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后现代理论与比较文学)【圣才出品】
2020年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考研精品资料
2020年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考研精品资料说明:本套考研资料由本机构多位高分研究生潜心整理编写,2020年考研初试首选资料。
一、重点名校考研真题汇编1.重点名校:比较文学相关2013-2018年考研真题汇编(暂无答案)说明:本科目没有收集到历年考研真题,赠送重点名校考研真题汇编,因不同院校真题相似性极高,甚至部分考题完全相同,建议考生备考过程中认真研究其他院校的考研真题。
二、2020年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考研资料2.郑克鲁《中外文学史》考研相关资料郑克鲁《中外文学史》[笔记+课件+复习题+提纲]①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郑克鲁《中外文学史》考研复习笔记。
说明:本书重点复习笔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提高复习效率,基础强化阶段首选资料。
②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郑克鲁《中外文学史》本科生课件。
说明:参考书配套授课PPT课件,条理清晰,内容详尽,版权归属制作教师,本项免费赠送。
③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郑克鲁《中外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含答案)。
说明:按照大纲、历年真题、指定参考书精心编写,结合考试侧重点和难度使该题库更具针对性和实战性。
④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郑克鲁《中外文学史》复习提纲。
说明:该科目复习重难点提纲,提炼出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复习针对性。
郑克鲁《中外文学史》考研模拟题[仿真+强化+冲刺]①2020年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中外文学史考研专业课六套仿真模拟题。
说明:严格按照本科目最新专业课真题题型和难度出题,共六套全仿真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
②2020年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中外文学史考研强化六套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说明:专业课强化检测使用。
共六套强化模拟题,均含有详细答案解析,考研强化复习首选。
③2020年北京语言大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中外文学史考研冲刺六套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说明:专业课冲刺检测使用。
共六套冲刺预测试题,均有详细答案解析,最后冲刺首选资料。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内涵1. 定义比较文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它涉及至少两种文学传统的研究,通过对这些文学传统的比较,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交叉关系。
2. 内涵- 跨文化性:比较文学研究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 交叉性:比较文学不仅限于文学内部的研究,还涉及文学与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交叉。
- 开放性: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多样性,使其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1. 跨国家文学关系- 翻译研究:探讨文学作品如何通过翻译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传播和接受。
- 文学接受与影响: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在另一个国家的接受情况及其产生的影响。
2. 跨民族文学关系-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及其与主流文学的关系。
- 跨境民族文学:探讨跨境民族文学的传统、风格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发展。
3. 跨文化文学关系- 东方与西方:比较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传统、主题和表现手法。
- 古代与现代:分析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的重新诠释。
4. 跨学科文学关系- 文学与哲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以及哲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文学与艺术:探讨文学与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
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1. 影响研究- 直接影响:研究一部作品或文学思潮对另一作品的直接影响。
- 间接影响:探讨文学作品通过中介(如翻译、评论)产生的间接影响。
2. 平行研究- 类似性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性。
- 对比性研究: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3. 媒介研究- 翻译媒介:研究翻译在文学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 电子媒介:探讨网络、电影等电子媒介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影响。
4. 跨文化研究- 文化过滤:分析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被如何重新解读和接受。
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的考研笔记飞氘有话说:本笔记适用于所有以《比较文学概论(修订版)》(陈惇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为比较文学考试部分指定参考书的考试,根据我的猜测,师大今年考试明显涉及此部分的内容应该还是以名词解释为主吧,这个笔记应该能满足所有的名词解释吧。
