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评价技术(一)
石油地质与储层评价技术
石油地质与储层评价技术石油地质与储层评价技术是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中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对地质条件和石油储层的评价,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文将从石油地质和储层评价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了解石油地质与储层评价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效果。
一、石油地质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石油地质是研究地球内部岩石运动和构造、地层演化、沉积物特征和古地理环境等储层形成条件的学科。
它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岩心分析等手段,综合研究各种地质因素,揭示石油成藏的规律和特点。
在石油地质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地层学、岩相学、古生物学、测井解释等。
地层学是应用地质学原理和方法将一系列岩石按一定顺序进行分类和划分的学科;岩相学研究沉积物的特征和岩石的沉积环境;古生物学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推断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等信息;测井解释则是通过对地下岩层进行测量和解释,获取与储层特征有关的参数。
二、储层评价的概念和方法储层评价是指对石油储层的油气性质、物性参数和储集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的过程。
储层评价的目的是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客观有效的储层描述和预测。
在储层评价中,需要使用一系列地球物理测井、岩石物性实验和沉积学分析等方法。
地球物理测井是利用地面仪器和设备对井孔进行测量,获取各种物性参数的方法,包括测井曲线解释和测井响应模拟等;岩石物性实验则通过采集岩心样品,进行物性参数测定;沉积学分析结合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物学等领域的知识,对岩石进行粒度、颗粒组成和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三、石油地质与储层评价技术的应用案例1. 复杂构造下的储层评价在复杂构造地区,储层评价技术的应用成为石油勘探开发的关键。
通过采用地震反演、重力测量和电磁测井等技术手段,可以对复杂构造地区的储层进行准确定量化评价,提高勘探开发效果。
2. 沉积相划分的储层评价对于复杂的沉积环境,储层评价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根据沉积相的变化,划分出不同的储层类型和油气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提供科学的依据。
储层评价
经分析 ,油气指示参数 OID 和反映物性的胶结指数 m 是影响储集层产能的关键参数。 通过对岩石的四性关系研究 ,结合测试产能与储层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 ,可以发 现 ,油气指数 OID (其值相当于单位厚度的初产油量)与深侧向电阻率( Rt ) 、 孔隙 度(Φ)和泥质含量(V sh )关系最密切。通过非线性拟合回归 ,得出油气指数 OID 与深 侧向、 孔隙度、 泥质含量的关系为
致密碎屑岩储层评价方法 研究
.
背景介绍
碎屑岩储层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类储层,其油气储量约占总 储量的90%以上,碎屑岩储层的基本属性和碎屑岩评价技术与 方法,包括储层岩石学研究、储层沉积相分析、储层成岩作用 研究、储层空间和物性评价、含油性评价、综合评价几个方面。 在我国碎屑岩油气储量约占总储量的90%以上。因此,对碎屑 岩储层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
百色盆地东部拗陷中央凹陷带那读组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地层 ,储集层 的特点是岩性致密 ,孔隙结构复杂 ,非均质性较强 ,横向可对比性较差 ,用传 统解释方法对其储层进行正确评价比较困难。综合岩心分析、 储层电性特 征对该区储层进行系统研究 ,初步形成了一套用常规测井资料综合评价致密 碎屑岩储层评价技术 ,包括流体性质判别、 孔隙结构评价、 储层非均质性 评价、 储层分类、 产量预测等方法 ,并通过实例进行了效果评价 ,证实该技 术的应用可有效地促进中央凹陷带的勘探开发。
.
储 层 岩 石 学 研究
百色盆地东部拗陷中央凹陷带是百色盆地的沉 积中心,也是盆地的生油中心。该区油气资源丰富 , 第三系那读组为主要含油层系。几十年的油气勘探 开发表明 ,该区储集物性条件差、 岩性致密、 非均质 性极强,储层横向可对比性较差 ,流体性质判别比较 困难 ,运用传统的测井解释技术难以对流体识别、 孔 隙结构、 储层非均质性、 产量预测以及储层参数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价。为此针 对该区致密碎屑岩储层的特点 ,结合区内其他实际资料 ,综合岩心的分析和电性特 征对该地区的致密碎屑岩储层进行了系统研 究 ,总结出一套利用常规测井综合评价致密碎屑岩 储层的方法。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5储层评价内容
(1)颗粒成分:陆源碎屑和盆内碎屑。盆内碎屑主 要是碳酸盐鲕粒、球粒、内碎屑和化石碎屑。
(2)填隙组分:杂基和胶结物。
杂基主要指粘土杂基,次为灰泥和云泥杂基。胶 结物指成岩期在颗粒缝隙中形成的化学沉淀物,如碳 酸盐矿物、硅质和其它铁质矿物等。
3.结构
