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传达哲理性概念的认知神经机制

合集下载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语言。

它能够触动人的情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人陶醉其中。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我们会体会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交织和融合。

感性认识让我们陶醉于音乐的美妙,而理性认识则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音乐的内涵和结构。

下面就让我们来谈一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我们来说说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基于情感和直觉的认识,是我们凭借直觉和感情对事物进行认识和判断的过程。

对于音乐来说,感性认识是我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的美、愉悦和震撼。

当我们聆听悠扬的旋律,或者强烈的节奏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沉浸在美妙的乐音中。

这种感性认识是纯粹的、直接的,是我们在音乐中追求心灵享受和情感共鸣的体验。

当我们听到一首动人的民谣,或者一首激昂的摇滚乐曲时,会不自觉地陶醉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愉悦和满足。

感性认识并不是音乐审美过程中的全部。

在音乐审美中,我们还需要理性认识来辅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理性认识是基于逻辑和分析的认识,是我们凭借理性思维和知识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在音乐中,理性认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的结构、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乐曲的和声、旋律和节奏来理解音乐的构成要素和发展规律,进而对音乐的内涵和表现手法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通过学习音乐理论和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音乐风格的发展轨迹和特点,从而能够更深入地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

感性认识让我们感受音乐的美和魅力,激发我们的情感共鸣;而理性认识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和形式,拓展我们的审美视野。

没有感性的陶醉和沉浸,音乐就失去了生命力和灵魂;而没有理性的深入理解和分析,音乐就难以得到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正是因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才使得音乐成为一门艺术,具有无穷的魅力和魔力。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声音的组合和排列,传达一种情感和思想。

人们对音乐的欣赏和评价是一个既感性又理性的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它们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对音乐的直观和情感性的理解。

当我们听到一首音乐,首先会产生的是一种直接的情感体验。

这种体验可能是愉悦、悲伤、兴奋等等,具体的情感取决于个体的感受和经历。

感性认识是一种非理性的认识,它通过直接的感受和触动来对音乐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可能是模糊的、主观的,但却是真实的和直接的。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感性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使我们能够深入地体验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当我们听到一首音乐,如果能够产生共鸣,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那么这首音乐就成功地触动了我们的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使我们能够直接地与音乐对话,从而获得一种深层次的心灵愉悦和满足。

感性认识并不是完整的音乐审美过程,它还需要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对音乐的理性思考和分析。

当我们面对一首音乐时,我们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对它进行评价和分析。

理性认识涉及到音乐的结构、形式、表达方式、技巧等方面,它通过客观的标准和方法来评价音乐的价值和品质。

在音乐教育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培养同样重要。

感性认识的培养可以通过音乐的体验和情感交流来实现。

学生们可以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演奏和表演来培养他们的感性认识,使他们能够深入地体验和理解音乐的情感和思想。

而理性认识的培养则需要通过音乐理论的学习和分析来实现。

学生们需要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音乐的结构和表现方式,从而能够对音乐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评价。

音乐中的哲学思考

音乐中的哲学思考

音乐中的哲学思考哲学是认识的抽象,音乐是感受的抽象。

他们作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会与表现,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虽然自己不太会用音乐表达,但是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些东西,苦思冥想之后,便能得到一些启迪。

哲学,不管是伦理或自然,都或多或少的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但是音乐,则是一种自由的思维、情感,理解的自由。

如果说哲学是一种烈酒,试试刺激人心中最薄弱的神经,那么音乐便是个中名茶或如六安瓜片浓郁,也似庐山云雾清高,音乐,与其说是一种感性,不如说是一种更广播而深远的哲学,他带给人的心灵感受,往往不听到或是理解文字上的哲学理论更加深邃,他的触动往往更加深刻,直到人的心灵深处,在不经意间改变着我们的心境,让我们坚强,乐观或是愁绪。

“音乐”概念在漫长的西方音乐史的各个时段,其面貌与当下我们对音乐概念的理解是不尽同的。

“如果我们知道我们自己音乐文化的许多一般性文题都可以回溯到古希腊以及后来中世纪音乐哲学的话,这种鸿沟看起来并不是难以逾越”。

对于一些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工作者来说,哲学是颇为陌生的。

哲学术语是那样抽象,难以说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音乐和哲学,作为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两大成果,的确有许多不同。

比如,音乐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具体的感性反映,主要使用形象思维;哲学则是一种理性反映,主要使用抽象思维。

但是,音乐和哲学,又确实存在着许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音乐也往往受哲学思想的影响。

德国是哲学的国度,同时也是纯正古典音乐之乡,这种现象难道是偶然的吗?探讨这种文化现象,无论是对于哲学工作者,还是对于音乐工作者,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哲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以为深奥和抽象的学问,因此大家似乎都觉得与自己没什么关系,哲学纯粹只是那些遥不可及的哲学家们所研究的学问而已。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我看来,哲学是一种主观主义的高度集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不自觉地陷入哲学思考中,只不过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哲学。

与其说它是一门学科,不如说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一种每个人都有的指导你行为的力量。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音乐具有一种神秘而独特的力量,它能够触动我们的情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并给予我们美的享受。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产生既感性又理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直接的、非理性的,它是我们对音乐的情感和直观的体验;而理性认识则是通过分析和理解来把握音乐的结构、语言和技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音乐审美中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音乐体验。

