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对比

合集下载

国内外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比较与创新探索

国内外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比较与创新探索

国内外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比较与创新探索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区都在探索新型城镇化模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模式也不断涌现。

那么,国内外新型城镇化模式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何异同之处?在新型城镇化方面,我国又有何创新之处?国内新型城镇化模式当前,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探索新的城镇化路径。

国内新型城镇化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1. 以产业带动城镇化我国部分地区采取了这种模式,即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带动城市和乡村间的产业融合、人口流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

典型的例子是浙江温州的“五乡联创”。

五乡联创最早于2004年在浙江温州建成,是由彩虹集团投资兴建,共涉及永嘉县五个乡镇的规划和建设。

项目旨在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和产业升级,发挥小城镇的优势,实现产城融合和城乡一体化。

通过建立集生产、居住、文化、教育、休闲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小城镇,提高产城融合和城乡一体化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 以公共服务带动城镇化当前,一些城市也在探索这种模式,即通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吸引人口入城落户。

例如,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推进“公共服务优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公共服务,让人们心动、留下来。

此外,一些省份也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以重庆为例,重庆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城落户。

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国际上的城市化进程更加成熟,各国也在探索新型城镇化模式。

下面,介绍几种新型的城镇化模式。

1. 以文化为纽带的城镇化模式以文化为纽带的城镇化模式,主要是通过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人口和资金向城市集聚。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莱万特。

在佛罗伦萨,城市经济主要依托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建筑和文化遗产来发展旅游业。

如今,佛罗伦萨的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的经济支柱,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对比(同名9890)

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对比(同名9890)

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móshì)对比摘要:尽管现在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7%),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同世界(75%)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为此,提高城市化水平,推进城市化进程成为新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大战略抉择。

然而,由于(yóuyú)时空的差异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特点,盲目追求城市化的量化指标,照搬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模式,将不利于中国城市化积极稳妥健康地发展。

为此,本文通过对中外城市化模式进行比较与分析,以有利于提出更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城市化启动机制动力(dònglì)机制模式工业革命以前,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正相关,并且(bìngqiě),人口城乡构成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度较低,即一个国家总人口规模与大,经济越发达,人口规模增长较快,经济发展也就越快。

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城乡构成变化不大。

工业革命以后,经济增长的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规模及其增长与经济发展和经济发达水平呈现出负相关。

从人口城乡构成来看,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越高,经济就越发达,即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的城乡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种农村人口不断地转变为城市人口的现象,就被称为城市化。

近260年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可能脱离这一人类(rénlèi)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迈入新世纪,人类将开创一个新的城市纪元。

全世界60亿人口中的绝大部分将居住在城市这在人类有史以来是第一次。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过去3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城市化率从不到20%增长至如今的50%以上(年均增长率达到3%)。

到2011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0%。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发展正成为世界城市化的标志。

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比较分析

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比较分析

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比较分析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在城乡发展等方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很多国家的政策重点,包括我国。

那么,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是如何实现的呢?本文将从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实践出发,探讨不同的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以期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启迪。

一、美国的城市扩张美国一直被称为汽车国家,由于汽车交通的发达,城市规模呈现出逐年扩张的特征。

美国城市的扩张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向外扩张,在城市之外新建住宅区,随着不断的扩张,城市范围得到了不断的延伸。

第二种是城市的内部扩张,即所谓的城市再生。

这一模式将旧城区的破败房屋和老旧设施拆除重建,改善旧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扩大城市的总体规模。

此外,美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模式——城市圈模式。

即在主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小城镇,利用主城市的经济和人口优势,实现小城镇和主城市的融合。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同时也可以改善交通状况。

二、日本的城市聚集日本系统地推行的城市聚集政策,使其成为了一个高度城市化国家。

日本政府在制定城市聚集政策时,注重减轻城市的人口压力,建设了一系列的新城,以满足居民的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气候、环境、交通等问题,日本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了新城的建设。

日本政府还提出了实施中心进一步分化,城市功能特色化,强化城市内地区中心等一系列方案,旨在充分发挥各城市的优势。

具体而言,是把城市划分成一些交通节点,然后在这些节点周边进行开发,引导人口或企业逐步向周边转移,从而实现城市功能的合理分配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新加坡的有序规划新加坡是个城市化率极高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小的国之一。

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新加坡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寻找解决之道。

它在城市化进程中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有序规划”的城市化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规划学、地产学、工程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运用,将土地有效地利用起来,实现了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李京文/吉昱华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的关系,理论界的判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有观点认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有观点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略有滞后,但还在正常范围内;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存在着隐性超城市化。

下表可见1999年世界收入类别国家GNI 、按PPP 调整的GNI 以及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1999年城市化率为3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比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比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

考虑到中国1999年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NI 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无法就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得出中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的结论。

