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铂颗粒修饰薄膜金电极的新型葡萄糖传感器研究
葡萄糖传感器的电极材料
葡萄糖传感器的电极材料葡萄糖传感器是一种用于测量葡萄糖浓度的装置,广泛应用于医学、食品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其中,电极材料是葡萄糖传感器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葡萄糖传感器的电极材料及其特点。
1. 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葡萄糖传感器中常用的电极材料之一。
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电化学性能,能够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常见的纳米材料包括金纳米颗粒、银纳米颗粒和二维纳米材料等。
金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和生物相容性,可用于制备高灵敏度的葡萄糖传感器。
银纳米颗粒也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并具有抗菌作用,可用于制备具有抗菌功能的葡萄糖传感器。
二维纳米材料如石墨烯、二硫化钼等具有出色的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能够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2. 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传统葡萄糖传感器中常用的电极材料之一。
常见的金属材料包括铂、银和金等。
这些金属具有良好的电导率和稳定性,能够有效地催化葡萄糖的氧化反应。
铂是最常用的金属材料之一,具有较高的电化学活性和稳定性,能够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3. 生物材料生物材料是葡萄糖传感器中独特的电极材料。
这些材料通常是通过将生物分子固定在电极表面来实现对葡萄糖的检测。
例如,将葡萄糖氧化酶固定在电极表面,通过测量氧化酶催化葡萄糖氧化产生的电流来测量葡萄糖浓度。
这种生物材料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常用于医学领域的葡萄糖监测。
4. 碳材料碳材料是一类新型的电极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常用的碳材料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和碳纳米球等。
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机械强度,能够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石墨烯是一种具有单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具有出色的电导率和生物相容性,可用于制备高灵敏度的葡萄糖传感器。
碳纳米球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电化学性能,能够增强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葡萄糖传感器的电极材料是实现葡萄糖检测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的电极材料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
铂纳米颗粒修饰直立碳纳米管电极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联系人简介 : 品刚(96年出生 ) 男 , 何 15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 生物 电分析化 学研究 . —a : ge hm en.d .n Em i p}@ee .cueuo ; l l
方禹之( 9 1 出生 ) 男 , 13 年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 事生物电分析化学研究.Em i yzi n n.h c ・ a : uh@ol e s.n l i
维普资讯
V0 . 8 12 2 00 7 年 7月
高 等 学 校 化 学 学 报
C HEMI CAL J OURNAL OF CHI NES UNI E VERS E m S
No 7 .
1 51—1 5 2 24
铂 纳米 颗 粒 修 饰 直 立碳 纳米 管 电极 的 葡 萄 糖 生 物 传 感器
一
电化学反应 中可以作为优 良的电子传递媒介. 据文献[ ~ ] 5 7 报道 , 制备 了 A 纳米颗粒与超细银- u 金复 合颗粒增强的葡萄糖传感器 , 得到响应迅速 、 灵敏度高的直接电子转移 的酶电极.在碳纳米管上负载 c 和 P 纳米颗粒的修饰电极用作生物传感器已有研究 J 而以直立碳纳米管为工作 电极 , o t , 在其表面 修饰金属纳米颗粒用作生物传感器 的研究 尚未见报道.目前 ,已报道 的电流型葡萄糖传感器普遍存在 响应 电流小 ,响应 时 间长 和检测 线性 范 围较 窄等 缺 点. 本 文 以直立 碳纳 米管 作 为导 电基 质 , 用化 学还 原法 制 备 了铂 纳 米 颗粒 , 而得 到铂 纳 米颗 粒 修 采 从 饰的直立碳纳米管电极( t C T ) 研究 了此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并制成葡萄糖生物传感器进行葡萄糖 P. N s , A 的检测. 结果表 明, 此传感器较好地克服了上述缺点 , 有响应时间短 , 具 灵敏度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等 特点.具有 良好的导电性和电催化活性的 P-C T 电极有望成为酶传感器中的一种新型基体电极. t Ns A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研究概况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研究概况葡萄糖是动物和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葡萄糖的定量测定在生物化学、临床化学和食品分析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1954年Clark的氧电极分析方法使活体组织氧分压的无损测量成为可能,由此打开了生物传感器这一研究领域。
50多年来各国科研人员对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和发展使得葡萄糖传感器在食品分析、发酵控制、临床检验等诸多方面得到应用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分类、原理及发展概况等作一简要概述。
1.概念生物传感器是用来侦测生体内或生体外的环境化学物质或与之起特异性交互作用后产生响应的一种装置,Gronow将其定义为“使用固定化的生物分子结合换能器”[1]。
它利用生物化学和电化学反映原理,将生化反应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通过对电信号进行放大和转换,进而测量被测物质及其浓度[2],是一种集现代生物技术与先进的电子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
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探索揭示生命系统中信息的产生、存储、传输、加工、转换和控制等基本规律,探讨应用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方法。
葡萄糖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领域研究最多、商品化最早的生物传感器[3],为葡萄糖氧化酶,GOD)经固化后于氧电极组成成。
这一生物传感器可在非常短的响应时间(glucose oxidase内完成对葡萄糖的测定,其线性范围为0~30mg?dL-1,能稳定使用22d,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2。
2.分类关于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分类,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分类。
一是根据生物传感器中分子识别元件即敏感元件划分为:酶传感器(enzyme sensor),微生)),组织传感器(tis-suesensor物传感器(microbial sensor),细胞传感器(original sensor和免疫传感器(immunolsensor)。
二是根据生物传感器的换能器即信号转换器分类,如:生物电极(bioelectrode)传感器,半),热生物传),光生物传感器(optical biosensor导体生物传感器(semi conduct biosensor)等。
基于电沉积铂颗粒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初步研究
1 . 电极表 面的预 处理 .1 2
每次实验前都要对工作电极进行严格的预处理. 首先进行物理处理 , 用细度递增 的 4 5 6 , , 号金相砂纸 依次打磨电极 , 并不断用 2 次蒸馏水 冲洗 电极表面 , 直至玻碳表面光洁无痕 ; 再用研细的 A2。 l 粉末把玻碳 o 电极表面抛光至镜面. 接着进行化学预处理 , 即置于超声波清洗器 中加以清洗 , 所用清洗剂依次为乙醇和丙 酮, 每次清洗时间为 1 i, n 用滤纸擦拭 , m 以除去电极表面吸附的杂质 , 出后用 2 取 次蒸馏水淋洗 电极表面, 并 用层析纸吸去表面的水分【 5 J .
