儿教育这一特殊活动过程的实现途径,是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基本 要素。当然,尽管它蕴含着教学的因素,具有“教学关系”这一侧面,但 鉴于幼儿自身以及幼儿教育的特点,师幼之间表现出强烈的情感依赖关系。 众多研究表明,良好的师幼关系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支持、帮助和安全感, 也可为教师自身带来工作的幸福感与成就感;而恶劣的师幼关系则会给师 幼双方都带来压力、冲突和紧张。
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第五章
IDS可应用于网络边界、关键服务器、数据库等场景,帮助管 理员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通过与防火墙、SIEM 等安全组件联动,IDS可提升整体安全防护能力。
入侵防御系统(IPS)原理及应用
原理
IPS是一种主动防御技术,它通过在网络中部署传感器或直接在主机上安装代理 程序,实时监测并阻止恶意流量或攻击行为。IPS采用特征库比对、行为分析等 技术,对流量进行深度检测,并在发现威胁时自动采取阻断措施。
与ISP合作,实施流量清洗和黑洞路由等 策略,减轻攻击影响。
采用负载均衡技术,分散请求压力,提 高系统可用性。
Fra Baidu bibliotek
应对策略
部署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IDS/IPS), 识别和过滤恶意流量。
钓鱼网站和恶意软件防范措施
钓鱼网站防范措施 注意检查网站URL地址是否正确,避免访问伪造网站。
使用可靠的安全软件,如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
密钥管理
密钥是加密技术的核心,包括密钥的生成 、存储、分发、使用和销毁等环节。有效 的密钥管理是保证加密安全的关键。
加密原理
利用密钥对明文进行加密生成密文,接收方 使用相同的密钥对密文进行解密还原为明文 。加密过程可逆,且加密和解密算法公开。
常见加密算法及特点
对称加密算法
如AES、DES等,加密和解密使 用相同的密钥,具有加解密速度 快、安全性高的特点,但密钥管
第五章 攻击——直捣龙门(IRC Bot)
傀儡网络的构建与扩张: 傀儡网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构建与扩张:
攻击者制作了傀儡程序,建立好 攻击者制作了傀儡程序,建立好IRC服务器中的环 服务器中的环 境之后, 境之后,需要将傀儡程序植入到尽量多的与互联网相 连的主机上。 连的主机上。傀儡程序本身通常并不具备自我传播的 能力,因此它需要借助其他方式以扩散自身。 能力,因此它需要借助其他方式以扩散自身。 傀儡程序典型的蔓延方式是利用蠕虫, 傀儡程序典型的蔓延方式是利用蠕虫,傀儡程序可 蠕虫 以跟随蠕虫程序一起进入用户计算机, 以跟随蠕虫程序一起进入用户计算机,也可以在蠕虫 进入用户计算机后从指定地址下载完整的傀儡程序。 进入用户计算机后从指定地址下载完整的傀儡程序。
随着IRC技术的普及使用,攻击者发现IRC服 技术的普及使用,攻击者发现 随着 技术的普及使用 服 务器是个很好的控制台。由于登录IRC的用户很 务器是个很好的控制台。由于登录 的用户很 要从中找出谁是真正的攻击者有很大难度。 多,要从中找出谁是真正的攻击者有很大难度。 在这种网络结构中, 在这种网络结构中,无论是攻击者还是傀儡机 都要连接到IRC服务器,IRC服务器就成了整个 服务器, 都要连接到 服务器 服务器就成了整个 攻击网络的中心(星形结构)。 攻击网络的中心(星形结构)。
傀儡网络用于蠕虫扩散: 傀儡网络用于蠕虫扩散:
在特定的情况下,傀儡网络可以被用于蠕虫攻击, 在特定的情况下,傀儡网络可以被用于蠕虫攻击, 向大量的计算机发送蠕虫代码, 向大量的计算机发送蠕虫代码,然后向这些计算机同 时运行蠕虫程序。 时运行蠕虫程序。 到目前为止,还没证实哪种蠕虫采用Bot方式传播, 方式传播, 到目前为止,还没证实哪种蠕虫采用 方式传播 这或许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傀儡网络控制者具有更强的 利益获取的动机, 利益获取的动机,而目前蠕虫攻击基本上还属于炫耀 性质, 性质,利用蠕虫导致特定范围内的网络瘫痪从而从中 渔利在技术上还不是很成熟。 渔利在技术上还不是很成熟。
幼儿园班级管理 5第五章 幼儿园班级人际关系管理
一、 教师与幼儿关系的特点
保育为先 教育为主
创造性
非对称 相依性
慈幼性
二、 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定位
专业的教育者
合格的 支持与引导者
朋友式的 游戏伙伴
反思型的 研究者
二、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定位
(一)成为专业的教育者,幼儿教师应做到:
理解并根据幼 儿的心理发展特 点及其生活经验 设计相应的教育 活动,并成功实 施;
二、 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定位
同事 合作
撰写 论文
观察 幼儿
研究型 教师
分析 行为
发现 问题
总结 经验
采取 措施
思考
如何让孩子喜欢你?
