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要大力弘扬和传承渠首精神——观纪录片《渠首》有感

合集下载

弘扬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四篇

弘扬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四篇

弘扬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四篇篇一7月28日,我们参观游览了红旗渠展览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一件件简陋的工具,一身身破旧的棉衣,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一锤、一铲,用两只手生生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

林州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用坚韧的意志孕育、形成、发展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用拼搏的激情建设了今天繁华富强美好的林州。

红旗渠工程的浩大令人震憾,林州人民战天斗地的豪情令人倾倒,林州的领导集体“敬业、为民、踏实、奉献”的党风正气更令人折服。

“敬业、为民、踏实、奉献”,不仅仅是红旗渠精神给予我们当代党员干部的的启示,也应成为我们为人做事的根本。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法治社会、扶贫攻坚、美丽中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

在新的征程中,红旗渠精神依然是激发我们净化党性、纯洁品行的有力精神武器,依然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依然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宝贵精神财富。

学好红旗渠精神,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四个“弘扬”。

一、弘扬爱岗敬业态度。

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

只有这样他才会全心全意的投入。

林州当时修建红旗渠的领导集体正是因为拥有强烈的爱岗敬业的态度,才能不畏艰难险阻, 打破地域理念,勇敢正确的制定引漳入林;才能克难攻坚,带领林州人民脱贫致富,创造繁荣富强的新生活。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不能只是一种口号,而应当成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谋事、干事、成事的执政原则,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执政责任。

二、弘扬执政为民理念。

作为党员干部就应当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统一,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统一,坚持完成党的各项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努力地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李剑波红旗渠精神是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上形成、凝结和升华的民族精神的一种形态。

2002年6月,红旗渠纪念馆落成时,有人让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决策者、指挥者杨贵讲讲红旗渠精神,他说:林县群众最有发言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保证。

斯言是矣。

一、修渠背景红旗渠1960年2月始建(原称“引漳入林”工程),1969年7月竣工。

林州市(原林县)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

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荒山占到50%。

年平均降雨量只有600毫米左右,70%降雨在7、8月份。

据史记,从明正统元年(1436年)到1949年,513年间发生自然灾害100次,大旱绝收30次,人相食5次。

林县有首民谣: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泥土,留下石头蛋。

1944年林县解放时,99万亩耕地,水浇地只有1万。

正常年景小麦每亩只有60斤左右。

全县550个较大的村,有307个远道取水。

其中5里以上的181个,10里以上的94个,10到20里的30个,20到40里的2个村。

“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1954年8月杨贵任林县第一书记。

1957年12月,中共林县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会召开,提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动员令,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

1959年小麦丰收。

但麦收后大旱。

流经林县的季节河全部断流。

天上不给水,地下没有水,建水库蓄不住水。

出路在哪?活人不能让尿憋死。

只有一条路:出去寻水,走出林县寻水。

1959年6月,县委、县人委分三路到山西找水源,终获源头。

10月10日,中共林县县委作出了“引漳入林”的重大决策。

“引漳入林”是林县人民多年的愿望。

观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最新观后感心得总结5篇

观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最新观后感心得总结5篇

观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最新观后感心得总结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2019《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影片根据王献青部长小说《大国工匠》改编,主要讲述了红旗渠建设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历史年代影片,既见证了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又展现了新时代赋予红旗渠精神的新的,是一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品力作。

该影片将对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全民爱国热情,实施全民爱国主义教育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狐死首丘,代马依风,中国人有浓浓的落叶归根家国情怀,在国外漂泊了20多年的修渠老英雄石头,他已是耄耋之年,儿孙满堂,在美国舒适生活,不但没让他改变本色,反观他却与当地的生活格格不入,不喜欢吃牛排,喜欢吃糊涂捞面条,不喜欢孙女的名字南希,喜欢叫她银叶,他给孙子起了个具有地方特色名字叫栓柱,他要让他们永远记住自己是炎黄子孙,胸中流淌的是中国的血。

