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师说》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11《师说》知识系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11《师说》知识系统

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

不拘于时, 学于余。
被动句式
介宾短语后置
• • •
•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结构助词 的 代词,知识、道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助词,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 性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结构助词 的;代词,指代童子
与“者”连用,
表判断
•也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可怪也欤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句末语气词,与 “欤”连用,加 强语气
课后练习:
①完成“新学案”上的练习题 。 ②熟练背诵课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一词多义现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朔气传金柝
词类活用现象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 意动用法,以……为羞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停顿
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词 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 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 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 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 的连词。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古今异义词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之南宫帮珍创作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教授事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暗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分歧.受,同“授”.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理解事理.之,指知识和事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肯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教授事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理解事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⑥闻:知道,理解的意思.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事理.师,动词.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年夜(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⑩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处所),就是老师在的(处所).意思是谁理解事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诗文翻译】出身在我前头(的人),他理解事理原本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出身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理解事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事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位置)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年夜小,事理存在的(处所),就是老师所在的(处所).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字词注释】(13)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14)出人:超越(一般)人.(15)犹且:尚且,还.(16)众人:一般人.(17)下:低于.(18)于:向.(19)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诗文翻译】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越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华)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年夜概都出在这里吧!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21)焉,惑矣(2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年夜遗(26),吾未见其明也.【字词注释】(20)于其身:对他自己.身,自己.(21)耻师:以从师为耻.(22)惑矣:(真)糊涂啊.(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u):教给他书,(帮手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句读,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处所叫“读”.这里“句读”泛指文章的字句.(24)句读之不知: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25)或师焉,或不(f%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26)小学而年夜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年夜的方面(却)放弃了.遗,抛弃.【诗文翻译】(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可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手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教授那些(年夜)事理,解答那些(有关年夜事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年夜事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年夜事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年夜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27)乐师(28)百工(29)之人,不耻相师(30).士年夜夫之族(31),曰师曰门生云者(32),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3)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4).”呜呼!师道之不复(35),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字词注释】(27)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迷信活动,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28)乐师: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29)百工:各种手工业工人.(30)相师:互相学习.(31)族:类.(32)曰师曰门生云者称“老师”称“门生”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33)年相若:年龄差未几.相若,相似.(3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以)位置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奉承.谀,奉承、奉承.(35)复:恢复.(36)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37)乃:竟.(38)欤:暗示感叹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啊”.【诗文翻译】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年夜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门生”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未几,品德学问也差未几啊,(以)位置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奉承!”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圣人无常师(39).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是故门生不用(46)不如师,师不用贤于门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字词注释】(39)常师:固定的老师.(40)郯(t2n)子:年龄时郯国(现在山东省郯城县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41)苌(ch2ng)弘:周敬王时的年夜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42)师襄:年龄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习抚琴.(43)老聃(d1n):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44)之徒:这些人.(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6)不用:纷歧定.(47)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诗文翻译】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纷歧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纷歧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事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而已.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9)皆通(50)习之,不拘于时(51),学于余.余嘉(52)其能行古道(53),作《师说》以贻(54)之.【字词注释】(48)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49)六艺经传(zhu4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解释经书的著作.(50)通:普遍.(51)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那时士年夜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52)嘉:赞许.(53)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54)贻(y0):赠送.【诗文翻译】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那时士年夜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力)(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测度,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年夜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事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自力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自力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自力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自力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识表记标帜)(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测度语气,年夜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主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分歧否(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3)是故,门生不用不如师古义:纷歧定(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7)小学而年夜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3. 一词多义(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教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事理)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c道相似也(名词,品德学问)(4)惑 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年夜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年夜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处所)(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介词结构后置(1)而耻学于师(2)师不用贤于门生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主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主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教授事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理解事理的,谁能没有疑惑?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习的事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所以无论位置显贵还是位置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事理存在的处所,就是老师存在的处所.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年夜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年夜的方面却抛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7. 是故门生不用不如师,师不用贤于门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所以学生纷歧定不如老师,老师也纷歧定比学生强理解事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需要性和正确途径,批判上层士年夜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第一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需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根据第一段的理论,批判上层“士年夜夫之族”,从对反面现象的批判中分析第一段里提出的论点.在这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比较,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指上层“士年夜夫之族”中的一般人)、“士年夜夫之族”、“君子”.第三段,举那时备受尊崇的年夜“圣人”、年夜学者孔子的例子,说明了从师学习的需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他赞扬李蟠“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年夜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论点.总之,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比较,有破有立,事实摆得充沛,事理讲得深透,有很强的说服力.。

