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合集下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工程教育是培养未来工程师的重要环节,而专业认证标准则是保证工程教育质量的关键。

专业认证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提高工程教育的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展开讨论,探究其重要性、内容和实施方法。

首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专业认证,可以对工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从而为学生选择学校、专业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专业认证也是学校和专业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促进学校和专业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因此,建立科学、严格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于整个工程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内容应当包括多个方面。

首先,教学质量是专业认证的核心内容之一。

包括教学计划的合理性、教学过程的质量、师资力量的结构和水平等方面的评估。

其次,教学设施和实验条件也是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校和专业应当具备一定的实验室设施和教学资源,以保障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此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果也应成为专业认证的评价指标之一。

只有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

最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实施方法应当科学合理。

首先,应当建立专业认证的评估机构和评估标准。

评估机构应当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评估标准应当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应当建立专业认证的周期性评估机制。

周期性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促进学校和专业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最后,应当建立专业认证的结果公示和使用机制。

评估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供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参考,以保障专业认证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综上所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于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科学、严格的专业认证标准,对于促进工程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提升整体水平至关重要。

希望相关部门和学校能够高度重视,加强专业认证标准的建设和实施,为工程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2009年4月)1. 总则(1)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

(2)本标准提供工程教育本科培养层次的基本质量要求。

(3)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2. 通用标准2.1 专业目标2.1.1 专业设置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 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 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

申请认证或重新认证的专业必须具有:1. 明确充分的专业设置依据和论证, 有相应学科作依托, 专业口径、布局符合学校的定位。

2.明确的、可衡量、公开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 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

3. 至少已有3届毕业生。

2.1.2 毕业生能力专业必须证明所培养的毕业生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1. 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2. 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3.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4.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5.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6. 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 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 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8.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9. 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10. 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2 课程体系2.2.1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满足预期的毕业生能力要求。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通用标准1、1 学生1、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与措施。

2、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3、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并通过形成性评价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4、有明确的规定与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

1、2 培养目标1、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3、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1、3 毕业要求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

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以下内容: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与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与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与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与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与规范,履行责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准备工作指南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准备工作指南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准备工作指南(试行)2013-05-23 (点击:73)1.申请1.1 申请条件(1)申请学校须是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学制不低于四年、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其申请认证的专业应该是已有三届毕业生、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工科专业。

(2)试点期间,申请学校应向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秘书处递交申请表(见附件1)。

1.2 申请审核秘书处收到学校申请书后,会同相关专业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对申请书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核,并做出“受理申请”或“不受理申请”的审核决定。

2.自评2.1 自评目的自评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阶段,是申请学校对认证专业的办学状况、办学质量的自我检查,主要检查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结果是否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所规定的要求,以及是否采取了充分措施,以保证教学培养计划的实施。

2.2 自评方法自评工作由学校有计划地组织进行,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精神,自始至终体现真实性、客观性、综合性,专业所在院(系)应组织教师、学生和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该项工作。

自评工作应对照指标要求,从学校办学的特点出发,通过举证的方式,详细说明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所开展的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取得的成效(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各教学环节的安排与保障、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等),阐释其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以及目标达成的程度。

撰写自评报告是自评工作的主要内容。

自评报告要对专业教育的各项内容进行自我评价、说明并附以证明材料,以供审核。

2.3 自评报告的内容和要求自评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要求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指导书”(附件2)3.必要准备条件入校考查将在学校正常教学期间进行,申请认证的学校应为专业认证考查专家组的入校考查做好如下准备工作:(1)应为专业认证考查专家组准备一间专用工作(会议)室,室内应备有供专家查阅的最基本的有关教学和教学管理等资料,如学生的作业、设计、试卷、报告、论文等;(2)应安排有专人负责配合专业认证考查专家组的工作;(3)应为专家组准备考查期间教学、实践等环节的课表、名单等;(4)不安排欢迎仪式和与认证无关的领导讲话。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1.学生1.1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内涵解释】“优秀生源”不能仅从分数衡量,要包括“质”和“量”。

