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形成环境与聚煤盆地的构造活动

合集下载

1中国不同时代形成的煤和地区分布之间的关系

1中国不同时代形成的煤和地区分布之间的关系

1中国不同时代形成的煤和地区分布之间的关系?

煤是由植物经过复杂的作用形成的,而植物为了适应环境生存,植物界形成了不同的部落,出现植物分区,为成煤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所以,形成了我国地史上的聚煤期有14个,其中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和第三纪为主要聚煤期。在这7个主要聚煤期中,以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聚煤期更为重要,相应煤系地层中赋存的煤炭资源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8%以上,煤层气资源占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99.5%以上。

1、主要聚煤期含煤地层分布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聚煤作用在我国北方形成海陆交互相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赋存在华北赋煤区,含煤面积80万km2,构成了我国最主要的煤层气聚气区,即华北聚气区。该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的主体部分,地理分布范围西起贺兰山-六盘山,东临勃海和黄海,北起阴山-燕山,南到秦岭-大别山,包括了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南部、辽宁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部、陕西大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在华北赋煤区内,还广泛发育了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并见零星上三叠统和第三系含煤地层分布。

晚二叠世晚二叠世聚煤作用在我国南方十分强烈,含煤地层广泛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以南、龙门山-大雪山-哀牢山以东的华南赋煤区内,构成了我国华南煤层气聚气区。该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地台和华南褶皱系,地理分布范围包括西南、中南、华东和华南的12个省区。华南赋煤区内除有以龙潭组为代表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外,还有上石炭统、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煤形成环境及其与斯蒂芬期聚煤盆地的构造活动

煤形成环境及其与斯蒂芬期聚煤盆地的构造活动

煤形成环境及其与斯蒂芬期聚煤盆地的构造活动

Dennis L. Nielson Gamma

法国南部的塞文山脉煤盆地位于东南部法国山岳的中心,以前的研究主要针对于它的地层,岩石学,煤的化学成份,煤炭岩石学和地质构造。这项研究的目标将强调位于山脉之间的法国山岳的中心盆地在构造形式和煤炭形成晚期沉淀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类似第三纪煤炭盆地形成,煤炭缝厚度和范围基本上由早期的构造活动控制。

1.塞文山脉煤炭盆地区域性的结构

盆地北部的煤系露头厚度达到2500米。盆地南部的覆盖了一系列的中世纪地层.两个主要的断层中间夹有50 公里宽煤盆地。

盆地被划分成西部(研究区域)和一个东部次级盆地。西部次级盆地在这项调查研究中被划分为三个部分,从北到南分别为:地堑,由于断层而形成的鄂图曼地垒和洛杉矶巨大的深谷地堑。

本文重点研究位于塞文山脉盆地西北部的煤的特征和范围和碎屑物的范围,和他们的与早期的构造活动的关系。

2.地层学结构

在斯蒂芬期的一系列盆地—沉积的顺序由岩屑组成的岩石决定,包括:砾岩或角砾岩,粗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缝合线。

沉积的序列从底部到顶部可以分为六个地层单位地层学的结构是除了边缘断层以外的各种不同沉淀的环境和他们的相互关系的分布范围的结果。盆地腹部断层例如:断层也影响了个体的地理分布和不对称地堑的发育。大型的地堑和煤缝合线的范围,以及早期和后期的层序都与边缘和盆地腹部的断层有关。重要煤层在序列的中间部分被集中。

3.塞文山脉煤盆地煤的层序

目前分析的煤的层序是以大量的地质区域钻芯和老的矿层补充日志为基础。从薄的部分观察和统计处理获得的沉积学数据来完成古地理学和史前环境的解释。有不充足的图解数据和地层学的起源的相互作用来归纳地层层序。

五亩盆地沉积环境及聚煤作用分析

五亩盆地沉积环境及聚煤作用分析

五亩盆地沉积环境及聚煤作用分析

作者:宋红伟余郑生余哲庆

来源:《西部资源》2016年第02期

摘要:五亩盆地是灵宝盆地边缘的一个次级盆地,长期以来学者对其含煤性均未明确答复,对其煤类及煤质特征亦未进行专项研究。本文通过分析该盆地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对该盆地穿时地质体项城组所赋存的劣质长焰煤的演化过程、聚煤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指出该盆地沉降中心与富煤带空间位置上存在差异,分析了项城组劣质煤属于异地煤的可能性,并进一步印证了古近纪全球性干旱气候带的客观存在。