更让老英雄魂牵梦绕的是家乡,不能忘怀的是修渠史,红旗渠流淌了五十多年,她不仅是一条水利工程,更是一种精神图腾和文化印记。

每当他与周公相会时,当年的修红旗渠的峥嵘岁月就会闯进梦里,有叶儿,有铁锤,有水蛋,有眼镜,更有那次可怕的隧道塌方。

当他看到老书记杨贵去世的消息,石头悲伤不已,心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

当他病好之后,不顾儿子的反对,毅然带着孙子和孙女踏上生他养他的地方,去寻找他的根。

八十里太行美如画,层林尽染,展开双臂迎接游子的归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

他就像个孩子,兴奋的无法言表,到处走走,到处看看,一景一木他都感到亲切自然!他听到了地道的林州话,尝到了正宗的林州美食,喝上了甘甜的红旗渠水,踏遍了林州的山山水水,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走上了红旗渠的渠首,见到了修渠老伙计铁锤和水蛋,叙叙旧,唠唠嗑,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石头热泪盈眶不禁感慨到:“林州变化真大,越来越美了!”红旗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通过一锤一钎一双手,历时十年,谱写的一曲战太行,81名热血青年埋骨渠畔的可歌可泣的战歌,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硬是悬崖峭壁开凿了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引来了生命水,引来希望,引来了幸福。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

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1一个人活着,需要一种精神;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需要一种精神;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一种精神支撑。

在观看了纪录片《红旗渠》后,把学习“红旗渠精神”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作为干部照镜子、正衣冠的生动教材,更容易反思自己、检查自己、激励自己,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扎实的成效。

我们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正是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人民群众和我们的党一起创造了这个奇迹。

为了更好地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好,我结合自己观看记录片《红旗渠》,感悟“红旗渠精神”的重要性,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是很受触动。

通过观看记录片《红旗渠》,使我很受触动。

一幕幕触动人心的情景,一个个无私奉献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笔者面前。

当年,新华社社长穆青在施工现场采访一位一只眼睛失明的民工时,穆青被眼前这位残疾人的一句话触动了。

这句话就是:如果问我为何要修建红旗渠,我就是怀着报恩的心在修建红旗渠。

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恶劣的生存环境,我们的劳模怀着报恩的心态去工作、去付出、去奉献。

他讲的“报恩”就是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报答社会的恩情。

一个农民讲的报恩很朴实,也很真诚,而作为我们党的干部应该受到更深的触动,应该深刻反思:我们是抱着感恩的心在干工作、在生活吗?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个考问。

一位领导曾经讲过,共产党没有亏待了我们,我们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昧着良心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二是很受启发。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就越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

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

这使笔者感悟到,临泉县民政工作没有艰苦奋斗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就没有今天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局面。

新时代要大力弘扬和传承渠首精神——观纪录片《渠首》有感

新时代要大力弘扬和传承渠首精神——观纪录片《渠首》有感

新时代要大力弘扬和传承渠首精神——观纪录片《渠首》有感纪录片《渠首》生动展现了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的建设过程,深刻阐释了邓州干部群众创立的“渠首精神”。

回眸渠首建设过程,有太多震撼人心的场景,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南水北调,为了一泓清水送京津,邓州人民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巨大代价和牺牲。

2160多个日日夜夜,4.4公里长的引渠、渠首闸,8公里长的引丹总干渠及下洼枢纽,对千千万万邓州干部群众来说,是一次思想与作风的锤炼,是一次党性和责任的检验,是一次奉献和牺牲的完美呈现,是一次爱国与为民的生动实践。

今天,重温那段战天斗地、激情燃烧的岁月,给我们最大的启迪就是:开启新时代邓州建设新征程,我们更要弘扬好、传承好渠首精神。

弘扬传承渠首精神就要忠诚担当大爱报国南水北调工程服务于全国大局,是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所在。

为了服从南水北调这个大局,邓县的各个生产队精挑细选出青壮劳力,自带工具、粮食奔赴前线,投入挖土运土的…纪录片《渠首》生动展现了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的建设过程,深刻阐释了邓州干部群众创立的“渠首精神”。

回眸渠首建设过程,有太多震撼人心的场景,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南水北调,为了一泓清水送京津,邓州人民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巨大代价和牺牲。

2160多个日日夜夜,4.4公里长的引渠、渠首闸,8公里长的引丹总干渠及下洼枢纽,对千千万万邓州干部群众来说,是一次思想与作风的锤炼,是一次党性和责任的检验,是一次奉献和牺牲的完美呈现,是一次爱国与为民的生动实践。

