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初中升高中数学衔接讲义

合集下载

初三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案讲义大全

初三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案讲义大全

初三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案讲义大全

初三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教案讲义第一讲:数与式的运算——绝对值

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是: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当a>0时,|a|=a;

当a=0时,|a|=0;

当a<0时,|a|=-a。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是: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是:a-b表示在数轴上,数a和数b之间的距离。

例1:解不等式:x-1+x-3>4.

练1:

1) 若x=5,则x=5;若x=-4,则x=-4.

2) 如果a+b=5,且a=-1,则b=6;若1-c=2,则c=-1.

练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a=b,则a=b;(B)若a>b,

则a>b;(C)若a<b,则a<b;(D)若a=b,则a=±b。

练3:化简:|x-5|-|2x-13| (x>5)。

练4:观察下列每对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间的距离4与-2,3与5,-2与-6,-4与3,并回答下列各题:

1) 你能发现所得距离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有什么关

系吗?

2) 若数轴上的点A表示的数为x,点B表示的数为-1,则A与B两点间的距离可以表示为|a-(-1)|=|a+1|。

3) 结合数轴求得x-2+x+3的最小值为,取得最小值时x的取值范围为x≥5/3.

4) 满足x+1+x+4>3的x的取值范围为x>-2/3.

阅读理解题:

阅读下面材料:

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a、b,A、B两点之间的

距离表示为|AB|。当A、B两点中有一点在原点时,不妨设点

初升高衔接数学讲义

初升高衔接数学讲义

初升高衔接数学讲义(总9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第1章 代数式与恒等变形

四个公式

知识衔接

在初中,我们学习了实数与代数式,知道代数式中有整式,分式,根式,

它们具有类似实数的属性,可以进行运算。在多项式乘法运算中,我们学习了乘法公式,如: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完全平方公式

2222)(b ab a b a +±=±,并且知道乘法公式在整式的乘除,数值计算,代数式的化简求值以及代数等式的证明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在高中阶段的学习

中,将会遇到更复杂的多项式运算为此在本章中我们将拓展乘法公式的内容。 知识延展

1 多项式的平方公式:ac bc ab c b a c b a 222)(2222+++++=++

2 立方和公式:3322))((b a b ab a b a +=+-+

3 立方差公式:3322))((b a b ab a b a -=++-

4 完全立方公式:3223333)(b ab b a a b a ±+±=±

注意:(1)公式中的字母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2)要充分认识公式自身的价值,在多项式乘积中,正确使用乘法公式能提高运算速度,减少运算中的失误;

(3)对公式的认识应当从发现,总结出公式的思维过程中学习探索,概括,抽象的科学方法;

(4)由于公式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本章及初中所学的仅仅是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几个公式。

一 计算和化简

例1 计算:))(()(222b ab a b a b a +++-

初高中数学衔接讲义

初高中数学衔接讲义

初高中数学衔接讲义

一、课程简介

本讲义旨在帮助初高中学生顺利衔接高中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本讲义涵盖了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高中数学的新内容,包括函数、数列、不等式等。通过本讲义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包括代数、几何等。

了解高中数学的新内容,包括函数、数列、不等式等。

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程内容

初中数学知识回顾

初中数学知识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因此在本讲义的开始,我们将对初中数学知识进行回顾。包括代数基础知识(如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几何基础知识(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以及统计基础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高中数学知识介绍

本讲义将介绍高中数学的新内容,包括函数、数列、不等式等。通过具体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了解这些概念和方法的基本应用。此外,本讲义还将介绍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等。

典型例题解析

本讲义将选取一些典型例题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初中和高中的数学知识的应用方法和解题思路。通过这些例题的解析,学生将掌握解题技巧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趣味知识拓展

本讲义将穿插一些数学趣味知识,包括数学历史、数学文化等方面。这些内容将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练习题及答案

本讲义将提供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包括初中和高中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同时,本讲义还将提供参考答案,供学生自我评估和纠正错题使用。

