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观后感
《罗生门》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罗生门》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2d9ef6351e79b89690226ac.png)
《罗生门》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罗生门》读后感范文一《罗生门》应当是黑泽明最广为人熟知的一部电影吧。
与其以往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不一样的是,这部只是围绕一个很小的一个故事的几段叙述而已,这部电影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在于,她比其他作品更加直面揭露人性的黑暗。
故事透过四个人的嘴巴,呈现四种不一样的状态。
故事的主角仅有三人:强盗、武士、女人,他们都为了掩饰自我的龌龊与软弱而粉饰自我而说谎。
武士和强盗一样,都是为了给世人表现自我的“男子汉”气概而把自我说成是“侠士”或“勇士”,其实都是一样懦弱,自私,更加可笑的是死去的人也要说谎。
女人陰险和恶毒,本身不止婬荡并且还在武士与强盗之间挑拨,要让他们自相残杀。
她这样做是为了不让自我的坏名声得以流传。
最终透过了樵夫的讲述呈现了故事的真相。
故事虽然简单,但其中透露出来许多人寰的杯具,人性的龌龊。
人性的黑暗比魔鬼还可怕!女人能够为了自我的名声而教唆人杀害自我的丈夫;武士能够为了保命而出卖自我的妻子;强盗能够为了自我的兽欲而去玷污别人的妻子,这样组成了一个因果的环,人们在这个环里唯一做的事就是出卖别人。
但这个故事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她只是为了表现社会的一个状态。
让我们回到罗生门前,如果说上头的故事只是一个故事,就让我们真正见识现实中的“恶”。
乞丐最终夺去婴儿的外衣,为了自我能买几个钱。
几间衣服能抵几个钱?!就能够这样残害一个生命?!(包括弃婴的父母)整个影片呈现出的是一个疯狂而自私的世界,人们都为了自我而编织各种谎言,都是虚伪地隐藏自身的险恶,以至于每个人都不信任别人。
可能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但自私不必须都为“恶”,世上也有善意的谎言。
樵夫同样说了谎,同样偷了别人的东西,但他并没有给别人带来伤害,并且他是为了抚养家里的6个孩子。
最终他收养了罗生门下的弃婴,这个婴儿象征着新生命,也是新期望。
黑泽明对于这个疯狂的世界并没有完全放弃,他还是“抱有期望”并借由樵夫的手来表现。
暴雨过后,樵夫身后重回了陽光。
罗生门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罗生门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8ca80d901f69e3142329473.png)
罗生门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芥川龙之介有许多作品都倾向于或间接揭露社会人性丑陋的一面,像《鼻子》《竹林中》等,众所周知龙之介是个名气很大的作者,然而当他在写《罗生门》只是籍籍无名之徒。
生活潦倒困顿,情感双重打击,遗传的疯子性格,都使他能在孤独寂寞中发掘,看透更多。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5篇罗生门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罗生门读后感1黑泽明的《罗生门》,人性中赤裸裸的软弱和谎言。
已经是第三次看。
依然震撼,毫无厌倦。
同时,看到更多的一些东西。
一间破殿,陈旧的牌匾,一场大雨,一个故事。
人性就如此丑陋地被呈现出来。
黑泽明的手法独特有力。
借着樵夫的口,这个发现命案现场的第一人,在破旧的罗生门下躲避一场大雨的时间里,对一个路人叙述了整个事件。
同时,殿里还有一个与案件当事人有过一面之缘的行僧。
是一起杀人案。
武士牵着坐在白马上的妻子行走山间,与行僧擦肩而过。
之后正躺在树下的强盗在微风吹起马上女人面纱的时候被她的美貌所吸引遂起歹念。
他骗绑了武士,强暴了女子。
而路过的樵夫发现武士的尸体后慌忙报官。
杀死武士的是强盗,这一点已经确认。
而矛盾集中在杀人的动机和凶器——究竟是长剑还是短刀上。
每个人的说词都完美无缺。
甚至是已经死去的武士,借着托灵的巫婆之口叙说的口供都似无破绽。
强盗并未否认自己杀死了武士。
然而他口中的武士与自己用长剑激战二十多回合不幸落败也算是好汉一个,而自己则是一个英勇善战,光明正大的男子汉。
将一个手握短刀的烈性女子降服,让她顺从地满足了自己的欲念,是一件让自己无比得意和自豪的事情。
女人承认了自己被强暴的屈辱,并宣称在此之后自己的丈夫,也就是武士对其冷冷的漠视令自己痛苦万分。
于是她拔出短刀让武士杀了自己。
但自己因悲伤过度昏厥了过去,等到醒来的时候发现短刀叉在武士的胸口。
自己想要寻死却没有胆量。
此时的强盗早已不知去向。
武士托巫女的口述说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强盗在自己面前强暴了自己的妻子。
随即却见妻子转而随强盗左右,并要求强盗杀了自己。
罗生门读后感14篇
![罗生门读后感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109f3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0.png)
罗生门读后感14篇罗生门读后感14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罗生门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罗生门读后感1《罗生门》以令人窒息的紧凑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 恶” 的无可回避,展示了善恶之念转换的轻而易举,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质的丑陋,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罗生门,一隅残破的断壁颓垣,在瓢泼的雨水中,边嗟叹人世的纷乱边试图为躲雨的凡夫俗子示范接受洗礼的畅快。
然而,在这个悖逆的时代,说教显得如此苍白,各种人性的罪恶与堕落早就以失控的速度滋长,道德瓦解,价值崩溃,连基本的底线在利益面前都不堪一击。