今天,重温那段战天斗地、激情燃烧的岁月,给我们最大的启迪就是:开启新时代邓州建设新征程,我们更要弘扬好、传承好渠首精神。

弘扬传承渠首精神就要忠诚担当大爱报国南水北调工程服务于全国大局,是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所在。

为了服从南水北调这个大局,邓县的各个生产队精挑细选出青壮劳力,自带工具、粮食奔赴前线,投入挖土运土的战斗,这一干就是六年!1970年9月,河南省动员镇平、新野等六县5万民工助战,仅一个多月,就干不下去了,只有邓县的5万民工坚持到1974年7月渠首工程完工的那一天。

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重看电视剧《红旗渠》随想

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重看电视剧《红旗渠》随想

2南腔北调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重看电视剧《红旗渠》随想“2022年10月2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考察。

他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青年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1]电视剧《红旗渠》历时4年多筹备、摄制,真实再现了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安阳林州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历时10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山凿洞,修建长达1500公里“人工天河”红旗渠的生动故事,浓墨重彩地讴歌红旗渠精神。

该剧被列为中宣部重点项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电视剧项目、中原文艺精品创作工程重点项目。

“电视剧《红旗渠》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战天斗地修渠引水的故事。

1959年北方大旱,林县上下疙瘩村村民为水在‘龙王鼻子’起了争执,故事由此展开。

电视剧通过亲人离世、庄稼旱死等一个又一个矛盾冲突,重现了当年修渠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情节跌宕文/陈清华黄润华国画《红旗渠畔尽朝辉》起伏、扣人心弦。

编剧数易其稿,演员动情演绎,剧组拍摄精良,自然使这部电视剧口碑爆棚。

“以前同类主题的影视剧也有不少,但一条水渠能在不同时代引发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情感共振,可见其火爆背后不仅仅是影视剧本身,而是红旗渠所蕴含的精神内核。

”[2]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引领前进的战斗旗帜,也是一曲敢打敢拼、顽强奋进的激昂战歌。

红旗渠精神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不竭源泉和精神动力,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回望,有责任坚守,更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世代传承。

——题记1959年夏秋,一场大旱无情吞噬林县,河塘、水库干涸,庄稼大面积枯死,人畜用水陷入极端困境。

林县县委一班人在县委书记杨贵带领下,决心彻底改变林县祖辈缺水困境。

经过缜密的实地调查,县委决定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彻底改变林县人民自古缺水困局。

“1960年,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

红旗渠精神观后感

红旗渠精神观后感

红旗渠精神观后感红旗渠精神观后感(通用11篇)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旗渠精神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旗渠精神观后感1当看完《红旗渠的守望者》这部纪录片的时候,第一句蹦到我脑海里的话就是“没有想不到的,只有做不到的”。

我相信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件自己想到的事情,自己并没有做到,但是在别人的身上却到得到实现。

归其原因,我认为是个人缺少一种吃苦耐劳,天道酬勤的精神。

一千五百里的人工水渠,没有动用过任何人工机械,完全靠人力和手工工具建成,这是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红旗渠,当看完这部纪录片后确实让我为之一振。

在那陡峭的悬崖峭壁上,在那巍峨耸立的长白山中,谁会想到是山中朴实的农民创作出这让世界为之震撼的.中国奇迹?而红旗渠它在我心目中不仅仅是一个造福万民的水利项目,它在修建的过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品质,它给后人留下的是经久不衰的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而任羊成、王文书、郭变花、徐存山等这些默默无闻的人正是这种精神的缔造者和继承者。

看完《红旗渠的守望者》后,对于我一个即将毕业,马上就要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影响真的很深刻。

从高中开始我就一直把“天道酬勤”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我坚信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真、踏实、勤奋,就必定会从中受益。

但是今天看完红旗渠纪录片之后,我想还应该加六个字“敢想、敢做、敢为”。

我坚信没有“想”的前提,就没有付之行动的始起点;没有“做”的欲望,就没有走入成功的基石;没有“为”的勇气,就没有敢为人先的魄力。

父母赋予了我们生命,我们应该赋予自己灵魂,有了自己精神动力,才能在确定目标后一往无前。

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会不断的加深自己文化底蕴,像红旗渠精神学习,努力做,认真做,踏实做,做一名对他人无愧于心,对自己“别有用心”的人。