说一说
你最讨厌的老师 你最喜欢的老师
孩子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我不喜欢闫老师,因为我叫她,她不应我。” “我不喜欢李老师,因为她骂过我。” “我不喜欢谢老师,因为她说我是‘爱哭鬼’。” “我不喜欢周老师,因为我已经不想吃了,她还叫我站在面前吃。” “我不喜欢雷老师,因为她老是叫我快点吃。”
对于 “诚实”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
四、需特殊关注幼儿的管理
(四)偷东西的幼儿的管理
观察幼儿不良行为出现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与家长交谈并合作解决问题; 鼓励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表扬尊重别人物品的幼儿,提醒并告知幼儿如何做得更好。
四、需特殊关注幼儿的管理
第五章黑客攻击技术
4
黑客的发展
黑客起源于5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实
验室中,他们精力充沛,热衷于解决 难题。 60、70年代,“黑客”一词极富褒义。
独立思考、奉公守法 智力超群 为网络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代表人物如:邓尼斯· 里奇和肯· 汤姆森, 写出UNIX和C语言
2013-7-13
计算机学院网络教研室
2013-7-13
计算机学院网络教研室
19
32 bit
比特 0 8 源 端 口 序 号(SEQ) TCP 首部 确 数据 偏移 保 留 检 验 和 选 项 (长 度 可 变) 认 号 窗 口 紧 急 指 针 填 充 20 字节的 固定首部 16 24 目 的 端 口 31
U A P R S F R C S S Y I G K H T N N
5
黑客的发展-80年代
到了80、90年代,黑客活动受到空前
打击。
黑客认为,信息应共享而不应被少数人所
垄断。 此时,电脑化空间已私有化,成为个人拥 有的财产。 黑客活动受到了空前的打击。 代表人物:
凯文· 米特尼克闯入了“北美空中防务指挥系 统”, 伯特· 莫里斯,写出了第一个“蠕虫病毒”。
2013-7-13
计算机学院网络教研室
21
TCP协议三次握手过程
主机 A
主机 B
幼儿卫生学第五章
二、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情绪障碍
1. 恐惧 (1)表现
恐惧是学前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它 区别于学前儿童对某些事物表现出的一般意义上 的惧怕,而是指对特定的事物或情景产生过分或 不合理的恐惧和回避反应。
不同年龄的儿童的恐惧对象(米勒)
0-6个月——巨声、失去支持 6-9个月——陌生人 1岁——分离、外伤、入厕 2岁——幻想中的生灵、死亡、强盗 3岁——狗、孤独一人 4岁——黑暗 6-12岁——上学、外伤、自然灾害、社交
从父母、同伴和不良环境(如暴力影视)模仿学 习。 遗传因素 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存在某些基因缺陷 心理因素 一般来说,有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学前儿童易产生攻 击性行为。例如多动症患儿因冲动,自控力差, 当情绪稍有激动,就与人发生争吵或动手打人。
(3)预防和矫治措施
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调整情绪、对待 挫折;改变不当的家教方式,让幼儿远离暴力和 不良诱因;多于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学前儿童采取 相应的心理治疗(代币管制法、暂时隔离法、反 应代价法)不可采用体罚的方法,因为事实上体 罚往往增加儿童的攻击性认为,其原因之一,可 能是体罚本身对儿童的攻击行为起了示范作用。
第二节 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的特征
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往往以各种行为方式表现出 来,因此有学者称“心理卫生问题”为“问题行 为”。
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二
第五章学前社会教育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
1、个性: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2、社会性
3、社会化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个性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2岁左右,个性逐渐萌芽,3-6岁是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阶段。
气质无所谓好坏,但是由于其能影响儿童全部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对待,将会成为形成不良个性的因素。
(二)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三)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三、学前社会教育的意义
1、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
2、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
