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三角形基本概念课后作业.1.1三角形基本概念课后作业
三角形知识点复习总结
21D CB AD CB A三角形复习⒈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 用符号表示为△ABC ,三角形ABC 的边AB 可用边AB 所对的角C 的小写字母c 表示,AC 可用b 表示,BC 可用a 表示.注意:(1)三条线段要不在同一直线上,且首尾顺次相接;(2)三角形是一个封闭的图形;(3)△ABC 是三角形ABC 的符号标记,单独的△没有意义. ⒉ 三角形的分类: (1)按边分类: (2)按角分类:⒊ 三角形的主要线段的定义: (1)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 表示法:1.AD 是△ABC 的BC 上的中线.2.BD=DC=12BC. 注意:①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②三角形三条中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 ③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 ④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 表示法:1.AD 是△ABC 的∠BAC 的平分线.2.∠1=∠2=12∠BAC. 注意: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②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 ③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 ④用量角器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 直角三象形 斜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_C_B _AD CB A(3)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表示法:1.AD 是△ABC 的BC 上的高线.2.AD ⊥BC 于D.3.∠ADB=∠ADC=90°.注意:①三角形的高是线段;②锐角三角形三条高全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是边,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形外;③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⒋ 三角形的主要线段的表示法: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表示法:如图1,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以下任意一种方式表示:①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② AD 平分∠BAC ,交BC 于D ;③ 如果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那么∠BAD =∠DAC =21∠BAC .(2)三角形的中线表示法:如图1,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以下任意一种方式表示: ①AE 是∆ABC 的中线;②AE 是∆ABC 中BC 边上的中线;③如果AE 是∆ABC 的中线,那么BE=EC =21BC . (3)三角线的高的表示法:如图2,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以下任意一种方式表示: ① AM 是∆ABC 的高;② AM 是∆ABC 中BC 边上的高;③ 如果AM 是∆ABC 中BC 边上高,那么AM ⊥BC ,垂足是E ; ④ 如果AM 是∆ABC 中BC 边上的高,那么∠AMB =∠AMC =90︒.⒌ 在画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时应注意:(1)如图3,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交点都在三角形内部. (2)如图4,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点一点,交点都在三角形内部.如图5,6,7,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内部,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上.图5图6ABCD E 图1图221B AC MD⒍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注意:(1)三边关系的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是短;(2)围成三角形的条件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⒎ 三角形的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1)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三角形初步知识》
【错题重现1】【错题重现2】【错题重现3】【错题重现4】【错题重现5】【错题重现6】【错题重现7】【错题重现8】B ′C ′A ′CBA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2:知识点1:全等图形的概念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图形: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2、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全等图形的例子。
3、全等三角形: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4、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 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
记作:全等的符号为“≌”。
例如:如图,△ABC 与△A ′B ′C ′全等,记作△ABC ≌△A ′B ′C ′, 对应顶点为:点A 与点A ′,点B 与点B ′,点C 与点C ′;对应边为:AB 与A ′B ′,AC 与A ′C ′,BC 与B ′C ′; 对应角为:∠A 与∠A ′,∠B 与∠B ′,∠C 与∠C ′。
注意:记全等三角形时,应将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5、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几何语言:如上图:∵ △ABC ≌△A ′B ′C ′∴ AB=A ′B ′,AC=A ′C ′,BC=B ′C ′, ∠A=∠A ′,∠B=∠B ′,∠C=∠C ′【典型例题】【例】如图,将△ABC 绕其顶点A 顺时针旋转30 o后,得△ADE 。
(1)△ABC 与△ADE 的关系如何? (2)求∠BAD 的度数。
【例】如图,已知△ABC ≌△EFC ,且CF=5cm ,∠EFC=650,求∠B 的度数和BC 的长。
【变式练习】1、如图,已知△ABC ≌△DEF ,∠A =30°,∠B =50°,BF =2,求∠DFE 的度数与EC 的长.A BCEF2、如图, ABC ∆≌ADE ∆,BC 的延长线交DA 于F ,交DE 于G, 105=∠=∠AED ACB 25,10=∠=∠=∠D B CAD ,求DFB ∠、DGB ∠的度数.知识点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边边边“,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024年中班数学优秀教案《三角形》附反思
2024年中班数学优秀教案《三角形》附反思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班数学》第四章第五节,详细内容为“三角形”。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认识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及分类,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三角形的定义,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的图形。
2. 学会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分类及性质。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和识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形模型、图片、磁性教具。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三角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存在的三角形,引发学生对三角形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1)展示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组成。
(2)讲解三角形的定义,让学生了解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的图形。
(3)介绍三角形的分类,让学生学会识别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在画纸上画出三角形,并剪下来。
(2)分组讨论,让学生观察自己画的三角形,判断其类型。
(2)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定义2. 三角形的分类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2)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记录下来并说明其类型。
2. 答案:(1)略。
(2)例如:红绿灯中的信号灯是等边三角形;自行车架是等腰三角形;衣架是不等边三角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掌握较好,但在识别三角形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三角形,了解三角形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在下节课中,将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分类及性质。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堂作业:认识三角形
第1课时认识三角形
1、画一个三角形,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从上面所画的三角形中可以知道:每个三角形有()个顶点、()条边、()个角和()条高.