《师说》原文赏析

《师说》原文赏析

《师说》原文赏析【原文】师说作者:[唐]韩愈古之学者(1)必有师。

师者,所以(2)传道(3)受(4)业(5)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7)终不解矣。

生乎(8)吾前,其闻道(9)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0);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12)也。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7)。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8)。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9)!彼童子之师(2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21)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22),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23),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24)乐师百工(25)之人,不耻相师(26);士大夫之族(27),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28)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29),官盛则近谀(yú)(30)。

呜呼!师道之不复(31)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2)不齿(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35)!圣人无常师(36)。

孔子师郯子(37)、苌(cháng)弘(38)、师襄、老聃(dān)(39)。

郯(tán)子(37)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40)是故弟子不必(41)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2),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43),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44)皆通习之,不拘于时(45),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46),作《师说》以贻(yí)(47)之。

高一语文师说全文翻译

高一语文师说全文翻译

高一语文师说全文翻译1.原文篇一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译文篇二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师说原文注释翻译及作者介绍

师说原文注释翻译及作者介绍

师说原文注释翻译及作者介绍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师说》[唐]韩愈【作者简介】选自《诲学说》。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吉永(今属江西省)人。

天圣进士。

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谥文忠。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集》。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21)焉,惑矣(22)。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27)乐师(28)百工(29)之人,不耻相师(30)。

士大夫之族(31),曰师曰弟子云者(32),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3)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4)。

”呜呼!师道之不复(35),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圣人无常师(39)。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

受,同“授”。

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

乎,相当于“于”。

下文“先乎吾”的“乎”同。

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

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动词。

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里指年龄。

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⑩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诗文翻译】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第11课 师说

第11课 师说
“古文运动”是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
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是反对骈文, 提倡古文。
韩愈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强调文
章内容的重要性,提出“文以载道”、“文 道结合”的观点。
写作背景: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 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 “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 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 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韩愈也因此落得 个疯子的名声。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 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所以说有的时候 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4
韩愈生平简介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 养长大;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 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 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后于穆宗时, 官运好转,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 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散文贡献 韩愈,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列 “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苏东坡称赞他 “文起八代之衰”。
古今异义

1、学者 2、句读 3、小学 4、众人 5、不必 6、从而 7、所以 求学的人 句子停顿的地方 小的方面学习 一般人 不一定 从、而是两个词 用来„„的

有专门学问的人 看字发出声音 与大学、中学相对 很多人 不需要 连词,表结果或目标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一词多义
1、惑: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名词, 疑难问题的 惑而不从师: 动词,有疑惑 惑矣: 形容词,糊涂
第11课 师 说
作者:韩 愈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 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说: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 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 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 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 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 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唐.韩愈一、本篇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二、文章翻译:《师说》的白话文翻译如下:古代学习的人一定都有老师。

老师的作用是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

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呢?如果有了疑惑却不去向老师学习,那么这些疑惑就永远不会得到解决。

那些比我早出生的人,他们比我早听到道理,我应该向他们学习;那些比我晚出生的人,他们听到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向他们学习。

我是向道理学习,哪里还会去计较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贵贱、不论老少,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唉!师道的传承已经中断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是多么困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常人很远,尚且要向老师请教;现在的普通人,他们比圣人差得更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高中语文课件-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1课《师说》课件6 最新