观看天渠观后感

观看天渠观后感

观看天渠观后感观看天渠观后感(精选6篇)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观看天渠观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看天渠观后感1周末,我看了一部令人感动的电影——《天渠》。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山村的村支书黄大发为群众解决吃水问题而耗时三十六年,翻过三座大山,穿过无数险崖,修建了一条全长9600米的伟大水利工程─红旗渠。

其中党员黄大发那种坚韧不拔,临危不惧的高大形象深深地震撼了我,令人不由感叹:是怎样的信念让他坚持了三十六年尽职尽责?又是什么样的精神使这样一位老人修建出如此伟大的工程?电影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在水渠修到擦耳岩一段,因为下面就是万丈深渊,所以连很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不敢下去打炮眼,而已是花甲之年的他却要下去,人们也不曾一次的劝他:“你已经不是当年修红旗水利的年纪了,放弃吧!”他却义无反顾,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勤恳为民,开山劈石,志拔穷根。

影片中红旗渠的建成,群众的支持是一个重要方原因。

从异口同声的反对,到砸锅卖铁去补一万元资金缺口;肖大能从封建迷信到积极肯干,这一切的信心都来自于黄大发,是他的顽强拼搏精神打动了他们,以至于连他的女儿都为资金缺口出一份力。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黄大发工作中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像电影中的一样,红旗渠是拼搏来的,是奋斗来的,对于我们来说,学习上拼搏进取,生活上积极向上,这就是我们所能做的最好的拼搏。

观看天渠观后感2我是一个在城里长大的90后,没有喝过浑浊的水,没有经历过过年才能喝米汤饭的日子,更没有在大山悬崖边上负重走过路,更别说还得起早贪黑的干活儿了。

我无法同曾经历过穷苦日子的草王坝村乡亲们感同身受,也无法真正体会穷苦日子下的坚韧不屈,只能从《天渠》里寻找那些艰苦的岁月和那坚定不移的信念。

2022最新观看高山清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3篇)

2022最新观看高山清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3篇)

2022最新观看高山清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3篇)2022最新观看高山清渠心得体会范文《高山清渠》是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遵义市播州区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最新观看高山清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3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

2022最新观看高山清渠心得体会范文1观看《高山清渠》,我想要充分弘扬共产党人精神,用行动诠释一个共产党员勇于担当、对党忠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始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学生为中心,做一名好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坚持不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绝不辜负学生和家长的信任。

2022最新观看高山清渠心得体会范文2近期观看了《高山清渠》,这是一部高扬的英雄主义的电视剧,讲述黄大发同志带领村民用三十六年时间修水渠,改变全村贫困命运的故事,整部电视剧突出展现了平凡人的英雄主义和基层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身为一名中共党员,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我们要学习黄大发同志信仰坚定、品德高尚、心系群众、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情怀和风范,在工作上认真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心声,勇于担当的同时以身作则,不断锤炼自己的工作作风,带头争做履职尽责、无怨无悔的表率。

接过奋斗精神的l接力棒,继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优秀部分,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2022最新观看高山清渠心得体会范文3古有李冰引水入蓉城,今有黄大发开山建渠入草王坝,不同的是时代,相同的是精神、是传承。

电视剧《高山清渠》讲述了黄大发同志带领草王坝全体村民艰苦奋斗、追求幸福的历程。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困境,黄大发同志坚定自己的信念,在带领人民群众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不断学习,相信党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坚定不移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

作为一名党员和高校教师,当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坚定理想信念,探索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方法,服务好学院学生。

纪录片渠首观后感

纪录片渠首观后感

纪录片渠首观后感
一开篇,看到那渠首的画面,我就被吸引住了。

那地方看起来普普通通,但背后的故事可是相当不简单。

以前只知道南水北调是个超级大工程,但是通过这个纪录片,我才知道渠首在整个工程里就像是一个关键的“水龙头”,掌握着南水北调的命脉呢。

纪录片里那些建设渠首的人们啊,简直就是一群无名英雄。

他们就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每天在工地上忙忙碌碌。

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都没有阻挡他们的脚步。

我看到那些建设者们满身泥土,脸上却带着坚定的笑容,就特别感动。

他们就像是在完成一个神圣的使命,没有太多华丽的口号,就是实实在在地干。

这让我想到自己有时候做一件小事都要抱怨半天,和他们比起来,真是差得太远了。

而且这个纪录片还特别会讲故事,把渠首建设过程中的那些困难都讲得特别生动。

比如说在挖掘渠道的时候遇到了复杂的地质情况,就像是在和一个特别狡猾的对手过招。

但是这些建设者们没有退缩,而是想出了各种巧妙的办法来克服困难。

他们就像是一群超级智慧的魔法师,把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还有那些移民的故事也特别让人揪心。

