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2

合集下载

D-二聚体的12种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12种临床意义
此外,它还是一个预后指标,D-二聚体持续高水平,病情 常迁延不愈,易发生肾损害 。
Company Logo
D-二聚D体iag的r临am床意义
10、妊娠期
相关研究表明,大约 10% 的孕妇 D-二聚体水平会有明显 升高,提示血栓风险。
先兆子痫是妊娠的常见并发症,先兆子痫与子痫的主要病理 改变为凝血活化与纤溶增强,导致微血管血栓与 D-二聚体 增高。
此外,进展快、预后差的肝癌患者D- 二聚体明显升高。
Company Logo
6、胃癌
D-二聚D体iag的r临am床意义
癌症患者接受切除手术治疗后,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出现 血栓栓塞,90% 患者 D-二聚体会明显上升。
此外,肿瘤细胞中有一类结构和组织因子极为相似的高糖物 质,参与人体代谢活动对促进机体凝血系统活性,增加了血 栓发生的风险,D-二聚体水平明显上升。且 III ~ IV 期的胃 癌患者的 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 I ~ II 的胃癌患者。
Company Logo
D-二聚D体ia的gra临m床应用
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包括以下12个方:
1、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诊断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新生儿窒息 4、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5、肝硬化与肝癌 6、胃癌
7、支原体肺炎(MMP) 8、2 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 9、过敏性紫癜(AP) 10、妊娠期 11、急性冠脉综合症与夹层动脉瘤 12、急性脑梗塞
D- 二聚体血浆含量升高对 DIC 早期诊断有较高临床参考价 值。但需要注意 D- 二聚体增高也非 DIC 的特异试验, 但 凡伴有微血栓形成的许多疾病都可能导致 D-二聚体的增 高, 血管外凝血后继发纤溶时,D-二聚体也会增高。
相关研究表明 D-二聚体在 DIC 前数天就开始上升,并显著 高于正常水平。

关于D-二聚体

关于D-二聚体

关于D-二聚体不能不说的几件事!D-二聚体是近20多年来关注度较高的检查项目之一,是大家所熟知的反映血栓形成与溶栓活性最重要的实验室指标。

下面我们先来说说它的临床应用:1、静脉血栓栓塞(VTE)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但很多疾病或病理过程(如心血管疾病、手术、肿瘤、感染与组织坏死等)都对止血有一定的影响,导致D-二聚体升高。

因此,D二聚体有很高的敏感性(97%),特异性仅为50%-70%,单独依据D-二聚体不能诊断VTE。

D-二聚体检测的实际意义是阴性结果可排除VTE。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阴性D-二聚体排除深静脉血栓(DVT)的准确性可到98%-100%。

“由于各种试剂所检测的抗原决定簇的差异,不同试剂间结果的差异显著。

但要注意用于排除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试剂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应符合要求,且试剂应有临界值表示并经产品注册审批部门审核批准。

”我医院检验科引进的,法国梅里埃VIDAS酶联荧光分析法VIDAS D-二聚体检测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优异的阴性预测值,法国梅里埃VIDAS D-二聚体检测法是现阶段临床上用来排除肺栓塞和深静脉栓塞等疾病的金标准方法。

金标准方法的意思就是其他用于检测D-二聚体各类免疫化学的方法学,都要以法国梅里埃VIDAS酶联荧光分析法VIDAS D-二聚体检测法做对照统计回收实验。

----源自“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及指南。

2、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D-二聚体有明显升高,且D-二聚体增高程度与预后有直接的关系。

有人报道,心房纤维性颤动患者在口服抗凝剂期间如D-二聚体持续增高,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与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增加。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出血性病理过程。

D-二聚体在DIC早期即有升高;随病程发展,D-二聚体可持续升高10倍甚至100倍以上。

其增高的程度要比VTE高得多。

在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DIC专题委员会的诊断标准中,将纤维蛋白溶解指标[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与D-二聚体]作为必备条件(这句话的意思是FDP跟D-二聚体必须查)。