葡萄糖氧化酶 G xg cs oi s)美国 Sg a O (l oe x ae( u d i 公司)[ D Guoe美 国 Bohr 公 司) m ; - — lcs( 3 i a s p 葡萄糖溶液 配置后需放置 2 , 4 使其达到平衡 ; h 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 配置溶液的水均为 2 次蒸馏水. 玻碳(l s cro l t d , C 电极( g s a ne c oeG ) ay b er 直径 4 m, 江苏电分析仪器厂提供 )饱和甘 汞电极 ( t a d m ; su t a re c o e e c oeS E 购买于天津艾达科技有限公司)P R M 7 a m l l t d ,C , l er ;A 2 3恒电位/ 恒电流仪 ( 国 E & 美 G G公司) ; P R M 2 8锁相分析仪( 国 E & A 50 美 G G公司)P /8 ;C4 6微机 ( 清华大学计算机厂) .
葡萄糖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化学物质之一 , 是为有机体提供能量 的原料. 基于葡萄糖氧化酶的生物传
感器在食品工业、 生物医学 、 生化工业上均有重要 的用途 , 过去 3 年里葡萄糖传感器 的研究获得 了很大发 0 展.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加快电子传导速率 , 提高灵敏度 , 各种 电子媒介体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的制作 , 其 中有机功 能性材料 二茂铁 ( c的引入能够 有效地 消 除溶解 氧 的干扰 【1 F) 1, . 加快 电流 响应 速 度 . :
化学实验知识:基于电极表面修饰技术的电化学传感器实验应用研究
化学实验知识:“基于电极表面修饰技术的电化学传感器实验应用研究”电化学传感器是利用电化学反应的原理进行测量和分析的一种传感器,广泛应用于环境、医药、生物化学等领域。
对电极表面进行修饰可以提高电极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性能。
本文旨在介绍基于电极表面修饰技术的电化学传感器实验应用研究,包括该技术的原理、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电极表面修饰技术的原理及方法电极表面修饰技术是用一种化学方法在电极表面形成一层特定的膜或修饰层,从而改变电极表面的化学、物理性质,并进一步影响电极表面对特定物质的检测或反应。
其中常用的修饰物质包括金属纳米材料、薄膜和分子印迹等。
常用的修饰方法包括溶液浸渍法、原位电合成法、自组装法和化学修饰法等。
以金属纳米材料修饰电极为例,其原理为将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纳米颗粒在电极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修饰层,该修饰层可增加电极表面的活性位点、扩大电极表面积、加速电荷传递,从而提高电极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该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金属纳米材料多为非球形,容易在修饰过程中发生聚集,影响修饰层的均匀性和质量。
二、电极表面修饰技术的应用1.环境监测领域电化学传感器常用于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如气体、水质和土壤中的污染物。
比如,基于二氧化碳气敏性的气体传感器可以通过修饰电极表面增加其灵敏度和选择性,从而在高浓度CO2条件下获得更准确的测量结果。
基于电极表面修饰技术的水质传感器也能够对水中污染物的含量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2.医药领域电化学传感器在医药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可用于药物分析、生物分子检测等方面。
如基于电极表面修饰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能够快速、灵敏地检测生物标记物,如蛋白质、抗原等,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外,电极表面修饰技术在药物分析和质量控制方面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比如能够对某些药物成分进行测定。
3.生物化学领域生物化学领域中,电化学传感器可用于生物分子的检测、分离和纯化等应用中,如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电化学传感器,能够通过对电极表面进行修饰,使其适应于特定生物分子的检测。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进展过程及研究成果[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进展过程及研究成果摘要:总结了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研究的发展过程;阐述了第一代经典葡萄糖酶电极、第二代传递介体传感器及第三代直接传感器的原理和特性,并介绍了其它类型的葡萄糖传感器技术及产品,部分产品在医学上的应用。
最后,总结和展望了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研究及应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医学领域;进展引言:葡萄糖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领域研究最多、商品化最早的生物传感器。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基于两个方面的技术基础:第一,葡萄糖是动物和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组成部分,葡萄糖的定量测定在生物化学、临床化学和食品分析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分析方法的研究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
特别是临床检验中对血糖分析技术的需求,促进了葡萄糖酶分析方法建立;第二,1954年,Clark建立了氧电极分析方法。
1956年又对极谱式氧电极进行了重大改进,使使活体组织氧分压的无损测量成为可能,并首次提出了氧电极与酶的电化学反应理论。
根据Clark电极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国科学家纷纷开始葡萄糖传感器的研究。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葡萄糖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食品分析、发酵控制、临床检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1 经典葡萄糖酶电极1962年,Clark和Lyon发表了第一篇关于酶电极的论文[2]。
1967年Updik和Hicks首次研制出以铂电极为基体的葡萄糖氧化酶(GOD)电极。
用于定量检测血清中的葡萄糖含量[3]。
这标志着第一代生物传感器的诞生。
该方法中葡萄糖氧化酶固定在透析膜和氧穿透膜中间,形成一个“三明治”的结构,再将此结构附着在铂电极的表面。
在施加一定电位的条件下,通过检测氧气的减少量来确定葡萄糖的含量。
由于大气中氧气分压的变化,会导致溶液中溶解氧浓度的变化,从而影响测定的准确性[4]。
为了避免氧干扰,1970年,Clark对其设计的装置进行改进后,可以较准确地测定H 2O2的产生量,从而间接测定葡萄糖的含量[5]。
聚天青A和纳米银修饰玻碳电极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生 物 分 子 有 较 强 的 电催 化 作 用 ,在 电 分 析 化 学 中 具
有 广 泛 的应 用 嗍 。 纳 米 材 料 是 最 近 几 年 被 广 泛 研 究 的 一 类 用 于 固 定 生 物 分 子 的 材 料 ,对 于 金 、银 等 一 些 金 属 纳 米 颗 粒 , 由 于 其 具 有 良 好 的 导 电 性 和 宏 观 隧 道 效 应 , 以 及 较 强 的 吸 附 性 能 , 逐 渐 被 用 作 酶 的 固 定 化 , 充 当 固 定 化 酶 之 间 、 固 定 化 酶 与 电 极 之 间 有 效 的 电 子 中
馏 水进 行 超 声 清 洗 ( mi 5 r d次 ) 。清 洗 后 ,将 电极 放 ^
00 7 l ( Hf .o 的 磷 酸 盐 缓 冲 液 中 , 于 . . .6 moY P f s ) L i 6 o5— 16 下 进 行 循 环 扫 描 极 化 处 理 至 循 环 伏 安 图 稳 定 .V 为 止 ( 5周 ) 约 。
5 mV a的 扫 描 速 率 , 循 环 扫 描 引 发 几 周 , 然 后 将 0 /
电位 范 围 控 制 为 一 . 08~08 扫 描 聚 合 1 mi , 聚 天 .V 5 u
青 A膜 ( AA) 厚 度 可 由 扫 描 圈 数 来 拉 制 . 聚 合 P 的
【 日 收稿 期】 20 -12 06 1—3 【 作者简介】 高新义 (9 1)男 , 18一 , 山东菏泽人 ,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生化工程系 0 级研 究生。 通讯作者 : 4 ・ 黄晓东 , , 男 副教授 。 主要从事生物 传感器和食品安全研究。
基于钯纳米颗粒修饰直立碳纳米管电极的电化学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中 图分 类 号
糖尿病 是一种 常见 的代 谢 内分 泌疾病 , 由遗传 和环境 因素相互 作 用 引起 的临床 综合 症.随 着人 是 类 生活水 平的 日益 提高 , 糖尿 病的发病 率逐 年增加 .鉴 于糖 尿病 对人 类 健康 存 在 的巨大 威胁 ,因此 对 体 内葡萄糖 浓度进 行迅速 而准 确 的测 定意 义重 大. 自 U dk pie和 Hcs 16 研 制 出第 一 支 葡萄 i ¨ 于 9 7年 k 糖氧化 酶 电极 以来 , 萄糖 生物传 感器得 到 了广 泛 的研究 和应 用 .迄 今 为止 , 有 3代 酶传 感器 用 于 葡 共
V0 . 1 31 2 1 4月 0 O年
高 等 学 校 化 学 学 报
C MI HE CAL J ‘ OURNAL OF CHI NES E UNI VERS T ES II
No 4 .