那些老百姓祖祖辈辈生活在那片土地上,对那里有着深厚的感情。

但是为了南水北调这个大局,他们只能离开自己的家乡。

看到他们打包行李,眼里含着泪告别熟悉的一草一木,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不过同时也特别敬佩他们的大局观,他们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英雄。

大学生观看高山清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2篇)

大学生观看高山清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2篇)

大学生观看高山清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2篇)大学生观看高山清渠心得体会范文高山清渠改编自作家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山神》,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讲述其带领群众开凿生命渠、开创幸福路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生观看高山清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生观看高山清渠心得体会范文1黄大发少年时期即失去父母,面临生存的危机;助他活命的乡亲们跟他一样,长期面临无水、无电、无路的生存困境。

年少的他凭借自己的一股不甘心被自然环境打败的精神带领乡村村民找到了生命之源---螺丝河。

23岁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的黄大发立誓为村民引水、修路、通电,义无反顾地担当起绝壁凿渠的大任。

36年间,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握锄头,抡铁锤,砸钢针,用血肉之躯硬生生地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近万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

这是“当代愚公”黄大发和他带领的修渠村民身上再现出的中国精神。

学习黄大发,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

他在村里一心想为村民找到水源,解决缺水问题,他始终坚持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真心实意服务于党、百姓,尽其所能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事、办实事,立足岗位模范践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凭借自己的一股不甘心被自然环境打败的精神带领乡村村民找到了生命之源---螺丝河。

黄大发以自己的真诚、奉献、清廉、勤俭、宽厚、坚韧等精神品格,赢得了人心,凝聚起一股强大的力量,终于创造了绝壁凿渠的奇迹。

学习黄大发,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

黄大发同志始终怀着对党的感激和感恩之情,严守党的纪律,传承党的优良作风,生活简朴,为人低调,作风朴实,模范践行责任心、公正心、关爱心、淡泊心,不为金钱所诱、不为名利所惑、不为人情所困,充分体现了党员干部严格自律、克己奉公的优良品行。

乡里补助他本人的10元钱都捐到草王坝村作为村集体资金,最终为了给老奶奶多抓一副药动用了,仍然在想办法把它补上。

社区组织收看高山清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8篇)

社区组织收看高山清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8篇)

社区组织收看高山清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8篇)社区组织收看高山清渠心得体会范文高山清渠该剧改编自作家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山神》,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讲述其带领群众开凿生命渠、开创幸福路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区组织收看高山清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区组织收看高山清渠心得体会范文1近日,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当代愚公”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黄大发是一个吃着百家饭长大的孤儿,草王坝的乡亲养育了他,共产党给他们带来了好日子,新中国让他看到了希望和幸福。

徐书记告诉他幸福是靠自己创造出来的。

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他带领当地群众历时36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等简陋的工具,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近万米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让当地群众吃上了大米饭,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从黄大发身上,我学习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修渠的过程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但他都一一挺过来了:第一,草王坝的村民很封建迷信,宁可相信山神会给大家带来水,请“吴瞎子”向山神求雨,也不出去找水;宁可渴死饿死也绝不走出大山。

于是黄大发就把粉笔灰和着水倒进嘴里,做出口吐白沫症状,当众揭穿“吴瞎子”的骗行。

第二,草王坝的村民信命,期待着天河水有一天自己流进草王坝,没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士气。

于是黄大发和赵大山两人去采石场开采石头,没日没夜地干,终于攒足了放电影的50元钱,通过电影前的小报,让不识字的草王坝人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了党中央大兴水利的政策,也让公社的陈副书记同意了他们修渠。

