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辨证临床诊疗指导标准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摘要:
一、后循环缺血的概念及症状
二、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名称
三、中医对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方法
四、预防后循环缺血的建议
正文:
后循环缺血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其主要症状包括头晕、眩晕、呕吐等,严重者甚至可有昏迷、呼吸心跳骤停。
中医将后循环缺血称为“脑络痹”,认为其发病原因与肝、肾、脾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诊断后循环缺血时,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在治疗方面,中医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滋养肝肾为主要目标。
针对后循环缺血的预防,中医建议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要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消除病因,降低发病风险。
综上所述,后循环缺血在中医中被称为“脑络痹”,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及临床应用
新疆中医药2020年第38卷第2期50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0Vol.38No.2•护理园地•《眩晕(后循环缺血冲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及临床应用马晓健,代文科(平度市中医医院,山东青岛266700)摘要:总结《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及临床应用体会。
参照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2013年)、耳眩晕(梅尼埃病)等39个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结合临床护理,制定出《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内容包括证候要点、症状/证候施护、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健康指导、护理难点、护理效果评价。
2019年1月至7月,有252例眩晕(后循环缺血)患者采用《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并进行护理效果评价,方案实用性强43例(17%),实用性较强192例(76%),实用性一般15例(6%),不实用2例(1%),客观地反映了《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实施效果。
关键词: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效果评价《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艸明确指出,推动中医护理发展,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创新中医护理模式,提升中医护理水平。
2013年至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陆续下发了52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没有涵盖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而眩晕(后循环缺血)的患者是脑病科的优势病种,大约占所有诊疗患者的24%,科室按照眩晕(后循环缺血)的护理常规运用耳穴贴压、穴位按摩、艾灸、穴位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通过辨证施护解决各种症状。
2019年1月将眩晕护理常规与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倒进行整合优化,形成一个新的中医护理方案实施于临床,效果较好。
报道如下。
1方法1.1制定《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参照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结合《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沪里的眩晕护理常规和本科室患者特点,制定《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内容包括证候要点、症状/证候施护、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健康指导、护理难点、护理效果评价六大部分。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栗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症状,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等有助诊断。
有条件做头部CT、MRI、颈动脉彩超等项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要别人帮助。
轻度:0级、Ⅰ级;中度:Ⅱ级、Ⅲ级;重度:Ⅳ级、Ⅴ级。
(二)证候诊断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或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吐,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是指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包括眩晕、头晕、视物旋转、共济失调等。
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以便及时进行治疗和管理。
首先,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应当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头晕、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症状,医生应当认真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详细的症状表现,以便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其次,临床检查也是后循环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神经系统检查、眼底检查、听力检查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表现,进一步确定诊断。
此外,影像学检查也是后循环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MRI、CT、颅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明确患者的病变情况,进一步确定诊断。
最后,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
比如内耳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等,都可能引起眩晕、头晕等症状,需要通过相关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
总之,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病史询问、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和鉴别诊断等手段,以便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和管理提供依据。
希望临床医生能够加强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及时进行诊断和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参考文献 [ 1 】 胡亚美, 江载静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M】 . 7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00 2: 43 7 . 4 4 2.