概况

五亩盆地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南侧,地处小秦岭和崤山隆断区之间,呈北东向展布,是灵宝盆地边缘的一个次级盆地。长期以来,人们对该盆地的含煤性存在相当大的争议,地质工作者虽然把所含煤层(线)的发育作为该盆地充填地层项城组的一个标志层,但是对该煤层(线)的发育情况、分布范围及煤质特征没有清楚认定。通过对盆地含煤层段进行地质勘查、钻探验证和地球物理测井,认为该盆地局部含有多层劣质煤层或煤线。煤样分析结果表明,其煤层(或煤线)不具备工业价值,但对该区古新世一始新世的气候特征、沉积环境及构造变动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构造背景

五亩盆地位于渭河断陷盆地带的东部南缘。新生代以来,渭河断陷盆地带主要表现为大幅度的沉陷(图1)并接受巨厚的松散层堆积。五亩盆地位于华山隆褶区与崤山垄断区之间,区内发育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砂砾岩及第四系黄土层,成岩作用差,未遭受变质作用。构造活动表现为古近纪至新近纪的构造倾斜及表壳脆性断裂活动。盆地边缘基本受朱阳一大营断裂(灵宝一三门峡断裂的一部分)和五亩断裂控制(图2),在纵断面上具有北部深且陡、南部浅又缓的特征,形成掀斜式盆地。事实上,基底断块的掀斜运动正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末期一新生代早期发生的扩张裂陷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翻。

煤田地质学重点整理

煤田地质学重点整理

老师画的重点:聚煤作用〔聚煤条件〕煤化作用〔煤变质作用〕煤的孔隙系统煤岩组分煤层气、煤成气和瓦斯的关系煤成油理论等温吸附曲线

煤的分类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

成煤的前提条件〔泥炭的形成条件/聚煤盆地形成条件〕:

1、大地构造条件〔地壳运动〕:提供成煤作用缓慢而均匀的沉降运动和成煤构造凹陷。

2、古气候条件:植物生长所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古地理条件:提供成煤场所〔成煤环境〕。

4、古植物条件:成煤的物质来源。

沼泽: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

泥炭沼泽:常年积水的洼地,其中有大量植物生长和堆积,植物死亡后遗体背沼泽水覆盖,与氧呈半隔绝状态,使植物遗体不被完全氧化分解,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即可转变为泥炭。泥炭沼泽形成条件:1、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2、植物遗体不被完全氧化分解,能保存转化为泥炭。

泥炭堆积条件:1、温暖的气候;2、常润湿多水;3、氧供应受限;4、下沉〔植物生长毕旭思均衡的〕;5、有限的沉积流入;6、埋藏充足的深度;7、时间〔10000年以上〕

泥炭〔煤〕形成的主要因素:1、成煤植物群落;2、成煤气候;3、泥炭聚集环境;4、古构造条件。

聚煤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1、均匀的温度和潮湿的气候:适宜于地上植物的繁殖生长;

2、大面积的沼泽地带:有利于植物的群落发展;

3、地壳的下降运动与植物遗体的堆积速度相适应:有利于植物遗体的保存并沉积形成煤层。

泥炭〔腐泥〕化作用:由植物残体转化为泥炭的作用。

煤化作用:由泥炭转化为煤的作用。

泥炭〔腐泥〕化作用:从植物在泥炭沼泽、湖泊或浅海中不断繁殖,其遗体在微生物参加下不断分解、化合、聚集的过程。在这个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低等植物经过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腐泥,高等植物形成泥炭。

煤炭地质勘查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煤炭地质勘查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煤炭地质勘查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分析了煤炭地质勘查技术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煤炭勘查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煤田地质基础工作、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煤炭资源勘查技术手段和方法等工作建议。

关键词:煤炭地质勘查建议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能源安全的基石。煤炭地质勘查是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贯穿于煤炭工业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它既担负着为煤炭工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的重任,又担负为煤炭开发、利用、安全和环境保护提供地质服务的责任。

煤炭地质发展必须依靠煤炭地质科技,煤炭地质科技必须围绕着煤炭工业发展而开展工作。建立新型煤炭地质勘查体系,推进煤炭地质科技创新,是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1 我国煤炭地质勘查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1)煤田地质基础研究由传统地质走向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阶段经过我国煤田地质工作者数十年的努力,已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煤田地质理论体系,并由传统煤田地质理论走向系统煤田地质科学时代。

