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评价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西九江的经验数据

合集下载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

收稿日期 : 2005 - 11 - 03 修回日期 : 2006 - 01 - 1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0471073) ;江苏省软科学重点项目 (BR2004014) 作者简介 :王子龙 (1972 - ) ,男 ,河南永城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博士生 ,研究方向 :技术经济 ,区域经济 。
The Em p ir ica l Ana lysis of Agglom era tion L evel M ea surem en t of Industr ia l cluster
WANG Zi - long, TAN Q ing - mei, XU Xiao - di ( Institu te of R eg iona l Econom y of N an jing U n iversity of A eronau tics & A stronau tics, N an jing 210016, Ch ina)
企业的市场份额 sj的一个权重 ,通常对大企业给予 的权重大 。H指数在测度产业集聚水平时具有三
个优点 :第一 , H 指数能准确反映产业或企业市场
集中程度 , 因为它考虑了企业的总数和企业规模
两个因素的影响 。如设企业平均规模大小为 x =
1 N
N
∑X
j=1
j
,则标准差为
:
N
σ2
=

j=1
(
X
j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区域发展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并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产业基础最为雄厚的地区之一,其产业集聚现象尤为突出,对于研究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具有极高的代表性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产业集聚的概念、类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概述,明确产业集聚效应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随后,通过对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产业集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发展历程以及现状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产业集聚对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的集聚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创新效应、溢出效应等。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收集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相关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等工具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在该区域的实际表现。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乃至全国的产业集聚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产业集聚理论概述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互动机制的有机体系的现象。

产业集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其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市场需求、政策环境等。

产业集聚理论源于马歇尔的“产业区”概念,他强调企业为了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随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以及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都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些理论都强调了产业集聚的经济性,包括成本节约、资源共享、知识溢出等。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集聚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农村金融论文题目(优秀标题99个)

农村金融论文题目(优秀标题99个)

农村金融论文题目(优秀标题99个) 农村金融,“就是农村的货币资金融通、“是一切与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是货币、信用、金融与农村经济组成的‘融合体’”、“是农村货币资金运动中的信用关系”、“是以信用手段筹集、分配和管理农村货币资金的活动”、“是指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

下面是整理好的99个关于农村金融论文题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农村金融论文题目一: 1、农村金融多样性对农民创业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 2、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与“减法”:政府、合作社与农村金融 3、我国农村金融理财业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4、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扶贫水平分析及对策建议 5、农村金融服务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6、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剖析——基于河南省实证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 7、农村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8、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与农村金融体系完善——以中国农业银行锦州锦塔支行为例 9、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 10、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第十一届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论坛会议综述 11、互联网金融发展、市场竞争与农村金融机构绩效 12、多元法学视角下的农村金融联结 13、农村金融发展、财政支农与西部地区减贫效应分析——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研究 14、农村金融网点扩张与县域资金外流——基于2005-2012年县域经验证据 15、移动支付对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16、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空间异质性与门槛效应分析 17、农村金融排斥、金融扶贫与政府监管效能 18、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消费影响的时变特征研究 19、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20、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农村金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 21、全面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谱写农村金融新篇章 22、国内外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经验对河南省的启示 23、深化农村金融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24、县域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的思考——基于对徽县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的调查 25、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农村金融论文题目二: 26、农村金融发展、资本存量提升与农村经济增长 27、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探索的成都经验研究 28、互联网金融助力我国农村金融扶贫的SWOT分析及对策 29、我国农村金融扶贫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 30、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制度构建 31、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成效的评价——基于江西农户的调查 32、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33、金融扶贫、存款外流与农村金融困境 34、基于大数据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发展路径研究——以成都为例 35、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36、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服务乡村振兴战略——2018长白山学术论坛·第二届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暨普惠金融论坛在我校举行 37、农信社股改与农村金融地方监管体制重构 38、银行业竞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张与金融包容性发展 39、关于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以河南为分析例证 40、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及政策分析 41、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问题、深层原因与战略重点 42、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一带一路”的重点省份数据的实证研究 43、聚焦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2018两岸农村金融创新发展论坛侧 44、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思路探究 45、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能带来双元效益吗?——以宜信农村金融业务为案例 46、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监管研究 47、以市场化、产业化和数字化策略重构中国的农村金融 48、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宁夏地区为例 49、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50、农村金融改革视角下江苏省精准扶贫创新研究——基于江苏农村商业银行的SWOT分析 农村金融论文题目三: 51、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52、塘约金融:农村金融改革的突破——一个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视角 53、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重构 54、中国农村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主要障碍是供给约束吗? 55、基于RD-ARDL-SSpace模型的农村金融收入效应 56、西北五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57、1990~2014年我国农村金融效率测算及分析 58、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创新 59、农户对互联网金融的意愿需求与农村金融市场边界拓展 60、互联网金融助力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研究 61、从西部七省区看农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62、日本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63、农村金融效率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64、农地确权、信贷配给释缓与农村金融的深度发展 65、改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66、新时代我国农村金融改革问题的思考 67、创新西部农村金融制度实现资源公平合理配置——评《双重二元结构约束下的西部农村金融制度研究》 68、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发展 69、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分析 70、贫困地区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安徽省阜阳市的调查分析 71、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72、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其对农户消费结构的影响 73、浅析安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基于VAR模型 74、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制约因素及改革措施 75、新疆农村金融发展的抑制因素及其供求分析 农村金融论文题目四: 76、农村金融发展路径优化探讨 77、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困境及破解路径:以四川为例 78、生计资本视域下农村金融减贫效应研究 79、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80、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农村金融困境与创新选择 81、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基于1978年~2015年黑龙江省数据 82、农村金融贷款保险制度:创新与规制 83、地方官员的专业背景与农村金融供给——基于西部XX市区(县)级官员的数据分析 84、深度贫困地区农村金融能够有效缓解农户内部收入差距吗 85、杭州市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8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区位熵和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87、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创新 88、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金融扶贫的研究进展 89、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的有效路径分析 90、山西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91、深度贫困地区农村金融与农户收入增长:益贫还是益富? 92、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控的策略研究 93、农村金融生态减贫的系统动力学仿真——以河北省为例 94、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农户融资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95、从金融抑制到高质量均衡——改革开放40年农村金融政策优化的中国逻辑 96、中国农村金融的包容性及影响因素 97、加强数字化经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综合竞争力——第十一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发展创新座谈会召开 98、农村金融发展、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民消费——基于省际面板数据SYS-GMM和分位数回归的实证分析 99、农村金融机构“互联网+”策略研究。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引言:产业集聚是指一定区域内相同或相近产业的企业相互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和协同发展,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产业群体。