内容可靠,可以放心使用,免费发放,吐血推荐,不求真情回报,但求看贴回复……(BK)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
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文学与哲学)【圣才出品】
第4章文学与哲学4.1 复习笔记一、文学与哲学比较研究概述(一)中国文学与哲学比较研究的概述1.学者研究(1)在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就对中西哲学进行了自觉的比较研究。
王国维不仅对中西哲学与文学的差异有所论述,而且还运用叔本华等西哲的学说,来解读《红楼梦》。
(2)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表现了对西方现代哲学特有的敏感,并提出了“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的文学与哲学比较观。
(3)梁启超、许地山、陈寅恪在研究印度文学对中国的影响时,都是将文学的影响与宗教、哲学的影响一并考察的。
(4)朱光潜在《诗论》中评述中西诗歌的差异时,就追溯了中西哲学文化的差异。
可以说,哲学与宗教一样,是最能表现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产品。
2.研究的局限性(1)在跨文化的比较文学中,要想绕过不同文化中的哲学与宗教,对文学现象的解释也就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
(2)在近现代中国的学者那里,虽然有对印度哲学、西方哲学影响中国的探讨,或者中国哲学对东亚乃至西方文学影响的研究,但一般说来,还停留在哲学与哲学的比较、文学与文学的比较上。
3.突破1943年唐君毅在《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集》中的《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学之关系》一文,就是一篇探讨文学与哲学关系的难得的力作。
(二)西方关于文学与哲学比较研究的概述西方的比较学者在研究文学与哲学的课题时,常常将之纳入“思想史”“思想史的方法”或“文学与思想”“文学与思想史”之中的。
1.法国(1)布吕奈尔、毕修瓦、卢梭合著的《什么是比较文学》①观点:主要讨论了“哲学与伦理学思想”,认为“要领会数不尽的作品,没有一个比较学者能够离开哲学家”。
②评价布吕奈尔等强调哲学对文学的影响,无疑是有其合理性的,然而这种强调一旦过了头,以为文学家都是哲学造就的,甚至以反映了时代哲学的光辉为大作家的标准,就可能陷入谬误。
文学家的感觉的敏锐性、生动性和丰富性是哲学家所不能比的。
(2)洛夫乔伊《存在的大链条》①洛夫乔伊被认为是“思想史”方法的创立者他在《存在的大链条》一书中追溯了从柏拉图到谢林的自然观的发展,研讨了思想的各种形式。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文类学)【圣才出品】
第1章文类学1.1 复习笔记一、文类学研究概述(一)西方文类学的历史进程1.比较文学产生前的文类学(1)西方诗学中有关文类的理论①西方诗学理论起源于柏拉图。
②亚里士多德是最早从理论上对文学进行分类的学者,其《诗学》不仅是西方文学理论的源头,也是最先以文类观点来讨论文学的专著。
③从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到布瓦洛,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新古典主义,经18世纪到浪漫主义时期,一直至今,文体、文学类型的范畴和理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2)比较文学兴起19世纪末比较文学兴起,视世界各民族文学为一整体,开始从国际接触的角度研究文体和文学类型。
2.比较文学发展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影响研究(1)梵第根《比较文学论》①1931年,梵第根在其专著《比较文学论》里专辟一章“文体与作风”,强调文类研究的重要性。
②他认为,在考察一部作品之先,得考察它的形式,这种形式往往或者是从本国文学的传统而来的(这传统本身有时也来自外国),或者从直接的外国影响而来。
③他把文体、文学类型的研究命名为“体类学”,“按序就班地”论述了散文体、诗歌体和戏曲体三大文类和“作风”的假借。
(2)基亚《比较文学》①继梵第根之后,基亚在其1951年出版的《比较文学》(现据1978年第6版)第二章中谈及“文学类型的命运”,在此章中他给文学类型下定义,评价文学类型和作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在第四章的“类型”中谈到了戏剧、诗歌、小说和短篇作品的问题。
或许由于此书是基亚作为教授的讲稿之故,论述十分简略,仍未摆脱影响研究的窠臼。
(3)毕修瓦、卢梭《比较文学》①毕修瓦、卢梭合著的《比较文学》(1967)用比基亚更小的篇幅谈到文类学。
16年之后,由布吕奈尔教授领头出版了此书的修改本《什么是比较文学》(1983)。
②这三位法国学者在第三章“总体文学史”中论及文学类型和风格,在第七章诗学、文学形态学中,谈及作品构成形式、措词方式,散论了体裁、风格等问题。
一般认为,此书明确地接纳和融合了教堂山会议之后的各家观点,提出了一种相当宽泛的比较文学观。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译介学)【圣才出品】
第3章译介学3.1 复习笔记一、翻译研究与译介学概述(一)译介学1.含义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
2.地位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正式的分支。
3.产生时间大约起始于20世纪的30年代。
而真正取得重要的地位则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
(二)翻译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1.近年来,翻译在比较文学界乃至在整个人文科学界的地位越来越高,翻译研究作为一门跨文化研究学科,它的涵盖面比比较文学大得多。
2.地位变化的实质反映了国际上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一种趋势,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欧洲中心论”的破灭和东西方(包括中西)比较文学的崛起。
3.翻译在比较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比较文学自诞生以来,其孜孜以求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交流和文学关系,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要发生关系——接受并产生影响,就必须打破相互之间的语言壁垒,其中翻译毫无疑问起着首屈一指的作用,翻译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比较文学学者最为关注的研究对象之一。