(1)碎屑岩结构的内容包括:粒度、球度、圆度、 形状、表面特征、粒度分析的有关参数(平均粒度、 中值、标准偏差、分选系数、偏度、峰度)及图件 (结构散点图、概率累积曲线图、C-M图等),还有 胶结类型、胶结物结构、结构成熟度、孔隙结构等。
实例: 广利油田沙四段储层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
1 孔隙类型 (1)粒间孔隙:最发育的一种孔隙类型,约占孔隙总量的85%。 (2)粒内溶孔:在长石中最为常见。 (3)铸模孔隙:碎屑颗粒被全部溶蚀而且保存了其原有外形的孔隙。 (4)微孔隙:填隙物内或颗粒内的微细孔隙及颗粒内的微裂缝。
2.孔隙结构 六种类型:即A、B、C、D、E、F 型 (1)A型:颗粒分选较好,孔隙大而且连通性好,填隙物少。 (2)B型:颗粒分选不好,大小混杂。 (3)C型:颗粒分选较B型好,但孔隙由于胶结物分布不均匀。 (4)D型:颗粒分选很差,而且杂基很多,不均匀充填孔隙。 (5)E型:颗粒细小,杂基含量相当高,孔隙为杂基内微孔。 (6)F型:胶结物含量很高,且胶结物溶蚀较少,连通极差。
Gp<0.1 or αp<0.8 储层为异常低压 Gp=0.1 or αp=0.9-1.0 储层为正常压力 Gp>0.1 or αp>1.2 储层为异常高压
(二)评价方法 1.地温的评价方法 (1)地温的测量方法:
一是随测井仪器测量; 二是随地层测试器测量。 (2)古地温的评价方法: 一是以镜质体反射率为地温计的方法; 二是粘土矿物及其他自生矿物为地温计的方法。
储层评价技术(一)
常用的碎屑颗粒粒度分级表
十进制
颗粒直径(mm)
>1000 1000~100 100~10
10—1
巨砾 粗砾 中砾 细砾
1—0.5 0.5~0.25 0.25~0.1
粗砂 中砂 细砂
0.1—0.05 0.05~0.01
粗粉砂 细粉砂
三、油气储层地质学的近代进展
80年代以来:
1、 储、产层一体化组合研究 四性资料—测试—试井—生产动态—生产测井综合研究 重点: 产层参数、产层特征、产能判断
2 、储盖层综合研究 强化盖层研究,确定盖层封闭能力,计算盖层封闭油气 柱高度。 ——准确确定储层有效性
3 、构造、储层综合研究 1)构造和断裂的演化与储层形成机制——孔隙发育 2)不同构造类型的储层与油气富集关系——有利构造 圈闭
薄片鉴定
2、填隙组分 杂基(粘土和灰泥)和胶结物。 胶结物指成岩期在颗粒缝隙中形成的化学沉淀物。 主要为: 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铁矿) 硅质—石英、玉髓和蛋白石 其它铁质矿物(赤铁矿、褐铁矿和黄铁矿) 硫酸盐矿物(石膏、硬石膏、重晶石(少见))
三 、结构
1 、粒度 一般采用十进制粒度分级,编制粒度概率图和求粒 度参数多采用2的几何级数制。 砾和砂的分界也可定在2mm、粉砂和粘土的分界也 可定在0.0039或0.005mm
建立岩、电关系综合剖面。 主要测井曲线: 自然电位、微电极、感应、自然伽马、密度、声波、 地层倾角等 五 、分类进行分析化验 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粒度分析、重矿 物分析、阴极发光薄片、电子探针分析、扫描电镜、 X-衍射分析、微量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图 像分析、压汞分析、油层物性分析。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技术综述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技术综述储层评价是以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地质、地震资料、岩心分析资料以及开发过程中的动静态资料等,从测井角度综合评价含油气储层,查明复杂岩性储层的参数计算方法、流体性质判别以及解决面临的某类特殊地质问题等。
中国石油拥有一批科研院所和测井公司,对碳酸盐岩复杂岩性测井评价方法有深入研究。
其中在国内油田比较有特色的单位有四川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塔里木塔河油田等,在国外区块对碳酸盐岩有深入研究的有长城钻探、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
过去几十年已经储备了一批碳酸盐岩测井评价专家,形成了多项特色评价技术。
(一)储层参数评价技术复杂岩性碳酸盐岩储层通常具有较大的非均质性,它使得基于均质性地层模型的阿尔奇公式难以准确地描述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为了获得这类储层的孔、渗、饱及其它关键参数,借助微观岩心分析、数字岩心技术和特殊测井方法,有针对性地改进了均质性储层参数评价方法,形成了新的针对非均质性储层的参数评价技术。
1.储层四性关系综合评价技术u技术原理:碳酸盐储层岩性复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大小相差大、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常规的孔隙不能完全反映储集性能,岩石物理研究采用薄片分析、X-衍射、毛管压力实验等多种手段解析岩石组分、内部结构、孔隙类型、裂缝发育情况、孔喉大小、孔喉配置关系等岩石内部的微观结构,充分了解岩石的岩性、物性特征,用岩心刻度测井,分析储层电性特征,结合录井、试油资料,确定储层的含油性,只有立足于充分的岩石物理研究才能更好地确定储层的“四性”关系。
u技术特点:以岩石物理研究为坚实基础,确定岩性、物性特征,以测井资料为主,结合录井、试油资料进行储层综合评价。
u适用范围:复杂岩性碳酸盐岩储层。
u实例:下图为某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研究实例,通过岩石物理研究确定储层岩性、物性、划分储层类型,通过岩心刻度测井,分析测井响应特征,结合录井和试油资料分析储层的流体性质。
2.基于成像测井资料裂缝、孔洞参数定量评价技术u技术原理:根据裂缝、溶蚀孔洞等复杂孔隙空间在声电成像测井资料上的电导率或声阻抗响应异常,应用图像模糊识别技术,提取不规则响应的轮廓边界,经过电阻率或声阻抗测井资料标定,得到裂缝及溶孔储层的长度、密度、面孔率、水动力宽度、孔隙度、渗透率等视参数,从而达到半定量评价复杂岩性碳酸盐岩储层的目的。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5储层评价内容
