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句·语言特色(完整版)
鉴赏诗歌的炼字(句)和语言讲义
鉴赏诗歌的炼字(句)和语言讲义考点一炼字(句)炼字,即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要炼的字是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字,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通常是一些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我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有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有的“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诩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杜荀鹤);有的则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有的则“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
炼句,属于诗歌句意题型,选的句子多是有代表性的句子。
这类句子或者是含蓄地交代诗歌主旨,或者是描写生动形象有趣,或者是揭示作者情感,或者是含意深刻。
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典例剖析]1.(2014·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炼字”的四个角度1.修辞角度“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因拟人而使满篇生辉。
“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诗眼炼句(详细实用)
一年又一年,我劳累奔忙如社燕,漂泊在荒远之地,栖身于人家的屋椽。且不去想那些身外之物,倒要常和酒杯结缘。我这身心憔悴的江南倦客,不忍听那高亢繁杂的管弦。请容许我在歌筵边,先安放枕席,以便到醉时高枕安眠。
答案
“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炼形容词
满庭芳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垆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 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送何遁山人归蜀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宋]梅尧臣
(2013·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添加标题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添加标题
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炼数量词
3、从语境和意境的角度思考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 将“数枝”改为“一枝”,照应题目,突出其开放之“早”,显示出“早梅”的不同寻常,更突出它傲然独立的个性。
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句·语言特色(完整版)
或写出来对象的特点、心理(意象的特征) 明确 第四步: 作用
或渲染了氛围(意境的特征)
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情感)
7
炼字篇
•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形容词: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17
修辞简介之通感
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 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 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 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
古典诗词炼字鉴赏
1
•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 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 袁枚: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2
轻风
细柳
淡月
——俗
梅花
轻风摇细柳 轻风舞细柳
淡月映梅花 淡月隐梅花 ——非上品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绝
3
一字之师是什么样的老师?
注意:联系全诗
21
四炼叠词
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竹枝词》其一 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 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22
四、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主要是叠韵词、拟 声词、表颜色的词,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形容词或副 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模拟声音形态,使诗文 更加生动形象。 ⅰ叠韵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或者起强调作用。
【精品文档】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句·语言特色
(6)慷慨悲凉
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 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 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 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是忧国忧民、感时伤乱,又含思悲壮、出语高 昂的志士.
(7)沉郁顿挫
特点: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 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深沉的忧郁色彩 和悲剧气氛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 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 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 出的特色?试作简要的赏析。
如 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 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 绿肥红瘦。
委婉含蓄—— 像一位怀春的名门淑女
(5)雄浑奔放 特点 :直率而有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 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 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 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外、残风 晓月’。学士词,须关东大汉, 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 为之绝倒。
第二步:结合原诗,具体分析(用诗中 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分析感情,塑造形象(指出表 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
清新自然 明白晓畅 简练生动 平淡质朴 华美绚丽 委婉含蓄 沉郁顿挫 深沉凝重 豪迈旷达 雄奇豪放 婉约细腻 慷慨悲壮
《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句·语言特色》优秀课件
三(08全国二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 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 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 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①同意②一,一枝;数, 几枝③昨天夜里一枝梅花开放 ④ “一枝”方能照应“早梅”。
五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 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 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①同意②看,在诗中指回望。 ③离人孤独地走 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④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 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 现了离别的酸楚。
(7)沉郁顿挫
特点: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 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深沉的忧郁色彩 和悲剧气氛 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深沉忧郁,在天地间孤飞的沙鸥.
一: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 怨 唐·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明特色),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 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 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列例证)。这样非 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析感情)。
二(08重庆)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句·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 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 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语言特色类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点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 明语言 特色) 第二步:结合原诗分析(用诗中有关语 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枣花簌簌落衣巾”强调“枣花”落在“衣 巾”上的声响,渲染了气氛,令人如闻其声, 与缫车纺纱的声响,构成了一曲美妙的田园 交响曲,充满了乡村情趣。
4、定语倒装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是忧国忧民、感时伤乱,又含思悲壮、出语高 昂的志士.
