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北京五三高考化学讲义——专题四
新高考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考法精练:专题四氧化还原反应
专题四氧化复原反响考点1 氧化复原反响中的基本观点1.[2020 贵州贵阳摸底考试]以下变化过程中,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Cl 2→Cl -B.I -→I2C.SO 2→SO23-D.CuO →Cu2.[2020 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质量监测 ]明朝《徐光启手记》记录了“造强水法” :“绿矾五斤(多少随意 ),硝五斤。
将矾炒去 ,约折五分之一。
将二味同研细 ,听用。
次用铁作锅锅下起火取起冷定,开坛则药化为水 ,而锅亦坏矣。
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惟黄金不化水中,加盐则化强水用过无力”。
以下有关解说错误的选项是()A. “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此时获取的产物为FeSO 4·4H 2OB.该方法所造“强水”为硝酸C.“惟黄金不化水中 ,加盐则化”的原由是加入 NaCl 溶液后氧化性加强D.“强水用过无力”的原由是“强水”用过此后,生成了硝酸盐3.[新素材 ][2020 安徽合肥调研检测改编 ][双选 ] 硫代硫酸钠溶液与氯气能发生反应 :Na 2 S2 O3 +4Cl 2+5H 2O2NaCl+6HCl+2H 2 SO4 。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 氧化产物、复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B. 若 0.5 mol Na 2S 2O 3作复原剂 , 则转移 8 mol 电子C. 当 Na 2 S2 O3过度时 ,溶液能出现污浊D. 硫代硫酸钠溶液汲取氯气后,溶液的 pH 降低4.[2020安徽示范高中联考]氧化复原反响在平时生活中有着宽泛的应用, 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化学反响方程式有关说法A H2S+4O 2 F2 SF6 +2HF+4O 2 氧气是氧化产物 ,O 2F2既是氧化剂又是复原剂B Cl 2+2Br - 2Cl-+Br2 ,Zn+Cu 2+ Zn2+ +Cu 均为单质被复原的置换反响C 4Fe 2+ +4Na 2 O2 +6H 2 O4Fe(OH) 3↓+O 2↑+8NFe(OH) 3是氧化产物 ,O2是复原产物a +D HCNO+NO x N2+CO 2 +H2O 若 NO x中 x=2, 则 1 mol NO 2在反响中转移 4N A个电子考点 2 氧化复原反响规律的应用5.[2020河北石家庄摸底考试]SO 2气体与足量Fe 2(SO 4) 3溶液完好反响后,再加入 K 2Cr 2 O7溶液 ,发生以下两个化学反响 :① SO2 +2Fe 3+ +2H 2 O SO42- +2Fe 2++4H +② Cr2O72- +6Fe 2+ +14H + 2Cr 3++6Fe 3++7H 2 O以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SO 2发生氧化反响B.氧化性:Cr 2O27->Fe3+>SO24-C. 每 1 mol K 2 Cr2O7参加反响 , 转移电子的数量为6N A(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D. 如有 6.72 L SO 2 (标准状况 )参加反响 , 则最后耗费0.2 mol K 2Cr 2 O76.[2020 辽宁六校第一次联考] 高铁酸钾是一种新式、高效、多功能水办理剂, 工业上采纳向KOH 溶液中通入氯气 ,而后再加入Fe(NO 3) 3溶液的方法制备K 2FeO 4 ,发生反响:①Cl2+KOH KCl+KClO+KClO 3 +H 2O(未配平);② 2Fe (NO3 )3 +3KClO+10KOH2K2FeO 4 +6KNO 3+3KCl+5H 2 O。
高考化学:分子构型与物质的性质
专题四分子空间结构与物质性质第一单元分子构型与物质的性质思考、分析两个问题:1.S原子与H原子结合为什么形成H2S分子,而不是H3S或H4S?答案:共价键具有饱和性,S原子最外层有两个未成对电子,故只可与两个H原子结合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形成H2S分子,而不会形成H3S或H4S2.C原子与H原子结合形成的是CH4分子?而不是CH2或CH3?CH4 分子为什么具有正四面体的空间构型?(1)杂化轨道的形成碳原子的1个2s轨道上的电子进入2p空轨道,1个2s轨道和3个2p轨道“混合”起来,形成能量相同的4个sp3杂化轨道,可表示为(2)共价键的形成碳原子的4个sp3杂化轨道分别与四4个H原子的1s轨道重叠形成4个相同的σ键。
(3)CH4分子的空间构型甲烷分子中的4个C—H是等同的,C—H之间的夹角——键角是109.5°,形成正四面体型分子。
sp3杂化同一个原子中能量相近的一个ns轨道与三个np轨道进行混合组成四个新的原子轨道称为sp3 杂化轨道。
一、杂化轨道及其理论要点1.杂化:原子内部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在外界条件影响下重新组合的过程2.杂化轨道:原子轨道组合杂化后形成的一组新轨道3.轨道杂化的过程:激发→杂化→轨道重叠。
4.杂化结果①变化:轨道的能量(降低)和方向发生改变;不变:轨道数目不变②杂化轨道的电子云形状一头大,一头小。
杂化轨道增强了成键能力。
例如一个ns轨道与三个np轨道进行混合杂化后得到4个sp3 杂化轨道③常见杂化类型:sp、sp2、sp3④杂化轨道成键时应满足化学键间最小排斥,最大夹角如两个杂化轨道夹角理论上应为180°,三个杂化轨道为120°,四个为109°28′⑤杂化轨道一般用于形成σ键或容纳孤电子对。
未参与杂化的轨道上的电子可形成π键二、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分子的形成及分子中的成键情况1.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BeCl2、BF3分子的形成BF3是平面三角形构型,分子中键角均为120o;气态BeCl2是直线型分子构型,分子中键角为180o。
[2020高中化学]专题04 实验基础(必考题)【教师版】
2020高考化学二轮必刷题集专题四、实验基础(必考题)【初见----14~16年高考赏析】1.【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D.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2【答案】C【解析】A、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是乙酸乙酯,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而未反应的乙醇和乙酸都容易溶于水,所以分类互不相溶的两层液体物质要用分液漏斗;B、NO密度与空气接近,且与氧气反应,应用排水法收集;C、为避免铁离子水解,该操作正确;D、该过程缺乏干燥过程,得不到纯净的氯气.2.【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答案】D【解析】A.向沸水中滴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制备氢氧化铁胶体,A项错误;B.氯化镁是强酸弱碱盐,MgCl2溶液水解产生的HCl易挥发,所以由MgCl2溶液制备无水MgCl2要在HCl气流中加热蒸干,B项错误;C.铜与稀硝酸反应,应该用稀盐酸,C项错误;D.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反应剧烈的是水,反应平缓的是乙醇,利用此反应比较水和乙醇中氢的活泼性,D项正确;答案选D.3.【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D. CCl4萃取碘水中的I2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层,后从上口倒出水层【答案】D【解析】A.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溅出液体产生安全事故,故A错误;B.排水法收集KMnO4分解产生的O2,应该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否则易产生倒流现象而炸裂试管;C、制得的氯气应先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杂质,再通过浓硫酸干燥;D正确. 4.【2015江苏化学】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用玻璃棒蘸取CH3COOH溶液点在水湿润的pH试纸上,测定该溶液的pHB.中和滴定时,滴定管用所盛装的反应液润洗2~3次C.用装置甲分液,放出水相后再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相D.用装置乙加热分解NaHCO3固体【答案】B【解析】A、不能点在湿润pH试纸上,对醋酸有稀释,所测pH不准,故A错误;B、滴定管要用盛装反应液润洗2~3次,若不这样,对反应液有稀释作用,所测浓度有影响,故正确;C、分液时,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有机相应从上口倒出,故C错误;D、加热固体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故D错误.5.【2015四川理综化学】下列操作或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答案】C【解析】A、视线应平视,俯视使浓度偏大;B、氯气要和饱和碳酸氢钠反应,应用饱和食盐水;D、电石产生的气体中混有H2S等杂质气体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选C.6.【2014年高考北京卷第11题】用右图装置(夹持、加热装置已略)进行实验,由②中现象,不能..