1999年,中下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为1200美元和4250美元,分别高于中国420美元和700美元,如果考虑到中国正进入一个加速城市化的阶段,1995—2001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44个百分点,中国的人均GNI 如果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达到1200美元需要5年多的时间,五年中如果中国城市化水平以年均1.44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则五年后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9.2%,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得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结论。

如果使用购买力平价调整的人均GNI ,中国的城市化的滞后程度大约不到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支持严重滞后的观点。

如果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东亚和太平洋国家,情况就更为明显。

1999年,该地区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分别为1010和374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34%,与中国的情况大体相当。

如果运用2002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99年,中国城市化率为34.78%,高出世界银行判断2.78个百分点,如果我们认可这个判断,则上文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分析将得到进一步的支持。

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存五大差异

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存五大差异

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存五大差异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存五大差异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六大模糊1.内涵模糊城市化就是把人化入城市的过程。

而许多地方只注重“物”的城市化,不注重“人”的城市化。

只关心脚下的地,不关心地上的人。

因为地可以生财,人只会花钱。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7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增长70.1%,但人口增长只有30%。

当前,我国城市化率是53%,而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5%。

这意味着还有18%,即2亿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没有真正城市化。

许多进城农民是“扛锄头的市民”,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民。

有学者把这种城市化称作“半城市化”、“浅城市化”。

有关调查显示,农民工在城里有自己房屋的只占0.7%。

无处安身,何以乐业。

城市化的内涵首先应该是人的城市化,很多地方对城市化内涵认识模糊,以为盖上房子、修上路就是城市化了。

一些地方推进城市化的冲动来自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千方百计把农民土地变为建设用地,然后以地生财,一些农民“被上楼”,一些村庄成建制地变为城市,违法拆迁、暴力拆迁时有发生,城市变大了,农民利益却受到严重损害。

农村问题城市化、农民问题市民化的矛盾内化倾向愈加刚性。

2.格局模糊先发展大城市,还是先发展城市群,还是先发展小城镇?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实践中各干各的。

笔者认为,中国应沿着费孝通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小城镇、大战略”的路子走。

中国这么多农村人口,要实现城市化,首先应该走就地城镇化的路子,然后再慢慢向中等城市、大城市集中,一步跨入大城市非常不现实,人力、物力、财力及管理能力都准备不足。

应该先发展小城镇,让农民就地城市化,就近城市化,这是符合中国目前实际的城镇化道路。

当前,国家的资源配置主要是先发展大城市,对小城镇用力太少,不仅如此,苏州等很多地方都在斥巨资建城市综合体,而“智慧城市”也在全国90个城市首批试点。

这一由IBM提出的“智慧地球”转义而来的舶来品,在国外也不过5年时间,我们今天就匆匆拿来,盲目性太大,代价太大,“智慧城市”千万不可“利令智昏”。

全球化、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全球化、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全球化、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盛广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㊁综合性的社会经济现象㊂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发展状况不但受到其内部经济㊁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且最近30年的研究还表明,国际经济㊁政治格局的变化,同样会对世界各国(或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㊂20世纪中期后,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推进,继发达国家相继完成城市化之后,发展中国家渐成世界城市化的主流㊂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本㊁技术㊁资源㊁产业㊁劳务等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国家间的分工协作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以及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进而影响到全球城市化的发展㊂在此背景下,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城镇人口比重从1985年的40.9%发展到目前已超过50%㊂以经济全球化视野研究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发展特征㊁问题㊁趋势及策略,是近年来国际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㊂其中,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也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关注㊂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㊂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同样也反映到城市化的发展变化上㊂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1978 2011年间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01个百分点,远超西方发达国家快速城市化阶段时的增长速度㊂并且,城市化水平在2011年跨过极具象征意义的50%的门槛,标志着中国在整体上已经进入了城市社会㊂中国正在经历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超过2000万人),不仅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影响着世界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格局㊂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快速城市化,能否超越资源环境的约束㊁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城市发展正在面临的重大挑战㊂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主导世界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㊂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发展形势和环境完全不同㊂一方面,经济全球化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促使中国城市化以过去发达国家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另一方面,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所受到的资源环境约束,也是过去发达国家前所未有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形势更为严峻㊂规模巨大的中国城市化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寻找适合中国发展现实的城市化应对策略,是海内外学者探讨中国城市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㊂本辑翻译收集的三篇论文,就是这一视角下海外学者对中国城市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外学者关于经济全球化㊁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城市发展影响的一些基本判断和分析,以及他们所提出的策略和建议㊂梳理海内外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以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探讨中国的城市发展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㊂1.全球化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㊂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除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红利外,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以及中国的积极融入㊂而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改变了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国内外背景及其发展进程(吴莉娅,2008)㊂城市作为世界经济网络上的节点,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管出于主动还是被动,所有城市都以某种形式参与到全球联系中(S h o r t ,2004)㊂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三个重要的命题为学者们所研究验证㊂(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促进作用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的大量研究已证明,外资流入㊁国际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是有利的,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㊂外资投入㊁国际需求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而为城市化提供了有力的353第四辑 城市发展:全球化与可持续。