感性认识是我们欣赏音乐时最直接的认识方式。

它是通过我们的五感和直觉来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和美感。

当我们听到一首动人的乐曲时,我们会感受到它的旋律和节奏所带来的愉悦、兴奋或者沉思。

这种情感的共鸣是非理性的,它不需要任何解释或分析,我们仅仅是通过感觉来与音乐产生联系。

感性认识与情感息息相关。

音乐有一种能力能够直接触动我们的情感,激发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体验。

当我们听到悲伤的乐曲时,我们会被它的哀愁所打动,体会到其中的悲伤和痛苦;当我们聆听到欢快的音乐时,我们会感受到其中的喜悦和幸福。

音乐有着与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它通过声音的和谐与可变性,与我们直接沟通,让我们能够共鸣其情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交流。

感性认识还与音乐的美感有关。

美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是我们对于某种事物或者体验所产生的愉悦感。

对于音乐来说,美不仅仅是对于声音的愉悦感,还包括对于乐曲的结构、编曲和演奏技巧的欣赏。

当我们欣赏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时,我们会被它的华丽和技巧所打动,感受到其中的高雅和精巧。

这种美感的体验是直接的,没有逻辑和理性的推敲,我们仅仅是通过感知来体验音乐的美。

感性认识并不能满足我们对音乐的深入理解和探索。

这时就需要理性认识的帮助。

理性认识通过分析和理解音乐的结构、语言和技巧,来揭示音乐作品的内在规律和意义。

它是一种有意识和有目的的思考过程,通过逻辑推理和系统分析来深入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形式。

理性认识对于音乐的结构和语言有着很大的关注。

音乐的结构是指乐曲中各个部分的组织和关系,包括主题的展开、乐曲的节奏和和声等。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音乐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触及人们内心深处,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不同的体验。

感性认识是指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直观感受,而理性认识则是指对音乐的理性分析和思考。

这两种认识方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音乐审美过程中的丰富体验。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感性认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声音的流动和节奏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当人们聆听音乐时,他们往往会受到音乐的情感感染,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

当人们听到悲伤的音乐时,他们会产生悲伤的情感,并且在心灵深处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悲伤情绪。

这种感性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情感化的体验,它能够让人们直接感受到音乐的美和力量,从而产生愉悦和满足感。

理性认识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音乐是一种有组织的艺术形式,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规律。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对音乐的结构、旋律、和声、节奏等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

他们会思考音乐的构成方式、表现手法以及表达内容,从而深入理解音乐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理性认识,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音乐作品的特点和美感,从而提高对音乐的欣赏水平。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也在不同层面上相互作用。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先受到音乐的感染,产生情感共鸣,然后才会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

在听到一首美妙动人的乐曲时,人们可能会先被其旋律所吸引,产生愉悦和激动的情感,然后才会思考乐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而在理性认识的过程中,人们也会通过理性分析来加深对音乐的感性体验。

当人们透过理性批判性地思考音乐作品时,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领会音乐的内在美和情感内涵,从而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和欣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也受到个体心理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人可能会因为个人的情感经历和文化修养而对同一首音乐作品产生不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可能会对同一首音乐作品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因为他们在文化和情感经历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音乐审美是人们对于音乐作品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

在音乐听觉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们对于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对于音乐作品的情感和感受。

这种感受往往是直觉和主观的。

例如,在听一首慢板的情歌时,人们会感受到一种温馨和浪漫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来自于音乐中
的旋律、和声、节奏、乐器表演等元素。

感性认识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不需要深入的思考
和分析,更多的是直接感受和体验。

相对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更加理性和客观。

它是音乐术语、音乐技巧和音乐知识的
应用和理解。

在听音乐时,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音乐知识、音乐素养和音乐经验,对音乐作
品进行分析和理解,例如,对作曲技巧、结构设计和音乐形态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种理
性认识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比例会因人而异。

对于一些音乐素养较高
的人来说,他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会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辨识和分析音乐中的元素和技巧。

而对于一些音乐素养较低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更多地依靠感性认识,从音乐的情感和感受
入手,来形成自己的音乐审美标准。

总的来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们的音乐审美过程。

在音乐
欣赏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反应,更要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从收获中
得到更多。

音乐的审美是一项学问,需要持续的学习和探索。

音乐中的哲学思考

音乐中的哲学思考

音乐中的哲学思考音乐,这一人类精神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与哲学紧密相连。

它不仅是感官的盛宴,更是灵魂深处的哲理探究。

在旋律的流动中,我们得以洞悉生命的复杂性,感受情感的丰富多彩,并思考存在的本质。

从音乐的形式上看,它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在和声的处理中,和谐与不和谐的音程交织,形成复杂的音乐织体。

这正如生活中的苦与乐、动与静的交替,教我们学会在矛盾中找到平衡。

旋律的线性发展,则如同人生旅途的起起伏伏,每一个音符都记录着时光的变迁,提醒我们生命的不可逆与宝贵。

从音乐的内容上说,它传递了丰富的情感与思想。

每一段乐曲背后,都有着作曲家的深思熟虑与情感寄托。

欢快的旋律往往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而悲伤的调子则透露着对逝去之美的哀悼和对人生苦难的同情。

通过这些具象化的情绪,音乐成为连接个体与宇宙、自我与世界的桥梁,促使我们在沉默之中也能进行深刻的对话。

音乐还能作为一种超越语言的沟通方式,它跨越文化与国界,传达普遍的情感与价值。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认识到在多样性中寻找统一,是人类社会共存共荣的重要途径。