二、沉积相分析 (一)相标志研究 1.岩性标志 (1)颜色:指示古环境水介质氧化还原程度。 (2)岩石类型 (3)自生矿物 (4)颗粒结构:粒度参数、颗粒形态和圆度、颗粒 定向、支撑结构、颗粒表面特征等
(5)沉积构造
(6)测井相标志:自然电位、自然伽马、电阻率和地 层倾角测井等
3.成岩定向组构的形成 (1)压实定向 (2)压溶定向 (3)重结晶定向 4.胶结物类型
二氧化硅、碳酸盐矿物、粘土矿物、佛石类矿 物、其它自生矿物
粒间高岭石 38—8井 2589.60m 2000 扫描电镜
孔隙中充填晶粒状铁白云石 1—9井2636.05m 50 铸体片
单偏光
颗粒V字型压裂 38—N9井 2599.51m ×100 铸体片 单偏光
(二)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1.成岩作用特征 (1)压实作用:机械压实和化学压实作用 (2)胶结作用:标志、成分(纤维状文石、高镁方 解石、低镁方解石、各种白云石等)、类型等。 (3)溶蚀作用:溶孔、溶洞、溶缝、铸模孔等 (4)白云岩化作用 (5)去白云化作用:方解石具有白云石菱面假象等。 (6)重结晶作用
2.压力评价方法 (1)录井方法:岩屑观察与密度测量方法;利用综 合录井仪解释地层压力。 (2)地球物理测井方法预测地层压力:电阻率方法、 声波测井方法、联合电阻法。 (3)试油测试方法:一是直接取初关井压力恢复值 作为地层最高压力;二是当初关井压力由于各种原 因没测时,可以根据压力恢复曲线计算得到原始地 层压力。
六、储层储集空间与物性评价 (一)评价内容 1.岩样表面的孔隙特征 以“多孔表面”、“致密表面”和“平滑表面”等文 字表达 (1)多孔表面:样品手感粗糙,肉眼可见明显的碎 屑颗粒和孔隙,通常是指那些分选好、胶结物较少的 中、细砂岩。 (2)致密表面:样品表面用肉眼较难分清碎屑颗粒 和孔隙,手感致密,通常是指胶结程度较强的粉砂级 以上砂岩。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技术综述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技术综述储层评价是以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地质、地震资料、岩心分析资料以及开发过程中的动静态资料等,从测井角度综合评价含油气储层,查明复杂岩性储层的参数计算方法、流体性质判别以及解决面临的某类特殊地质问题等。
中国石油拥有一批科研院所和测井公司,对碳酸盐岩复杂岩性测井评价方法有深入研究。
其中在国内油田比较有特色的单位有四川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塔里木塔河油田等,在国外区块对碳酸盐岩有深入研究的有长城钻探、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
过去几十年已经储备了一批碳酸盐岩测井评价专家,形成了多项特色评价技术。
(一)储层参数评价技术复杂岩性碳酸盐岩储层通常具有较大的非均质性,它使得基于均质性地层模型的阿尔奇公式难以准确地描述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为了获得这类储层的孔、渗、饱及其它关键参数,借助微观岩心分析、数字岩心技术和特殊测井方法,有针对性地改进了均质性储层参数评价方法,形成了新的针对非均质性储层的参数评价技术。
1.储层四性关系综合评价技术u技术原理:碳酸盐储层岩性复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大小相差大、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常规的孔隙不能完全反映储集性能,岩石物理研究采用薄片分析、X-衍射、毛管压力实验等多种手段解析岩石组分、内部结构、孔隙类型、裂缝发育情况、孔喉大小、孔喉配置关系等岩石内部的微观结构,充分了解岩石的岩性、物性特征,用岩心刻度测井,分析储层电性特征,结合录井、试油资料,确定储层的含油性,只有立足于充分的岩石物理研究才能更好地确定储层的“四性”关系。
u技术特点:以岩石物理研究为坚实基础,确定岩性、物性特征,以测井资料为主,结合录井、试油资料进行储层综合评价。
u适用范围:复杂岩性碳酸盐岩储层。
u实例:下图为某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研究实例,通过岩石物理研究确定储层岩性、物性、划分储层类型,通过岩心刻度测井,分析测井响应特征,结合录井和试油资料分析储层的流体性质。
2.基于成像测井资料裂缝、孔洞参数定量评价技术u技术原理:根据裂缝、溶蚀孔洞等复杂孔隙空间在声电成像测井资料上的电导率或声阻抗响应异常,应用图像模糊识别技术,提取不规则响应的轮廓边界,经过电阻率或声阻抗测井资料标定,得到裂缝及溶孔储层的长度、密度、面孔率、水动力宽度、孔隙度、渗透率等视参数,从而达到半定量评价复杂岩性碳酸盐岩储层的目的。
岩石物性与储层评价技术
岩石物性与储层评价技术岩石物性与储层评价技术是石油地质学中的关键领域,它对于油气勘探和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岩石的物性参数分析和储层评价,可以帮助地质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油气资源的分布,为储层的有效开发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一、岩石物性岩石物性是指岩石在地质力学作用下的一些基本物理特征,包括密度、孔隙度、渗透率等。
岩石物性参数的测量和分析是储层评价的基础,也是评价岩石储集性能和油气开发潜力的重要手段。
1. 密度测量岩石的密度与其成分、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等因素有关。
通过地震勘探等方法可以获得地下岩石的密度分布情况,进而反演岩石中的油气含量和储集性能。
2. 孔隙度测量孔隙度是指岩石体积中孔隙所占的比例,是评价储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孔隙度测量方法有压汞法、氦气置换法等,可以准确测定岩石孔隙度并进一步评价其储存流体的能力。
3. 渗透率测量渗透率是指岩石中流体渗透的能力,是评价储集层透水性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渗透率测量方法有渗流模型、试油法等,可以帮助确定储层的渗透能力和产能潜力。