第一,聚煤盆地多学科综合研究逐步深化。近年来,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等单位相继开展了华北、华南、鄂尔多斯盆地和东北中生代断陷盆地聚煤规律和资源评价研究课题,从盆地整体着眼,开展了构造、古生物、含煤地层、沉积环境、煤质、聚煤规律和盆地演化

等多学科研究,从盆地整体高度,把握了我国主要聚煤盆地演化和煤炭资源赋存规律。

第二,煤田构造大陆动力学在煤田构造理论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东部煤田滑脱构造与找煤研究”等重点科研项目的开展,总结了中国东部煤田构造规律,对多样化的煤田滑脱构造进行了分类,建立了若干典型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滑脱构造理论,实现了中国东部找煤的重大突破,并从根本上改变了煤田构造观,进一步指导找煤和勘查工作。

黑河市含煤盆地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

黑河市含煤盆地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
山早期侵入岩。 组、 , 段 将九峰 山组划分为 四个段 , 西岗子组分 4聚 煤特 征 1 . 2构造 为二个段 , 乌云组未分。 通过对 1 分煤盆地的分析 和研究 4 韧步认 西岗子煤盆地大地构造位置为小兴安岭 一 31 .九峰山组 为黑河市含煤盆地的沉积环境不同于黑龙江省 松嫩地块之沐河隆起的洪湖吐断陷,石金河断 将黑 宝山、 孙吴 、 红锈沟 、 大西 江、 乌伊 河、 东部四大煤城 ,每个煤盆地 中显示 出了其各 自
裂、 公别拉河断裂为盆缘控制性断裂 , 控制了本 柏 根里 、 门鲁河、 清泉 、 大吉岭库 铁包山煤盆地 特征外,共性沉积特征为:均以粗 碎屑沉积为 区的聚煤条件 , 盆地呈狭长状 , 北北东 向展布 , 含煤地层划分为四个地层单位。与九峰 山组四 主 , 且煤层分叉尖灭现象频繁出现 。 同样在局部 煤系地层大致呈水平状 ,局部具平缓褶皱或 因 个 段 相 对 应 。 地带形成厚煤层 。 从盆地的排列来看 , 以北东 多 后期断层影响产状变陡。黑宝山煤盆地大地构 311 峰 山组 一段 ..九 向展 布为特点,所 以黑河市煤盆地是地台活化 造位置属大兴安岭优地槽褶皱 系之罕达气断褶 第一成因地层单位( 九峰山组一段) 在煤层 区 , 以断坳陷盆地为主 , 聚煤环境具有相亿性 。 l 柬, 固固河坳陷内。 煤盆地呈北东向展布于新开 的下部 ,在盆缘部分为一套以杂色砾岩为主夹 岭复向斜和三峰山 一 鸡冠山复向斜之间。盆地 有紫红色的砂岩 、 粉砂岩薄层的泥石流沉积 , 局 断裂构造较发育 , 可分为基底断裂、 盆缘断裂和 部夹薄煤线。此段砾石主要为棱角状和次棱角 后期断裂。 对煤系地层和煤层具有破坏作用。 孙 状 , 分选较差 , 杂基支撑 , 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 吴煤盆地两侧受北东向张扭性孙吴断裂带的控 是以干旱 、 中干旱冲积扇沉积 , 气候 干燥 , 氧化