证实①中反应发生的是()①中实验②中现象A 铁粉与水蒸气加热肥皂水冒泡B 加热NH4Cl和Ca(OH)2混合物酚酞溶液变红C NaHCO3固体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 石蜡油在碎瓷片上受热分解Br2的CCl4溶液褪色【答案】A【解析】A、肥皂水冒泡,只能说明有气体在右侧试管内产生,在初始加热时,排出的空气也会使肥皂水冒泡,故不能证明铁粉与水蒸气发生反应,证明产生氢气现象应为生成大量气泡并上浮,点燃有爆鸣声;B、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混合物,通入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有碱性气体产生,能证实反应发生,故不选;C、碳酸氢钠受热,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了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物质二氧化碳,能证实反应发生,故不选;D、石蜡油主要成分是18个碳以上的烷烃,其蒸气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在碎瓷片上受热后,产生的气体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有含不饱和键的新物质生成,能证明发生了反应,故不选;答案为A.【相识----回归教材,考向归类】考向归类:回归教材:选修五:【相知----分点突破】考向一:实验仪器与操作陈述的正误判断1.下列实验操作中有错误的是()A.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B.萃取时,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C.蒸馏时,冷却水应从冷凝管的下口通入,上口流出D.把几滴FeCl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加热至液体呈红褐色制取Fe(OH)3胶体【答案】B【解析】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于碘水的萃取.2.下列实验测量数据记录正确的是()A.用pH试纸测得0.100 mol·L-1醋酸的pH为3.21B.用量筒测得排水法收集的氢气体积为50.28 mLC.用滴定管测得中和滴定所消耗的标准溶液体积为20.32 mLD.用托盘天平称得2.50 g胆矾,充分受热失水后固体质量减轻0.90 g【答案】C【解析】A、广泛pH试纸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B、量筒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D、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3.进行化学实验时应强化安全意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金属钠着火时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B.用试管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时使试管口竖直向上C.浓硫酸溅到皮肤上时立即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冲洗D.制备乙烯时向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加入碎瓷片【答案】D【解析】A、金属钠起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因为它本身以及产物过氧化钠都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应用沙子灭火;B、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C浓硫酸溅到皮肤应先用大量水冲洗.4.进行下列实验操作时,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做滴定实验时,锥形瓶装标准溶液前,必须先用该溶液润洗B.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实验必须重做C.实验室将HCl气体溶于水时,倒扣的三角漏斗口与烧杯内的水面不应该相互接触D.分液操作分离出下层液体时,分液漏斗下端管口和烧杯的内壁不应该接触【答案】B【解析】A、锥形瓶不用润洗;C、倒扣的三角漏斗可与水面稍微接触;D、分液漏斗下端关口应用尖的一端和烧杯内壁接触.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测定新制氯水的pH,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B.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C.在未知液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该未知液中存在SO2-4或SO2-3D.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采用在较高温度下制得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干燥的方法【答案】B【解析】A、氯水有漂白性,无法测定pH;C、该未知溶液也可能含有银离子;D、得到氯化钠应用蒸发结晶. 考向二:实验装置图与实验目的的正误判断6.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A.冷水浸泡B.加热煎制C.箅渣取液D.灌装保存【答案】C【解析】根据选项箅渣取液中的渣和液可知为过滤.7.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夹持装置未画出)()A.用装置甲检验溶液中是否有K+B.用装置乙制取并收集少量NH3C.用装置丙进行喷泉实验D.用装置丁加热熔融NaOH固体【答案】B【解析】A、缺少蓝色钴玻璃.B正确.C氯气难溶于饱和氯化钠溶液.D瓷坩埚中的二氧化硅会和氢氧化钠反应.8.下列操作或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答案】C【解析】A、应平视.B、应用饱和食盐水.C吸氧腐蚀消耗氧,红墨水倒吸,正确.D制备氨气,应用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9.下列图示实验正确的是()【答案】D【解析】A、玻璃棒没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没仅靠烧杯壁;B、固体加热,试管口应向下;C、应该长进短出.10.下列有关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原理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装置甲灼烧碎海带B.用装置乙过滤海带灰的浸泡液C.用装置丙制备用于氧化浸泡液中I−的Cl2D.用装置丁吸收氧化浸泡液中I−后的Cl2尾气【答案】B【解析】A、灼烧应用坩埚.C、用二氧化锰制备盐酸应加热.D、尾气处理应用氢氧化钠溶液.11.下列制取SO2、验证其漂白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目的的是()A.制取SO2B.验证漂白性C.收集SO2D.尾气处理【答案】B【解析】制备二氧化硫应用浓硫酸;C、二氧化硫密度比空气大,应该长进短出;D、尾气处理应用氢氧化钠溶液.12.茶叶中铁元素的检验可经过以下四个步骤完成,各步骤中选用的实验用品不合理的是( )A.将茶叶灼烧灰化,选用①、②和⑨B.用浓硝酸溶解茶叶灰并加蒸馏水稀释,选用④、⑥和⑦C.过滤得到滤液,选用④、⑤和⑦D.检验滤液中的Fe3+,选用③、⑧和⑩【答案】B【解析】溶解不需要用容量瓶.考向三:表格分析型实验题的正误判断13.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答案】D【解析】A、制备Fe(OH)3胶体应该用沸水;B、应在氯化氢气流中加热蒸干;C、稀硝酸有强氧化性,也可以与铜反应.14.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答案】C【解析】A、碳酸钠受热不分解;B、铜与稀硝酸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D、亚铁离子被H2O2氧化,有还原性.15.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解释合理的是()【答案】C【解析】A、溶液中可能含有二价铁或者三价铁;B、稀硝酸与铜反应应得到NO,NO再被氧气氧化得到二氧化氮;D、为了精确滴定,指示剂也有使用规范.16.下列各项中“操作或现象”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答案】C【解析】A、应依次通入无水CuSO4、品红溶液和澄清石灰水.B、氢氧化钠在于氯化镁反应时过量了,得不到结论;D、为了比较阳离子对分解速率的影响,阴离子应该要一样.17.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B将铜粉加入1.0 mol·L-1Fe2(SO4)3溶液中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金属铁比铜活泼C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金属铝的熔点较低D将0.1 mol·L-1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mol·L-1CuSO4溶液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小【答案】D【解析】A、过量铁粉,溶液应无血红色;B、铜粉和铁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价铁离子和铜离子,并非置换反应;C、溶化后的液态铝不会低落,现象错误.18.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实验现象结论A.某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原溶液中有Fe2+,无Fe3+B.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酸性:H2CO3>C6H5OHC.向含有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生成黑色沉淀K sp(CuS)<K sp(ZnS)D.①某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②再加足量盐酸①产生白色沉淀②仍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有SO42–【答案】B【解析】A、只能证明有Fe2+,无法证明无铁离子;C、溶液中有Na2S,无法证明是沉淀的转化;D、可能原溶液有SO32–19.