二、储层评价技术储层评价技术是指对储集层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和手段,用于判断储层的优劣和变化情况,进而指导油气勘探和生产。
1. 相态分析相态分析是通过石油地质学、地震学和油气物性等技术手段,对储层中的油气-水-岩石三相关系进行研究。
通过相态分析可以评价储层的饱和度、物性变化和含油气阶段等参数,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2. 流体识别技术流体识别技术是通过地球物理学、地层学和岩石物性等综合手段,识别和区分储层中的不同流体类型,如原油、天然气和水等。
通过流体识别技术可以判断储层中油气的产状、储量分布和流体运移规律,为油气开发提供准确的评价数据。
3. 产能评价技术产能评价技术是评价储层产能潜力和储层可采程度的关键方法。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参数、流体动力学模拟等技术手段,可以对储层的产能进行定量评价和预测,为油气勘探和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油气勘探与储层评价技术研究
油气勘探与储层评价技术研究油气勘探和储层评价是石油工业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们是决定储量规模和油气产量的关键技术。
技术的发展对于石油行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 油气勘探技术油气勘探是在地质调查和勘探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测井、地震、地质化探等方法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地质作业。
它必须依赖于高科技手段,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与地震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地质学、气象学等多方面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地震勘探技术是石油勘探的重要技术之一。
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可以对石油储集层进行三维成像,获取地质构造信息,揭示油气的分布规律。
地质化探技术也是常用的油气勘探技术之一。
常用的有电法、磁法、电磁法等地质化探方法。
通过采用一系列方法,对地下各种性质的变化进行研究,包括地球电磁场、地热、地下水流、地表形貌及地球的重力场等方面,找到油气藏的准确位置。
此外,还有远隔探测、勘探钻和重力探测、磁力探测和电磁探测等其他勘探技术。
2. 储层评价技术油气开发的关键在于储层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储层评价技术是对油气藏性质进行初步评价,识别储层含油气性、获得储集层地质结构信息,确定油水气的位置、分布和规模,评估储层的储集能力,判断油气开发的可行性的重要技术方法。
测井技术是储层评价的核心技术。
它利用各种工具探测井眼周围的岩石性质,检测不同岩石中的有效性质,根据岩石中所包含的油和气,来判断储层的大小和分布,预测油气产量和采收率。
测井技术是储层评价的一项精密科学,其井下设备和数据处理系统的性能和品质,直接影响储层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其次,有地球物理勘探、地质勘探、气田地质、岩心和样品分析、地面调查等储层评价技术。
3. 技术趋势现代油气勘探技术已经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改进,进入了高技术时代。
同时,油气资源有限,勘探难度越来越大,技术难度越来越高。
科技的发展,为油气勘探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包括数值模拟、三维可视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将成为未来提高油气勘探储量和产量的重要手段。
页岩气储层评价技术的方法一实验分析技术
结 语
页岩气 的评价涉及 的技术和 内容非常广泛 ,无论是在烃源岩潜力 评价阶段 , 还是在天然气储量计算阶段或开发阶段 ,页岩储层评价技
术作为 高效 、 快速 的分析手段 , 以为地质学家和开发工程师提供丰 可 富的评价指标 。但是 由于 页岩气在岩性 ,尤其是成藏机制方面的独特
fa wo k o e M i i in Ban t S ae Ba et-Pa o oc t tl e r lu r me r ft s p a r e t h l , h s n - r t l z i o a t e m e p o
ss m ,Be dac — F r ot s yt e n rh 0t W rhBai n,Te aAAPBultn 9 () 4 5 4 6 x l i, 14 : 0 — 3 e
0
图1美NA mm页岩含气量与T 的关 系 ( i , n OC 据D G H l l 等
体 积矿物学 ,以及确定 页岩储层 中粘土矿物成分 。 页岩储 层的矿物组 成除常 见的黏 土矿物 ( 利石 、蒙皂石 、高岭 伊
技 术 创 新
缸 科 技 2 1年第3 02 期
【. 油地 质与 工程 ,2 0 ,2 () 2 1 I石 】 0 8 21 :1 - 4
【 3 ] Maia P a d A pt P l B ti , ec nk r a , ri a a j t s a — ha Ro k P yi o h c h s sf te c Un o v nin1T eL a i d e ] 2 0 ,2 ( :3 ~ 7 c n e t a h ed gE g [ . 0 9 81 o . n J ) 4 3
开发 技 术 的 一 个盲 区
储层评价技术
储层评价技术储层评价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评价油气储层的性质和储集条件,为油田开发提供依据。
储层评价的目的是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参数,进而评估储层的储量和产能,为油田开发和生产提供科学的指导。
储层评价技术主要包括岩心实验、地震勘探和测井技术等。