2、如图的人字梁是一个三角形,()是这个三角形的高,因为三角形的高是从三角形()到()的垂直线段.
3、量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
底:()毫米底:()毫米
高:()毫米高:()毫米
4、分别画出下面各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5、在点子图上画两个高是2厘米的三角形.
6、下图中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2厘米.
(1)以AB为底边,画出两个不同的三角形.要求画出的三角形的顶点(除A、B 外)都在另一条直线上.
(2)画出的三角形AB边上的高都是()厘米.
7、下面图形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复习教案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复习并巩固学生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的理解。
2. 提高学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组成。
2. 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边长关系。
3. 三角形的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4. 三角形的画法:如何准确地画出一个三角形。
5. 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以及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边长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复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3.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并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进行展示。
3. 练习: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边长关系等关键知识点。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应用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和解决。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练习题评价: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三角形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年级下数学全套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下数学全套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1.1 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1.2 三角形的判定1.3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2. 第二章:全等三角形2.1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判定2.2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2.3 直角三角形的全等3. 第三章:勾股定理3.1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3.2 勾股数3.3 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判定方法。
2. 理解并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3. 熟练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2.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并探讨三角形的性质。
2. 例题讲解:讲解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通过例题巩固知识。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三角形判定方法进行练习。
4.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通过例题和练习巩固知识。
5.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勾股定理,并通过实验验证逆定理。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2. 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4.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
已知三角形两边和一个角,判断三角形是否全等。
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利用余弦定理计算第三边长度。
(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判断。
(3)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实际问题中的未知长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的理解程度,及时进行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四边形、多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角形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三角形的认识 - 青岛版(五四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识别和描述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欲望。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角和边、三角形的性质等。
具体内容包括:1. 三角形的定义:介绍三角形的定义,强调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闭合图形。
2. 三角形的角和边:介绍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讲解三角形的角度和边长的关系。
3. 三角形的性质:讲解三角形的性质,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和描述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性质,能够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模型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周围环境中的三角形,激发学生对三角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操作,让学生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
3. 讲解: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4. 练习:通过练习题和实际应用,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5. 总结:通过总结和回顾,让学生加深对三角形认识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突出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展示三角形的角和边,以及三角形的性质。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2. 实际应用: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周围环境中的三角形,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和总结教学效果,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作业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课时 认识三角形
第1课时认识三角形
1、画一个三角形,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从上面所画的三角形中可以知道:每个三角形有()个顶点、()条边、()个角和()条高。
2、如图的人字梁是一个三角形,()是这个三角形的高,因为三角形的高是从三角形()到()的垂直线段。
3、量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
底:()毫米底:()毫米
高:()毫米高:()毫米
4、分别画出下面各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5、在点子图上画两个高是2厘米的三角形。
6、下图中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2厘米。
(1)以AB为底边,画出两个不同的三角形。
要求画出的三角形的顶点(除A、B外)都在另一条直线上。
(2)画出的三角形AB边上的高都是()厘米。
7、下面图形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三边关系》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角形这一基本图形进行深入研究。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旨在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合理,由浅入深,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这一概念,学生可能仍存在模糊的认识,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也有待加强。
此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来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三边关系。
2.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三角形的性质和规律。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画图工具。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和实例。
3.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图片,如:自行车三角架、桥梁结构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例中都有共同的图形——三角形。
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边关系教案
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边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能够识别和描述三角形。
2.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2.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推导和理解3. 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和特性,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推导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特性和三边关系。
2. 利用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和特性。