(7)沉郁顿挫
特点: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 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深沉的忧郁色彩 和悲剧气氛 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三步:分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 样的感情)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
清新自然
平淡质朴 华美绚丽 委婉含蓄
明白晓畅(简练生动)
沉郁顿挫(深沉凝重) 雄奇豪放 婉约细腻 慷慨悲壮
提示: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 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牢记语言风格 术语及效果词。 效果词如:简练传神、生动形象、一字传神、对 仗工稳、语近情遥、入木三分、炼字精巧、庄谐 俱见、深沉隽永 、准确精练、简洁生动、辞藻华 丽、通俗易懂、节奏感强、富有韵律、 准确传神、 绘声绘色、词藻优美、平字见奇、色彩丰富等等。 常见错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 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语言的特色不能等 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
高考诗歌语言鉴赏——炼字
答: “系”字本义:栓.(步骤一) 用此在此处既切
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仿佛
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诗人的衣襟,不让他离去。
(步骤二) 作者用拟人手法表现它们依恋诗人不忍诗人
离去的深情。 (步骤三)
29
课堂演练2
山行即事
宋·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苹风吹袖清。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析: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
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 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 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 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
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再现情感突 变)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 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作用:使意象 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 境特点更加鲜明。
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
张 先 “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 祁 “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1: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 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3、特殊词:
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 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
作家借助语言本身的音韵、节奏抑扬顿挫来 传达生活中的音响,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叠词 作用不外乎三种: A、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感 B、起强调作用加强抒情性。 C、描摹声音形态,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 其境之感。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 锡)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之语言1炼字
炼哪些字?
●请同学们回顾课内学习的诗歌在炼字上做的比较好 的例子再做总结。
教材回顾1
● 试品味下面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韵味。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
● “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 ● “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 ● “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雪花的力度。 ● 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古战场
●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 甫
经典再现
● 一、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 “推”好还是“敲”好? 韩愈定“敲”好
●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 “苦吟诗人”
● 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州》
● 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
● 本词的词眼句是哪一句?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 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浓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 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
● 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 心的迷惘。
课后作业二
●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注]
●
[金]元好问
●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诗歌语言鉴赏之炼字、炼句
叠用的形容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①叠词之妙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②从感情 上,抒情主人公从晨起临风开始,便觉万般惆怅, 百无聊赖。于是寻寻觅觅,希望寻找点什么以排 遣自己的寂寞。可寻觅的结果却是满目萧条,冷 冷清清,所以本想消减的忧愁反更增一层,而变 得凄凄惨惨戚戚了,因此叠词的另外一个效果就 在于可加强感情的表达。
(2013年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 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1)“绿”指变绿,活用为动词,写出了
拟声词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qīn] 不耐五更 寒. (《浪淘沙》李煜)
分析:“潺潺”一词拟春雨之声,使读者如听 春雨之淅沥,想起乍暖之还寒。冷雨淅沥,落在 帘外,听在耳边,冷在心中,而这位亡国之君的 家仇国恨便立刻涌上心头,所以,拟声词的作用 就在于可以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 之感。
• (2013年湖南卷)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 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 鳜鱼肥。 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处。(3分) • 参考答案: “净”纯净之意, 巧妙展现 绿色纯粹,春天的绿色是染衣的天然好材料 。浓烈春意触近柴扉。水波荡漾,白鸥飞舞 了绿色纯粹,春意浓郁的景象。暮春时节 ,眼前的景象让白鸥和“我”都忘却机心(与世 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 无争)。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只有“我”独自 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老去,故人渐渐离去。夕阳西下,湖面晚霞 遥送(我的)渔船回家,水中鳜鱼正肥。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语言(炼字、诗眼、炼句、语言风格)
思的原因:独上江楼
思 思的环境:月光如水水如天 思的对象:去年同来的望月人 思的结果:风景依稀似去年
物 在
思念 惆怅
人 落寞
非 凄清
寻 找
(二)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诗
赠汪伦
眼
李白
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方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法
深
潭水之深
友谊之深