“质”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生源对本专业的认识(认知度:对本专业了解的程度)和认可(认可度:喜欢本专业的程度);二是他们具有相对好的成绩(如,新生高考成绩、在校学习专业分流(一年级、二年级)的成绩)。

“量”表示生源的充足性。

“优秀生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受学校、行业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在不同专业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制度和措施”重点关注学校对专业的要求和专业采取的措施,通常包括专业生源质量分析、专业自身优势分析、招生宣传、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在校生专业认可度分析等方面。

制度措施应该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有人员、条件保证执行和落实。

此外,还应对制度执行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促进制度改进完善。

【专业自评和专家考查重点】(1)与专业招生有关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包括学校管理文件中赋予专业的责任和专业自主的制度等,特别是专业承担的提高生源质量的责任和落实责任的具体措施,对各项制度和措施效果的分析评价情况。

(2)专业对生源的期望,以及近三年生源状态和发展趋势分析,包括入学生源状况、在校生对专业的认知度、认可度以及学习意愿等;(3)保障有关工作正常有效进行的机制和执行情况。

【常见问题】(1)仅列举学校层面招生制度,专业对于吸引优秀生源的责任不明确,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措施;(2)仅列举近年专业新生高考成绩或专业分流学业成绩,并未对生源状况(包括专业分流)的变化等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3)对在校生的专业认可情况没有进行调查分析,更没有针对分析的结果采取措施,甚至对生源流失没有足够关注。

1.2 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内涵解释】专业应坚持立德树人,开展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工作,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达成毕业要求,实现学生发展。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2012年6月修订)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秘书处目录1.总则 (1)2.通用标准 (1)2.1 学生 (1)2.2 培养目标 (2)2.3 毕业要求 (2)2.4 持续改进 (3)2.5 课程体系 (3)2.6 师资队伍 (4)2.7支持条件 (4)3.专业补充标准 (5)机械类专业 (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8)化工与制药类专业 (11)水利类专业 (14)环境工程专业 (18)安全工程专业 (21)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 (24)交通运输类专业 (26)采矿工程专业 (29)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3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2012年6月修订)1.总则1.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

2. 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申请认证的专业应当提供足够的材料证明该专业符合本标准要求。

本标准在使用到以下术语时,它们的基本涵义是::(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

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2)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

(3)评估:评估是指确定,收集和准备所需资料和数据的过程,以便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

有效的评估需要恰当使用直接的、间接的、量化的、非量化的手段来检测培养目标的达成。

评估过程中可以包括适当的抽样方法。

(4)评价:评价是对评估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资料和证据进行解释的过程。

评价过程判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5)机制:机制是指针对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套规范的处理流程,同时对于该流程涉及的相关人员以及各自承担的角色有明确的定义。

2.通用标准2.1 学生1. 专业应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2. 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课程评分标准表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课程评分标准表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评分标准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评分标准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目标:课程应明确、具体,能够反映学生毕业要求的支撑,符合工程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评分时,应关注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2. 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应体现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内容安排应科学、合理,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

同时,课程内容应反映工程实践和科技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4.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应满足教学需要,包括教材、课件、实验设备、网络资源等。

教学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应与课程内容和教学需求相匹配,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5. 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应科学、客观、公正,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考核方式应多样化,包括考试、作业、实验、作品等。

同时,应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反馈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6. 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应具备足够的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能够支撑课程的教学需求。

教师应关注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7. 课程管理:课程管理应规范、科学,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

课程管理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安排、考试安排等。

同时,应对课程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评分时,应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方面,对每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估。

评分结果应客观反映课程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2条标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2条标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2条标准
1.教育目标明确:工程教育必须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这些目标应该与工程实践和行业需求相一致。

2. 课程设置符合要求:工程教育必须在课程设置方面符合要求,而这些要求必须根据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来确定。

3. 课程内容丰富:工程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丰富多彩,而且必须涵盖工程实践的所有方面,包括理论、实验和实践课程。