6 2~6 8 7 7
基 于钯 纳米 颗粒 修 饰直 立碳 纳 米 管 电极 的 电化 学葡 萄 糖 生 物 传 感 器
明, 电极表 面大量 P 纳米颗粒的存在显著提 高了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 , 酶电极具有响应时间短 ( 5s 及 d 使 < )
检测 电位低( 0 4V 等优点. < . )
关键词
葡萄糖传感器 ; 电极 ;直立碳纳米管 ; 酶 钯纳米颗粒
0 5 . 67 1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0 5 - 9 (00)4 6 2 7 2 1 70 21 0- 7 - 0 0 0
纳米 管或碳纳 米管 阵列 ( C T ) 仅拥有 高度一 致 的空 间取 向 , A N s不 而且 具备优 良的电子 传递 能力 和可 监 测 的电化学反 应过程 , 被应 用于生 物传感 器技 术 中¨ .最近 , 研 究小 组 [, ̄ 用 A N s材料 制 本 J1 利 s9 CT
基于铂纳米颗粒电沉积镁铝水滑石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葡萄糖生物传感器_徐亮
外,在电极表面直接电沉积制备纳米粒子通常无需外加保护剂 ,制备的纳米粒子表面可以充分暴露, [7 ] [5, 6 ] . 而高分 因此展示出更高的电催化活性 . 但是,在电极表面直接电沉积 PtNPs 存在粒子团聚现象 散性是纳米粒子高催化活性的保障 ,因此如何制备分散性良好的 PtNPs 受到关注. 为了抑制纳米粒子的团聚,各种载体材料被引入电极表面,包括常用的碳纳米材料等. 近年来,层 [8 ] [9, 10 ] LDHs) 也被用作贵金属纳米粒子的载体 , 在催化 和电催化 等领 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又称水滑石, 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与其它载体相比,LDHs 层板中金属阳离子以原子水平高度分散及层间阴离 [11 ] 子以一定方式有序排布的结构特点 ,使其在负载纳米粒子时可以有效抑制粒子的团聚 . 本文利用生 物相容性良好的镁铝水滑石 作为 PtNPs 的载体,所制备的修饰电极兼具了两者的优点 ,克服了水滑 石导电性差和 PtNPs 易团聚的缺点; 以此为基础构建的电化学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检测性 能.
[13 ]
制备镁铝水滑石. 取一定量 Mg ( NO 3 ) 2 ·6H 2 O 和
Al( NO 3 ) 3 ·9H 2 O 溶解于 100 mL 去离子水中配成混合盐溶液,其中[ Mg 2+] Al 3+] 与[ 的摩尔比为 3 ∶ 1, 金属离子总浓度为 0. 2 mol / L; 另取 1. 28 g NaOH 和 1. 06 g Na 2 CO 3 溶解于 100 mL 去离子水中配成混 合碱溶液. 将 上 述 2 种 溶 液 迅 速 混 合 于 旋 转 液 膜 成 核 反 应 器 中,快 速 搅 拌 2 min,所 得 浆 液 于 90 ℃ 水浴晶化 10 h,得到水滑石浆液,离心洗涤至 pH = 7,在 80 ℃ 下干燥得到镁铝水滑石粉末. 1.2.2 修饰电极的制备 称取 1 mg 镁铝水滑石加入去离子水中,超声分散,制得 1 mg / mL 的水滑石
纳米颗粒增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B 辑)第30卷第2期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2000年4月纳米颗粒增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唐芳琼孟宪伟陈东冉均国苟立郑昌琼(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 北京100101; 四川大学无机材料系, 成都610065)摘要研制的纳米增强葡萄糖传感器是用纳米憎水Au颗粒憎水SiO2颗粒以及Au和SiO2颗粒混合与聚乙烯醇缩丁醛(PVB)构成复合固酶膜基质, 用溶胶-凝胶法固定葡萄糖氧化酶(GOD), 组成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实验表明, 纳米颗粒可以大幅度提高固定化酶的催化活性, 响应电流从相应浓度的几十纳安增强到几千纳安, 电极响应迅速, 1 min达到稳态. 探讨了纳米颗粒效应在固定化酶中所起的作用, 开辟了制备直接电子传递第三代生物传感器的新途径和纳米颗粒应用的新领域.关键词固定化酶(GOD) 纳米Au颗粒纳米SiO2颗粒灵敏度生物传感器是利用生物物质作为识别元件, 将被测物的浓度与可测量的电信号关联起来.生物传感器中研究最多的是酶传感器. 根据酶与电极间电子转移的机理大致可将酶生物传感器分为三代氧的催化原理设计制作的酶传感器称为第一代生物传感器第三代生物传感器是指在无媒介体存在下, 利用酶与电极间的直接电子传递制作的酶传感器. 采用新的电极物质如有机导电盐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并由此产生出许多特殊性质: 奇异力学磁学光学和化学活性等[2]. 本文就是利用纳米金表面反应活性高催化效率高 β-D葡萄糖(SigmaChem.Co); 混合磷酸盐(KH2PO4,Na2HPO4北京化学试剂二厂)聚乙烯缩丁醛(PVB)(中国医药进出口公司, 进口分1999-07-02收稿, 2000-01-05收修改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 69731010, 69772039, 69971023)120中国科学 (B 辑)第30卷装)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配制溶液的水均为2次蒸馏水.Ag/AgCl电极(自制)JEM-100型, 日本NEC公司; 紫外光谱仪: 8451A 型美国汇普公司; 自动双重纯水蒸馏器:石英管式, 上海玻璃仪器一厂; 数字多用仪Thurlby 1905-a型英国Thurlby Electronics Ltd10-4mol/kg水溶液制备亲水金颗粒[3]. 所制备Au水溶胶颗粒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如图1(a).(2) 憎水Au颗粒的制备在AOT/环己烷体系中分别制备满足指定RW (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和RE(电解质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值条件的HAuCl4和柠檬酸钠反胶束, 混合两种反胶束溶液, 磁力搅拌至溶液出现淡紫红色, 制备得到1.0含有表面活性剂AOT/环己烷体系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形成反胶束, 为正硅酸四乙酯的水解提供大小均一的反应场, 定义Ra 为NH3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 利用RW和Ra值来控制SiO2颗粒的大小. 这样制得含SiO2 2.5图1 纳米颗粒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a) 亲水Au颗粒; (b) 憎水Au颗粒RE =0.000 5 Rw=8; (c) 憎水SiO2颗粒Ra=0.5, Rw=4第2期唐芳琼等: 纳米颗粒增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121净后在2次水中煮沸. 待铂丝冷却后用滤纸擦干净. 然后分别在丙酮10-6mol)的纳米亲水Au10-4mol)混匀, 加至一定量的2的冰箱中.1.3 检测方法采用二电极检测装置[5]. 底液为0.1 mol/LKCl磷酸盐缓冲溶液pH. 测量时先将双电极置于缓冲溶液中, 加一电压于工作电极(0.4V VS.Ag/AgCl), 当背景电流值减少至一恒定值时将电极放至被测溶液(不同量β-D葡萄糖, 0.1 mol/L KCl磷酸盐缓冲溶液)中, 分别记录不同时间的电流响应值, 扣除初始背景电流值即为被测葡萄糖浓度的电极电流响应值.2 结果和讨论溶胶中固定GOD制备电极, 对不分别在含相同量的纳米亲水Au憎水SiO2同葡萄糖浓度测定电极的电流响应如图 2. 作为对比未引入任何纳米颗粒的葡萄糖传感器的响应电流在10 mmol/L时为200 nA/cm2 , 引入憎水SiO颗粒的电极电流响应为2500 nA/cm2,2引入亲水Au 颗粒的电极电流响应为2800 nA/cm2,引入憎水Au颗粒的电极电流响应为7050 nA/cm2. 从中可以看出, 固定化酶时引入纳米颗粒能够增加酶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 大幅度提高电极的响应电流值. 这是由于纳米颗粒比表面积大我们先前的工作[6,7]已证明, 憎水SiO颗粒表面有利于酶固2定, 改善酶的活性和稳定性图2 纳米颗粒对酶电极的影响示憎水Au,122中 国 科 学 ( B 辑)第30卷撕开GOD 表面的水化壳, 使GOD 拉伸变形以致失去活 性[9]. 而且PVB 凝胶遇亲水Au 颗粒所引入的水立即生成沉淀, 在沉淀中会包裹住大量的GOD, 虽然沉淀最后被搅开, 但经过这一过程, 酶活性必然受到严重影响.憎水AuÔ÷Ë®Au 颗粒以1·Ö×Ó¼äAu 颗粒与Au颗粒间图3 SiO 2颗粒与亲水示SiO 2+憎水Au,图4 GOD 憎水A u颗粒不同加入次序的影响示SiO 2+GOD+Au,第2期唐芳琼等: 纳米颗粒增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123(d EM)(1) 引入憎水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制备的葡萄糖传感器的响应电流, 与不含纳米颗粒的葡萄糖传感器的响应电流相比提高了十几倍. 