D-二聚体

D-二聚体

三、在肝脏疾病中,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明
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四、作为判断SLE疾病活动性和临床疗效的指
标。
谢谢
导致D-二聚体的降低的因素
一、药物:肝素、某些抗高血压药物(如氯沙坦) 可以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PAI-1活性,升高t-PA活性 。 二、末梢陈旧血栓、上肢/锁下血栓、少数儿童VTE ,低纤溶活性等。
D-二聚体在DVT/PTE诊断中的应用
1、D-二聚体检测最主要的临床价值是用于排
除静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栓性疾病。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一、是急性血栓形成的一个敏感的标记物,但不具 特异性。 二、是反映了体内存在着凝血及纤溶活性增强的重 要分子标志物。 三、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对于临床血栓性 疾病的诊断和溶栓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导致D-二聚体的升高的因素
一、生理性:年龄增长、妊娠、剧烈运动、月经期 妇女、高脂饮食,酗酒者纤溶活性增高。 二、病理性:在脑卒中、溶栓治疗、严重感染、脓 毒血症、组织坏疽、先兆子痫、甲状腺功能减低、 重症肝病、结节病等。 三、药物性:UK、SK、SaK、rt-PA。
纤溶。
三、D-二聚体阳性、FDP阴性/阳性:常见继
发性纤溶(DIC)。

D-二聚体在临床中的其他应用
一、溶血栓药物治疗的监测 。 二、对术后LMWH治疗的指导意义。
三、在恶性肿瘤中的意义,肿瘤可以引起患
者D-二聚体浓度升高,并且可以作为分期、
预后等判断标准。
D-二聚体在临床中的其他应用
一、D-二聚体和缺血性心肌病密切相关。 二、D-二聚体的水平和脑梗程度线性相关。
于老年(>75岁)、孕妇、癌症、DIC等。 三、对于年龄≥50 岁的个体而言,当 D- 二聚 体水平<患者年龄×10时,可被视为阴性。

d-二聚体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临床意义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一种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形成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各种FDP碎片。

由于r 链的交联,便产生了包含r链相连的2个D片段,即D-二聚体。

D-二聚体抗原分析方法有很多种,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渗滤法和胶乳凝集法。

其中,ELISA测定法精确、定量,敏感性高,能较好地起到血栓性疾病的筛查作用。

而胶乳凝集法快速简单,但只是半定量,敏感性低,不能完全起到筛查作用。

免疫渗滤法则具有前两种方法的优点,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

它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对于DIC的诊断,D-二聚体测定是特异性试验之一。

在DIC患者中,仅D-二聚体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纤溶酶的活性。

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D-二聚体检测也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有效手段。

临床实践证明,DIV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

因此,临床上怀疑为DIV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我们对80例脑血管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作统计处理,其结果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与年龄有关,≥75岁的高龄组患者与正常人有较大差异,而低年龄组中差别不显著。

肝脏疾病和恶性肿瘤是常见的疾病。

在肝脏疾病中,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增高,并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我们对58例肝病患者进行了测定,发现肝硬化和肝脏肿瘤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急、慢性肝炎病人。

因此,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定具有较高的价值。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近年由于血栓性疾病的增多,检验医学即时检验(POCT)在免疫测定技术方面,特别是在出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从传统的定性试验,变为简单快速准确定量的即时检验。

金标全定量快速检测对于血栓性疾病的及时准确诊断、以及对溶栓治疗的疗效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

一、D—二聚体的形成正常人纤溶酶和抑制酶之间保持了动态平衡,使血液循环能正常进行。

人体内的纤溶系统,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

为维护正常生理状态,在外伤或血管受损的情况下,血栓的形成可防止血液从损伤的血管中流失。

病理状态下,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纤维蛋白形成各种碎片。

γ链能把二个含D片断的碎片连接起来,形成D—二聚体.D-二聚体水平的上升,代表血块在血管循环系统中形成,急性血栓形成的一个敏感的标记物。

但不具特异性;下列因素如外科手术、创伤、感染、发炎、怀孕、产后等,也会导致凝血酶的产生使D-D 水平的上升。

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体内存在着凝血及纤溶活性增强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因此它既可反映体内存在着血栓或继续形成的状况,又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增强的指标,因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唯有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对于临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溶栓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学的进展1、三P试验:FDP碎片X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FM复合物的定性试验。