(三)关于翻译在比较文学中地位的著作1.翻译在比较文学中起初并没有重要地位(1)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中尽管有专章谈到中国、印度、日本的诗学,却没有提及翻译的作用。
(2)原因:他们处在具有开放的世界性眼光的第一代浪漫主义作家和具有强烈民族文学感情的第二代浪漫主义作家的交接期。
2.比较文学翻译问题讨论的先河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家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的第一部第七章“媒介”里,正式讨论了“译本和翻译者”的问题,可谓开比较文学翻译问题讨论的先河。
(1)针对当时法国翻译界的具体情况,梵第根首先关心的是当时那些译本与原文相比,是不是“完全”,是不是“准确”。
(2)译本研究的两个方面①把译文与原文进行比较研究。
②对同一作品的几个不同译本的比较。
(3)译者的工作:从“他们的传记,他们的文学生活,他们的社会地位”等了解他们的“媒介者的任务”等。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圣才出品】
第6章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6.1 复习笔记一、相对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一)相对主义1.概述相对主义有很长久的历史,它虽没有统一完整的理论形式,但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它很早以来就表现于某些哲学体系,并被广泛运用于历史学、伦理学、美学和自然科学之中。
2.“相对”与“绝对”“相对”和“绝对”是反映事物性质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哲学范畴。
(1)“相对”指有条件的、暂时的、有比较关系的、有限的;(2)“绝对”指无条件的、永恒的、无需比较的、在各种情况下都适用的。
3.相对主义的特征(1)相对主义强调现实的变动性、不稳定性、否定事物的确定性,只承认人类认识的主观形式和对历史条件的依赖性,而不承认可能的客观真理和事物的客观规律性。
(2)在对待事物或认识过程中存在矛盾时,相对主义只重视矛盾双方的转化和相互过渡,而对矛盾双方的界限及其区别和对立则较少注意。
(3)相对主义对后来哲学的发展一直具有重大影响相对主义认为,知识是随着心智的局限性和认知条件的变动而改变的,因此不可能有绝对正确的知识;人只能通过心智的思维和知觉的方式来认识客观世界,因而只能把握一物对他物的关系,而不能把握对象的实在本性。
4.相对主义的作用:相对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破除传统保守思想,抵制宗教独断专横,反对教条主义都起过良好的促进作用。
5.相对主义的局限:它割裂相对与绝对,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亦有自身的局限。
(二)文化相对主义1.文化相对主义的含义文化相对主义以相对主义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为基础的人类学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强调人类学更应属于人文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坚持人类学应以“发现人”为主要目标。
2.文化相对主义的基本观点(1)每一种文化都会产生自己的价值体系,也就是说,人们的信仰和行为准则来自特定的社会环境,任何一种行为都只能用它本身所从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不可能有一个一切社会都承认的、绝对的价值标准。
(2)在文化相对论者看来,过去的社会学、人类学往往用民族自我中心的偏见来解释不同民族文化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理由,即以调查者自己群体的价值标准来评价别的民族文化,这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另一方面,文化相对论者又不得不承认,完全中立和超然的观察立场也是不可能的。
比较文学概论陈惇版笔记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文学与科学)【圣才出品】
第5章文学与科学5.1 复习笔记一、文学与科学的界定(一)科学的界定1.科学的概念(1)指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活动。
(2)指由上述活动而生成的庞大知识库。
①就其活动过程而言,是由大量的观察、系统性的阐述、假设、验证,以及表达为有效的科学法则——概念形式等所组成:②就其庞大的知识库来说,则是把上述的一切均保存为知识的文本文献。
2.功能:建成概念体系形式及其知识文本文献,为此,科学必须重理智。
3.艺术的主要功能:就其具备惹人观赏的价值而言,是组成感知体系并具艺术魅力。
(二)文学的界定1.文学的“模糊性”文学,既不像科学的纯理智,也不像艺术的纯感知,而是处于它们二者之间,具有“模糊性”。
2.文学的界定(1)西方的界定:具有永久价值和优美形式的作品评价:这一狭义定义,把许许多多文学创作和文献文本,全拒之门外。
(2)较模糊的文学定义:“由语言和民族保存下来的整个文学文献资料”①重理智的实用知识文献文本;②重感知的艺术魅力文学文本;③两者皆有的“混合体”文本。
(3)在所有的文学文献文本中,其语言话语随其功用均能二分为“知识文学”和“权力文学”,它们常常融合在一起又彼此对峙。
二、科学与文学(一)科学与文学间的关系1.科学与文学相互对峙(1)早在古代希腊,就有人戏称柏拉图是“最佳天文学家”,这是因为柏拉图在他的寓言和对话体作品中,未能将自己对自然本质的“深思”与其对宇宙秩序的阐述融合起来,而是排斥感知去建构他那庞大概念体系的缘故。
(2)对塞西尔•施内尔来说,科学异于艺术是因为科学具有“自我矫正”能力。
因此,在组织语言时,科学应想方设法避开感性,以使其认知内容不受干扰而清晰明了。
(3)这种要科学文本不同想象文学有暖昧关系的清规戒律,使科学文体不是我行我素就是语言粗俗;而文学作品也因此远离科学概念,以使自己不要蒙受其“粗俗”的污染。
这些,从古罗马起就扎根在西方古典传统中,并影响至今。
2.科学与文学相互融合(1)这一观点自古希腊其就已存在。
比较文学第一章
文学。
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其内涵是指为探求文学的 普通规律,对所有文学现象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文学研 究,与常义上的“文学理论”同义。也常被理解为比较
文学最终达到的目的。
世界文学:
1、歌德:各国文学合而为一,成为一个伟大的 综合体。 2、获得了世界盛誉的作家和作品。
3、各国文学之和。
二、尝 试 性 的 定 义
性质:是一种文学研究,涵盖了文学史、文学批评和 文学理论。 研究对象与范围:跨国界的有“事实联系”的文学关 系,跨国界的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研究,以及文学与其它学 科的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大规模综合比较与审美批评的方法。