阿拓 莫兰为GS H 制剂 1 ,是 由谷氨酸 、半胱 氨酸和甘 氨酸残基 组 成 的三肽 ,在肝 细胞 内含量 最丰富 ,具有 保护肝细胞 膜 ,促进肝脏 合 成及解 毒功能 的作用。 同时 ,G S H 是细胞 内重要的调节 代谢物质 ,能
・
中医中药 ・ 1 9 3
中 医治疗后循环缺血 性眩晕
周 艳 红 纪春 玲
( 吉林省梨树 县中医院 ,吉林 梨树 1 3 6 5 0 0 )
【 摘 要】 后 循环 缺血 ( P C I )是 由 于各 种 病 因引起 的椎 一 基 底 动脉狭 窄或 闭塞 而导致 脑干 、小脑 或枕 叶 皮层 的缺 血 。眩 晕 / 头晕是 P C I 的最 常 见症状 之一 。对 后循 环 缺血 性眩 晕的 中医辨证共 分为肝 阳上 亢 、 气血 亏虚 、 肾精 不足和 痰 浊 中阻 四型 。 口服 中药 配合针 灸治疗 ,可取得
曾经记载着 “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
为之眩” , 《 素 问・ 至真要大论 》 中病机十九条 中便有 “ 诸 风掉眩 ,皆 属于肝 ”的论 断。后世 医家对眩晕 多有 发微 , Ⅸ 诸 病源候论 》中 “ 风
眩候”中记载 “ 风眩,是体虚受风,风人于脑也。诸腑脏之精 ,皆上 注于目,其血气与脉 ,并上属于脑 ,循脉引于 目系,目系急,故令眩
茵栀黄由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组成黄芩能清热解毒抗感染茵陈能利湿退黄增加胆汁分泌栀子能降低血中胆红素几者合用则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协同作用药物通过诱导肝酶系统增加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增强胃肠蠕动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并且对多种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有明显抑制作用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分层次辨证治疗
[ b tat P s r r i uai c e c et ocmmo l iadsaeC nb iie t t c d e sinfr f r t l A src] ot i r l o i h miv rg o eo cc tn s i ncncl i s. a e vddi oa ak n mi o ee i i e d n t a r s o Di n a
因病机彼此互相影响 ,相互转化 。发作期 以标实为主 ,缓解期 以本 虚为主 。因此治疗本病 同时,必须重视辨证 ,分清标本 , 依其缓急而治 。
证论治 。按本虚 、标实、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三个层次指 导辨证
用药I,与传统方法相 比思路清晰,明显提高治疗 效果。下面 】 】
3 分层次辨证及用药
丁亮吾 张慧永
( 河南 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4 0 0 ) 5 0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7 。8 0( 0 1 30 1 —2 证型 :A 6 47 6 2 1 )2 —100 GD
中图分类 号:1 5. 1 54 2
【 要 】 后循环缺血性 眩晕为 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可分为发 作期和缓解期进行辨证治疗 。 摘 按本虚 、 实、辨病与辨证相 结 标 合三个层次指导辨证 用药 ,发作 期以标 实为主,按痰 浊上扰 、风 阳上扰 、瘀血阻滞进行 辨证 。缓解期 以本虚为主 按气血亏虚 、
Dig o i a d T e t e t By t e v r a, t n a d r a , d n i i g d s a e d s n r m e o i e r e lv l o u d c CM r g , a n ss n r am n . i u l sa d r e l i e t y n ie s sa y d o sc mb n d t e es f i a e T h t f n h e g n du s t e ma n at c r h e l b h e m n t e d su b c , n it r a c n t e s n b o d s sso il ci . miso 血e h i t k t ma k t e r a, y p l g o h itr a e wi d d su b n e o h u , lo t i fd a e tc Re s in t a o n a o v ru l a e . c r i g t l o e c e c , i e d lc f in y e s n e o i lci a . d p y a e t n t ie s s a d s d o s i a ・ s d Ac o d n o b o d d f in y l ra k o d e s e c fd ae t 1 An a t n i d s a e n y r me t b i v n a k c o o n c mb n d T la i k n . n sg i c n l r v et e a e t fe t o i e . o ce r h n ig Ca in f a t i t i y mp o et r p u i e c . h h c
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概况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0卷第20期 -147-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概况A review on treating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with TCM medicine刘楠茜1陈茂玲1陈慧1张永全2*(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南宁, 530001)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8)20-0147-证型:ADI【摘要】后循环缺血(PCI)是眩晕的常见病因,易触发脑血管意外事件,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渐多,本文就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病机、分证论治、专方论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分证论治;专方论治【Abstract】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 is a common reason of vertigo, easily trigger cerebrovascular, with high disability rate and mortality rate. In recent years, studies on treating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with TCM medicine were more and more.