缺点:敏感性差,DIC阳性率30-60%,试验时间长,干扰因素多,采血不顺,溶血均可影响结果,只能定性不能定量.2、胶乳凝集法:简单快速缺点:敏感性低,定性或定量倍比稀释,费试剂,重复性差。

3、ELISA法:敏感性高,能定量缺点:操作烦,时间长,无法满足急诊需求。

4、免疫渗滤胶体金显色反应法:采用同种单克隆抗体夹心,即以包被的抗体捕获血浆中抗原(D-二聚体)加入偶联有胶体金的同种抗体显色.抗体特异性高,可与含D—二聚体的多种片断结合可提高试验的敏感度。

D-二聚体升高

D-二聚体升高

关于D-二聚体升高的一些解读D-二聚体是反映血栓形成与溶栓活性最重要的实验室指标(不同试剂正常值范围不同,通常< 0.5 mg/L)。

那么,D-二聚体升高的原因都有哪些呢?一、静脉血栓栓塞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

2018 年《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推荐:临床评估低度可能患者,如D-二聚体检测阴性,可基本除外急性PE;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PE 疑诊患者,D-二聚体意义不大,可直接进行CT 肺动脉造影(CTPA)或超声心动图检查。

但放射性限制常让医生在选择时萌生顾虑,2019 年来自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者创造了一个新方法,使D-二聚体的诊断特异性大大提高。

该方法利用C-PTP 将症状、心率、制动、病史、恶性肿瘤状态等赋以不同评分,累加判断PE 风险。

与既往排除标准不同(低危且 D-二聚体<0.5 mg/L),该研究认为,低危患者D-二聚体<1 mg/L、中危患者D-二聚体<0.5 mg/L 可作为排除PE 的标准。

此外,对于> 50 岁的疑似PE 患者,推荐增高D-二聚体诊断阈值(年龄* 0.01 mg/L),以提高疾病鉴别有效性。

二、主动脉夹层2017 年《主动脉夹层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指出,D-二聚体快速升高拟诊为主动脉夹层(AD)可能性增大。

发病24 小时内,当D-二聚体达0.5 mg/L 时,其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7%,故可作为AAD 诊断的排除指标。

三、心梗在急性心梗(AMI)患者中可以观察到D-二聚体的升高,且使用尿激酶溶栓后D-二聚体的浓度较前下降,因此,冠心病患者伴有升高的D-二聚体可能预示着更高的AMI 风险。

但其不是一个独立的预测因子,在AMI 诊断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尚不满意,与AMI 预后也存在矛盾,暂不能指导治疗。

四、溶栓治疗在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短期内明显上升,而后逐渐下降,提示治疗有效;D-二聚体持续上升或下降缓慢,提示存在新发血栓,溶栓药物用量不足;D-二聚体变化不大,则可能为陈旧机化的血栓。

D-二聚体升高的 5 点解读

D-二聚体升高的 5 点解读

D-二聚体升高的 5 点解读D-二聚体是反映血栓形成与溶栓活性最重要的实验室指标(不同试剂正常值范围不同,通常<0.5 mg/L)。

那么,D-二聚体升高的原因都有哪些呢?1、静脉血栓栓塞,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

2018 年《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推荐:临床评估低度可能患者,如 D-二聚体检测阴性,可基本除外急性 PE;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 PE 疑诊患者,D-二聚体意义不大,可直接进行 CT 肺动脉造影(CTPA)或超声心动图检查。

但放射性限制常让医生在选择时萌生顾虑,2019 年来自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者创造了一个新方法,使 D-二聚体的诊断特异性大大提高。

与既往排除标准不同(低危且 D-二聚体< 0.5 mg/L),该研究认为,低危患者 D-二聚体<1 mg/L、中危患者 D-二聚体< 0.5 mg/L 可作为排除 PE 的标准。