聚煤盆地及煤聚积规律

聚煤盆地及煤聚积规律

地受到盆地构造 格架和构造演化的控制。
聚煤盆地是指原始含煤沉积盆地,聚煤盆地可以保持其原始 沉积盆地的基本面貌,但大多数由于后期构造变动和剥蚀作用而 被分割为一系列后期构造盆地。
一、聚煤盆地特征
1、聚煤盆地 (3)煤盆地(国际较为通用术语):含义广泛,可以指聚 煤盆地,也可以指后期构造盆地。
(4)煤田和煤产地
一、聚煤盆地特征
3、聚煤盆地类型 (1)坳陷型聚煤盆地 ★沉积充填及成煤特征: ①沉陷中心一般位于盆地的中部; ②盆地中部距陆源区较远,往往出现欠补偿环境; ③盆地的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可能不一致; ④坳陷型聚煤盆地含煤岩系的岩性岩相和含煤性比较稳定; ⑤沉积物成熟度高; ⑥旋回结构清晰; ⑦煤层发育比较广泛、稳定,易于对比; ⑧陆源区和含煤沉积区相对高差不大; ⑨大型坳陷聚煤盆地内部常常发育次一级隆起和坳陷。
沉积盆地的概念
1、沉积盆地 (1)沉积学研究角度:沉积物聚集区或沉积 物聚集的沉陷区。 接受沉积物堆积的区域。 (2)盆地发展与构造的关系:指在一定的地质历史阶段中,
受构造控制所形成的统一沉积区。
(3)构造与沉积的关系:沉积盆地是指岩石圈表面的相对沉 降的区域,其周围或几个侧面为相对隆起区或剥蚀区。
聚煤作用有时在整个沉积盆地范围内发生,有时只发育于大
型沉积盆地的边缘地带,常见:随着沉积盆地的演化,含煤层段 和聚煤带在盆地范围内发生时空迁移,含煤层序和非含煤层序在

西藏类乌齐马查拉煤矿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初探

西藏类乌齐马查拉煤矿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初探

西藏类乌齐马查拉煤矿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初探

徐波;毛晓冬;张亮;涂首业

【摘要】西藏昌都马查拉煤矿是整个西藏范围内马查拉煤系最典型煤矿.本文通过对马查拉煤矿内沉积剖面的系统研究和对比,主要从剖面结构、基本层序、沉积构造及其古生物化石组合等特点分析,认为马查拉煤矿形成的沉积环境是在浅海环境基础上发育的海陆过渡环境;在较系统分析马查拉煤矿晚三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基础上,认为马查拉煤矿形成时聚煤盆地属于大陆边缘坳陷型聚煤盆地,聚煤沉积相为陆源碎屑潮上带之泥炭沼泽相;含煤地层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由NW向SE 厚度逐渐变薄的特点.

【期刊名称】《华南地质与矿产》

【年(卷),期】2013(029)002

【总页数】6页(P162-167)

【关键词】沉积相;聚煤规律;马查拉煤矿;西藏自治区

【作者】徐波;毛晓冬;张亮;涂首业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1

西藏自治区铜铅锌等金属矿种含量丰富,但是煤炭资源却是极度的稀缺,每年从区外调入煤炭10万吨左右[1],大大地增加了煤炭利用的成本,严重制约着西藏煤炭消费市场的扩大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等,因此,寻找更多的煤炭资源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本论文选题最重要的立足点。前人对马查拉煤田开展地质工作的面积仅占马查拉煤系面积中很小一部分,提交的报告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地质调查成果不能概括整个马查拉煤田的煤炭资源状况,所以对马查拉煤田进行新的地质调查,摸清马查拉煤系的展布情况及煤层厚度等基本情况,对重新估算马查拉煤炭资源量有很重要的作用。

煤的形成过程

煤的形成过程

高等植物
沼泽环境
腐植煤
低等植物
高等植物 低等植物
湖泊环境 沼泽、湖泊环境
腐泥煤 混合煤
3 成煤原始物质-概 述
➢ 成煤的原始物质是植物遗体或残体。 ➢ 植物可以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
低等植物 — 主要是菌类和藻类
1)由单细胞或多细胞构成,以蛋白质为其主要组成层分; 2)基本呈丝状体和叶状体; 3)构造简单,不具备各种植物器官的分化; 4)多生活于水体中而呈浮游状态,故称也为浮游生物。 5)在地史早期(元古代到早泥盆世),它们构成了当时植物
件的中间层、还原环境的底层。 泥炭的形成与累积取决于:有机植物的增长量
2.植物残体的分解速度 影响分解速度的因素:主要有微生物的种类、数量、水热
条件、土壤的酸碱度、有机物的组成。 微生物的种类:喜氧的与厌氧的,喜氧的对泥炭的形成与
积累不利。
3 成煤原始物质-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
1)微生物数量:随土壤埋深增大而减少 2)水分和热量:微生物在土温20-30度,湿度达到
65 60 5 20
木质素
0 0 10 20-30 20-30 20-30 20-30 20 10 0 0
蛋白质
50-80 40-50 15-20 10-15 5-10
1-7 1 8 2 0 70
脂类化合物
5-20 10-20 8-10