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PCIV,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pecific prescriptions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Keywords】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reatment with special prescription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8.20.065循环缺血(PCI)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
8.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涞源县中医院内科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后循环缺血诊断依据标准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标准:依据患者的症状,如出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头晕、呕吐等临床表现,特别是小脑、脑干缺血症状,以及相关检查确定存在后循环血管狭窄或者闭塞。
后循环缺血是一种供血障碍。
后循环系统主要为脑干、小脑、丘脑等提供血运。
一旦发生缺血,患者可引起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头晕、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诊断后循环缺血除了上述临床症状外,还需要神经影像学检查确定后循环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病变依据。
同时,还需排除引起头晕、眩晕的其他原因。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动脉狭窄和闭塞,栓塞、穿支小动脉病变等。
总而言之,当患者出现头晕、眩晕、呕吐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去医院进一步行核磁共振检查。
如果确定后循环血管狭窄或闭塞,应考虑诊断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处理及时,预后一般良好。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正式
眩晕(后循环缺血)诊疗方案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
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
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
一、诊断标准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二、中医辨证治疗1.肝阳上亢型:以眩晕为主, 伴耳鸣、头痛且胀,或自觉颈项板样僵硬, 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怒时晕痛加重,心烦少寐,多梦,口干或苦,舌质偏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 平肝潜阳。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5g(先煎),钩藤15g(后下),天门冬15g,麦门冬15g,白芍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牛膝15g,桑寄生15g,石决明30g(先煎),黄芩15g,夜交藤15g,菊花10g。
若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者为肝胆热盛,加龙胆草20g,大黄6g(后下)。
中成药:天麻素注射液20ml 加入0.9%生理盐水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静点, 每日1 次。
针灸疗法:取穴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行间、太冲、太溪;只针不灸,用泻法;2. 痰浊上蒙型:头晕目眩, 或头重如裹, 甚则神志迷蒙, 一侧肢体发麻或沉重无力, 或突然昏仆, 少时而醒, 平素嗜酒食甘, 体肥, 少气懒言, 嗜卧欲寐, 口中黏腻不爽, 胸膈满闷, 恶心, 舌苔厚腻, 脉弦滑。
治疗: 祛风豁痰通络。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g, 白术10g, 天麻15g, 陈皮10g, 茯苓10g,白芍10g,甘草6g,石菖蒲10g,竹茹10g,郁金10g,僵蚕10g。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辨证临床诊疗指导标准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辨证临床诊疗指导标准聂云天1王慧荣2孙权(通讯作者)3(1齐齐哈尔医学院2012级临床专业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 ;2 齐齐哈尔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 ;3 齐齐哈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本文刊登在《医学信息》杂志,2013年第26卷第7期【摘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古今中外临床上都对后循环缺( posteriorcirculation ischemia,PCI)都进行过深入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中医学在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着独到的诊疗见解,本文阐述后循环缺血的基础知识,祖国医学的辩证分型、辩证治疗以及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最新认识。
