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详解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汉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课前: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如古代皇帝和丞相的故事,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元世祖等)为课堂作准备。
2、课内:(1)教师应注重将知识灌输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模拟场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历史上的重大问题的现场摸拟,并对学生参与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评价,如学生扮演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
(2)通过学生角色体验,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
(3)注重加强学生合作探究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合作探究主要解决:(1)君权与相权演化的趋势?(2)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演变过程。
(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三个阶段及各个阶段特点。
(4)汉至元明清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3、课后:请同学们进一步查找资料,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和腐败。
查阅有关资料,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在近代以来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进行思考和总结。
【教学重点】: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
【教学难点】:历朝官制十分繁复纷乱,要全面详尽地掌握是十分困难的,应当要求学生了解其中与课本内容有关。
【教学方法】:注重情景设置下的启发式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朗读:好了歌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人民版《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word教案

高一历史集体备课设计编号:003宣政院(藏、川、青)5、明:承宣布政使司、府、县6、清:省、道、府、县从以上政治制度的演变中,你得出了什么规律性认识?提示: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
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③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第三点内容教师可作为补充)【重难点问题释疑】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魏晋南北朝时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将东汉以来的尚书台改为尚书省,又设立中书省和门下省,但这三个部门尚未构成中枢权力机构。
(2)隋唐确立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是中书省(隋简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朝中枢权利机构的变化宋朝三省长官形同虚设,又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最高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
军政归枢密院掌管,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并称“二府”。
而财政归三司掌管,三司的长官三司使又称“计相”。
(4)元朝实行一省制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其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2、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1)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或回答结束后,教师快速在黑板上将相关问题的知识框架进行板书;或事先做好课件。
这样学生可以形成对知识的直观认识。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页眉内容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版必修第一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只有在初中时对本节内容有所涉及,但仅停留在表层,对中国古代专制皇权的知识一般仅限于观看影视作品时留下的大概印象,对专制皇权的起源、发展等具体知识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了解皇帝制度;西汉的中朝与外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元朝的行省制度等历史概念。
●了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理解封建皇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
●认识元朝行省制度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了解秦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权力的目的和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它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成就的同时,应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与腐败。
【知识重难点】知识重点: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变革,使学生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
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
知识难点:君主专制政体的评价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的分析与把握。
【教学思路】情景设置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画图法,联系法,情景再现过程:1、课前预习学案: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如古代皇帝和丞相的故事,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元世祖等)为课堂做准备。
2、课内:(1)教师应注重将知识灌输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模拟场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历史上的重大问题的现场摸拟,并对学生参与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评价,如学生扮演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君主专制政体的基本概念。
2.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过程。
3. 探究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
二、教学重点1.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过程。
2. 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
三、教学难点1. 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简要介绍君主专制政体的基本概念。
Step 2:知识讲解(10分钟)1.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过程,包括起源、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了解君主专制政体的主要特点,如君主的绝对权力、地位的世袭性和权威性等。
Step 3: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改革。
2. 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Step 4:知识拓展(10分钟)1.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包括君主的宣传与教育、军事力量的控制和法律制度的改革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对社会的影响。
Step 5: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组讨论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在历史上的具体案例,如法国的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和中国的清朝时期等。
2. 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方式以及结果。
Step 6: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方式的重要性。
2. 展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成果。
五、课堂作业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文章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方式,字数不少于500字。
六、板书设计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演进过程:起源、发展、衰落- 主要特点:君主的绝对权力、地位的世袭性、权威性- 强化方式:宣传与教育、军事力量的控制、法律制度的改革七、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这一政体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布置了作业以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经典教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知识点一 君主专制的演进 1.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弊端: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2.君权和相权(1)调整原因⎩⎨⎧①防范宰相擅权。
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调整措施①西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组成“中朝”参与决策,削减“外朝”权力。