产业集聚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带来了许多外溢效应。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对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一、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产业集聚现状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组成,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该区域以制造业为主要支柱产业,涵盖了机械、化工、电子、汽车等多个产业领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和支撑体系。

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还拥有发达的金融、物流和人力资源等配套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二、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1.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产业集聚使得同一行业的企业能够共享和利用共同的资源,如原材料、技术和人才等。

这种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利用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2.创造就业机会产业集聚带来的集聚效应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由于同行业的企业互相吸引,吸引力强的企业能够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刺激就业增长。

3.促进技术创新与提升同一行业内的企业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溢出。

企业在竞争中不断追求创新和提升,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三、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通过对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实证研究,可以找到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

例如,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就业率和GDP增速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这与该地区产业集聚带来的经济效应密切相关。

1.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长江三角洲次区域集中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这些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生产技术和销售市场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需求和优势。

通过集聚效应,这些企业能够共享供应链资源和经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集中采购减少原材料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共享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021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

2021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

2021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国家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稳定货币值和货币供求平衡等目标而对货币资金所实行的管理称之为金融管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1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多阶段多目标洗钱网络路径优化模型及算法研究2、利率市场化、重组效应与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3、生态补偿投融资市场化机制研究综述4、互联网金融与科技金融融合创新研究--基于投贷联动模式的思考5、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量化分析6、我国小额贷款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研究7、汇率市场、利率市场与金属期货动态关联的实证8、互联网金融创新挑战:大数据、跨界经营与权利异化9、信息不透明、金融危机冲击与公司价值10、从广义资产证券化视角透视互联网金融11、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12、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模式研究13、我国保障房融资问题研究述评14、衍生品交易中融资调整(FVA)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探究15、法制视角下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思考16、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影响因素及其非对称性研究综述17、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中国金融监管改革探讨--基于商业银行视角18、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48家县域农信社的调查;19、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经济犯罪的理性审视与治理对策20、宏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21、以信贷资金运动视角探究中小金融机构潜在风险根源--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例22、国外股权众筹监管发展及监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23、P2P网络借贷平台违约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24、大数据时代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25、基于VAR模型的影子银行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26、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监管研究综述27、透视民间金融监管及其立法完善问题28、PPP项目融资结构分析与风险识别方法的研究29、基于比特币数据和经验的维卡币发展前景研究30、互联网金融中投资者的风险规避--以P2P和众筹为例31、京东贷金融产品的运营风险及防范研究32、债务融资与公司价值33、银企关系、自由现金与企业投资效率研究34、基于BSC的金融机构绩效管理研究35、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私募股权投资风险预测36、加强中小微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研究37、经济市场化条件下金融发展的思考及反腐败分析38、上饶市养老业发展现状与金融支持调查39、浅议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工会组织建设40、物权法新司法解释与商业银行应对之策41、基层央行信息基础架构优化初探42、银行大数据的价值及在客户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43、微博、信息披露与分析师盈余预测44、金融改革与资产价格机制中的美国因素--基于TVP-VAR模型45、货币政策对西北五省省会城市房价的影响46、金融支持PPP模式的路径与投资策略47、关于农发行运用PPP模式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48、FDI的流入对我国各地区GDP的发展影响分析49、包容性金融发展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视角50、制度环境、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51、论利率调整对我国上市银行股价的影响52、财务公司试验区分账核算单元建设研究53、基于微观视角下日本银行业盈利能力研究54、互联网金融影响下银行低端客户市场发展策略55、价格随机下基于采购执行不同风险的契约决策模型56、大中华区股市波动的相关性及动态联动性研究57、国债期货推出对股指期货市场波动性与流动性的影响研究58、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记忆效应分析59、三叉树期权定价模型的矩阵算法60、金融支持资源型省区发展非资源产业的探析61、R&D项目间复合期权的价值分析62、我国商业银行品牌标识的差异研究63、我国短期跨境资本外流风险与监管政策选择64、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探析65、人民币国际化与能源价格互动关系研究66、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研究67、长三角区域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浙江江苏为例68、信用风险模型比较及实证研究--以房地产企业为例69、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70、试述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农村金融论文题目1、农村金融多样性对农民创业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2、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与“减法”:政府、合作社与农村金融3、我国农村金融理财业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4、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扶贫水平分析及对策建议5、农村金融服务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6、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剖析——基于河南省实证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7、农村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以江西省为例8、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与农村金融体系完善——以中国农业银行锦州锦塔支行为例9、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10、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第十一届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论坛会议综述11、互联网金融发展、市场竞争与农村金融机构绩效12、多元法学视角下的农村金融联结13、农村金融发展、财政支农与西部地区减贫效应分析——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研究14、农村金融网点扩张与县域资金外流——基于20x-20x年县域经验证据15、移动支付对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16