更深层次地,音乐能够引发我们对“形式”与“内容”的反思。

一方面,音乐的结构严谨、形式美学的追求,使我们领略到抽象之美;另一方面,音乐内容的深刻含义,又让我们在美的感受中体验到生活的真谛。

这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追求,也是哲学思考的重要议题。

在时间的长河中,音乐以其独有的时间艺术特性,引导我们思考“存在”与“时间”的关系。

音乐在时间中展开,又在时间中结束,如同我们的生命,存在于时间的限定之中,却能在这限定里探寻无限的价值与意义。

音乐不只是悦耳的声音,它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是哲学思考的催化剂。

在音乐的陪伴下,我们得以在深沉的思索中,找到生活的节奏,理解生命的和声,享受存在的旋律。

音乐在大脑中的神经机制研究

音乐在大脑中的神经机制研究

音乐在大脑中的神经机制研究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激发内心的情感和思维。

然而,音乐是如何在大脑中产生这种效果的呢?近年来,科学家们对音乐在大脑中的神经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揭示这个令人着迷的过程。

首先,我们来看看音乐是如何在大脑中感知和处理的。

研究表明,音乐的感知主要是通过听觉系统来完成的。

当我们听到音乐时,耳朵中的听觉神经会将声音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听觉皮层。

在听觉皮层中,音乐信号会被分析和解码,以产生对音调、节奏和音乐结构的理解。

这个过程涉及到多个脑区的协同工作,包括颞叶、顶叶和颞顶联合皮层等。

然而,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它还涉及到情感和记忆的加工。

研究表明,音乐可以激发大脑中的情感区域,如扣带回和杏仁核等,从而引起愉悦、悲伤或其他情感的体验。

此外,音乐还可以与记忆系统相互作用,激发过去的经历和情感。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某些音乐可以让我们回忆起过去的时光,或者引发特定的情感反应。

除了感知和情感加工,音乐还与运动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表明,音乐可以激发大脑中的运动区域,从而引起身体的运动反应。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听到欢快的音乐时会不自觉地跟着节奏摇摆或跳舞。

此外,音乐还可以与语言系统相互作用,促进语言的学习和理解。

这也是为什么音乐教育在儿童语言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原因之一。

此外,神经科学家们还研究了音乐在大脑中的长期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的音乐训练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音乐训练可以增加大脑中的灰质体积,提高音乐的感知和处理能力。

此外,音乐训练还可以增强大脑中的连接性,促进不同脑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协调。

这些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是音乐训练带来的认知和情感提升的基础。

综上所述,音乐在大脑中的神经机制研究揭示了音乐是如何在大脑中感知、加工和产生影响的。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本质,还为音乐教育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相信音乐在大脑中的神经机制将会有更多的发现和突破,为我们带来更多关于音乐和人类大脑之间奇妙关系的启示。

音乐学中的音乐认知与神经科学

音乐学中的音乐认知与神经科学

音乐学中的音乐认知与神经科学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和情感的表达,还有助于认知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音乐学中的音乐认知研究探讨了人类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记忆的过程,而神经科学则从神经系统的角度研究了音乐的处理和产生。

本文将探讨音乐学中的音乐认知与神经科学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的影响。

音乐认知是指人们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过程。

它涉及到音乐的元素、结构和表达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人们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是如何进行的。

其中,音乐的元素包括旋律、和声、节奏和音色等,而音乐的结构则包括乐曲的形式和组织方式。

通过研究音乐认知,我们可以了解人们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是如何影响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和评价的。

神经科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领域。

在音乐学中,神经科学主要关注人类大脑对音乐的处理和产生过程。

研究者通过脑成像技术和神经生理学方法,探索人类大脑在听音乐时的活动和响应。

研究发现,听音乐时,大脑的不同区域会产生不同的活动,这些活动与音乐的元素和情感表达相关。

通过研究神经科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是如何进行的。

音乐认知和神经科学的研究相互关联,互相促进。

音乐认知研究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了人们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的心理过程。

而神经科学研究则通过脑成像和神经生理学方法,揭示了人类大脑对音乐的处理和产生的生理机制。

两者的结合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类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

音乐认知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对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了解人们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释音乐的作用和意义。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通过研究神经科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大脑对音乐的处理和产生的生理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对人类大脑的影响。

然而,音乐认知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音乐是一种复杂的艺术形式,它涉及到多个维度和层面的信息。

音乐学中的音乐神经科学与认知能力研究

音乐学中的音乐神经科学与认知能力研究

音乐学中的音乐神经科学与认知能力研究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形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音乐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音乐神经科学和认知能力研究是近年来音乐学中的热门领域,它们通过深入探索人类大脑的运作机制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揭示了音乐对人类的影响和作用。

一、音乐神经科学的发展音乐神经科学是研究音乐与大脑之间关系的学科,它结合了神经科学、心理学和音乐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通过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等技术,研究者可以观察到人们在听音乐时大脑的活动情况,进而揭示音乐对大脑的影响。

在音乐神经科学的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发现是音乐对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具有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通过学习音乐和进行音乐训练,人们的大脑可以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

例如,音乐训练可以增加大脑中与音乐处理相关的区域的灰质密度,提高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二、音乐对认知能力的影响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对人类的认知能力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研究发现,音乐训练可以提高人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这是因为音乐训练要求学习者不断地注意、记忆和组织音符和节奏,从而锻炼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此外,音乐还可以促进情绪的表达和情绪的调节。