城市化典型模式

城市化典型模式

一、国外城市化典型模式:1.西欧的“新城”模式。

以伦敦和巴黎两大都市为代表实践田园城市理论树立了城乡一体化最为成功的先进典范。

英国政府于1949年启动大伦敦计划在距离中心城一定的距离选择地价较低的农业区建立新城并把城市人口转移到就业和生活自给自足的新城。

在距离中心20公里至35公里的区域建立“反磁力中心”并推广到一切城镇居民体系规划布局中形成结构完整的城镇体系均匀地分布生产力和人口推进城市化与乡村的城镇化2.自由放任式城市化道路。

这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

即实现城市化靠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当“城市病”日趋严重之后,人口又开始自愿地向社区和小城镇分散。

美国的自由发展模式。

二战之后美国郊区化发展进程加快中小城镇发展也十分迅速商业外迁加剧产业的信息化、弹性化、分散化强化导致“边缘城市”的产生结合了城市和乡村的优点衔接起城市与乡村经济是一种城乡交融的一体化状态。

20世纪60年代美国实行分流大城市人口、充分发展小城镇的“示范城市”试验计划使得75的美国人生活在小城镇郊区化也推动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

先放后调式城市化道路,这种城市化模式首先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人们向城市转移,但当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中,出现过度集中的状况时,政府开始运用法律和政策手段疏散人口,以极快的速度新开发小城镇。

这种模式主要以日本为代表。

3.市场引导与政府并重的城市化道路。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人口向城市集中还未发生明显的“城市病”之前,政府便开始干预,通过颁布法令、制定优惠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引导人们向不同等级的城市和集镇定居。

这种模式主要以德国为代表。

4.拉美的“过度城市化”模式。

拉美农村土地的缺乏和贫困农民被迫向城市流动而城市就业机会非常有限从而造成“过度城市化”。

2003年巴西城市化水平高达83但人口空间转移在前就业转移在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脱节大中城市普遍出现贫民窟和无业游民导致严重的社会治安和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并埋下国家政治动荡、社会秩序不稳和经济衰退的病根。

美国和中国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

美国和中国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

美国和中国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在全球范围内愈发重要。

美国和中国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化过程不同的国家,其中美国城市规划历史悠久、体系完善,而中国城市规划相对较新,发展迅速。

本文将在分析和对比美国和中国城市规划时,将两国的城市规划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进行比较。

1. 城市可持续性规划可持续性规划是一种关注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方式。

美国和中国在可持续性规划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美国的规划文化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受到启发和影响于欧洲文化和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到今天美国依然是全球城市规划的领导者。

现代的城市可持续性规划在美国日益普及,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城市的可持续性成为了规划师们的考虑重点。

美国各级政府要求新建筑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能源节约的要求,新建的城市项目必须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留出足够的公共空间等。

中国城市可持续性规划的发展相对较晚,但相对来说更为迫切。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城市环境和生态建设成为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城市可持续性规划,并互相学习借鉴美国和欧洲城市可持续性规划的经验,例如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都制订了比较完善的城市可持续性规划,力图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保的协同发展。

2. 园林城市规划园林城市规划是关注城市景观、花园、花草植物的规划。

美国在园林城市规划方面做得比较好,如波士顿的公共公园、纽约中央公园、芝加哥米莫萨公园等都是美国园林城市规划的典型代表。

美国的园林城市规划注重保护和建设自然环境,重视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将城市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营造出自然舒适的城市环境。

中国在园林城市规划上有着自己的特色,如中国古代园林等文化遗产,具有高度的美学和历史价值,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瑰宝。

中国园林城市规划的重点在于打造自己的文化符号,并将自身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园林文化展现给世界。

3. 历史城区保护规划历史城区保护规划是指保护和修复城市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建筑,并将其与现代城市的建设相融合。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逆城市化比较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逆城市化比较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逆城市化比较城市化的发展是一个有序的、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一般要经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这四个阶段。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才会出现的趋势。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并不是对立的发展过程,逆城市化对城市化具有促进作用。

随着逆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富裕人口带着资本和技术来到乡村或小城镇,在一定区域内产生经济拉动力,使大量农村人口汇聚,产生了新的城市,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1. 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城市化是和工业化、信息化紧密相连的一种社会进程。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占有领先地位,城市化进程也走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列。

20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进入逆城市化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市的土地开发由城市中心转移到城市的外围或者乡村,随后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相继步入逆城市化阶段,其中美国、俄罗斯、日本的发展模式相同,都表现为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大城市外围分散布局卫星城镇。

