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顺应论与校园语码转换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顺应论与校园语码转换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浅析

摘要:语码转换是语言之间发生接触,互动的必然结果,自20世纪70 年代以来,语码转换一直是社会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以当代高校为背景,以高校学生之间日常语码转换为研究对象,从语用学的角度阐述校园语码转换作为一种有效交际策略,可以被操英汉双语的大学生用来顺应社会-文化规约和交际意图,从而实现交际效用的最大化。

关键词:语码转换语用学视角顺应

1 引言

语码转换是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现象,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语言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句法学以及语篇分析等)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语码转换的模式并进行了验证。本文根据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同时认为,校园语码转换作为一种有效交际策略,可以被操英汉双语的大学生用来顺应社会-文化规约和交际意图,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从而实现交际的最大化。

语码转换一词最最早由Haugen所使用,他用该词描绘他所观察到的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说话者在交谈中根据不同情景事儿使用某种语言或变体,时而使用另一种语言或变体,不停地转换。

所谓语码转换,是指人们在一次性对话或交谈中同时使用了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及其变体(Gumperz 1982),或者简单地说,语码转换是从一种语码转向另一种语码(Hudson 2007)。

本文话题选择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语码转换本身具有较深刻的社会印记,是不断变化和进步的,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其次,大学校园是典型的双语环境。语码转换必须依赖两个发生条件:第一,要有言语交际的需要和行为;第二,参与语言交际的人必须具备操多种语言或一种语言的多种变体或多种语码的能力(刘绍忠2001)。当我们观察和分析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言语交际事件时,发现校园的确具备了“语码转换”的两个发生条件。再者,语码转换的研究构成了双语会话研究的重要方面,同时对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英语课堂语码转换研究表明语码转换并不妨碍语言学习,而被认为是课堂互动的一种有效形式。

2 理论背景

2.1 语码转换分类

目前,关于语码转换的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理论。

Poplack (1981) 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 (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 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和附加语码转换(tag switching)。句间语码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或分句的分界处,而且每个句子或分句都分别属于另一种语言;句内语码转换涉及句子或分句内部的转换;附加语码转换指的是在单一语言表达的句子或分句中插入另一种语言表述的附加成分。

Gumperz (1982) 根据成因把语码转换分为两大类,即情景型语码转换(Situational CS)和喻意型语码转换(Metaphorical CS)。情景型语码转换是由于话题改变或参与者情景因素不同而引起的语码转换。这种转换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得。喻意型语码转换是由会话本身引起的,是说话者为了改变说话的语气、重点或角色关系而重新塑造情景,比如改正规场合为随便场合,改严肃气氛为幽默气氛等。这种转换一般是说话者为交际而采用的一种策略,是有意识的。

Scotton (1988) 运用标记模式(a model of markedness)将语码转换亦分为两类,即无标记的语码选择(unmarked choice)和有标记的语码选择(marked choice))。她认为语

码选择是说话人用以协调与听话人的权利义务的手段。无标记的语码选择是指说话人在特定情景中使用符合规范的语码,以表明说话人愿意维持现有的身份,与交谈对方保持现有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有标记的语码选择则意味着说话人试图偏离和改变交谈双方现有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Glies (1979) 用“言语适调理论”(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来给语码转换分类。说话人为取悦对方而对自己的语言或语体作出调整,使之与对方的语言或语体达到一致,叫做语言靠拢(convergerce);说话人有意突出与对方在言语体上的差别,选与对方不同的语码,叫做语言偏离(divergence)。

2.2 语码转换的语用学视角

语用学理论的不同情况解释了语码转换的复杂性,将各个领域的不同理论与语用学的基本观点相融合,提供了一个包括语言、社会、文化等在内的理论模式。

2.2.1 Verschueren的顺应论

语用学家Verschueren(1999)在他的《语用学新论》中提出了语言运用是基于“选择-顺应”的理论。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而人们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作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种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作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来完成;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作出灵活的选择,从而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语言的三个特征是不可分割的,但语用学将顺应性看作是语言使用的核心。在此基础上,Verschueren提出了顺应论,认为语用学应从下面四个角度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即: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语言结构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顺应的动态性(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salience of the adaptability)。这四个角度是相互依存的,其中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界定了顺应的范围,即语言交际中的言语和非言语因素的综合,动态性涉及顺应的过程,即语境和语言结构的动态关系,而意识程度则展示了顺应过程在人类意识中所处的地位,Verschueren用一句话概括了这四个方面:用语言表达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因人们顺应语言的意识程度不同而影响语境和语言结构间关系的变化。

2.2.2 于国栋的顺应论

就语言的顺应性而言,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要进行语码转换,并且选择了特定的语言单位和结构,是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因为言语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必定有某种目的,而为了实现这种目的,他必定会使用一定的交际策略,语码转换就是其中的一种策略。于国栋(2004)利用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性理论研究模式进行了语码转换的研究,他认为语码转换的意向主要是为了顺应语言现实( linguistic reality)、社会规约(social conventions)和心理动机(mental motivation)。

对语言现实顺应的语码转换是那些由于对语言现实顺应的语码转换是那些由于纯粹的语言因素引起的交际者对两种语言的使用,这种语码转换是完全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而发生的。作为社会规约顺应而出现的语码转换指交际者出于对不同语言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习俗以及由此形成的规约的考虑和尊重而出现的对两种语言的使用。而社会规约在这里是指某个社会中被大多数成员认为是符合常规的、能够被接受的行为和思想方式。对于社会规约的违背和弥补也是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对于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的顺应是被动顺应,不以交际者的主管愿望为转移。取决于交际者主观愿望的顺应是心理动机顺应。交际者的心理动机就是交际的目的,或者说是交际者主观上预设的效果,如创造幽默、标志身份、追求时尚等。这种语码转换是交际者为了实现自己特定的具体交际目的而采用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