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①②③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答案】D【解析】A.加热条件下,浓硝酸分解生成二氧化氮和氧气,则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故A正确;B.在加热条件下,浓硝酸可分解生成二氧化氮,不一定与碳反应生成,故B正确;C.硝酸中N元素化合价为+5价,生成二氧化氮的N元素化合价为+4价,化合价降低,在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故C正确;D.碳加热至红热,可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不一定为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故D错误.故选D.【再遇----17~19年高考赏析】1.[2019新课标Ⅲ]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选项目的实验A 制取较高浓度的次氯酸溶液将Cl2通入碳酸钠溶液中B 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C 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D 制备少量二氧化硫气体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答案】A【解析】A、氯气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碳酸氢钠,不能制备次氯酸,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 选;B、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快双氧水的分解,因此可以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能达到实验目的,B不选;C、碳酸钠溶液与乙酸反应,与乙酸乙酯不反应,可以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能达到实验目的,C不选;D、根据较强酸制备较弱酸可知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可以制备二氧化硫,能达到实验目的,D不选;答案选A.2.[2019江苏]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经水湿润的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B.将4.0 g NaOH固体置于100 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配制1.000 mol·L−1NaOH溶液C.用装置甲蒸干AlCl3溶液制无水AlCl3固体D.用装置乙除去实验室所制乙烯中的少量SO2【答案】D【解析】A.用水湿润的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所测为稀释液的pH,不是原溶液的pH,实验操作错误,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项错误;B.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步骤为: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或稀释)、冷却、转移及洗涤、定容、摇匀、装液,由于容量瓶上有容积、温度和唯一刻度线,若将氢氧化钠直接置于容量瓶中,加水后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热引起容量瓶的容积发生变化,引起实验误差,B项错误;C.在AlCl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AlCl 3+3H2O Al(OH)3+3HCl,若用甲装置蒸干氯化铝溶液,由于HCl的挥发,加热后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最终AlCl3完全水解成氢氧化铝固体,不能得到AlCl3固体,C项错误;D.SO2属于酸性氧化物,能被NaOH溶液吸收,乙烯与NaOH溶液不反应且乙烯难溶于水,可通过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除去乙烯中少量的SO2,D项正确;故选D.3.[2019天津]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A B C DNO气体证明乙炔可使溴水褪色混合浓硫酸和乙醇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收集2【答案】B【解析】A、乙醇的密度小于浓硫酸,混合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倒入乙醇中,边倒边搅拌,若顺序相反则容易引起液体飞溅,故A不能达到目的;B、容量瓶上的刻度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切,胶头滴管垂直位于容量瓶的正上方,故B能达到目的;C、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集气瓶中的导气管应长进短出,故C不能达到目的;D、乙炔中的H2S等杂质也能使溴水褪色,应先通过一个盛碱液的洗气瓶将杂质除去,故D不能达到目的;故选B.4.[2018新课标Ⅱ卷]实验室中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的实验.光照下反应一段时间后,下列装置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实验现象的是()【答案】D【解析】在光照条件下氯气与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化氢和四种氯代烃,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所以液面会上升.但氯代烃是不溶于水的气体或油状液体,所以最终水不会充满试管,答案选D.5.[2018新课标Ⅲ卷]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C.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答案】B【解析】A.锌粒与加入的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置换出单质铜,形成锌铜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选项A 正确.B.用盐酸滴定碳酸氢钠溶液,滴定终点时,碳酸氢钠应该完全反应转化为氯化钠、水和二氧化,此时溶液应该显酸性(二氧化碳在水中形成碳酸),应该选择酸变色的甲基橙为指示剂,选项B错误.C.用铂丝蘸取盐溶液在火焰上灼烧,进行焰色反应,火焰为黄色,说明该盐溶液中一定有Na+,选项C正确.D.蒸馏时,为保证加热的过程中液体不会从烧瓶内溢出,一般要求液体的体积不超过烧瓶体积的三分之二,选项D正确. 8.[2018新课标Ⅰ卷]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答案】D【解析】A、反应物均是液体,且需要加热,因此试管口要高于试管底,A正确;B、生成的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酸和乙醇,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注意导管口不能插入溶液中,以防止倒吸,B正确;C、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分液即可实现分离,C正确;D、乙酸乙酯是不溶于水的有机物,不能通过蒸发实现分离,D错误.答案选D.9.[2017江苏]下列制取SO2、验证其漂白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制取SO2B.验证漂白性C.收集SO2D.尾气处理【答案】B【解析】A.铜和稀硫酸不反应,A错误;B.二氧化硫可使品红溶液褪色,B正确;C.二氧化硫密度比空气大,应将进气管伸到瓶底,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错误;D.二氧化硫在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中溶解度很小,不可用于吸收尾气,D错误.【重逢----大题小做】1、(原创)已知磺酰氯(SO2Cl2)是一种有机氯化剂,也是锂电池正极活性物质.SO2Cl2是一种无色液体,熔点-54.1 ℃,沸点69.1 ℃,极易水解,遇潮湿空气会产生白雾.磺酰氯(SO2Cl2)的制备方法及装置图如下:SO2(g)+Cl2(g) ⇌ SO2Cl2(g)Δ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装置添加高锰酸钾固体和浓盐酸,每生成22.4L氯气,电子转移10N A.B、仪器C的作用除了吸收氯气和二氧化硫外,还具有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三颈烧瓶的作用.C、丙中活性炭的作用是催化作用,从丙中混合物得到磺酰氯的实验操作是过滤.D、E中所装溶液可能为饱和亚硫酸钠.【答案】B【解析】A、没有说明是标准状况;C、丙中活性炭的作用是催化作用,因为磺酰氯沸点较低,且溶解有氯气和二氧化硫,从丙中混合物得到磺酰氯的实验操作应是蒸馏;D、为避免二氧化硫溶解,E中所装溶液可能为饱和亚硫酸氢钠.2、(原创)某化学小组用下图装置制备乙酸乙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进行了多次实验,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成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B、装置中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防倒吸C、反应结束后,要分离出乙酸乙酯应进行的操作是:将试管中收集到的产品进行蒸馏.D、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化学小组进行了多次实验,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反应时间为40min、温度超过80℃时,乙酸乙酯产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应可能达到平衡状态,升高温度,反应逆向移动,温度过高导致乙酸、乙醇挥发,平衡逆向进行,使乙酸乙酯产率下降.【答案】C【解析】A、在浓硫酸作用下,乙酸和乙醇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酯化反应中羧酸提供羟基,醇应该氢原子,所以反应的机理可以表示为CH3COOH+HOCH2CH3CH3COOCH2CH3+H2O;B、球形干燥管体积较大,可起到冷凝乙酸乙酯、防倒吸的作用;C、乙酸乙酯密度比水小,溶液分层,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即将试管中收集到的产品倒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振荡、静置,然后分液D、合成乙酸乙酯的反应为可逆反应的放热反应,反应可能达到平衡状态,升高温度,反应逆向移动,使乙酸乙酯产率下降,也可能温度过高导致乙酸、乙醇挥发,平衡逆向进行,使乙酸乙酯产率下降等.。