以美国最具有代性,1950~1990年间美国城市人口总量减少20%。

德国的逆城市化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德国的城市化主体为小城镇,城乡一体化程度非常高,小城市在所有城市中占76%。

2. 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解决了城市环境恶化、人口拥挤等问题,使城市经济和城市化向郊区、向遥远的乡村扩散,使整个社会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但逆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一些新兴的工业、产业、经济活动中心以及资本和劳动力随着人口的逆向流动也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势,使大城市经济活动水平下降,导致了大城市的衰退;其次,随着城市中大量中高收入者的迁出,城市中心逐渐成为低收入者聚集的地方,有的甚至沦为贫民窟;第三,大量集中的“钟摆式”人口流动模式对城市交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有时甚至超过了城市道路的承载能力。

总之,逆城市化并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分析西方逆城市化进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国的逆城市化进程提供宝贵经验。

中西方城市的比较

中西方城市的比较
第三城市出现开开始它对农业的依赖程度很深却不能为农业提供动力如唐长安城市分内城和皇城为了体现皇权是城市的军权化西方城市发展政治方面第三古典时期城市中心是大型公共建筑如他点罗马的城市结构体现了神人合一的思想第四中世纪的城市几乎没有经过规划大部分城市处于自发形成的状态
中西方城市的比较
•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特征: • 西方城市发展特征:
• 第三 城市出现开开始,它对农业的依赖程 度很深,却不能为农业提供动力,如唐长 安城市分内城和皇城为了体现皇权,是城 市的军权化
西方城市发展(政治方面)
• 第三 古典时期城市中心是大型公共建筑如他点罗马的城 市结构体现了神人合一的思想
• 第四 中世纪的城市几乎没有经过规划,大部分城市处于 自发形成的状态;城市缺少普通居民公共活动空间;同时, 教堂处于绝对统治性的位置,它往往处于城市的高地上, 而且其本身的高度也是其成为所在城市或地区的统治点。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经济方面)
• 第一 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 第二 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 市规模扩大。
• 第三 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 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第四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 逐渐发生变化。
正常城市化的衡量:
• 1.城市人口增加 • 2.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 3.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
• 中国滞后城市化但不是严重滞后
• 滞后原因: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为了避 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 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 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 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 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 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这是一种违 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城市化模式。

浅谈中西方城市更新比较与启示

浅谈中西方城市更新比较与启示

浅谈中西方城市更新比较与启示摘要:城市更新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中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超50%,城市化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对城市的旧城老化、功能落后、城中村等城市问题的更新改造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区的城市更新改造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面对我国城市更新发展的新形势,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城市更新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了中西方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回顾了中西方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比较分析了中西方城市更新的差异,认为西方的城市更新有许多成功的理念和深刻的教训,对我国城市更新带来有益启示。

标签: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城市发展1 引言无论在我国或是国外,城市更新随处可见,然而人们对它的概念内涵、发展历史及相关理论了解还不深入。

城市更新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英、法三国,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其概念逐渐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城市更新理论。

而我国的城市更新研究比欧美国家晚,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各地区出现了有规模的旧城区改造,在建筑及规划界、学术界开始提出城市更新理论研究,城市更新问题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但是此时对城市更新的研究还不深入,对城市更新的概念、特点及模式等内容仍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这意味着我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城市更新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区的城市更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更新成为我国新一轮城市发展的热点与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一步总结和研究城市更新理论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的迫切任务。

2 中西方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综观中西方城市更新的发展和演化历史,对城市更新的概念无论是我国或是西方国家,在不同阶段时期都有不同的定义和说法,中西方国家对城市更新的理解都有所不同。

国内外城市化进程比较分析

国内外城市化进程比较分析

国内外城市化进程比较分析城市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各个国家和区域的城市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城市化进程,探讨其差异性和共性,并对未来城市化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国内外城市化历程比较1.国外城市化历程在西方国家,工业化是引领城市化的重要驱动力。

在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的农民流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新兴工业城市如伦敦、巴黎、纽约、芝加哥等随着工业化进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后工业化时期。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社会结构更加多样化。

2.国内城市化历程我国城市化进程则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人民公社建设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城市化进程。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面积和建筑数量有了快速增长,城市人口持续增加。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迈进,全国市镇化率逐年提高,和国外的城市化进程相比,在速度上更快。

二、国内外城市化差异原因分析1.文化因素西方国家更注重自由的个人价值观,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则更加强调集体意识。

因此,西方城市更加强调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了优势。

而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在城市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2.政策因素在国外,城市化进程注重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政府的投入也更多,市场机制更加发达,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多是由政府主导的,尽管政府的支持导致了经济迅速增长和资本市场繁荣,但也存在着城市扩张过快、环境恶化等问题。

3.发展方式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通过协同效应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城市成为各种资源的集中地。

相比之下,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扩张过快,很多城市建设的不够合理、不必要和低效,也没有吸引到足够的外资和人才。