高中语文课件-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1课《师说》课件6 最新

爱其子,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3、横比: 士大夫 群聚而笑之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讽刺)
19
第三、四段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三段用历史事例正面论证全文的论点。 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先举 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 礼于老聃的事例论证了圣人无常师。然后用孔子的 言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进一步证明了 圣人无常师。圣人尚且无常师,何况众人呢? 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 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第四段以活生生的现实进一步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 点,即凡学者,欲出人,必从师。
15
二读 晓文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时候学习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传 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 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 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学习,它做为 疑难问题来说,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11
(四) 2、韩愈所说的“师”有什么独 解 特的含义? 题
既不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 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 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传道受业 解惑”的人。
12
文言文“四读”学习法: 一读 求通顺 二读 晓文意
三读 四读
析结构 品手法
13
一读
求通顺
14
字词注音
句读(d ò 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 n ) 从师(có ng)
20
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 师
老师
(1)作名词用
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三第11课《师说》翻译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三第11课《师说》翻译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师说作者: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闻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而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必修三语文人教新课标 第11课《 师说》

必修三语文人教新课标 第11课《 师说》

5.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位卑.则足羞(形容词用作名词,地位低的人。)
他主张对古文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做到“词 必己出”“文从字顺”。他和柳宗元等人以自己 的写作实践,改变了不良文风,对当时和后世都 有重要影响。所作《原道》《原性》,强调自尧 舜至孔孟一脉相传的道统,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 又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在《师说》 中,则承认“人非生而知之者”,并提出“弟子 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合理见解。其 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 为铺陈,好发议论,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 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代表作有 《〈张中丞传〉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杂 说》《进学解》《原道》《原毁》等散文名篇。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1.读准字音
句读(dòu)
经传(zhuàn)
师襄(xiānɡ) 官盛则近谀(yú)
郯(tán)子 老聃(dān)
以贻(yí)之 苌(chánɡ)弘
李氏子蟠(pán) 或师焉,或不(fǒu)焉
乐(uè)师
2.一词多义 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
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道策道.之之不所以存其,师道.之途所径存、也方法道理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相当于“于”,引进比较 乎夫庸对知象其,年译之为先“后比生”于。吾介词乎.用于句末,表 示反诘语气。语气词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之马矢奏春创作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教授事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暗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分歧.受,同“授”.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理解事理.之,指知识和事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肯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教授事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理解事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⑥闻:知道,理解的意思.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事理.师,动词.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年夜(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⑩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处所),就是老师在的(处所).意思是谁理解事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诗文翻译】出身在我前头(的人),他理解事理原本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出身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理解事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事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位置)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年夜小,事理存在的(处所),就是老师所在的(处所).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字词注释】(13)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14)出人:超越(一般)人.(15)犹且:尚且,还.(16)众人:一般人.(17)下:低于.(18)于:向.(19)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诗文翻译】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越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华)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年夜概都出在这里吧!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21)焉,惑矣(2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年夜遗(26),吾未见其明也.【字词注释】(20)于其身:对他自己.身,自己.(21)耻师:以从师为耻.(22)惑矣:(真)糊涂啊.(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u):教给他书,(帮手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句读,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处所叫“读”.这里“句读”泛指文章的字句.(24)句读之不知: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25)或师焉,或不(f%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26)小学而年夜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年夜的方面(却)放弃了.遗,抛弃.【诗文翻译】(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可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手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教授那些(年夜)事理,解答那些(有关年夜事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年夜事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年夜事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年夜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27)乐师(28)百工(29)之人,不耻相师(30).士年夜夫之族(31),曰师曰门生云者(32),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3)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4).”呜呼!师道之不复(35),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字词注释】(27)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迷信活动,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28)乐师: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29)百工:各种手工业工人.(30)相师:互相学习.(31)族:类.(32)曰师曰门生云者称“老师”称“门生”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33)年相若:年龄差未几.相若,相似.(3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以)位置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奉承.谀,奉承、奉承.(35)复:恢复.(36)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37)乃:竟.(38)欤:暗示感叹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啊”.【诗文翻译】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年夜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门生”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未几,品德学问也差未几啊,(以)位置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奉承!”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圣人无常师(39).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是故门生不用(46)不如师,师不用贤于门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字词注释】(39)常师:固定的老师.