西藏安多土门格拉煤田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

西藏安多土门格拉煤田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
西藏 安 多土 门格拉 煤 田沉积 环境 与 聚煤规 律
土门格拉组含煤地层 ,在土门格拉煤 田内主要分布于土门格拉断裂南部 ,出露于土门 一1 1 4道班 一 索县一带 ,呈北西一 南东 向展布 , 被称为土门煤系 。晚三叠世土 门煤 系属海退相序含煤碎屑沉积 ,一般 厚 1 1 0 0 1 7 0 0 m 。含煤岩系主要是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组 ( T s t m) ,根据岩石组合特点和含煤特征 ,可以 大致划分为三段 :下部劈柴页岩段 ( T 3 t m ) 、中部含煤段 ( T , ) 、上部大砂岩段 ( r 3 ) 。富含腕足和 植物化石。煤系分布在羌塘 ~ 三江断褶带东部安多 ~昌都印支期断褶亚带内的昌都 ~ 芒康复向斜两翼 , 明显受构造控制。煤系顺走向常被断层所切。
1 沉积相
沉积相分析是恢复和再现古环境的重要方法 ,再依据岩石类型及其组合特征 , 地层的旋回性特征 、 沉积岩结构构造特征、古生物化石组合及埋藏特征和岩石中某些 自生矿物特征等沉积标志 ,对沉积物形 成时的沉积相进行鉴别 ;通过对土门格拉煤田内沉积剖面的系统研究 ,进行了系统的沉积相类型划 , 煤田形成时主要沉积相类型如下 :
1 . 2开 阔 台地相
土 门格拉组一段岩性为微晶灰岩、 生物屑微晶灰岩、 含生物微 晶灰岩 , 很少 出现钙质泥岩和白云岩 , 岩石颜色以浅灰 一 灰色为主 ,岩石 中砂屑、粉屑和生物屑颗粒含量较高 ,粒间或粒间孔为灰泥充填 ,具 生物碎屑、内碎屑结构、块状层 ,无陆源混入物或夹层出现,厚度 2 0 0 m 多 ,产珊瑚 、腹足、海绵等生 物 。根据岩石类型及结构 ,岩石中成岩硅化作用较强 ,常出现燧石团块或平行层面延伸的燧石条带 ,灰 岩 中可 见有 泥 晶核形 石灰 岩 ,生物 屑 中可见 有绿 基本层序组构 沉积物类型 沉积虢相解释 藻屑 , 应为开阔台地相近岸或浅水区环境形成的。

准南煤田侏罗系地层层序与聚煤特征研究

准南煤田侏罗系地层层序与聚煤特征研究

c n h l o e r h jr si sq e c taa te r n S uh Dz n ain c af l,whc a r g t a ig t a ep t n i u as e u n e s t h o y i o t u g r o led c c r a i ih h sp a mai menn o c
西 山窑 组 : 为 一 套 湖 泊 、 沼 泽 相 沉 积 , 主 要 为 灰 绿 ,灰
湾和 西山窑组 ,共含煤6 多层,总厚达2 2 ,其 独特 的构 0 0m 造一 一沉 积 背景及 丰 富 的煤炭 和 油气 资源颇 受 国 内外关
注 。此 前 , 18 年 扬 起 等 在 中 国 煤 田地 质 学 一 书 中 对 西 北 94 地 层 做 了阐 述 ,覃 建 雄 研 究 了层 序 地 层 作 为 沉 积 盆 地 识 别 标 志 的 研 究 ,吴 因业 研 究 了煤 层— — 一 种 陆 相 盆 地 中
的成因层序边界 ,王俊 民研 究了准噶尔含煤盆地构造演 化与聚煤作用 “ ,田继军等研 究了准噶 尔盆 地南缘侏罗系 成煤 环境 及沉 积特 征 ,以上专家 学者 的研 究极大地促进
层厚度和 煤层 气储层厚度 和分布 具有现 实意 义。
关键词 :侏 罗 系地层 ;准 南煤 田;地层层序 ;聚煤 特征
D : .9 9 Ji n1 71 3 62 1 . 90 1 OI 1 3 6 / .s.6 -6 9 .0 1 . 0 o s 0

塔西南地区沉积演化规律浅析

塔西南地区沉积演化规律浅析

塔西南地区沉积演化规律浅析

摘要:本文运用了沉积学理论分析了塔西南地区中—新生界地层沉积演化规律,从煤田地质学角度阐述该地区地层沉积环境、分布范围、岩性特征及沉积厚度等。为今后在该地区进行煤炭及其他矿产勘查提供依据。