4. 教师专业素质高:工程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他们需要具备最新的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知识,并且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5. 教学方法灵活:工程教育的教学方法必须灵活多样,既要注重理论教学,又要注重实践教学,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式学习。

6. 学生评估科学:工程教育的学生评估必须科学合理,评估内容应该涵盖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并且评估结果必须与教育目标相一致。

7. 教学设施齐全:工程教育的教学设施必须齐全,包括实验室、工作室、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等。

8. 实践环节丰富:工程教育的实践环节必须丰富多样,包括实验、实习、项目和研究等,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

9. 毕业要求合理:工程教育的毕业要求必须合理,能够反映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并且与行业需求相符合。

10. 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工程教育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必须良好,反映出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行业认可。

11. 质量保障机制健全:工程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必须健全,包括教学评估、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师培训等。

12. 持续改进:工程教育必须持续改进,不断适应行业变化和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年11月修订)说明1.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认证。

2. 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3. 申请认证的专业应当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该专业符合本标准要求。

4. 本标准在使用到以下术语时,其基本涵义是:(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 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

(2)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养。

(3)评估:指确定、收集和准备各类文件、数据和证据材料的工作,以便对课程教学、学生培养、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等进行评价。

有效的评估需要恰当使用直接的、间接的、量化的、非量化的手段,评估过程可以采用合理的抽样方法。

(4)评价:评价是对评估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资料和证据进行解释的过程,评价结果是提出相应改进措施的依据。

(5)机制: 指针对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套规范的处理流程,包括目的、相关规定、责任人员、方法和流程等,对流程涉及的相关人员的角色和责任有明确的定义。

5. 本标准中所提到的“复杂工程问题”必须具备下述特征(1),同时具备下述特征(2)-(7)的部分或全部:(1)必须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经过分析才可能得到解决;(2)涉及多方面的技术、工程和其它因素,并可能相互有一定冲突;(3)需要通过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才能解决,在建模过程中需要体现出创造性;(4)不是仅靠常用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的;(5)问题中涉及的因素可能没有完全包含在专业工程实践的标准和规范中;(6)问题相关各方利益不完全一致;(7)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

通用标准1学生1.1 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1.2 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1.3 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并通过形成性评价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标准与方法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标准与方法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为了提高大学工程教育的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工程人才而设立的一项制度。

本文将从认证理念、标准和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认证理念1.注重质量导向:认证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工程教育的卓越与创新,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通过认证,可以促使高校对工程教育进行全面评估,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使教育质量始终处于不断提高的状态。

2.强调学生为本:认证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是评估的重要指标。

认证要求高校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注重社会需求:认证标准要紧密结合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工程专业人才。

认证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是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动工程技术的创新与进步。

二、认证标准1.课程设置:认证要求高校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课程设置应符合学科发展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2.师资队伍:高校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认证要求高校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包括具备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以及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专业导师。

3.实践教学:认证要求高校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和开展,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实训和工程项目等。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认证方法1.申请评审:高校需要向认证机构提交认证申请,并提供相关的材料和数据。

认证机构将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审核,包括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

2.现场考察:认证机构会进行实地考察,对高校的教学设施、实验室条件、教学管理等进行调查和评估。

此外,还可能与学生、教师、行业企业代表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对工程教育的看法和评价。

3.结果评定:认证机构根据评估结果,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和标准,给予高校认证结果。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 培养目标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 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3.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 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有行 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本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能在电气自动化、电能变换及应用、供配 电系统等电气工程相关应用领域,胜任电气设 备运行与维护、电气及自动化装备的生产制造 、电气产品开发设计和应用、电气工程项目实 施和管理等工作,并能承担社会经济、科技及 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以技术及管理骨干的角色 ,带领团队在创造性工程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就 的高素质应用型电气工程师。
2013年受理103个专业申请,认证了95个专业,通过78个专业点 2014年有362个专业申请,受理了137个专业,通过105+17(2013年) 2015年,受理了156个专业,通过125+6(2014年) 2016年,受理了200个专业 2017年,受理了375个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证情况
认证时间
2006 2006 2007 2007 2008 2008 2009 2010 2010 2010 2010 2011 2011 2012 2012 2013 2013 2013
学校
上海交通大学 东南大学 重庆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山东大学 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东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山东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东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以学生为中心
针对全体学生(最低质量标准) 学习产出(OBE理念)
关注学生掌握了什么知识,具备了什么能力 持续改进
围绕目标达成情况建立的几个闭环,注重证据
学生为中心
自评报告(按7条标准展开)
35