初升高衔接讲义数学答案

初升高衔接讲义数学答案

初升高衔接讲义数学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B

3. C

4. D

5. E

二、填空题

1.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答案为 \( x = 3 \)。

2. 经过计算,\( y = -2 \)。

3. 根据几何图形的性质,周长为 \( 20cm \)。

4. 代入公式计算,面积为 \( 12cm^2 \)。

5. 根据题目要求,答案为 \( \frac{1}{2} \)。

三、计算题

1. 根据代数运算法则,计算结果为 \( 7x^2 - 5x + 2 \)。

2. 经过化简,得到 \( (x - 3)^2 + 4 \)。

3. 利用三角函数关系,解得 \( \sin \theta = \frac{3}{5} \)。

四、解答题

1. 通过解方程 \( ax^2 + bx + c = 0 \),我们可以得到 \( x =

\frac{-b \pm \sqrt{b^2 - 4ac}}{2a} \)。

2. 对于几何问题,我们首先画出辅助线,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结论。

3. 在函数问题中,我们分析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并根据

这些性质解答问题。

五、应用题

1. 根据题目所给的实际问题,我们设变量 \( x \) 代表相关量,然后建立方程 \( ax + b = c \),求解 \( x \) 得到答案。

2. 在解决经济问题时,我们利用成本、利润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方程并求解。

3. 物理问题中,我们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 F = ma \),结合题目条件,建立方程并求解。

六、证明题

1. 利用勾股定理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最长。

名校《强基计划》初升高衔接数学讲义(上)

名校《强基计划》初升高衔接数学讲义(上)

名校《强基计划》初升高数学衔接讲义(上)第一讲代数式 (2)

1.知识要点 (2)

2.例题精讲 (2)

3.习题巩固 (3)

4.自招链接 (4)

5.参考答案 (4)

第二讲方程 (13)

1.知识要点 (13)

2.例题精讲 (14)

3.习题巩固 (15)

4.自招链接 (15)

5.参考答案 (16)

第三讲函数 (29)

1.知识要点 (29)

2.例题精讲 (29)

3.习题巩固 (31)

4.自招链接 (32)

5.参考答案 (33)

第四讲不等式 (44)

1.知识要点 (44)

2.例题精讲 (44)

3.习题巩固 (45)

4.自招链接 (46)

5.参考答案 (46)

第五讲圆 (55)

1.知识要点 (55)

2.例题精讲 (55)

3.习题巩固 (58)

4.自招链接 (60)

5.参考答案 (61)

第六讲几何证明 (74)

1.知识要点 (74)

2.例题精讲 (74)

3.习题巩固 (76)

4.自招链接 (77)

5.参考答案 (78)

1

第一讲代数式

1.知识要点

代数式包括在整个初中我们学习的整式、分式、根式等相关内容.在自招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无论在填空还是在解答晚上再中都可以找到代数式的身影.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代数式章节几个重要的公式(以下列举课本中未涉及的公式):

a b a b a ab b,

3322

a b a b a ab b ,

3322

3

a33a2b 3ab2b3a b,

3

a a

b ab b a b,

332323

3221

a b c ab bc ca a b b c

c a

222

2

a3b2c23abc a b c a2b2c2ab bc ca.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doc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doc

第一讲数与式

1、绝对值

( 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a, a 0,

| a | 0, a 0,

a, a 0.

( 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 3)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a b 表示在数轴上,数 a 和数b之间的距离.

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 1)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① f (x)a(a0)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a f ( x) a 。

② f (x)a(a0)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 f (x) a 或 f (x) a 。

f (x)

2 2

g(x) f (x) g

(x)。

(2)利用零点分段法解含多绝对值不等式:

①找到使多个绝对值等于零的点.

②分区间讨论,去掉绝对值而解不等式.一般地n 个零点把数轴分为n+1段进行讨论.

③将分段求得解集,再求它们的并集.

例 1.求不等式3x 5 4 的解集

例 2.求不等式2x 1 5 的解集

例 3.求不等式x 3x 2 的解集

例 4.求不等式|x +2|+|x -1|>3的解集.