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影响大脑中与情绪相关的区域,从而改变人们的情绪状态。

听音乐可以使人感到愉悦和放松,而演奏音乐则可以帮助人们释放压力和情绪。

三、音乐神经科学与认知能力研究的应用音乐神经科学和认知能力研究不仅仅是学术领域的研究,它们还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音乐神经科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音乐障碍。

通过研究音乐在大脑中的处理方式,医生和研究者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来治疗音乐障碍,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

其次,认知能力研究可以为教育领域提供有益的启示。

音乐训练被证明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将音乐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认知能力。

音乐学中的音乐与记忆的脑神经机制研究

音乐学中的音乐与记忆的脑神经机制研究

音乐学中的音乐与记忆的脑神经机制研究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带来愉悦的感受,还与记忆有着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音乐对记忆的影响是通过脑神经机制实现的。

本文将探讨音乐学中的音乐与记忆的脑神经机制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音乐与记忆之间的联系。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这些元素在大脑中引发了一系列的神经活动,与记忆的形成和提取密切相关。

事实上,研究发现,音乐能够引起大脑中多个区域的活动,包括听觉皮层、情感中枢和记忆中枢等。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音乐对记忆的影响是如何实现的。

研究表明,音乐能够通过激活大脑中的多个区域,促进记忆的形成和提取。

例如,当我们听到一首熟悉的歌曲时,大脑中的听觉皮层会对音乐的声音进行处理,并将其与之前的记忆进行联系。

同时,情感中枢的激活也会增强记忆的编码和提取过程。

此外,研究还发现,音乐与记忆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即使是患有失忆症的患者,在听到熟悉的音乐时,也能够唤起他们的记忆。

进一步研究发现,音乐对记忆的影响是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和神经元活动密切相关的。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它在记忆的形成和提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音乐能够促使大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增强记忆的形成和提取。

此外,神经元活动的同步性也对记忆的形成和提取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音乐能够促使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同步性增强,从而增强记忆的编码和提取过程。

除了上述的神经机制,音乐还能够通过情感和情绪的调节,对记忆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音乐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记忆的形成和提取。

例如,当我们听到一首悲伤的音乐时,会唤起我们过去的悲伤经历,进而促进相关记忆的提取。

此外,音乐还能够调节人们的情绪状态,从而影响记忆的编码和提取过程。

例如,当我们处于愉悦的情绪状态时,记忆的编码和提取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音乐与记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影响是通过脑神经机制实现的。

谈钢琴演奏者音乐审美的神经机制与认知意义

谈钢琴演奏者音乐审美的神经机制与认知意义

谈钢琴演奏者音乐审美的神经机制与认知意义【摘要】钢琴演奏者在音乐演奏过程中,神经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音乐审美的重要性和钢琴演奏者的神经机制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音乐审美的定义、特点以及钢琴演奏者在音乐演奏过程中的音乐审美体验。

神经机制对音乐审美的影响以及钢琴演奏者的神经机制研究方法也被详细分析。

结合神经机制与认知意义的关联,强调了神经机制对音乐审美的重要性,同时探讨了钢琴演奏者音乐审美研究的进一步意义。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钢琴演奏者的音乐审美神经机制,并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关键词】音乐审美、钢琴演奏者、神经机制、认知意义、定义、特点、体验、影响、研究方法、关联、重要性、进一步意义。

1. 引言1.1 音乐审美的重要性音乐审美是指人们对音乐作品所具有的审美情感和认知体验。

音乐审美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体验,引发思考和探索,带来心灵的愉悦和启发。

通过欣赏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培养审美情趣,提升个人修养和品质。

音乐审美也有助于建立社会文化认同和共识,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音乐审美还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能够缓解压力和焦虑,增强情绪管理和情感表达能力。

音乐审美在个体和社会心理健康、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研究钢琴演奏者的音乐审美体验和神经机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音乐审美的本质和特点,为提升音乐审美体验和推动音乐文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1.2 钢琴演奏者的神经机制研究意义钢琴演奏者作为音乐的表演者之一,其神经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钢琴演奏者的神经机制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音乐审美体验的本质。

通过研究钢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大脑活动的变化,我们可以揭示音乐欣赏背后的神经基础,进而深入探讨音乐审美的定义和特点。

钢琴演奏者的神经机制研究有助于提高音乐教育和表演的水平。

通过了解钢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神经系统的活动,我们可以为钢琴教学和演奏技巧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和表达。

音乐学中的音乐心理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音乐学中的音乐心理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音乐学中的音乐心理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激发内心的共鸣,并对人们的心理和认知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音乐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逐渐兴起,为我们揭示了音乐对人类大脑和心理的复杂影响。

音乐心理学研究了音乐对人类心理过程的影响,包括情感、记忆、注意力、学习和创造力等方面。

情感是音乐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之一,它能够唤起人们的喜怒哀乐,使人们产生愉悦、悲伤、兴奋或平静的情绪。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音乐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快速的节奏和高音调的音乐会使人感到兴奋,而慢速和低音调的音乐则会使人感到悲伤。

此外,音乐还能够唤起人们对过去经历的记忆,让人们回忆起与特定音乐相关的事件或情感体验。

这种音乐-记忆的联系被广泛应用于音乐治疗领域,帮助人们缓解焦虑、抑郁和疼痛等问题。

注意力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并影响其集中程度。

研究表明,音乐的特定元素,如节奏、音高和音色,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提高其注意力的持久性和专注度。

这对于学习和工作中的注意力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音乐还能够帮助人们提高学习效果。

研究发现,背景音乐可以提高学习和记忆的效果,尤其是在进行复杂任务时,适度的背景音乐能够增强工作记忆和创造力。

音乐的创造力也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音乐创作是一种高度创造性的过程,它涉及到音乐家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表达技巧。

