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语文一轮知识点精讲专题15理解常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高考语文一轮知识点精讲专题15: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透析】

(一)文言虚词的分类

1.代词

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辨别。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前例的“夺”与“杀”,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属承接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前例的“终日”与“思”,后例的“欣欣”与“荣”,是同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着”,也可不译。

“以”“与”“因”在句中作介词与连词的辨别:

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与妻书》

是岁大旱,无野草,农以(之)告谌。《段太尉逸事状》

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鸿门宴》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鸿门宴》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之)喜,计之。《黔之驴》

1、(2008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家庐江寻阳焉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与.贼战,斩首数百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又破之,奔于.临贺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项分别为“于是、就”;均为“趁机”。B项为均为“跟、同”。介词。C项均为“来、用来”。连词。D项均为均为“到”。介词。此题所考四个词语均在18个必考虚词之列,难度适中。

答案:A。

2、(2007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心恚愤而无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

B.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以是益疑狐妄

C. 郭具言所苦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D. 不自选择,但决于狐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而”:但、却,表转折;B、“以”:因为,表原因;C、“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D、“于”,前句“向、对”之意,表对象;后句作“在”之意,表处所。

答案:D。

3、(2006广东)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秦王为.赵王击缶

名师剖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这四个虚词,均在《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列。而且每个选项均由两句组成,一句出自考试文段,一句来自教材。这是近几年文言虚词考查的最常见的题型。A项,分析两句的结构,均是“以”后接名词,而且都是作状语。故应为介词,“用、拿”的意思。B项,两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前“因”是连词,后接动词,连接后面的句子,是“于是”之意;后“因”后接名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是“经、由”的意思。C项,加点词“乃”后均修饰动词,是“才”的意思。D项,加点词“为”均与后面的代词或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为”是介词“替、给”的意思。特别应注意,其中文段中“令妻为”后省略了宾语“之”,即常母。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常见,也正是出题者要考我们的内容。如《桃花源记》中有“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

答案:B。

【粤考趋势】

1.考查词语。《考试大纲》规定考查18个, 2001年起,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以(30多次、而(20多次)、乃(20多次)、其(近20次)、之(20多次)、为(10多次)、于(10多次)、因(10

多次)、且(10多次)。值得注意的是除《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外,“见”“已”“遂”“及”“会”“无”“相”“更”等常用虚词也偶尔考查。“以”字用法,有两次单独设题,“之”、“为”各一次单独出题。出题者并不因上一次出现该词而回避对该词的考查。

1.词性分析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 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

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

4.语境判定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5.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二)复习方法

1.重视课内虚词积累。分类记忆理解。如表限定范围副词,有许多:只、止、特、但、徒、惟、仅、直、啻。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表示时间短暂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再如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根据文意可译为:吗、呢、了、啊、吧。

2.记忆特殊用法。对于与现代汉语一致的用法,不必记忆,只记特殊用法。如:“乃”,只记(1)副词,反而、竟然;(2)代词,你的

3.善于比较,区分一词多性。对于“以”,要弄通其作连词、介词、动词的差别。类似的如“其”、“与”、“之”等词语。

4.注意特殊虚词。(1)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诸(之于,之乎)、耳(而已)、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尔(而已)。(2)虚词连用,如:“借第令毋斩”中的“借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关键作用的是看最后一词的意义和用法。(3)古是两个单音词,今变为一个双音词;解释时要当两个词来理解。如:“于是”、“所以”“是以”等。

(一)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