此外,对于 > 50 岁的疑似 PE 患者,推荐增高 D-二聚体诊断阈值(年龄 * 0.01 mg/L),以提高疾病鉴别有效性。

2、主动脉夹层2017 年《主动脉夹层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指出,D-二聚体快速升高拟诊为主动脉夹层(AD)可能性增大。

发病 24 小时内,当 D-二聚体达 0.5 mg/L 时,其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敏感性为 100%,特异性为 67%,故可作为 AAD 诊断的排除指标。

3、心梗在急性心梗(AMI)患者中可以观察到 D-二聚体的升高,且使用尿激酶溶栓后 D-二聚体的浓度较前下降,因此,冠心病患者伴有升高的 D-二聚体可能预示着更高的 AMI 风险。

但其不是一个独立的预测因子,在 AMI 诊断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尚不满意,与 AMI 预后也存在矛盾,暂不能指导治疗。

4、溶栓治疗在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短期内明显上升,而后逐渐下降,提示治疗有效;D-二聚体持续上升或下降缓慢,提示存在新发血栓,溶栓药物用量不足;D-二聚体变化不大,则可能为陈旧机化的血栓。

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实践

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实践

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实践一.关于D-二聚体检测1.什么是D-二聚体?为什么要检测D-二聚体?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水解生产的特异性产物,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物。

其水平的升高反映了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的存在。

检测D-二聚体是有效快速排查静脉血栓的方法,结合临床验前概率可以使30%-50%的病人排除血栓风险,避免了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测。

另外D-二聚体在DIC检测,恶性肿瘤早期识别、肝肾疾病识别、溶栓治疗监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2.D-二聚体监测结果如何评估?以下解释仅适用于SYSMEX-CA系列,试剂为西门子INNOVANCE D-Dimer,仅供参考。

Cutoff值(临界值)<0.5mg/L 仅针对深静脉血栓DVT及肺栓塞PE排除医学决定水平<0.55mg/L 正常人群参考值范围,95%以上的健康人会落在此范围内0.55~1.8mg/L 低风险,部分人群如孕妇及老年人会出现生理性偏高1.8~3.6mg/L 中等风险3.6~6.6mg/L 高风险>6.6mg/L 高风险(死亡率增加)3.D-二聚体如何排查血栓性疾病?为什么既有健康人群参考值范围又有CUT OFF临界值?当D-二聚体检测结果小于临界值(<0.5mg/L),且在验前概率评估结果为中低风险的患者,可排除DVT和PE的风险,无需再做进一步检查。

临界值结果(<0.5mg/L)是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仅针对PVT和PE有效。

而参考区间(<0.55mg/L)反映的是当地健康人群D-二聚体的水平,用于其他疾病的诊断和检测。

4.D-二聚体升高就一定有血栓形成吗?D-二聚体虽对继发性纤溶有特异性,但继发性纤溶对血栓形成并无特异性。

即发生了纤溶不一定意味着血栓形成。

在很多疾病(如恶性肿瘤、外伤等)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大量的D-二聚体片段产生。

5.为什么住院病人D-二聚体普遍偏高?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临床大多数学科的疾病都有可能引发血栓性疾病。

D-二聚体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临床意义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1.DIC时,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筛选检测试验。

2.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也是观察溶栓治疗的一种理想检测方法3.恶性实体肿瘤,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胰腺癌、支气管与肺癌、胃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

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

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

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病人是否伴有DIC和血栓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4.外科手术后,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另外,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5.肺栓塞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且栓塞的面积以及栓子的大小与D-二聚体水平显著相关。

6.肝脏疾病,研究发现肝脏疾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并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7.继发性纤溶亢进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原发性纤溶症时,D-二聚体不增高。

陈旧性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不增高。

8.组织损伤时,D-二聚体水平增高,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幅度与损伤的时间与程度相关。