第三,遭遇垄断。

公社的“驴麻子”喜欢草王坝的徐开美,利用他公社采购员的身份便利,从中作梗,希望草王坝牺牲徐开美换取修渠的工具。

一开始黄大发真以为“驴麻子”生病了,好心好意去看他,结果他的话里明示暗示了他希望用徐开美交换修渠工具,这是黄大发所不能答应的,所以他一面让徐开美答应“驴麻子”的婚事,另一方面通过开富转达“驴麻子”,草王坝不要修渠工具了,于是“驴麻子”只能将修渠工具转给张村,兜兜转转终于得到了修渠工具。

观山清渠观后感

观山清渠观后感

观山清渠观后感观看完《山清渠》后感受到,在剧中,XX一句“认命,我就不是XX”掷地有声,在轰轰烈烈的时代,做出了最轰轰烈烈的举动。

作为基层青年干部,要大力弘扬“XX精神”,树立实干思维、强化实干担当、弘扬实干精神,要坚守初心、恪尽职守、戒骄戒躁,让“时代新人”的青春色彩更加“斑斓绚丽”,让“青春之歌”在基层“绚烂有声”,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青年干部要锤炼“臣心一片磁针石”的忠诚度,让“青春理想”在基层开出“时代之花”。

“我在23岁的时候就在大队当大队长,在我心头,要下决心把这个水弄到草王坝来,让我们老百姓吃上大米饭。

”这个决心一下,就是一辈子的奋斗与坚持,“当代愚公”XX之所以成为“时代楷模”,靠的是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理想信念为人生指引了奋斗的目标,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也让人生的境界得到提高。

作为青年干部,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多读原著、勤学原文、深悟原理,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实践的“必修课”,“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始终与各级要求保持“同声”,做思想上的清醒人、政治上的明白人。

青年干部要提高“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责任感,让“青春激情”在基层开出“实干之花”。

“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绳子下到擦耳岩用锤錾凿。

”“当代愚公”XX之所以成为“时代楷模”,靠的是愚公移山的豪情壮志,用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XX不仅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出一条“生命渠”,走上了致富路,无数实践证明,要发展,必须要实干,要在实践中扛起责任担当,在实干中锻打淬炼成钢。

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要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

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在实践历练中增长经验智慧,放心去干、放手去做、放胆去冲,做到负责的工作使出最大力气、出手的事情达到最高水平、交出的答卷达到最好效果。

红旗渠实践教学心得体会

红旗渠实践教学心得体会

一、引言红旗渠,一条人工天河,一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史,一部改天换地的奋斗史诗。

2023年,我有幸参加了红旗渠实践教学活动,亲身感受了红旗渠精神的伟大,下面是我对这次实践教学的心得体会。

二、实践教学活动概述红旗渠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参观红旗渠纪念馆、观看红旗渠纪录片、参观红旗渠渠首、参观杨贵纪念馆等环节。

通过这些环节,我们深入了解了红旗渠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体会到了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三、实践教学心得体会1. 红旗渠精神的内涵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它包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等核心价值观。

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发扬了这种精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红旗渠的建设是在我国经济困难时期,面对缺资金、少技术、自然环境恶劣等重重困难,广大人民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双手开山劈石,建成了这条人工天河。

这种精神启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面对困难,勇于拼搏。

3. 团结协作红旗渠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

在建设过程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是红旗渠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

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在工作中、生活中,与人为善,团结协作,共同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4. 无私奉献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

他们为了红旗渠的建设,舍小家为大家,甘愿付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5. 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

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四、结语通过参加红旗渠实践教学活动,我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024年观看《红渠旗》心得体会范文

2024年观看《红渠旗》心得体会范文

2024年观看《红渠旗》心得体会范文____年观看《红渠旗》心得体会《红渠旗》是中国革命文艺的经典之作,是一部连续剧。

于____年在重要的历史时刻观看《红渠旗》的经历,让我对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在这篇心得体会中,我将以____字的篇幅分享我的观看感受和延伸思考。

首先,对于《红渠旗》这部电视剧的拍摄之初,就意味着一段恢宏的历史将被再次触动。

《红渠旗》以红军战士李月华为主线,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红军长征史诗。

____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观看这部剧更加彰显了红军精神的重要意义。

而我作为当代年轻人,通过观看《红渠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和牺牲,进一步明白了革命理想和忠诚信念的伟大。

