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杜甫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6b9cedc8770bf78a652954e9.png)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
《月夜忆舍弟》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1583205bceb19e8b9f6ba14.png)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月夜忆舍弟唐朝: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月夜忆舍弟历史评价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
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
![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4efa0322050876323012123c.png)
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1《月夜忆舍弟》杜甫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2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诗词13.月夜忆舍弟
![诗词13.月夜忆舍弟](https://img.taocdn.com/s3/m/64549e6d43323968011c92fb.png)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 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 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 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 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 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 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 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 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 分外矫健有力。
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思考与练习 1.首联从______觉和______觉两个角度表现边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答案 视;听;凄凉
横戌xū点戍shù戊wù中空,十字交叉便是戎róng。
修辞手法: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 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 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 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 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愚 用于自称的谦称。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 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小 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 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 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8a7de310661ed9ac51f37f.png)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1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赏析】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499a77b84ae45c3b358c73.png)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全诗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品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9daa42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8e.png)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
安史乱起,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两《唐书》有传。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原文】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 [1] ,秋边一雁声 [2] 。
露从今夜白 [3]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4] 。
寄书长不达 [5] ,况乃未休兵 [6] 。
【注释】[1]戍鼓:戍楼夜时所击禁鼓。
断人行:谓宵禁戒严。
[2]秋边:一作“边秋”。
一雁:即孤雁。
古以雁行喻兄弟,说“一雁”,即暗喻自己孤独。
[3]“露从”句:谓今日适逢白露节。
[4]无家:时杜甫巩县(今河南巩义市)老家毁于安史之乱,已无人,故云。
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1674b8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15.png)
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及赏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诗作,通过对于舍弟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以下将为您呈现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一个月夜的情景,展示了作者对于逝去舍弟的无尽思念。
整首诗贯穿了戍边战争的哀怨和家族分散的苦痛,凭借朴实的语言和真切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楚。
诗的开头,"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戍鼓的声音和孤雁的吟唱为引子,直观地揭示了战地的凄凉景象。
此处戏剧化的冲突突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令人对舍弟的离去感到无尽的惋惜。
接下来的两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借露水晶莹和明亮的月光,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月光抚慰着作者伤感的心情,又勾起了对家乡亲人的怀念。
月夜成为作者儿时美好回忆的象征,也是他内心安慰的源泉。
接着几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回忆起舍弟的离世,作者无尽的忧伤便涌上心头。
这两句短短的句子充满了无奈和悲凉,令人深感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困惑。
家庭的离散和死生的无常成为作者思考的焦点,也加深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的两句,"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展现了作者内心对于战争的反思和对于时局的忧虑。
作者通过寄书却难以与远方的亲人联系上,也哀叹着自己对于家人的牵挂不能得以传达。
这句话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混乱和动荡,使得人们不能亲人团聚,增加了舍弟离去的无尽遗憾。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对于个人家庭遭遇和社会时局的叙述,展示了作者绵长的思念之情。
他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于亲人的深情厚意,追忆着过去的美好时光,同时也通过对战争和社会动荡的隐忧,揭示了人们无法团聚、生活困顿的苦楚。
这首诗作质朴的表达与婉约的情感相结合,深入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月夜忆舍弟杜甫》全文带拼音
![《月夜忆舍弟杜甫》全文带拼音](https://img.taocdn.com/s3/m/4131f28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6b.png)
《月夜忆舍弟杜甫》全文带拼音yue4 ye4 yi4 she4 di4 du4 fu3
床前明月光,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疑是地上霜。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举头望明月,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低头思故乡。
Dī tóu sī gù xiāng。
解析: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月夜里对于已故的舍弟的思念之情。
首句“床前明月光”是诗人在清寂的夜晚,看到床前明亮的月光,感觉就像地上洒满了霜一样,给人以幽静、清凉的感觉。
接着,诗人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思念着故乡和已故的舍弟,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舍弟的怀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月光和自然景物,以及诗人内心的思绪交织在一起,情感真挚而深刻。
同时,诗人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种将自然景物与情感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ef631cd6bec0975f565e208.png)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原文】《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扩展杜甫仕途】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月夜忆舍弟》杜甫
![《月夜忆舍弟》杜甫](https://img.taocdn.com/s3/m/7e369e0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48.png)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5cf287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37.png)
月夜忆舍弟(杜甫)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6.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我们学过的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4分)17.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打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4分)答16.视觉、听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空1分)17. 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1分),国人阳全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人了感情(1分)。
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1分)。
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1分)。
(意近即可)【解答】(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的意思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这两句诗与杜甫的《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
(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意思是: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作者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国诗句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人了感情。
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
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月夜忆舍弟(节选)古诗
![月夜忆舍弟(节选)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e5fea32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4b.png)
月夜忆舍弟(节选)古诗
1.【问题】月夜忆舍弟(节选)古诗
【答案】月夜忆舍弟(节选)古诗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1.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朝代】唐译文对照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14a857bc6bec0975f565e211.png)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月夜忆舍弟》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月夜忆舍弟完美版资料
![月夜忆舍弟完美版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c5eeedd192e45361166f57c.png)
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常常感慨万端。
耳目所兄及皆离是一散片凄,凉景天象。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
此诗表达出作者:因为战乱导致有家不能 归,有亲人不能相聚。
今日正感是白人露,至忽然深想起。远方这兄弟两, 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 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 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 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 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 “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 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 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
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 (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 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 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 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 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 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 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 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 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 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 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 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 健有力。
月夜忆舍弟 杜甫
•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作者
• 杜甫,字子美,他居 住长安(今陕西西安).郊 少陵时,曾自称“少 陵野老”“杜陵野 老” 。
写作背景
•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 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 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 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 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 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 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 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 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 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繁,生死茫 茫当更难以预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 “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 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 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 “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 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 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 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 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 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 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 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 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 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