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

合集下载

科学发展观回答的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回答的基本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中国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邓小平创造性回答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评价发展和实现发展。

并进一步回答了邓小平及三个代表的问题。

结业考试

结业考试

入党培训结业考试多选题1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重大任务包括()。

(2.00分)A.实现科学发展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D.建设创新型国家正确答案:B,C,D,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它是()。

(2.00分)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B.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C.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D.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正确答案:A,B,C,3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功绩在于( )。

(2.00分)A.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B.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C.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D.确定了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具体方式正确答案:A,B,C,4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那就是()。

(2.00分)A.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B.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C.鼓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正确答案:A,B,D,5下列选项中关于遵义会议描述正确的是()。

(2.00分)A.遵义会议全面地讨论了政治路线方面的问题B.遵义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中国共产党、红军和中国革命C.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D.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确答案:B,C,D,6一二·九运动中学生为抗日救亡游行时所喊口号有()。

(2.00分)A.“打倒帝国主义”B.“停止内战”C.“废除二十一条”D.“一致对外”正确答案:A,B,D7瓦窑堡会议上,讨论了()。

(2.00分)A.军事战略问题B.全国政治形势问题C.党的策略路线问题D.组织路线问题正确答案:A,B,C,8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共同抗日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

(2.00分)A.对指导整个抗日战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B.顺应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C.它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它使抗日战争力量的组成和群众动员的规模更加广泛D.对全国人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发展,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正确答案:B,C,D,9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中央在根据地采取的措施有()。

十六大以来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成就

十六大以来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成就

十六大以来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成就【摘要】党的执政能力问题,是我国政权建设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风雨十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努力前进,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其执政党的重要作用,带领中国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众多的成就。

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党,而党也一直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以带领中国走向新的辉煌!【关键词】十六大;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成就十年奋进,弹指一挥。

党的十六大以来,为建设一个善于治国理政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人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以高度清醒的历史自觉,以改革创新的时代勇气,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认真总结我们党执政的宝贵经验,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开启了一场“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宏阔进军。

事实证明,这一系列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而进行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化作一串串闪光的印记,伴随着时间的车辙深深镌刻在了伟大复兴的征程上。

一、十六大以来党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十年孜孜以求,我们党在完善执政理念上步入新境界。

“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我们党对这些重大命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执政理念。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研究和解决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从“第一要义”的高度,将科学发展的深刻涵义纳入党的执政理念,从党执政首要任务的视角创新了党的执政理念。

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问题的新认识,也是党中央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出发点。

十年间,我们按照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把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一同推进、协调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八年级上册政治时政点评题

八年级上册政治时政点评题

八年级上册政治时政点评题
例题:《中学生时事报》需要聘请特约评论员对下面这段时事资料进行分析和点评。

请你来试一试。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连续六年达到10%以上的增长速度。

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5.5%,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存在两种可能性,既可能因为举措得当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也可能因为应对失误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

答: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连续六年达到10%以上的增长速度。

强调了经济增长之快,可以用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或者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再或是”三个代表“中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还强调了,在党的16大以后,中国取得的成就。

说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用“党的作用”。

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5.5%,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这说明,中国的综合国力在日益增强。

用“背后支撑者一切的是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

十六大以来党建理论的创新及启示

十六大以来党建理论的创新及启示

十六大以来党建理论的创新及启示作者:张素芝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3年第7期文/张素芝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在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注重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这些重要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一、十六大以来党建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一)党建理论的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面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思路,创立新理论,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境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如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一方面继承了党的建设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党建理论,另一方面又使党在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更加明确。

(二)党建理论的创新,是我们党对当前党建形势和任务的科学判断的结论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强调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究其原因,就是在我们的领导干部中存在着作风不正和腐败行为。

解决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就必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由此可见,我们党党建理论的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实践特征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三)党建理论的创新,为我们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党建理论的创新,来源于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同时又是指导我们党进行自身建设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六大以来

党的十六大以来

认清新形势努力开创辽阳市讲师团工作新局面一、讲师团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进人了辉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使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意志更加坚定。

科学分析和把握形势是做好讲师团理论宣讲工作的前提。

当前的理论工作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成就巨大,任务艰巨。

既面临着新的形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任务。

(一)、理论宣讲工作面临着良好的政治环境。

目前,可以说是我党重视理论工作的最好时期,也是理论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最好时期。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不仅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的重大决策,而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为了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取得理论建设的新成就、新突破,党中央组织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中央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