一、无望的恶中寄寓有限生的希望《罗生门》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种浓重阴沉的气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荒凉景象中,便有狐狸和强盗来乘机作窝。
白昼,这些乌鸦成群地在高高的门楼顶空飞翔啼叫,特别到夕阳通红时,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
所以一到夕阳西下,气象阴森,谁也不上这里来了。
落魄流亡的家将,骨瘦如柴的老妪,搭配着乌鸦死尸,全都在昏暗的雨天下散发着消极腐烂的气息,呈现着行将就木的可憎状态。
老婆子眼睛睁得更大,用眼眶红烂的肉食鸟一般矍铄的眼光盯住家将的脸,然后把发皱的同鼻子挤在一起的嘴,像吃食似的动着,牵动了细脖子的喉尖,从喉头发出乌鸦似的嗓音,一边喘气,一边传到家将的耳朵里。
“拔了这头发,拔了这头发,是做假发的。
”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还想到美发,这就是无望的恶中寄寓有限生的希望。
二、恶的谎言的对立面不是真诚《罗生门》从头至尾保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风格,这也是背景部分简化的优点。
家将思维的变化,从起初的“当强盗还是饿死”到见到老妪后“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和最后急转而下的“这也是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饿死”的“恶”的觉悟,《罗生门》是对人性中“ 恶” 的暴露、揶揄和鞭挞。
关于《罗生门》读后感5篇
![关于《罗生门》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763910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67.png)
关于《罗生门》读后感5篇《罗生门》是一本由[日]芥川龙之介著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罗生门》读后感5篇,欢迎借鉴参考。
《罗生门》读后感一写了书评|写了书评|故事其实挺荒诞。
《山药粥》的五官是个可悲的人。
他卑微而没有尊严地活着。
毕生所想就是饱食一顿山药粥,而真正能吃到时,却有诚惶诚恐。
似乎失却了多年苟且偷生的意义。
《地狱变》其实我不明白,到底是谁逼死了小侍女。
她的父亲是一个奇才,却并不能让人敬爱,太过偏执。
简直偏执到令人震惊。
他为了心中的信悦能牺牲女儿,牺牲自己。
这两个人物活着都不是为了自己。
也是可悲。
《鼻子》他因为不寻常而改变,却又因为改变后变的寻常而被人嘲讽。
《河童》这真是描述了一个与众不同却又处处与生活关联的世界。
芥川龙之介说爱好讽刺的人是悲观主义者,最终会因为无法发现世界的美好而走向疯狂。
整个故事大概讲述了这一句话吧。
中间穿插的小故事,玻璃厂商操控政治家,政治家操控媒体,媒体操控舆论,舆论操控民众。
《侏儒的话》如果说前面那些还是短篇故事。
这里就是纯粹的句子。
只是这些句子经过芥川龙之介对人生,对艺术,对宗教,对文学,对小说家等等的提炼。
这让我想到了卡尔维诺。
说是小说家,不如说是寓言家。
他们的作品揭发的人性,生活…说实话,以我的年纪阅历,看这些书并不能很好地感受那种奥妙。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深深浸染着中国的文学艺术。
他多处引用了中国诗人,文学家的话语。
当然他也引用了很多其他国家的。
只是中国两字出现在外国作品中,就会有种与有荣焉的骄傲感。
不说那些看上去精妙无比,但没有切身感受的文字。
单从布局结构而言,我是真不喜欢《侏儒的话》这种形式。
就像是《从你的全世界经过》(sorry,是不是叫这名儿来着)的语言集合。
因为文章中明明是一个话题,却有许多个“又”将其一段段地隔绝开来。
这种不能一口气好好畅快吐出来,偏要断断续续的感受,别提多糟心了。
……芥川龙之介说到有些作品作家他甚是喜欢。
能够感受到作品当中展现的作家的头脑心脏,但总不能完全地感受,总欠缺一些部分。
罗生门读后感4篇
![罗生门读后感4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0a22f1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11.png)
罗生门读后感篇1芥川龙之介,对于不少的文学爱好者来说,这必定是一个略带遗憾的名字。
就像美术爱好者对于那个用黑白两色既能构筑唯美意境的比亚兹莱的英年早逝而扼腕一样,芥川年仅35岁的生命太过于彰显命运对天赋的吝啬。
好在,在他们早早的去世之后,我们发现他们留给了我们不少值得珍藏的精神宝藏,一如比亚兹莱的《沙乐美》,一如芥川的《罗生门》。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23岁的时候发表的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不过“成功”一词只能说是在后来肯定了它的艺术价值,当时《罗生门》并没有激起强烈的反响。
如今看来何妨呢,短暂的岑寂不能埋没才华的光辉吧。
芥川的短篇小说除却个别有着清晰杜撰的时间空间背景(如《南京的基督》《单相思》)之外,大部分取材于东亚的古代神怪传说或是历史故事,《罗生门》也是属于这个范畴(取材于《今昔物语》)这种背景框架的直接借鉴最大的优点就是使读者能够更快地产生对于作品本身的代入感。
芥川的小说篇幅不长,角色也不多,这些硬件的简洁为作者软件的发挥提供了很大的创作自由度。
如开头的背景交代非常的简洁:“薄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家将正在等待雨的过去。
”——短短的一句话,地点时间人物全部展示了。
针对芥川来说,这样的简洁更能够凸现他那凌驾于情节之上,读者情绪之上的冷静沉郁的叙述。
《罗生门》作为他的代表作,非常突出的展示了他的这种特色。
《罗生门》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种浓重阴沉的气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于是,乐得狐狸来栖,盗贼入住,最后竟将无人认领的死尸也搬了进来,且日久成俗。
”-这便是文章标题罗生门的景象,再加上落魄流亡的家将,骨瘦如柴的老妪,搭配着乌鸦死尸,全都在昏暗的雨天下散发着消极腐烂的气息,呈现着行将就木的可憎状态。
这种笔法就像艾伦。
坡那种无故产生裂缝的墙壁一样,给情节的发展作了一个危险的预兆。
但就象征意义而言,两者却又是截然不同的。