(40)郯(t2n)子:年龄时郯国(现在山东省郯城县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41)苌(ch2ng)弘:周敬王时的年夜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42)师襄:年龄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习抚琴.(43)老聃(d1n):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44)之徒:这些人.(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6)不用:纷歧定.(47)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诗文翻译】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纷歧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纷歧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事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而已.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9)皆通(50)习之,不拘于时(51),学于余.余嘉(52)其能行古道(53),作《师说》以贻(54)之.【字词注释】(48)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49)六艺经传(zhu4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解释经书的著作.(50)通:普遍.(51)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那时士年夜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52)嘉:赞许.(53)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54)贻(y0):赠送.【诗文翻译】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那时士年夜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力)(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测度,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年夜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事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自力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自力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自力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自力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识表记标帜)(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测度语气,年夜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主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分歧否(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3)是故,门生不用不如师古义:纷歧定(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7)小学而年夜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3. 一词多义(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教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事理)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c道相似也(名词,品德学问)(4)惑 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年夜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年夜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处所)(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介词结构后置(1)而耻学于师(2)师不用贤于门生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主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主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教授事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理解事理的,谁能没有疑惑?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习的事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所以无论位置显贵还是位置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事理存在的处所,就是老师存在的处所.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年夜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年夜的方面却抛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7. 是故门生不用不如师,师不用贤于门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所以学生纷歧定不如老师,老师也纷歧定比学生强理解事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需要性和正确途径,批判上层士年夜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第一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需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根据第一段的理论,批判上层“士年夜夫之族”,从对反面现象的批判中分析第一段里提出的论点.在这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比较,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指上层“士年夜夫之族”中的一般人)、“士年夜夫之族”、“君子”.第三段,举那时备受尊崇的年夜“圣人”、年夜学者孔子的例子,说明了从师学习的需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他赞扬李蟠“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年夜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论点.总之,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比较,有破有立,事实摆得充沛,事理讲得深透,有很强的说服力.。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不学而能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字词注释】①学者:肄业的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长教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暗示停留.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合.受,同“授”.③不学而能:生下来就理解道理.之,指常识和道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诗文翻译】古代肄业的人确定有师长教师.师长教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解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平生下来就理解道理的,谁能没有困惑(的问题)?(有了)困惑,假如不跟师长教师(进修),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克不及解答了.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⑥闻:知道,理解的意思.⑦从而师之:扈从(他),拜他为师长教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进修道理.师,动词.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纪比我大(师长教师于吾)照样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辨认.年,这里指年纪.之,构造助词,无其实意义.⑩是故:是以,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消失的(地方),就是师长教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理解道理,谁就是本身的师长教师.【诗文翻译】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理解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当)扈从(他),把他当做师长教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假如)他理解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当)扈从(他),把他当做师长教师.我(是向他)进修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照样比我晚呢?是以,无论(地位)高下贵贱,无论(年事)大小,道理消失的(地方),就是师长教师地点的(地方).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世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圣人之所认为圣,愚人之所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字词注释】(13)师道:从师的风气.道,这里有风气的意思.(14)出人:超出(一般)人.(15)犹且:尚且,还.(16)世人:一般人.(17)下:低于.(18)于:向.(19)圣益圣,愚益愚:圣人加倍圣明,愚人加倍愚蠢.益,加倍.更加.【诗文翻译】唉,(古代)从师(进修)的风气不传播已经良久了,要人没有困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扈从师长教师就教;如今的一般人,他们(的才干)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师长教师进修为耻.是以,圣人(就)加倍圣明,愚人(就)加倍愚蠢.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精确都出在这里吧!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21)焉,惑矣(22).彼孺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字词注释】(20)于其身:对于他本身.身,本身.(21)耻师:以从师为耻.(22)惑矣:(真)糊涂啊.(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u):教给他书,(帮忙他)进修个中的词句.之,指孺子.其,指书.句读,一句话叫“句”,句子中央须要稍稍停留的地方叫“读”.这里“句读”泛指文章的字句.(24)句读之不知: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构造同.(25)或师焉,或不(f%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克不及解惑的却不从师.(26)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进修,大的方面(却)废弃了.遗,丢弃.【诗文翻译】(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师长教师来教他.(但是)对他本身呢,却以扈从师长教师(进修)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师长教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忙他们)进修断句的(师长教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师长教师).