1

例 5.解不等式|x -1|+|2-x|>3-x.

例 6.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x-5|+|x -3|<a有解,求a 的取值范围.

练习

解下列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 1)x1x 3 >4+x

( 2) |x+1|<|x - 2|

( 3) |x-1|+|2x +1|<4

(4)3x 27

(5)5x 7 8

3、因式分解

乘法公式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

第一讲数与式

1、绝对值

(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a,a0,

| a | 0,a0,

a, a0.

(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a b 表示在数轴上,数 a 和数b之间的距离.

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① f (x) a(a 0)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 a f ( x) a 。

② f (x) a(a 0)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 f (x) a或 f ( x) a 。

③ f (x) g ( x) f 2 ( x)g 2 (x) 。

(2)利用零点分段法解含多绝对值不等式:

①找到使多个绝对值等于零的点.

②分区间讨论,去掉绝对值而解不等式.一般地n 个零点把数轴分为n+1段进行讨论.

③将分段求得解集,再求它们的并集.

例 1.求不等式3x 5 4 的解集

例 2. 求不等式2x 1 5的解集

例 3. 求不等式x 3 x 2 的解集

例 4. 求不等式 | x+ 2| + | x- 1| > 3 的解集.

例 5. 解不等式 | x- 1| + |2 -x| > 3-x.

例 6. 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 x-5|+| x-3|< a 有解,求 a 的取值范围.

练习

解下列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1)x 1 x 3 >4+x

(2) | x+1|<| x-2|

(3) | x- 1|+|2 x+1|<4

(4)3x 2 7

初升高衔接数学讲义

初升高衔接数学讲义

第1章 代数式与恒等变形

1.1

四个公式 知识衔接

在初中,我们学习了实数与代数式,知道代数式中有整式,分式,根式,它们具有类似

实数的属性,可以进行运算。在多项式乘法运算中,我们学习了乘法公式,如: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b a b a +±=±,并且知道乘法公式在整式的乘除,数值计算,代数式的化简求值以及代数等式的证明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将会遇到更复杂的多项式运算为此在本章中我们将拓展乘法公式的内容。

知识延展

1 多项式的平方公式:ac bc ab c b a c b a 222)(2

222+++++=++

2 立方和公式:3322))((b a b ab a b a +=+-+

3 立方差公式:3322))((b a b ab a b a -=++-

4 完全立方公式:3223333)(b ab b a a b a ±+±=±

注意:(1)公式中的字母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2)要充分认识公式自身的价值,在多项式乘积中,正确使用乘法公式能提高运算速度,减少运算中的失误;

(3)对公式的认识应当从发现,总结出公式的思维过程中学习探索,概括,抽象的科学方法;

(4)由于公式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本章及初中所学的仅仅是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几个公式。

一 计算和化简

例1 计算:))(()(222b ab a b a b a +++-

变式训练:化简 62222))()()((y xy y x xy y x y x y x +-+++-+

人教版初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教案讲义

人教版初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教案讲义

人教版初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教案讲义

引言

本教案讲义是为了解决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后数学学科的衔接

问题而编写的。首先,我们将分析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的差异,并提出解决方案。然后,我们将介绍一套适用于人教版初升高中数

学衔接教材的教案。这些教案旨在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数学,

提高他们的研究成绩。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差异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在内容和难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初中数

学主要侧重于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计算能力培养,而高中数学则更加

注重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毕业

生在升入高中后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初中升高中数学衔接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 设置过渡课程:在初中阶段结束和高中阶段开始之间设置过渡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他们适应高中数学的要求。

2. 教师培训:提供专门的培训课程,帮助初中数学老师了解高中数学的要求和难点,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指导和辅导学生。

3. 个性化辅导:针对初中毕业生的不同水平和研究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数学研究成绩。

人教版初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教案

针对人教版初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我们提供一套教案,旨在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数学:

1. 第一课:初中数学回顾和高中数学预

此课程将回顾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并预高中数学的一些重要概念,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2. 第二课:数列和数列的应用