三、定义史之俄罗斯学派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 同点与不同点。文学事实相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 族文化发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 接触与文学接触……通常两者相互作用,但不应将它们混 为一谈。 1、各民族的文学现象中出现相同现象的解释:或者 是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或者是由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 统一性,也即文学过程的类型学类似。 2、研究方法上:强调从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普遍 规律的高度来认识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性不等于可比性
3、交叉关系的可比性
第四节 比较文学的目的和功用
一、可以更好地探讨文学规律。
二、可以促进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共同发展。
三、在促进文化沟通、避免异学的根本目的就在 于通过文学促进文化沟通,坚持人类文化 的多样性,改进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 避免灾难性的文化冲突以至武装冲突。
2、本土主义:一种与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狭隘的民族主 义,或称为文化保守主义。既是一种文化孤立主义,又是另一种 文化中心主义。
安徽师范大学考研参考书目真题笔记习题
综合俄语
1.《大学俄语》(1-7册),史铁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662
中西音乐史
包含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具体参考书目:
1、《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夏野,上海音乐出版社;
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人民音乐出版社;
3、《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上海音乐出版社。
663
舞蹈教育学
2、《分析化学》(下册),华中师范大学等编,第四版,高教出版社。
713
有机化学
1、《有机化学》,李景宁,第五版,高教出版社,2011年版;
2、《有机化学》,胡宏纹,第三版,高教出版社,2006年版。
722
人文地理学
1、《人文地理学》,赵荣、王恩涌主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724
高等数学II
703
应用光学
1、《应用光学》,安连生,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705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童诗白、华成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711
无机化学
1、《无机化学》,宋天佑、程鹏、王杏乔、徐家宁,第三版,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6月。
712
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
1、《分析化学》,武汉大学主编,第六版,高教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考研参考书目真题笔记习题
据安徽师范大学研招办消息,2020年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参考书目已发布,详情如下:
科目代码
科目名称
参考书目
211
翻译硕士英语
1、《翻译硕士英语》,周琼,黄敏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
2、英语专业八)
1、《俄语入门》(上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年。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圣才出品】
第5章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5.1 复习笔记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产生(一)女性文学研究1.三种界定(1)研究女性作家创造的文学;(2)研究描写女性生活的文学;(3)研究表现出女性意识的文学。
2.三种界定间的差异(1)第一种界定以作者是否女性为区分标准,并不在乎作品所写内容是否与女性生活有关。
(2)第二种界定则不在乎作者的性别,只关注作品内容是否与女性生活密切相关。
这两种界定俗言之,就是“女人写的”与“写女人的”。
(3)第三种界定虽说有些抽象,但还是脱胎于前两种界定法,它不满足于仅仅由女性来写的作品,也不满足于一般性地表现女性的生活内容,它所强调的是要探索和表现女性特有的意识和情趣,俗言之,就是要有“女人味”的。
(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潮流1.出现时间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
2.出现原因与当时如火如荼的女权主义运动直接相关,与当时欧美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状况有关;与当时欧美各国思想活跃、各种新学说新观点广泛流行有关。
3.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经历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①时间:从20世纪的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②研究主题:在传统文学中女性形象如何被歪曲,批判传统文学批评中的父权意识。
③主要成就a.这一阶段影响较大的论著是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该书的第三部分最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锋芒。
b.比《性政治》略早一点问世的论著还有玛丽-埃尔曼的《想想女人》,埃尔曼使用了“阳物批评”这一术语来批评男性评论家对待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成见。
(2)第二阶段①时间:20世纪70年代的中后期。
②研究主题:这一阶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把主要研究兴趣从男性创作的文本转移到由女性创作的文本上面,也就是探讨女人写的女人有什么特别之处。