从中医辩证学理论方面将对后循环缺血性的发病机制以及分型治疗进行深入剖析,阐述中医辩证理论基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字]:“后循环系统”、“眩晕”“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guid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basic knowledge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the motherland medicinedialectical classification, dialectical treatment and modern medicine thelatest understanding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From the aspects of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lectical to the pathogenesis of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researches in treatment and classification, anddiscusses the dialectical theory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ischemic vertigo play a guiding role.Keywords: "CirculatorySystem", "Vertigo""Ischemia"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临床上都对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都进行过深入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中医学在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着独到的诊疗见解。
眩晕的中医诊断标准
眩晕的中医诊断标准
在中医上,对眩晕进行诊断的同时,需要同中风、癫痫、厥证等其他疾病导致的眩晕进行鉴别。
在中医上,眩晕即头晕眼花,轻者在闭目后眩晕可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常见原因包括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
一、诊断:
1、肝阳上亢:长期忧郁、恼怒导致肝阴耗损、风阳内动,进而会导致患者出现肝阳上亢,除出现眩晕外,患者还会伴有头痛、面色红赤、舌红少苔等症状;
2、气血亏虚:患者长期久病或过量失血会导致气血不足,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失所养,患者除出现眩晕外,还会出现舌淡、头痛等症状;
3、肾精不足:可有先天、后天或老年性肾精不足,肾精可以生髓,如果肾精亏虚导致精髓不足,上下都虚就会引起形成眩晕症状,除此之外患者还会出现头胀痛、舌淡、苔薄等症状;
4、痰浊中阻:部分患者喜欢肥甘、厚腻的食物,过量食用则容易伤脾胃,脾虚则导致水谷不化、聚湿生痰,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会引起眩晕,还会伴有头沉、上身困重、舌苔厚腻、脉滑等症状。
二、鉴别:
1、中风:中风患者除出现眩晕外,还可以表现为两眼歪斜、语言不利、手足麻木等症状,且通过检查可以发现病灶;
2、癫痫:癫痫是突然性发作,而且患者可口发猪羊叫声,且可能伴随口吐白沫、角弓反张等症状;
3、厥证:厥证是突发的晕厥,并且患者手足冰凉,但眩晕无此表现。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眩晕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眩晕眩是眼花,晕是头晕,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内耳迷路病、颈椎病以及脑部肿瘤等疾病。
起病原因,与素质不强、病后体虚、忧思郁怒及饮食辛辣肥甘等有关。
病理表现有虚实两个方面,虚证为心脾气血不足或肝肾阴精亏损,不能上荣于脑;实证为风阳上扰,或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所致。
【诊断】1.详询病史,有无晕船晕车现象、发作情况及既往病史等;检查有无耳病、颈椎病、心血管疾病或眼球震颤等,并测量血压,化验血常规,颈椎X线摄片及耳科检查,以鉴别眩晕的原因。
2 .头晕无外物及自身旋转感,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贫血等病引起。
3 .眩晕呈阵发性,有外物或自身旋转感,伴恶心呕吐,或眼球震颤,多为内耳迷路、颈椎病或脑部疾病。
【治疗】一、辨证论治辨证当分标本虚实。
本虚属肝肾阴精亏损者,宜滋养阴精;属心脾气血不足的,宜补益气血。
标实属风阳上亢的,治予熄风潜阳;属痰浊中阻的,宜化痰和中。
如虚实错杂,当标本兼顾。
1.气血不足头晕目花,突然坐起时眩晕加重,平卧低头较缓,耳鸣,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或萎黄,气短自汗,体倦无力,苔薄质淡,脉细软。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举例:归脾汤加减。
党参或太子参IOg,黄黄10g,当归10g,白芍10g,川尊3g,熟地15g,炒枣仁12g,夜交藤15g,柏子仁10g。
加减:食少,大便澹,去熟地黄,加炒白术10g,砂仁壳3g。
妇女崩漏失血引起,去川苜,加制首乌12g,阿胶IOgo4 .肝肾亏损眩晕,午后入晚加重,烦劳思虑则剧,精神委靡,记忆力减退,腰酸,膝软,遗精,耳鸣,五心烦热,睡眠不安,形体消瘦,苔少,舌质红,脉细弦。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举例:杞菊地黄丸加减。
地黄12g,制首乌12g,山萸肉IOg,五味子5g,怀山药12g,茯苓10g,枸杞子12g,菊花6g,潼蓑藜10g。
加减:头晕痛,耳鸣,虚阳上亢者,酌加牡蛎、磁石各30g,龟甲15g。
5 .风阳上亢眩晕如坐舟车,耳鸣,头胀疼或抽掣痛,性情急躁,常因恼怒而晕痛加重,烦热面赤,失眠多梦,四肢麻木,口苦,苔黄,舌质红,脉弦数。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建议收藏)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文档交流(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
文档交流(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
文档交流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
文档交流(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
..。