四中全会又指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

李长春同志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战略工程、生命工程。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为标志,我们的理论工作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理论宣讲工作面临着良好的文化环境。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迎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时代的到来。

从广义上讲,理论宣讲工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把文化建设的布局放在重要位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义之一就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全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十六大以来党的中央和地方组织领导班子的选举改革

十六大以来党的中央和地方组织领导班子的选举改革

十六大以来党的中央和地方组织领导班子的选举改革梅丽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内民主研究中心,上海徐汇200233)[收稿日期]2013-02-23[作者简介]梅丽红(1963-),女,广东台山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内民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研究党内民主建设。

[摘要]十六大以来,中央“两委”和中央政治局组成人员选举更加规范化和程序化,地方各级党委委员、常委、书记选举引入了竞争择优机制。

党的中央和地方组织领导班子选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党代会的功能,也有利于实现党的领导层权力交接的制度化更替,并触动党内原有的“自上而下”权威结构和权力逻辑,从而为推动党的领导体制改革,改善党的领导,实现党内权力结构优化,约束和监督权力,创造了前提条件。

[关键词]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地方组织;领导班子;选举制度[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13)03-0032-05改革和完善党的中央和地方组织领导班子的选举制度,不仅对党内权力运行更加趋向民主具有根本性影响,而且对改善中国的政治生态和政治治理也具有积极作用。

十六大以来,无论是党的中央“两委”和中央政治局组成人员的选举,还是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常委、书记的产生机制,都取得了明显进步,其应有的选优功能逐步凸现。

一、中央“两委”和中央政治局组成人员选举更加规范化和程序化加强全国党代会和中央委员会的选举功能,是发挥其民主作用的核心机制。

根据党章规定,全国党代会的一项重要职权是选举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则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

多年来,这项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原中央政治局提出中央“两委”委员、候补委员的名额和候选人预备人选建议名单,经大会主席团审议后提交各代表团酝酿;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汇总各方面意见后,确定预选名单;全国党代会进行差额预选,再进行正式选举。

至于中央政治局组成人员则是由上一届中央政治局提出建议名单,提交新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酝酿,并根据多数委员的意见,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然后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

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报告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克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以及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洪涝干旱等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取得了新进展。

从9月18日开始,国家统计局将发布16篇“从十六大到十七大经济社会发展回顾系列报告”。

18日发表报告之一:大开放、大发展、大跨越。

报告认为,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具体表现在八个方面:一是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总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经济实现了连续四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

2003年-2006年年均增长10.4%,不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9%高出5.5个百分点,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9.7%高出0.7个百分点。

经济增速不仅快,年度之间波幅也比较小。

人均国民总收入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地区、城乡和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明显的积极变化,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

城乡经济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中趋向协调发展。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是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持续大幅增加,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

财政收入在四年内翻了一番多。

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得我们办了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一些大事,重点加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大了对落后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要点)+毛中特(最新版)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要点)+毛中特(最新版)

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2006年8月15日)学习要点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①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①2000年,江泽民首次对“三个代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②2000年,江泽民提出: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要求。

③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④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⑥2004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思想地位被载入宪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贯彻“三个代表”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部的辩证关系①“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②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③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化、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论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分析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发展、为什么发展、依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反映了我们党最新的发展理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

(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规划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丰富了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三农”工作的理论。

(四)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强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标志着我们党对创新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作用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五)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视节约能源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强调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把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境界。

(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民主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进一步明确了做好新形势下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政治准则,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党的历届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党的历届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党的历届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召开(会议在召开过程中曾遭到帝国主义密探的干扰,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主要内容: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主要内容有: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陈独秀是中央局书记。

中央局的另两位领导人是李达和张国焘。

党的二大时间地点: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召开主要内容: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党的三大时间地点: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主要内容: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党的四大时间地点: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主要内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党的五大时间地点: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召开主要内容:陈独秀代表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政治与组织的报告》,报告既没有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又没有提出挽救时局的方针政策,反而为过去的错误进行辩护,继续提出一些错误主张。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精选文档】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精选文档】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一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个基本标准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从十个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标志。

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

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中国人均GDP确实已经超过3000美元了),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辉煌的成就和历史性进步——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

辉煌的成就和历史性进步——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

辉煌的成就和历史性进步——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2012年08月16日14:09:49来源:《求是》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科学分析了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基本实践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提出了党和国家今后工作的总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作出重大部署,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明确前进方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回顾党和国家走过的很不平坦的道路,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不懈奋斗的10年;是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10年;是波澜壮阔、气吞山河、极不平凡,中国社会发生新的深刻历史性进步的10年。

