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习版)汇总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汇总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广播的定义
–通过无线电波、线缆系统(包括电缆、光纤及将来可能发展的其他传输介质)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有规律的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上述
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本身,可统称为广播系统(broadcast)。
•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语言的形成与使用
–文字的创制与运用
–印刷术的发明
–无线电传播的发明与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广播电视:当代重要的大众传媒
–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开办了广播电视机构
–电视机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
–广播电视已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之一
•广播电视改变信息接收方式及结果
–广播电视则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边界,提供了点对面的传者和受众之间传播可能性
–广播电视还能给人更为身临其境的体验与感受
–广播电视已成为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的生活情状、思维框架和文化景观
第二节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物理性
–声音的立体感与空间信息
–声音的心理性
•无线电理论及初期应用
–无线电波的传输与接受真正从科学原理到应用于人类的传播领域——最初的发明是无线电报
•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费森登与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李·德福雷斯特。
–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是美国第一个正式申请商业执照的电台,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广播电台
第三节电视广播的发明与发展
•电视画面的物理特性
•电视的理论基础与阶段性成果
•电视广播的早期发展
–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历山大宫建成英国第一座正式的电视台,也是世界第一座正式电视台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广播电视节目——类型、市场与编排【圣才出品】
第七章广播电视节目——类型、市场与编排
7.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广播电视节目的种类和发展
广播电视节目,是指广播电视机构播出内容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播出形式和构成单元。由于广播电视的线性传播特征,广播电视节目也必须根据线性传播的逻辑和规律,不仅要按照时间段来划分节目单位,也要按时间顺序来播出节目内容。
1.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类别
(1)新闻类节目
①消息类新闻节目
大体包括动态新闻、简明新闻、综合新闻等。
②新闻专题节目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与报纸的特稿、通讯颇有类似之处,相对于动态类的简明新闻综
合新闻而言,可以用较多的时间容量、较大的篇幅来对新闻进行较为详尽深入的报道。
③新闻评论节目
以传播观点为主,新闻事实往往作为立论的基础和论据呈现。
④电视新闻类纪录片
如今一些研究者和业界人士认为,从创作者的主体性到题材的表现方式和风格,纪录片与新闻都有本质的不同,因而会对新闻类纪录片这一提法有所质疑。
⑤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新闻杂志
新闻杂志型节目借鉴杂志的编排方式,把不同题材内容和题材样式的新闻节目组合串联在一起。
⑥广播电视新闻类谈话节目
新闻类访谈和谈话节目如今也是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文艺娱乐类节目
①广播文艺的基本类别
音乐节目、评书、小说连续广播、诗歌散文、曲艺和戏曲节目、广播剧、电影录音剪辑等等。
②电视文艺的基本类别
音乐、舞蹈、杂技、评书、戏曲曲艺、戏剧等。
③DJ主导的广播流行音乐节目和听众点播
在目前的广播文艺娱乐节目当中,流行音乐节目占据很多的播出时段,并且与流行音乐产业紧密结合,通过排行榜等推介方式与唱片工业产生互动。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习资料汇总
广播电视概论复习资料
一世界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1、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尔发现电磁学基本原理,被誉为“无线电之父”。
2、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产生、发射与接收无线电波的方法,并找到了测量光波及电磁波的科学方法。
3、费森登和德福雷斯特首先成功地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人类自己的声音。
4、1906年圣诞之夜,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传声实验标志着无线电声音广播的问世。
5、美国无线电公司(RCA)是收音机最早的制造者。
6、1920年11月2日,美国呼号为KDKA的第一个领有营业执照的商业广播电台在匹兹堡正式开播,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
7、最初的无线电广播是中波和短波调幅广播两种方式。
8、调频广播为米波,与中波广播相比的优势:
①声音优美动听,可做高保真广播;
②抗干扰能力较强;
③广播频段可以容纳大量发射机,播出多套节目;
④在使用同等功率发射机时,调频广播发射台的服务范围比中波发射台大得多;
⑤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立体声广播;