9.急性失血与慢性失血时,都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增高。

10.长期卧床、口服避孕药、遗传性抗凝系统缺陷等,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11.糖尿病时,存在广泛的血栓病变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概述正常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可将纤维蛋白原裂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再激活凝血因子ⅩⅢ,催化纤维蛋白单体发生交联,最后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

D-二聚体(D-D)是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后生成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体内活动性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

二、检测方法1、血浆D-D检测方法较多,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荧光试验、全血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免疫比浊法等。

2、较为理想的 D-D检测方法应该具有以下特点:①可以定量检测;②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③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④结果处于临界值水平时的变异系数低;⑤方法简便,快速。

目前临床多用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在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定量检测。

三、参考值1、定性:凝集法:阴性。

2、定量:D-D检测试剂品种繁多,在试剂检测的线性范围,参考区间等性能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一般D-D的正常阈值为0.5mg/L,随年龄增长,D-D有升高趋势。

四、临床意义1、D-D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D-D是临床检测血栓形成的敏感标志物,但缺乏特异性。

因此,依据正常阈值范围内的D-D水平有助于排除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诊断,D-D对VTE有高敏感度(82%~100%)、低特异度(40%~43%)和高阴性预测值(95%)的特点。

健康人血液中D-D含量很低,而在血栓形成与继发性纤溶时 D-D浓度显著增高,常大2~3 mg/L。

当D-D<0.5mg/L 时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较小,但如临床上已有明显的血栓形成所致的症状与体征时, D-D仍<0.5mg/L,则应考虑患者有无纤溶活性低下的可能。

2、D-D与妊娠健康妊娠人群血浆D-D水平生理性升高,目前尚无统一的正常妊娠妇女血浆D-D的参考范围。

D-D随孕期增加而逐渐升高,可高至基础值的3~4倍,妊娠晚期达到高峰,分娩后D-D水平降至正常。

3、D-D与DICDIC是凝血酶生成增加和纤溶增强导致的消耗性凝血病。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近年由于血栓性疾病的增多,检验医学即时检验(POCT)在免疫测定技术方面,特别是在出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从传统的定性试验,变为简单快速准确定量的即时检验。

金标全定量快速检测对于血栓性疾病的及时准确诊断、以及对溶栓治疗的疗效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

一、D-二聚体的形成正常人纤溶酶和抑制酶之间保持了动态平衡,使血液循环能正常进行。

人体内的纤溶系统,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

为维护正常生理状态,在外伤或血管受损的情况下,血栓的形成可防止血液从损伤的血管中流失。

病理状态下,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纤维蛋白形成各种碎片。

γ链能把二个含D片断的碎片连接起来,形成D-二聚体。

D-二聚体水平的上升,代表血块在血管循环系统中形成,急性血栓形成的一个敏感的标记物。

但不具特异性;下列因素如外科手术、创伤、感染、发炎、怀孕、产后等,也会导致凝血酶的产生使D-D水平的上升。

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体内存在着凝血及纤溶活性增强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因此它既可反映体内存在着血栓或继续形成的状况,又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增强的指标,因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唯有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对于临床血栓w. .. .性疾病的诊断和溶栓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学的进展1、三P试验:FDP碎片X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FM复合物的定性试验。

缺点:敏感性差,DIC阳性率30-60%,试验时间长,干扰因素多,采血不顺,溶血均可影响结果,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2、胶乳凝集法:简单快速缺点:敏感性低,定性或定量倍比稀释,费试剂,重复性差。

3、ELISA法:敏感性高,能定量缺点:操作烦,时间长,无法满足急诊需求。

4、免疫渗滤胶体金显色反应法:采用同种单克隆抗体夹心,即以包被的抗体捕获血浆中抗原(D-二聚体)加入偶联有胶体金的同种抗体显色。

2024《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重点内容

2024《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重点内容

2024《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营家共识》重点内容D-二聚体(D-dimer)是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广泛应用。

为规范D-二聚体的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制定了《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下面总结共识中的关键知识点。

一、D-二聚体简介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 形成纤维蛋白单体(fibrin monomer ,FM ) , FM以半交错、重叠的方式自发地聚合,形成不稳定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进而在FX I∏a催化下共价交联,形成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即不可溶的纤维蛋白。