岩心实验是通过采集储层岩石样品,并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分析,来获得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流体性质。
常用的岩心实验包括岩心物性实验、岩心饱和度实验、岩心渗透率实验等。
岩心实验可以提供直接的储层参数数据,为储层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地震勘探是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方式来获取储层的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可以获得储层的层位分布、厚度、构造等信息,进而推断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及饱和度等参数。
地震勘探主要包括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等过程。
地震勘探可以提供广泛的储层信息,对于评价储层的连通性和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测井技术是通过测井仪器对井下的地层进行测量,获取储层的物性参数和流体性质。
常用的测井技术包括电测井、声测井、自然伽玛测井等。
测井技术可以提供井壁周围地层的电阻率、声波速度、放射性等参数,进而推断储层的孔隙度、饱和度和渗透率等参数。
测井技术是评价储层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在井中直接获取储层参数,对储层评价具有较高的精度。
储层评价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应根据不同的储层类型和区域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不同的储层评价技术有其适用的场合和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需合理选择和组合多种技术手段,以达到准确评价储层的目的。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岩心CT扫描技术、地震反演技术和三维测井技术的应用,储层评价技术将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储层评价技术是评价油气储层性质和储集条件的重要手段,岩心实验、地震勘探和测井技术是常用的评价手段。
通过合理选择和组合多种技术手段,可以获得准确的储层参数和地质信息,为油田开发和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
储层评价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油气勘探开发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变质岩储层评价技术综述
(二)基于变骨架声波时差法的基质孔隙度评价技术
u 技术定义: 在储层参数评价的常规计算中所应用的岩石骨架声波时差值基本都是组成岩石的单一 矿物的声波时差理论值,然而岩石并不是由单一矿物组成的,而是多种矿物的混合体,这就造 成由单一矿物的理论值计算的基质孔隙度常常误差较大。 基于变骨架声波时差法的基质孔隙度评价技术在准确计算岩石的声波时差的变骨架值 的基础上,能够更加准确的计算岩石的基质孔隙度。
公式中: Sxo=冲洗带含水饱和度; Rmf=泥浆滤液电阻率; Ri=电成像电阻率; Φi=计算出的电成像孔隙度; a=地层因子; n=饱和度指数 m=孔隙度指数或胶结指数。
u
技术流程: ① 首先 计算 一个 小的 深度窗口内
次生孔隙度分析示意图
的孔隙度直方图:在均匀的地层通常直方图显示为单峰分布,在不同类型的地层、裂缝、溶 洞性地层,直方图显示为双峰分布或多峰分布,或发散分布。 ②确定基质孔隙和次生孔隙截止值: 通过统计孔隙度谱的分布可以确定连续的截止值,用来划分基质孔隙和次生孔隙。
u
技术流程:
1 计算矿物组分含量; ○ 2 利用声波测井、阵列声波测 ○
井或岩心分析资料求取岩石声波时 差的变骨架值;
3 应用基质孔隙度模型计算基质孔隙度。 ○
(三)基于声电成像模拟井的裂缝参数评价技术
裂缝参数是评价和划分复杂储层的重要参数, 集中反映了储层中裂缝发育的程度, 以及 评价储层的贡献能力。 利用井壁成像测井计算的裂缝基本参数主要包括裂缝宽度 (包括平均 宽度和水动力平均宽度) 、裂缝长度、裂缝密度、裂缝孔隙度(裂缝视孔隙度)等。 上述裂缝参数中, 裂缝宽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 该参数的计算精度直接决定了整个 裂缝参数的精度。 储层评价要确定的重要的储层参数还包括为宏观裂缝孔隙度和裂缝次生孔隙度, 一般情 况下, 在复杂岩性储层中可以通过次生孔隙度来判别裂缝发育的程度。 因此在裂缝型储层中 次生孔隙度的计算显得十分重要。 基于声电成像模拟井的裂缝参数评价技术包括:
石油储层评价技术的研究进展
石油储层评价技术的研究进展石油储层评价技术是石油勘探开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任务是确定石油储层的储量和可采储量,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更新,石油储层评价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
一、常用的石油储层评价技术常用的石油储层评价技术主要包括测井、地震、岩心分析、地质建模等。
其中,测井技术是最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测量井内各种物理、化学参数及其相关关系,从而确定储层石油的物性参数和其他储层参数。
地震技术则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储层中的传播特性,从而对储层参数进行分析和处理。
岩心分析技术则是通过对岩心标本进行物性分析,从而了解储层岩石的力学性质、孔隙结构、渗透性等关键参数。
地质建模技术则是将不同数据来源的井下数据与地质表征数据综合,建立立体模型,进一步确定储层参数。