这主要由于二氧化硅较强的吸附性能, 和反胶团对酶的稳定和保护作用. 引入的反胶团为固定化酶提供优良反应场所, 增加固定化酶的稳定性和活性. 因而纳米SiO 2颗粒能牢固地吸附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GOD, 从而提高电极的电流响应.(2) 亲水金纳米颗粒制备的葡萄糖传感器的响应电流大大提高. 这主要是由于Au 的良好导电性能, 亲水金可能与GOD 氧化还原中心FAD 发生较好的联系, 减小电子在给体和受体间的距离, 提高了电极与GOD 间的电子传递速率.(3) 憎水金纳米颗粒制备的葡萄糖传感器的电流响应与不含纳米颗粒的葡萄糖传感器的响应电流相比提高30倍. 这主要是由于金的良好导电性和憎水颗粒引入的反胶团对酶的保护作用.(4) 憎水二氧化硅分别与亲水反胶团的保护作用和金颗粒的良好的导电性. 由于亲水Au 颗粒可能会与葡萄糖氧化酶的氧化还原中心发生键和, 所以更有利于电子的传递, 可将其近似认为是无媒介传感器.本文利用纳米颗粒制备葡萄糖传感器的方法具有简单易行GOD 用量少易于工业化的优点. 是制备第三代葡萄糖传感器新的途径, 为纳米颗粒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领域.我们也研究了纳米Ag(亲水Au(憎水图5 GOD 分子从FAD 中心向金属电极进行电子转移的距离示意图(a)无金颗粒的酶电极; (b)有金颗粒的酶电极124中国科学 (B 辑)第30卷致谢本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光化学实验室的支持, 在此表示感谢.参考文献1Zhao J, Henkens R W, Stonehuerner J, et al. Direct electron transfer at horseradish peroxidase-colloidal gold modified electrodes. J Electroanal Chem, 1992, 327: 109214Stober W, Fink A. Controlled growth of monodisperse silica in the micro size rang.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1968, 26: 62316Tang F Q, Zhang L, Jiang L. Improvement of enzymatic activity and lifetime of Langmuir-Blodgett films by using submicron SiOparticles.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1992, 7: 50327038Crumbliss A L, Perine S C, Stonehuerner J, et al. Colloidal Gold as a Biocompatible Immobilization Matrix Suitable for the Fabrication of Enzyme Electrodes by Electrodeposition.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1992, 40: 48372310Chen Z J, Ou X M, Tang F Q, et al. Effect of nanometer particles on the adsorbability and enzymatic activitity of glucose oxidase.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B: Biointerfaces, 1996, 7 (September): 173纳米颗粒增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作者:唐芳琼, 孟宪伟, 陈东, 冉均国, 苟立, 郑昌琼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北京100101;四川大学无机材料系,成都,610065刊名:中国科学B辑英文刊名: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年,卷(期):2000,30(2)被引用次数:75次1.Chen Z J;Ou X M;Tang F Q Effect of nanometer particles on the adsorbability and enzymatic activitity of glucose oxidase 19962.Khmelnitsky Yu L;Levashov A V;Klyachko N L Engineering biocatalytic systems in organic media with low water content 19883.Crumbliss A L;Perine S C;Stonehuerner J Colloidal Gold as a Biocompatible Immobilization Matrix Suitable for the Fabrication of Enzyme Electrodes by Electrodeposition 19924.张琳;袁金锁;唐芳琼溶胶-凝胶法制备含纳米憎水SiO2颗粒葡萄糖酶电极 1995(07)5.Tang F Q;Zhang L;Jiang L Improvement of enzymatic activity and lifetime of Langmuir-Blodgettfilms by using submicron SiO2 particles[外文期刊] 19926.唐芳琼;李津如;袁金锁双电极LB膜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1990(01)7.Stober W;Fink A Controlled growth of monodisperse silica in the micro size rang 19688.Moremans M;Daneels G;Demey J Sensitive colloidal metal (gold or silver) staining of protein blots on nitrocellulose membranes[外文期刊] 19859.李泉;曾广斌;席时权纳米粒子 1995(06)10.Zhao J;Henkens R W;Stonehuerner J Direct electron transfer at horseradish peroxidase-colloidal gold modified electrodes 19921.姜晓琳.李祯.陆杰.顾瑾蛋白质基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应用化工 2011(1)2.赵建军.潘勇.秦墨林.黄启斌纳米金属/金属氧化物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进展[期刊论文]-化学传感器2010(3)3.陈冬梅固定化酶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 2010(19)4.尹志娜固定化酶及其在食品和生物领域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命科学仪器 2009(10)5.周勇以天青Ⅰ为介体的纳米金颗粒增强的葡萄糖传感器[期刊论文]-分析测试学报 2009(7)6.赵晓华.孟庆军.毕春元.张利群.史建国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山东科学 2009(2)7.王权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 2009(32)8.王琦.张宏芳.骆凯.郑建斌纳米金、碳纳米管和纳米线及其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8(10)9.GUO Xiao-ming.王根礼.YE Wei-lin.周祖新.ZHU Xian葡萄糖氧化酶在金胶修饰碳糊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及其应用[期刊论文]-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10.张树霞.高书燕.杨恕霞.张洪杰贵金属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化学通报(印刷版) 2008(8)11.姜利英.蔡新霞.刘红敏.刘春秀.郭宗慧纳米铂颗粒修饰薄膜金电极的新型葡萄糖传感器研究[期刊论文]-分析化学 2008(11)12.许淑霞.吴金生.张勇.漆红兰.张成孝纳米金固定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碳纳米管修饰第3代过氧化氢传感器的研究[期刊论文]-分析测试学报 2008(10)13.高盐生.董江庆.徐晓燕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江苏化工 2008(3)14.李晔酶的固定化及其应用[期刊论文]-分子催化 2008(1)15.芶立.陆定.冉均国.杨丽娜.苏葆辉不同纳米颗粒对一次性使用葡萄糖传感器性能的影响[期刊论文]-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7(z2)16.