③主题转变原因这种倾向是在前一阶段中对男人写的女人形象感到愤怒和厌恶之后的一种必然转移。
批评家们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女性经典作家的作品,对其中的女性形象的意义提出新的阐释,同时也注意发掘被传统的文学史所忽略或被埋没了的女作家和作品,并且提出了建构女性文学传统、重写文学史的口号。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第2版)章节练习【圣才出品】
第一编绪论一、填空题1.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以________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跨民族、跨语言【解析】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________、________、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跨语言、跨文化【解析】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3.________在其论文________中提出“比较文学是一国与另一国文学的比较,文学与其他信仰领域的比较”。
(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案】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解析】雷马克在他1962年发表的论文《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阐明了美国学派的观点:“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
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4.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请列举其中两个潮流________、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理论大潮、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或“文化研究”的热潮【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生机。
第一股潮流是理论大潮,第二股潮流是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第三股浪潮是“文化研究”的热潮。
5.在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基础上,台湾学者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另一类型:________。
(中山大学2009年研)【答案】阐发研究【解析】阐发研究作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之外的第三种比较研究的类型,是由台湾学者首先提出的研究类型。
文学考研《比较文学》陈惇孙景尧谢天振考研笔记和典型题
文学考研《比较文学》陈惇孙景尧谢天振考研笔记和典型题第1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1 复习笔记一、“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淘通(一)比较文学被誉为当今世界一门“显学”比较文学从19世纪末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盛行于世界各国,发展得极其迅猛,现在已经成为国际文坛上最有活力、最有成就、最受人青睐的学科之一。
(二)“比较文学”的含义1.“文学”一词基本上应该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两大方面。
2.“比较文学”中的“文学”,则单指文学研究而言,不包括文学创作。
(三)对于比较文学的误解意大利著名美学理论家本尼第托·克罗齐:1.观点(1)对比较文学多有贬词。
他认为,比较方法不过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无助于划定一种研究领域的界限。
(2)对一切研究领域来说,比较方法是普通的,但其本身并不表示什么意义。
(3)这种方法的使用十分普遍,无论对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或对文学研究中任何一种可能的研究程序,这种方法并没有它的独到、特别之处。
2.评价把比较方法看做比较文学的本质特征,本身就是一种误解。
克罗齐对于比较文学的错误看法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误解的基础之上的。
(四)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1.定义美国比较文学耆宿亨利·雷马克在他的《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2.评价这一定义中关于比较文学“超国界”的提法不够完善。
不过,它的基本提法是正确的,因为它总结和概括了百年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比较文学的实践,全面地表述了比较文学的基本内容。
3.“比较”的理解从雷马克的定义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比较”,并不是限于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是一种建立在两重意义之上的观念:(1)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之间或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指的是跨越国家范围而进行的比较研究。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请将答案按顺序写在答题纸上,并标明题号。
1.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以________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
【答案】跨民族、跨语言【解析】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请列举其中两个潮流________、________。
【答案】理论大潮、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或“文化研究”的热潮【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生机。
第一股潮流是理论大潮,第二股潮流是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第三股浪潮是“文化研究”的热潮。
3.法国学者罗兰·巴尔特提出分析符号的两个分析层次,指的是直接意指层与________。