②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③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
知识点二 古代的监察体制和选官制度 1.监察体制(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汉代: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3)发展:汉代以后各朝均有设置,如唐代有御史台、宋代有提点刑狱司、元代有御史台等。
(4)作用⎩⎨⎧①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②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2.选官制度(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汉武帝时创立,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做官。
魏晋南北朝时演化为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
(3)科举制⎩⎪⎨⎪⎧①实施:隋代创立以考试选官的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八股取士。
②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知识点三 行省制度 1.历代行政区划演变(1)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制,后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
教学设计: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王二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由于这一学习内容涉及的历史阶段较长,应当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历史脉络,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各种相关资料,插图等总结出对于历史规律的认识。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的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和腐败。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历朝官制十分复杂纷乱,要全面详尽地掌握是十分困难的,应当要求学生了解其中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基本知识,认识政治史的主要特征。
(四)教具准备幻灯片、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秦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后中国历代政治体制沿袭秦政,君主专制政体逐渐强化。
而本节就是总结了中国古代王朝专制政体逐步强化,政治权力逐步集中的历史。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历史。
(多一、“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引导学生看书,归纳出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核心内容或“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皇权至高无上。
(可举例说明)这种皇帝制度在中国维持两千年之久,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方才废除。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P13“学习思考”;再现这种“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
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君权和相权君主不是三头六臂,为了更好的执政,任命人员成为自己的政治助手,处理各种事务。
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就是皇帝的主要助手。
皇帝在执政过程中,通常注意限制相权来独揽行政大权。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3课教学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2.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①特点: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
②表现:A.集行政、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
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③影响:A.君主的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法。
B.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④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巩固练习】1、皇帝制度的创立始于()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2.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地方推选郡县制 C.中央设三公九卿D.设立严密的监察制度二.中国古代相权的演变:1.君权与相权发展的总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汉至宋代抑制或分散相权的主要措施:⑴秦:是百官之首,助理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⑵汉朝:汉初:丞相实为掌握行政实权总理。
汉武帝:削夺相权①频繁任免丞相。
②设“中朝”(又称“内朝”)抑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
⑶唐朝:三省六部制,实行多相制度,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职能: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
参加政事堂议事的其他官员身份亦等同于宰相。
⑷宋代:设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分化相权。
⑸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权归六部。
【规律总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
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巩固练习】2、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C.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D.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3、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A.地方势力的削弱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C.决策中枢的转移D.外戚和宦官专权4、(2001全国文综卷)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古代监察体制:①秦朝:设立监察机构,负责中央和地方和监察。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第一章:君主专制政体的起源1.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的定义和特点1.2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1.3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在古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影响第二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2.1 介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过程2.2 分析各个朝代的君主专制政体特点和变化2.3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演进的原因和影响第三章: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3.1 介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措施3.2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强化的原因和背景3.3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强化对社会的影响第四章:君主专制政体的挑战与改革4.1 介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面临的挑战4.2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改革的动力和阻力4.3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改革的意义和效果第五章:君主专制政体的终结与影响5.1 介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终结过程5.2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终结的原因和背景5.3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终结对中国的影响和遗产第六章:君主专制政体的法律制度6.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法律制度特点6.2 分析各个朝代法律制度的演进与变化6.3 探讨法律制度在维护君主专制政体中的作用第七章:君主专制政体的官僚体系7.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官僚体系组织结构7.2 分析官僚体系在君主专制政体中的运作机制7.3 探讨官僚体系对君主专制政体的支持与限制第八章:君主专制政体的经济政策8.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经济政策特点8.2 分析各个朝代经济政策的演进与变化8.3 探讨经济政策在维护君主专制政体中的作用第九章:君主专制政体的文化和教育9.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文化和教育政策9.2 分析文化和教育政策在君主专制政体中的作用9.3 探讨文化和教育对君主专制政体的维护与批判第十章:君主专制政体的对外关系10.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对外关系特点10.2 分析各个朝代对外关系的演进与变化10.3 探讨对外关系在维护君主专制政体中的作用第十一章:君主专制政体的社会控制11.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社会控制手段和机制11.2 分析社会控制在维护君主专制政体中的作用11.3 探讨社会控制对君主专制政体的影响和局限性第十二章:君主专制政体的人民生活12.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人民生活状况12.2 分析各个朝代人民生活的演进与变化12.3 探讨人民生活对君主专制政体的支持和反对第十三章:君主专制政体的改革与创新13.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改革与创新措施13.2 分析改革与创新在君主专制政体中的作用和意义13.3 探讨改革与创新对君主专制政体的影响和结果第十四章:君主专制政体的衰落与挑战14.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面临的衰落和挑战14.2 分析衰落和挑战的原因和背景14.3 探讨衰落和挑战对君主专制政体的影响和后果第十五章:君主专制政体的历史评价与反思15.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的历史评价和观点15.2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优点和缺点15.3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对现代政治制度的启示和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展开,重点和难点如下:重点:1. 君主专制政体的定义、特点及其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第一章:君主专制政体的起源1.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的定义:君主专制政体是一种政治制度,国家的最高权力集中在君主手中,君主拥有绝对的统治权。