二、石油储层评价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石油勘探开发任务的不断加重和技术的不断更新,石油储层评价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石油勘探部门在石油储层评价领域有了许多新成果。
首先,测井技术日趋全面。
传统的测井方法主要依赖于单一测量参数,难以全面反映储层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近年来,表面核磁共振测井技术、激光测井技术、成像测井技术等新型测井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测井数据的瞬时性、准确性和综合性。
其次,地震技术的应用领域得到了广泛拓展。
传统的地震勘探主要用于寻找新油气藏,但其在石油储层评价方面的应用也逐渐扩展,如地震剖面井测、面波勘探等新技术的引入,进一步完善了储层地震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全过程。
再次,岩心分析技术正向趋势发展。
岩心分析与采集是石油储层评价的重要环节之一,传统的岩心标本分析虽然能够得到丰富的岩石分析数据,但其存在代表性和表征空间等问题。
然而,岩心超视距分析、岩心切割技术、微分扫描显微镜技术等新型岩心分析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幅度提升了分析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还带来了更多可供展开的研究任务和问题。
最后,地质建模技术的精度和效率均有所提高。
储层有效性综合评价方法
储层综合评价方法储层评价是预测和评价研究区含油气有利区带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对储层研究的综合认识和评判。
针对单因素评价储层结果不惟一的缺点,本文研究了储层综合定量评价的方法(图1)。
该方法分为4个步骤:首先利用特征选择算法对评价参数进行筛选,然后根据灰关联分析来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进而运用最大值标准化法确定各项参数的评价分数,最后计算各项参数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进行储层分类评价。
对储层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所划分的各类储层特征明显,与研究区储层实际特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手段对油气储层进行精细评价和综合解释具有定量化、地质意义明确等优点,有一定应用价值。
图1储层综合评价方法体系框架1评价参数的选择一项参数只从一个方面表征储层的特性,全面评价一个储层,需要采用多项参数,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对储层进行合理的分类是评价储层的基础。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储层分类的参数与方法,但应该用哪些参数、选用何种方法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而储层综合定量评价是在选取储层评价参数的基础上,对储层多个影响因素做综合评价,最终得到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并依此对储层分类。
国内研究储层的学者在评价参数选择方面作了不少研究,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也各不相同。
比如:刘吉余等[7]认为储层综合评价的参数主要为储层的有效厚度、砂体钻遇率、渗透率、有效孔隙度、泥质含量、黏土矿物类型、孔隙结构参数、层内非均质性参数及隔(夹)层的分布参数等;吕红华等[8]选择孔隙度、小层厚度、含油饱和度及小层钻遇率4个参数作为储层评价指标;张晓东等[9]选择有效厚度、沉积相、夹层频数、孔隙度和裂缝渗透率5个参数作为储层评价指标;张琴等[10]选取孔隙度、渗透率、颗粒分选、杂基含量、粒径、储层成岩相带、溶蚀作用及胶结作用共8个参数进行储层评价;马立文等[11]选取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及渗透率突进系数4个参数进行储层评价。
油气储层评价与资源利用技术研究
油气储层评价与资源利用技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资源。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石油和天然气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对油气储层的评价和资源利用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油气储层评价技术油气储层是指容纳着石油和天然气运移的孔隙、裂缝和岩石,是储藏石油和天然气的地质体。
油气储层评价是指对油气储层形成与分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手段。
油气储层评价技术主要包括地表物探、测井、岩心分析等。
1. 地表物探地表物探是人类对地球内部进行探测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震源与地震接收设备,运用地球物理性质对地下结构进行探测。
地表物探在油气储层的综合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为选址、寻找油气储层以及预测储层产气性质等提供信息。
2. 测井测井是通过钻井,在油气储层中测定岩石物理性质和岩性的方法。
测井数据与地表物探数据相结合,可以实现全面、深入地了解储层地质情况,及时发现储层破损、变形、裂缝等异常现象。
3. 岩心分析岩心分析是指分析钻井过程中提取的岩石样本的物理性质和组成成分,以获取有关储层性质、构造等方面信息的方法。
岩心样品的分析可以为油气储层的形成机制和性质等方面提供信息。
二、油气资源利用技术研究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气产业的技术及管理水平也在不断升级。
