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认知隐喻和转喻的区别与关联_朱建新
浅议转喻和隐喻的区别和联系
物 ,单独表达 这一事物 时 ,就成为 隐喻 。例 如 , “ 轿车 甲虫般地前行 这个 隐喻就假定 ,我们 不知道轿 车怎么 经验 .都是无意 识的结果 。但 是它们之 间也是很好 区分 的 ,转喻 同一域 的映射 ,主要 侧重于 事物 的代替 关系 。 运 动 ,但我们 的确知道 甲虫匆匆穿过 地面 的行进 模样 。 而 隐喻主要是两 个平行域 的映射 ,侧 重于事物 的描 述 。 这 个隐喻就是 借助于此二 者之 间的相似点 ,把 甲虫 的特 征变换成 了轿 车的特征 。隐喻是 由始发域来认识 目标域 , 只有进一步 了解 了二者 的区别和联 系 ,才能更好 地将其 但 始发域和 目标 域属于不 同的概念域 ,如 :S h e i s a t i g e r . 分别 运用 到语 言中。 根 据生活 经验 ,我们 知道 t i g e r( 老虎 )具有 凶猛 、富有 文献综述 野性 等特 点 , 由此来认知 s h e 具有老虎这样 的性格 , “ t i g e r ” [ 1 ] Ba r c e l o n a , A. ( e d s O . Me t a p h o r a n d Me t o n y my ( 老虎)始发 域属 于 a n i ma l ( 动物 )范畴 ,目标域 “ s h e ” a t t h e Cr o s s r o a d s — ACo g n i t i v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 C] . ( 女人 )属于 ma r l( 人 )这 一范畴 ,这 两个范 畴之 间是
隐喻是 区别于转喻 的另一种语用表 达方式 ,又称 暗 接触或邻近关 系。
五 结语
转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说过的部分可以代表整体 , 反过来整体也可以代表部分,
词义扩展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探微
词义扩展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探微
词义扩展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探微
试图对隐藏于词义扩展背后的认知机制——隐喻和转喻思维进行探究.通过对两种认知机制及两种词义扩展形式进行具体分析,发现隐喻机制是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则是词类转换现象的主要认知理据,从而为词义演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陈瑜赵华俊 CHEN Yu ZHAO Huajun 作者单位:陈瑜,CHEN Yu(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
赵华俊,ZHAO Huajun(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刊名:沈阳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008 20(1) 分类号: H136 关键词:词义扩展隐喻转喻一词多义词类转换。
认知视角下对隐喻和转喻的新理解
认知视角下对隐喻和转喻的新理解作者:王园园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5期摘要: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为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其对语言学的影响与日俱增。
以结合较为紧密的隐喻和转喻为例,认知语言学不仅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新活力,隐喻和转喻作为修辞手段的原生印象也在逐渐更新中,越来越多学者更加认同隐喻和转喻作为认知机制的存在。
关键词:认知;隐喻;转喻;俄语文本1 引言由于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借代)看作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长期以来只作为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在以往的学校教学中,也只在修辞课上涉及。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在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前对隐喻和转喻的认识只停留在修辞格方面。
传统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借代)都是语义修辞格,其中隐喻是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на основе сходства),而借代则是相关性(на основе связей)。
如ручка двери(门把手);горло бутылки (瓶颈);золотая осень (金秋);Ну,ты же капуста!(你穿的可真多,像顆卷心菜似的!)等使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
лишний рот(多个人);Не хватает рабочих рук.(人手不够了。
);Я три тарелки съел.(我吃了三盘菜。
);Борода стоит у ворот отеля.(大胡子正站在饭店大门口。
)等使用了转喻的修辞手法。
2 认知语言视角下的隐喻和转喻2.1认知语言视角下的隐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以及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一举打破了“隐喻仅是修辞格”的固有格局。
作者莱考夫和约翰逊等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
转喻与隐喻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转喻与隐喻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隐喻和转喻的概念从人类社会的语言实践来看,在日常的交际语言及诗词歌赋中都会运用隐喻或转喻来表达感情。