艾伦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在种植恐惧的种子,而芥川这样做,因为他就是以这样的姿态来写小说的。
关于《罗生门》读后感7篇
![关于《罗生门》读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3e0e1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c9.png)
关于《罗生门》读后感7篇《罗生门》除了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以外,更为人广泛熟知的是日本着名导演黑泽明的一部电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罗生门》读后感7篇,欢迎借鉴参考。
《罗生门》读后感一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有七个章节,第二章节《竹林中》,被改编成电影,叫《罗生门》,日本导演黑泽明导的,获了几个国际奖。
罗生门,日本京都的正南门。
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门底下避雨,三人闲聊,话题开始: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了不测。
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
惨案如何酿成?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都各有说法。
真相只有一个。
但为了美化自己,掩饰自己的罪过,各人提供证词各不相同。
从法律角度来说,即使所有见证人的证言中,都有一部分是基于有利于自己的动机而说的谎言,那么真相通过逻辑推理还是可以得知的。
第一章《罗生门》讲的是一名被雇主辞退的家将,傍晚被困雨中无路可走,一边避雨一边为明天的生计犯愁。
当他在考虑选择当强盗还是选择饿死的时候,看到一名老妇在拔死人的头发,以用来做假发,并说这个人生前也不是好人,将蛇肉当作鱼干来卖。
然后家将抢走了老妇的衣服,消失在了夜色之中。
故事阴森但不难懂,恶念就在一瞬间,只要有个坏榜样。
《地狱变》章节讲的统治者堀川大公骄奢淫逸,民不聊生,老百姓煎熬在水深火热中。
老画师良秀孤高倨傲性情乖张,他有一独女年方十五,生得花容玉貌,不幸被堀川大公掳入宫闱。
堀川大公敕命良秀画一扇“地狱变”屏风,而一向只能画亲眼所见之物的良秀为了画出火焰地狱的景象,请求堀川大公焚烧一辆槟榔毛车让他写生。
大公应允,可令良秀魂飞魄散的是,槟榔毛车中竟锁着自己的女儿……什么是地狱,这个真实的人间就是地狱。
《鼻子》章节讲的是高僧禅智内供的鼻子。
那鼻子足有五六寸长,从嘴唇上方一直耷拉到下颌。
这给内供的生活造成了很多不便,但真正让他苦闷的是他那因鼻子而受伤的自尊。
都说他是因为这鼻子而遁入空门的。
为了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内供希望他们僧人中间也有这样一个长鼻子的人,又希望能从内典外典中找一个和自己鼻子一模一样的人,但都毫无结果。
关于《罗生门》读后感6篇
![关于《罗生门》读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e9a42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13.png)
关于《罗生门》读后感6篇罗生门后还有别的门,从无结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罗生门》读后感6篇,欢迎借鉴参考。
《罗生门》读后感一短篇小说,情节简洁,人物故事集中且巧妙。
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以小知大是短篇小说的精髓。
短篇小说的大家,欧洲的契诃夫、莫泊桑,美洲的欧亨利、马克·吐温,亚洲,芥川龙之介可算起一。
或许是因为日本与中国文化的亲缘关系,芥川龙之介的故事中许多有趣的启发,非常契合亚洲思维的我们,与部分儒家、道家思想相关联的同时,离不开对人性和人心的剖析。
小说虽短,但回味悠长。
总觉得,日本文学界的认知和死亡脱不了关系。
芥川龙之介35岁之时留下遗作《某傻子的一生》,选择自杀。
或许是文化隔阂亦或是看待世界角度的不同吧。
此版本非常用心,不明之处皆有注释,每张都有“罗生门”故事的配图分割,引文和正文之间也有不同字体,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这部短片小说集收录了芥川龙之介多数有趣的作品,故读后十分欢愉且满足。
《罗生门》读后感二罗生门要是没有了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它估计就不会成为一个代词了吧,这代的是一种说法,一种状态。
知道《罗生门》是看电影杂志推荐的电影里面有这一部,奈何年代久远,我找电影资源能力也渣,一直没看得上。
去搜索了一次它的含义,当时年纪小,记不清楚也不太理解含义。
隔了几年,麦浚龙出了一首歌,就叫做《罗生门》,现在再去理解个中意思,就大概能理解清楚了。
仆役认为老妪薅死人头发是缺德事,老妪却认为这个被薅的人生前也不是什么好人,且自己是为了活下去,并没做错。
在那个动荡的背景,在这个饥寒的夜晚,在这个故事的最后,仆役却抢了老妪的逃跑了。
那么到底是谁缺德?到底是谁做错了?这就是罗生门,站在自己的立场为了争取利益去做的就是对的,而别人做着和自己一样的事,却是错的。
这就是罗生门啊!《罗生门》读后感三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有好多个版本,大都收录了他的一些中短篇作品,内容不尽相同。
我读的这本来自北京联合出版社,包含了《罗生门》、《竹林中》、《地狱变》、《鼻子》、《山药粥》、《河童》与《侏儒的话》七篇文章。
罗生门读后感(精选10篇)
![罗生门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12a721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cc.png)
罗生门读后感《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所撰写的小说,它聚焦于一个年代久远的故事,在短短的篇幅内描绘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真理的追求。
这部小说揭示了许多深层次的思考,引入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见解,并让读者对各种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作出较为明智的选择。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这部小说的阅读体验以及我个人对这部小说的认识与感受。