、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空间异质性与门槛效应分析17、农村金融排斥、金融扶贫与政府监管效能18、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消费影响的时变特征研究19、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20、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农村金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21、全面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谱写农村金融新篇章22、国内外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经验对河南省的启示23、深化农村金融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24、县域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的思考——基于对徽县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的调查25、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26、农村金融发展、资本存量提升与农村经济增长27、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探索的成都经验研究28、互联网金融助力我国农村金融扶贫的SWOT分析及对策29、我国农村金融扶贫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30、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制度构建31、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成效的评价——基于江西农户的调查32、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33、金融扶贫、存款外流与农村金融困境34、基于大数据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发展路径研究——以成都为例35、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36、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服务乡村振兴战略——20x长白山学术论坛·第二届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暨普惠金融论坛在我校举行37、农信社股改与农村金融地方监管体制重构38、银行业竞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张与金融包容性发展39、关于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以河南为分析例证40、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及政策分析41、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问题、深层原因与战略重点42、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一带一路”的重点省份数据的实证研究43、聚焦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2018两岸农村金融创新发展论坛侧记44、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思路探究45、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能带来双元效益吗?——以宜信农村金融业务为案例46、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监管研究47、以市场化、产业化和数字化策略重构中国的农村金融48、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宁夏地区为例49、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指标体系实证分析50、农村金融改革视角下江苏省精准扶贫创新研究——基于江苏农村商业银行的SWOT分析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1、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2、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3、中小企业融资难研究4、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5、资本约束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研究6、金融消费者保护理论研究7、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互动研究8、我国反向抵押贷款的风险因素与定价研究9、信息不对称视角下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关系研究10、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问题研究11、中国商业银行网点布局研究12、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研究13、基于绩效考核下的国有控股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14、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15、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16、中国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研究17、全球视角下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研究18、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的影响研究19、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20、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日本公共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学分析21、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我国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2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23、中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动态研究24、次贷危机后国内外金融监管思路和模式研究25、宏观经济不确定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26、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研究27、国际碳交易定价机制及中国碳排放权价格研究28、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29、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研究30、我国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31、我国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问题研究32、中国金融发展方式转变研究33、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防范问题研究34、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35、融资融券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36、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经济波动数量分析37、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其优化路径研究38、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及风险控制39、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40、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研究41、中美中小银行比较研究42、关于黄金定价的一些研究43、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研究44、美国次贷危机成因与我国住房和金融市场发展45、我国农村金融排除研究46、欧洲国家债务危机的风险传导研究47、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设计与变革研究48、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研究49、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问题研究50、我国市政债券融资的理论研究与制度设计51、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优化调整研究52、中国上市公司债权再融资的实证研究53、影子银行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挑战54、中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路径研究55、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一般均衡分析56、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演进及问题研究57、村镇银行发展的内外部制约因素研究58、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59、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研究60、经济周期中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
( stefRg nl c o yo? nn ne i Ar a i &At nu s a i 20 1 ,h ) I t to ei a Eo m C j gU irto e nuc ni u o n f ai v s f o t s so t , nn y r a i N j g 1 6 Ci c 0 a n
t nlvlo lcrnca de up n n fcu n n u t shg eta di i tetpc pe e tt eo d sra i e e f e t i n q ime tma ua tr gid s yi ih s n t s h y ia r rs nai fi uti o e o i r le v n l cutr h oiv orlt n i p ee td b t e glmeainlv la de o o cice s fid sr. lse.T ep st ec reai s rs ne ewen a go rt e n c n mi n raeo n u t i o o e y
t n e c n a e a mp r n nl e c o r go a d sr a o t n e eo me t h g l me ain lv lo o e d n ea d h v n i ot ti f n e t e in i u t ly u d d v lp n .T e a g o r t e e s me a u l n y a o f
维普资讯
区域发展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
产业集聚水 平测度 的实证研究
王子龙 , 清美 , 箫迪 谭 许
( 南京航 空航 天大学 区域 经济研 究所 , 江苏 南京 20 1 ) 10 6