因此,发达国家都把调频广播作为对国内广播的主要收听覆盖手段。
9、1948年6月30日,贝尔实验室晶体管研制成功,是无线电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对电子工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10、90年代出现的数字音频广播堪称广播技术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11、数字广播与模拟广播相比的优点:
①具有激光唱盘一样的音质;
②抗干扰能力强,甚至在使用便携式收音机和汽车收音机时,也没有杂音或干扰;
③每个电台所占频带非常窄,可利用频率数量大大增加;
④地面广播和卫星广播均能采用同一技术;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广播电视:一般认为,通过无线电波、线缆系统向广大地区或
一定区域有规律地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本身,可统称为广播系统。(笔记:是大众媒介及其技术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产物。)
2、涵化理论:美国格伯纳提出,研究者探究电视塑造的世界和真
实的现实世界的差异,考察电视对于个人的长期的“涵化”效果,研究发现电视节目编排的整体模式是公众对社会现实达成共识的重要来源,电视培养了人们的共同观念,可以使人们以电视屏幕上呈现的社会情状、价值观和思维体系来看待真实的现实世界,是当今社会文化主流的首要渠道。“涵化理论”研究表明,电视暴力内容不仅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而且电视内容也会影响到人的态度、价值、思想方式等内心世界。
3、新闻:新近发生的或预计将来要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4、民生新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自上而下进行单向灌输和指导的
工具,而成为发出民间声音的通道,鼓励民众通过它进行意见的表达,发扬民主的作用。它的本质特征是:民生内容,平民视角,民主的价值取向。
5、深度报道:在新闻业界被认为是“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
背景,揭示明日之意义”。深度报道与新闻业作为独立社会力量的存在息息相关,也与大众媒介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密不可分。
6、真人秀:又叫真实电视。有学者概括为“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
定情景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
争行为的记录和加工”,认为自愿参与、规定情境、给定目的、特定规则、竞争、记录和加工这些元素构成了真人秀节目的共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第一章
1广播电视:通过无线电波,线路系统(包括电缆,光纤及将来可能发展的其他传输介质)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有规律地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的本身,可统称为广播系统。
2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语言的形成与使用,文字的创造与使用,印刷术的发明,无线电技术运用于传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3声音的三个物理特性:
(1)声音的物理性,即声源的振动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的传播;
(2)声音的立体感与空间信息;
(3)声音的心理性
人耳对声音的主观评价:音色;音调;响度
人耳的听觉范围:一般在16Hz到20000Hz之间,而频率低于16Hz的次声波和高于20000Hz 的超声波,人耳一般不能听见。
4.贝尔德的实验:1925年10月2日,苏格兰科学家.约翰·贝尔德利用尼普柯夫发明的机械扫描盘,在伦敦的一次实验中成功“扫描”出木偶的图像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贝尔德也因此被称作电视之父第二章
新中国电视台:中国电视的初创期1958——1965年,中国电视的停滞期1966——1976年,中国的电视的恢复期1977——1978年,中国电视的发展期1979年至今。
第四章
1.广播电视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关系:
首先,广播电视的发展直接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其次,广播电视的发展还依赖于国家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再次,社会对信息的需求程度也直接促进了广播电视的发展程度。第四,广播电视的发展依赖于巨额的广告营销收入。此外,居民的消费
水平也影响广播电视的发展水平。
复习 广播电视概论
43
• 特别报道 对可预见的、既定时刻发生的或突然发生的、
社会普遍关注度高的重大事件的报道。
内容要么特别重大,要么转瞬即逝,是不得不报的、 紧迫的,题材不会重复。
44
专题报道 对某一阶段时期内大家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及
事物、或值得大家关注的社会问题及事物,予以专 题报道,题材可以具有重复性。
1、访谈式 2、论辩式 3、讲述式
49
广播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构成元素 • 话题 • 嘉宾 • 受众 • 节目主持人
50
广播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构成元素
• 话题的选择原则 1、时效性 2、引导性 3、接近性 4、普及性 5、具体、形象、平实
51
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
52
我国体育广播的发展 • 第一次赛事实况转播
61
• 电视综艺节目: 按播出样式可分为: 1、电视综艺晚会 2、电视综艺栏目
62
• 按节目要素可分为: 1、娱乐资讯类节目 2、娱乐谈话类节目 3、综艺表演类节目 4、游戏娱乐类节目 5、益智竞猜、博彩类 6、真人秀
63
• 电视剧类型: 长短: 单本剧(电视电影) 连续剧:表现较长的故事,每一集中有未完成的情节和连 续的线索。 系列剧:有同样的主要人物(常规角色)和各自不同的剧 情。
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条线