【答案】含蓄意指层【解析】任何一个符号都包括了能指/所指两个部分。
罗兰·巴尔特从意义建构过程将两个部分分成了表达层面和内容层面,有时也直接用直接意指/含蓄意指所替代。
4.表征意味着用语言向他人就这个世界说出某种有意义的话来,或者有意义地表述这个世界。
简言之,表征是通过________生产意义。
【答案】语言【解析】表征将意义和语言同文化相联系。
表征是在我们头脑中通过语言对各种概念的意义的生产。
简言之,表征是通过语言产生意义。
5.福柯的话语概念试图克服传统理论中人所说的与所做的之间的鸿沟,从这个意义上说,话语涉及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领域。
【答案】语言;实践【解析】福柯使用“话语”这个概念是为了弥补结构主义的缺陷,强调语言和实践的联系,“它试图克服传统的人所说的(语言)和人所做的(实践)之间的鸿沟。
”6.以下书籍或影片作者各为何人?(1)________《超越父神》(Beyond God the Father);【答案】戴利【解析】戴利以《超越父神》(Beyond God the Father)一书开始她的精神旅程,虽然她在其中也呼吁雌雄同体,但是她最终完全否认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说法,认为这都是父权制的毫无希望的、蒙蔽人心的产物。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
平行研究之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的定义,如何实现跨学科对话?
阐发研究
阐发研究的定义,阐发研究的范式,阐发研究的原则
重点知识点梳理
1、比较文学的定义 2、比较文学的发展过程(法国是比较文学发源地, 强调“事实联系”;美国学派将其研究范围扩大,强 调“事实\非事实联系”,也包括与其他学科的比较) 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事实联系、价值联系、交叉 联系的可比性基础和可比性限定) 4、影响研究的定义 5、影响研究的分类(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各自 的立场,即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 6、媒介学的定义
流传学的定义
影响研究之媒介学
媒介学的定义、分类;译介学的定义、核心、分类
影响研究之渊源学
渊源学的定义
平行研究概述
平行研究的定义和分类
平行研究之文类学
文类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பைடு நூலகம்
平行研究之主题学
主题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
平行研究之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的定义
1975钱锺书《管锥编》 1988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我国新时期以“比较诗学”命名 的第一本书)
• 7、译介学的定义;译介学的核心——创造性叛逆 (译介学属于文字媒介,从属于影响研究之媒介学)
• 8、平行研究的定义和分类 • 9、文类学的定义 • 10、主题学的定义 • 11、母体研究的分类(母题学是主题学的研究范畴
之一);母题与主题的关系
• 12、跨学科研究的定义;如何实现跨学科对话? • 13、阐发研究的定义;阐发研究的五种范式;阐发
比较文学知识体系
概述
比 较 文 学
影响研究
概述 流传学 媒介学 渊源学
概述 文类学
研究方法
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生考试复习资料(1)
比较文学研究生考试复习资料(1)比较文学绪论1、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2、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跨越性(跨国、跨文明、跨学科);四大研究领域是: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3、三大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和代表观点:(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加强实证性,加强科学性,使比较文学研究落到实处,强调用具体材料支持研究.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比较”两个字应该全部摆脱美学含义,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将比较文学研究划分为“物质"和“形态”两类,由此产生“流传学”、“媒介学”和“渊源学”。
卡雷:《比较文学评论》,比较文学“精确化”工作,比较文学不是并列的平行比较,而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基亚:《比较文学》,坚持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必需是事实上存在而不是任意猜测。
(2)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联系的研究方式发起攻击,主张进行跨学科和平行研究,把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综合在一起,正视“文学性"问题。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提出一个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全面而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主张;批判法国学派“实证主义”保守态度,主张开展“跨学科研究”.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建立发展以“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比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文类学"等领域,扩展比较文学研究领域。
陈惇比较文学读书笔记
陈惇比较文学读书笔记谈谈你对比较文学课程的理解和认识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陈惇刘象愚2、比较文学的特点(1)跨越性:跨越语言、民族、文化、学科。
跨民族是最根本的,是判断比较文学的最基本的标准。
(2)比较性:约定俗成的专业学科的名称,具有特殊的学科意义。
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应把两种文学体系化、内在性的汇通作为比较文学衡量的标准。
(3)文学性:立足于文学之本;通过与其他文学的沟通和交流来探讨文学的共同规律;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文学本体,把文学放在与其他学科关系的参照框架下来彰显文学特征。