干宁.徐伟民.李天华纤维素酶活性测定的生物传感器研究[期刊论文]-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2007(3)17.杨光明.白慧萍.黄爱银.卢旭晓.杨云慧基于胱胺自组装金纳米线的第三代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的研制[期刊论文]-化学传感器 2007(4)18.宦迪亮.左少华.蓝闽波基于二茂铁/纳米金修饰碳糊电极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期刊论文]-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6)19.李巧铃.BüRGI Thomas.陈辉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自组装[期刊论文]-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2007(6)20.李巧铃.Bürgi Thomas金纳米粒子的合成和应用[期刊论文]-现代化工 2007(z1)21.干宁.徐伟民.周雄.王志颖二氧化硅凝胶葡萄糖传感器上羟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测定[期刊论文]-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7(3)22.刘英菊.古翠媚.袁锐昌纳米金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黄金 2007(6)23.郭伟玲.任湘菱.唐芳琼.陈东.张琳.刘奉岭反胶束法制备纳米氧化锌及其在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过程工程学报 2007(3)24.赵琨.宋海燕.常竹.庄淑萁.何品刚.方禹之铂纳米颗粒修饰直立碳纳米管电极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期刊论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7(7)25.宦迪亮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726.宦迪亮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727.张海锋.张小水.王丽娟.娄巧云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应用及前景[期刊论文]-计测技术 2006(z1)28.郭萌萌.杨云慧.王志杰.沈国励.俞汝勤基于伴刀豆球蛋白固定过氧化物酶无介体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制[期刊论文]-分析化学 2006(3)29.张超.高虹.李冀新固定化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6(3)30.曲鹏.王英.张亚非LB技术制备金纳米粒子单层膜[期刊论文]-微纳电子技术 2006(2)31.伍林.曹淑超.易德莲.秦晓蓉.欧阳兆辉纳米颗粒增强酶生物传感器性能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物技术通报 2006(1)32.丁小勤.胡劲波.李启隆蛋白质的电分析化学研究[期刊论文]-分析试验室 2006(1)33.曲鹏.王英.张亚非金纳米粒子LB单层膜的制备及其I-V特性[期刊论文]-电子元件与材料 2006(2)34.陈利国碳纤维超微电极直接电化学及其应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35.李小丽基于掺硼金刚石和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36.周丽绘.鲜跃仲.周宇艳.胡军.刘洪来金复合介孔SBA-15吸附血红蛋白在H2O2电催化反应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化学学报 2005(23)37.冷鹏.郑彦.李其云纳米金-生物酶膜在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上的应用[期刊论文]-化学分析计量 2005(5)38.岳波.苟立.冉均国.杨丽娜金纳米颗粒增强一次性使用葡萄糖传感器的响应性能[期刊论文]-化工进展2005(4)39.吴宝艳.杨钰.宋昭.赵紫霞.安(齐)顺一.长哲郎.陈强纳米颗粒对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性能影响的研究[期刊论文]-高技术通讯 2005(6)40.伍林.曹淑超.易德莲.连兰.秦晓蓉纳米颗粒增强尿酸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设想[期刊论文]-传感器世界2005(9)41.孙双姣.蒋治良金纳米微粒的制备和表征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贵金属 2005(3)42.董守安.唐春DNA识别、生物传感器和基因芯片中的纳米金和银粒子[期刊论文]-贵金属 2005(1)43.向秋芬基于溶胶-凝胶和纳米颗粒固定化酶的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44.高娜新型纳米材料用于电流型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45.曹淑超改性纳米SiO<,2>增强的尿酸酶生物传感器机理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46.孙冬梅直接型生物燃料电池酶催化剂的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47.翟好英金、银和铂配合纳米微粒体系的光谱特性研究及其分析应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548.翟好英金、银和铂配合纳米微粒体系的光谱特性研究及其分析应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549.岳波纳米颗粒增强一次性使用葡萄糖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学位论文]硕士 200550.孙一新血红素蛋白质和儿茶酚(胺)类化合物的电化学及其分析应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551.丁小勤细胞色素c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52.丁芬银纳米对稀土离子-核酸(药物)的二级散射光谱影响的研究及其应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553.周宇艳纳米材料修饰电极及其应用于生物分子检测的电化学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54.张成林纳米材料修饰电极及其在蛋白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55.漆红兰纳米粒子组装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56.刘新建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及相关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学位论文]博士 200557.钟霞.戴建远.唐点平.刘颜.柴雅琴.袁若普鲁士蓝、纳米金共修饰铂丝电极葡萄糖传感器的研制[期刊论文]-化学传感器 2004(2)58.何可群.刘艳丽.沈国励.俞汝勤半导体荧光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化学传感器 2004(2)59.蒋治良.翟好英.章表明.刘庆业.李廷盛液相卤化银纳米微粒的界面荧光和共振散射光谱特性[期刊论文]-化学学报 2004(14)60.李群芳.袁若.柴雅琴.莫昌俐.刘颜.黄小清.王秀玲萘酚绿为电子媒介体金纳米颗粒修饰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期刊论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61.冯锋基于连续可更新动态液滴光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学位论文]博士 200462.刘涛纳米材料与血红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463.赵继宽溶致液晶模板法电沉积金属纳米材料[学位论文]博士 200464.莫昌莉.赵勤.柴雅琴.刘颜.袁若以萘酚绿B为介体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期刊论文]-化学传感器 2003(1)65.凌绍明.沈文闻.隆金桥(Ag)核·(Au)壳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期刊论文]-化学世界 2003(12)66.李简过渡金属配合物电子介体在酶电流型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67.