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标准

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标准

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标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说明.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认证。

. 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 申请认证的专业应当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该专业符合本标准要求。

. 本标准在使用到以下术语时,其基本涵义是:()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

()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养。

()评估:评估是指确定、收集和准备所需资料和数据的过程,以便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

有效的评估需要恰当使用直接的、间接的、量化的、非量化的手段,以便检测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

评估过程中可以包括适当的抽样方法。

()评价:评价是对评估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资料和证据进行解释的过程。

评价过程判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机制:机制是指针对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套规范的处理流程,同时对于该流程涉及的相关人员以及各自承担的角色有明确的定义。

. 本标准中所提到的“复杂工程问题”必须具备下述特征(),同时具备下述特征()()的部分或全部:()必须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经过分析才可能得到解决;()涉及多方面的技术、工程和其它因素,并可能相互有一定冲突;()需要通过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才能解决,在建模过程中需要体现出创造性;()不是仅靠常用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的;()问题中涉及的因素可能没有完全包含在专业工程实践的标准和规范中;()问题相关各方利益不完全一致;()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

.通用标准(版)学生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并通过形成性评价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

7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11)

7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11)
2.3 师资队伍
2.3.1
具有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的教师数量和符合学校现状和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教师整体结构;有适当比例具有工程经历的专职教师,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教学人员必须明确他们在专业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
2.3.2
学校要为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教师素质持续提升。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有专业教师队伍的进修、科研和发展规划;注重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培训,以提高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质量。
专职教师必须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中,并承担学生指导工作。
教师在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该从事一定的工程实际问题研究。
2.4 支持条件
2.4.1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
2.4.2
教室、实验室、实习和实训基地和相关设施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管理规范。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
必须具有保障教学运转的组织机构及人员,专业教学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完备,并能严格贯彻执行。各类档案文件管理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等科学、合理、完整,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教学质量评价及时更新。
2.6.2
建立严格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毕业生能力的实现;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的结果;有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内部机制。
2.2.3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尽可能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同时考虑经济、环境、社会、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在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突出设计和综合训练,引导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协作精神,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新思想、新改进、新发现。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制药工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制药工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专业规范(讨论稿)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1 本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1.1本专业的历史沿革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化学、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专业。

本专业名称正式出现在教育部的本科专业目录是1998年。

根据国家教委教高[1996]14号文件,《工科本科专业目录的研究和修订》课题组对当时的工科本科专业进行了较大调整,近1/2的工科专业被合并或撤销,同时也新设了一些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就是其中之一。

原来专业很多的化工大类,改名为化工与制药大类,仅设置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两个专业。

从1999年起,全国正式开始招收制药工程本科生。

尽管制药工程专业在名称上是新的,但实际上从学科发展来看它是化学制药及微生物制药等相关专业的延续,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时候的必然产物。

新设的制药工程专业,从专业面来讲,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它涉及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及它们的制剂。

当时的国家教委在制定新的工科本科目录的文件中指出:“药品是人类战胜疾病、维护健康的特殊商品。

它的研究和生产流通整个过程虽然与有机化学及化工过程密切相关,但更有其独有的特殊性。

它不仅要考虑产品的药理、药效问题,更要考虑其使用安全性和毒副作用,因此不宜将它简单地归并为化学工程问题来考虑。

目前我国制药类专业人才培养,虽然原设置的药学与制药类专业较多,但除了专业分得太细的问题外,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生产部门和行业的需要。

鉴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将涉及多学科知识交叉的制药类专业合并成大类,形成新的制药工程专业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符合国情和行业发展需要的”。