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一、引言产业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在评价其现状时需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进行实证研究。

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而准确地评价产业发展的现状,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实证研究则可以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模型等方法,对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进行探讨。

二、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1.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是评价产业发展现状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增加值、人均收入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规模的大小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平。

2.就业指标就业指标是评价产业发展现状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包括就业人数、就业结构等。

根据不同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程度,可以评估不同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对就业的影响。

3.创新指标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评价产业发展现状需要考虑创新指标,包括专利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占比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力以及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

4.竞争力指标竞争力是评价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出口额、市场份额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5.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产业发展现状还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指标,包括资源利用率、环境污染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三、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的实证研究方法1.数据收集实证研究首先需要收集相关数据,包括经济数据、就业数据、创新数据等。

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于统计局、科技部门、产业协会等,通过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收集。

2.数据分析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对其进行分析。

可以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比如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得出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产业发展现状的影响。

3.结果解释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对结果进行解释。

解释可以包括定量分析,比如一些指标的具体数值,也可以包括定性分析,比如一些指标的发展趋势。

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产业发展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因此,评价产业发展现状的指标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指标,并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其有效性。

一、指标体系1. 经济指标:包括产值、增长率等。

产值是评价产业发展的关键指标,增长率则显示产业的发展趋势。

2. 就业指标:包括劳动力参与率、就业人口等。

这些指标显示了产业对就业的贡献度。

3. 社会指标:包括教育水平、文化水平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产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 环境指标:包括污染、能源消耗和生态破坏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产业对环境的影响。

5. 创新指标:包括专利申请量、科研经费支出等。

这些指标显示了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领先优势。

二、实证研究以中国制造业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评价以上指标的有效性。

1. 经济指标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制造业产值稳步增长,2017年达到了24.4万亿元。

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尽管中国制造业产值的增长率放缓,但由于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和技术领先优势,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依然巨大。

2. 就业指标就业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制造业就业人口已经达到1.32亿人。

这反映了制造业是中国就业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需要指出的是,许多制造业工作都是低技能、低工资的。

因此,制造业在提高就业市场质量方面,仍有许多改进空间。

3. 社会指标中国制造业对社会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由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其发展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制造业污染和浪费资源等问题也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包括绩效考核和环境税等措施。

这共同促进了制造业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4. 环境指标环境指标是衡量制造业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尽管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由于环境问题的影响,政府已经开始加强环保措施,以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性。

我国产业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以高技术产业为例

我国产业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以高技术产业为例
二 、文 献 综 述
国外对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研究始 于 2 O世纪 8 0年代初期 ,主要 以美 国硅谷等地区为研究 对象。美 国学者安纳利 ・ 萨克森 宁 ( 1 9 9 4 )通过研 究提出 :一个地区的高技术 产业 发展状况 的 主要决定 因素 是其制 度安 排 、社会环境以及文化氛围是 否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 国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 面对高技术产业集聚研 究 :( I ) 动因分析 。 汪芳 ( 2 0 0 8 )指出三个高技术产业 集聚的动 因:一是高技术产业 的内在 功能联系 ,二是高技术 产业 的区位 指向性 ,三是获 得集 聚外部 经济效 应 。( 2 )集 聚程度测 度分析 。王子 龙等 ( 2 0 0 6 )测定 了中 国高 技术产 业1 9 9 4— 2 0 0 3 年 的集聚水平 ,结果 表 明:高技 术产业集 聚不仅 带来经 济增长 ,一个副产物是加剧了区域发展 的两极分化。( 3 )与创新能力关 系分析 。陈劲等 ( 2 0 1 3 )在开放式创 新的背景下 ,研究发现集 聚程度较 低 时,专业化集聚有利于创新 ,而多样化集聚抑制创新 ;相反 ,集聚程 度较高时 ,专业化集聚不利于创新 ,而多样化集聚促进创新 。
通过观察 自变量的系数得 出结论 :高技术产业集聚指数 G对上述 四个 变量有显著的影响。高技术产业集聚指数 G提高 1 % ,那 么劳动生产率 提高 1 4 .3 4 万元 ,高技术产业产值 占 G D P的比重将提 高 3 .2 9个百分 点 ,新产品销售收入将增加 4 5 8 1 亿元 ,而 贸易竞争指 数将增加 1 1 .1 7 个百分点 。通过选择 了 2 0 0 4— 2 0 1 0年为 时间跨度来 计算 这 四个 变量 的 集 聚弹性 ,结果分别 为 1 .1 4 1 、0 .8 4 1 、1 .8 7 6和 1 O .2 。显然 贸易竞 争指数 的集聚弹性最 大 , 其次是新产品销售收入 、劳动生产率 ,这 三项 指标的集聚弹性都大 于 1 ,而小于 1的只有高技术产业产值 占 GD P比重 的集聚弹性。这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于企业和产业 贸易竞争优势 的增 强 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都要 比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更 强的促进作用 。

中国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工业为例

中国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工业为例
中 国 产业 集 聚 效 应与区 域 经济 增 长 关系 的 实 证 研究
— —
以工 业为 例
叶 迪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 0 0 0 7 0 )