3. 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巩固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案2. 三角形模型和图片3. 练习题和答案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尝试描述三角形的特征。
2. 展示三角形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三角形的形状和特点。
二、探究三角形的特性(15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2.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和记录三角形的三边长度,进一步验证三边关系。
三、总结三角形的三边关系(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结果。
2. 强调三角形三边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四、应用练习(10分钟)1. 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问题。
2.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互相检查答案。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三角形概念和三边关系。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心得和体会。
注意事项:1.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主动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特性和三边关系。
2. 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在练习环节,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辅导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汉声数学奇妙的三角形-定义说明解析
汉声数学奇妙的三角形-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三角形作为数学中重要的几何形状之一,具有丰富且奇妙的性质与定理,一直以来都是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汉声数学奇妙的三角形作为一个主题,是对三角形的独特研究和应用的总结和展望。
在汉声数学中,三角形是一个极具魅力的研究对象。
它不仅是平面几何的基础,也是许多领域重要问题的核心。
三角形的性质与特点在实际生活与理论研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汉声数学致力于探索三角形的奥秘,发掘三角形的更多性质与定理。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探讨汉声数学中奇妙的三角形,展示其在数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引入一些经典和未曾涉及的三角形概念和性质,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对三角形的魅力产生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在本文的结构中,我们将首先介绍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包括边与角的定义,面积和周长等基本性质。
接着我们将详细讨论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例如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以及它们的特殊性质和定理。
除了这些常见的三角形,还将介绍一些在汉声数学中的独特研究成果,如高斯三角形、费马三角形等。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三角形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并展示汉声数学中三角形的研究成果与应用前景。
我们相信,通过了解和研究三角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应用,也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到数学中的奇妙之处。
综上所述,本文将探讨汉声数学中奇妙的三角形,展现其在数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分类与性质以及特殊性质与定理的介绍,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对三角形产生更深的认识,并对汉声数学中三角形的研究和应用有更好的了解。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这部分应当简洁明了地介绍文章的组织框架,以便读者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
以下是文章结构部分的一个可能写法: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展开:第一部分是引言,旨在引入本文所要阐述的主题——汉声数学奇妙的三角形。
三角形相似全等的条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三角形相似全等的条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三角形是几何学中的基本图形之一,具有三条边和三个顶点。
在三角形的研究中,相似和全等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相似指的是两个三角形的形状相似,即它们的对应角度相等,对应边的比值相等。
全等则表示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它们的对应边长和对应角度都相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三角形相似和全等的条件。
通过研究这些条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关系,并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它们。
首先,我们将介绍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包括边、角、高度等。
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对于后续的讨论非常重要。
然后,我们将详细讨论三角形相似和全等的条件。
相似的条件包括AAA(三个对应角度相等)、AA(两个对应角度相等,一对对应边成比例)以及SAS(一对对应边成比例,两个对应角度相等)。
全等的条件包括SSS (三边对应边长相等)、SAS(两边对应边长及夹角相等)以及ASA(两个对应角度相等,一对对应边相等)。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我们将总结三角形相似和全等的条件,并重申本文的目的。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条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三角形的性质,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总之,本文将对三角形相似和全等的条件进行详细阐述,通过理论推导和实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对整个文章的结构进行简单的介绍和总结。
它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引言部分的简述:首先,对引言部分的内容进行简短概述,介绍引言部分的主要目的和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概览。
2. 正文部分的大致分析:其次,可以简要介绍正文部分的大致分析结构和思路,包括三个主要章节的涉及内容,即「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和「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 结论部分的预期结果:最后,可以提前介绍结论部分的预期结果,包括对三角形相似和全等条件的总结,并再次重申本文的目的。
全程助学与评估数学8年级上册参考答案
3
◆1.5.3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 ★当堂训练 1. 10 2. AB=AC 3. 证明:∵AB∥DE AC∥DF ∴∠ABC=∠DEF ∠ACB=∠DFE 又 ∵BE=CF ∴BE+EC=EC+CF 即 BC=EF ∴△ABC≌△DEF(ASA) 4. 证明:∵∠1=∠2 ∠3= ∠4 ∴ ∠1+ ∠3= ∠2+ ∠4 即 ∠ABC= ∠DCB, 又 ∵BC=CB ∴ △ABC ≌ △DBC(ASA) ∴AB=CD 5. ∵AB∥DE ∴∠B=∠E ∵AC∥FD ∴∠ACB=∠EFD 又 ∵FB=CE ∴FB+CF=CF+CE,即 BC=EF ∴△ABC≌△EFD(ASA) ∴AB=DE ★课后作业 1. C 2. 4 3. 相等 证明:AE⊥DC BF⊥CD ∴∠AED=∠BFC=90° 又 ∵AE=BF ∠DAE= ∠CBF ∴△ADE≌△BCF(ASA) ∴AD=BC 4. 证明:∵AC∥DE ∴∠ACB=∠DEC ∵∠ACD=∠B 且 ∠ACE=∠B+∠A ∴∠DCE=∠A ∵ AC=CE ∴△ABC≌△CDE(ASA) 5. 证明:∵∠1=∠2 ∠3=∠4 又 ∵AC 为公共边 ∴△ABC≌△ADC(ASA) ∴AB=AD 又∠1=∠2 ,AO=AO∴△ABO≌△ADO(SAS)∴BO=DO 6. 猜想:PM=HN 证明:∵ NE⊥PM MQ⊥PN ∴∠MQP=∠MQN=∠NEM=90° 在△MPQ 与△EPN 中 ,∠P 为公共角 ∴∠PMQ=∠HNQ 又 ∵QM=QN ∴△PMQ≌△HQM(ASA) ∴PM=HN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判定方法以及内角和定理的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2.重点: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几何作图能力和几何直观。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几何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对三角形知识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5.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三角形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知识和相关性质,但对于三角形的深入学习仍需引导。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几何图形充满好奇,对新知识充满探究欲望。然而,由于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对几何证明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关注和指导。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表达沟通方面有待提高,教师应借助本章节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通过学情分析,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特点和情感态度,为制定针对性教学策略提供依据,使学生在掌握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巩固题:
-完成课本第chapter页的习题1、2、3题,重点关注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根据勾股定理,求解以下直角三角形问题: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3cm,b=4cm,求斜边c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