1.2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的起源:君主专制政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巴比伦和古希腊等。
1.3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在古代中国的演变:从周朝的封建制度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逐渐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2.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在中世纪欧洲的演进:从封建制度到绝对君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在欧洲逐渐强化。
2.2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在欧洲的强化原因:经济、政治、宗教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2.3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在欧洲的影响: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建立,但也导致了人民的权力和自由受到限制。
第三章:君主专制政体的挑战与改革3.1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面临的挑战: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问题使得君主专制政体面临着挑战。
3.2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的改革措施:为了应对挑战,一些君主采取了改革措施,如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改革政策等。
3.3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改革的局限性:一些君主进行了改革,但由于君主专制政体的本质问题,改革往往受到限制,无法根本改变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第四章:君主专制政体的衰落与终结4.1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衰落原因:内部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外部压力等因素导致君主专制政体逐渐衰落。
4.2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的终结:在近代,君主专制政体在欧洲和美国等地逐渐被推翻,民主制度取而代之。
4.3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衰落的影响:君主专制政体的衰落为民主制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也促使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和发展。
第五章:君主专制政体的影响与反思5.1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影响:君主专制政体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5.2 反思君主专制政体:通过对君主专制政体的反思,我们可以认识到民主制度的重要性,以及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专题一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提供的图文资料,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基本知识(重点);2、了解中国古代从汉朝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重点);3、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这一阶段的演进脉络与特点,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的能力。
(难点)4、通过学习,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的成就,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教学过程:一、基础篇学生背写上一节的知识点1、什么是宗法制?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有哪些?中国现在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与分封制有密切联系的有哪些?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三大特点是什么?4、秦统一中国的四大步骤是什么?5、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郡县制的实行,成为取代的重要标志。
6、三公九卿制度中,三公是指哪些人?他们各自的职责有哪些?二、升华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完成,教师适当补充。
(大概需要15分钟)1、概括秦朝至清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的措施。
2、根据所学知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存在的主要矛盾,用史实加以说明,并指出矛盾发展的趋势。
3、如何评价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可结合高中常考问题一本全P15解答)三、巩固篇15分钟完成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秦以后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进与强化的过程。
重点把握了两对矛盾的发展变化(即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课后反思:本节是学考前的一节复习课,重在让学生注意了解历史发展中的历史线索,从而逐步建立知识框架。
但由于学生课下预习不够到位,以至于背写和自主学习的过程较缓慢。
希望以后在这方面加强训练。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第一章:君主专制政体的起源1.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的定义:君主专制政体是一种政治制度,国家的最高权力集中在君主手中,君主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
1.2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的起源:君主专制政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巴比伦和古希腊等。
1.3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包括君主的绝对权力、世袭制度、中央集权和等级制度等。
第二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2.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的发展:君主专制政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封建君主制、绝对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等。
2.2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原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受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国家权力的加强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等。
2.3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过程:君主专制政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如欧洲君主专制政体的兴起和发展、中国的封建君主制等。
第三章: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3.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是指君主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权力。
3.2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强化的原因: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内部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外部威胁的增加等。
3.3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强化的手段: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手段包括改革、中央集权、法制建设和军事力量强化等。
第四章:君主专制政体的影响4.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的影响:君主专制政体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4.2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正面影响:君主专制政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4.3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的负面影响:君主专制政体可能导致权力过于集中、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第五章:君主专制政体的终结与转型5.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的终结:君主专制政体的终结是指君主制度被推翻或转变为其他政治制度。