复习广播电视概论
复习广播电视概论
汇报人:
2024-01-05
•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
•广播电视的类型与节目形态目录
•广播电视产业经营与管理
•广播电视的社会责任与影响
•广播电视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19世纪末期,人类开始尝试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标志着广播电视的诞生。
20世纪初,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逐渐普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
和娱乐的主要渠道。
20世纪中叶,卫星技术的发展使得广播电视信号覆盖范围更广,全球范围内的信息
传递成为可能。
起源与发展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广播电视信号的质量和传输效率。
网络化技术使得广播电视媒体与其他媒体之间的融合成为趋势,拓宽了传播渠道。
新媒体技术的涌现改变了传统广播电视的传播模式,观众可以更加方便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技术进步与影响
面对新媒体的竞争,广播电视行业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观众不
断变化的需求。
保护知识产权和打击盗版行为是广播电视行业面临的长期挑战,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
力度。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将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互动方
式。
未来趋势与挑战
02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
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顺序是预先设定好的,受众需要按照时间顺序收看,无法选择。
线性传播
覆盖范围广
视听结合
广播电视信号能够覆盖广阔的地区,使得受众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接收到节目。
广播电视传播融合了视觉和听觉元素,能够提供更为丰富和立体的信息内容。
03
02
01
传播方式与特点
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专业的技术和团队来完成,
以确保节目质量和效果。
广播电视概论复习精要 考试必考
广播电视概论复习精要
一、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
又称信息传播方式的五次革命,分别是: 1、语言的形成与使用; 2、文字的创制与运用;
3 、印刷术的发明; 4、无线电传播的发明与应用 (广播电视传播); 5、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广播电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 。
二.声音的特性 1 声音的物理性(本质上是一种波动); 2、声音的立体感与空间信息; (立体声广播) 3 、声音的心理性。
三、电视发明的理论基础
硒的发现: 1817 年瑞典科学家布尔兹列斯发现了硒。
理论基础: 1873 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梅证实了硒的“光电效应”。
尼普柯夫圆盘 1884 年德国工程师保罗·尼普柯夫发明机械性无线电图像扫描盘,即“尼普柯夫圆盘”。
四、电视之父
1925 年 10 月 2 日,苏格兰科学家约翰· 贝尔德用机械扫描盘成功扫描出木偶图像,这是电视诞生的标志。
五、彩色电视制式标准
NTSC (美洲)台、日、韩; PAL (亚、西欧)中、港、澳; SECAM (东欧) 六、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
人民广播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播事业。
1940 年 12 月 30 日(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延安西北的五度湾村窑洞里开始试验播出。
七、世界广播电视机构的三种不同体制及特点
1 、国有/国营广播电视机构: (1)由国家所有,政府直接建立、管理和控制; (2) 代表官方立场,负起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受众的责任; (3)经营主要由政府拨款,同时也依靠小部分广告收益。
2 、公共机构经营型广播电视机构: (1) 广播电视机构由国家委托或特许公共机构经营;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答案汇总
1、世界第一家广播电台,
KDKA,(1920年11月2日)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亚历山大宫建成英国第一座电视台,也是世界第一座电视台。我国第一座广播电台是由美国记者奥斯邦与一位旅日华侨合作建立的。
1923年1月23日,“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正式开始播音,这是中国境内第一次出现无线电广播。
中国人自己筹办广播电台开始于1923年。1923年,奉系军阀在原来军用无线电台的基础上成立了东三省无线电台。
我国国民兴办的第一座民间性质的广播电台,新新公司无线电台。
1958年5月1日晚,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播。
2、电视制式分类
目前由于世界各国对于彩色电视的红绿蓝三基色光束采用的编码、解码方式不同,形成三种不同的彩色电视制式。(1)NTSC 制,优点,解码线路简单,设备成本较低。缺点,相位容易失真,色彩不太稳定等。美国,加拿大等美洲国家,日,韩,菲律宾等以及我国台湾地区。(2)PAL制,对相位失真不敏感,图像彩色误差较小,与黑白电视的兼容也好。但是相应的PAL制的编码与解码技术要比NTSC制来得复杂,接收机的造价也相应较高。德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我国内地和港澳地区。(3)SECAM制,抗干扰性好,彩色效果出色,但是兼容性较差。法国,苏联(俄罗斯),非洲大部分国家以及原苏东集团的主要国家。3,、广播电视的特点:(1)传播
对象的广泛性;(2)传播速度迅
速及时;(3)丰富的视听语言作
为传播符号,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和感染力;(4)接收方式的随意