2020高考化学刷题冲刺(含最新模拟题)专题四氧化还原反应讲义(含解析)
专题四氧化还原反应考点1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基本概念1.[2019北京,10,6分]下列除杂试剂选用正确且除杂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物质(括号内为杂除杂试剂质)A FeCl2溶液(FeCl3) Fe粉B NaCl溶液(MgCl2) NaOH溶液、稀HClC Cl2(HCl) H2O、浓H2SO4D NO(NO2) H2O、无水CaCl22.[2016上海,13,3分]O2F2可以发生反应:H2S+4O2F2SF6+2HF+4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是氧化产物B.O2F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若生成4.48 L HF,则转移0.8 mol电子D.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3.[2016北京,10,6分]K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Cr2O72−(橙色)+H2O2Cr O42−(黄色)+2H+。
用K2Cr2O7溶液进行下列实验: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溶液橙色加深,③中溶液变黄B.②中Cr2O72−被C2H5OH还原C.对比②和④可知K2Cr2O7酸性溶液氧化性强D.若向④中加入70%H2SO4溶液至过量,溶液变为橙色考点2 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应用4.(1)[2017全国卷Ⅲ,28节选,4分]砷(As)是第四周期ⅤA族元素,可以形成As2S3、As2O5、H3AsO3、H3AsO4等化合物,有着广泛的用途。
工业上常将含砷废渣(主要成分为As2S3)制成浆状,通入O2氧化,生成H3AsO4和单质硫。
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需要在加压下进行,原因是。
(2)[2017江苏,19(2),5分]NaClO溶液与Ag反应的产物为AgCl、NaOH和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NO3也能氧化Ag,从反应产物的角度分析,以HNO3代替NaClO的缺点是。
解题模型:链接疑难1突破点15.配平下列方程式:(1)[2017北京,27(2)节选,2分]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发现笑气的产生与NO有关。
2020届高考化学同步复习专项:专题四 氧化还原反应含解析
2020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项:专题四 氧化还原反应1、下列古诗词描述的场景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诗句中体现的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句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3、《新修本草》中关于“青矾”的描述:“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物理小识》中说:“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 是( ) A.赤色固体可能是Fe 2O 3B.青矾宜密闭保存,防止氧化变质C.青矾燃烧过程中发生了电子转移D.“青矾厂气”可能是CO 和CO 24、科学家将水置于足够强的电场中,在20℃时水分子瞬间凝固可形成“暖冰”。
某兴趣小组做如图所示实验,发现烧杯中酸性KMnO 4溶液褪色,且有气泡产生。
将酸性KMnO 4溶液换成FeCl 3溶液,烧杯中溶液颜色无变化,但有气泡产生。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20℃时,水凝固形成的“暖冰”所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B. “暖冰”是水置于足够强的电场中形成的混合物C. 烧杯中液体为FeCl 3溶液时,产生的气体为Cl 2D. 该条件下H 2燃烧的产物中可能含有一定量的H 2O 25、下列物质在生活中应用时,起还原作用的是( )A.明矾作净水剂B.硅胶作干燥剂C.漂粉精作消毒剂D.铁粉作食品袋内的脱氧剂 6、Li 4Ti 5O 12和LiFePO 4都是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可利用钛铁矿(主要成分为FeTiO 3,还含有少量MgO 、SiO 2等杂质)来制备,工艺流程如下:已知:“酸浸”后,钛主要以24TiOCl -形式存在FeTiO 3+4H ++4Cl -===Fe 2++24TiOCl -+2H 2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Li 2Ti 5O 15中Ti 的化合价为+4,其中有4个过氧键B .滤液②中的阳离子除了Fe 2+和H +,还有Mg 2+C .滤液②中也可以直接加适量的氯水代替双氧水D .“高温煅烧”过程中,Fe 元素被氧化7、下列应用不涉及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是( ) A.用葡萄糖制镜或保温瓶胆B.用ClO 2杀菌消毒C.用Na 2SiO 3溶液制备木材防火剂D.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8、将一定量的Cl 2通入一定浓度的苛性钾溶液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已知反应过程放热),生成物中有三种含氯元素的离子,其中ClO -和ClO 3两种离子的物质的量(n )与反应时间(t )的变化示意图如图所示。
高考化学主干核心知识:专题四 热化学反应和热化学方程式
专题四热化学反应和热化学方程式【主干知识整合】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1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称为吸热反应。
如C+CO22CO为吸热反应。
2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称为放热反应。
如2H 2+O22H2O为放热反应。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有关。
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放出热量;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吸收热量。
3、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1反应热:在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反应热用△H表示。
单位:kJ·mol–12燃烧热:在101kPa时1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能量,叫该物质的燃烧热。
如:101kPa时lmol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5kJ·mol–1的热量,这就是H2的燃烧热。
H2(g)+12O2(g)=H2O(l);△H=–285.5kJ·mol–13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H+(aq)+OH–(aq)=H2O(1);△H=–57.3kJ·mol–1(强酸和强碱的中和热)二、热化学方程式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注意事项:(1).△H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并用“;”隔开。
若为放热反应,△H为“—”;若为吸热反应,△H为“+”。
△H的单位一般为kJ/mol。
(2).注意反应热△H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
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H的测定条件绝大多数△H是在25℃.101325Pa下测定的,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3).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或原子数。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微专题四元素推断题解题策略(含解析)
微专题四元素推断题解题策略一、位——构——性综合推断解题策略1.结构与位置互推是解题的核心(1)掌握四个关系式:①电子层数=周期数;②质子数=原子序数;③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④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主族序数(O、F除外),最低负价=主族序数-8。