要: 本 文以工业企业为例 , 在提 出工业产业集聚对工业经济增长产生正 向影响 的理论假 说之上 , 利用面板数 据计量模 型对全
而在模 型 中忽 视 的经 济增 长是 以支配效应为特征 的 , 通过 “ 增 长极” 对周 与经济增长指标 之间关 系的计量模 型 , 围资源 和产业 的吸 聚和 带动作 用可 以实 现非均衡 增长 了传统 经济增 长理论 所证 明 的影 响经 济增 长 的几 个 重
战 略。
要 的因素 , 如技术进步 、 劳动力数量 以及人均资本等 。
国2 5个省 份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 结果 显示工业产 业集聚对工业的经济增长有促进作 用 , 并在 此基础上 , 提 出中国 从政策上应该促进产业集聚, 形成l 产业链条 , 从而提升产业效 率, 进 而促进 经济增长的建议。 关键词 - 经济增长 ; 产业集聚; 泰尔指数 中图分类号 : F 2 2 4 ; F 0 6 1 . 5 文献标识l i  ̄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3 3 0 9 ( x ) . 2 0 1 3 . 1 1 . 6 3 文章编号 : 1 6 7 2 — 3 3 0 9 ( 2 0 1 3 ) 1 1 — 1 3 5 — 0 3
二、 产 业 集 聚 的 测算
在衡 量产 业集 聚的指标 中 ,区位 基尼系数 、 E — G指
中国学术 界从 2 0世 纪 8 0年 代末 开始 对产 业集 聚 数 、 产业 方差系数 的运用 比较 多 , 而计 算 泰尔 指数 的文 因此本文运用泰尔指数衡 量产业集 聚程度 。由 的研究 ,  ̄I t 研究则是在 2 0 0 0年 以后 。朱英 明( 2 0 o 3 ) 构 献较少 , 建 了区域 经济增长 的概念 性模 型 , 据此他 分析 了产业集 于泰尔指 数需要 通过省 级 以下 地级 市 的工 业企 业 总产 因而 4个 直辖 聚 的区域效 应 , 并 以 日本和韩 国为例 , 说 明了产业集 聚 值和就业人数计算得 出该省 的泰尔指数 , 西藏 省和青海省 工业总产 值过 的 区域差异 , 以长江 三角洲 为例 , 定量 分析 了发达 地 区 市 的泰尔指数无法计算 ,

产业集聚研究——可持续性模型、衡量指标体系和国内文献研究视角总结

产业集聚研究——可持续性模型、衡量指标体系和国内文献研究视角总结

产业集聚研究——可持续性、衡量指标和研究视角分析年 江一、产业集聚的概念产业集聚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产业集聚特指产业(企业)被某区域的性(专业供应商、技术溢出和自然优势)所吸引而在该地区集中的现象,即产业的空间集聚;广义的产业集聚指产业活动在空间上存在集中的现象,既包括产业空间集聚现象又包括由于产业自身较高的市场集中度而形成的集中现象。

二、集聚的可持续性—— 一种基于FKV 模型的理解2.1模型的均衡解2111µµλω−+=y (1)21)1(22µωλµ−+−=y (2)σσστωλλω−−−−+=1/112111]))(1([G (3)σσσωλτωλ−−−−+=1/112112])1()([G (4)σσσστω/111221111][−−−+=G y G y (5)σσσστω/112211112][−−−+=G y G y (6)µµω−−=1111G p w A (7)µµω−−=2122G p w A (8)2.2制造业集聚——当制造业集聚在地区1由于制造业从业者是可以自由流动的,所以决定他们流向的唯一因素便是实际工资,因此地区1必须支付给比地区2更高的实际工资才能吸引工人向地区1集聚。

等价表达:当1=λ时,如果21ωω>则制造业向地区1集聚; 当1=λ时,如果21ωω≤则制造业向地区1的集聚是不可持续的。

Step1: 一种简化的处理令11=ω,把1=λ同时代入(1)—(4)有:211µ+=y ,212µ−=y ,11=G ,τ=2G 因为1>τ且0>µ,所以21y y >且21G G <,即与地区2相比,地区1的价格低且名义收入高。

这是由于1=λ时,所有的制造品都是在地区1生产的,地区1既有农业收入又有制造业收入,而地区2只有农业收入,且地区2的制造品只能靠进口,由于冰山贸易成本,价格指数就提高了。

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引言:产业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

评价产业发展现状对于制定政策、提高竞争力和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产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仅依靠一两个指标往往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估产业发展现状。

本文将探讨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结合实证研究,以提供更准确有效的评价方法。

1. 产业结构指标: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产业发展现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产业结构的健康发展:1.1 产值结构:分析不同行业的产值占比,评估产业结构的优势与劣势,并识别可能的调整方向。

1.2 用工结构:关注不同行业的用工情况,包括就业数量、性别比例、教育水平等,反映产业对就业的贡献以及劳动力素质。

1.3 技术含量:分析不同行业的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了解产业对科技进步的依赖程度,为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指导。

2. 产业效益指标:产业效益是评价产业发展的关键指标,能够反映产业的盈利能力和经济价值。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产业效益指标:2.1 利润率:利润率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计算企业的净利润与销售收入之比,可以了解产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