从认知语言学来看,它不仅是人类表达语言的主要表现,也是最为基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更是扩展词义的实现要素。
通常来讲,隐喻以及转喻都被视为修辞学中的两种手段,之前的主流语言学家将隐喻与转喻划入到语言异体形式。
但是,从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以及转喻表达属于人类语言表达现象,也应将其纳入在语言研究中。
它们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两种最基本的语言认知方式。
语言学在解释语言时运用了与众不同的理论,认为隐喻和转喻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效途径,并且在日常生活的语言沟通以及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隐喻将相似性当成了自身的认知基础,从而为人类认识宇宙万物以及自身之间搭建关联域。
而且出现了两个有密切关联的概念域,其中之一为始源域,也可以被称作始发模型,其二为目标域,也可以被叫做目的模型.目标域或始源域在形成关联是相互而存在的,而且分别形成了各种的概念网络体系,包括了人类在认知该事物之前的经验以及概念。
从隐喻来看,目标域以及始源域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关联,它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脑中的认知语境。
人类系统化的认知结构形成了认知语境,它涵盖了语言上下文、直接场合、社会心理表征以及知识等。
与目标域(本体)相对比而言,说话者或听话者要要更为熟悉隐喻的始源域(喻体)。
但是,在二者形成关联以及发生互动反应的过程中,就很容易激活与日常观念相关的联想系统。
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人们通常比较熟悉的事物映射到人们不太熟悉的事物上(在结构与内容方面)。
这样一来,隐喻就可以为人们深入把握目标域的特点以及结构提供较大帮助,人类的认知功能也因此而形成。
隐喻在此过程中具有创造性、能动性特征的过程,它表现为人们利用所熟悉的事物,从而不断认识、把握未知事物,深入理解已知事物的活动。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语言中的意义构建过程。
它们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实现的。
下面将分别对隐喻和转喻进行探究。
1. 隐喻(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隐喻中,一个概念(称为隐喻源)用于理解另一个概念(称为隐喻目标),从而为目标概念赋予某种新的意义。
隐喻在语言中经常使用,有助于表达抽象的或难以言说的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重要性。
在这个隐喻中,时间被映射为金钱,表达出时间的珍贵和需要节省的意义。
通过隐喻的使用,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并用金钱相关的概念来描述时间的使用和管理。
2. 转喻(Metonymy)
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转喻中,概念的转换是基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转喻可以通过将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或属性与另一个概念联系起来来实现。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白领”来代指从事脑力劳动的办公室职员。
在这个转喻中,白领这个词与白色衬衫相关联,而这种衣着风格又与办公室工作紧密相关。
因此,通过将衬衫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代表,我们可以使用“白领”这个词来描述办公室职员。
隐喻和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构建方式,还能揭示出人类对于概念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通过研究隐喻和转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隐喻转喻的对比分析
【 关键词 】 隐喻 、 、 比 转喻 对
的, 我们是 以隐喻和转喻来理解和体验世界的。
1 隐喻 转喻 的相 同 点 、
一
、
隐喻简 述
L kf和 Jh sn对 隐喻的定 义是“ ao o no 从一个认 知域投射到 另一个认知域” 。这个投射 的过程 以事 物问相 似性 的联 想为 心理基础。人们总是遵循 “ 近取诸 身 , 远取 诸物 ” 的原则 来表 达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 } 1 。所 以, 隐喻可 以说是 利 用一 种具 体 的、 人们熟知 的概念 , 去表达 另一 种新 的、 象 的概 念。例 抽 如, 空间对 于人们来说是 具体可感 的 , 而时 间则是抽 象 的、 不 易感知 的, 于是 , 借空 间 的语言 表达 形式 来 描述 时 间 , , 便 如 “ 时间很短 ” “ 、上个月” 。总之 , 隐喻 是两个 不 同认 知域 之间 的投射 , 是将源域的经验映射到 目标域 , 而达 到重新认 识 目 从 标 域 特 征 的 目的 。
隐喻 转 喻 的对 比分 析
104 哈 尔滨理工大 学外 国语 学院 500 邹春玲 宋 洋
【 摘
要 】 统的隐喻 学研 究把 隐喻 当作一种修辞手段 , 传 然而现代 隐喻 学研 究更把 它看作一种认 知现 象。隐喻和转喻经成为
我们认识周 围世界所必不可少的工具 。隐喻与转喻 的区别使得语 言学研 究者更强调 的是 两者之 间的区别而不是 相互联 系, 本文 试 图通过一 系列的理论框架来探 索隐喻 与转喻 的 内在 关系, 旨在更好的探寻语言 内部的关 系
范畴的语义延伸。由于两个事物在特征 、 属性等方 面存在着某 个或某一些相 似之处 , 人们便会 由某一 事物联 想 到另一事
隐喻与转喻认知对比研究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对照研究纲要:认知语言学以为隐喻和转喻不但是两种修辞方式,并且是重要的人类思想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对人类认识事物、事物看法构造的形成以及语言的发展都起侧重要的作用。
二者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