(4)开放性(5)理论性3、比较文学的意义(1)开拓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2)促进异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互识、互证、互补。
互识:对不同文学的认识、理解和欣赏,认识别人,也认识自己。
互证:中西各有自己的见解,寻求理解,必须对话,互相对比参照。
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相同和不同的解答,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互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他者吸取营养,取长补短,谋求新发展。
多种文化的比照和对话,结果不是多种文化的融合,相反这种比照对话使各种文学的特点得到彰显,更显其真面目真价值。
(3)加深对文学本质的认识谈谈你对比较文学课程的理解和认识?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陈惇刘象愚2、比较文学的特点(1)跨越性:跨越语言、民族、文化、学科。
跨民族是最根本的,是判断比较文学的最基本的标准。
(2)比较性:约定俗成的专业学科的名称,具有特殊的学科意义。
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应把两种文学体系化、内在性的汇通作为比较文学衡量的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后现代理论与比较文学
1.1 复习笔记
一、后现代理论与非文学化、泛文化化
(一)解构派理论对比较文学的消解
从根本上说,解构派理论对比较文学的消解来自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消解。
1.文学观念的发生和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长期以来,无论中外,文学的涵盖面都是非常宽泛的。
(2)文学这一相对独立的领域像别的领域一样,近几十年来受到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巨大冲击。
一种情形是从对语言本身的怀疑导致对文学的否定。
(3)语言是有缺陷的,它不足以表达人类最精妙、最深沉的感情,甚至无法说明一朵花的神秘,因此,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也就是虚幻的。
(4)文学自身的失落,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丧失,导致文学研究也失去了存在的前提。
于是种种“超批评”大量涌现。
2.文学的非文学化
(1)文学自身本质特征的丧失;
(2)文学边界向文化领域无限延伸,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取代的倾向。
3.文学的“泛文化化”
(1)文学的“泛文化化”的含义“文学边界向文化领域无限延伸,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取代的倾向。
(2)文学泛文化化的原因
①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相关的符号学、叙事学把文学研究变成语言学研究
它们过分注重语言本身的问题,而往往忽视文学的审美特征,把文学文本等同于任何一种文本,这样,文学文本就有了文化文本的性质。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研究被语言学研究取代。
②新历史主义对后结构主义等思潮非历史化倾向的反拨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历史主义是对后结构主义等思潮非历史化倾向的反拨,但在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上却不可避免地接受了后结构主义的影响。
新历史主义不仅颠覆旧历史主义关于历史真实、确定性等观念,而且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整个人类文化作为研究对象。
新历史主义的创造者是葛林伯雷。
③女性主义是从女性角度出发的一种理论
女性主义早期阶段较多关注文学,但后期则逐渐转向文化的各个领域。
新马克思主义继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其关注的焦点始终在社会文化层面上,因此二者对文学的巨大影响也必然导致文学研究向文化领域转移。
(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非文学化和泛文化化倾向
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非文学化和泛文化化倾向的原因
(1)比较文学本来就是一门跨民族文学、跨学科、跨文化的学问,其研究领域似乎比任何一门人文学科都要大。
由于比较文学自身理论的不完善,加上解构大潮的冲击,它的研究近年来迅速向更大的领域扩展,研究的重心已经转移到文化的层面。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比较文学主要是影响研究,六七十年代的比较文学主要是平行研究,八九十年代的比较文学则主要是文化研究了。
(3)女性主义中的跨文化研究、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后殖民主义中的跨文化研究以及种种文化批评极大地改变了文学研究的面貌,也改变了比较文学的面貌。
2.比较文学的“非文学化”和“泛文化化”
(1)由于“跨文化”是比较文学的一个规定性特征,比较文学的研究涉及文化问题本无可厚非,问题是以比较文化取代比较文学,以“文化”取代“文学”,使比较文学丧失了文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却明显地是一种极端化倾向。
(2)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在这里谈后现代理论对文学和比较文学的负面影响,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人们把它称作“非文学化”和“泛文化化”。
二、消解民族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
(一)民族沙文主义
1.根源:文艺复兴时期。
2.具体表现
(1)“爱国主义”实质上是民族沙文主义
韦勒克所说:“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研究的动机都是爱国主义的。
英国人编出一串作家的名单以便证明他们在学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法国人、意大利人、德国人的所作所为也是如此。
”这种“爱国主义”实质上是民族沙文主义。
①随着欧洲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国力的强盛,这种民族沙文主义情绪不断强化,19世纪达到高潮。
②比较文学之所以首先在法国问世,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比较先进的法兰西民族文化试图向欧洲乃至世界证明自己优越的产物。