关键字:沉积环境、地层、构造

塔西南地区位于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该地区自侏罗纪经历了初始沉降期、稳定沉降扩展聚煤期、强烈沉降超覆期和强烈沉降推覆期四个阶段。

1、初始沉降期

早侏罗世盆地南缘沿铁克里克北缘深大断裂相对沉降,开始了聚煤盆地的充填演化史。早侏罗世早期为初始沉降期,沿断裂北侧下降盘沉积了一套冲积扇和辫状河道砾砂为主的沉积,即SQ1下侏罗统莎里塔什组。该组现在出露的南界已经远离铁克里克北缘深断裂,由于后期改造,初始沉降时沿断裂分布的原始冲积扇已不复存在。现在我们在盆地中所见该组岩性主要为扇面河道沉积和辫状河漫流沉积。总的为向上变细的层序,反映了陆源区的后退和地形变缓,盆缘断裂活动性逐渐减弱,盆地向稳定沉降过渡。这一时期整体具有填平补齐的特征,SQ1地层主要分布在克孜勒陶和莎车-叶城凹陷中,为康苏成煤打下良好的基础。

2、稳定沉降扩展聚煤期

这一时期从早侏罗世中晚期至晚侏罗世,包含SQ2、SQ3、SQ4三个充填沉积阶段。

SQ2 为康苏组沉积期,与下伏莎里塔什组粗碎屑岩整合接触,岩性为一套细碎屑岩含煤沉积,反映了盆地的稳定沉降和湖面的扩充。早侏罗世早期为冲积扇的地方已成为扇三角洲前缘并与湖滨地带合为一体,并发生广泛的聚煤作用。

SQ3中侏罗统杨叶组、塔尔尕组沉积,为滨浅湖三角洲沉积,岩性为灰色厚层-巨厚层状中细粒砂岩夹粉砂岩,发育交错层理和不规则水平层理,砂岩中含较多的铁质团块,由2-3个由粗变细的沉积旋回组成,旋回间局部有薄的碳质泥岩或薄煤层,该段在喀拉吐孜一带由北向南变薄,厚42-110米。

第5周:_聚煤盆地与聚煤规律-1

第5周:_聚煤盆地与聚煤规律-1
1—控制性断裂及编号;2—次级断裂;3—基岩剥蚀残丘
第六章 §2 盆地构造与煤层的形成
二、成盆期同沉积构造 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与含煤沉积同期的构造形迹, 又称聚煤期古构造。包括同沉积褶皱和同沉积断裂。 1.同沉积基底隆起和拗陷 同沉积隆起和拗陷,实际是盆地基底不均衡沉降的 表现,主要通过沉积厚度和岩性岩相的差异反映出来。 (顶平底不平)
滚动背斜,与同沉积正断层相伴生;另外,继承背 斜;挤压背斜。
同沉积背斜可能影响水系样式、局部沉积过程和聚 煤作用。
第六章 §2 盆地构造与煤层的形成
3.同沉积断裂 3.1 同沉积基底断裂 新生的或再活动的基底断裂及其延续断裂。同沉积 基底断裂的动力作用方式、延伸方向、组合型式和活动 性特征等,决定了断陷型盆地的几何形态、盆地沉积构造结构和盆地群体配置等。

//\
\ //\\ ▲ \\
150 50
▲ \\

//
100
150


哈尔滨

//
\\
五常 舒兰
依兰 密山
▲ \\
//\ \
//
虎林 平阳镇
//
//\ \
▲ \\ ▲

100 50
沈阳
// \ \
长春
伊通
梅河
清原 抚顺
敦化
桦甸

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地质

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地质

试论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

摘要:煤是分布十分广泛的沉积矿床,控制其分布的有各种因素,如植物演化,海陆分布,海水进退,地壳运动,构造发展,古气候的分布和变化等。中国主要成煤时期为石炭-二叠纪,

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本文介绍了中国主要成煤时期的地质构造总体演化历程,以煤层

所含化石为直接证据,论述了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演化及主要含煤地层,分析了中国各个主

要含煤地区环境的演化,并简要介绍了含煤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各主要成煤时期的古气候特