不睬解(书本上的)字句,不克不及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师长教师进修,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师长教师进修;小的方面(倒要)进修,大的方面(却反而)废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确(事理)的!巫医(27)乐工(28)百工(29)之人,不耻相师(30).士大夫之族(31),曰师曰弟子云者(32),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3)也,道类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4).”呜呼!师道之不复(35),可知矣.巫医乐工百工之人,正人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克不及及,其可怪也欤(38)!【字词注释】(27)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迷信运动,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28)乐工:以吹吹打器为职业的人.(29)百工:各类手工业工人.(30)相师:互相进修.(31)族:类.(32)曰师曰弟子云者称“师长教师”称“弟子”等等.云者,有“如斯如斯”的意味.(33)年相若:年纪差不久不多.相若,类似.(3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以)地位低(的工资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工资师),就近乎阿谀.谀,阿谀.阿谀.(35)复:恢复.(36)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37)乃:竟.(38)欤:暗示感慨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啊”.【诗文翻译】巫医乐工和各类工匠,(他们)不以互相进修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师长教师”称“弟子”等等,就很多人聚(在一块儿)嘲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嘲笑),(他们)就说:“谁人(人)同谁人(人)(指师长教师和学生)年纪差不久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久不多啊,(以)地位低(的工资师),就可羞辱,(以)官职高(的工资师),就近乎阿谀!”唉!(古代那种)扈从师长教师(进修)的好风气不克不及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确了.巫医乐工和各类工匠,正人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如今正人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异啊!圣人无常师(39).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是故弟子不必(4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罢了.【字词注释】(39)常师:固定的师长教师.(40)郯(t2n)子:春秋时郯国(如今山东省郯城县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就教官职的名称.(41)苌(ch2ng)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就教过音乐的事.(4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进修弹琴.(43)老聃(d1n):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44)之徒:这些人.(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小我同业,里面必定有可以当我师长教师的人.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6)不必:不必定.(47)术业有专攻:学问和身手上(各)有(各的)专门研讨.攻,进修.研讨.【诗文翻译】圣人没有固定的师长教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小我同业,(里面)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教师(的人).”是以,学生不必定(永久)不如师长教师,师长教师不必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良,(师长教师和学生的差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身手(各)有(各的)特长,(只是)如斯罢了.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9)皆通(50)习之,不拘于时(51),学于余.余嘉(52)其能行旧道(53),作《师说》以贻(54)之.【字词注释】(48)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49)六艺经传(zhu4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籍.《乐》久已掉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解释经籍的著作.(50)通:广泛.(51)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52)嘉:赞成.(53)旧道:指前人从师之道.(54)贻(y0):赠予.【诗文翻译】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事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广泛进修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进修.我赞成他可以或许遵行前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慨,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不学而能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润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不学而能者(代词,指代常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撤消句子自力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撤消句子自力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撤消句子自力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撤消句子自力性)(7)圣人之所认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孺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孺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记)(10)巫医乐工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精确)(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合营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自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断定)(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留)(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留)(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增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合否(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肄业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必定(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追随.并且(6)今之世人古义:一般人(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进修3. 一词多义(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师长教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肄业)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进修)(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传播)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气”的意思)c道类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 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c惑而不从师(动词,碰到疑难问题)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超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碰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蠢的人)三.文言句式1. 断定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介词构造后置(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自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自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师长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2. 人非不学而能者,孰能无惑?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理解道理的,谁能没有困惑?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进修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照样晚呢?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权贵照样地位低下,无论年长照样年少,道理消失的地方,就是师长教师消失的地方.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译文:所以圣人就加倍圣明,愚人就加倍愚蠢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词句不睬解,困惑不克不及解决,有的向师长教师进修,有的却不向师长教师求教,小的方面进修,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罢了.译文:所以学生不必定不如师长教师,师长教师也不必定比学生强理解道理有先有后,技巧学业各有专门研讨,如斯罢了.本文的中间思惟是阐述从师进修的须要性和准确门路,批评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进修的良好风气.第一段,开篇提出中间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进修的须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不学而能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进修的准确门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依据第一段的理论,批评上层“士大夫之族”,从对不和现象的批评中剖析第一段里提出的论点.在这里,作者应用三个事实比较,一个比一个深入地批评了“今之世人”(指上层“士大夫之族”中的一般人).“士大夫之族”.“正人”.第三段,举当时备受爱崇的大“圣人”.大学者孔子的例子,说清楚明了从师进修的须要性,也说清楚明了从师进修的准确门路,并且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供给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异常精当.第四段,解释写作本文的启事,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环绕中间论点来写:他赞赏李蟠“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大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进修),“能行旧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论点.总之,本文论点光鲜,构造严谨,正反比较,有破有立,事实摆得充分,道理讲得深透,有很强的说服力.。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1课《师说》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1课《师说》含答案