本文将联合网络流行语中的详细语例对隐喻和转喻进行对照剖析,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隐喻和转喻的理解。
重点词:隐喻;转喻;认知;网络流行语Richards 说,“隐喻是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动力”,我们的平时生活中充满了隐喻与转喻。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修的手段。
而认知语言学以为隐喻和转喻不但是语言中的修饰手段,仍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强有力的工具。
一.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转喻1.1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剖析隐喻被以为是“人们思想、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往常包含本体和喻体,经过把两种拥有同样特点的事物进行对照,表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像关系。
隐喻的本质就是“经过其余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事物”,是从一个认知域(源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目的域)。
换言之,隐喻是以源域的经验来理解目的域的经验,前者往常是人们较为熟习的详细的看法域,后者则是人们不太熟习的抽象的看法域。
源域的特点被映照到目的域上,后者因前者而获得理解。
“转喻”在传统修辞学中被称为“借代”。
与传统看法不一样,认知语言学以为,转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个认知过程,它是指“相靠近或有关系的不一样认知语域中,一个突显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代替关系” 。
如果说隐喻是两个不一样认知域之间的映照,那么转喻则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的矩阵域与次域之间的映照。
必定的认知框架内以明显的东西转喻借指不明显的东西是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转喻的运作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于认知域内的成分突显。
1.2 隐喻与转喻的关系认知语言学以为隐喻和转喻及其余语言修饰手段,皆源于人们表达过程中的需要,为了辨别新的信息和事物,大脑会借用已知的事物和已有的语言形式来认知新的事物。
论隐喻和转喻的语用差异
论隐喻和转喻的语用差异黄 欣【摘 要】转喻和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常见的两种认知方式。
两者联系紧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不少学者的研究已经触及到隐喻,但对转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没有孤立研究转喻,而是将隐喻和转喻进行比较分析,这样有利于加深对这两种认知机制的辨析,同时有利于增强对认知方式的理解。
【关键词】转喻 隐喻 认知机制一、隐喻和转喻的定义隐喻和转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认知手段,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文献,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Poetica)里就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并未深入研究下去。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兴起后,学术界才将目光投向隐喻和转喻,将其视为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但隐喻和转喻被作为一种概念现象,是由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合作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中提出的。
转喻被认为主要用于间接指称,例如:新闻中常用the White house 借代American government,从指代关系上来说,转喻所表示的是一个实体与另一实体之间的“代表”关系。
Lakoff(1987)后来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理面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ICM是表征交际者概念及语义知识的认知结构,ICM可分为4种类型:意象图式、命题模型、隐喻模型及转喻模型。
其中转喻模型是产生类典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s)的基础。
例如,在英语中常用hand,face,head,leg等身体部位来指代person,这就是典型的转喻,以部分指代整体。
Lakoff把隐喻看成是发生在两个不同认知域(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而转喻则是发生在同一概念域内部的突显。
传统修辞学把转喻看成是真实世界的“邻近”,而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则把转喻看成是概念层面上的“邻近”。
转喻常被看作是一种替代现象。
Croft也持类似观点,Croft利用域凸显来阐释概念转喻。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3. 关于其区分标准的再考虑
• 根据标准一,隐喻通常用于描写,而转喻通常用于 指称。李国南〔2001:163〕指出,隐喻在于“喻〞, 转喻在于“代〞,前者描绘,后者指称。然而通过 前面的实例分析得知,很多情况下,它会既是隐喻 又是转喻,并且二者可能互相作用。
〔4〕就映射的方向而言,通常,隐喻映射往往是单向 的,而转喻映射那么是可逆的。
• 但是,我们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上述的区分 标准是绝对的嘛?是否还有其它的区分标准? 是否必须考虑每一条区分标准?隐喻和转喻可 否共存在同一表达之中?