(2)熟练掌握周期表的结构及周期表中的一些特殊规律:①“凹”型结构的“三短四长,七主七副八零完”;②各周期元素种类数;③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④同主族上下相邻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
2.性质与位置互推是解题的关键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主要包括:(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2)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4)金属与水或酸反应置换H2的难易程度。
3.结构和性质的互推是解题的要素(1)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原子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2)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3)正确推断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大小及结构特点;(4)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
二、常见元素推断1~20号元素的特殊的电子层结构(1)最外层有1个电子的元素:H、Li、Na、K;(2)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Be、Ar;(3)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C;(4)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O;(5)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总数一半的元素:Li、P;(6)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Ne;(7)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Si;(8)次外层电子数是其他各层电子总数2倍的元素:Li、Mg;(9)次外层电子数与其他各层电子总数相等的元素S;(10)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H、Be、Al。
【典例剖析】1.元素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7,X、Y在同一周期,X+、Z-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
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A.同族元素中Z的氢化物稳定性最高B.同周期元素中X的金属性最强C.原子半径X>Y,离子半径X+>Z-D.同周期元素中Y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最强【答案】C【解析】元素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7,说明它们是短周期元素,X+、Z-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则X、Z分别是Na和F,则Y的原子序数应为37-11-9=17,为氯元素。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练习:专题四 第15讲 化学实验
已知:乙醚易挥发,易燃烧。
回答下列问题:
(1)常温下,将铁铝合金溶解的试剂是________(填标号)。
a.稀盐酸
B.稀硫酸
c.稀硝酸
D.浓硝酸
(2)已知氢氧化铁实际上是三氧化二铁的水合物,则通过称量氢氧化铁固体质量的方法来
确定 c(Fe3+)时,该方案理论上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除去 Na2CO3 溶液中的 NaHCO3
向溶液中通入足量 CO2
解析:C [A.测定相同浓度的 NaCl 溶液和 Na2S 溶液的 pH,可比较盐酸、氢硫酸的酸
性,但不能利用氢化物的酸性比较非金属性,比较非金属性的强弱,需要比较硫酸和高氯酸
的酸性强弱,故 A 错误;B.制备硅酸胶体,需要稀盐酸,浓溶液会反应生成硅酸沉淀,故 B
D.用 Fe2O3 替代 CuO,用盛装浓硫酸的洗气瓶替代⑤,现象相同 解析:D [由题干信息可知,实验操作的顺序是制备 N2、干燥 N2、制氮化铝、检验 CO、收集尾气,A 项正确;装置②是检验装置④中反应产物 CO 的装置,由于 CO 有可燃性,
有毒性,所以应在启动装置④中反应之前,通入 N2 排尽装置内空气,B 项正确;装置②中黑 色粉末变红色,说明氧化铜被还原,则有还原剂 CO 生成,C 项正确;用氧化铁替代氧化铜,
红不褪色,⑥中出现白色沉淀即可证明碳酸的酸性强于次氯酸,从而间接证明亚硫酸的酸性
强于次氯酸。]
4.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方法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胶头滴管向试管里滴加溶液,滴管都不能插入液面下
B.用向上排空气法可以收集 NO 气体
C.用 pH 试纸测定氯水的 pH
D.乙醇和乙酸乙酯可用饱和 Na2CO3 溶液鉴别 解析:D [对有特殊要求的反应,如向 FeSO4 溶液中滴加 NaOH 溶液制 Fe(OH)2。须将 长胶头滴管插入液面下,避免空气中 O2 氧化 Fe(OH)2,A 错误;NO 气体易于 O2 反应,不能 用排空气法收集,B 错误;氯水具有漂白性,不能用 pH 试纸测定其 pH,C 错误;乙醇可溶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专题四氧化还原反应-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专题四氧化还原反应考点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规律1.(2022北京,6,3分)下列物质混合后,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溶液pH减小的是()A.向NaHSO4溶液中加入少量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B.向NaOH和Fe(OH)2的悬浊液中通入空气,生成红褐色沉淀C.向NaHCO3溶液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生成蓝绿色沉淀[Cu2(OH)2CO3]D.向H2S溶液中通入氯气,生成黄色沉淀答案D A、C均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B项,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Fe(OH)2+O2+2H2O4Fe(OH)3,消耗水,OH-浓度增大,pH增大;D项,发生氧化还原反应H2S+Cl22HCl+S,生成HCl,使溶液pH减小;故选D。
2.(2022河北,7,3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CaF2与浓H2SO4糊状混合物可用于刻蚀玻璃B.NaOH是强碱,因此钠盐的水溶液不会呈酸性C.溶洞的形成主要源于溶解CO2的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D.KMnO4与H2C2O4的反应中,Mn2+既是还原产物又是催化剂答案B加热CaF2与浓H2SO4糊状混合物可生成HF,HF可用于刻蚀玻璃,A正确;NaHSO4、NaHSO3水溶液均呈酸性,B不正确;CaCO3、CO2与H2O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Ca(HCO3)2,C正确;KMnO4与H2C2O4反应,Mn O4−被还原为Mn2+,Mn2+还可以作KMnO4与H2C2O4反应的催化剂,D正确。
3.(2022山东,1,2分)古医典富载化学知识,下述之物见其氧化性者为()A.金(Au):“虽被火亦未熟”B.石灰(CaO):“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C.石硫黄(S):“能化……银、铜、铁,奇物”D.石钟乳(CaCO3):“色黄,以苦酒(醋)洗刷则白”答案C A项可理解为金在空气中灼烧不发生化学反应,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B项可理解为CaO与水反应放热,固体由块状变为粉末状,但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项可理解为S能与Ag、Cu、Fe反应,反应中S作氧化剂,与其氧化性有关;D项可理解为醋酸与CaCO3反应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为复分解反应;综上所述可知选C。
最新-五年高考三年模拟2021届高三化学新课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氧化还原反应 精品
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物质浓度越大,其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反之,其氧化性(或还原性)越
弱。如氧化性:HNO3(浓)>HNO3(稀);MnO2能与浓盐酸反应,却不能被稀盐酸还原。 8.根据原电池、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判断
①一般情况下,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原电池的两极,负极是电子流出的极,正极是电子流入的
栏目索引
谢谢观看
栏目索引
下课