2.2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表示单位劳动所创造的产值,高劳动生产率表明产业的效益良好,反之则可能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

2.3 资本回报率:资本回报率反映了对资本投入的回报率,可用于评估产业的投资价值和资本运作效果。

2.4 增加值:通过计算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可以了解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资源利用效率。

3. 创新指标: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之一,评价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1 研发投入:评估产业对研发活动的投资力度,包括研发经费占比、科研人员数量等。

3.2 科技创新成果:关注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专利申请数量及质量等指标,以评估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情况。

我国产业集聚水平的实证研究

我国产业集聚水平的实证研究

为经济学 、 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热点 。 深入地研究产业集 聚理论 , 不仅要探索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 及动力机制等定性 因素 , 而且要求产业集 聚度量等定量分析 , 以
期更好地检验 或者完善产业集聚理论 。在这一要求下 , 一系列衡 量产业集 聚度 的指标应运而生 , 中最具代表性 的即是区位基尼 其 系数 。区位基尼 系数最早 由 H oe( 9 6 提出 , o vr13 ) 因此它又被称为


产业集聚理 论的发展与 区位基尼 系数 的应用
指标 )也可 以用来计算产业在地区分 布的均衡程度 。 , 基布尔等人
( ebe ,9 6 最先作出了实证上 的尝试 , K el 等 18 ) 之后 , 又有不少学者
早在上世 纪 2 0年代 , 韦伯( Wee) A・ b r和马歇尔 ( Masa ) A・ rhl 1
全一致 。 在作洛伦茨 曲线时 , 一般首先计算 j 区产业 i 地 产值 占 全

n l ss a o e a t t r n f i d srl a g o r t . a a y i d f r c s e te d o n u t a g l me ai n n h i o
Ke o d : i d s i g lme ai n;l c t n Gi i c e ii n y W r s n u t a a go r t rl o o a o n o f c e t i
维普资讯
《 统代经济》 2 0 0 7年 第6卷 第9期 ( 总第 6 期 ) 3
l3 4
.产业集群研究 . I
我国产业集聚水平的实证研究
刘 志 坚
( 南大学经济学院 ,云 南昆明 6 09 ) 云 50 1

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发展成为了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对于评价产业发展现状,了解各产业的发展水平、竞争力以及潜力等指标非常重要。

本文将就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进行详细探讨。

二、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产业发展现状的指标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面的综合指标、中观层面的产业指标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指标。

1.宏观层面的综合指标在宏观层面,评价产业发展现状的综合指标包括:(1)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的指标,反映了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

(2)产业结构:指不同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可以了解到不同产业的发展状况、经济竞争力和潜力。

(3)劳动力市场情况:包括就业率、失业率、劳动力参与率等指标,反映了产业发展对就业的贡献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

(4)财政收入:反映了产业的纳税能力和对政府的贡献,能够揭示产业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

(5)外贸情况:包括出口额、进口额、贸易顺差等指标,反映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对外贸易的贡献。

2.中观层面的产业指标在中观层面,评价产业发展现状的指标包括:(1)产业增加值:是指在其中一时期内,经济中一些产业提供给其他产业的附加价值。

产业增加值反映了产业的经济增长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2)产业竞争力:包括市场份额、产品质量、技术创新等指标,能够反映产业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

(3)资源利用效率:衡量产业在资源利用方面的效率水平,包括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指标。

(4)技术水平:通过衡量专利申请数、技术创新活动等指标,评价产业的技术进步水平和创新能力。

3.微观层面的企业指标在微观层面,评价产业发展现状的指标包括:(1)企业盈利能力:包括净利润率、利润增长率等指标,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利润水平。

(2)企业规模:通过衡量企业的资产规模、员工规模等指标,评价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经济规模。

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

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

引言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基地,工业行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至 关重要。产业集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通过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等优势, 有助于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知识溢出则是在产业集聚过程中,企业间通过知 识交流和模仿创新,实现了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 对于打造创新型国家具有决定性作用。
参考内容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集聚、知识溢出和地区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 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工业行业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显得更为密切。本次 演示旨在探讨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之间的关系,并以中国工业行业为 例进行实证检验。
产业集聚理论阐释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地区高度集中,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 在中国工业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产业集聚现象尤为明显。由于地理位置、资源条 件、政策扶持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集聚。例如,以深 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集中了大量电子、通讯、高新技术产业;以苏州为 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则以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为主。
在经济学中,FDI指的是一国企业在其他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以获得持久利 益。产业集聚指的是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内的集中现象,而产业技术进步则指的 是某一产业通过技术变革和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来实现生产力的提升。在中国制 造行业,这些现象尤为显著。因此,我们选择中国制造行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最后,我们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对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FDI、 产业集聚和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FDI和产业集聚对技术进步 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相互增强效应。此外,我们还发现,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 FDI和产业集聚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而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这种 促进作用则相对较弱。

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

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

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之间的关系,并以中国工业行业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

产业集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对于提升地区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溢出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效应之一,对于推动地区创新发挥着关键作用。

因此,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将对产业集聚、知识溢出和地区创新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评述,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将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利用中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集聚、知识溢出对地区创新的影响。