在观看《红渠旗》过程中,我被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所震撼和感动。

李月华作为剧中主角,她勇敢顽强的精神和决心,与一路上的艰难险阻形成鲜明对比。

她的坚持和毅力让我感到钦佩和敬佩,同时也让我想起了身边那些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们。

另外,剧中对于红军指导思想的展现也是难能可贵的,正是这些思想的引领下,红军长征才得以成功。

通过观看这部剧,我深切地体会到了革命者的智慧和决策力的重要性。

此外,《红渠旗》还通过丰富多彩的情节,折射出了长征途中的各个方面。

例如,剧中对于红军疾病和伤亡的描述,让我深刻感受到长征途中无数革命者为了理想和信念所做出的牺牲和付出。

每一位红军战士都是那样的可贵,每一滴鲜血都是那样的宝贵。

这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更加坚定了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观看《红渠旗》的过程中,我对我国革命史的认识也得到了延伸和深化。

在这部剧中,主创团队对历史事件的还原程度和历史细节的把握都非常到位。

通过观看这部剧,我不仅对红军长征的经历有了更清晰的印象,也对红军长征的战略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也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通过观看《红渠旗》,我对长征这段历史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使命和历史责任。

观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观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观高山清渠心得体会观高山清渠心得体会1连日来,收看《高山清渠》让我深受鼓舞。

黄大发老支书这种不忘初心、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真抓实干、一心为民的当代愚公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要以他为榜样,认真听取干部群众意见,虚心接受群众监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提高服务职工群众的能力水平;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自觉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不断加强政治能力建设,切实把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我们要持之以恒加强理论学习,学习楷模,对标先进,奋勇争先,努力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克己奉公、担当作为、苦干实干,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观高山清渠心得体会2通过观看电视剧《高山清渠》,我被村支书黄大发带领全村人绝壁凿天渠精神所感动到。

工程难度换成现在,都是极其艰难。

但是黄大发在经历的种种失败、种种磨难没有将他击垮,反而一次次激发出他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豪情。

其奋斗的精神让我看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了长期的革命斗争,终于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建了新中国。

我党这种建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永不落后,值得我们这些后辈们继续发扬和传承下去。

观高山清渠心得体会3以“一生只为一清渠”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励志故事为主题的电视剧《高山清渠》正在热播,该剧叙述了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初心为民、艰苦奋斗的“当代愚公”精神,他带领村民历经36年在绝壁上开凿“生命渠”,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为群众摆脱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为我们树立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观高山清渠心得体会4电视剧《高山清渠》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黄大发为原型创作,观看后深有感触。

讲述了黄支书带领群众开凿生命渠,奔向幸福路的故事,体现了当代愚公精神,同时也表现了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看了电视剧《高山清渠》,更加坚定了我作为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奋力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贡献力量。

爱国影片《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影心得精选范文5篇

爱国影片《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影心得精选范文5篇

爱国影片《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影心得精选范文5篇《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影心得范文一影片根据王献青部长小说《大国工匠》改编,主要讲述了红旗渠建设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历史年代影片,既见证了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又展现了新时代赋予红旗渠精神的新的内涵,是一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品力作。

该影片将对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全民爱国热情,实施全民爱国主义教育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狐死首丘,代马依风,中国人有浓浓的落叶归根家国情怀,在国外漂泊了20多年的修渠老英雄石头,他已是耄耋之年,儿孙满堂,在美国舒适生活,不但没让他改变本色,反观他却与当地的生活格格不入,不喜欢吃牛排,喜欢吃糊涂捞面条,不喜欢孙女的名字南希,喜欢叫她银叶,他给孙子起了个具有地方特色名字叫栓柱,他要让他们永远记住自己是炎黄子孙,胸中流淌的是中国的血。