在我阅读《罗生门》之前,我的想象中这部作品应该是一个晦涩难懂的古老文献。
但是,当我开始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它的语言非常现代化,甚至还有一些带有幽默感的元素。
故事以一个骨瘦如柴的盗贼,他被赶走时走进了一座残破不堪的索桥。
在那里,他发现了一名守卫的尸体以及一对夫妻的尸体,并被卷入了几个证人对即将被起诉的罪犯上司的谋杀案的故事中。
各种观点轮流被提出和放弃,但真相却被推迟了解决,给阅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人物的碰撞,勾勒出了人性中潜在的黑暗面,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许多与之相关的议题,例如荣誉、欲望、欺骗、真理等等。
在小说中,芥川强调了两种相互矛盾而又相互依存的世界观。
很多人认为芥川的世界观是悲观主义的,但我却认为,这是一种对人性本质的深刻认识和探索。
正是因为人性中的复杂性和深层次的内在矛盾性,才使得我们的人生看似那么难以预测和掌控,需要活用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智慧去面对它。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芥川的描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人性的探究、对真理的深刻思考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芥川通过构思和创作,向读者展示了他的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对每个人都是一种有益的思考方式,让我们看到世界和人性的不同层面,并开阔我们的思维。
总之,在我个人看来,《罗生门》是一部重要而有意义的书籍。
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一个充满了思想和探索的成果。
这本书挑战了我们对真相和现实的基本看法,并揭示了人性中最深层次的可悲之处。
当我阅读小说时,我明显感受到芥川对我们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是多么普遍和独特的。
《罗生门》读后感
![《罗生门》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760f19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82.png)
《罗生门》读后感《罗生门》读后感(通用26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罗生门》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罗生门》读后感篇1残破的房屋,散落于倾盆大雨中。
罗生门的牌匾依稀还能看见,可却也似乎支撑不了多久了。
一个农民、一个和尚坐在门槛上,眼神中透露着恐惧与不解!这便是片头的景象,为全篇奠定了基调。
相传罗生门是万恶聚集之地,鬼因害怕人类的凶残而藏身于此。
人性便是导演黑泽明所想传达给观众的东西。
影片表面简单无比,叙述了四个不同的角色对同一件事情的描述,但是却各不相同。
为什么同一件事情有着不同的描述?这也是导演想留给观众思考的地方。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四种描述中必定有不真实的成分,当然也有真实的成分。
比如少女被侮辱这是所共同认可的,就是说这件事的的确确发生过!那么为什么他们会对有些事实隐瞒甚至于撒谎呢?于强盗而言,被抓已成事实。
因为自己的恶贯满盈,想要脱身已是不可能。
那么何不让自己如一个强者般死去?从他供词的过程中狂放自大的笑声中可以明白二三。
所以不管他有没有杀害武士,他没有思考的便承认了。
在他看来,承认杀害武士并不会怎样,相反自己内心却因自我强大而得到满足。
于少女而言,失去贞节是自己极其不能接受的事实。
更让她痛不欲生的是自己的丈夫(即武士)却用一种鄙夷的眼光看待自己。
这让她充满了愤怒,愤怒的女人是可怕的,更何况在这种情况之下。
于是她开始挑拨二人,说丈夫应该像一个男人一样去战斗,去和抢夺自己女人的人战斗,而不是畏首畏尾。
这里面有一件事情,少女说她自己昏厥过去了,醒来时发现丈夫已死。
这按常理不符,人在经受巨大的精神、心心理打击后是无法马上平静下来的。
唯一的解释只有选择性遗忘,遗忘了自己不想记住的事实。
于武士而言,首先我表示对这个角色的极度憎恨。
在自己的妻子被侮辱之后不仅不勇敢的去保护她、给予安慰,反而唾弃,说她还不如自己的一匹马。
关于罗生门读后感(通用8篇)
![关于罗生门读后感(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b3e34ca5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f.png)
关于罗生门读后感(通用8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罗生门读后感(通用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罗生门读后感1一间破殿,陈旧的牌匾,一场大雨,一个故事。
人性就如此丑陋的被展现出来。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本身来自于佛教禅经中的故事。
“薄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家将正在等待雨的过去。
”就是如此的简洁更能突显他凌驾于情节之上,读者情绪之上的冷静叙述。
《罗生门》尤其精短,在芥川先生的小说里只有故事,读来令人疑惑。
不过,不可否认地,每次读《罗生门》都会有种压抑沉闷感:日落黄昏,阴霾密布,阴雨连绵,断壁残垣,乌鸦在头顶盘旋,脚边是无人认领的尸体……一副疮痍景象,为后继危险的情节做了铺垫。
老妇在女子尸体上拔发被一个从主人家被赶出的仆人撞见,仆人了解老妇用蛇干充当鱼干卖钱谋生的故事后恍然大悟:两人作恶撒谎都是为了生存,自己成为强盗又何尝不可呢?于是抢了老妇的衣服逃走了。
无论是不积阴德的老妇,还是由“正义家”变成的强盗其实都一样可悲可怜。
天灾人祸,生活所迫,这便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致使人性变得浑黑的原因。