本课程将介绍数列的概念,讲解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递推公式,并提供一些数列的应用例题,帮助学生熟悉数列的思想方法。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案讲义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案讲义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案讲义

引言

初升高阶段是学生数学研究中的重要阶段,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并适应高中数学的研究,特编写此教案讲义,以帮助教师在初中和高中数学教学之间进行衔接,使学生能够稳步提升数学能力。

目标

通过本教案讲义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 熟悉高中数学的研究环境和研究方法;

- 温故知新,巩固初中数学知识;

- 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技巧。

教学内容

1. 高中数学研究环境和研究方法:

- 介绍高中数学研究的特点和要求;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

2. 温故知新,巩固初中数学知识:

- 按照高中数学课程的进度和要求,复巩固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

- 通过综合练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解题能力。

3. 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技巧:

- 介绍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如函数、方程、不等式等;

- 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技巧。

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教案讲义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讲授与练相结合:通过讲授高中数学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练,提高解题能力;

- 探究研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案例分析与讨论: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流程

本教案讲义的教学流程如下:

1. 研究环境和研究方法:50分钟;

2. 温故知新,巩固初中数学知识:100分钟;

3. 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技巧:150分钟。

教学评价与反馈

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和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采用以下评价与反馈方式:

- 小测验:通过一些小测验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初高中数学衔接讲义

初高中数学衔接讲义

初高中数学衔接讲义

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比较重要,因为高中数学相较于初中有更多的内容和更高的难度。以下是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内容和一些讲义的建议:

1. 恒等式和方程:初中数学主要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高中数学将进一步学习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方程。在初高中数学的衔接中,可以讲解一些解二次方程的方法,如公式法和配方法,并与初中时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做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二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2. 几何:初中数学主要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平行线、垂直线、等腰三角形等。高中数学将进一步学习空间几何,如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在初高中数学的衔接中,可以讲解一些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与初中时学习的平面几何做对比,帮助学生理解空间几何的概念和性质。

3. 数列和数列的求和:初中数学主要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求和公式。高中数学将进一步学习等比数列和级数。在初高中数学的衔接中,可以讲解一些等比数列和级数的概念和求和公式,并与初中时学习的等差数列做对比,帮助学生理解等比数列和级数的概念和求和方法。

4. 概率与统计:初中数学主要学习了简单概率和统计的基本概念,如事件、概率、频数、频率等。高中数学将进一步学习概率和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在初高中数学的衔接中,可以对初中学过的简单概率和统计进行复习,并引入高中的概率与统计内

容,如条件概率、排列组合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章节内容进行具体讲解,引导学生逐步过渡到高中数学的学习。同时,可以通过提供一些练习题来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展基础知识。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技巧,因为初高中数学衔接的过程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

第一讲数与式

1、绝对值

(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a, a 0,

|a|0, a 0,

a, a 0.

(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a b 表示在数轴上,数a和数b之间的距离.

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① f (x) a(a 0),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 a f ( x) a 。

② f (x) a(a 0) ,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 f (x) a或f (x) a 。

③ 2 2

f (x) g(x) f (x)

g (x)。

(2)利用零点分段法解含多绝对值不等式:

①找到使多个绝对值等于零的点.

②分区间讨论,去掉绝对值而解不等式.一般地n 个零点把数轴分为n+1 段进行讨论.

③将分段求得解集,再求它们的并集.

例1. 求不等式3x 5 4的解集

例2. 求不等式2x 1 5的解集

例3. 求不等式x 3 x 2 的解集

例4. 求不等式| x+2| +| x-1| >3 的解集.

1

例5. 解不等式| x-1| +|2 -x| >3-x.

例6. 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 x-5| +| x-3| <a 有解,求 a 的取值范围.