例 (二)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规范参考答案】 ①“斗”为“相争,相斗”之意,写了江流曲折回转, 两岸石崖对峙相斗, ②“攒”为“聚集,聚拢,集中”之意。写了太阳尚 未出山,群峰聚集在一起。(释含义、结合诗句释义) ③“斗”和“攒”两字,都运用了化静为动(拟人) 的手法,“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两岸崖石耸立对峙 相斗的形态,体现了江崖陡峭之势;“攒”生动形象 地刻画出群峰集聚一起的姿态,使画面生动鲜活。 (手法+效果)
诗
旨的字词句。(表情、达意)
眼
”
③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
“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 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 口。
-------------刘铁冷在《作诗百法》
(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赵嘏(jiǎ) 《江楼旧感》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诗歌鉴赏 之语言
炼 字
考点阐释 对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有以下类型:
1、第一种模式:炼字型(诗眼题)
2、第二种模式:炼句型 3、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什么是炼字?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根据内容和意境 的需要,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 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 事物或表情达意。
鉴赏诗歌语言(炼字)
• 杳杳寒山道(寒山) •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 问题: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是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 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 【答案】“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 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诗 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 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 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淡孤寂的 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 然地融为一体。
• 山行即事 (王质) •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 问题: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此诗颈联有 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指出并简要赏析。
• 【答案】这两个字是“喧”和“狎”。 “喧”为“喧闹、喧哗”的意思,借喜鹊 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狎”是 “亲热、游戏”之意,雨霁天晴,波平如 镜,鸥鸟尽情嬉戏。这两个字写出了动物 在雨洗日照的山中自由玩乐的情景,写出 了它们的喜悦之情。
• 【知识整合】
•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其次是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除以
• 上两者外,叠词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使 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孔雀东南飞》中“隐隐何甸甸,俱会 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 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刘兰芝被遣归家时 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多彩,又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作者在 这里用两副耳目来看、来听江南春,一是生理的 耳目,二是心里的耳目。生理的耳目实见实听, 心里的耳目虚见虚听,虚实结合,驰骋千里,才 能写出“江南春”。用“十里”,显然与诗题 “江南春”相距甚远。 • (2)赞成“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 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 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 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 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高三一轮古诗赏析之炼字、炼句及赏析语言特色PPT
• 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语言有何 特点?
•
寻隐者不遇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参考答案】步骤一: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朴 实无华。
• 你认为首句中的“飞”用得好不好?请说说理由。
• 【参考答案】
• “飞” 用得精练传神,有“纷飞”、“飞快” 之义。既描写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情景,又写 出了船儿在夹岸林中穿行的情形,(释义、状景) 衬托(表现手法)出行船之快。用一“飞”字把 一个飞动着的花的世界和诗人内心的欢悦生动形 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意境或感情)。
• (2) 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正当 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 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 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 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 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 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 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 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唐)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题:诗中的“系”用得准确传神,请 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
“系”字有系住、拴住的意思(释义) 。 诗中的“系”字描绘了一幅修长柔软的柳 条藤蔓, (描述) 采用拟人修辞, (手法) 好像要牵扯住主人,不让主人离去的动人 景象。一个“系”字,饱含了诗人移家前, 对湖上亭一草一木的依依惜别之情。(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例:
二炼形容词
①热闹 ②红杏在枝头绽放,开得 那么灿烂,那么热闹 ③用了通感 手法 ④ 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 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 蓬勃的生机。 孤,孤独。一片孤独的城池处于 万仞高山之间。写尽环境之孤寂, 人心之孤苦。
①红杏枝头春意闹
②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6.本诗的“诗眼”是什么?(06江西)
5
炼字设题形式:
1、对某字进行赏析或简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2、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 个更好,为什么 3、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4、诗中(某一联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 作简要分析 5、某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6
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点出
或写出来对象的特点、心理(意象的特征) 明确 第四步: 作用
或渲染了氛围(意境的特征)
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情感)
7
炼字篇
•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古典诗词炼字鉴赏
1
•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 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 袁枚: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2
轻风
细柳
淡月
——俗
梅花
轻风摇细柳 轻风舞细柳
淡月映梅花 淡月隐梅花 ——非上品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绝
3
一字之师是什么样的老师?
