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材料选择的适度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教学中材料选择的适度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一定的教学情境,运用材料创设情境成为历史教师教学的普遍选择,笔者是其中之一。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高中历史课堂上选用材料教学要注意适度性。
1. 材料选择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但是知识储备不足,历史思维能力不够强,在阅读理解、分析判断、逻辑思维、综合归纳等方面能力很薄弱。所以在选用材料时,教师要立足于学生这一基本学情,,在材料的难度、深度、广度上,要慎重,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在讲述高中历史必修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时,学生不易理解国王、议会、首相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帮助学生理解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关系。教师展示材料:《权利法案》:第一条,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行为。第四条,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皆为非法。第六条,除议会同意之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提问:上述三条分别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这些权力又转到了哪里?学生回答: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征税权、军事权;权力转向了议会,
这说明了议会的权力超过了国王,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教师进一步分析:《权力法案》的颁布,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军权和监督政府权力等,国王权力受到很大限制,但国王仍有一定的行政大权,后来行政权发生什么变化?教师展示材料: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后,无嗣继承,德国远亲乔治一世入主英国,但他不懂英语,对英国事务也不关心。掌握行政大权的内阁会议逐渐由国王主持转向财政大臣主持。1721-1742年政府工作由财政大臣罗伯特?沃伯尔主持,实际上他成为英国的第一任首相。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乔治国王不懂英语,逐渐丧失了行政大权,行政权最终转向了首相。教师总结:英国的行政权由国王转向首相,国王的权力大大缩水,慢慢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通常将1721年罗伯特?沃伯尔成为首相看作英国责任内阁开始形成的标志。
(2)帮助学生议会与首相之间的关系。教师提问:首相掌握行政权后,议会与首相之间是怎样关系?展示材料:1781年秋,英军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战败,消息传至英国国内,议会下院强烈指责时任首相诺斯领导无方,并在随后通过了对诺斯内阁的不信任案。结果诺斯在1782年3月27日辞职,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因不信任议案而辞职的首相。[1]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在英国,议会对首相不信任,首相就要下台,说明了议会对首相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教师再展示材料:1783年12月,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年仅25岁被称为“娃娃政治家”的威廉?小皮特遭到了下议院的不信任提案;1784年,小皮特顶着议会的巨大压力,提请国王解散下院,
提前大选。结果新选出的下议院支持小皮特,小皮特内阁得以留任,首相位置得以巩固。这开创了英国首相解散下议院的先例。[2]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首相能够解散下议院,重新选举,首相对议会产生一定的制约权。教师总结:从上述两段材料可以看出,议会对首相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首相对议会产生有一定的制约权,从而实现了议会与首相之间的权力制约与平衡,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完善。选择上述三段材料分析英国国王、议会、首相三者之间的关系,典例鲜明、通俗易懂,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2. 材料选择要适合知识的衔接和拓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打造和谐生动的课堂,不少教师把幽默笑话、江湖俚语、网络新词、恶搞材料引入课堂,这当然是可行的,不过,听过一些这样的课后,学生常有这样的反映:上课时兴趣盎然,下课后一脸茫然,考试后神色黯然。究其原因,则是教师教学材料选择不当。在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丰富,材料广泛,在选择应用时要慎重。选择生动的材料,营造课堂气氛是必要的;但更要注重材料与教学知识的衔接度,注重材料的深度是否有利于知识的拓展。对于同一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材料,教学效果迥然不同。例如,在讲述必修3第8课《在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一目“四大发明”时,不少教师选择了四大发明的经过材料加以补充,学生兴趣盎然;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我则是这样教学的:首先教师列表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分析
回答四大发明的发明时间,发明与改进情况,传播及意义。然后,展示材料:材料一,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340年在意大利的法布里亚诺建立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2]
材料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3]
材料三: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提问:(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教材知识简述四大发明在欧洲的作用有哪些?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3)四大发明在欧洲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比较四大发明在中国和欧洲的不同作用,认识科学技术能否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地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掌握知识,又能拓展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思维。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立足于学情,要平实易懂,典型鲜明;要立足于知识的衔接与拓展,要与教学内容有较强的适切度,这样的材料真正有效,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历史思维能力,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2]普通高中课堂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3]普通高中课堂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