师说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准字音,背诵全文。

2。

掌握重点实词“说"“相"“传”“贻”,以及重点虚词“于"“乎”“其"。

3。

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事理结合的写作方法。

4.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1.纠正读音。

以小组(4人)为单位,每位同学读1段,读完后,由同组的同学纠正读错的字音。

然后同组的同学把全文齐读一遍,巩固读音。

2。

纠正翻译.以小组(4人)为单位,每位同学翻译1段,当翻译出现错误时,同组的同学要纠正译错的地方,并说明原因.3。

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

以小组(4人)为单位,把本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进行归纳,以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4。

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以小组(4人)为单位,思考探究以下问题: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1。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

领会并运用对比论证、事理结合论证的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1.诵读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

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揣摩文意。

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2。

提问法.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勇于向老师提出疑问.3。

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

“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

4。

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借鉴对比论证和事理结合论证的写作手法.“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比“论"随意.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这类文体。

高二语文第11课(上册) 师说原文及注释翻译

高二语文第11课(上册) 师说原文及注释翻译

高二语文第11课(上册) 师说原文及注释翻译师说创作背景: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

师说中心思想: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师说原文古之学者[1]必有师。

师者[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3],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4],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5],其闻[6]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7];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是故[10]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12],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8]。

是故圣益圣[19],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焉,惑矣[21]。

彼童子之师[2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25],或不焉,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27]乐师百工[28]之人,不耻相师[29]。

士大夫之族[30],曰师曰弟子云者[31],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2]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33],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34]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5]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圣人无常师[39]。

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

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所以,用来,, 的、,, 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

受,同“授” 。

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

乎,相当于“于”。

下文“先乎吾”的“乎”同。

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

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

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动词。

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里指年龄。

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⑩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诗文翻译】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 ,其下(17) 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 师。