“当人的基本生存都得不到满足时,做什么都可以原谅。
”这样的荒谬言论成了理所当然。
可纵观中国历史,“不受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贫贱不能移”这些说法正好证明了这个世界上还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尊严。
社会复杂,善与恶都不是那么容易定义的。
更何况人心复杂,善恶观更是取决于人们对社会认知的深度和个人的理想目标而决定的。
作为普通人,一定会把自己往“善”考虑。
只有在衣食无忧,风气淳朴的社会中,人们才会有尊严意识,会惩恶扬善。
在温饱都得不到保证的社会中,罪恶感会被消解,善良和正义成为借口。
回过头来,有软弱的地方就有欺骗固然没错,然而软弱从何而来?纯然是欲望造就了软弱。
因为想保住现在自身的地位而软弱从而欺骗他人。
罗生门读后感(精选18篇)
![罗生门读后感(精选18篇)](https://img.taocdn.com/s3/m/0084db4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76.png)
罗生门读后感(精选18篇)罗生门读后感篇1黑泽明的《罗生门》,人性中赤裸裸的软弱和谎言。
已经是第三次看。
依然震撼,毫无厌倦。
同时,看到更多的一些东西。
一间破殿,陈旧的牌匾,一场大雨,一个故事。
人性就如此丑陋地被呈现出来。
黑泽明的手法独特有力。
借着樵夫的口,这个发现命案现场的第一人,在破旧的罗生门下躲避一场大雨的时间里,对一个路人叙述了整个事件。
同时,殿里还有一个与案件当事人有过一面之缘的行僧。
是一齐杀人案。
武士牵着坐在白立刻的妻子行走山间,与行僧擦肩而过。
之后正躺在树下的强盗在微风吹起立刻女人面纱的时候被她的美貌所吸引遂起歹念。
他骗绑了武士,强暴了女子。
而走过的樵夫发现武士的尸体后慌忙报官。
杀死武士的是强盗,这一点已经确认。
而矛盾集中在杀人的动机和凶器——究竟是长剑还是短刀上。
每个人的说词都完美无缺。
甚至是已经死去的武士,借着托灵的巫婆之口叙说的口供都似无破绽。
强盗并未否认自我杀死了武士。
然而他口中的武士与自我用长剑激战二十多回合不幸落败也算是好汉一个,而自我则是一个英勇善战,光明正大的男子汉。
将一个手握短刀的烈性女子降服,让她顺从地满足了自我的欲念,是一件让自我无比得意和自豪的事情。
女人承认了自我被强暴的屈辱,并宣称在此之后自我的丈夫,也就是武士对其冷冷的漠视令自我痛苦万分。
于是她拔出短刀让武士杀了自我。
但自我因悲伤过度昏厥了过去,等到醒来的时候发现短刀叉在武士的胸口。
自我想要寻死却没有胆量。
此时的强盗早已不知去向。
武士托巫女的口述说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强盗在自我面前强暴了自我的妻子。
随即却见妻子转而随强盗左右,并要求强盗杀了自我。
他遂感愤怒万分。
此时强盗一把推倒女人并表示不齿,并问武士如何处置她。
武士心下原谅了强盗,却无法容忍妻子的恶毒。
带着对她的诅咒和怨恨,武士悲愤地拔出短刀自我剖腹而死。
而女人和强盗,包括那柄短刀都已不见。
罗生门殿外的雨依然滂沱。
樵夫、行僧和路人依然在檐下等待雨停。
风雨交加如同樵夫内心思潮的激烈碰撞。
罗生门读后感范文5篇
![罗生门读后感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46db42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96.png)
罗生门读后感范文5篇罗生门楼里发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个小片段,没有过多的雕琢痕迹,却依旧让人回味无穷。
罗生门读后感1先来聊聊作者。
芥川龙之介,日本人,1892年生,卒于抗日战争前十年。
他博闻强识,多愁善感,喜爱中国传统文化,讨厌隔靴搔痒式的含蓄。
他擅长猛烈的直击人心,毫不留情,所以无病呻吟与他彻底无缘。
书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他和我国大学者胡适的交集,提到孔子、诸葛亮、李白、苏轼等名人,更是频繁引用我国古诗,让我心生好感。
言归正传,罗生门是人世与地狱之间的门,意味着“生死徘徊”。
标题看似玄幻,情节却真实得近乎残酷。
不论家将后来有没有当强盗,都隐喻了他放低善念,从人间踏入地狱。
家将手握短刀,逼问老妇时,一种站在道德高位上的骄傲感油然而生,他成了老妇的审判官,自以为是正义的化身。
罗生门是坐落于京都的一座破庙,故事年代,京都连年遭灾:地震、龙卷风、大火、饥荒等不一而足。
整个京城尚且衰败不堪,何况小小的罗生门,于是,乐得狐狸来栖,盗贼入住,罗生门里的佛像和祭祀用具俱已损毁,涂着朱漆或饰有金箔的木料被人推在路旁当柴出售。
社会经济低迷,人们普遍生活窘迫,在生存压力下,道德和良知失去约束,人性的“恶”渐露狰狞。
由此犯下罗生门下的五宗罪。
第一宗罪。
由于京都城的衰败不堪,仆人被多年的雇主解雇,以致仆人走投无路,迫得在破庙栖身。
经济压力下,雇主的冷漠与仆人的弱势形成强烈对比。
仆人对雇主不能说无怨无恨,却也是无可奈何。
仆人的当务之急是设法筹措明日的生计,但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即使想方设法也是无法可想。
为生计所迫,是仆人蜕变为盗贼的原动力。
第二宗罪。
在萧条的大背景下,庙宇因无人修缮而衰败不堪倒也罢了。
但无主尸体被遗弃于罗生门楼上且日久成俗,任由食尸鸟啄食,以致日暮时分罗生门的上空昏鸦蔽日。
人世间重生轻死本是常情,然而对死者的遗弃却超出了“轻死”的度,一个对死者失去尊重的社会必然见利忘义,死者的无助折射出整个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助。
《罗生门》读后感
![《罗生门》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6b20d07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d2.png)
《罗生门》读后感《罗生门》读后感(通用24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罗生门》读后感(通用2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罗生门》读后感篇1罗生门,本是一座庙。
庙是看世间的一只眼,庙破落了,世道就破落了,世道破落了,人心就破落了。
破落的罗生门里,佛像和供品被打碎,涂着朱漆、金箔的木头被人堆在路旁当柴出售,狐狸来栖,盗贼入住,无主尸体也纷纷扔到这里任由鸦群啄食。
阴冷,潮湿,散发着腐尸味的罗生门,在芥川的笔下变成文字,变成故事,变成一只尖锋利刃的手术刀,从皮到肉一点点剖开,直剖至人性深处。