实例分析:通感形容词
一般认为通感形容词都是隐喻性的。
E.g. loud music/ loud color (吵人的音乐/花哨的颜色)
• 因此,Barcelona认为这样的隐喻含有转喻理据, 对于“loud color〞的转喻理据,其解释如下:
从特定的角度〔感觉产生的效果〕来对一个特定的经历域进展范畴 化很明显是一个转喻性的过程。在该例子中,一个隐含的根本转喻 将色彩和声音按照它们产生的效果进展范畴化,或者说是向特定的 感官刺激〔 “deviant sounds〞和“deviant colors〞 〕构成的整 体认知域投射该认知域所包括的次认知域〔刺激产生的详细效果 “attraction of involuntary attention〞〕
• 所以,功能标准不能成为区分标准。
实例分析 下面两例说明隐喻和转喻既可用于指称,如〔1〕,又可 用于述谓,如〔2〕,其中A是转喻,B是隐喻:
〔1A〕The pretty face just went out. 那个漂亮脸蛋儿刚刚出去。
〔1B〕The pretty doll just went out. 那个漂亮女子刚刚出去。
隐喻和转喻中认知突显的对比分析
赵 艳 芳 认 为 , 隐 喻 的 形 成 是 基 于 两 事 物 间 的 合 成 相 似 。在 隐 喻 结 构 中 ,将 两 种 通 常 看 来 毫 无 联 系 的事 物 相 提
() 1 运动 员像 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跑去。
在 例 ( ) 中 , 施 喻 者 将 “ 动 员 ” 喻 为 “离 弦 的 2 0 ) 。事 物 间 的差 异 性 是绝 对 的 , 而相 似 性 是 相对 的 ,隐 1 运 06 箭 ” 。前 者 属 于 人 的 范 畴 ,后 者 属 于 工 具 的 范 畴 。 “ 弦 喻的构建是在差异 中突显两类事物的某种共有特 征或特性 , 离 的 箭 ”具 有 速 度 极 快 的特 点 , 在 赛 场 上 奔 跑 的 运 动 员 其 速 即异 中 求 同 。在 隐 喻 中 ,认 知主 体 通 过 主观 判 断和 选 择 , 使
关键 词 : 隐喻 转喻 认 知 突显
一
、
引言
( 2)W i o h r s o 1 e r ¥ e t d h t ai h u d b o p c e .