练习

解下列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1)x 1 x 3 >4+x

(2)| x+1|<| x-2|

(3)| x-1|+|2 x+1|<4

(4)3x 2 7

(5) 5x 7 8

3、因式分解

乘法公式

初高中数学衔接班讲义

初高中数学衔接班讲义

初高中数学衔接班讲义

初高中衔接班数学讲义

第1课时数与式(一)

??a,a>0,

一、绝对值 |a|=?0,a=0,

?-a,a<0.?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0 a

O |aA x 图1-1(1) a 0 A |aO x

绝对值的性质: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a-b|表示在数轴上,数a和数b之间的距离.

a b

x B A |a-b| 图1-2(1)

b a

x A B

|a-b|

图1-2(2)

例1 解方程:(1)|x-1|=2.(2)|x-1|+|x-3|=4.

练习 1.填空:

(1)若|x|=5,则x=_________;若|x|=|-4|,则x=_________.

(2)如果|a|+|b|=5,且a=-1,则b=________;若|1-c|=2,则c=

________. 3.化简:|x-5|-|2x-13|(x>5).

4.解方程:

(1)|x-2|=1; (2)|x+2|+|x-1|=4; (3)|x-2|+|2x+3|=6.

二、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 (a+b)(a2-ab+b2)=a3+b3; (2)立方差公式: (a-

b)(a2+ab+b2)=a3-b3;

(3)三数和平方公式 (a+b+c)2=a2+b2+c2+2ab+2bc+2ca; (4)两数和立方公

式 (a+b)3=a3+3a2b+3ab2+b3; (5)两数差立方公式 (a-b)3=a3-3a2b+3ab2-

b3.

1

图1-1(2)

初高中衔接班数学讲义

初高中数学衔接讲义

初高中数学衔接讲义

初高中数学衔接讲义

篇一:初高中数学衔接讲义

初高中数学衔接的一些问题和建议

现有初高中数学教材存在以下“脱节”:

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在初中已经删去不讲,而高中还在使用;

2、因式分解中,初中主要是限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的分解几乎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它,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数学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的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而高中则是贯穿整个数学教材的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取值范围)、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的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和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的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而在高中数学中,它们的相互转化屡屡频繁,且教材没有专门讲授,因此也脱节;

6、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时,则作为必备的基本知识要领;

7、圆中四点共圆的性质和判定初中没有学习。高中则在使用。

另外,象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双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等等初中大大淡化,甚至老师根本没有去延伸发掘,不利于高中数学的学习。

为了能使各位新高一的同学能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有个良好的开端,希望各位同学利用暑假做好以下知识点的衔接学习。预祝大家高中学习顺利!

上海市育才中学高一数学备课组

初升高衔接数学讲义

初升高衔接数学讲义

第1章 代数式与恒等变形

1.1

四个公式 知识衔接

在初中,我们学习了实数与代数式,知道代数式中有整式,分式,根式,它们具有类似

实数的属性,可以进行运算。在多项式乘法运算中,我们学习了乘法公式,如: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b a b a +±=±,并且知道乘法公式在整式的乘除,数值计算,代数式的化简求值以及代数等式的证明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将会遇到更复杂的多项式运算为此在本章中我们将拓展乘法公式的内容。

知识延展

1 多项式的平方公式:ac bc ab c b a c b a 222)(2

222+++++=++

2 立方和公式:3322))((b a b ab a b a +=+-+

3 立方差公式:3322))((b a b ab a b a -=++-

4 完全立方公式:3223333)(b ab b a a b a ±+±=±

注意:(1)公式中的字母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2)要充分认识公式自身的价值,在多项式乘积中,正确使用乘法公式能提高运算速度,减少运算中的失误;

(3)对公式的认识应当从发现,总结出公式的思维过程中学习探索,概括,抽象的科学方法;

(4)由于公式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本章及初中所学的仅仅是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几个公式。

一 计算和化简

例1 计算:))(()(222b ab a b a b a +++-

变式训练:化简 62222))()()((y xy y x xy y x y x y x +-+++-+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程(全套)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程(全套)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程(全套)

简介

本教程旨在帮助初中毕业生顺利过渡到高中数学研究,并建立起坚实的数学基础。通过本教程,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为高中数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内容概述