文档交流(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
.文档交流(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辨证临床诊疗指导标准聂云天1王慧荣2孙权(通讯作者)3(1齐齐哈尔医学院2012级临床专业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 ;2 齐齐哈尔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 ;3 齐齐哈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本文刊登在《医学信息》杂志,2013年第26卷第7期【摘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古今中外临床上都对后循环缺( posteriorcirculation ischemia,PCI)都进行过深入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中医学在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着独到的诊疗见解,本文阐述后循环缺血的基础知识,祖国医学的辩证分型、辩证治疗以及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最新认识。
从中医辩证学理论方面将对后循环缺血性的发病机制以及分型治疗进行深入剖析,阐述中医辩证理论基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字]:“后循环系统”、“眩晕”“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guid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basic knowledge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the motherland medicinedialectical classification, dialectical treatment and modern medicine thelatest understanding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From the aspects of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lectical to the pathogenesis of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researches in treatment and classification, anddiscusses the dialectical theory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ischemic vertigo play a guiding role.Keywords: "CirculatorySystem", "Vertigo""Ischemia"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临床上都对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都进行过深入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中医学在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着独到的诊疗见解。
大量临床数据表明老年人是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必须及时发现并及时治疗,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治疗此类疾病将大大延长患此类疾病患者的生命。
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率较高,危害性较大。
此篇文章将详细论述关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以及中医辨证临床诊疗的内容。
1后循环系统的解剖学基础以及血液供应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颜叶及上段脊髓。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第6~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行于延髓腹侧,在脑桥下缘,左、右椎动脉合成1条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沿脑桥基底沟上行至脑桥上缘,分为2条大脑后动脉。
大脑后动脉绕大脑脚向背侧,其皮质支主要分布于颜叶下面和枕叶内侧面,以及两叶外侧面的边缘部。
供应大脑后2/5的血液,包括枕叶、颜叶的基底面及丘脑。
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分支如下: (1)脊髓前、后动脉发自椎动脉,分布于脊髓。
(2)小脑下后动脉发自椎动脉,分布于小脑后下部及延髓背外侧部。
(3)小脑下前动脉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小脑下。
(4)小脑上动脉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小脑上部。
(5)脑桥动脉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脑:.(6)迷路动脉发自基底动脉或小脑下前“脉,入内耳门,分布于内耳。
(7)大脑后动脉绕大脑脚向背侧,其皮质支主要分布于颜叶下面和枕叶内侧面,以及两叶上外侧面的边缘部。
中央支亦起自根部,供应背侧丘脑、内、外侧膝状体及下丘脑等[1]。
2中医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认识以及辨证分型古代医家的认识祖国医学对眩晕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动主升。
《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汉代张仲景对眩晕一症未有专论,但却阐述了眩晕的辨证论治,如小柴胡汤治少阳眩晕,大承气汤治阳明腑实之眩晕,真武汤治少阴阳虚水泛之眩晕,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治痰饮眩晕。
《丹溪心法·头眩》曰“:头眩,痰扰气虚并火,无痰则不作眩”。
强调气虚痰浊在眩晕病机中的重要性。
《景岳全书·眩运》中有“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的记载,等等[2]。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分型标准根据2009 年《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诊断标准诊断。