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在纤溶酶的作用下降解生成大量复杂的长片段X-寡聚体(X-oligomer),这些长片段继续分解生成含有由两个共价结合的D-结构域(D = D ,相当于D-二聚体)的大小不一的片段组合,其最终末产物为D = D∕E o纤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或者未交联的纤维蛋白不会产生D-二聚体, 所以无交联纤维蛋白形成情况下发生的原发性纤溶亢进也不会产生D-二聚体。

由于D-二聚体只在交联纤维蛋白降解时产生,因此D-Z 聚体可作为机体凝血活化和继发纤溶激活的标志物。

D-二聚体在体内的半衰期约为8 h ,主要通过肾脏和网状内皮系统从循环中清除。

一、D-二聚体检测的影响因素D-二聚体检测受众多因素影响,遇到可疑或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的结果时,应综合考虑检验前、中、后的潜在影响因素。

01样本采集:可使用血浆或全血样本进行D-二聚体检测。

目前CLSI和WHO推荐采用含3.2% (105~109 mmol/L )柠檬酸钠的抗凝血浆进行D-二聚体检测,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为9: 1o采样量偏低可能导致D-二聚体结果偏低,样本中有血凝块则可导致D-二聚体结果偏高。

实验室在分析前及审核显著异常结果时应检查样本质量, 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DIC2

DIC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soluble thromboplastin)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或病理综合征)。

在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过程加强,导致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等临床表现的出现。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Etiology of DIC)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of DIC)DIC始于凝血系统的被激活,基本病理变化是在微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

因此,启动凝血过程的动因和途径是DIC发病的重要方面。

1.凝血酶原酶形成(1)血管内皮广泛受损:细菌及内毒素、病毒、缺氧和酸中毒等均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促使血小板聚集和Ⅻ因子激活,然后相继激活多种凝血因子,最终形成凝血酶原酶。

因为参与反应的各种因子都存在于血浆中,因此这一凝血途径被称为内源性凝血系统。

(2)组织破坏:在严重创伤、烧伤、外科大手术、恶性肿瘤时,损伤和坏死组织可释放组织因子(或称Ⅲ因子)入血,形成凝血酶原酶。

由于触发物质(Ⅲ因子)来源于组织,故被称为外源性凝血系统。

目前认为组织因子释放引起的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是造成DIC的主要途径。

(3)促凝物质释放:损伤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可释放大量的促凝物质,如磷脂蛋白、血小板3因子(PF3),加速凝血过程。

2.凝血酶形成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酶的作用下,形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形成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首先形成纤维蛋白单体,进而形成稳定的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与凝血系统保持相对平衡的是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沉积在血管中的纤维蛋白溶解,去除由于纤维蛋白沉着引起的血管阻塞。

DIC发生机制(二)

DIC发生机制(二)

DIC发生机制(二)
DIC发生机制
DIC全称为消化性血管内凝血症,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病。

DIC的发生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是DIC发生机制的详细解释:
1.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DIC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人体遭受外部刺激时,免疫系统会产生炎症反应,这些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这些物质会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引起血管内凝血。

2.血管内皮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内膜的一部分,它们通过分泌生理活性物质来维持血管内环境的稳定。

当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时,会释放出一系列的凝血因子,如组织因子、血小板因子等,这些因子会激活血小板和凝血酶原,引起血管内凝血。

3.肿瘤和血液病
肿瘤和血液病也是DIC发生的原因之一,这些疾病会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异常激活,从而引起血管内凝血。

此外,肿瘤和血液病也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加重DIC的发生。

4.外伤和手术
外伤和手术也是DIC的常见原因之一,这些情况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
受到损伤,从而引起血管内凝血。

此外,外伤和手术还会导致血小板
和凝血因子的异常激活,加重DIC的发生。

5.孕产妇
孕产妇也是DIC的高危人群之一,孕妇在分娩过程中会出现大量出血,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消耗,从而引起DIC。