这段话实质上已经把设置制药工程专业的重要性、专业的性质和专业的任务说得非常清楚。

1.2 本专业教育现状1.2.1 国外制药工程专业现状国外的制药工程专业教学也是随着医学工业的发展而出现和发展。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化学工程与工艺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化学工程与工艺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3 专业补充标准(各专业根据本专业的特殊要求,提出特有的具体要求)3.1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认证标准1培养目标与要求1.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材料、轻工、医药、食品、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厂操作与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1.2培养要求(1)知识要求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2)能力要求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的设计方法,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具有对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3)工程要求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熟悉国家对于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2课程2.1课程设置本专业教学计划中包括下列六类课程体系:人文及社会科学课程体系;数学、物理、化学及生物基础课程体系;工程基础课程体系;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体系;选修课程体系。

各课程体系分述如下:2.1.1数学、物理、化学及生物基础课程体系(至少42学分)(1)数学数学课程可分为两部分: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

高等数学包括:函数、极限、连续、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及其应用、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级数、常微分方程。

工程数学也可分为两部分:工程数学(I)包括线性代数、概率和统计等基本知识;工程数学(II)包括数理方程,数值分析,最优化方法等。

(2)物理物理课程包括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前者包括力学(含狭义相对论),振动,波动,光学,分子物理学和热力学,电磁学;后者包括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量子物理基础等。

(3)化学化学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

无机化学主要包括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基础和元素化学等。

分析化学主要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内容。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1.学生(1)专业应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2)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3)专业必须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进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通过记录进程式评价的过程和效果,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

(4)专业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

2.培养目标(1)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3)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

评价与修订过程应该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3.毕业要求专业必须通过评价证明所培养的毕业生达到如下要求:(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2)具有运用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的能力;(3)具有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4)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5)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9)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10)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 2012年7月修订)一.通用标准1.1 学生1. 专业应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2. 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3. 专业必须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进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通过记录进程式评价的过程和效果,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

4. 专业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

1.2 培养目标1. 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2. 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3. 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

评价与修订过程应该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1.3 毕业要求专业必须通过评价证明所培养的毕业生达到如下要求: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3.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4.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5.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9.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10.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2009年4月)1.总则(1)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

(2)本标准提供工程教育本科培养层次的基本质量要求。

(3)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2.通用标准2.1 专业目标2.1.1 专业设置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

申请认证或重新认证的专业必须具有:1.明确充分的专业设置依据和论证,有相应学科作依托,专业口径、布局符合学校的定位。

2.明确的、可衡量、公开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

3.至少已有3届毕业生。

2.1.2 毕业生能力专业必须证明所培养的毕业生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3.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6.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9.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10.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2 课程体系2.2.1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满足预期的毕业生能力要求。

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课程结构比例科学合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含外语)约为总学分安排的15%;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约为总学分安排的15%;工程基础类课程、学科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约为总学分安排的40%;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约为总学分安排的25%。

(另见2.2.2 实践环节和2.2.3 毕业设计(论文))2.2.2 实践环节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除在校内开展实践教学外,还要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动手、综合、实验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

2.2.3 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尽可能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同时考虑经济、环境、社会、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在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突出设计和综合训练,引导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协作精神,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新思想、新改进、新发现。

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2.3 师资队伍2.3.1 师资结构具有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的教师数量和符合学校现状和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教师整体结构;有适当比例具有工程经历的专职教师,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教学人员必须明确他们在专业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

2.3.2 教师发展学校要为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教师素质持续提升。

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有专业教师队伍的进修、科研和发展规划;注重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培训,以提高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质量。

专职教师必须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中,并承担学生指导工作。

教师在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该从事一定的工程实际问题研究。

2.4 支持条件2.4.1 教学经费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

2.4.2 教学设施教室、实验室、实习和实训基地和相关设施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管理规范。

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

2.4.3 信息资源具备满足教学和科研所必须的计算机、网络条件以及图书资料等。

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2.4.4 校企结合具有稳定的校企合作伙伴,吸引企业积极参与专业的教学活动,提供工程实践条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较好的作用。