研究发现,音乐家在进行创作时,大脑的创造性区域会被激活,同时与情感和记忆相关的区域也会参与其中。

这表明音乐创作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过程,需要音乐家在技巧和情感表达之间进行平衡。

除了音乐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也为我们揭示了音乐对大脑的影响。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了音乐在大脑中的加工和表征方式。

研究发现,音乐的感知和理解涉及到多个大脑区域的协同工作,包括听觉皮层、前额叶皮层和颞叶皮层等。

这些区域在音乐的感知、情感和记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音乐技巧研究的认知与心理机制

音乐技巧研究的认知与心理机制

音乐技巧研究的认知与心理机制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声音的组合和节奏的变化,传达情感和思想。

而音乐技巧则是指演奏者或作曲家所运用的技巧和方法,用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力。

音乐技巧的研究不仅需要对乐器的掌握和音乐理论的了解,更需要深入探索认知与心理机制的作用。

在音乐技巧的研究中,认知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认知是指人们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思考的过程。

在音乐中,演奏者需要通过对乐谱的理解和记忆来进行演奏。

这就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视觉和听觉认知能力。

视觉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地读懂乐谱上的音符和符号,而听觉认知能力则使他们能够分辨音高和音色的差异。

同时,演奏者还需要通过认知来控制自己的肌肉运动,以达到准确的演奏效果。

因此,认知在音乐技巧的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认知,心理机制也是音乐技巧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心理机制是指人们在心理层面上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通过心理机制来感受音乐的情感和表达。

他们需要理解音乐的情感表达,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演奏。

这就要求演奏者具备良好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同时,演奏者还需要通过心理机制来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以保持良好的演奏状态。

因此,心理机制在音乐技巧的研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技巧的研究不仅需要对认知和心理机制的理解,更需要深入探索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认知和心理机制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音乐技巧的独特表现形式。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认知能力会影响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演奏效果。

而心理机制则会影响演奏者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因此,只有深入研究认知与心理机制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技巧的本质。

在音乐技巧研究中,认知与心理机制的相互作用也对教学和表演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音乐教学而言,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机制,可以帮助教师制定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而对于演奏者而言,深入理解自己的认知和心理机制,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音乐技巧,提高演奏水平。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音乐审美是人们对音乐作品进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侧重于个体的
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而理性认识则更注重于分析、评价和解释音乐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技巧。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音乐作品的直接感受和情感体验。

当我们听到一首音乐时,音乐的
旋律、和声、节奏和情感表达等元素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状态。

感性认识通过感官直接
与音乐相互交流,我们产生内心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这种感性认识是直观且无需深入分析的,它是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音乐能够激发人们不同的情绪,如快乐、伤感、兴奋、平静等,从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在理性认识中,人们会关注音乐作品的组织和结构,如旋律、和声、节奏、曲式等。

他们会从音乐的组成部分入手,揭示音乐作品的内部逻辑和形式美感。

他们会用音乐术语
来描述和分析音乐的调性、节奏的变化、和声的变化等。

理性认识还可以涉及到音乐史、
音乐理论和作曲技巧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对音乐作品进行背景和技巧的分析,深入探索音
乐的内涵和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音乐审美中是相辅相成的。

感性认识强调直观和情感上的体验,它是人们对音乐的第一直观反应。

而理性认识则通过分析和解释音乐的内在结构和技巧,
丰富了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评价。

感性认识更注重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而理性认
识更注重客观的音乐分析和解释。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获得全面而深入的音乐
审美体验。

音乐内在意义的认知神经机制

音乐内在意义的认知神经机制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3), 457-461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9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19.93056Neurocognitive Mechanism ofIntra-Musical MeaningRong Wang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Received: Feb. 16th, 2019; accepted: Mar. 4th, 2019; published: Mar. 11th, 2019Abstract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usical events produces the intra-musical mea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ra-meaning of music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to reflec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rofes-sional music literacy of the audience. The intra-meaning of music is opposite to the extra-meaning of music. Intra-musical meaning refers to the processing of the elements and structure of music.This meaning is purely caused by the music itself and does not point to the outsid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music training, the study divided the audience into the musicians and non-music groups to study the neural mechanism of intra-musical meaning, and found a representative brain component—N5. Although the extra-meaning and the intra-meaning of music have been more recognized and used, there still have some doubts about such classification. Future research will further examine the processing mechanism of the intra-musical meaning, in order to more fully understand the intra-musical meaning. It provides support for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a-musical meaning and extra-musical meaning.KeywordsMusic, Intra-Musical Meaning, Neurocognitive Mechanism, N5音乐内在意义的认知神经机制王蓉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收稿日期:2019年2月16日;录用日期:2019年3月4日;发布日期:2019年3月11日摘要音乐事件之间的互动产生音乐的内在意义。

音乐传达哲理性概念的认知神经机制.