5.2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终结的原因:君主专制政体的终结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内部的政治动荡、经济危机和社会变革等。
历史ⅰ人民版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历史ⅰ人民版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汉王朝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2、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归纳的方法理清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的两条线索〔即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理清从汉至元政治制度发展脉络,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利用表格对比“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之间在选官对象、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历史作用等方面的异同点。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的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和腐败。
2、学生可以查阅有关资料,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在近代以来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进行思考与总结。
【二】课标内容及重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三〖重点难点〗分析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按朝代顺序,分别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两个方面,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演变顺序:〔1〕中央政治制度有: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中书门下、参知政事的设置以削弱相权;元朝设置了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2〕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四】不同版本的教材分析人民版教材从皇帝制的演进、君权与相权之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演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行省的设置等四个方面来分析汉到元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进程。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建议:(1)、本节教材的课标要求是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关于政治制度涉及面较广,教材讲述的五方面内容主要是体现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
内容丰富,充实因而课时较紧,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2)、第一目“法令出一”,讲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即皇帝制度,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的由来及其特征。
可结合课本“学习思考”中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的内容来加深对皇帝制度特征的理解。
(3)、第二目“君权与相权”,通过历代削弱、分散相权来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汉武帝削弱相权主要举措有两种:一是频繁换相,二是用中朝来架空外朝权力。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及召集政事堂会议,实际起到了分散相权的作用。
到了宋代通过设置中书门下以及增设参知政事等方式进一步分割相权。
到明初正式废丞相。
(4)、第三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主要讲述中国历代监察体制的演变,要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也是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监察制度发展走向健全正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强化。
《君主专 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学设计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历程,包括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重要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
掌握君主专制政体强化的主要表现和特点,如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的膨胀、官僚制度的演变等。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演进与强化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史料分析、图表解读、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探究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思考现代政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汉至明清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历程和主要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强化的表现和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君主专制政体演进与强化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必然性。
对君主专制政体的评价和反思。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君主专制政体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构建清晰的历史框架。
2、史料分析法展示历史文献、图片、图表等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3、问题探究法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4、角色扮演法安排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场景,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图片或视频,提问:秦始皇是如何实现对全国的统治的?从而引出君主专制政体的话题。
2、讲授新课(1)秦汉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初步建立讲解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介绍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推恩令、设立内朝等。
(2)隋唐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完善讲述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运作机制,强调其对皇权的加强和行政效率的提高。
分析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探讨其对官僚选拔和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精品教学设计(6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精品教学设计(6页)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皇帝制度;西汉的中朝与外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元朝的行省制度。
2.理解封建皇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
3.了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4.了解秦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权力的目的和影响。
认识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过程与方法]1.从剖析秦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运用图示、引文等材料,比较古代政治发展变化特点,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
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教学重点:君主专制制度演进的过程及特点。
教学难点:历朝官制十分复杂纷乱,要全面详尽地掌握是十分困难的,应当要求学生了解其中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基本知识,认识政治史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材料教学法、谈话法、图表教学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读打油诗:“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思考:高高在上的皇帝的烦恼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概括:皇帝的烦恼主要集中在权臣对皇帝权力的威胁和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的威胁,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在封建社会皇帝是如何应对这些威胁的。
[新课设计]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君主专制政体)的确立(阅读)[读史感悟一]阅读材料: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四川省高中历史上学期第4周《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新课讲授1、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
—频繁换相、布衣将相、中外朝
制度
出示材料,师生一起分析,感知
制度发展的过程(重点处理中外
朝制度)
材料三:中朝,内朝也。
大司
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
散骑、诸吏为是朝。
丞相以下至
六百石为外朝。
……至昭、宣
(帝)之世,大将军权兼中
外……在内期闻政事。
――《汉
书刘辅传》
(2)材料三叙述的是什么制
度?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
么实质问题?