解析 Cr2O3既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Cr2O3是两性氧化物, B项正确;KCrO2中O为-2价,K为+1价,故Cr为+3价,A项正确;实验②中KCrO2溶液与H2O2溶液反应 后再酸化,可得K2Cr2O7,Cr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说明H2O2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无法证明其有还原 性,C项不正确;实验③中溶液变蓝,说明K2Cr2O7将KI氧化为I2,K2Cr2O7是氧化剂,I2是氧化产物,则 氧化性Cr2 O72 >I2,D项正确。
现象
发生的
反应
分析各
选项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向CuSO4溶液中加入KI溶液时发生反应:2CuSO4+4KI 2K2SO4+2CuI ↓+ I2 ①,当转移 2 mol e-时生成2 mol CuI沉淀,D错误;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再通入SO2气体,又发
生反应:I2+SO2+2H2O H2SO4+2HI②,该反应中I2作氧化剂,SO2作还原剂,体现了SO2的还原性, 故B、C均不正确;根据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可知,反应①中氧化性Cu2+>I2,反 应②中I2 将 SO2氧化,说明氧化性 I2 >SO2,故A正确。 答案 A 1-1 (2016河南洛阳统考,16)已知下列实验事实: ①Cr2O3固体既能溶于KOH溶液得到KCrO2溶液,又能溶于硫酸得到Cr2(SO4)3溶液; ②向KCrO2溶液中滴加H2O2溶液,再酸化,可得K2Cr2O7溶液; ③将K2Cr2O7溶液滴加到淀粉和KI的混合溶液中,溶液变蓝。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化合物KCrO2中Cr元素为+3价 B.实验①证明Cr2O3是两性氧化物 C.实验②证明H2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D.实验③证明氧化性:Cr2 O72 >I2 答案 C
2020高考化学新领航大三轮讲义:题型五物质结构与性质(选考)含答案
质【题型方法技巧】1.能层、能级、原子轨道数及最多容纳电子数能层一二三四五…符号K L M N O …能级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5s ……包含原子轨道数1 1 3 1 3 5 1 3 5 7 1 ……最多容纳电子数2 2 6 2 6 10 2 6 10 14 2 ……2 8 18 32 …2n2 2.常见原子轨道电子云轮廓图原子轨道电子云轮廓图形状轨道个数s 球形 1p 哑铃(或纺锤)形3(p x.p y.p z)3.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三规律”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总是优先占有能量最低的原子轨道泡利原理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自旋状态相反的电子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子中的电子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状态相同(2)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四种表示方法表示方法举例电子排布式Cr:1s22s22p63s23p63d54s1简化电子排布式Cu:[Ar]3d104s1价电子排布式Fe:3d64s2电子排布图(或轨道表示式)原子轨道处于全空、半充满、全充满状态更稳定。
Cr、Cu的电子排布式分别为1s22s22p63s23p63d54s1、1s22s22p63s23p63d104s1.而非1s22s22p63s23p63d44s2、1s22s22p63s23p63d94s2。
4.元素第一电离能的递变性(1)规律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注意第ⅡA族、第ⅤA族的特殊性);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2)特殊情况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形成全空(p0、d0、f0)、半充满(p3、d5、f7)和全充满(p6、d10、f14)的结构时.原子的能量较低.为稳定状态.该元素具有较大的第一电离能.如第一电离能:Be>B;Mg>Al;N>O;P>S。
53B课标Ⅰ版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化学专题四 氧化还原反应
高考化学 (课标专用)
专题四 氧化还原反应
五年高考
栏目索引
A组 课标Ⅰ卷题组
考点一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考点二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考点三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相关计算
1.(2014课标Ⅰ,27,15分)次磷酸(H3PO2)是一种精细磷化工产品,具有较强还原性。回答下列问 题:
(1)H3PO2是一元中强酸,写出其电离方程式
栏目索引
解析 (1)H3PO2为一元中强酸,其电离方程式为H3PO2 H++H2P O2 。(2)①在化合物中,各元 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故H3PO2中P元素化合价为+1价。②设氧化产物中P元素的化 合价为+x价,依题意并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有4×[(+1)-0]=1×[+x-(+1)],解得x=5,故氧化产物为H3PO4。 ③因H3PO2为一元酸,故NaH2PO2为正盐;H3PO2为中强酸,故NaH2PO2溶液呈弱碱性。(3)根 据得失电子守恒及原子守恒,可写出P4与Ba(OH)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P4+3Ba(OH)2+6H2O 3Ba(H2PO2)2+2PH3↑。(4)①由题给装置可知阳极反应式为2H2O-4e- 4H++O2↑。②阳 极生成的H+穿过阳膜扩散至产品室,与从原料室穿过阴膜扩散至产品室的H2P O2 反应生成H3PO2。 ③若取消阳膜,合并阳极室和产品室,阳极生成的O2可将H3PO2或原料室扩散来的H2P O2 氧化,造成产品中混入P O34 杂质。 规律方法 此题考查的内容比较散、知识点比较多,如弱电解质的电离、氧化还原反应的相 关计算,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知识拓展 1.H3PO2是一元中强酸,故H3PO2无对应的酸式盐。 2.H3PO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3.阳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阴膜只允许阴离子通过。 4.电解池阳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
课标专用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高考化学专题四氧化还原反应ppt课件
考点清单
考点一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基础知识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判断依据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① 转移 (包括电子得失和电子对偏 移)。 (2)判断依据: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高或② 降低 。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 (1)氧化反应:③ 失去 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2)还原反应:④ 得到 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3)氧化剂(被⑤ 还原 ):⑥ 得到 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 低的物质)。 (4)还原剂(被⑦ 氧化 ):⑧ 失去 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 高的物质)。 (5)氧化产物:还原剂失电子后的对应产物(包含化合价⑨ 升高 的元 素的产物)。 (6)还原产物:氧化剂得电子后的对应产物(包含化合价⑩ 降低 的元 素的产物)。
否守恒,若相等且守恒,说明方程式正确,将箭头或短线改为等号(上海地
区的反应方程式都用箭头,不必改为等号)。
2KMnO4+5Na2SO3+3H2SO4 3.配平的基本技巧
2MnSO4+K2SO4+5Na2SO4+3H2O
(1)全变从左边配:氧化剂、还原剂中某元素化合价全变的,一般从左边
反应物着手配平。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二、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常见的氧化剂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Cl2、O2、Br2、F2等。 (2)高价金属阳离子:如Fe3+、Sn4+、Cu2+等。 (3)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如KMnO4、MnO2、PbO2、KClO3等。
(4)过氧化物:如H2O2、Na2O2等。 2.常见的还原剂 (1)金属单质:如K、Na、Mg等。 (2)某些非金属单质:如H2、C、Si等。 (3)低价态金属阳离子:如Fe2+、Cu+等。 (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氧化物:如CO、NO、SO2等。 (5)非金属阴离子及低价态化合物:如S2-、I-、H2S等。 (6)非金属氢化物:如HBr、HI、H2S等。
2020版_5年高考3年模拟_突破大一轮全国课标2 化学专题四 氧化还原反应
C
Cl2(HCl)
H2O、浓H2SO4
D
NO(NO2)
H2O、无水CaCl2
栏目索引