总起来说,我们党坚持基本路线,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坚持并不断发展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巩固和发展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具体讲,主要有以下一些标志性成就和进步。

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清醒认识新世纪新阶段的重要特征,牢牢把握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针对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变化新情况,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新世纪实现新跨越 新征程谱写新篇章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新世纪实现新跨越 新征程谱写新篇章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新世纪实现新跨越新征程谱写新篇章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是积极应对国际形势深刻调整,国内发展日新月异的十年,是战胜各种风险、困难和挑战,经济总量实现历史跨越的十年。

十年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国民经济连上新台阶,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国际环境波诡云谲,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国内非典、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和重大挑战接连不断,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宏观调控的艰巨性空前加剧。

面对国内外复杂环境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砥励奋进,坚持科学发展,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2003-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0.7%,其中有六年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依然实现了9.2%的增速。

这一时期的年均增速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而且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9%的年均增速。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台阶。

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5倍。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

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明显放缓甚至面临衰退时,我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并率先回升,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论十六大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调整

论十六大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调整

论十六大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调整引言自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发生了一系列调整。

这些调整是为了适应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实现一个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国家经济增长。

一、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思想。

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调整的理念基础。

此后,我国经济发展重心逐渐从经济总量扩张转向提高质量和效益,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对区域经济布局的调整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区域发展战略的优化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调整。

首先,中央政府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实施相关政策,鼓励投资、促进产业转移和改革开放,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逐渐减小。

其次,中央政府重视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通过资源整合、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使得东北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良好势头。

再次,我国加大了对沿海经济带的支持力度,推动这些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进一步提高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

三、加强区域间合作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推进,加强区域间合作成为调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央政府鼓励各个地区进行区域合作,加强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整合效应。

通过开展产能合作、产业链合作和创新合作,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可以促进各个地区的经济融合和发展。

四、发展特色经济区域为了加强我国各地的特色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调整,中央政府提出了发展特色经济区域的战略目标。

通过挖掘各地的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和发展特色经济区,可以实现各地经济的差异化发展和互补性发展。

比如,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东北地区发展特色工业,沿海地区发展特色服务业,通过这些特色经济区域的发展,可以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推进。

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谈谈对党的执政方式的理解

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谈谈对党的执政方式的理解

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谈谈对党的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执政方式经历了从以政策为主,到政策法律并举、到高度重视依法治国的执政方式的根本转变。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党加强了执政方式的探索和研究,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党的执政方式。

这就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三种基本的执政方式。

这是党总结执政历史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更好执政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方略。

这三种执政方式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必须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

科学执政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科学执政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坚持科学执政就要真正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主要是当前,实行科学执政,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决策科学化。

民主执政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坚持民主执政就是发展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当前,实行民主执政,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两点:一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这一党和国家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二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指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当前,实行依法执政,最重要的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并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

(一)2012年就要过去了。

当玛雅人的世界末日预言即将落空,西方在“震荡的十年”为自己合上21世纪前十年书页,中国用一个“不平凡”的十年,增强了一种新型发展道路的信心。

一家外国媒体这样评述:“置身中国,我现在比任何时候更加确信,当历史学家回顾21世纪头十年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最重要的事件不是经济大衰退,而是中国的绿色大跃进”。

毫无疑问,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转型让世界印象深刻。

在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加起来还要多的国家,面对世所罕见的艰巨繁重任务,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矛盾问题,面对世所罕见的困难和风险,进行一场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社会革命,导引一场持久深刻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国家始终保持稳定,大部分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种风险考验从容应对——纵观世界现代化历史,可谓前所未有。

“中国果断迈向小康社会主义的时机现在已经成熟。

中国的转型之路,标志着中国引领世界时代的真正开始。

”英国学者克里斯·布拉莫尔的这个评语,或许有些夸大,但对一个奋力追赶现代化浪潮的民族而言,这样的转变,的确是一段意义非凡的“开始”。

这个“开始”,超越了对发展速度的孜孜以求,意味着对发展伦理的新的诠释。

“人”是现代化最为核心的部分。

如果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拓展出一条全然不同的“中国道路”,那么,近十年发展伦理的进一步完善、发展目的的进一步明确,则向世界展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中国价值”。

回首十年,正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让那些预言“历史终结”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适应变化和自我修正能力”,中国的现代化历程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二)许多西方史学家在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时,普遍有中国善于从困境中崛起的感悟。