音乐传达哲理性概念的认知神经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Vol. 24, No. 6, 855–862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6.00855855·研究构想(Conceptual Framework)·音乐传达哲理性概念的认知神经机制*周临舒 蒋存梅(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海 200234)摘 要 哲理性概念是音乐表现的对象之一。

由于音乐不具有类似语言的语义性, 对哲理性概念的理解常常成为音乐欣赏者的困扰。

基于此, 本项目聚焦于听者对哲理性概念的理解。

通过选取音乐训练经历不同的人群为被试, 系统考察哲理性概念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

本项目成果将揭示音乐诱发哲理性概念加工的神经机制, 厘清音乐训练对音乐外在意义加工的作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人类对音乐意义理解的普遍性问题。

关键词 音乐; 哲理性概念; 神经机制; 音乐训练; 意义理解 分类号B842音乐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交流系统之一, 这可能缘于音乐和语言在人类进化历史上具有相同的起源(Darwin, 1871; Wallin, Merker, & Brown, 2001)。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音乐无处不在。

聆听音乐不仅是现代人最具普遍性的一种活动, 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 即使音乐会、电台广播的解说词不遗余力地介绍音乐的表现内容, 许多人仍抱怨自己“听不懂”音乐, 尤其当音乐被用于传达哲理性对象, 比如,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哲理性对象作为音乐的外在表现对象, 属于音乐外在意义(extramusical meaning)的范畴(Meyer, 1956; Patel, 2008)。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对音乐哲理性对象的理解是不是音乐工作者的专利?一般人能否理解音乐传达的哲理性对象?其内在的认知神经机制又是什么?目前, 尚无研究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考察听者对音乐哲理性对象的理解。

音乐中的哲学,心理学熏陶

音乐中的哲学,心理学熏陶

⾳乐中的哲学,⼼理学熏陶贝多芬的钢琴曲,及其许多钢琴⼤师的曲⼦,是那样的把⼈的内⼼世界的秘密的⼒量挖掘出来,听着贝多芬,就进⼊伟⼤的⾃然的混响之中,⼈性的伟⼤和⾃然的朴素,⾃然的规律性和⼼灵的规律性的融合,在灵魂深处轰响,激起前进的⼒量和奋⽃的向往。

伟⼤的爱因斯坦死时感慨-----死亡只不过是我听不到贝多芬的⾳乐了。

可见伟⼤的⾳乐和伟⼤的科学思想是多么深邃地联系着。

贝多芬的精神的万有引⼒的发现者,⽜顿是⾃然的万有引⼒的发现者,爱因斯坦是时间的相对论的发现者,所有伟⼤的灵魂都是共同混响的交响乐。

贝多芬把⾃然的各种最多⾳部的混响和灵魂的多种意志⼒都表现出来的伟⼈。

这种伟⼤的⼒量就是把⼈性和⾃然的奥秘结合起来,把爱和意志的⼒量结合起来,组成新的⼒量展现⼈类的未来前途的乐观精神,⼈类不⾄于在贝多芬的⼼灵世界中陷⼊虚⽆主义,不⾄于被⾃⼰的粗糙的创造冲昏头脑,不⾄于在⽣命的低级的世俗中沉没,不⾄于在上升中堕落,。

贝多芬的⾳乐才以⼀种完美的⾃然和⼈性结合的完美进⼊⼈⼼。

在过去的寂寞中,⼀个⼈,⼀个城市,但是在贝多芬的⾳乐中⾛过了那段孤独,⽽那段孤独却使我认识了贝多芬的⾳乐。

我不喜欢中国⾳乐的单调,我喜欢多⾳部的混响,喜欢和⾃然本⾝⼀样的⾳乐,这就是贝多芬的⾳乐。

贝多芬把⼀种世界的所有的声⾳组合成为新的精神⼒量,成为精神的⾷粮,这是我在读书中也只能达到的境界。

伟⼤的⿊格尔的哲学也只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把命运的低⾕期的忧郁洗掉后是激烈的奋进的旋律,是⼤海的波涛的⼀浪⾼于⼀浪的层层推进,是兴奋和喜悦,是纯粹忘记任何恐惧的安静,是把⽣命与⾃然的规律性结合在⼀起的温柔的爱,这种激动变成和流⽔⼀样的欢快,变成对命运的认知,变成对命运的超越的创造。

这种创造中的激情和永恒的追求,这种追求不是⼀种匆匆⽽过的东西,⽽是⽣命本⾝⽣⽣不息的⼒量,就是多⾳部的更替,多⾳部的交加造成的⽆限性,这种⽆限性的东西延伸到⽣命是⼀种独特的存在,这种存在只有在创造中才能存在,创造成为存在的核⼼。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能够通过声音的变化和编曲的组合来传递情感和表达思想。

当我们欣赏音乐时,我们的感受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方面。

感性认识是我们对音乐的情感和直觉的把握。

音乐通过它与听众之间的情感共鸣来传达情感信息。

感性认识是对音乐的第一种深度理解,它使我们能够倾听和品味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带我们进入一个迷人的境界。

在感性认识中,我们可能会被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所触动,产生共鸣。

当我们听到一段悲伤的音乐时,我们可能会感受到悲伤、孤独或者忧伤的情感。

这种情感的产生往往是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的,但却能够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内心。

单纯依靠感性认识来审美音乐显然是片面的。

理性认识是对音乐的理性分析和解读,它通过对音乐的结构、调性、和声学等方面的了解,使我们对音乐有更深入的认识。

理性认识能够帮助我们辨识音乐风格、了解音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音乐。

当我们通过理性分析得知一首音乐是属于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我们就能够对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音乐结构有更为清晰的了解。

理性认识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音乐中的节奏、和声等要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相辅相成。

感性认识能够使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和美感,而理性认识则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音乐。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协调的,既不能过于偏信感性认识,也不能过于偏重理性认识。

只有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我们才能够获得对音乐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也同样重要。

既要培养对音乐的感性把握,又要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比较主观的,可以通过大量的欣赏和实践来培养。