在实证研究中,本文将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和计量经济学工具,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还将考虑地区异质性、行业异质性等因素,以揭示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实证结果,本文将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工业行业的创新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有益参考。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产业集聚作为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马歇尔(Marshall)的外部性理论、波特(Porter)的竞争优势理论以及克鲁格曼(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马歇尔提出的产业区概念强调了产业集聚中的专业化劳动力池、中间投入品共享和知识溢出效应。

波特则从竞争优势的视角指出,产业集聚有助于提升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则进一步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产业集聚的形成和演化机制。

知识溢出理论则主要源自罗默(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和阿罗(Arrow)的干中学模型。

这些理论强调了知识作为一种非排他性的公共品,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在产业集聚背景下知识溢出对地区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产业多样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

产业多样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

产业多样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产业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或经济体系中所包含的不同产业类型的数量和种类。

产业多样性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指标,因为它有助于提高地区经济的韧性和适应性,减少对某个特定产业的依赖性。

过度依赖某个特定产业可能导致经济风险,尤其是当该产业面临衰退或危机时,整个地区的经济都会受到影响。

因此,研究产业多样性在实践中的应用,对于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和进行区域经济规划非常重要。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产业多样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多样性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介绍产业多样性的基本概念、理论起源和相关理论模型,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2. 产业多样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促进作用,同时研究其对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3. 产业多样性的度量和评价方法:探讨产业多样性的度量方法和评价指标,分析其局限性和方法的适用范围,并探索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评价方法。

4. 不同因素对产业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政府政策、科技创新、环境因素等对产业多样性的影响,探究它们与产业多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5. 产业多样性的应用实践:以中国为例,介绍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背景,探讨中国目前产业多样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研、案例分析、数据统计和经济模型等。

其中,文献调研是本研究的基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有关产业多样性的研究现状、方法和理论,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案例分析则是为了深入了解产业多样性的实际运用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数据统计则是为了分析产业多样性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获取更准确的研究结果。

最后,经济模型的应用则是对实证研究和数据统计的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探讨不同因素对产业多样性的影响。

四、预期成果及创新点本研究预期的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出较为全面的产业多样性理论体系,包含了该理论的定义、发展历史、局限性和实际应用等方面。

产业集聚视阈下江西制造业有效承接长珠闽产业转移研究

产业集聚视阈下江西制造业有效承接长珠闽产业转移研究

区域经济评论2015.01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产业集聚视阈下江西制造业有效承接长珠闽产业转移研究*曾光周国兰郭苑摘要:科学分析长珠闽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和江西适宜承接的行业,对江西有效承接长珠闽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产业集聚指数分析,长珠闽地区制造业整体向外转移趋势明显,但仍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广东、江苏和福建制造业向外转移相对滞后。

为此,要利用江西地处长珠闽共同腹地优势,因地制宜地承接产业集聚强化行业和成长行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产业补链模式、内部提升模式、“飞地经济”模式、组团式模式和逆梯度模式,打造产业集聚品牌和优势,优化对接服务。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产业承接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66(2015)01—0123—04收稿日期:2014—05—04*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江西产业集群培育与工业升级关系研究”(14ZD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曾光,男,江西省发展改革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南昌330046)。

周国兰,女,江西省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南昌330046)。

郭苑,女,江西省发展改革研究院实习研究员(南昌330046)。

有效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沿海转什么、江西适宜承接什么、如何承接,这是江西推进产业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长珠闽地区具有转移趋势的制造业行业近年来,江西承接沿海产业转移70%以上来源于长珠闽地区,并且主要是制造业。

鉴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沪、浙、闽、粤、苏五省市制造业转移趋势。

为此,选取五省市及全国2007—2012年的统计数据(均为当年价格,以剔除价格变化影响)进行产业集聚指数计算。

静态指数采用2012年各省的数据计算,动态指数采用2007—2012年各省的数据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 文 采 用 主成 分 分 析 法 对 产 业 集 聚 指 标 进 行
选 取 ,主 成 分 分 析 法 是 在 各 项 指 标 给 定 的基 础 上 .
集聚所实现的经济效益 ; 供给方面 : 能源的利用则是
金 融 与经 济
2 口" .2 1

个 地 区实 现 产 业 集 聚 所 具 备 的 资 源 禀 赋 . 础 设 基
的发展 状 况 , 体来 说 : 业集 聚 的政 策 、 金 、 具 产 资 技术
市 加 速地 区 经 济 发 展 、推 动 国家 产 业 战 略 转 移 、 促 进 中部 地 区崛起 具 有 重 大 的 现 实 意 义 。本 文 以江 西 九 江 经 验 数 据 为 基 础 , 产 业 集 聚评 价 进 行 了实 证 对 研 究 , 望 能 为 九 江 市 的 “ 业 集 聚 ” 略 提 供 一 定 希 产 战
由前 面 的 描述 性 统 计 可知 , 指标 数据 的 单 位 各
和取 值 存 在 较 大 异 同 , 产 业 集 聚 采用 主 成分 分 析 对
施 的 完备 是 地 区实 现 产 业 集 聚 的 承 载 平 台 , 业 人 就
员 的 规 模 则 是 衡 量 一 个 地 区产 业 集 聚 所 实 现 的 社
黄孟强 , 中国人 民 银行 九 江 市 中心 支 行 。 ( 西 九 江 32 0 ) 江 3 00