11
答:① “诗眼”分别是“咽”、“冷”。 ②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 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 阴冷。(作具体解释) ③ “咽”、“冷”两字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 (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清冷的 景象(意境)。
12
• 古代诗人一般都注重在 哪些字上下功夫呢?也就 是说诗人炼字,大多锤炼 哪一类的词语?
18
对于月亮,我有许多想象。我觉得太 阳是咸的,月亮是甜的;太阳是硬的, 月亮是软的;太阳像是悲壮的军乐,月 亮像是缠绵的情曲;太阳是压在我们头 上,叫我们下沉,下沉;月亮是浮在我 们心上,带我们上升,上升„„
19
③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 芭蕉。
表颜色的形容词 “红”、“绿”用作 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蕉叶转绿的动态, 既增加了画面的色彩感,又道出了感叹时 光匆匆,春光易逝的情绪,抒写了对时光 流逝的惋惜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王之涣
这里动词“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 笛人之心。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 的内心痛苦。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
20
三炼副词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答:①忽,忽然,不经意,漫不经心②前两句写 少妇不知发愁,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 上翠楼,去赏春景。不经意间抬头,看到了杨柳, 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 丈夫,不禁伤感。③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 由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 之处。
26
五炼数量词
•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 •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 座,八九十枝花.
27
数量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
*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咸阳 城西楼晚眺》许浑) 未必只望一眼,愁又怎能以“万里”计。但对比 中有夸张,增添了表现力,把思乡之愁写得极富感 染力。
注意:联系全诗
21
四炼叠词
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竹枝词》其一 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 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22
四、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主要是叠韵词、拟 声词、表颜色的词,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形容词或副 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模拟声音形态,使诗文 更加生动形象。 ⅰ叠韵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或者起强调作用。
关于“诗眼” (题型:某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
要分析)
①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
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 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 口。 ②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还有一些虚词。 ③一般的说,五言诗诗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诗眼多在 第五字。 ④当然,并非所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 中,而隐藏在标题中。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 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回望(步骤一)。 • ②离人已经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 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步骤二)。 • ③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 离人间真挚情谊和离别的不舍与酸楚(步骤 三)。
9
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13
一炼动词
14
动词艺术效果: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
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 鲜明。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动词、拟人、双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同时又一语双关, 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15
分析归纳: 一、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 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巧用动词,可使诗歌意象 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炼字命题方式一:
提问方式: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 说这样写的好处。(08全国卷一)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的“孤”字的妙处。
3.联系全诗,赏析“雪” “朱”的表达效果。
4. “葱葱” “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5这首诗第二句中得“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 述理由 。(06福建)
24
• ⅲ表颜色的词 一般用颜色表现心情,增强描写 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竹枝词》其一 刘禹锡
25
(07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 “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07天津) 答: ① “葱葱” ,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靡 靡”写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 ②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 果;表达了诗人对浓重春色的欣喜之情。
形容词: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17
修辞简介之通感
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 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 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 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
唐朝有个和尚,法号叫作齐己。齐己和尚很喜 欢写诗,写的也很好,可算是所谓诗僧。他有个 好友郑谷,也是当时的诗人。 有一次,齐己写了一首诗,叫《早梅》,其中 有这么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过 了几天,郑谷来串门。齐己和尚对他说:“我写 了一首诗,你看看怎么样?”郑谷看了半天,说: “写得好,意境很好,情致也很高。但有一点, 你写的是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早梅 就是早开的梅花,一般不会数枝开,数枝就是开 了一片,我觉得应该把数枝改成一枝。前村深雪 里,昨夜一枝开,这就显得这梅花是早开的梅花。 " 齐己和尚一听,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 说:“改得好!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啊。”因为 郑谷只提出一个字的修改意见,但却堪称老师, 所以叫一字之师。 【成语】一字之师 【解释】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 4 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
34
3、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 全篇
•
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 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 其中的“愁”字,就是全阕的诗眼。读完前三 句,尚不足为奇,就写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的 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出“愁”字,词意就陡然变 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 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 的艺术魅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23
• ⅱ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 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 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 李煜)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 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 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句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 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 析。
32
具体阐释如下: 1、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这类 词一般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 斑”,其中的“空”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 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 深重的怅惘与悲愤,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 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