从 例 ( )可 以看 出 “白头 发 ” 被 用 来 替代 “ 人 ” 。 2 老 清楚地界定 隐喻和转 喻的概念 范围。L k f和J h sn a o f o n o 认 “ 白头 发 ” 是 “ 人 ” 的鲜 明 特 征 之 一 , 相 对 于 “ 人 ” 老 老 为 隐 喻 和 转 喻 是 两 种 不 同 的 认 知 过 程 , 隐 喻 是 通 过 一 类 事 这 个 整 体 , , “白头 发 ”是 突 显 的 、 易 感 知 、 易 记 忆 、 易 辨 物 来 理 解 和 经 历 另 一 类 事 物 ,其 主 要 功 能 是 理 解 ; 转 喻 主 认 的 部 分 ,提 及 这 一 特 征 , 听话 者 自然 能 联 想 到 “ 人 ” 老 要 实 现 其 所 指 功 能 , 即用 一 个 概 念 实 体 来 替 代 另 一 个 概 念 这 一 转 喻 目标 。 实 体 。 国 内 外 一 些 学 者 ( 蔡 晖 ; 束 定 芳 ;刘 正 光 ; J h 如 on A B r d n )从 隐喻 和 转 喻 的 理 据 来源 、 结构 和 功 能 、运 .ane等 作 机 制 、 区分 标准 等 方 面 对 二者 进 行 了对 比分 析 。本 文 从 认 和 转 喻思 维 形成 中的 认知 突 显 的异 同进 行 了对 比分 析 。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隐喻和转喻的定义 • 隐喻和转喻的相似之处 •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 隐喻和转喻的实例分析 • 隐喻和转喻的应用场景 • 如何区分隐喻和转喻
01
隐喻和转喻的定义
隐喻的定义
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 物相比较,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或情感。
两者都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隐喻和转喻都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有力,增强语 言的表现力。
两者都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 感受语言的魅力。
03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隐喻是基于相似性,转喻是基于邻近性
隐喻
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相比较,基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来 表达意义。例如,“时间就是金钱”,这里将时间与金钱进行比 较,强调时间的宝贵。
语言特点
转喻使用指代词“一支”来代替“抽烟”这个动作或行为,使语言更加 简洁明了。
03
认知效果
转喻可以帮助人们快速理解语言中的指代关系,减少语言中的冗余信息
,使语言表达更加经济和高效。
05
隐喻和转喻的应用场景
隐喻在文学、广告和日常交流中的应用
80%
文学创作
隐喻是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比喻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具 体化,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
100%
广告宣传
广告中经常使用隐喻来描述产品 或服务的特性和优点,使消费者 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80%
日常交流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也会使用隐 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 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转喻在新闻、演讲和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新闻报道
在新闻报道中,转喻常被用来 指代某个事物或事件,以简化 语言和提高报道效率。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课件
隐喻映射的基础是相似性
隐喻是通过相似性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两个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相似性。
转喻映射的基础是相关性
转喻则是通过相关性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直接的关联或相互依存的关系。
隐喻是通过暗示或间接的方式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不直接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01
02
转喻常常用于日常口语、新闻报道等领域,通过指代、借代等方式,使语言更加简洁明了,提高语言的使用效率。
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一个事物的部分或特征来代表整个事物或概念,以简化语言表述过程。
隐喻和转喻的相似之处
隐喻和转喻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的方式,它们都是修辞手法的一种。
它们都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有力。
隐喻是间接映射
转喻则是直接用一个概念来指代另一个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且直接。