国外城镇化模式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城镇化模式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

张智乾:国外城镇化模式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张智乾时间:2014-05-13 浏览次数:1566 次世界城镇化发轫于1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由此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农村时代向城市时代转变。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条件、政治体制差异等原因,世界各国发展出不同的城镇化模式。

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四大类。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模式。

美国作为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主义传统深厚。

各级政府长期对城市化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主要借助市场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城市的集聚与配置,并由此形成了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区城市群等。

该模式的优点:市场机制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配置较为高效,有利于打破区域间行政藩篱与人为的隔离封闭,加速城镇化进程。

该模式的弊端:由于政府调控手段比较薄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出现了放任自流的发展态势。

初期城市问题相当严重,城市内部矛盾突出,城乡冲突剧烈;聚集之后又出现经济活动由城市中心向郊区转移的“逆城市化”现象。

由此带来的“过度郊区化”产生了土地资源浪费、资源过度消耗、贫富差距加剧等经济社会问题。

(二)以西欧国家为代表的政府引导型城镇化模式。

西欧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共干预政策,在发挥市场机制主导作用的同时,把政府规划与调整放在重要位置,力求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例如,英国积极引导城市建设开发,通过设置绿带限制内城扩张,在绿带外围设立了8个距市中心32-50公里的卫星城,较好遏制了大城市的无序蔓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70%的市民可以乘公交上下班,对进入城市中心区的车辆征收拥挤费,从规划源头减少出行距离和次数等。

该模式的优点:注重产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总体呈协同共进关系,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亦得到较好处理。

该模式的弊端:市场活力不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足,产业衰退,内需不振,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制约反应。

全球化与中国的城市化

全球化与中国的城市化

除了以人为本,中国的城市化还必须考虑的第二个要素就是全球化。

全球化这个因素比较年轻,但非常重要。

在世界范围内,全球化从来就是城市化的一个主要动力来源。

在西方,城市往往发生在一个地区间或者不同国家间、文明间的商贸要地。

今天,城市化和城市升级更是离不开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了。

从全球化谈论城市化至少可以从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进行。

从政治面上看,主要是城市在国家间竞争过程中所能扮演的作用。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这一波全球化始于上世纪80年代。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全球化不仅造就了新型的国家间的关系或者国际关系,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尽管全球化也带来了无穷的问题,例如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异(包括穷国和富国之间的差异和一个特定社会内部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移民浪潮、民族主义勃兴等等,但全球化已经变得不可逆转。

实际上,自这一波全球化发生以来,反对全球化的浪潮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今天,也有很多人主张结合社会反对力量和政府的力量来减少全球化的水平。

但实际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全球化表明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现在各国都在加紧竞争最优的人、财、物,提升国家的发展水平。

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且在强化。

在很大程度上,国家间的竞争就是城市之间的竞争。

城市既是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全球化最强有力的推动者。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既是全球化的产物,也再难以不受全球化的影响。

实际上,如果中国能够把城市体制改革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应当领会到城市体制改革的意义,也可以从全球化的进程中寻找城市体制改革的动力。

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是国际竞争战略首先在国家层面来说,没有一个国家不想拥有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城市。

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几乎是所有国家的国际竞争战略。

其次,在城市层面,城市当局也有巨大的动力来提升自己的城市。

现在的城市居民对城市具有高度的认同,对外在的发展极为敏感,对城市的发展具有超前的视角。

世界城市体系与城市发展模式

世界城市体系与城市发展模式

世界城市体系与城市发展模式近年来,全球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世界城市体系也在不断演变。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

城市的发展模式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世界城市体系的演变以及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

一、世界城市体系的演变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城市体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世界城市体系主要以欧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为中心,如纽约、伦敦、东京等。

这些城市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新兴市场经济的崛起,亚洲、拉美和非洲等地区的城市也开始崭露头角。

例如,中国的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中心。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城市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迅速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更加频繁。

这种全球化的城市体系促进了城市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

二、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传统模式和新型模式两种。

传统模式主要以工业化为核心,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工业生产和劳动力的集聚。

这种模式在欧美等地区较为常见,城市发展的重点是工业生产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城市功能的多元化,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逐渐兴起。

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注重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不再仅仅是工业生产的聚集地,而是成为创新和创业的中心。

例如,硅谷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创业者和投资者。

此外,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市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社会公平,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城市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城市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人口规模也在迅速扩大。

这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此外,城市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中美城市化发展比较

中美城市化发展比较

中美城市化发展比较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发展成为各国都面临的共同挑战。

中美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城市化进程较为先进的国家之一。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不同,中美两国在城市化发展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

本文将对中美两国的城市化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一、历史背景中美两国的城市化发展受到各自的历史背景所影响。