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11师说》

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11师说》

韩 文公 祠
知识卡片(三):作者介绍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 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 “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 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 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 (苏洵、苏轼、苏辙)、王安 石、曾巩。
知识卡片(四):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 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 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 “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 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 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 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古文”,并使之 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 对立。
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
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
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
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
的是道理,哪管他生年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
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
知识卡片(二):尊师典故
子贡结庐守墓
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一鲁国大 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 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数十丈,屋内富丽 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 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 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 居,一直守墓六年。
教师的地位 教师象把盐,吃着有点咸, 家家离不了,就是不值钱。
一等教师是领导,吃喝玩乐到处跑。 二等教师管后勤,轻轻松松维持人。 三等教师体音美,上班还能喝茶水。 四等教师史地生,周末还能去踏青。 五等教师语数外,比比看谁死的快 六等教师班主任,当场死亡无人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abharlann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 名词,老师 动词, 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以……为师 为师 动词, 动词,从师 名词,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 名词,军队
则耻师焉
不耻相师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 面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以……为羞 为羞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以……为师 为师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动词,学习
修辞探微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孰能无 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其闻道也固先乎 从而师之。 不必贤于弟子。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顶 真
作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小作文
谈谈老师的作用
返回
文 体: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议论文文 体, 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 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 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 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 理。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 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古圣人——从师而问 从师而问——益圣 古圣人 从师而问 益圣 今众人——耻学于师 耻学于师——益愚 今众人 耻学于师 益愚
2、自比:
择师教子——小学 小学 择师教子 己耻从师——大遗 己耻从师 大遗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不耻相师 百工之人
3、横比: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
第三段:
课文分析: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动词, 动词,流传 动词, 动词,传授 名词,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动词,传递, 动词,传递,传送 名词, 名词,客舍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四)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非蛇鳝之 择师而教之 择师而教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之 句读之不知 句读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巫医乐师百工之 辍耕之垄上 辍耕之 助词,的 助词, 代词,他 代词,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助词, 代词,这类,这些 代词,这类, 动词,到,往 动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2、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 、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
不从师就不能解惑
3、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长无少, 无长无少,道在即师在
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 众人, 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 耻 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於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 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 句读之不知,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 惑之不解 不 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 耻 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 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其可怪也欤!
找出古今异义的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 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 学者必有师:( 。( 的人。 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 特殊指示代词“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 传道受业解惑也:( 与介词“ 结合, 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 办法( );㈡……的原因(或缘由)。 的原因( 为㈠用来 办法 方式、工具、依据等);㈡ 的原因 或缘由)。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古 无论,不论。(今 没有。 。( 小学而大遗:(古 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而大遗:( 小的方面; 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句读之不知:(古 句子停顿的地方。(今 看字发出声音。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之不知:( 。(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二)
有碑仆道 有碑仆道 吾师道也 吾师道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策之不以其道 策之不以其道 何可胜道也哉 何可胜道 道相似也 名词,道路 名词, 名词,道理 名词, 名词,风尚 名词, 名词,规律 名词, 动词,说 动词, 名词,道德学问 名词,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三)
师道之不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朔气传 朔气传金柝 舍相如广成传 舍相如广成传舍
今之众人: 今之众人: 众人 而耻学於师: 学於师:
(古)一般人、普通人。 一般人、普通人。 许多的人。 (今)许多的人。
以……为耻 为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 惑之不解 或不焉: 不耻相师: 相师: 通“否” 以……为耻 为耻
思考: 思考:作者是怎样批判耻学于师 的风气的? 的风气的? 用三组对比 1、纵比:
不一定 状语后置句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圣人无常师,即“古之学者必有 圣人无常师, 圣人无常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 点。 2、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从师学习提出什 么新看法?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 是对师生、师道关系的全新概括,打破了“ 是对师生、师道关系的全新概括,打破了“师 道尊严”的传统, 道尊严”的传统,但在当时这却受到士大夫阶 层的鄙视和痛恨。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层的鄙视和痛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印证了前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印证了前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 准。
1、正反对比 2、例证法 3、下定义、作结论 下定义、
3、丰富的语气表达(感叹、判断、疑问)、错 丰富的语气表达(感叹、判断、疑问)、错 )、 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 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1、形式整齐的排比对偶句 使论述严密紧凑的顶真(连珠句) 2、使论述严密紧凑的顶真(连珠句)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六)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道解其 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代词, 代词,他,他们 代词, 代词,表远指,那 代词,表远指, 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 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副词,表反诘语气, 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代词,前指老师的;
结构框图:
段落
段 意
论 点
阐述从师的道理和标准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
一 一 一 一 二 三 四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批判“耻学于师”之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以孔子做例子论证应从师
圣人无常师
号召: 号召:不拘于时能 行古道
交代写作缘由
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一、论证特点: 二、语言特色:
今之众人:(古 一般人、普通人。(今 许多的人。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众人:( 。(
词类活用现象
其下圣人也亦远 矣 而耻学于师 圣益圣, 益圣, 学而大 小学而大遗 愚益愚 位卑则足羞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方位名词作动词,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意动用法,以……为耻 意动用法, 为耻
第四段: 第四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 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学于余。 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 能行古道, 师说》 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状语后置句、被动句 不被世俗限制 状语后置句 向我学习
■作者称赞李蟠有何作用? 作者称赞李蟠的不从流俗, 就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 的有力批判;作者赞扬李蟠 倡导从师,又一次强调了中 心论点。
作 者:韩 愈
作者 背景 文体
课文分析 结构框图 写作特色 练习
韩愈(768——824),字退 作 者: 之,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 “ ”的倡导者, 称 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 古文运动 苏轼 为 “ ”之首。其著 唐宋八大家 有 《 昌黎 先生文集》。
背 景:
在中国, 在中国,自古以来 就有从师的风尚, 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 唐朝时候, 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 师为耻。柳宗元说: 师为耻。柳宗元说: 今之世,不闻有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韩 独韩愈不顾流俗,收召 独韩愈不顾流俗, 愈 后学,作《师说》。” 后学, 师说》
固定的 以……为师 为师
圣人无常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 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不如师 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