转喻是直接映射
在隐喻中,相似性是关注的焦点,通过相似性来表达和传达意义。
在转喻中,相关性是关注的焦点,通过相关性来指代和说明另一个概念。
转喻的焦点是相关性
隐喻的焦点是相似性
隐喻和转喻的应用场景
隐喻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的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详细描述
VS
通过相关性建立比喻关系
详细描述
转喻是通过相关性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从而建立比喻关系。例如,“他是个书呆子”,这个比喻中,“书呆子”和“他”之间的相关性是“他”经常读书,这种比喻方式能够简洁明了地表达出说话者对“他”的看法。
总结词
总结与思考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和转喻都是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运用这些手法,作家可以更好地表达人物情感、刻画人物形象、描绘场景等,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再论提喻和转喻之间的关系1 - NU Ideas
再论提喻和转喻之间的关系1韩涛名古屋大学针对以往的“提喻是转喻的一个小类”这一看法,本文主要从范畴关系和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角度,重新考察了提喻和转喻之间的关系。
虽然两者之间有着某种的相似性,但我们认为提喻表达的范畴关系和转喻表达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关系,而且从认知能力的角度看,前者反映的是一般化能力,而后者体现的是参照点能力。
由此,我们提出“提喻独立观”,并对提喻的定义和分类作了一个初步性考察。
In opposition to the classical theory that treated synecdoche as a subtype of metonymy, we distinguishedsynecdoche from metonymy as an independent trope, because synecdoche reflects a kind of relationbetween categories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our cognitive ability of schematization, while metonymyreflects a part of relation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our cognitive ability of reference point. Therefore, theyshould b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tropes, although they share some similarities. W e also examined the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ynecdoche.关键词:提喻;转喻;范畴关系;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1.引言随着Lakoff 与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的出版,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隐喻研究的热潮。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和转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和转喻
刘丹;周桂荣
【期刊名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年(卷),期】2014(030)006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和举例,对概念隐喻和转喻的定义、分类、理解方式、产生原因及应用加以简要地综述说明。
概念隐喻和转喻并非修辞手法,其本质是一种认知现象,是将抽象、不熟悉的事物具体化的过程。
概念隐喻可分为两类:常规隐喻和创新隐喻,常规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而转喻一般为整体—部分关系。
概念隐喻的理解过程分两步: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判断,其产生原因包括互动理论、映射理论和合成理论,在教学中应用广泛。
【总页数】2页(P66-67)
【作者】刘丹;周桂荣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概念隐喻与转喻视角下的汉字\"云\"词义分析
2.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新闻的概念隐喻分析
3.概念隐喻和转喻视角下诗歌《满庭芳·茶》之解析
4.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电影感知研究
——以网络影评中基于意象图式的概念隐喻为例5.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语言转喻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责自负·
再论认知隐喻和转喻的区别与关联
朱建新
摘
*
左广明