本教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 数的性质与运算

-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的概念与性质

- 四则运算及其性质

- 开方与指数运算

- 计算器的使用技巧

2. 代数与方程

- 代数式的表示与运算

- 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

- 一次不等式与二次不等式

-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与应用

3. 几何与图形

- 基本图形的性质(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几何证明与作图

- 平面与空间几何关系

- 三视图与投影图

4. 函数与图像

- 函数及其性质

-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与指数函数

- 图像的绘制与分析

- 函数应用的问题解决

5. 统计与概率

-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 概率的基本概念与计算

- 统计与概率在现实问题中的应用

使用方法

本教程提供全面而简洁的教学材料,学生可以按照教程的顺序逐章研究,确保掌握每个章节的内容。每个章节还包括了练题和答案,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估。

结语

通过本教程的研究,初中毕业生将能够充分准备好高中数学研究的挑战。这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本教程也欢迎教师和家长的参与,以促进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培养。

*注意:本教程的内容旨在提供数学学习的指导,因此不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和不可确认的引用内容。请学生、教师和家长在使用本教程时,务必遵守当地教育政策和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数与式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 绝对值

1.1.2 乘法公式

1.1.3 二次根式

1.1.4 分式

1.2 分解因式

第二章二次方程与二次不等式

2.1 一元二次方程

2.1.1 根的判别式

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

2.2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

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

2.2.3 二次函数的应用

2.3 方程与不等式

2.3.1 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第三章相似形、三角形、圆

3.1 相似形

3.1.1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3.1.2 相似三角形形的性质与判定

3.2 三角形

3.2.1 三角形的五心

3.2.2 解三角形:钝角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及其应用

3.3 圆

3.3.1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幂定理

3.3.2 点的轨迹

3.3.3 四点共圆的性质与判定

3.3.4 直线和圆的方程(选学)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绝对值

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0,||0,0,,0.a a a a a a >⎧⎪

==⎨⎪-<⎩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

例1 解不等式:13x x -+->4.

解法一:由01=-x ,得1=x ;由30x -=,得3x =; ①若1, 即24x -+>4,解得x <0, 又x <1, ∴x <0;

②若12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1>4,

∴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 ;

③若3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 解得x >4. 又x ≥3, ∴x >4.

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 x <0,或x >4.

解法二:如图1.1-1,1-x 表示x 轴上坐标为x 的点P 到坐标为1的点A 之间的距离|PA |,即|PA |=|x -1|;|x -3|表示x 轴上点P 到坐标为2的点B 之间的距离|PB |,即|PB |=|x -3|.

所以,不等式13x x -+->4的几何意义即为

|PA |+|PB |>4. 由|AB |=2,可知

点P 在点C (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 在点D (坐标为4)的右侧.

x <0,或x >4.

练 习

1.填空:

(1)若5=x ,则x =_________;若4-=x ,则x =_________.

(2)如果5=+b a ,且1-=a ,则b =________;若21=-c ,则c =________.

1

3

A B x

4

C D x

P |x -1|

|x -3|

图1.1-1

2.选择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若a b =,则a b = (B )若a b >,则a b > (C )若a b <,则a b < (D )若a b =,则a b =± 3.化简:|x -5|-|2x -13|(x >5).

1.1.

2. 乘法公式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

()2a b a a 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 2233

()()a b a a 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233

()()a b a a b b a b

-++=-;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

2()33a b a a b a 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22(1)(1)(1)(1)x x x x x x +--+++.

解法一:原式=2222

(1)(1)x x x ⎡⎤-+-⎣⎦

=242(1)(1)x x x -++

=61x -.

解法二:原式=22(1)(1)(1)(1)x x x x x x +-+-++ =33(1)(1)x x +- =61x -.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解: 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

练 习

1.填空:

(1)

221111

()9423

a b b a -=+( ); (2)(4m + 22

)164(m m =++ );

(3 ) 2222

(2)4(a b c a b c +-=+++ ).

2.选择题:

(1)若2

1

2

x mx k +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 (A )2

m (B )214m (C )213m (D )2116m

(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

248a b a b +--+的值 ( )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