(2)当一个民族在争取政治独立时随着民族意识的高涨,在文化上追寻文化之根的偏
激。
3.评价: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弥足珍视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可以说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捍卫和张扬自己的民族传统应该说是值得称颂的,然而,如果把这种文化寻根的浪潮推向极端,则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
(二)欧洲中心主义
1.欧洲中心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在面对亚非、拉美等非欧世界时的发展。
2.原因:随着欧洲列强在亚非拉美扩大殖民地,强化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他们在文化上的傲慢也达到惊人的程度。
3.观点:欧洲中心主义轻视甚至无视东方各国的文明,认为只有欧洲(或日西方)文化优越,东方文化还处于原始、野蛮阶段。
(三)民族沙文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对待古代东方文化的态度
1.古代东方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与近代以来欧西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在任何意义上都难分伯仲。
其实,西方也有人看到了这种影响,如韦伯、庞德、福特。
2.相当一部分人仍像麦考莱一样,对东方文明始终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一味坚持欧洲中心主义立场。
(四)民族沙文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背景下的比较文学
1.民族沙文主义在帝国主义的政治背景下恶性发展,一些西方人大搞文化殖民主义,并以他们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殖民地文学和文化,对自己的文学和文化不遗余力地吹捧,对殖民地文学和文化则肆意践踏。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诞生的比较文学自然不能不受影响。
2.许多比较学者也认为东方没有可与欧洲或西方相提并论的精英文学和经典作家,因此对东方不屑一顾。
这就是为什么比较文学长期以来只在西方范围内发展的根本原因。
3.这种满怀种族偏见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态度即使在欧洲中心主义遭到大多数比较学者唾弃的今天仍有一定的市场。
(五)比较文学消解民族沙文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的具体表现和历史进程
1.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后结构主义逐渐汇聚成解构一切的大潮
(1)其核心就是要解构文化各个层面上的权威,解构中心,打破种种观念上、建制上的等级体系和不平等。
(2)这种与西方传统思维模式相对的新思维模式对西方文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比较学者由于其学科自身跨民族文学界限的性质和学术眼光的敏锐,自然是首当其冲。
(3)他们率先反思本学科欧洲中心主义的弊病,要求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的桎梏,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批判思潮。
2.80年代中,艾田伯的呼吁可以说是这股批判思潮中的最强音
(1)许多学者开始寻求东西方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对话,关注东西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比较文学的国际会议和地区性会议开始在东方举行。
(2)越来越多关于东方的议题出现在比较文学的杂志期刊中,越来越多的东方比较学者参加了最近几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比较文学出现了东渐的强大势头。
3.《多元文化主义时代的比较文学》
(1)1995年出版的《多元文化主义时代的比较文学》一书收入了引起广泛争议的“伯恩海默报告”以及围绕这一报告产生的不同论争,其主旨却正是倡导多元文化主义、全球主义、国际主义和世界主义,反过来说,也就是要摈弃欧洲中心主义。
(2)伯恩海默认为这种偏激的中心/边缘模式显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三、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比较文学的族群研究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比较文学的族群研究间的关系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出现的后殖民主义理论直接导致了比较文学中的族群研究。
它的不同形式为比较文学的族群研究提供了极其有力的理论工具。
2.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则为比较文学中长期处于边缘的族群文化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从而为消解中心的具体研究开拓了一个颇有发展前景的领域。
(二)比较文学的族群研究
1.比较文学的族群研究:在族裔文学的文本中探讨族群文化和文学的各种问题。
2.后殖民主义
(1)产生背景:在消解中心、消解权威的大潮中出现的一个比较具体的理论范畴。
(2)要点:从原殖民地文化出发,反思过去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长期形成的一整套思想体系,解构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
(3)观点:它认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形成的种种规范、观念已经潜移默化,深深扎根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无形中制约着当今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
比较学者,特别是东方的比较学者由于自身文化长期处于殖民文化地位,对这种文化上的不平等具有格外强烈的感受。
(三)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比较文学的影响
1.在这种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思维模式的控制下,包括比较文学在内的种种研究不可避免地被政治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