征。

关键词:成煤时代成煤环境聚煤盆地聚煤期

1中国主要的聚煤期及含煤地层

从早古生代腐泥煤类的石煤至第四纪泥炭,共有14个聚煤期,其中最重要的聚煤期是:华北石炭-二叠纪,华南二叠纪,晚三叠纪,西北早,中侏罗世,东北晚侏罗-早白垩世,以及东北,西南及沿海第三纪,共7个主要的聚煤期。早,中侏罗世聚煤期煤炭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60%,华北石炭-二叠纪聚煤期资源量占全国资源总量的26%。

1.1古生代主要聚煤期

我国早古生代聚煤主要是浅海,滨海藻菌类形成的腐泥无烟煤,以下寒武统煤层的煤层的煤质较好,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真正的腐泥植煤是从晚古生代植物登陆成林才形成的。

泥盆纪原始陆生植物形成的煤层零星分布于新疆、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其中,广东封开煤厚1m左右,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

石炭纪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聚煤期之一。早石炭世晚期以鳞木、古芦木和种子蕨类为主的植物群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森林,华南早石炭世大圹阶自下而上可分为:旧司组、上司组和摆左组,贵州、云南的旧司组及其相当的地层中含有煤层。湖南测水组大致相当于旧司组的上段,以湘中地区煤层发育最好。浙江叶家圹组为陆生相含煤地层,依据植物化石,自下而上可分为A,B,C,D四段。其中,A段为主要含煤层段,可与韦宪阶对比:B段已相当于纳缪尔阶。由此可见,早石炭世含煤地层自西面向东北显示层位抬高的时迁现象。晚石炭世地球上出现了明显的植物地理分区,我国主要属于华夏植物地理区,称大羽羊齿植物群,由石松纲、楔叶纲、真蕨纲和裸子纲等组成茂密的沼泽森林。华北地区及西北东部聚煤作用强盛,形成极为重要的含煤地层。华北石炭纪含煤地层包括中石炭世本溪组和晚石炭世太原组。其中,本溪组以辽宁本溪组发肓较全;华北聚煤盆地绝大部分属于晚石炭世太原组。太原组以山西地层剖面为代表,一般以东大窖灰岩的顶界面作为太原组与山西组的分界,太原组含重要可采煤层。太原组是一个海进沉积序列,由北而南灰岩层数增多,层位偏高,在盆地范围内最高灰岩层位并不代表时面,这就给区域地层对比和划分带来了困难。西北地区东部,在相当于西欧韦宪阶的臭牛沟组之上划分出靖远组,以与西欧的纳缪尔阶相对比,靖远组含有薄煤层。

北票盆地和尚沟煤矿中生界地层的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

北票盆地和尚沟煤矿中生界地层的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
Er a t h e m o f He s h a n g g o u Co a l Mi n e i n Be i p i a o Ba s i n
ZENG Yo n g- y a o , W ANG Zh i - qi a n g
( 1 . L a n z h o u R e s o u r c e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V o c a t i o n a l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 L a n z h o u 7 3 0 0 3 0 , C h i a; n
要: 北票盆地是燕辽沉降带典型 的中生代 沉积盆 地之一 , 其 煤系地 层 由冲积扇沉 积体 系 , 经河 流相体
系向湖泊相沉积体 系过渡 的沉积 序列 。该 盆地 的形 成 、 演化 具有特 定 的地球 动力学 背景 , 盆 地 的几 何形
态、 沉 积 环境 和 聚 煤 作 用 都 不 同程 度 地 受 到 盆 地 构 造 演 化 的 控 制 。通 过 对 该 区 含 煤 地 层 及 其 沉 积 特 征 的 研究 , 对 进一 步 扩 大 老 矿 区 外 围 找 煤 具 有 重 要 指 导 意 义 。
关键词 : 沉积体 系; 中生界; 和 尚沟煤矿 ; 北票盆地
中 图分 类 号 : P 6 1 8 . 1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2 7 9 8 ( 2 0 1 3 ) 0 5 . 0 0 0 5 . 0 2

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地质

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地质

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地质

试论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

摘要:煤是分布十分广泛的沉积矿床,控制其分布的有各种因素,如植物演化,海陆分布,海水进退,地壳运动,构造发展,古气候的分布和变化等。中国主要成煤时期为石炭-二叠纪,

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本文介绍了中国主要成煤时期的地质构造总体演化历程,以煤层

所含化石为直接证据,论述了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演化及主要含煤地层,分析了中国各个主

要含煤地区环境的演化,并简要介绍了含煤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各主要成煤时期的古气候特