乱世中,最先堕落的,恐怕就是人性。
人性是什么?不过是善与恶的相互纠缠和相互较量。
世间没有纯粹的善,也没有纯粹的恶,只有纯粹的利己主义。
尤其在一个地震、火灾、台风、饥荒灾连祸接的年代,在一个只要饿倒在路旁,就会像野狗一样被丢弃的年代,仅生计和吃饱,就能够收买人性,使它成为恶的傀儡。
恶的诞生也不是一蹴而就,毕竟,还有善的反击和压制。
起初,当走投无路的家丁坐在罗生门坍塌的石阶上避雨时,在饿死还是当强盗的妄想中,就是因为不能认同"强盗"而委决不下。
尤其是看到小老太残忍地亵渎死者时,善本能的驱动,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正义感,那一刻,在饿死和强盗之间,他毫不含糊地选择了饿死。
然而,正义是善变的,因为,走投无路更容易使人的内心充满沮丧和憎恨。
生,是世间所有的生物本能的欲望和共同卫护的底线,当这条底线被碰触,一切行为都能够成为冠冕堂皇的理由。
为了生,雇主解雇了家丁,家丁剥走了小老太的衣服,小老太拔掉了死人的头发。
人欺人,欺不了活人的,便去亵渎死人。
为了生,一切罪恶都变得理直气壮。
小老太拔去女尸头发时,是以惩恶的名义在作恶,因为那个女尸生前曾不断地卖假鱼干去欺骗士兵。
家丁剥走小老太的衣服时,也是以惩恶的名义在作恶,因为小老太丧尽天良,竟然连死人也不放过。
罗生门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罗生门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90a1000fab069dc5122015b.png)
罗生门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罗生门读后感1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有好多个版本,大都收录了他的一些中短篇作品,内容不尽相同。
我读的这本来自北京联合出版社,包含了《罗生门》、《竹林中》、《地狱变》、《鼻子》、《山药粥》、《河童》与《侏儒的话》七篇*。
之所以选择这个版本,在于它只有短短的220页,而我是个懒人,但读完后才发觉意犹未尽,今后还会阅读更多的版本,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关于日*学大师芥川龙之介,之前多有耳闻,但从未想要去尝试阅读他的作品。
我对日*学的认知起于川端康成、村上春树,高中时对于日*化中的“物哀”以及生死观不能完全理解,只感觉牵强甚至矫揉造作,这让我在一定程度上对日*学退避三舍,只愿意去读一些纯文学之外的推理或者玄幻。
读《罗生门》是因为“罗生门”这个词,自从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推出后,这个词语就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能看见“_ _陷入罗生门”的字眼。
出于好奇心,我本能的想要弄清楚来龙去脉,也出于长时间以来对日*学的看法,我选择了一本并不是很厚的书,这就是我阅读本书的动机。
七篇*,先后花了三天时间,几乎每一篇读完后都会让我大为感概。
芥川龙之介无愧于日*学界的鬼才,他的*短小而富有深意,充满了压抑、讽刺以及社会黑暗。
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用鲜明的叙事风格描绘出了一幅幅人间地狱景象,故事中无不透露着他对人性、生死以及宗教的种.种观念,读者只觉如鲠在喉,什么都能理解,但却什么也说不出。
本书前六篇*均为小说,最后一篇《侏儒的话》是他的随笔评论集,阐述了他对艺术、人生与社会现象的看法。
就小说而言,他的每一篇故事,初看下来有点摸不着头脑,但细细品味却含义深远。
《罗生门》讲述了天灾人祸时期导致尸横遍野,落魄的家将(有版本会译作农夫或武士等)在城门下避雨,偶然看见一位老妇人在拔尸体上的头发,他立刻义愤填膺地上前阻止,谁料老妇人说道:“我拔头发的女子生前将蛇肉晒成干当成鱼干卖给别人,这是因为她不做这个营生就会饿死,而我拔尸体的头发做假发固然有错,可如果我不做也会饿死。
《罗生门》观后感(通用15篇)
![《罗生门》观后感(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bf20917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37.png)
《罗生门》观后感《罗生门》观后感(通用15篇)《罗生门》观后感篇1《罗生门》1950年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罗生门是日本京都的正南门。
滂沱的大雨,破碎的牌匾。
黑白影片朴素的画面更显沉重。
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门底下避雨,三人闲聊一起案件: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了不测。
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
惨案如何酿成?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都各有说法。
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他们叙述案件的事实的过程中,都把人性中恶的成分都省略或者美化了。
使案件的真相变得扑朔迷离。
而目击证人因为他一时的贪念,偷偷拿走了那柄价值不菲的短刀因利益牵扯其中,也没有道出其中真相。
这是一起凶杀案件,真相因各自所需要掩饰的软弱被自私、虚伪所掩盖了。
但是把案件中有关的人的说法全部综合起来,它已经向事实的真相靠近了。
这就好像是盲人摸象一样,个人的观点与看法是碎片,是事物的部分,因而免不了片面,只有把大家的观点看法综合起来,那才能拼成完整的大象。
同时,要再现事实真相,只能是局外人,没有利益牵扯其中的人才能更客观地叙述某一件事实。
同时,每个人又受到各自的学识、阅历等影响,对事物的观点看法肯定是深浅不一的。
即使最客观的人,他们也免不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意识,其笔触不可避免地带有褒贬意识。
我们的历史,更多的是一种个体记忆,当这种个体记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就有理由去它是不是历史的本来面貌?我们能相信的只能是这是着一历史事件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完整的在现原来的面貌。
要能真实而全面再现历史,它需要的是集体的记忆这是我们所缺失的。