答案 B 本题考查Fe3+的氧化性,Mg(OH)2、Cl2、NO、NO2的性质等知识,借助实验形式考查 学生的实验能力、识记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试题需要考生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研究物 质的性质及化学性质与实验方法的关系,体现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 A项,用Fe粉除去FeCl2溶液中的Fe3+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C项,除去Cl2中的HCl杂质一般用 饱和食盐水,用水除会损失部分Cl2,同时Cl2与H2O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D项,NO2和H2O的反 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易错易混 除杂问题往往会被“理想化”,即加适量试剂就能全部除去杂质,但实际很难做到 这一点。B项中除杂试剂稀盐酸是用来除去过量的NaOH的。
FeCl2+H2↑、
Fe+2FeCl3 3FeCl2、2Fe+3Cl2 2FeCl3可知,FeCl2可用铁粉与FeCl3或盐酸反应制备,FeCl3
可用铁粉与Cl2反应制备。 (3)生成的棕色物质为I2,故可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Fe3++2I- 2Fe2++I2。 (4)解答此问要紧扣题给信息,注意离子方程式中的电荷守恒及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守恒。
(4)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作为水处理剂和高容量电池材料。FeCl3与KClO在强
栏目索引
碱性条件下反应可制取K2FeO4,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与MnO2-Zn电池类似,K2FeO4-Zn也可以组成碱性电池,K2FeO4在电池中作为正极
材料,其电极反应式为
,该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
北京专家2020届高考模拟试卷(四)化学讲评PPT
化学部分
7.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科研密切相关,下列有
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含4%硅的硅钢导磁性很强,主要用作变压器的 铁芯。
B.把石灰浆喷涂在树干上可消灭树皮上的过冬虫卵 C.煤焦油干馏可获得苯、二甲苯等有机物。 D.臭氧是一种有鱼腥味、氧化性极强的淡蓝色气体, 可用作自来水消毒剂。
26.(15分)1,2-二氯丙烷(CH2C1CHClCH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工业上可用丙烯加成法制备,主要副产物为3-氯丙烯
(CH2=CHCH2C1),反应原理为:
I.CH2=CHCH3(g)+C12(g) 134kJ·mol-1
CH2C1CHC1CH3(g) △H1= -
II.CH2=CHCH3(g)+C12(g) CH2=CHCH2C1(g)+HC1(g) △H2= -102kJ·mol-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CH2=CHCH2C1(g)+HC1(g) CH2C1CHC1CH3(g)的活
化能Ea(正)为132kJ·mol-1,则该反应的活化能Ea(逆)为
kJ·mol-1。
26.[解析](1)用反应I-反应II得到CH2=CHCH2C1(g)+HC1(g) CH2C1CHC1CH3(g) △H= —32kJ·mol-1,△H= Ea(正) —Ea(逆)= — 134kJ·mol-1—Ea(逆)= —32kJ·mol-1,Ea(逆)= 32kJ·mol-1
A.
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且属
于羧酸的有14种
B.葡萄糖与果糖、淀粉与纤维素均互为同分异构
体
C.2,2-二甲基丙烷可以由烯烃通过加成反应制
得
D.汽油、柴油、植物油都是碳氢化合物
5年高考3年模拟A版天津市2020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四氧化还原反应教师用
专题四氧化还原反应挖命题【考情探究】分析解读高考对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的考查主要涉及相关概念的判断,同时考查考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基本规律的掌握情况,题目有较高的区分度。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则重在综合运用,对考生的要求较高,出现频率也很高,属于难度适中的题目。
本专题内容主要考查考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真题典例】破考点【考点集训】考点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应用1.下列变化中,未涉及电子转移的是( )A.H2C2O4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B.C2H5OH使酸性K2Cr2O7溶液变绿C.CO2使苯酚钠溶液变浑浊D.H2O2使酸化的KI溶液变黄答案 C2.三效催化剂是最为常见的汽车尾气催化剂,其催化剂表面物质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转化过程中,氮元素均被还原B.依据图示判断催化剂不参与储存和还原过程C.还原过程中生成0.1 mol N2,转移电子数为0.5 molD.三效催化剂能有效实现汽车尾气中CO、C x H y、NO x三种成分的净化答案 D3.下列变化中,气体被还原的是( )A.NH3使CuO固体变为红色B.CO2使Na2O2固体变为白色C.HCl使Na2SiO3溶液产生胶状沉淀D.Cl2使FeBr2溶液变为黄色答案 D考点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及相关计算1.汽车发动机稀燃控制系统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发动机在稀燃和富燃条件下交替进行,尾气中的NO x在催化剂上反应脱除。
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稀燃过程中,NO发生的主要反应为2NO+O22NO2B.稀燃过程中,NO2被吸收的反应为BaO+2NO2 Ba(NO3)2C.富燃过程中,NO 2被CO 还原的反应为2NO 2+4CO N 2+4CO 2D.富燃过程中,C x H y 被O 2氧化的反应为C x H y+(x+)O 2 xCO 2+H 2O答案 B2.已知可用Co 2O 3代替MnO 2制备Cl 2,反应后Co 元素以 Co 2+的形式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北京五三高考化学讲义——专题四氧化还原反应挖命题【考情探究】律的掌握情况。
有的题目较为简单,有的题目比较复杂,有较高的区分度。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则重在综合运用,对考生的要求较高,出现频率也很高,属于难度较大的题目。
主要考查考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真题典例】破考点【考点集训】考点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应用1.下列变化中,未涉及电子转移的是( )A.H2C2O4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B.C2H5OH使酸性K2Cr2O7溶液变绿C.CO2使苯酚钠溶液变浑浊D.H2O2使酸化的KI溶液变黄答案 C2.三效催化剂是最为常见的汽车尾气催化剂,其催化剂表面物质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转化过程中,氮元素均被还原B.依据图示判断催化剂不参与储存和还原过程C.还原过程中生成0.1 mol N2,转移电子数为0.5 molD.三效催化剂能有效实现汽车尾气中CO、C x H y、NO x三种成分的净化答案 D3.下列变化中,气体被还原的是( )A.NH3使CuO固体变为红色B.CO2使Na2O2固体变为白色C.HCl使Na2SiO3溶液产生胶状沉淀D.Cl2使FeBr2溶液变为黄色答案 D考点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及相关计算1.汽车发动机稀燃控制系统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发动机在稀燃和富燃条件下交替进行,尾气中的NO x在催化剂上反应脱除。
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稀燃过程中,NO发生的主要反应为2NO+O22NO2B.稀燃过程中,NO2被吸收的反应为BaO+2NO2 Ba(NO3)2C.富燃过程中,NO2被CO还原的反应为2NO2+4CO N2+4CO2D.富燃过程中,C x H y被O2氧化的反应为C x H y+(x+y4)O2 xCO2+y2H2O答案 B2.已知可用Co2O3代替MnO2制备Cl2,反应后Co元素以 Co2+的形式存在。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氧化性:Co2O3>Cl2B.参加反应的HCl全部被Co2O3氧化C.每生成1 mol氯气,消耗1 mol Co2O3D.制备相同量的氯气,所需Co2O3质量比MnO2多答案 B3.工业酸性废水中的Cr2O72-可转化为Cr3+除去,实验室用电解法模拟该过程,结果如下表所示(实验开始时溶液体积为50 mL,Cr2O72-的起始浓度、电压、电解时间均相同)。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27B.实验②中,Cr2O72-在阴极放电的电极反应式是Cr2O72-+6e-+14H+ 2Cr3++7H2OC.实验③中,Cr2O72-去除率提高的原因是Cr2O72-+6Fe2++14H+ 2Cr3++6Fe3+ +7H2OD.实验③中,理论上电路中每通过6 mol电子,有1 mol Cr2O72-被还原答案 D炼技法【方法集训】方法1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1.向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KI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溶液变为棕色,再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不断通入SO2气体,溶液逐渐变成无色。