3、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四、学前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以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为依据
(二)以一定社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
(三)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为依据
五、学前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目标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
1、自我意识
2、人际交往
3、社会环境与社会规范认知
4、多元文化
六、精神分析理论
1、主要代表人: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埃里克森
2、核心概念:
本我、自我、超我、心理性欲阶段、原型、社会性心理需要、信任对不信任。
3、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人格完善与儿童内在的动机、情感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各种需要的满足与冲突的解决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动力;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连续并有阶段性的;
儿童早期的生命经验对其终身有重要影响。
黄锐学者的幼儿攻击性行为论点
黄锐学者的幼儿攻击性行为论点
一、攻击性行为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攻击性行为是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
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东西等。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
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分类:
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可以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性行为和工具性的攻击。前者指的是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而后者只是为了抢夺某种东西。相较而言,前者更显严重。幼儿大约在1岁的时候,就出现了攻击性行为,在2岁左右,儿童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冲突,如打、推、踢、咬……绝大多数为争夺物品(玩具、座位……)
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中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所以首先要从日常生活、教育中努力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内因:
根据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如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所以,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又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而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也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发展及其特征——讲义
一、攻击性行为概念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是身体的侵犯、语言的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
那么,在0-3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婴幼儿,他们的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有哪些特征?又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应对这一时期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0-3岁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征
1.首先我们来了解下攻击性行为的出现。20世纪30年代,一批发展心理学家就曾对攻击性行为进行了许多观察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至少在婴幼儿出生后的第二年,婴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社会性冲突就开始了。霍姆伯格的研究观察到12-16个月的婴儿,其相互之间的行为大约有一半可被看作是破坏性的或冲突性的。他还发现,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婴幼儿之间的冲突行为呈下降趋势。到2岁半,婴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冲突性交往只有最初的20%。