而理性认识则需要通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来获得。

只有在两者相辅相成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领会音乐的魅力,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审美能力。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音乐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艺术形式,因为它的本质是声音,它既可以带给我们强烈的情感体验,也可以被理性地分析和解释。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音乐审美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我们用感官或情感来感受和理解事物的过程。

在音乐审美中,感性认识非常重要,因为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感受到某种情感或体验。

我们可以通过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弦等元素来感受到音乐所传递的情感。

例如,悲伤的旋律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悲伤,欢快的节奏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喜悦。

感性认识让我们更容易地与音乐产生共鸣,并且更加容易被音乐所感动。

然而,感性认识并不是完全主观的,它也受到我们的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同一首音乐可能会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因此,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到自己的感性认识可能是有局限性的。

其次,让我们来谈谈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我们用思维、分析和推理等方式来理解和解释事物的过程。

在音乐审美中,理性认识也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和了解音乐中的乐理、调式和和声等元素来理解音乐的结构和形式。

理性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音乐。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过于强调理性认识,可能会忽略音乐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相对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更多的是从学术角度分析音乐的构成和形式,缺乏对情感的深入理解。

因此,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我们需要平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才能真正体会到音乐深刻的艺术价值。

最后,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它们都是相互作用的。

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提供了基础,而理性认识为感性认识提供了深度。

只有当我们既能欣赏音乐的美感,又能从学术角度深入了解音乐的构成和形式时,才能真正成为音乐的欣赏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Vol. 24, No. 6, 855–862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6.00855855·研究构想(Conceptual Framework)·音乐传达哲理性概念的认知神经机制*周临舒 蒋存梅(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海 200234)摘 要 哲理性概念是音乐表现的对象之一。

由于音乐不具有类似语言的语义性, 对哲理性概念的理解常常成为音乐欣赏者的困扰。

基于此, 本项目聚焦于听者对哲理性概念的理解。

通过选取音乐训练经历不同的人群为被试, 系统考察哲理性概念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

本项目成果将揭示音乐诱发哲理性概念加工的神经机制, 厘清音乐训练对音乐外在意义加工的作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人类对音乐意义理解的普遍性问题。

关键词 音乐; 哲理性概念; 神经机制; 音乐训练; 意义理解 分类号B842音乐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交流系统之一, 这可能缘于音乐和语言在人类进化历史上具有相同的起源(Darwin, 1871; Wallin, Merker, & Brown, 2001)。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音乐无处不在。

聆听音乐不仅是现代人最具普遍性的一种活动, 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 即使音乐会、电台广播的解说词不遗余力地介绍音乐的表现内容, 许多人仍抱怨自己“听不懂”音乐, 尤其当音乐被用于传达哲理性对象, 比如,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哲理性对象作为音乐的外在表现对象, 属于音乐外在意义(extramusical meaning)的范畴(Meyer, 1956; Patel, 2008)。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对音乐哲理性对象的理解是不是音乐工作者的专利?一般人能否理解音乐传达的哲理性对象?其内在的认知神经机制又是什么?目前, 尚无研究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考察听者对音乐哲理性对象的理解。

对以上问题的系统探究, 不仅可以推进和完善音乐外在意义的认知研究, 为构建音乐外在意义的认知神经模型提供依据, 而且有助于明确音乐训练经历对音乐外在意义加工的影响, 最终回答人类对音乐的理解是否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收稿日期:2015-11-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70972, 31500876)资助。

通讯作者:蒋存梅, E-mail: cunmeijiang@1 国内外研究现状1.1 音乐外在意义加工的理论在音乐学研究中, 关于音乐意义的定义及其构成问题长期处于争议之中(如, Davies, 1994; Hanslick, 1854; Kivy, 1990, 2002; Meyer, 1956)。

根据已有的理论, 音乐意义可大致分为音乐内在意义和音乐外在意义两类(Koopman & Davies, 2001; Meyer, 1956; Patel, 2008)。

前者是指某个音乐事件(可以是某一音乐元素, 或某个结构单元)指向另一个音乐事件所具有的意义。

相反, 当音乐指向概念、图像、经验、或情绪状态等音乐之外的对象时, 这种意义属于音乐外在意义。

根据Koelsch (2012)的观点, 音乐所表达的意义超出音乐符号本身, 且音乐意义与语言符号所传达的语义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因此, 他以音乐语义(musical semantics)代替音乐意义。

即便如此, Koelsch 也承认, 音乐语义与语言学中的命题语义仍然具有差异:音乐很难表达语言中量词、情态词以及连接词所能表达的意思, 而语言很难表达音乐所能传达的感受性信息。

早在1986年, Dowling 和Harwood 在查尔斯·皮尔斯符号学(notions of Charles Pierce)理论的基础上, 从音乐情绪知觉的角度提出音乐表现情绪的3种方式:形象符号(icon)、标志符号(index)和象征符号(symbol)。

Koelsch (2011, 2012)将其延856 心理科学进展第24卷伸到音乐意义领域, 他认为, 音乐对外在意义的传达依赖于这3种途径:形象性的(iconic)、指示性的(indexical)、象征性的(symbolic)途径, 并也被赋予这些属性。