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始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在美国,城市化发展则从独立战争后开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晚,但却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中国政府实施的经济改革政策以及人口流动的自由化政策都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比之下,美国的城市化历史更为悠久,早在17世纪初就开始了城市化的步伐。

因此,中美两国在城市化的起点和历史进程上存在着差异。

二、城市规模无论是中美两国,城市规模都是衡量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根据联合国统计,中国城市人口比例已经超过60%,而美国的城市人口比例则接近80%。

可以看出,美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对更为成熟和高度发展,城市规模相对较大。

三、发展模式中美两国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城市化主要采取“以工促城”的模式,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和经济发展区来吸引人口流入城市。

而美国的城市化则更加注重“以城促工”,通过城市优势来吸引产业的发展。

可以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的驱动,而美国的城市化发展更加注重城市的发展。

四、土地利用在城市化发展中,土地利用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征收和城市扩张,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而美国则相对注重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美国的城市化往往通过再开发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来实现城市的发展,这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五、社会福利城市化发展不仅关乎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还关乎社会福利的提升。

在这方面,美国相对更加注重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社会福利的保障。

美国的城市化发展往往伴随着良好的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品质。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与我国城市化进程异同的对比分析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与我国城市化进程异同的对比分析
21 0 0年 2月
大 众 商 务
Po t rBusn s pu a i es
No 2, 0 0 . 2 1
( 第 1 0期 ) 总 1
( u l i l, O 10 C mu t ey N . ) av 1
世 界城 市化进 程 的一 般规 律 与我 国 城 市 化 进 程 异 同 的 对 比 分 析
长的“ ” s 型曲线 。 具体来说 , 城 市 化 初 期 , 市 人 口 增 长 缓 慢 ; 在 城 当城 市 人 口超 过 3 %以后 , 0 城市化进 程逐渐加 快 , 种加快 一直 要持 续 到城 市 人 口超过 这 7 %以后才会趋缓 ; 0 城市化 水 平超 过 7 %后 , 0 发展 速 度又 放慢 , 呈现 即 出慢 ( ( 快 慢的过程 。当然 , 并不 是任 何 国家 的城 市化 水平 在时 间 轴上 都表现为一条光滑 的倒 s型曲线 , 但大部分 国家 的数据基本 上支持 了这
结论 。
2对 我 国 城 市化 进 程 与世 界 一 般 规 律 的 吻合 情 况分 析
2 1吻 合 的 方 面 . ・ .. 2 1 1我 国的城市化 发展过程基 本呈“ ” 曲线运动 。 s型 由于我 国 2 0 年 的城 市化率 还不 到诺 瑟姆所 说 的 “ 展速度 会放 06 发 慢 ” 7 % , 以目前只能分析我 国的城市 化是否 符合城市 化初 期和 中 的 0 所 期 的规 律 。由我 搜集到的数 据 , 发现我 国 的城 市化 进程 符合 “ ” 曲线 s型 的前两 段 , 而尤 以 17 9 8年 以后 , 种符 合最 为明显 。17 年 前 , 国城 这 98 我 市经 济以计划经 济为主 , 城市 发展 受政 策引 导比较 严重 , 此曲 线波动 因 比较大 。从 1 5 9 0年城 市人 口仅 占 1 . % , 0 8 徘徊 波动 上升 , 达到 1 7 9 8年 城市化 率 1 . 5 。17 8 1% 9 8年 以后 , 着改 革开 放 的不断 深人 和发展 , 随 出 现了城市 化较为平 稳的上升状 况。 表 1 我 国 17 9 9—2 0 0 6年城市化 率

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城市化经济模式比较

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城市化经济模式比较

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城市化经济模式比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

城市化已然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国和欧美国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模式。

中国的城市化经济模式中国的城市化经济模式可以说是快速而独特的。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十分惊人,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36.12%提高到了2019年的60.60%。

这个数字展现了中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是其他国家很难达到的。

城市的数量也从2000年的657个提升至2019年的853个,城市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8.5亿人。

中国的城市化经济模式主要倚重于政府主导型的城镇化模式。

国家政府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计划和政策,如“城市建设国家战略”、“全国新型城镇化规划”等。

同时,政府还采取了鼓励人口外流的政策,如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化政策等。

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也让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面临一些问题,如人口过度集中、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也在阻碍着城市发展的步伐。

欧美国家的城市化经济模式欧美国家的城市化经济模式则更为成熟和稳健。

西方国家的城市化经验主要来源于工业化的进程。

欧美国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有着自己的发展经验和发展路线,是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双轮驱动”模式。

欧美国家在城市化的发展中,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人口的分散和城市功能的多元化。

政府主导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则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这种双轮驱动的模式在欧美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与此同时,欧美国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更加注重民众的参与和社会化管理,注重公民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环境和人口生活质量。

比较分析比较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城市化经济模式,可以得出以下几点:1. 城市化进程速度:中国的城市化速度远高于欧美国家,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 政府主导型模式:中国的城市化是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在城市化的发展中,应注重政府与市场的相互促进。

另一个国家的城市发展与中国有何不同?