引 言
测定 某 地 区产 业 集 聚 的产 业 生 态 。以确 定 该 地 区产 业 集 聚 的 成熟 程 度 。 产 业 集 聚 度 指 标 体 系 的选 取将 依 据 迈 克 尔 ・ 波 特 的 国家 竞争 优 势 理 论 。 理 论 中有 四个 关 键 要 素 : 该 生 产 要 素 , 求 条 件 , 关 与 支 持性 产 业 , 需 相 企业 战略 、 企 业 结 构 和 同业 竞 争 。除 考 虑这 些 要 素 外 。将 突 出 政 府 和 外 部投 资 的作 用 。本 文 将 这些 指 标 细 化 为 8
会效 益 。
三 、 果分 析 结
必须 对 样 本 数 据 做 一 个 标 准 化处 理 . 通 过 公 式 对 即
所 有 样 本 数 据做 标 准化 换 算 处 理 . 先 对 所 有 原 始 首
变量 的数据 进 行 标准 化 , 除量 纲 。 而 主成 分 法 以消 从 下 的指 标 数 据 用标 准 化统 计 后 的结 果 . 样 所 生成 这 数 据 可 以更 好 的用 多 元 进行 同类 比较 。
的理 论 和 实 践指 导 。
二 、 业 集聚 指 标 体 系 的选 取 和 确 定 产

支 持 和产 出的 状况 可 以列 为产 业 集 聚 的需 求 方 面要 素 , 产 业 集 聚 的外 部 条 件 , 而 主要 是指 人员 、 施 、 设 能 源 的 配 套 情 况 。 以概 括 为 产 业 集 聚 的供 给 方 面 因 可 素 。需 求 方 面 :政 策 的有 力 扶 持 是 能够 促 进 推 动地 区 产业 集 聚 的 实 现 , 金 的 投 入则 是 产 业 集 聚 实 现 资 所 需 的 必 要 物质 条 件 ,技 术 的 支 持更 可 以加 快地 区 实 现 产 业 集 聚 的进 程 , 出 的状 况 可 以衡 量 出 产 业 产
/ 金 与 济 21 / 融 经 0. 12 1
o ra ia c n c n mi u n l f F n n ea dE o o c o s
产业集聚评价的实证研究
基 于 江西 九 江 的 经验数 据
■ 黄孟 强
随 着 引 导 与 支 持 中西 部 地 区承 接 产 业 梯 度 转 移 的相 关政 策 出 台 , 家赋 予 了 中西 部 地 区新 的发 展 机 遇 。 国 产 业 转 移 政 策 的 落 实 , 味着 中部 地 区将 有 更 多 的 产 业 在 区域 内形 成 集 聚 趋势 , 业 集 聚 已成 为 当代 经 济 发 意 产 展 过 程 中和 产 业 经 济 理 论 研 究 的 热 点 问题 。 本 文 通 过 构 建 产 业 集 聚 评 价 体 系 , 用 主 成 分 分 析 方 法 , 九 江 采 对 地 区产 业 集 聚 现 状 做 系 统 的 分 析 比较 , 量 模 型 分 析 。 出九 江 市产 业 集 聚 在 很 多 方 面 还 存 在 一 些 不 足 , 计 得 并 结 合研 究 结 果 提 出 相 关 的 对 策 建 议 。 【 键 词】产 业 集 聚 ; 成 分 分 析 法 ; 价 体 系 关 主 评 [ 中图 分 类 号 ]2 0 F9 [ 标识码 】 文献 A 【 编 号 】0 6 19 2 1 )2 0 7 — 4 文章 10 — 6 X(0 1 1 — 0 3 0
2 1 年 9月 6 日国务 院发 布 了《 于 中 西部 地 00 关 区 承接 产 业 转 移 的指 导 意见 》 。意见 明确 指 出 , 依 要 托 中 西 部 地 区产 业 基 础 劳 动力 和 资 源 等 优 势 , 动 推 重 点 产 业 承 接 发 展 , 一 步 壮 大 产 业 规 模 . 快 产 进 加 业 结 构 调 整 。 育 产 业 发 展 新 优 势 . 建 现 代 产 业 培 构 体 系 。国 家政 策 的有 力 引 导 与 支持 赋 予 了 中西部 地 区新 的发 展 机 遇 。九 江 市 委 、 政府 在 2 1 全市 市 0 0年 经 济 取 得 又 快 又 好 发 展 的基 础 上 和 全 市 工 业 规 模 不 断 壮 大 的 背 景 下 , 出 了 “ 业 集 聚 ” 略 。这 既 提 产 战
符 合 九 江 实 际, 与 时代 特 征 相 适 宜 , 实 现 九 江 又 对
个方面 的具体要素 。 之所 以选取这些指标和要素 . 主
要 是 在 考 虑产 业 集 聚 的需 求 和 供 给两 方 面 的构 成 体 系 ,结合 具 体 数 据来 综 合 分 析并 量 化 评 价产 业 集 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