2.第二个特征表现在攻击性行为的发展频率和时间上:1984年有研究者系统研究了前50年里的婴幼儿冲突行为发展的报告,并对这些报告中的数据作了换算,结果发现,年龄在18.4-62个月之间婴幼儿的冲突行为发生的平均频率为每小时5-8次,而冲突行为持续的时间一般为31秒左右。
3.第三个特征是攻击性行为形式的变化。20世界早期的一些研究人
员还以言语侵犯和身体侵犯为区分标准研究了婴幼儿侵犯形式的发展变化。结果发现,婴幼儿在2-4岁间,侵犯形式发展的总的倾向是身体侵犯逐渐减少,言语侵犯相对增多。
4.第四个特征是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30年代早期的一批心理学家认为婴幼儿早期的冲突不含或少含敌意性动机,不具备特定的社会意义;另一种观点则肯定婴幼儿早期冲突行为的社会意义,认为婴幼儿之间的冲突包含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这些事件与以后各年龄段中婴幼儿之间发生的侵犯性行为相互作用是相同的。幼儿在冲突中不仅关心空间和物品问题,而且还会因同伴的行为是否违反社会规范等问题而发生争吵。
教资知识点详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教资知识点详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考情分析:
攻击性行为属于儿童道德发展的范畴,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多种,在考试中主要考查客观题,多出现单选题,案例分析题,尤其对里面一些细节知识点的考查,也会在案例分析中出现,结合材料分析造成幼儿此种行为的原因有哪些。因此该知识点不可忽视:
知识点详解:
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
1.父母的惩罚
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幼儿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对非攻击型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后,父母的惩罚会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父母的惩罚会让幼儿认识到此种行为是不正确的,之后出现相类似的行为时,孩子会想到因为打人受到了父母的惩罚,所以会抑制自己的行为;却不能抑制攻击型幼儿的攻击性,反而会加重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原本孩子就有攻击性行为的倾向,受到父母的惩罚后可能会导致幼儿心理的不满情绪无处发泄,进而发泄于同伴身上,加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此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不可盲目对其惩罚。
2.榜样
观察模仿是幼儿时期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很善于从周围环境中
学习,模仿各种行为动作。由于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对生活成长环境中的不良榜样和电视动画的反面人物难以区分好坏,这些不不良行为、事物都会引发幼儿的观察模仿行为。尤其是男孩子非常喜欢画面感强的、打打闹闹的动画内容,无形中就会引发孩子的模仿,这些打闹、追打、击杀的电视动画片如《奥特曼》、《喜洋洋与灰太狼》在潜意识中就会造成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过多的电视暴力还能影响儿童的态度,使他们将暴力看作是一种解决人际冲突的可以接受的和有效的途径。所以家长要注意反省自身是不是有一些不良的表现影响到孩子,要注意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要考虑还是自是不是受媒体暴力倾向的影响,尽量让孩子远离有暴力倾向的电影、电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攻击性
人类是否具有天生的攻击性?这是大学研讨会、鸡尾酒会的热门话题,它使各种各样的政治理论家们大动感情,答案是肯定的!纵观历史,从狩猎-采集部落到工业化国家,各种社会都使用过战争这一最有组织的攻击形式,欧洲大多数国家在过去300年间大约有一半的时间在打仗,几乎每个世纪都发生过战争,实际上,所有国家在制定十分复杂的指导调节日常商业贸易活动的各种法令条规,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那些微妙却又不可避免的冲突形式之时,也针对强奸、掠夺和谋杀等犯罪制定了一系列较为细致的法令加以制裁,不过,更重要的是人的攻击行为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尽管人基本上也是灵长目动物,其攻击行为的特征却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攻击行为。除非将“天生”和“攻击性”从实用的角度重新定义,我们才能说人的攻击性不是天生的。