另一个国家的城市发展与中国有何不同?

另一个国家的城市发展与中国有何不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城市发展日趋重要。

然而,不同国家在城市化道路上的探索、尝试和实践并不相同。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并比较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城市发展方面的异同点。

一、政治体制的不同导致的城市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同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政治体制的不同差异对城市发展模式的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中东国家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其城市化过程与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

中东国家的城市化是由政府主导的,其城市发展与计划有着较大的联系。

而在中国,城市化进程虽然也是由政府主导,但市场经济在其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相对宽松,使市场经济得以凸显其效用,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欧洲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关注历史建筑物的保护,并在城市化过程中更为注重人文建设。

而中国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对城市化过程中人文因素的关注程度较低,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亦相对薄弱。

另外,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模式由于长期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更为注重可持续性,将环境保护等问题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

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差异城市规划和建设也是不同国家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差异之一。

例如,欧美等国家更加重视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例如学校、医院、公共交通等,而中国则在初步城市规划中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注重工业和商业的布局和发展。

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重点和方向,这也导致了城市化模式的差异。

结语:世界上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差异体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经济、政治以及社会背景的不同之处。

但不管是哪种模式,都需要侧重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平等、安全和和谐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中国和其他国家城市化模式的分析,提醒人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考虑到各种因素,注重科学引导城市化的进程,促进城市的灵魂和文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都市蔓延的关键。此外,郊区大量边缘城市的出 总量上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资源却远局世界大部
现也顺应并助长了蔓延的发展。
分国家之后,尤其是水资源、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量,
2.3.2 美国分散型城市化模式的得失
这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明显的约束。首先,我国
分散型城市化模式的优势:
水资源短缺,且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平衡,水资源南
生活环境恶化。由于政府职能缺失,城市又无 城市中先进的现代化设施与原始手工作坊、贫民居
限扩张,尤其是贫民窟内居住条件极其恶劣,医疗 住区、被边缘化到城乡结合部的大量贫民窟并存。
城市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社会矛 人口和土地城镇化的高度集约模式。2005年西欧达
盾尖锐。教育、医疗、娱乐、文化等资源主要被富 到了76%,城镇用地为18.1万平方公里,占其土地总
城市的积累,后来随着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逐步认
城市化的推进需要工业化提供动力,为了提高
识到城乡关系的协调是城市化能够健康运行的基 收入,改善物质条件,西欧国家早期城市化都是以
础,目前这种局面正在逐步扭转,走向城乡统筹发 牺牲环境为代价,从而形成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
展的城市化。
模式。
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合的现代农场模式,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继
大城市出现大量贫民窟
而引起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与此同时工业化发
大批农民来到城市后,自身职业能力相对较低, 展和城市建设步伐却跟不上城市化的速度,城市劳
不能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不能得到充分就业,收 动力的需求远远小于城市劳动力的数量。而且流入
入水平很低,又得不到住房信贷,不能得到合法的 人口的整体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大量迁
市的这些移民长期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许多人 固有的传统文化也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些人逐渐成为城市地区 2.1.3 基本特征
的“边缘群体”和贫困群体,且规模越来越大,城
拉美国家的城市化的动力来源于外部资本,其
市贫困现象成为拉美国家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
基本特征是:
过度城市化造成环境恶化
工业化发展过慢城市化发展过快。到2000
自然环境恶化。由于长期贫困和缺乏就业,穷 年,拉美的城市人口已占地区总人口的78%,但工业
人通常被迫在环境差的地方建立住所,大量居民一 人口的比重却不超过35%。
旦居住下来,必定会加重原本就已十分严重的环境
两极分化严重。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40%
问题。
以上,其中60%以上居住在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中。
化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美国在1980~1990年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3个百
都市蔓延和无序扩张。这种状况是在经济高 分点,城市只新增200万人口。
速增长、基础设施的投资高速增长等因素的驱动下
资源条件方面的差异
形成的。州际高速公路、快速路以及大量的环路成
美国人少地多,资源丰富而我国虽然在资源
化显得极其迅速。美国从19世开始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 空间大幅扩张造成公共设施的高投资和低效益并
会的转变,仅用了30年时间,便成为了世界上城市化 存。④ 郊区化蔓延造成土地、石油等资源的巨大浪
水平较高的国家。
费。
2.3.1 美国分散型城市化的特征
2.3.3 与我国城市化的比较
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由最初的紧凑和
人口方面的差异
密集结构向多中心分散结构发展,城市化向分散型、郊区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城市化进程每推进一
化模式转变。
步,就意味着相当数量的农业人口涌向城市,这对
城市化进程与农业现代化密切相关,农业现 城市管理等方面的造成较大压力。按城市化水平提
代化政策农村剩余人口大大增加,给城市化与工业 高1个百分点,全国增加城市居民数达1300多万,而
市化模式的比较
鉴于世界各国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历史文化 传统及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差 异,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呈现出多种发展模式。总 的来看,国际上最为典型的城市化模式有三种:拉
美过渡型城市化模式、西欧早期城市化模式、美国 服务和社会福利设施极度短缺。
分散型城市化模式。
社会环境恶化。在一些城市时常出现暴力活动
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对比
摘要: 城市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世界上有着各种不同的城市化模 式。最为典型的三种城市化模式是拉美过渡型城市化模式、西欧早期城市化模式、美国分散 型城市化模式。与这些城市化模式相比,我国现在的城市化模式又有所不同,各种模式互有 利弊,以长远的眼光,来重新看待城市建筑与规划,立足本土文化传统,因地制宜,建设可 持续的中小城市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
面积都远远超过我国。这些主要来自于国土构成上
的差异,地势上我国呈现出三大阶梯样式,在地形
地貌方面我国还拥有大量的荒漠,而西欧国家土地
构成以平原为主,可利用率高。
表1 中国与部分西欧国家人口与土地资源比较
城市
化率
(%)
人 口 人 均 1976 1991
人均
密度
农业年耕年耕
土地
国家 ( 人 用 地 地 比 地 比
综合来看,城市化体现了四个方面特征:一、 人口和非农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 二、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三、城市的经济、社会、 技术变革的扩散;四、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 城市价值观念的扩散。
2 世界典型城市化模式及其与我国城
律。 不同的学科研究城市化的视角不同,人口学把
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社 会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 方式的过程;经济学则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
(亩
/km2
(亩重 重