更让老英雄魂牵梦绕的是家乡,不能忘怀的是修渠史,红旗渠流淌了五十多年,她不仅是一条水利工程,更是一种精神图腾和文化印记。

每当他与周公相会时,当年的修红旗渠的峥嵘岁月就会闯进梦里,有叶儿,有铁锤,有水蛋,有眼镜,更有那次可怕的隧道塌方。

当他看到老书记杨贵去世的消息,石头悲伤不已,心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

当他病好之后,不顾儿子的反对,毅然带着孙子和孙女踏上生他养他的地方,去寻找他的根。

八十里太行美如画,层林尽染,展开双臂迎接游子的归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

他就像个孩子,兴奋的无法言表,到处走走,到处看看,一景一木他都感到亲切自然!他听到了地道的林州话,尝到了正宗的林州美食,喝上了甘甜的红旗渠水,踏遍了林州的山山水水,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走上了红旗渠的渠首,见到了修渠老伙计铁锤和水蛋,叙叙旧,唠唠嗑,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石头热泪盈眶不禁感慨到:“林州变化真大,越来越美了!”红旗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通过一锤一钎一双手,历时十年,谱写的一曲战太行,81名热血青年埋骨渠畔的可歌可泣的战歌,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硬是悬崖峭壁开凿了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引来了生命水,引来希望,引来了幸福。

最新天渠观后感

最新天渠观后感

天渠一剧中原型人物黄大发同志的事迹,我之间也看到过相关新闻报道,2017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我感触最深的是,三十六年来,一个人的大半辈子,都在与山斗,与水斗,与贫穷斗。

他率领乡亲们并肩作战,脚踏实地,苦干实干。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炒作煽情,一句“我就是为群众办事的”,朴实得令人心痛,也豪迈得令人心生敬仰。

今天,他的事迹搬上了荧幕,让更多的干部群众认识他,学习他,黄大发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克服艰难困苦,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渠”,实现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精神。

这位基层党支书不忘初心、持之以恒、率先垂范、无私奉献、自律廉洁的守纪形象,诠释了什么叫“执着”,体现了践行承诺的精神风貌和奋斗无悔的人生真谛,表现了优秀共产的坚守与承诺,铸就了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此时此刻,我们不需要豪言壮语,不需要炒作煽情,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要以黄大发同志为榜样,埋头苦干,扎实工作,无私奉献,记住一句话“我就是为群众办事的”。

天渠观后感二“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一首群众自创的童谣,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播州区平正乡草王坝村的贫苦日子。

电影《天渠》就是以这个不起眼的村落所发生的感人故事为题材,讲述了“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2017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的获得者——黄大发凿山修渠,带领群众战天地、斗贫穷,共同富裕奔小康的先进事迹。

电影再现了黄大发老支书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敢担当、牢记使命有作为的优良作风。

黄大发老支书号召全村山下,历时三十余载,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一条长9400米,绕3座高山的生命之渠,结束了滴水贵如油的落后历史,创造了百姓富裕的美好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的公文写作平台
新时代要大力弘扬和传承渠首精神——观纪录片《渠
首》有感
纪录片《渠首》生动展现了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的建设过程,深刻阐释了邓州干部群众创立的“渠首精神”。

回眸渠首建设过程,有太多震撼人心的场景,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南水北调,为了一泓清水送京津,邓州人民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巨大代价和牺牲。

2160多个日日夜夜,4.4公里长的引渠、渠首闸,8公里长的引丹总干渠及下洼枢纽,对千千万万邓州干部群众来说,是一次思想与作风的锤炼,是一次党性和责任的检验,是一次奉献和牺牲的完美呈现,是一次爱国与为民的生动实践。

今天,重温那段战天斗地、激情燃烧的岁月,给我们最大的启迪就是:开启新时代邓州建设新征程,我们更要弘扬好、传承好渠首精神。

弘扬传承渠首精神就要忠诚担当大爱报国
南水北调工程服务于全国大局,是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所在。

为了服从南水北调这个大局,邓县的各个生产队精挑细选出青壮劳力,自带工具、粮食奔赴前线,投入挖土运土的战斗,这一干就是六年!1970年9月,河南省动员镇平、新野等六县5万民工助战,仅一个多月,就干不下去了,只有邓县的
5万民工坚持到1974年7月渠首工程完工的那一天。

当时1个土方,国家只能给2分钱,邓州干部群众不讲价钱、抛家舍业。

为了这一国家工程建设,邓州人民向工地支援粮食4.5万斤,现金一亿多元,140多名民工献出了生命,2000多名民工伤残。

上世纪70年代,邓州市舍小家顾大家,在接收淅川县10752名移民之后,又把辖区内的九重、厚坡等30多万亩耕地整体划给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