征。

关键词:成煤时代成煤环境聚煤盆地聚煤期

1中国主要的聚煤期及含煤地层

从早古生代腐泥煤类的石煤至第四纪泥炭,共有14个聚煤期,其中最重要的聚煤期是:华北石炭-二叠纪,华南二叠纪,晚三叠纪,西北早,中侏罗世,东北晚侏罗-早白垩世,以及东北,西南及沿海第三纪,共7个主要的聚煤期。早,中侏罗世聚煤期煤炭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60%,华北石炭-二叠纪聚煤期资源量占全国资源总量的26%。

1.1古生代主要聚煤期

我国早古生代聚煤主要是浅海,滨海藻菌类形成的腐泥无烟煤,以下寒武统煤层的煤层的煤质较好,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真正的腐泥植煤是从晚古生代植物登陆成林才形成的。

泥盆纪原始陆生植物形成的煤层零星分布于新疆、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其中,广东封开煤厚1m左右,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

石炭纪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聚煤期之一。早石炭世晚期以鳞木、古芦木和种子蕨类为主的植物群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森林,华南早石炭世大圹阶自下而上可分为:旧司组、上司组和摆左组,贵州、云南的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al forming environm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ectonic activity in the Cevennes Stephanian coal basin

Dennis L. Nielson Gamma

The Stephanian C6vennes coal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French Massif centra1.Previous

studies focused on its stratigraphy,sedimentary petrology,coal chemistry ,coal petrology and structural geology.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highligh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ectonic patterns and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coal formations in the late Hercynian interm ontane basins of the Massif central in France , resemble the Tertiary coal basins in China where the occurrence, distribution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coal seams are essentially controlled by early tectonic activity.

1.Regional framework of Cevennes coal basin

The coal measures are up to 2500 m thick and outcrop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asin.Mesozoic strata cover the stephanian series in the southern basin.The two main faults Villefort and Crvennes borde the 50km2 wide coal basin.The basin is divided into a western (study area)and an eastern subbasins.The western subbasin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is divided with three areas,respectively from north to south:La Vernarede graben, Portes horst and La Grand—Combe graben,by the Paulin and Chamarit fault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coal and clastics distribu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Crvennes coal basin,their palaeoenVimnmentale setting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early tectonic activity.

2.Stratigraphic famework

The Stephanian series of the basin—fill sequence are dominated by detrital rocks including conglomerates or breccias,coarse and fine grained sandstones,sihstones,mudstones and coal seams The depositional sequence canbe divided into six lithostratigraphic units from bottom to top :① Strriles inf.de La ForSt unit;② Ricard unit;③ Strriles sup.de La Foret unit;④ Grand

—Baume unit;⑤ Luminieres unit;⑥ Champclauson unit.Th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s a result of the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and their mutual relationships Besides the marginal faults,intrabasinal faults such as the Peyraube fault and Malperthus fault also controlled the distribution of units,and the development of asymmetric graben.Th 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arse—grained bodies an d coal seams,in both the lower and the upper parts of the sequence are related to the marginal and intrabasinal faulting.The important mineable coal seam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equence.

3.Coal bearing sequences in the Cevennes basin

The analysis of coal bearing sequences presented here is 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geologiical field sections drill cores and well logs complemented by sections in ancient mining galeries.The paleogeographical and paleoen 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s were performed using farther inform ation derived from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s and statistical processing of sedimentological data.Correlations within the basin are discussed using poor biostrati graphical data and genetic stratigraphy induced sequences.

3.1 The first stage:deposition of the Strriles inf.de la Foret unit The Strriles inf.de la Forget unit form 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opening of the sub-basin.Mainly alluvial fan systems started at the center of the La Grand-Combe graben.The near-fan and middle-fan deposits are dominated by breccias,conglomerates and coarse—grained sandstones,containing gneiss and quartz fragments with a max.diameter up to 40 cm.Near-and middle—fan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study area,close to the marginal Villefort fault and advanced eastward.The far-fan was dominated by sandy and muddy sediments.In the eastern basin alluvial fans are poorly developed,and consist of fine—grained sediments,except close to the Peyraube fault where some small fan conglomerate bodies were deposited.During this stage,the Peyraube fault and together with the western marginal faults,controll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various sediments.

3.2 The second stage:deposition of the Ricard unit

The deposition still occurred in the La Grand-Combe graben,but extend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