江丽萍.吴霞琴.朱柳菊.贾能勤.章宗穰基于金纳米的第3代平面型葡萄糖传感器的研究[期刊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68.沈星灿.何锡文.梁宏纳米粒子特性与生物分析[期刊论文]-分析化学 2003(7)69.马希骋.蔡元华.伦宁.温树林.豆帆Au(Ru)-SiO2纳米-微米复合粒子的制备及精细结构研究[期刊论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3(6)70.江丽萍.吴霞琴.龚翠萍.贾能勤.姜远达.章宗穰壳聚糖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化学传感器 2002(4)71.刘慧宏.庞代文氧化还原蛋白质电化学研究[期刊论文]-化学进展 2002(6)72.蒋治良.冯忠伟.李廷盛.李芳.钟福新.谢济运.义祥辉金纳米粒子的共振散射光谱[期刊论文]-中国科学B辑2001(2)73.蒋治良金原子团簇的分频散射光谱研究[期刊论文]-光子学报 2001(4)74.蒋治良.冯忠伟液相金纳米粒子的分频和倍频散射光谱研究[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75.任湘菱.唐芳琼纳米铜颗粒-酶-复合功能敏感膜生物传感器[期刊论文]-催化学报 2000(5)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kx-cb200002004.aspx。
金纳米颗粒修饰的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酶膜制备
B h n y a HOU W a — HA0 XI h a ,Z i o g ,S in g o , IC u —u n ,Z n l ,Z i AO-u HU S - n HIJa —u r
a dP P ( a pn gn ) n V cp ig ae t .We e po e n ut v l —ibe set soy a d a t nm s o m l d a lai e vs l p c ocp n r s i in y r ot i r a s
ee to c o c p o c a a trz h i ie,moph l g n ip ri ii W e a s dfe h lcr n mir s o y t h r c e ie t e r sz r oo y a d d s e sb l y. lo mo i d t e t i guc s x d s mbr n lc r d s wi t s g l n n pa ce a d me s r d h e po d n l o e o i a e me a e e e to e t he e o d a o  ̄i ls n a u e t e r s n i g h sg a swi BA i s n o . Re u t s o t a p rc l s l sz n g o s e sb l y g l in l t a S h boe sr s ls h w h ts he ia mal ie a d o d dip ri ii o d t n n patce a r al mpr v he s n iiiy o l c s x d s mb a e. a o ri lsc n g e ty i o e t e stvt fg u o e o i a e me r n Ke r s: od n n patc e g u o e o i a e i y wo d g l a o ri ls; l c s xd s mmo iie mb a e; o e s r b l d me r n bis n o z
纳米颗粒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
2 电化学 生物传 感器
力 强 , 以很 牢 固 地 吸附 酶 等 生 物 大 分 子 , 加 酶 的 吸 附 量 可 增 电化 学 生 物 传 感 器 是 以 酶 、 生 物 、 原 或 抗 体 、 胞 、 和稳 定性 , 微 抗 细 且蛋 白质 等物 质 吸附 在纳 米金 属颗 粒 的表 面上 动 植 物 组 织 为 敏 感 膜 , 将 生 物 量 转 换 为 电 信 号 的 电 化 学 仍 能 保 持 生 物 活 性 。 以 电极 为 转 换 器 组 成 的 装 置 。根 据 其 产 生 电信 号 的 类 别 , 可
酶 电极就是 利用酶对生 化反 应催 化 的单一性 目标 物质 复合 纳 米 颗 粒 应 用 于 GO 和其 它 酶 电 极 中 。 D
关 键 词 : 米 颗 粒 ;电 化 学 生 物 传 感 器 ;酶 电极 纳 中图分类号 : 22 TP 1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0 8 0— 2 10 17— 18 2 0 ) 20 8— 2
1 引 言
人 员 将 Mn 纳 米 颗 粒 溶 于 壳 聚 糖 溶 液 中 , 沉 积 在 葡 萄 O2 电
摘 要 : 米技 术 介 入 生 物 传 感 器 的 研 究 领 域 具 有 非 常 重 要 的 意 义 。 简要 介 绍 了 电 化 学 生 物 传 感 器 的 工 作 原 理 , 重 纳 着
讨 论 了纳 米 颗 粒 在 电 化 学 生 物 传 感 器 中 的研 究 进 展 , 论 述 了这 一领 域 的 发 展 趋 势 。 并
GOD 修 饰 的 电极 表 面 , ) 形成 一 层 氧 化 物薄 膜 。 生 物 传感 器 是 用 固定 化 的 生 物 活 性 成 分 为 敏 感 元 件 与 糖氧化酶 ( 而 适 当 的 能 量 转 换 器 件 结 合 而 成 的 传 感 装 置 , 以 测 定 一 种 这 样 制 得 的生 物 传 感 器 可 以 很 好 地 消 除 AA 的 干 扰 , 对 用
纳米银—金复合颗粒对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响应灵敏度的增强效应
维普资讯
鄹 窜 既 目 E固
20 0 2年 第 2卷 第 3期
06 4 1 4 .6
2 307 000
任湘菱
唐芳琼 [ 中国科 学院理化技术研 究所 ( 中国科 学院感 光化学研 究所部分 ) 原 ,
北 京 10 0 】 0 11
tr r ntue t h tga hcC e syo CA )B in 0 ome s tto、 oo rp i hmir f S. c ig10 I I i P t j 1 ) 0
纳米银. 复合颗 粒对 葡萄糖 生物传 感器 响应灵 敏度 的增 强 金
效应
En a c m e t l c s o e s rSe st i y Ad i o fAg A u h n e n G u o e Bi s n o n i v t b d t n o — of i y i
ma rx whih i o o e o Ag Au a o a tcc a d olvi y t i c s c mp s d f — n n p ril s n P y n l
b t rl( uy a PVB) b a o— e me h d y s lg l to Th e p r ns h w ta t e e x ei me t s o ht h
【Abta t src 】 Glcs isnosh v be fr d wil lcs uoe boe sr a e e n o me f u oe l g
oxd s ( iae GOD )i o iie n c mp st m mo iiain me r n mm b l d i o o i i z e blz t mb a e o
R N a g ig, ANG n qo g ( e h ia n t ueo’ h sc n e sr f ieeAc d myo in e ( h E Xin l n T Fa g in T c nc l si t t y isa dCh mityo n s a e f e c s T e I t P Ch Sc
金纳米修饰电极 电化学检测
金纳米修饰电极电化学检测金纳米修饰电极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检测方法,它能够提高电极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环境监测和医学诊断等领域。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描述金纳米修饰电极的原理、制备方法以及应用前景。
一、原理金纳米修饰电极利用纳米金颗粒的独特性质,增加了电极表面的活性区域,提高了电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效率。
金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导电性,可以提供更多的反应位点和电子传递通道,从而增强了电极的灵敏度。
此外,金纳米颗粒还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亲和性,可用于固定生物分子,实现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二、制备方法金纳米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溶液法、溶胶-凝胶法和电化学沉积法等。
其中,溶液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首先,将金盐加入溶液中,通过还原剂将金离子还原成金纳米颗粒,然后将金纳米颗粒沉积在电极表面。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处理参数,可以调节金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分布,从而优化电极的性能。