内外朝制度
汉初相权危及皇权,中外朝制度
削弱了相权,实质上加强了皇
权。
2、唐代限制相权的措施——三
省六部制
出示材料,重点分析三省六
部制的特点:相权一分为三,宰
相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三省既相
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最
终扩大了皇权,保证了封建君主
专制中心地位。
3、宋代限制相权的措施——二
府三司制(设副相,分化事权)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
军县御史
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
刺史制度
御史台督察院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先秦:世官制——世卿世禄
两汉至魏晋:察举制——推荐任
命
学生回
答,
教师点
拨
环节4
学生回
答
教师点
拨
环节1
学生回
答,
教师补
充。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

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导入】好了歌皇帝的烦恼人人说做皇帝好,人人说做皇帝好,君权与相权选官制度其实皇帝也苦恼;其实皇帝也苦恼;忠奸难辩睡不好,忠奸难辩后宫争宠吃不消;后宫争宠吃不消;监察制度要是官吏选不好,官 吏 难选 贪污腐败治不了; 腐 败 难 治最怕地方造反了, 地 方 难 管身家性命也难保。
身家性命也难保。
皇帝究竟有哪些烦恼,这些烦恼如何解决呢?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情况, 感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新课探讨】一、君权与相权——中央行政制度(丞相制度)的演变1、秦朝:三公九卿制示意图:2、阅读材料,指出汉朝丞相制度的变化:材料一:汉景帝时期,窦太后想封其兄王信为侯,景帝不敢独自做主,“请得与丞相计之”。
而丞相周亚夫说:“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丞相不同意,景帝也只好作罢。
材料二:汉初丞相有权任命四百石以下的官员,有权举荐六百石到二千石高级官员。
田蚡为相时举荐的官员超过了两千石的品秩。
材料三:汉武帝时所用丞相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
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 “田蚡不足与计”。
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当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
此外,武帝还大胆启用出身寒微的士人做官:比如从奴隶群众提拔了卫青做大将军等。
地方制度材料四:汉武帝时丞相任职时间和离任原因:变化:汉初:汉承秦制,丞相位高权重,实际上是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汉武帝时:①频繁更换丞相;②让平民出身的人参议要政;③确立内外朝制度:内朝又称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拥有决策权;外朝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沦为执行机构。
内朝牵制外朝示意图:3、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
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
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
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
初中新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
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案
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
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教学时:2时。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建议:
(1)、本节教材的标要求是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关于政治制度涉及面较广,教材讲述的五方面内容主要是体现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
内容丰富,充实因而时较紧,因此在整体设计本教学过程和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2)、第一目“法令出一”,讲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即皇帝制度,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的由来及其特征。
可结合本“学习思考”中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的内容来加深对皇帝制度特征的理解。
(3)、第二目“君权与相权”,通过历代削弱、分散相权来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汉武帝削弱相权主要举措有两种:一是频繁换相,二是用中朝来架空外朝权力。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及召集政事堂会议,实际
起到了分散相权的作用。
到了宋代通过设置中书门下以及增设参知政事等方式进一步分割相权。
到明初正式废丞相。
(4)、第三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主要讲述中国历代监察体制的演变,要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也是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监察制度发展走向健全正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强化。
()、第四目“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讲述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对于世官制与察举制可作一般了解,重点应放在科举制的讲述上,应讲清科举制最初实行的进步性。
到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科举才成为了人们思想发展的桎梏,其消极性日益显现。
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来分析评价历史事物。
(6)、第五目“行省的设置”,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的演变,要给学生理清从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地方行政设置演变情况,关键是突出元朝行省设置的重大影响,同时还需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和调整变化是服务于中央集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