则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白色沉淀是CuI2,棕色溶液中含有I2B.滴加KI溶液时,转移1 mol e-生成2 mol白色沉淀C.上述实验条件下,物质的氧化性:Cu2+>I2>SO2D.通入SO2时,SO2与I2反应,I2作还原剂答案 C2.向酸性KMnO4溶液中加入Na2O2粉末,溶液紫色褪去,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 O4-+16H++5Na2O22Mn2++5O2↑+8H2O+10Na+。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通常用浓盐酸酸化KMnO4溶液B.O2是还原产物,Mn2+是氧化产物C.KMnO4溶液紫色褪去,说明Na2O2具有漂白性D.此反应产生22.4 L O2(标准状况下)时转移了2 mol e-答案 D3.废水脱氮工艺中有一种方法是在废水中加入过量NaClO使N H4+完全转化为N2,该反应可表示为2N H4++3ClO-N2↑+3Cl-+2H++3H2O。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中氮元素被氧化,氯元素被还原B.还原性:N H4+>Cl-C.反应中每生成1 mol N2,转移6 mol电子D.经此法处理过的废水可以直接排放答案 D方法2未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技巧1.某离子反应中涉及H2O、ClO-、N H4+、H+、N2、Cl-六种微粒。
其中N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还原剂是Cl-B.消耗1 mol还原剂,转移6 mol电子C.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D.反应后溶液的酸性明显增强答案 D2.已知氧化性:Br2>Fe3+,向FeBr2溶液中通入Cl2,则通入的Cl2与FeBr2的物质的量之比和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2Cl2+2Fe2++2Br- 2Fe3++Br2+4Cl-3Cl2+2Fe2++4Br- 2Fe3++2Br2+6Cl-Cl2+2Br- Br2+2Cl-4Cl2+6Fe2++2Br- 6Fe3++Br2+8Cl-过专题【五年高考】考点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应用A组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1.(2015北京理综,28,15分)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2Fe3++2I- 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
实验如下:(1)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Ⅱ,目的是使实验Ⅰ的反应达到。
(2)ⅲ是ⅱ的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ⅱ中造成的影响。
(3)ⅰ和ⅱ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Fe3+转化。
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
(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ⅰ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外加Ag+使c(I-)降低,导致I-的还原性弱于Fe2+。
用下图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
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
b作极。
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形管左管中滴加0.01 mol·L-1 AgNO3溶液。
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
该现象是。
(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ⅱ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
①转化原因是。
②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
(6)实验Ⅰ中,还原性:I->Fe2+;而实验Ⅱ中,还原性:Fe2+>I-。
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1)化学平衡状态(2)溶液稀释对颜色变化(3)加入Ag+发生反应:Ag++I- AgI↓,c(I-)降低;或增大c(Fe2+),平衡均逆向移动(4)①正②左管产生黄色沉淀,指针向左偏转(5)①Fe2+随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使Fe2+还原性强于I-②向右管中加入1 mol·L-1 FeSO4溶液(6)该反应为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在平衡时,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变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并影响平衡移动方向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2.(2015四川理综,1,6分)下列物质在生活中应用时,起还原作用的是( )A.明矾作净水剂B.甘油作护肤保湿剂C.漂粉精作消毒剂D.铁粉作食品袋内的脱氧剂答案 D3.(2014山东理综,7,5分)下表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CH3CH3+Cl2 CH3CH2Cl+HClA均为取代反应CH2 CH2+HCl CH3CH2Cl由油脂得到甘油Cl2+2Br- 2Cl-+Br2均为单质被还原的置换反应CZn+Cu2+ Zn2++Cu2Na2O2+2H2O 4NaOH+O2↑D均为水作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Cl2+H2O HCl+HClO考点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及相关计算A组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1.(2014北京理综,27,12分)碳、硫的含量影响钢铁性能。
碳、硫含量的一种测定方法是将钢样中碳、硫转化为气体,再用测碳、测硫装置进行测定。
(1)采用装置A,在高温下将x 克钢样中碳、硫转化为CO 2、SO 2。
①气体a 的成分是 。
②若钢样中硫以FeS 形式存在,A 中反应:3FeS+5O 21 +3 。
(2)将气体a 通入测硫装置中(如图),采用滴定法测定硫的含量。
①H 2O 2氧化SO 2的化学方程式: 。
②用NaOH 溶液滴定生成的H 2SO 4,消耗z mL NaOH 溶液。
若消耗1 mL NaOH 溶液相当于硫的质量为y 克,则该钢样中硫的质量分数: 。
(3)将气体a 通入测碳装置中(如下图),采用重量法测定碳的含量。
①气体a 通过B 和C 的目的是 。
②计算钢样中碳的质量分数,应测量的数据是 。
答案 (1)①O 2、SO 2、CO 2 ②Fe 3O 4 SO 2 (2)①H 2O 2+SO 2H 2SO 4 ②yzx(3)①排除SO 2对CO 2测定的干扰 ②吸收CO 2前、后吸收瓶的质量 B 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2.(2014大纲全国,13,6分)已知:将Cl 2通入适量KOH 溶液,产物中可能有KCl 、KClO 、KClO 3,且c (Cl -)c (ClO -)的值与温度高低有关。
当n(KOH)=a mol 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某温度下,反应后c (Cl -)c (ClO -)=11,则溶液中c (ClO -)c (ClO 3)=12B.参加反应的氯气的物质的量等于12a molC.改变温度,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n e -的范围:12a mol ≤n e -≤56a molD.改变温度,产物中KClO3的最大理论产量为1a mol7答案 D3.(2017课标Ⅱ,28,15分)水中的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
某课外小组采用碘量法测定学校周边河水中的溶解氧。
实验步骤及测定原理如下:Ⅰ.取样、氧的固定用溶解氧瓶采集水样。
记录大气压及水体温度。
将水样与Mn(OH)2碱性悬浊液(含有KI)混合,反应生成MnO(OH)2,实现氧的固定。
Ⅱ.酸化、滴定将固氧后的水样酸化,MnO(OH)2被I-还原为Mn2+,在暗处静置5 min,然后用标准Na2S2O3溶液滴定生成的I2(2S2O32-+I2 2I-+S4O62-)。
回答下列问题:(1)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
(2)“氧的固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Na2S2O3溶液不稳定,使用前需标定。
配制该溶液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试剂瓶和;蒸馏水必须经过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其目的是杀菌、除及二氧化碳。
(4)取100.00 mL水样经固氧、酸化后,用a mol·L-1 Na2S2O3溶液滴定,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终点现象为;若消耗Na2S2O3溶液的体积为b mL,则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mg·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