现在是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对某一事情发表各自的观点。
即便是有人想刻意隐瞒恶的、软弱的事实,现在也已经很困难了。
已经有了集体记忆存在的客观条件。
因此,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有条件去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事实与真相。
《罗生门》观后感篇2在这之前,我也曾略读过一些芥川龙之介的书,孙老师也给我们讲过一些他的书,其中,就包括他的这部《罗生门》。
罗生门观后感最新5篇
![罗生门观后感最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0d041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7c.png)
罗生门观后感最新5篇黑泽明的《罗生门》,1950年的片子。
黑白,粗糙,淳朴。
赤裸裸地将人性中的软弱和谎言展示在人们面前。
下面给您带来罗生门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罗生门》观后感1四个人物、四个角色。
四种不同的讲述,谁在说谎?真相到底是什么?强盗看上了武士的女人,占有了女人,杀死了武士。
凶手捉住了,女人找到了,目击者出现了,甚至武士的灵魂也回来哭诉了。
然而,四个人四种叙述,相互矛盾。
如何得到真相?从每个人的需求去分析,从每个人最大的利益去判断。
结果出来了。
强盗的谎言是要表明自己的勇敢,抹去了自己苦苦哀求女人并不惜不做强盗,开店养女人的要求,抹掉对他蔑视的部分,满足自己强盗的颜面。
女人抹掉了对自己无聊的生活和喜欢热情男人的部分,伪装成自己对失贞的忏悔,隐瞒至凶狠的一面。
武士撒谎自己是自杀,隐掉了被女人讥讽软弱和自私不愿意为女人去报仇的部分。
砍材人隐去了自己偷走带宝石匕首部分。
是人性的自私和贪婪,每个人都隐掉了对自己不利的部分,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讲述,违背事实。
但人性也有反省和悔悟。
是砍材人的悔悟给了和尚的信心,让自己和和尚完成了人性的救赎。
弃恶从善,开始了新的人生。
《罗生门》观后感2作为一个90后,我很少有机会看黑白电影,至于认认真真从头到尾看完的更是没有——除了《罗生门》。
《罗生门》是黑泽明在19世纪4、50年代完成的作品,这部黑白片讲述了在12世纪的日本,发生了一件震惊京城的命案:武士金泽武弘在树林中被人杀害。
电影描述的就是在审判此案的法庭上,目击证人樵夫、凶手多囊丸、金泽的妻子真砂以及借巫师之口作证的金泽分别说出了完全不同的证词,从而此案也不了了之。
真相只有一个,然而每个证人都说出了迥然不同的证词,使整个案件更加朴素迷离。
是什么导致每个人说出不同的事实?很简单,就是个人的利益。
樵夫把作为凶器的名贵匕首归为己有;金泽武弘为了自身武士的荣誉而撒了谎;多囊丸和真砂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
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说出了与事实不符的证词。
罗生门观后感想最新5篇
![罗生门观后感想最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e6f9eb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19.png)
罗生门观后感想最新5篇《罗生门》是黑泽明在19世纪4、50年代完成的作品,这部黑白片讲述了在12世纪的日本,发生了一件震惊京城的命案。
下面给您带来罗生门观后感想,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罗生门》观后感1在老师介绍《罗生门》这部电影之前,说实话,我只听过罗志祥的那张同名专辑《罗生门》,当时大致知道"罗生门"就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说谎的意思。
今天在课上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对于"罗生门"的理解更深刻了。
黑泽明的《罗生门》,1950年的片子。
黑白,粗糙,淳朴。
赤裸裸地将人性中的软弱和谎言展示在人们面前。
强盗、武士、女人、樵夫因为各自出发点的不同,将本来简单的一个事件解释的十分复杂。
对于四个人在同一件事情上作出的各自不同的表述我就不多加赘述了,影片结束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导致四个人各执一词的原因是什么?他们为什么都要撒谎?"人们太脆弱了所以才撒谎……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甚至不能对自己诚实"路人和行僧说的话句句在理。
各执一词的真正原因,就是那句"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
"强盗想要表现自己即使杀人也要有的磊落气概,女人企图掩饰自己并不贞烈的事实和挑唆两个男人决斗致使自己丈夫死于非命的真相,武士即使是借巫婆的口也意图掩盖自己的懦弱和无能,而樵夫迟迟不愿说出真相,只是想隐瞒自己偷偷拿走了短刀。
人性就是这样阴暗而赤裸地呈现出来,各执一词不如说是各取所"需"——各自所需要掩饰的软弱。
回过头来,有软弱的地方就有欺骗固然是对。
然而,软弱从何而来?再追溯回去,强盗在第一次讲述他所编排的说词时,便说了这样一句话:"仅仅是一阵微风。
如果没有那阵微风,也许那个男人就不会死".是的,就是那阵风。
撩起了马背上女人的面纱,吹起了她轻柔的裙摆。
随即他看见了她洁白的脚踝,她面纱下纯美的容颜。
于是一切发生。
仅仅是一阵微风,吹起了他内心最根本最原始的欲望。
《罗生门》读后感
![《罗生门》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53cca8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1c.png)
《罗生门》读后感《罗生门》读后感通用7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罗生门》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罗生门》读后感1这是暑假在微信读书上听的书,本来以为是一篇中长篇小说,结果发现是一个一个的小故事。
先说一下,我读书吧,完全是凭眼缘,或者去找别人推荐的看,我不喜欢看励志书、心里鸡汤什么的,不功利地想从中收获多少东西,可是也不会去看那些没有一点营养的网文,所以看的就很杂,喜好随心不随意哈哈。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作者把人性以及人的那点细心思全都展现了出来。