眩晕中医辨证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
风阳上扰: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
舌红,苔黄,脉弦滑。
痰浊上蒙: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
苔白腻,脉弦滑。
气血亏虚: 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
舌淡,苔薄白,脉弱。
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
舌红,苔薄,脉弦细[2]。
3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风阳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指脑内后循环区域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神经内科系统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为特点,常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站立或行走不稳等症状,日久可能会形成后循环梗死而导致生命危险。
其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
眩晕的病机比较复杂,多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主要是肝肾阴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多相兼为病,或风痰上扰,或痰瘀互结,或气虚血瘀,阴虚阳亢。
风眩宁煎方的药物组成为:半夏、白术、天麻、川芎、茯苓、陈皮、石菖蒲、胆南星、泽泻、葛根、徐长卿、怀牛膝、炙甘草。
方中半夏降逆止呕,陈皮理气健脾,合用燥湿化痰;茯苓利水渗湿,白术燥湿利水,共用以健脾利湿;天麻、徐长卿熄风止眩,川芎理气活血通络,石菖蒲、胆南星开窍化痰,葛根、泽泻升清降浊,怀牛膝补益肝肾。
其中天麻有降低心脑、外周血管阻力和扩张小动脉及微血管,增加心脑血流量的作用,葛根、川芎、泽泻等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阻止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中药风眩宁煎方(组成:半夏12 g,白术12 g,天麻12 g,川芎12 g,茯苓12 g,陈皮12 g,石菖蒲9 g,胆南星9 g,泽泻12 g,葛根30 g,徐长卿15 g,怀牛膝20 g,炙甘草6g)250 ml分早晚2次服,每次125 ml[3]。
4痰浊上蒙型: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眩晕中的痰浊上蒙型制定如下标准: 头重如裹, 视物旋转, 胸闷作恶, 呕吐痰涎, 苔腻, 脉弦滑。
眩晕的缘由在病机方面形成了因风、因痰、因火、因虚等不同流派。
其中, 因痰致眩学始于张仲景。
《金匮要略·痰饮病》云: “心下有支饮, 其人苦冒眩。
”其痰饮上犯清窍致眩理论颇受后世医家重视。
宋·严用和说: “七情所感,遂使脏气不平, 郁而生涎, 结而为饮, 随气上逆, 令人眩晕。
”李东垣《兰室秘藏·头痛》所论恶心呕吐、不食、痰唾稠黏、眼黑头眩、目不能开, 如在风云中, 即是脾胃气虚、浊痰上逆之眩晕。
朱丹溪更力倡“无痰不作眩”之说。
如《丹溪心法》云:“头眩, 痰夹气虚并火, 治痰为主, 夹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则不作眩, 痰因火动; 又有湿痰者”。
故降火化痰为关键当口服三仁温胆汤。
药物组成: 陈皮 9g, 半夏 9g,茯苓 12g, 枳实 12g, 竹茹 9g, 杏仁 9g, 苡仁 30g, 白蔻仁 9g( 后下), 生姜 6g, 大枣 9g。
每日 1 剂, 水煎两次, 分早、晚两次温服[4]。
5气血亏虚型:主要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精神萎靡、肢倦乏力、活动时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无华,唇甲色淡,失眠心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以补气升清、养血安神。
方用升陷汤或归脾汤加减。
常加入一些补肾填精之品,如鹿角胶、阿胶、枸杞子、熟地黄等药,以求精血互生。
若平素脾胃虚弱者,治疗应注意补而不滞,以防碍胃,壅遏气机,用升降之法。
常加一些补气药力量平缓之品如山药、薏苡仁,茯苓、白扁豆、莲米等,并加荷叶以升清阳[5]。
6肝肾阴虚型:中老年人肾气逐渐衰退,肾阴不足、肝阳上尤情况多见,加之饮食不节或其他不良生活习惯,痰湿亦盛,年纪越大,情况越明显。
后循环缺血性按晕也多发生在中老年,此时人体脏气衰减,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化生乏源,疲积凝滞在所难免;先天之本渐耗,肾脏蒸腾气化功能减弱,水湿内停,聚而为痰,痰随气升,阻滞中焦,则清阳不升,油阴不降,脑失所养,造成形成头晕症状。
本病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肝肾不足,气血虚弱为主,标实与风、火、痰、湿、疲有关,虚实之间常可相互转换。
采用益肾定弦汤加减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益肾定按法主要由下列药物组成:天麻15g,钩藤15g,葛根15g,川莒15g,鸡血藤30g,泽馬20g,半夏lOg,山萸肉30g,党参15g,黄疾15g,枸祀30g,何首乌30g等。
方中枸杞、何首乌、山萸肉补益肝肾;参、疾补中益气,与川弯、升麻相伍,升提阳气,与白苟、当归、益母草相配,益气活;泽瑪配白术名为泽馬汤,善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按”;天麻、钩藤为平肝熄风;半夏和胃降油;鸡血藤、川尊活血行气。
益肾定按汤以补益肝肾为主,兼顾熄风、化痰、祛疲,根据风、火、痰、疲等偏重不同,加入相应药物治疗,标本兼治,祛邪不忘本,扶正不忘邪[6]。
7后循环缺血现代医学的最新认识后循环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 包括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attack,TIA) 和脑梗死。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是 PCI 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栓塞是其最常见的发病机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