三、应用前景金纳米修饰电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生物传感器领域,金纳米修饰电极可以用于检测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细胞等,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
在环境监测领域,金纳米修饰电极可以用于检测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和环境激素等,具有快速、准确和便捷的特点。
在医学诊断领域,金纳米修饰电极可以用于检测生物标志物,如血糖、胆固醇和肿瘤标志物等,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金纳米修饰电极是一种重要的电化学检测方法,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通过合理设计和制备,可以获得高性能的金纳米修饰电极,为生物传感器、环境监测和医学诊断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金纳米修饰电极将在多个领域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电沉积Ni纳米颗粒在碱性条件下对葡萄糖的直接电催化氧化
电沉积Ni纳米颗粒在碱性条件下对葡萄糖的直接电催化氧化邢亮;刘晓颖;曾宪冬;买楠楠;魏万之【摘要】Ni(Ⅲ)对葡萄糖有很好的催化氧化功能,能直接氧化葡萄糖为葡萄糖酸内酯.该文采用电沉积的方法在金电极的表面修饰一薄层Ni纳米颗粒.研究发现这种纳米级的镍颗粒比常规镍材料具有更为明显的电催化活性.在0.1 mol/L的NaOH 溶液中,以0.6 V作为应用电位,测得葡萄糖浓度在10.0 μmol/L~2.5m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5.0 μmol/L;响应时间为3 s.传感器制备简单,无需特殊保管,可重复使用.【期刊名称】《化学传感器》【年(卷),期】2010(030)001【总页数】6页(P30-35)【关键词】电沉积;Ni纳米颗粒;电催化氧化;葡萄糖【作者】邢亮;刘晓颖;曾宪冬;买楠楠;魏万之【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化工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湖南长沙,410012;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化工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化工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化工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化工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人体血液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一直是评价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而血糖水平则是衡量新陈代谢能力和糖尿病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葡萄糖检测方法是葡萄糖氧化酶(GOD)分析法,具有专一性高、反应速度快的特点。
利用葡萄糖氧化酶测定葡萄糖的酶催化分析法而研制的酶传感器是开展得最早也是最成功的生物化学传感器之一。
但由于酶本身固有属性,如酶的活性随时间降低,温度对活性的影响和酶的使用费用高等弱点[1]。
同时,构建酶传感器时难以把酶固定在电极表面[2],这些都限制了酶传感器的应用。
葡萄糖在纳米金修饰金电极上电化学行为研究
收稿日期:2006204204 修回日期:2006206227基金项目:安徽省优秀青年自然科学基金(No.06044096);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通讯联系人:金葆康,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电分析化学,光谱电化学.第23卷第2期Vol.23 No.2分析科学学报J OU RNAL OF ANAL YTICAL SCIENCE 2007年4月Apr.2007文章编号:100626144(2007)022*******葡萄糖在纳米金修饰金电极上电化学行为研究汪海燕1,2,王 晔1,宋 琼3,金葆康31(1.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合肥230039;2.巢湖学院化学系,安徽巢湖2300383.安徽省合肥市四十二中,合肥230041)摘 要:利用电还原氯金酸制备了纳米金(Nano 2gold ,N G )修饰Au 电极。
该电极对葡萄糖有催化作用,可能是由于纳米金降低了O H -表面吸附能,增加了O H -在电极表面的吸附量。
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扫描速度、温度、本体浓度和溶液p H 值对葡萄糖氧化的影响。
关键词:纳米金;循环伏安法;葡萄糖氧化中图分类号:O657.15 文献标识码:A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糖尿病人日益增多,因临床分析要求的日益提高,因此葡萄糖电化学氧化的研究十分活跃[1,2]。
现已研制的葡萄糖传感器中的一类是以葡萄糖氧化酶为基质的传感器,但存在酶的稳定性问题。
为此,很多学者开始尝试研究非酶传感器,并发现金属纳米粒子修饰的电极能大大增强一些碳水化合物的电化学氧化[3,4],如葡萄糖直接在Pt [5]以及合金Ag ,Hg 2UPD [6]等纳米粒子修饰的金电极上电化学氧化。
纳米金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电化学性质,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中。
本文利用电还原氯金酸制备了纳米金(Nano 2gold ,N G )修饰金电极,并研究了葡萄糖电化学氧化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该电极对葡萄糖有催化作用。
新型功能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研究与应用
新型功能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研究与应用一、内容简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科学领域中都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特别是功能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领域中,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巨大的比表面积,为生物传感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可能性。
功能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主要得益于纳米材料的独特结构和优异性能。
纳米颗粒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活性位点数量,可以增强生物分子的吸附和反应;纳米结构具有优良的电导性和优异的渗透性,有助于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中,研究者们通过深入探索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表面修饰技术以及与生物分子的结合方式等,成功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实时监测和高稳定性等优点的新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这些成果为疾病诊断、环境监测和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目前对于功能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如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和规模化生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开发新型的功能纳米材料,优化传感器的制备工艺,并探索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价值,以推动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的更快发展和广泛应用。
1. 纳米材料的概念及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材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在这个背景下,纳米材料作为一种独具优势和特色的材料,备受关注。