2.5 学生发展2.5.1 招生能够保证较多数量与较高质量的生源。

2.5.2 就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毕业生去向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吻合。

2.5.3 学生指导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能够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平台,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

2.6 管理制度2.6.1 教学制度必须具有保障教学运转的组织机构及人员,专业教学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完备,并能严格贯彻执行。

各类档案文件管理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等科学、合理、完整,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教学质量评价及时更新。

2.6.2 过程控制与反馈建立严格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

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毕业生能力的实现;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的结果;有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内部机制。

2.7 质量评价2.7.1 内部评价专业必须证明建立适宜的机制,定期对专业培养目标及其达成度进行校内评价,其中应包括学生对课程和学习的反馈。

学校、教师、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质量有较高的认可度。

2.7.2 社会评价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质量有较高的认可度。

专业的社会评价较好,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

主要包括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社会舆论对该专业的反映,就业单位、学生继续深造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对该专业毕业生情况的评价。

2.7.3 持续改进专业具有比较完备的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

必须证明专业培养目标定期评价的结果用于本专业系统和持续的质量改进。

3.专业补充标准机械类专业1.适用范围本认证标准适用于:机械类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等。

2.培养目标与要求2.1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宽厚的基础理论和较扎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专门知识,能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2.2 培养要求机械工程本科专业认证在于从整体上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毕业生的状况。

学校成功地达到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否,应检验其毕业生能否具有以下知识和能力。

(1)知识要求:掌握机械工程、机械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

(2)能力要求:(a)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b)具有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c)具有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工程要求:(a)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b)具有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c)具有在机械工程实践中初步掌握并使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

(4)特别要求:知识面宽广,并具有对现代社会问题的知识,进而足以认识机械工程对于世界和社会影响的能力。

3.课程体系3.1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由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自主设置,本专业补充标准只对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四类课程的内容提出基本要求。

各校可在该基本要求之上增设课程。

3.1.1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28学分)数学类包括线性代数、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和数理统计、计算方法等不同课程。

自然科学类的科目应包括物理和化学,也可考虑生命科学基础等。

3.1.2 工程基础类课程(至少22学分)工程基础类综合了数学、基础科学、工程科学、零部件与系统,以及满足特殊需要的加工工艺等方面的专业课程。

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包含: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电控制、工程测试及信息处理等相关科目与实践性教学环节;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应包含:热加工工艺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热加工工艺设备及设计、检测技术及控制工程、CAD/CAM基础等相关科目与实践性教学环节;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应包含:过程(化工)原理、机械设计基础、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控制技术与应用等相关科目与实践性教学环节;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应包含: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现代控制理论、机电控制、工程测试及信息处理、CAD/CAE/CAM基础、管理科学基础等相关科目与实践性教学环节。

工程设计与实践是一种具有创造性,重复性并通常无止境的过程,它要受到标准或立法的约束,并不同程度取决于规范。

这些约束可能涉及经济、健康、安全、环境、社会或其他相关跨学科的因素。

3.1.3 学科专业基础类课程(至少22学分)学科专业基础类的科目以数学和基础科学为基础,但是它本身则更多地传授创造性应用方面的知识。

一般应包括数学或数值技术、模拟、仿真和试验方法的应用。

侧重于发现并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这些科目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热力学、电工电子学、控制理论和材料科学基础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科目。

工程基础类、学科专业基础类两者总计最少62.5学分。

3.1.4专业类课程(至少15学分)各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调整选修课设置与内容,办出特色。

3.2 实践环节(至少16学分)实践能力是集分析、设计、开发为一体的综合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机械类专业教育的重要特点。

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工程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 及科技创新实践、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构成了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3.2.1 工程训练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工程技术教育和工艺技术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工程训练包括机械制造过程认知实习、工程训练概论、基本制造技术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电子工艺基础训练、机电综合技术训练等。

3.2.2 实验课程实验类型包括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配合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仪器选择、测试分析的综合实践能力。

3.2.3 课程设计在专业教学中为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等课程安排课程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