( 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3 )
要: 从修辞研究的角度看, 转喻研究一直限于隐喻之中; 在认知研究领域内, 转喻研究也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随着认知 语言学的发展, 学者发现转喻的作用愈发重要, 转喻甚至比隐喻的地位更为基础, 因此有必要深入考察两者的区别与关联 。 本 文从认知的视角, 系统地阐释隐喻和转喻在认知结构 、 映现基础、 认知功能、 认知机制、 认知理据、 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区别性 进一步揭示两者的认知本质 。 和关联性, 关键词: 隐喻; 转喻; 区别; 关联; 认知阐释 中图分类号: H319 1. 引言 转喻和隐喻作为修辞方式, 尽管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 但在认知语言学研究视域内, 关于转喻的研究, 前的古希腊, 无论是研究的历史还是研究的成果, 都无法和隐喻相提并 论。一般认为, 隐喻的认知研究始于 G. Vico , 他于 18 世纪初 首次阐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 。其后, 很多语言学家对隐喻的 认知功能有过一些重要的论述; Richards ( 1936 ) 系统地论述 Dornseiff 等一批学者于 20 世纪 40 了隐喻的认知特征; 因此, 年代开始了隐喻的认知研究; Black( 1962 ) 完善了 Richards 的 2.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性认知阐释 转喻自从以独立的形态走出隐喻的研究范畴之后, 学者 们就开始尝试从认知的视角研究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由于认 知过程是人类复杂的思维过程, 这就注定研究它们的区别是 只有了解它们各自的认知结构 、 映现基础、 一项艰巨的任务, 认知功能和认知机制, 才能对其区别性特征进行合理的认知 解释, 从而概括出区分隐喻和转喻的一般标准 。 2. 1 认知结构之差异 隐喻从结构上看, 本体、 喻体和喻底三者形成隐喻的基 本构架, 其中喻体和本体以相似性相关联, 其结构可以看成 “A 如 B ” “A 是 B ” , 为 或 在“热情似火 ” 这一表达中“热情 ” “火” 是本体而 是喻体, 不过这里没有喻底, 这里的隐喻就是 “火” 通过 这一有形事物来理解 “热情 ” 这个抽象概念的意 义, 因此, 我们可以说, 隐喻就是通过一事物来理解另一事 物。喻体与本体尽管具有相似关系, 但也有差异, 而差异性 则构成了隐喻的基础, 差异性表现为本体和喻体分属两个截 : “小张就是一本活的百科全书 ” ,“小 然不同的空间。 例如 “百科全书” 张” 与 是存在于不同的认知空间且具有差异性的 两种事物, 但它们之间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就是“小张 ” 与 “百科全书” 都可以被人们去品味和阅读, 这就是隐喻。 转喻实际上也可以看成由本体 、 喻体和喻底构成, 但本 而且喻体和喻底表现为同 体在转喻中是以表征形式出现的, 一事物; 以隐性的方式发生作用是转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基本 特征且它们之间以替代关系呈现, 两者并不具有相似关系; 转喻中喻体用来代替本体的原因是喻体代表了本体的某一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6038 ( 2012 ) 05 - 0059 - 04 研究对象, 并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 并对其区别和联系进行 了相关论述, 但目前的研究显得较为零散, 且角度单一, 在深 本文拟从认知角度, 系统地、 深入地从 度上缺乏层次。为此, 多角度研究转喻和隐喻的区别性和关联性, 以便更清楚地认 识隐喻和转喻的本质, 促进隐喻和转喻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 展。
个方面的具体特征, 言者谈及此特征, 听者便明白它所指的 就是本体。如, 句子“There are tw o new faces arriving at our “faces ” class” 里的 就是“students ” 这一本体的喻体。 在此喻 体( faces) 代替本体( students) 从而实现语言的转喻功能 。 2. 2 映现基础的不同 从认知视角来看, 隐喻的映现基础是相似性而转喻的映 现基础则为邻近性。 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 1980 : 106 ) , 知域( Lakoff & Johnson, 在一事物映现为另一事 物的过程中, 相似性是认知的心理基础, 在使用隐喻时, 不相 联系的两个事物被关联的原因是人们在认知域中对这两个 随着人们对事物特征的日益了 事物的联想具有相似之处, 解, 人们感知事物相似性的这种联想在认知结构中会逐渐人 们接受并加以使用。在隐喻结构中, 人类对本体与喻体的认 知既体现为客观上的相似性, 又表现出主观上或心理上的相 时间、 形状、 功能、 状态、 结构的感知表 似性。人类对像空间、 : “The tiger is the king of the ani现为客观上的相似性。例如 mal. ” 此隐喻句中利用本体( tiger ) 与喻体( king ) 之间的相似 “ti当人们谈及 “当领头羊 ” , “tiger ” “做领头 时, 就会想到 的特性; 同样 也与 这一特性建立起了一种联系, 因而, 该句中的隐喻是基于 羊” “tiger” “king ” 和 之间的相似性而形成的 。 该隐喻中所涉及 的相似性是可观察的、 有形的、 具体的相似。 这种客观上的 “形似” 可以被人们认知并在思维活动中再现 。 