从某种意义看,2003年的非典疫情是一次现代化问题集中爆发的“炎症”。

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暴露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深层症结,倒逼出一个国家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格局的历史性转型。

党的十六大以来

党的十六大以来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这一项项民生政策,一笔笔民生投入,一个个民生工程,既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民生情怀的充分反映,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及时之举,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长久之策,不仅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也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
进步提供了强大支撑。

一一一一、、、、加大民生投入加大民生投入加大民生投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力度力度力度,,,,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保障和
改善民生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
从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到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到支持廉租住房、
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再到及时保障汶川、玉树地震等抗灾救灾资金需要……国家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

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89575亿元。

其中,重点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等民生方面的支出.
中国在这60年的光辉岁月里,不断发展!不断充实国家的力量!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中国是一只沉睡多年雄狮,如果它苏醒必将震撼全世界!我认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人民更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华夏子孙正一步步的走向光明。

希望中国能够越来越富强~!!!!!
吴泳琪初三六班。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的十六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宏观指导得到全面加强。

特别是2004年以来,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4本新教材编写使用和新课程方案实施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呈现出蓬勃生机和良好发展态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在高校思想理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面完成新教材编写和新课程方案实施
2004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战略高度作出力争在几年内,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有明显改善的重要指示。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宣部、教育部开展了大规模的调研活动。

在中央统一部署和安排下,在全国有关学科专家、理论研究人员、教学人员以及实际工作部门同志的广泛参与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编写工作全面完成,并经党中央审定通过,现已全部投入使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于2006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首先在2006级540万名本、专科新生中普遍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2007年春季开始,在2006级本、专科生中普遍开设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在2006级本科生中普遍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2007年秋季开始,在2006级本科生中普遍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同时在2007级近570万名本、专科学生中普遍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教材是课程之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的编写更被称为是“新世纪新阶段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项富有开创性的工作。

经过数万个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新教材满足了教学的急需,受到了高校师生的普遍欢迎。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北京大学教授吴树青表示,以往很多教材把气力放在“是什么”的知识层面,不仅造成了与中学教材内容重复,而且也促成了学生的死记硬背。

我们在编写过程中把重点放在“为什么”的理论层面,努力使教材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围绕新课程新教材大规模培训思政课教师
高质量的教材需要高水平的讲授,要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大学生头脑,必须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工作。

为了保证开课质量,中宣部、教育部以及各地各高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首先抓了课前全员培训。

从2006年开始,组织开展了以帮助任课教师准确把握新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为目标的短期培训。

中宣部、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在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之前,均对这门课的任课教师进行了一次为期一周左右的全员培训,第一轮共培训教师4万余名,实现了先培训再上岗,满足了第一轮课程开设的急需。

在今年秋季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二轮教学前,又对1.8万名任课教师进行了第二次培训。

其次是对骨干教师的培训。

从今年5月开始,中宣部、教育部联合组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并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每年举办6期,每期培训100人,时间1个月,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分期分批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进行一次系统轮训。

目前已成功举办5期,效果明显。

教育部还着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建设,狠抓学科建设和长期
培训。

主要通过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会聚学术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及其所属二级学科对第一线教学的支撑作用,通过狠抓中青年教学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加大重点扶持的力度,扩大他们的学术影响,并采取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建设、完善制度政策等有力举措,吸引更多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长期、终身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教学方法改进创新赢得学生欢迎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为了开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各地各高校纷纷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改进创新,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中宣部、教育部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和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教育部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的方式,组织和征集制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全程教学示范片,用具体、直观的方式作出了示范。

同时,面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广泛征集、评选了近200学时的“精彩一课”教学片。

通过示范和引导,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集体备课不仅重视教学内容的探讨,而且也更加关注教学方法的研究,综合运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模式,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每位思政课主讲教师都准备了两套备课材料,既有文本文字,也有多媒体课件,把“教师言传口授”与“学生能动思考”结合起来,采用启发式、引导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极大调动了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

北京科技大学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部分纳入教学计划,理论教学占3/4,实践环节占1/4。

中南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中教师智慧,集体备课,发掘理论课的“时尚魅力”。

大学生们对思政课从“抵触”到喜欢,从被动变主动。

华中科技大学调查显示,该校2006到2007学年第一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优质课堂率达到100%。

在听完学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张孟写下了这样的话语:“先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有关部门日前调研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在逐步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