性和伴随性;(5)线性传播,顺
最新自考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归纳
第一章世界广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
第一节广播的问世与广播事业的发展
一、无线电的发明
1819年,丹麦的汉斯·克里斯蒂·奥斯特发现电与磁有密切的关系。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确立电磁感应定律。
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韦是历史上最早研究无线电波的人。他于1873年发表了《电磁理论》,在理论上为后来的电磁学确定了最初的概念。他还用数学论证,电波向外传播的速度和光速一样,每秒钟约3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7.5周。麦克斯韦被公认为“无线电之父”。1884年起,德国科学家海泥瑞基·赫兹开始在德国若干大学进行一系列实验,最终找到了产生无线电波、发射无线电波以及接收无线电波的方法,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理论。1888年,发表了《电磁波及其反应》的研究报告,是有关电磁波特性分析的最早著作。为了纪念赫兹发现无线电波的贡献,人们一度把无线电波称为赫兹波。1965年,国际无线电协会确定以“赫兹”为无线电波波长的计算单位。
1889年俄国的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提出了利用电磁波进行无线电通讯的设想,并于1894年研制成一台无线电发报机。但是未被推广、运用。
西方国际普遍认为,无线电的发明人是意大利科学家古格列莫·马可尼。1897年,马可尼在伦敦成立无线电报通讯公司。1899年,美国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在新泽西州成立。1901年12月,马可尼完成了第一次跨越大西洋两岸的远距离无线电通讯。
◆无线电的发明对人类信息传播的意义是什么?
无线电通讯技术是人类传播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对20世纪社会生活产生过深刻影响的无线电报、无线电话、无线传真、无线电广播、无线电视等,都是运用无线电技术的成果。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复习笔记 (复旦版)
第一章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1.彩色电视的制式标准
-NTSC制(简称N制)美国、加拿大、日本;PAL制英国、澳大利亚、德国、中国大陆(PAL-D制半制式);SECAM制法国、俄罗斯;
第二章中国(大陆)广播电视的发展(简答)
1. 1926年10月1日,我国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率先开始播音,成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2.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诞生日期确定为中国人民广播诞生纪念日。
3.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实验广播。
4.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定名为“中央电视台”,缩写为CCTV,成为国家电视中心。
5.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即现在的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1958年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建成并开始试播,1959年同月正式对外播出,这是我国第二座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
6.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阶段
1)起步时期(1949年之前)
2)初步发展时期(1949-1965年)
3)挫折、滞留时期(1966-1976年)
4)复苏、振兴时期(1977-1980年代中期)
5)发展、繁荣时期(1980年代中后期至今)
7.改革开放以来的广播事业发展(简答)
首先,广播事业基础建设高速发展。随着广播发射功率的扩大、广播专用微波传输网延伸覆盖,广播转播台站和地方台站遍布全国,我国广播事业又有了进一步的发挥发展。我国广播已形成以中心台为枢纽各种传书手段相结合与全国地方电台(站)相连接的广播覆盖网络。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习资料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P1-2广播电视的学术定义:一般认为,通过无线电波,线缆系统(包括电缆,光纤及将来可能发展的其他传输介质)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有规律地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本身,可统称为广播系统。
P10发现电磁效应的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博士;确立电磁感应定律的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及电磁学大成的苏格兰科学家、被称为“电磁学之父”的麦克斯韦;首先通过科学实验证实无线电波存在的德国物理学家赫兹。P13 1920年11月2日,威斯汀豪斯公司在
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它开播的第一天就播出了当天举行的总统大选结果,这是美国第一个正式申请商业执照的电台,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广播电台。
P16 1925年10月2日,苏格兰科学家约翰·贝尔德在伦敦的一次实验中成功“扫描”出木偶的图像看做是电视诞生的标志,贝尔德也因此被称为“电视之父”。
P17尽管美国是最早进行实验性电视播出的国家,但直到1941年7月1日,美国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商业电台——全国广播公司(NBC)的WNBT电视台才获准开播。P19红、绿、蓝三基色为三原色。
P22—23 NTSC制(也可简称N制)。即