此外, 相似性 还体现在心理想象、 主观感受和心理认同上 。 也就是说, 人 们面对具体语境的刺激会在心理上对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 , “Please let me get rid of the 这是心理相似性。如 产生联想, devil in John ’ s mind. Can you drive aw ay the fox from his mind? ” , “devil ” 句中 是品质邪恶的体现。 这里的“devil ” 与 “邪恶” 在心里上产生了一种相似的认知关系, 这种心理上的 相似性在认知结构中得到广泛认同和普遍接受 。 转喻是涉及人类推理和语言使用的一种心智策略和认 1980 : 69 ) 。转喻是一种概念映射, 知过程( Lakoff & Johnson, 是人们自发地、 无意识地利用两事物相邻的常规关系的认知 1989 : 118 ) 。 在人们的认知结构中突 过程 ( Lakoff & Turner, 显性是转喻映现的基本特征, 即用一个事物突显面替代另一 事物的基本面, 如我们队中的“小黑脸 ” 是个超级投手, 这是 “小黑脸 ” “篮球队员 ” 用部分的突显特征 代替整体 的典型例 子。在转喻中, 往往使用具体的相关联的事物代替抽象的事 物, 因为人类很容易对相近或关联事物产生联想, 并用这种 联想来认识客观世界, 这种联想也会在人类的认知结构中为 事物间的普遍关系。因此, 相关性或邻近性是转喻映现的客 观基础, 转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并不具有相似关系, 但它们 却具有相邻或邻近的特征, 这体现了两者关系不可分离性的 : “她正在听‘和平组合 ’ ” 唱歌。 实际上是“她正在 特点。如 ‘和平组合’ ‘三个男孩 ’ ” 。“和平组合” “三个男 听 的 唱歌 与 孩” 毫不相干, 但二者却密不可分, 这是一种空间相邻关系。 类似的例子如中南海指代中国政府, 春城代替昆明等。总之, 转喻是以新颖、 形象的相关联或相邻近的一事物来突显另一 使语言生动且容易被人们感知和理解。 事物的典型特征,
2. 3 认知功能的区别 在人类的认知域中, 隐喻是将内在结构比较清晰的源域 隐喻的产生是基于相似 映射到结构不太清晰的目标域之上, 性这一特点。所以, 隐喻的认知功能就是在理解抽象的新概 念时人们往往会借助熟悉的 、 可感知的、 具体的概念去阐释。 如, 时间往往是抽象且难以感知的, 而空间在人的认知体系 中则既熟悉又具体。于是, 人们在生活中常会用表达空间的 “在时间的长河中 ” 、 “二十年 语言来理解抽象的时间概念, 如 弹指一挥间” 等。 总之, 隐喻就是利用源域的感性认知来理 解抽象目标域的基本特征 。 转喻的认知功能主要就用事物中容易辨认 、 记忆、 感知 和突显的部分替代事物的整体或整体中不显著的部分, 或者 用可感知的整个事物代替事物的一部分 。 在转喻中, 喻体可 为打通对转喻目标理解的心理路径提供帮助 。 我们可以借 如: 小红吃了一 助以下例子来进一步理解转喻的认知功能, 代替小红的手、 嘴和牙齿等, 而 个菠萝。句中小红作为整体, “ICMs” 指代菠萝可吃的果肉。由此可以说, 在 菠萝作为整体, ( 理想化认知模式) 内发挥作用的转喻是相近概念的相互代 替, 可以是整体替代部分、 部分部分替代或部分替代整体。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在隐喻中, 源域的逻辑结构映射到 目标域的逻辑结构上, 这意味着隐喻的基本功能是描述; 而 “ICM s” 转喻是在 内参照一个概念实体, 为另一个代表认知 目标的概念实体提供心里途径, 因此, 指称是转喻的主要功 能。但它不是转喻的唯一功能, 此外, 转喻还有描述 功 能。 : “M ary is a modern Shakespeare. ” 如 句中 Shakespeare 不是指 “造诣深刻的文学家 ” 表达 M ary 是 之 称性而是描述性用法, 义。不过, 这种描述功能仍然和隐喻不同, 隐喻是事物间相 似性的描述, 而转喻则是事物间相关性的描述 。 同样, 隐喻 具有指称的功能, 只不过是这种功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 且功能相对 较 弱。 比 如, 当 餐 厅 女 招 待 说“The pig head is w aiting for his check” 时, 如果语境是一位调戏她的顾客, 那 “the pig head” “顾客” 。 么 也可以是隐喻性用法, 在此就指 2. 4 认知机制的区别 关于隐喻 的 认 知 机 制, 有 三 种 理 论 可 以 解 释, 第一是 Richards 和 Black 的 “互动论 ” , Richards ( 1936 : 22 ) 指出隐喻 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思想之间的交流, 是语境之间的互相作 “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 ” 。 Richards 并没有对载体 用, 是人类 Black 据此提出隐 和语旨两个概念做出合理的界定和阐释, 喻的意义可以用次题意义系统来理解主题意义系统, 这也是 M . Black 对 Richards “互动论” 的补充和完善。 第二是 “映射 , , 论” 该理论提出了映射过程具有“方向性 ” 和“系统性 ” 并 “不变原则 ” 用映射的 来阐释“系统性 ”( Lakoff & Johnson, 1980 : 86 ) , “不变原则” 所谓 就是目标域中保留了源域的意象 所以从 图式结构。由于映射的方向主要是从源域到目标域, “方向性” 来看, 映射呈现单向运动的特点 。第三是 Fauconnier( 1997 : 116 ) 的 “合成空间理论 ” 。 该理论涉及两个输入空 间、 一个合成空间和一个类属空间 。 在两个输入空间的源域 和目标域之间存在想像的组织结构且两个空间中的对应元 素间有部分映射关系, 整合过程中会提取输入空间中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