有的理论家否认基因的作用。他们把攻击性全然归于各种几乎完全是和平的社会中很少发生的环境反常。他们忘记了,所谓天生是指某种特性能在某些特定环境中得以发展成形的可能性,而不是指某种特性在所有环境中都能发展成形的肯定性。用这个标准看,人的攻击行为具有较为显著的遗传特征,事实上,问题比我们所作的这个规定更为清晰明确。当今那些最为和平的部族,历史上大都一度是掠夺者,而且将来很可能又会重操旧业,产生出新的士兵与杀人者。今天,人们几乎没有听说过昆桑族成年人中发生过暴力行为,伊丽莎白·马歇尔·托马斯曾称他们为“无危害的人民”。但就在50年前,当这些“灌丛人”人口较多,中央政府控制较松时,他们的凶杀率与底特律和休斯敦的相同,马来半岛的舍麦人表现出更强的顺应性,在绝大多数时间里,舍麦人似乎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暴力攻击,他们之间没有谋杀,甚至连一个明确表示杀人的词都没有(“打”是委婉的代词),他们不打孩子,不到万不得已连鸡也不杀。父辈总是小心翼翼地教导孩子们继承非暴力的传统习惯。50年代初,当英国殖民政府征召舍麦人入伍,参与围剿共产党游击队的时候,舍麦人甚至不知道士兵的职责就应当是打仗和杀人。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登坦写道:“很多了解舍麦人的人们坚持认为,象舍麦人这样不好战的民族永远也不可能产生杰出的军人”,但是,事实证明他们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恐怖分子杀害了舍麦人防暴部队部分成员的男性亲属。尽管舍麦人来自一个无暴力的社会环境,杀人也是受人之命,但他们似乎都一下进入他们称之为“血醉”的疯狂状态之中。用典型的舍麦老兵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杀人,杀人,杀人。马来人会为了搜查腰包、夺取手表和钱财而忘了杀人,我们却并不在于手表和钱财,我们只想到杀人。唉,我们真象是被血迷住了”。有个人甚至还是告诉我们他如何畅饮被他杀死的人的鲜血。
象多数哺乳动物一样,人类也有一个行为刻度,即对特定情况有无反应的度量。其他许多动物完全没有这样的行为模式,在这一点上,哺乳动物与它们有着遗传性的差异,由于行为刻度相当复杂,并非简单的反射式的反应,心理分析家和动物学家为了找出人的攻击性的令人满意的普遍特征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给大猩猩或老虎的攻击性下定义时,学者们也会遇到相同的困难,弗洛伊德把人的行为解释为是内驱力不断追求释放的结果,康纳德·洛伦兹在其《论攻击性》一书中使用了动物行为研究的新资料,使弗洛伊德的观点有了新的意义。洛伦兹认为,人类同其他动物一样具有相同的攻击本能,这种内驱力必须通过竞争性体育运动或其他方式才能得到某种释放,弗罗姆在《人的
破坏性分析》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与此不同,却更为悲观的观点,他认为人受到一种独特的死亡本能的影响,而死亡本能通常会导致其他动物所没有的变态攻击行为。
上述两种观点基本上都是错误的。如同其他行为方式“本能”一样,任何特定动物的攻击性只是一系列受不同神经系统控制、定义不很准确的不同反应,我们至少可以划分7类不同的反应:对领土的保卫和征服,对在组织良好群体中的统治地位的维护,性攻击,意在结束禁绝状态的敌对行为,对食物对象的攻击,对捕食者攻击的反击,以及用于加强社会法规的道义性和惩戒性的攻击行为,响尾蛇就是一个能较好说明各类反应之间差异的例子,当两条雄蛇争夺雌蛇时,它们的脖子互相绞缠在一起,仿佛在比试谁的劲大。尽管它们的毒性对于同类与对兔子老鼠一样厉害,但这时,它们并不会互相撕咬,捕捉食物时,响尾蛇并不给予警告,它们可以从任何位置发起攻击,但如果捕食对象较大,会危及自身安全时,响尾蛇便盘作一团,头部在中心,略为前伸,处于进攻的姿势;同时昂起尾巴,震动响环,发出阵阵声响,最后,当遭遇以食蛇为生的大蛇时,响尾蛇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头藏在盘卷的身下,只是用尾部不断地打击大蛇,由此而见,要了解响尾蛇或人的攻击性,有必要明确各种特定的行为方式。
动物学研究表明,上述各类攻击行为没有一个能成为各种动物攻击行为的普遍形式。每一类攻击行为在各种动物的进化过程中都可能演进、改变或者消失,这如同眼睛的色彩会因其阴影部分的不同而异,或者象某一皮肤腺会增加或消失一样。当自然淘汰加剧时,每一类动物只需为数不多的几代,就能使其全体成员都发生这些变化。实际上,从遗传角度看,攻击行为是最易发生变化的特性之一,我们不难发现,某一鸟类或哺乳动物具有极其强烈的领土概念,它们栖息地的每一平方米都有明确的界限划分,它们或者在一起欢歌喜舞,或者大声吵嚷,或者散发恶臭,把侵入自己个人领地的同类竞争者驱赶出境,但在同一区域内还可能和平共处地生活着另一种相近的,都没有领土行为的动物,类似的粗略差异也存在于其他几种攻击行为中,简言之,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存在着一种普遍性的攻击本能。
生态学研究揭示了为什么没有普遍性的攻击本能的原因,同类成员中发生的攻击行为多数是因为其居住环境拥挤、攻击成为一种手段,以控制珍贵的生活必需品、食物或栖息场所,或者控制在其生命周期的某一时刻会变得珍贵的上述资源,随着周围同类成员的增加,动物对它者的威胁会升级,攻击频率也会大大加快。攻击行为的结果就是迫使所有成员都竭力扩张生存空间,使死亡率增高,出生率下降。这种情况下,攻击行为就被称做是控制数量增长的“密度决定因素”。随着其强度日益增强,攻击行为起着放慢增长速度并最终停止增长的调节间作用。相反,另外有一些动物很少或从未发生过生活必需品的短缺,这些动物数量的减少主要是由其他受密度因素影响的捕食动物、寄生虫或迁居等原因造成的。这些动物一般都能和睦相处,其原因就是它们的数量一般都不是很大。因而,对个体而言,攻击行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既然如此,那就不可能通过自然选择的方式把攻击性储进这类动物的先天行为之中。
赞同洛伦兹和弗罗姆观点的新闻记者过去也曾把人类描述成科学还无法解释的残酷动物。这当然也是错误的,尽管人具有较明显的攻击本能,但人类绝不是最推崇暴力的动物。鬣狗、狮子和亚洲长尾猴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三种动物。对它们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互相残杀,杀害幼兽,嗜食同类的比率远远高于人类社会,如果考虑每年每千成员之间的残杀率,人类就只能算作暴力行为很低的动物,我敢说,那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