纳米材料是指具有尺寸在1100nm范围内的材料,由于其特殊的量子尺寸效应、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以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使得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展现出许多优异的性能,成为推动科学和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
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质对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稳定性、选择性和恢复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纳米材料的概念及重要性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其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纳米材料具有量子尺寸效应,使其能够有效调控物质的电子结构和表面性质。
基于葡萄糖氧化酶-铂纳米粒子修饰的玻碳电极用于葡萄糖的检测
基于葡萄糖氧化酶-铂纳米粒子修饰的玻碳电极用于葡萄糖的检测王明星;何婧琳;陈传奇;曹忠【摘要】采用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制备铂纳米颗粒,并同时使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保护剂,提高铂纳米溶胶粒子的稳定性,将制备好的铂纳米粒子与聚乙烯醇缩丁醛(PVB)的乙醇溶液混合,用溶胶-凝胶法1使葡萄糖氧化酶(GOD)固定于玻碳电极上,通过条件优化,完成葡萄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GOD-Pt/GCE)的制备.与未修饰铂粒子的电极相比,铂纳米粒子可以大幅度提高传感器的催化响应电流,加速了电子传递,电化学反应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基于葡萄糖氧化酶-铂纳米粒子修饰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显示出了良好的电化学传感性能,其检测线性范围为1.60× 10-5 ~2.40×10-3 mol/L,检测下限达到8.00×10-6 mol/L.传感器重现性、选择性与稳定性好、使用寿命较长,回收率在96.82%~101.29%之间,可应用于实际样品蜂蜜中葡萄糖含量的检测.【期刊名称】《化学传感器》【年(卷),期】2011(031)002【总页数】7页(P53-59)【关键词】葡萄糖氧化酶;铂纳米颗粒;生物传感器;葡萄糖;蜂蜜【作者】王明星;何婧琳;陈传奇;曹忠【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4;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4;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4;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4【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葡萄糖是动植物体内重要的碳水化合物,是活细胞的能量来源和新陈代谢中间产物,但血糖过高会引起糖尿病,继而诱发心血管、高血压、神经紊乱等多种病症,危害人的生命健康;而且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因此人体血液中葡萄糖的快速测定对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及相关生命科学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纳米颗粒复合材料增强的蔗糖、葡萄糖双功能生物传感器
采 用反 向微乳法 制备 憎水 N n — i2 a o s 0 溶
胶 :在 常温 下 ,固定 油 相 中表 面 活性 剂 含 量 为 1 8 %,其 中 s a 8 和 T en 0的质 量 比约 为 2 5 pn 0 we6 :, 在 磁 力 搅 拌 下 向均 匀 油 相 中缓 慢 滴 加 1 0m 1L . o / 盐 酸 ,使 盐 酸 与 表 面 活性 剂 的 摩 尔 比为 4 得 到 , 稳 定 的微 乳 液 。然 后 按 盐 酸 与 正 硅 酸 乙 酯 (E S TO) 的摩 尔 比为 4的 比例 滴 加 T O ,滴 加 完 毕 继 续搅 ES
拌 1h ,密封 室 温 陈化 1 2 h备 用 。制 得 平 均 粒径
半小时后 自然冷却备用。制得平均粒径为 1 m n 0
的 纳 米 金溶 胶 。
1 4 N n - 2N n - u复合 酶 (u _e z m s . a o S / a o A i O M _ ny e ) I t 电极 的 制 备
..
4 . 2.
维普资讯
黄智航等:纳米颗粒复合材料增强的蔗糖 、葡萄糖双功能生物传感器
1 2 纳 米二 氧 化硅 (a o S 0) 胶 的 制 备 . N n - i 溶
蓝 色 变 为 紫 红 , 又 变 成玫 瑰 红 ,使 溶 液 保 持 微 沸
( 华 南理工大学 轻工与食 品学 院,广州 5 0 4 ;2广州 军 区总 医院 医学 实验科 ,广州 5 0 1 1 16 1 10 0) 摘 要 采用憎 水纳 米二氧化 硅溶 胶 (a o S O) N n - i 增稳 、亲 水纳米金 (a o h ) n N n - u 溶胶增 敏 ,利 用聚 乙烯醇 缩 丁醛 (V ) 埋 ,将 蔗糖转 化酶 (N ) PB包 IV 、变旋 酶 (U ) M T 、葡萄糖 氧化酶 (O ) G D 共固定 于铂 电极 表面 ,通过 时间 电流法 对 目标样 品 中的蔗糖 和葡 萄糖 含量进 行测量 :响应 时间 1 ;蔗糖 在 0 O gL S 3 ~3 0 m / 、葡萄糖
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
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引言纳米技术作为当今科技领域的热点之一,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能够检测和测量生物体内各种生物活性成分的设备,它的作用在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
一、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纳米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尺寸在纳米级别,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光、电、磁性能。
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中,如金纳米颗粒、磁性纳米粒子等。
1.金纳米颗粒金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实现与生物分子的特异结合。
在生物传感器中,金纳米颗粒可以作为传感器的信号放大器,通过其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增强传感信号,并提高检测灵敏度。
2.磁性纳米粒子磁性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磁性能,可以通过外加磁场对其进行操控。
在生物传感器中,磁性纳米粒子可以用来标记生物分子,通过磁场的作用,实现生物分子的捕捉和分离,从而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二、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案例纳米技术已经在生物传感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
1.纳米材料修饰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利用电化学信号对生物分子进行检测,纳米材料的引入可以增加电极表面积,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
例如,研究人员使用金纳米颗粒修饰电极,成功构建了一种高灵敏度的血红蛋白传感器,用于血液分析中的疾病诊断。
2.纳米材料修饰的光学生物传感器光学生物传感器利用光学信号对生物分子进行检测,纳米材料的引入可以增强光信号的强度和稳定性。
例如,研究人员使用磁性纳米粒子标记DNA分子,通过外加磁场定位目标分子的位置,结合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实现了DNA序列的高灵敏度检测。
三、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中的挑战与展望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1.纳米材料的合成和修饰纳米材料的合成和修饰是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关键问题,需要考虑材料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成本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