此外,孕妇在妊娠期间也会出现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加重DIC的发生。

以上就是DIC发生机制的详细解释,了解DIC的发生机制对于预防和
治疗DIC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常规的止血药无效。 常规的止血药无效。
2
DIC发生出血的主要机制: DIC发生出血的主要机制: 发生出血的主要机制 1.凝血物质消耗 1.凝血物质消耗 2.继发性纤溶亢进 2.继发性纤溶亢进 (1)进一步消耗凝血因子 FDP的抗凝作用 (2)FDP的抗凝作用
3
FDP的作用: FDP的作用:① Y,E抑制凝血酶 的作用
(裂体细胞)
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DIC时红细胞挂在纤维蛋白丝上 扫描电镜图) 时红细胞挂在纤维蛋白丝上( 图9-4 DIC时红细胞挂在纤维蛋白丝上(扫描电镜图)
9
10
六 、诊 断
(一)有无激发 一 有无激发 有无激发DIC的因素 病史 的因素(病史 的因素 病史) (二)有无 二 有无 有无DIC的临床表现 的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三 实验室检查 1. 消耗性凝血障碍检查 (1)血小板计数减少 血小板计数减少 (2)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 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 (3)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以上三项临床称为”筛选试验” 以上三项临床称为”筛选试验”
五、DIC的临床表现 的临床表现
(一)出血
皮肤瘀斑, 皮肤瘀斑,紫癜 呕血, 呕血,黑便 咯血,血尿, 咯血,血尿, 鼻出血和阴道出血等
DIC出血的临床特点: 出血的临床特点: 出血的临床特点
1. 出血轻重不等;并非都出血; 出血轻重不等;并非都出血;
2. 常伴有 常伴有DIC的其它临床表现,如休克等; 的其它临床表现, 的其它临床表现 如休克等;
12
3P试验: 试验: 试验
目的:检查 片段的存在 目的:检查X片段的存在 原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后,可与 原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后,可与FDP结 结 使血浆中原与FDP X片段结合的纤 合, 使血浆中原与 片段结合的纤 维蛋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而凝固。 维蛋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而凝固。这 种不需酶的作用, 种不需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 象称为副凝试验。 象称为副凝试验。 意义: 患者呈阳性反应( 左右)。 意义:DIC患者呈阳性反应(70%左右)。 患者呈阳性反应 左右
11
2.纤溶活性增高试验 2.纤溶活性增高试验
(1) 测定全身纤溶活性试验 a.全血凝块溶解试验 a.全血凝块溶解试验 b.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 b.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 血中FDP FDP含量测定 (2) 血中FDP含量测定 a.凝血酶时间测定 a.凝血酶时间测定 b.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 b.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 c.D c.D-二聚体检查
(二)消耗性低凝期
1.特点:凝血因子 血小板大量消耗,纤溶过程 1.特点:凝血因子、血小板大量消耗,纤溶过程 加强 ,出血. ,出血 出血. 特点 凝血因子、 2.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小板 数减少(﹤10万/㎜3 ) 实验室检查: 数减少( 实验室检查 万㎜ 纤维蛋白原含量(< (<1.5g/L) 凝血时间 ) 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含量 (<
② 大部分抑制血小板聚集 ③ X、Y 片段与纤维蛋白单体
形成可溶性复合物(3P) 形成可溶性复合物(3P)
④ D抑制纤维单体的聚集
4
(二)休克
1.微血栓广泛形成 1.微血栓广泛形成 2.血容量减少 2.血容量减少 3.血管扩张 3.血管扩张
5
(三)器官功能障碍
主要由于微血栓大量形成 肺--呼吸功能障碍 呼吸功能障碍 --肾功能障碍 肾--肾功能障碍 心--心泵功能障碍 心泵功能障碍 肾上腺皮质--华-佛综合症 肾上腺皮质 华 佛综合症 垂体--席汉综合症 垂体 席汉综合症
证据、发病机制、 证据、发病机制、诱 发因素和分期。 发因素和分期。
18