资源利用技术的创新是实现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油气资源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油气勘探技术、油气开发技术和增储技术。
1. 油气勘探技术油气勘探技术是指运用不同手段在地质体内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方法。
油气勘探技术在陆上和海上有很大不同,陆上通常使用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电磁勘探等技术,而海上则主要采用声波、磁法、电磁法等技术。
在油气勘探技术的创新方面,先进的地震勘探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型超深探井,水平井等。
2. 油气开发技术油气开发技术是指将发现的油气资源进行开采的方法和技术。
油气开采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钻井压裂技术和更为先进的增产技术。
《成岩与储层评价》讲稿10实验技术
第三篇 储层评价分析测试技术
第五章 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技术
三、电子探针分析在成岩研究中的应用 1.疑难矿物鉴定 2.砂岩中化学胶结物的研究 例如自生石英、碳酸盐、盐类矿物。
第三篇 储层评价分析测试技术
第五章 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技术
3、配合阴极发光显微镜研究胶结物中的常 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了解矿物发光颜色与 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
4、将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残余及其分布, 作为判别次生孔隙的旁证。
第三篇 储层评价分析测试技术
第二章 阴极发光技术
5、根据矿物的不同发光特性,判别其成因 和来源。
6、推断成岩顺序
第三篇 储层评价分析测试技术
第三章 扫描电镜技术
一、基本原理
扫描电镜是以电子束作为光源,放大率及分辨能力远远超 过光学显微镜,它具有景深大和分辨率高的特点,最高分 辨率可达30K,不受样品表面高低不平的影响,立体感 强,形态真实,形象直观。 扫描电镜对于矿物的鉴定,基本上是种形貌鉴定,根据单 晶形态及单晶聚合状态来鉴定矿物。但混层矿物及一些形
第三篇 储层评价分析测试技术
第二章 阴极发光技术
三、阴极发光显微镜系统的组成 由光学显微镜、电子枪、样品室、控制单 元和真空系统组成。
第三篇 储层评价分 阴极发光显微镜上所用的薄片比一般偏光显 微镜薄片稍厚,约为0.04—0.05mm,以 防止薄片被电子束所产生的热量所破坏,薄 片不需盖片,但需双面抛光。 含油砂岩洗油后才能制片。
K2O2.2%~3.7%; • 部分有序混层 K2O3.7~5.0% • 有序混层--K2O:3.7~5.0% • 卡尔克博格有序混层--K2O:7~8.5%
第三篇 储层评价分析测试技术
第六章 包裹体分析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平均粒径(Mz)和中值(Md)(粒度累积曲线 上) 9 标准偏差和分选系数 10 偏度 11 峰度12 概率累积曲线 13 C-M图 14 结构散点图 15 孔隙结构 16 结构成熟度 成分成熟度:稳定组分含量/不稳定组分含量 结构成熟度:杂基含量、砂泥比
五、碎屑岩分类
1 、粒级分类 粗砂、中砂、细砂、粉砂岩 2 、成分分类 石英 长石 岩屑三端元法(《储层地质学》方少仙) 纯石英砂岩:石英90%以上,长石、岩屑≤10% 石英砂岩:石英75~90%, 长石、岩屑≤25% 次岩屑长石砂岩或次长石岩屑砂岩:石英50~75%, 长 石、岩屑25~50% 长石岩屑砂岩或岩屑长石砂岩:石英<50%, 长石 ≥25%,岩屑≥25% 长石砂岩:石英<75%, 长石≥25%,岩屑≤25% 岩屑砂岩:石英<75%, 长石≤25%,岩屑≥25%
第二节
一、 颜色
研究内容
反映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程度。 自生色:含铁自生矿物、有机质,反映沉积环境的氧 化还原程度。 继承色:陆源矿物种类和含量,如长石砂岩为粉红色, 系岩石遭受次生变化所致。
二、 成分
1 、颗粒成分 陆源碎屑: 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和岩屑。 盆内碎屑: 主要是碳酸盐鲕粒、球粒、内碎屑和化石碎屑(我国 中新生代湖相碎屑岩含少量)。
二、储层研究的阶段划分和分类
2 储层评价
探区内己有若干口探井,并已获得工业油气流。而且 已经做了一定数量的地震剖面及精细处理,测井系列 齐全,取心完整。 目标: 找出有利部位,提供加密钻探的井数和井位,并估算出 控制储量。 解决的问题: 1)四性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岩性、物性、含油气性、 电性) 2)高分辨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包括沉积相、储集物性 参数、储层厚度等; 3)圈定有利地区,提供加密钻探的井数和井位。 4)开发前期的准备工作,并制订开发概念设计或可行性 方案。
薄片鉴定
2、填隙组分 杂基(粘土和灰泥)和胶结物。 胶结物指成岩期在颗粒缝隙中形成的化学沉淀物。 主要为: 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铁矿) 硅质—石英、玉髓和蛋白石 其它铁质矿物(赤铁矿、褐铁矿和黄铁矿) 硫酸盐矿物(石膏、硬石膏、重晶石(少见))
三 、结构
1 、粒度 一般采用十进制粒度分级,编制粒度概率图和求粒 度参数多采用2的几何级数制。 砾和砂的分界也可定在2mm、粉砂和粘土的分界也 可定在0.0039或0.005mm 粒度命名法: 含量>50%——主名;25~50%——质;10~25%——含
三、油气储层地质学的近代进展 80年代以来:
1、 储、产层一体化组合研究 四性资料—测试—试井—生产动态—生产测井综合研究 重点: 产层参数、产层特征、产能判断 2 、储盖层综合研究 强化盖层研究,确定盖层封闭能力,计算盖层封闭油气 柱高度。 ——准确确定储层有效性 3 、构造、储层综合研究 1)构造和断裂的演化与储层形成机制——孔隙发育 2)不同构造类型的储层与油气富集关系——有利构造 圈闭