由美国无线电公司(RCA)1946年研发成功“点描法彩色电视标准”,改制式于1953年年底被批准成为国家标准后,改以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的缩写来命名。优点:有解码线路简单,设备成本较低;缺点:存在相位容易失真,色彩不太稳定等不足。目前采用NTSC彩色电视制式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等大部分美洲国家,以及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等。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广播电视新闻——类别与变化【圣才出品】
第八章广播电视新闻——类别与变化
8.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概念和基本类别
1.广播电视新闻的基本概念
广播电视新闻,作为通过某些特定的电子技术(如无线电、光缆、卫星)公开传播的正在或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信息,则是广播电视的特性导入新闻定义的结果。
2.广播电视新闻的种类和特点
(1)按新闻发生地,可分为本地新闻、全国新闻、国际新闻。
广播电视国际新闻的来源如下:
①购买海外通讯社和广播电视机构的节目素材。
②广播电视机构派出自己的记者采访报道的国际新闻。
(2)按新闻题材,可分为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社会新闻、法制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教育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
(3)按新闻体裁,可分为消息、深度报道、新闻专题、新闻评论、人物专访、特写、通讯等。
(4)按新闻采编方式,可分为口播新闻,(电视)图像新闻,现场报道/录音报道,现场直播。
(5)按新闻的播出方式分,可分为直播新闻、录播新闻。
3.栏目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脉络
(1)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发展历程
中国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的栏目化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①从“电视新闻”到“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时间为1958~1978年。
②从《新闻联播》的创办到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栏目的开办,时间为1978~1987年。
③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和福建电视台《新闻半小时》栏目的创办,时间为1987~1992年。
④大型新闻杂志型栏目《东方时空》与新闻评论栏目《焦点访谈》的创办,时间为1993年至今。
(2)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的特点
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概论》参考复习资料
一,常识选择题(包括具有首创意义,第一,年份,国家,人物)
1电视的出现:1936年11月2日,位于伦敦市郊的亚历山大宫的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台开始正式播出,这是世界上第一座正式电视台。人们把这一天作为电视事业的开瑞。
2、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电视实验广播的国家。
3、第一座实验电视台出现于1928年。
4、彩色电视的开办:1954年,美国正式开办彩色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的国家。美国的彩色电视采用的制式是NTSC制。
5、中国电视事业起步于1958年。
6.1949年10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建立。
7.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建设方针。
8.1993年,中央把广播电视正式列入第三产业,广播电视改革进步深化。
二,名词解释和部分选择会出现的题目:
1.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分别表达不同的内容,只不过这两种之间存在着一种有机的联系,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段。
2.非线性编辑:是以硬磁盘为记录媒体,在编辑过程中可以对节目素材进行随机存取,不按时间顺序记录或重放编辑,可以随意完成各种功能的编辑手法。
3.广播三要素:语言,音响,音乐。
4.电视纪录片:它主要是对某一特定的现实生活或历史事件,人物等做较细致,完整深入报道的一种电视新闻节目。
5.电视制式——是指一个国家在播放电视节目时所采用的特定制度和技术标准。除NTSC制式之外,法国和德国的科学家分别在这一基础上研制出了SECAM制和PAL制。中国使用的是PAL制式。
PAL制式彩色电视是逐行倒相制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中央电视台虚拟演播室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网络化:编辑系统
非线性编辑网络集成了非线性编辑系 统和网络的共同优势,所有网上资源实时 共享,还可以把一个电视节目的不同部分 同时分头制作,是人才资源素材资源、设 备资源得到极大优化,大大提高了节目制 作效率,同时也为编辑人员的艺术创作开 辟了广阔的天地。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第五次传播革命对广播电视的影响
• 数字化 • 网络化 • 新媒体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数字化
• 图像质量明显提高---抗噪声能力强
• 数据容量明显提高---多种数据显示
• 1998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世界上首次播 出数字电视节目
Part I: 广播电视的技术发展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 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 • • • 口语传播阶段(开口说话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文字传播阶段(用手写字,是传播突破过去的时空限制) 印刷传播阶段(实现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复制) 无线电传播阶段(实现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 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 无线电传播阶段:技术革命 电报的诞生:莫尔斯发明第一台实用电报机,7年后世界 第一封电报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 广播电视就是这一阶段的产物。