在死亡威胁下,拔死人头发、做强盗这些令人不齿的事都做的理直气壮,女人与情妇一边商量谋杀亲夫一边却又互相猜忌对方是否会背叛自我。
大家都在为了自我的利益不择手段,编制谎言,即使骗不了别人,也要让自我心安理得。
也许跟芥川龙之介(作者)的生活经历有过,所以整篇文章都透露着一种阴暗、绝望。
我觉得我们看这书的时候,不用太纠结于书的那些负面资料,人性本就复杂,生物本能就是趋利避害,我们只需了解就好,做好自我就好。
有句话怎样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罗生门》读后感2封面造型一眼认出是读客图书,好奇下次读读客的书能不能换个封面对《罗生门》和芥川龙之介听闻许久,在其他日本作家的书中也曾见到,能有机会参加书友会共读是很幸运了(虽然我还没看完) 一直以为《罗生门》是个长篇,没想到整本书由18篇短篇小说集合而成。
《鼻子》和《罗生门》两篇的译者是鲁迅先生,从名气来看鲁迅先生名气确实大,排在前面也合乎道理。
不过兴许是白话文兴起不久的缘故,读来总觉得有点奇怪,后来找了另一个版本的《罗生门》才觉得通顺多了。
看看停停终于把《罗生门》看完了,短篇小说集很好看,看完感受大师不愧是大师,芥川龙之介真是厉害。
书里印象很深的故事是《河童》,提起河童就想到日本,神奇动物2马戏团里也出现了河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罗生门》有感
因为一场滂沱大雨,乞丐躲入一座残破不堪的城门“罗生门”避雨。
他与樵夫、云游和尚二人不期而遇,因樵夫的一句自言自语“不懂、真是不懂”引起他的好奇心,经再三追问樵夫道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
三天前樵夫进山去砍柴,在草丛间见到一顶女帽与一顶武士帽,旁边有一具武士尸体,吓得他赶紧去报官。
差役抓住了杀死武士的强盗,在公堂上强盗承认因见武士妻子美貌而起了贼心,并强暴了她。
他说由于武士妻子坚决要他俩决斗,在决斗了23回后,他杀死了武士,但其妻却逃走了;他以此夸耀自己武艺高强。
武士妻子的供词却说她受到强盗侮辱后,扑到丈夫身上哭诉,而其夫却鄙视地看着她,毫无怜惜之意。
因此她悲伤地昏了过去,手中所持的短刀因而误刺武士。
这时公堂上让女巫将武士的灵魂招来审问,武士却说其妻唆使强盗杀他,使他感到十分绝望,便拿起妻子留下的短刀自杀。
而目睹真相的樵夫其实看到强盗与武士两人的决斗,却害怕惹上麻烦而不敢在官府说出真相。
事实上在妻子被玷污后,武士竟嫌弃妻子,原先想将武士的妻子占为己有的强盗见此状便觉索然无味,武士妻子见两人皆不愿为了自己而战,感到没面子进而挑拨离间,故强盗在胡乱的打斗中侥幸杀死武士。
这样同一起案件中,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见证人所说的证词都是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我们应当看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作为判案人员,法官很难判断哪些是客观事实的反映。
因为在法庭上,利他主义是不符合诉讼规律的。
不论是当事人还是双方的证人,他们的利益不可能不相冲突,否则社会可能不需要法庭。
有利益冲突,就会有利己倾向,而这时候人们说出来的话往往缺乏真实性的。
言辞证据固然重要,但是言辞是由于人的主观意志或者记忆的表达,或多或少的流露出讲话人的主观意思,客观性大打折扣,真实性也大打折扣。
所以在案件审理中,言辞证据不能单独作为定案的证据,而只有与无证、书证、勘验检查笔录、鉴定结论相互验证,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后,才能作为认定案件的证据使用。
“查明事实真相”作为诉讼活动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是对诉讼制度、证据制度提出的整体要求,它必然渗透在每一具体制度之中,却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裁判者认识的特殊性。
而且,诉讼制度、证据制度在查明事实真相方面的能力更多体现为这一制度的一般能力,这一能力尽管表现为个案中裁判者的事实认定,却并不意味着法律制度能够确保裁判者的事实认定必然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
并非所有的案件都能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
为此,在事实真
伪不明时,我们必须引入体现价值选择的制度化处理机制,即依据证明责任进行裁判。
乞丐、樵夫和云游和尚三人正谈至尾声时,忽然听到婴儿哭声。
乞丐首先找到被遗弃的婴儿,立即剥去弃婴的外衣打算变卖,却被樵夫阻止。
乞丐便说人们都是很自私的,包括樵夫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
乞丐猜中了樵夫因为贪婪,私下偷走了武士妻子的名贵短刀,所以才不敢向官府说出事件的真相。
最终乞丐还是抢走了孩子的衣服,樵夫想去抱孩子,云游和尚误以为他还想剥去孩子的贴身衣裳,引起了争吵。
最后樵夫说:“我已有六个孩子,不在乎养第七个孩子,让我领养吧!”和尚这才知道自己误会了他的好意,将孩子交给了他。
原本因人性自私邪恶而万念俱灰的云游和尚,终仍相信世界上还是存在值得相信的人。
此时滂沱大雨终于停止,夕阳照着樵夫离去的背影。
《罗生门》通过多人对这一事件的不同描述表达了人自私自利、不可信,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赖性和不可知性,宣扬了客观真理不可信。
同时,它也主张相信人和存在客观真理,因为导演安排最后樵夫收养了弃婴这一情节也是要表明主张人类之爱的精神。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来说,这两种反映都是有道理的。
作为一部电影作品,对自私自利持批判态度,符合世人的正常期待。
从价值取向来说,主张人对客观真理的终极认识能力也是使艺术作品具有哲学意味的需要。
到了影片的结尾,并没有像一般的电影一样给出一个明确的结局,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给观看之人有思考和感悟的余地。
而所谓的事情的真相我们便不得而知了。
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答案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