/人)(%)(%)
6.2
87.7
75.8
英国 240 ( 19 4.72
75.7 ( 19
.
91)
81)
3.9
89.0
荷兰 381 ( 19 2.05 56.1 52.3 ( 19
91)
93)
14.2
74.0
法国 106 ( 19 8.48 58.5 59.9 ( 19
91)
著差别。
业化的国家,又是最早启动城市化的国家,工业化
与工业化的关系
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这些国家在不到100年的时
与拉美过度 超前的城市化发展 进程形成对 间内使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50%以上。
比,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表现出滞后于工业化的特征,
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城市化进程略显缓慢。
93)
10.9
137.
中国
( 19 1.48
6
91)
13.5 44.9 ( 20 ( 20 07) 07)
部分资料来源:张庭伟(1999) 在面临的全球战略环境方面,我国与西欧存在 巨大差异。西欧的城市化是在工业革命和全球殖民 主义的条件下发展的,其城市化的动力来源于对全
球资源的掠夺,由于其资源来源的广泛性这也导致 成为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体,给城市中心产业升级
2.1 拉美过渡型城市化模式及其与我国城市化模式 和各种骚乱事件,社会治安状况差、犯罪行为猖獗
的比较
是拉美国家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
2.1.1 具体表现
2.1.2 形成机制
农村人口在短时间内快速流入城市
从成因来看,拉美的过度城市化是由诸多因素
拉美国家的移民绝大多数是由农村迁移到城 造成的。首先是农村土地改革的不合理,失误的农
了西欧城市化发展的“浪费”行为,使他们走先污 带来了机遇。“大城市病”有所缓解。
染后治理的不妥道路。
分散型城市化模式的弊端及其带来的负面影
2.3 美国分散型城市化模式及其与我国城市化的 响:
比较

生产性行业外迁导致中心城市空洞化。 收
和西欧漫长的城市化进程相比,美国的城市 入不足引发城市财政危机,城市衰败不振。 城市
及就业岗位比例下降,都市区数量增加以及都市人 同时还存在着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尤其是与水资
口比重的上升。
源在空间分布上不匹配的问题
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向郊区分散,郊区逐渐
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
况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其各自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着很积极意义
以期对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的。
1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部分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 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 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 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 展中国家都不可能违背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
响,如何探索并选择一条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城市 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
化道路就显得相当重要。
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
本文主要通过对世界三大典型的城市化发展 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
模式与我国城市化模式在人口、资源、工业发展状 发展。而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大生产,对于农村区
2.2.2 形成机制
拉美国家城市化是以大城市为中心,我国目
首先,西欧城市化的启动与圈地运动、工业
前走的是以大带小,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革命密切相关。圈地运动使得大量劳动力被解放出
的城市化道路。
来,成为自由可雇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工业革
2.2 西欧早期城市化模式及其与我国城市化模式 命的进行,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前往城市务工,由
式的进步,农民经济地位改善与社会地位仍旧低下
之间的矛盾,商业复兴的出现等都促进了西欧城市
化的进程。
2.2.3 与我国城市化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在人口数量和土地等资源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