无线电传播的意义:(1)电子通讯使人类逐渐实现远距 离信息传递的实时传播。(2)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 息系统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 承的效率和质量都产生巨大的飞跃。(3)推动计算机的 产生。
章 广第一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一个虚拟主持人的故事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近年来,我国 电视台在各种直播、 专题节目中大量使 用了虚拟演播室技 术,使得观看电视 不再是一种不能到 达现场的替代品, 甚至超过了现场观 看的信息量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数字化
• 处理手段明显提高 --数字化特技 --非线性编辑 --虚拟演播室
百集系列片《感知中国》总片头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 数字传播阶段(实现数字化处理、高速传送、全球覆盖与 多媒体化的传播方式)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 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 口语传播阶段:语言是在人类劳动和社会写作活动中产生 的。(桑代克的语言起源假说) • 口语最早是用不同的声音为周围事物命名,亦即一种将声 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 • 在语言不断发展过程中,人类逐渐对事物进行归纳和分类, 把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化过程。 与此同时,语言本身也逐渐发展向抽象表意,成为一种能 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雷力
2013
Media Observatory
授课与考核方式
• 课堂讲授+讨论/练习+堂下作业+期末考试
• 学期成绩计算方式: 课堂/堂下作业 30分 + 期末考试 70分 = 100分
本学期课程重点
• 1、了解广播电视的技术、组织、市场与制度 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了解影响广电前景的新技 术。 • 2、了解不同传播与管理体制下的广播电视模 式,深入了解中国广播电视的原则与法规。 • 3、了解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与行业伦理,初 步建立起广电工作者的职业伦理观。 • 4、了解广电受众的特征与一般测量办法。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 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数字传播阶段:技术革命,以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发明 为标志。 这一阶段对传媒及传播活动的影响最为显著地体现在媒介 形式的融合方面,比如传统媒体中的报纸、图书、广播电 视与互联网网络的融合。 三网融合趋势: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与互联网的融合。 (几个层次的融合:功能、内容生产、组织结构) 互联网电视的诞生。
1994年3月,美国 Ultimatte公司和德国IMP GmbH公司以“技术演示”的形 式第一次展示了实时虚拟演播 室。
近两年来随着大洋、索贝、 新奥特、奥维迅、方正等一批 国内视频厂商将其移植到PC平 台上,它的成本大幅下降,功 能实用、操作简便、视频指标 高,从而使虚拟演播室真正具 有了进入广大电视台的现实性 和可能性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 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 文字传播阶段:文字是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 展而来。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 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 印刷传播阶段:技术革命 1)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 2)古登堡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标志着现代印刷时代的到 来。 3)欧洲工业革命,印刷术也随之进入机械动力和电力生 产的阶段。
信号输入 接口单元
中央处理 单元
信号输出 接口单元
多媒体素材存 储 单元
非线性编辑系统简图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非线性编辑系统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章 广第一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网络化:播放平台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 网络化:播出平台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新媒体:IPTV
美国Infonetics研究公司最新发布的一份对网络协定电视(IPTV )市场的调查报告说,网络电视服务的营业收入、订户和资本支出正 在迅速攀升,全球网络电视服务年收入在2009年前将增至440亿美元 以上。报告说,虽然现在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 ---数字用 户线)是这类服务的主力,但未来几年内宽带供应商也将提供包括电 话、网络和数码电视在内的三合一IP服务。 报告说,2004年全球各地的服务供应商投在与网络电视有关的 服务基础设施上的资金达3.04亿美元,预计2009年将增至近45亿美元。 目前,网络电视订户正在快速增加,2009年前全球将突破5300万户, 其中亚太地区的订户增长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