适用井别:
评价井,科学探索井(取心井段长、资料丰富)
资料基础:
地质录井(岩心、岩屑、井壁取心等)、地震、测 井、试油试采、实验室分析
第一章
评价技术和方法:
岩石学研究
岩石学研究 沉积相分析 成岩作用研究 温度和压力分析 储集空间和物性评价 含油性评价 综合评价
适用井别:
评价井,科学探索井(取心井段长、资料丰富)
绪 论
储层: 凡是含有流体的地层统称为储层(王允诚) 有效储层和无效储层: 有效储层:指油气既能储存又能渗流的储层。 无效储层:只能储集而不能渗流的(或在目前 工艺技术条件下仍不能流动的)储层。 产层: 储层中油气能够渗流的那一部分。 或:已经开采的具有工业价值的含油气层。
一、油气储层评价的主要内容
储层评价技术
讲授内容
一、碎屑岩单井储层评价技术 二、碳酸盐岩单井储层评价技术(简介) 三、区域储层评价技术(简介) 四、开发储层评价技术 五、储层敏感性评价
专
题
1、储集岩的分类评价方法 2、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3、储层损害的地质因素探讨 4、油藏开发期地质特征 5、油气储层的测井地质解释 6 、储层物性与孔隙结构 7、 裂缝性油气储集层 8 、储层建模与储层模拟
主要参考文献:
1 、裘亦楠 薛叔浩,油气储层评价技术(修订版),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2 、王允诚,油气储层评价,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 3 、颜其彬等,储层定量评价技术,石油工业出版 社,1999 4 、应凤祥等,中国油气储层研究图集(卷一) “碎屑岩”,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5、陶洪兴等,中国油气储层研究图集(卷二) “碳酸盐岩”,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资料基础:
地质录井(岩心、岩屑、井壁取心等)、地震、测 井、试油试采、实验室分析
第一节
基本要求
一 、以岩心录井为重点(连续素描、重点拍照) 二、 系统取样与重点取样相结合 取样密度:含油岩石5-10个/m;非含油岩石2-5个 /m;粘土岩1个/1-3m; 三 、岩屑录井和井壁取心为辅 四 、利用测井录井资料 建立岩、电关系综合剖面。 主要测井曲线: 自然电位、微电极、感应、自然伽马、密度、声波、 地层倾角等 五 、分类进行分析化验 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粒度分析、重矿 物分析、阴极发光薄片、电子探针分析、扫描电镜、 X-衍射分析、微量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图 像分析、压汞分析、油层物性分析。
三、油气储层地质学的近代进展
4 、裂缝性储层研究
多种方法研究裂缝 古应力场反演(有限元模拟) 构造曲率 测井裂缝解释 产能分布 薄片鉴定(微裂缝) 目的: 确定裂缝发育段、裂缝参数、裂缝发育平面分布特征、 高产区预测型储层研究
岩溶类型 残余岩溶强度的分布 岩溶孔隙的确定和测井响应 岩溶型储层的生产特征 物性参数
6、 非均质储层研究
岩性非均质 物性非均质——关键是渗透率的非均质 储层分布非均质
三、油气储层地质学的近代进展
7、储层模拟 沉积埋藏史 孔隙演化史 生烃史 油气二次运移 圈闭评价
碎屑岩单井储层评价技术
评价技术和方法:
岩石学研究 沉积相分析 成岩作用研究 温度和压力分析 储集空间和物性评价 含油性评价 综合评价
二、储层研究的阶段划分和分类
3、 储层(油藏)描述
油藏投入开发,相当数量的开发井,资料丰富; 目标: 精细描述储量和产能的分布,储渗体的分布及剩余油 的分布(二维,三维) 回答的问题: 1)油藏三维参数场; 2)测井解释参数图版; 3)油藏探明储量,提供储量丰度分布平面图。 4)储层改造和增产措施的地质依据,选层; 5)剩余油分布图及挖潜措施; 6)跟踪开发数值模拟;
第三节
研究成果
1 、岩心素描记录; 2 、岩心照相册; 3 、显微照相册; (普通显微片、阴极发光片、铸体片、荧光 片) 4、岩矿薄片鉴定原始记录; 5 、粒度参数、概率图、C-M图、散点图等原始 数据、图件及文字小结; 6 、其他测试鉴定资料及图表。 7 、单井岩性、电性综合解释剖面图
砾
砂
极粗砂 粗 砂 中 砂 细 砂 极细砂 粗粉砂 中粉砂 细粉砂 极细粉砂
0.1—0.05 0.05~0.01
粗粉砂 细粉砂
粉 砂 粘 土 (泥)
<0.01
2、 球度 碎屑颗粒长中短轴(a b c)的接近程度。 3 、形状 圆球状 椭球状 扁球状 长扁球状(与沉积环境有关) 4 、园度 棱角状、次棱角状、半圆状、圆状—反映颗粒结构成 熟度的重要标志 5 、表面特征 石英颗粒表面的磨光程度及刻蚀痕迹—反映颗粒成因 6 、胶结类型 碎屑颗粒与填隙物间的关系类型:基底胶结、孔隙胶 结、接触胶结、镶嵌胶结(压溶) 7 、胶结物结构 粒间化学沉淀物质的晶粒大小、生长方式、和重结晶 程度。
常用的碎屑颗粒粒度分级表
十 颗粒直径(mm) >1000 1000~100 100~10 10—1 1—0.5 0.5~0.25 0.25~0.1 巨 粗 中 细 粗 中 细 砾 砾 砾 砾 砂 砂 砂 进 制 粒 级 划 分 巨 中 砾 卵 砾 砾 石 石 2的几何级数制 颗粒直径(mm) >256 256~64 64—4 4~2 2~1 1~0.5 0.5~0.25 0.25—0.125 0.125~0.0625 0.0625~0.0312 0.0312~0.0156 0.0156~0.0078 0.0078~0.0039 <0.0039
1、储层沉积学(沉积—成岩) 2、储集物性和孔隙结构 3、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4、测井及地震的精细解释 5、储层所含流体性质及其动态特征 6、储层描述和模拟
二、储层研究的阶段划分和分类
(勘探开发程度的差异) 1、 储层诊断 勘探初期,少量地震工作,1-2口探井(资料 少)。 应回答的问题: 1)是否存在储层? 2)含油气的储层? 3)初步估算储层的孔、渗、饱参数,圈出大致 的储集空间发育区。 4)研究区储层的厚度分布图; 5)计算可能的产能和本区的预测储量; 6)确定本区是否应作进一步勘探,提供出可供 钻探的井位及经费概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