具体来说, 形象性的音乐意义产生于音乐对其他事物的声音模仿(如, 贝多芬在《第六“田园”交响曲》中用音乐模拟杜鹃的鸣叫), 或是对事物或抽象概念的属性模仿(如, 一条上升的自然音阶很容易与“楼梯”等概念相联系); 指示性的音乐意义产生于对个体的情绪、心境或意图的模仿(如, 音乐对“快乐”或“悲伤”等情绪的表现); 象征性的音乐意义是指音乐与音乐之外世界之间的联系, 这种联系具有随意性, 带有武断的色彩, 因此, 它既可以是习俗性的(如, 国歌与“爱国主义”的联系), 也可能存在个体特异性(如, 一段被设为个人手机铃声的音乐与“电话”的联系)。

根据已有理论, 不同的符号属性可能与特定的意义范畴相关, 然而, 音乐在表征外在意义时, 不同符号属性也可能共同发挥作用。

比如, 音乐对哲理性对象的传达可能借助形象性、指示性符号, 也可能直接通过象征性符号得以实现。

尽管已有理论指出了音乐外在意义所依赖的不同符号属性, 然而, 研究者并未对这3种不同加工途径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作进一步阐述。

此外, 音乐本身特征与不同的外在意义符号之间的关系也尚未明确。

1.2音乐外在意义加工的神经基础近年来,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推进以及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 研究者开始使用电生理以及神经影像学的方法探讨音乐外在意义的加工及其神经机制。

同时, 鉴于音乐和语言在认知机制和生物学基础上的关联(Patel, 2008; Rebuschat, Rohrmeier, Hawkins, & Cross, 2011; 周临舒, 蒋存梅, 杨玉芳, 2012), 音乐和语言在意义层面的认知神经关联也逐渐引起学界的兴趣。

N400是反映语义或概念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成分(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ERPs), 一般出现在300~500 ms的时间窗口, 该负波的波幅大小体现出语义加工或整合所需要的认知负荷(Friederici & Wartenburger, 2010; Lau, Phillips, & Poeppel, 2008)。

该成分也被视作音乐意义的脑电指标。

Koelsch等人(2004)首次以认知神经科学手段考察音乐外在意义的加工。

该研究采用语义启动范式, 以音乐片段作为启动刺激, 以不同的概念词作为目标刺激, 如“宽阔”、“国王”、“幻觉”等, 音乐和词构成有关或无关条件。

结果发现, 无关的目标词比有关的目标词诱发更大的N400波幅, N400效应与语言语义不匹配所诱发的N400效应相似, 二者的神经源都位于双侧颞中回的后部。

该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启动语义概念的表征。

后续研究验证了音乐对情绪概念(如, “快乐”和“悲伤”)的表征(Goerlich, Witteman, Aleman, & Martens, 2011; Goerlich et al., 2012; Kamiyama, Abla, Iwanaga, & Okanoya, 2013; Sollberge, Rebe, & Eckstein, 2003; Steinbeis & Koelsch, 2008, 2011)。

研究表明, 无论音乐作为启动刺激或是目标刺激, 均能诱发相应的N400效应。

比如, 当以词(Daltrozzo & Schön, 2009; Schön, Ystad, Kronland- Martinet, & Besson, 2010)或声音(Frey et al., 2009; Painter & Koelsch, 2011)作为启动刺激, 以音乐作为目标刺激, N400效应都会出现。

然而二者加工的神经机制仍然存在一定区别。

Steinbeis和Koelsch (2008)比较了听者在和弦−词以及词−和弦这两种刺激呈现方式下的音乐意义加工, ERP 研究结果发现, 和弦−词的刺激呈现方式诱发了300 ~500 ms时间窗的N400效应, 而词−和弦的呈现方式诱发了200~400 ms时间窗的效应,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的研究进一步发现, 和弦−词的启动激活了右侧颞中回(middle temporal gyrus, MTG), 而词−和弦激活的是右侧颞上沟(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STS)的后部, 激活区域的差异表明音乐外在意义加工的神经基础受制于目标刺激的类型。

已有研究并未区分音乐表征的概念类型, 比如, 在Koelsch等人(2004)研究中, 概念词既包括与视觉有关的概念, 也包含与情绪有关的概念, 且研究者尚未区分概念加工所依赖的符号属性, 即形象性、指示性和象征性的符号属性存在混淆。

的确, Downey等人(2013)发现, 行为变异额颞痴呆(behavioral variant frontotemporal dementia)病人对指示性(该文称之为“心智化的”) 音乐意义的识别能力受损, 但是对形象性意义的识别能力与控制组无异。

由此可见, 不同符号属性所诱发的音乐意义可能依赖不同的神经基础。

与语言相似, 图片也能传达明确的意义, 尤其是形象性的概念, 这主要建立在对画面对象规第6期周临舒等: 音乐传达哲理性概念的认知神经机制 857律性特征的提取。

为了探究音乐对形象性意义的传达, Zhou, Jiang, Delogu和Yang (2014)以音乐片段作为启动刺激, 以表征空间概念的图片为目标刺激, 音乐和图片在空间表现性上构成匹配或不匹配的条件。

被试任务是判断图片展示的场景是开放的, 还是封闭的空间。

结果发现, 与匹配的条件相比, 听者对不匹配空间图片的加工诱发出更大的N400波幅, 同时, 与200 ms和800 ms的SOA条件不同, 1200 ms的SOA条件没有诱发N400效应。

即便在200 ms和800 ms条件下, N400效应出现的头皮区域从后部移到前部额叶区域。

这可能是因为颞中回区域在意义加工中的激活不受SOA影响, 而额下皮层的激活受到SOA的调节(Gold et al., 2006)。

后续研究(Zhou, Jiang, Wu, & Yang, 2015)进一步探讨音乐对运动场景的表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