一个概念 四条发生机制 五条诱发因素 四大临床表现
19
6
肺内微血栓
肺泡
肾内微血栓
(四)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贫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机制: 挂在纤维蛋白丝上, 机制:1. RBC挂在纤维蛋白丝上,再不断受 挂在纤维蛋白丝上 血流的冲击而引起红细胞破裂; 血流的冲击而引起红细胞破裂; 2. 部分 部分RBC被挤压通过微血管内皮细胞裂隙 被挤压通过微血管内皮细胞裂隙 3. 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脆性增加。 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脆性增加。
14
DD test:
Fbg Ⅱa FM XⅢa Ⅲ Fbn
PLn 原发性纤溶
A,B,C,X,Y,D,E
继发性纤溶 PLn
A,B,C,X,Y,D,E
FDP(D单体 ( 单体)
FDP(D二聚体 ( 二聚体)
15
七、DIC的分期 的分期
(一)高凝期
1. 特点 大量微血栓形成 。 特点:大量微血栓形成 大量微血栓形成.。 血小板黏附性 2. 实验室检查 凝血时间 实验室检查:凝血时间
(三)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1. 特点:纤溶酶大量形成,FDP 大量生成广泛严重出血 特点:纤溶酶大量形成,
2.实验室检查: 凝血酶时间 FDP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3P实验+ D-二聚体
16
八、防治原则
(一)防治原发疾病 (二)改善微循环 (三)重新建立凝血与纤溶的平衡
17
典型病例
患者, 患者,女,29岁。因胎盘早期剥离急诊入院。 岁 因胎盘早期剥离急诊入院。 妊娠8个多月 昏迷,牙关紧闭,手足强直;眼球结膜有出血斑, 个多月, 妊娠 个多月,昏迷,牙关紧闭,手足强直;眼球结膜有出血斑, 身体多处有瘀点、瘀斑,消化道出血,血尿; 身体多处有瘀点、瘀斑,消化道出血,血尿;血压 10.64/6.65kPa(80/50mmHg),脉搏 次/分、细数;尿少。 ,脉搏95次 分 细数;尿少。 实验室检查(括号内是正常值): ):Hb70g/L(110~150), 实验室检查(括号内是正常值): ( ), RBC2.7×1012/L(3.5~5.0 ×12/L),外周血见裂体细胞;血小板 ),外周血见裂体细胞 × ( ),外周血见裂体细胞;血小板85 /L( /L),纤维蛋白原1.78g/L(2~4g/L); ),纤维蛋白原 );凝血 ×109/L(100~300 ×109/L),纤维蛋白原1.78g/L(2~4g/L);凝血 酶原时间20.9秒(12~14),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 ),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试验) 酶原时间 秒 ),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试验 阴性)。尿蛋白+++,RBC++。 )。尿蛋白 (阴性)。尿蛋白 , 。 4h后复查血小板 ×109/L,纤维蛋白原1.6g/L。 后复查血小板75 ,纤维蛋白原 。 后复查血小板 诊断: 诊断:胎盘早期剥离 试分析该病例DIC的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试分析该病例 的 休克
13
D-二聚体检查 二聚体检查: 二聚体检查
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 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 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 原理:一般情况下, 原理:一般情况下,纤维蛋白比纤维蛋白原更易被纤溶 凝血酶分解产生纤维 酶分解。只有当纤维蛋白原首先被凝血酶 酶分解。只有当纤维蛋白原首先被凝血酶分解产生纤维 蛋白多聚体,然后再被纤溶酶分解时,才能生成D-二聚 纤溶酶分解时 蛋白多聚体,然后再被纤溶酶分解时,才能生成 二聚 体。 意义:是反应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意义:是反应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继发性纤溶亢进 原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 原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FDP↑,但D-二聚体并不 , 二聚体并不 增高。如果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器官(子宫、 增高。如果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器官(子宫、肺、前 列腺)受损时,会导致纤溶亢进, 这是由于大量 大量Pln直接 列腺)受损时,会导致纤溶亢进 这是由于大量 直接 二聚体不高。 二聚体不高 使Fbg→FDP, 故D-二聚体不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