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深圳二模作文审题-- 美育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共76张PPT)

2019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共76张PPT)

孩子要求等妈妈的原因——爱与亲情 乘客由抱怨到沉默的原因——理解、尊重、宽容 立意:
(1)宽容精神。宽容就是停止抱怨。
(2)敬畏生命。只要是生命,都应得到尊重、爱护、敬畏 (3) 道德价值。人活着,应当怀有温柔与悲悯,应保持对善良、友好、 光明的渴望。把道德的善、人性的美作为人生的良方。
2.高考作文对立意有什么要求? -6①要正确、鲜明 “正确”指所确立的主题反映了自然的本质特点,反映了生活的本质 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鲜明”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 鲜明地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②要深刻、新颖 所谓“深刻”指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 点具有启发作用;所谓“新颖”,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人皆知的浅 显道理,而是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见人之所未见,发人 之所未发。 ③要宏阔、高远 立意要力避平淡,放眼高远。要从宏阔而高远的心灵视野出发, 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和情感取向。把现实生活融入到作文中,不 就事论事,用阔达的眼界看世界,用长远的眼光看人生,用辩证的 观点看生活。
主旨:要理智地爱 从野生动物角度:“野生”动物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依赖人类且能保持动 物的原是本性,因此可从“反对依赖”“保持本性”的角度立意。 从管理员的角度:他们给游客写提示语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保持野生动 物的本性,因此可以从“理智的爱”“反对依赖是一种更长远的保护” 的角度立意。 从游客的角度:游客的行为是单纯的对野生动物的喜爱,而这种喜爱反 而会对野生动物产生不利的影响,由此可以立意“对事物的喜爱要以正 确的方式,否则适得其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叙事类材料
这类材料包括新闻事件、热点现象、 故事(寓言)等,材料可以是正面的, 也可以是反面的。 此类材料往往通过把握所记叙的人、 事表现出来的主旨来立意。

最新2019届高三语文作文审题立意-(共59张PPT)幻灯片

最新2019届高三语文作文审题立意-(共59张PPT)幻灯片
3、要有说理性。定是以理服人,让读者能一目了然地知道
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审题方法:
第一步:概括观果思因,透过现象看 本质。 第三步:如何解决(怎么办) 第四步:确定立意 切入点要小,选择自己熟悉的或感触较深 的,有素材积累的。
第四步:确定立意—— ①个人要有健康高雅的追求; ②商家要有社会文化责任感,不能只 追求经济利益; ③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加强监管。
注意: 作为考生,要准确揣测出题者的意图,坚
持高雅、正确、健康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这 样才不会迷失在材料所展示的现象中。防止概 括过于抽象,既能就事论事,又能适当提升。
其三,没有脚踏实地,何来人生成功?其四,务“虚”注定人生 一场空。 反向立意:可以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进行辩证思考反向求新,沿着这个 思路不断追问:凭什么只能在地面上步行,而不能在云端舞蹈呢? 然后拟制出这样的题目《既要贴地而行,更要云端舞蹈》《云端的 舞步》等。
小试身手:阅读下面小诗,结合你对生活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
而现在,与低俗文化有关的事件接二连三:电视里的相亲节目被叫停, “凤姐”和“伪娘”相继走红,日本女优苍井空访问上海时受到热捧……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文章。所写内容不得脱离材料的含义和范围,不得抄袭。
审题思路: ※ 审题误区:
1、尊重时尚,存在即合理。 2、尊重人们的选择。
我们审题立意以至行文构思。可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 即要从关键词句的寓意或喻义入手。关键词往往含有 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因此,我们要根据题意,找出喻 体所隐含的意思,由表及里地分析材料内容,深化文 章的主题。) 第三步:悟(结合诗歌与现实确定诗句对我们自身的启发。需 再次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 联系现实,准确立意。)

2019年深圳二模作文解说

2019年深圳二模作文解说

• 第4篇《问题的答案不止一种》
• 问题的答案“当然”不止一种,然而,然 后呢?真是废话!废话比真理还不如。
• 当然要么从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正确的,或 者适合你自己的,或者对当下现实有针对 性的,你不能抛下这句话就走了。
一、直击盲点
架空题目
• (一)审题立意出现偏差的种类: • 1.火种—比喻义象征义,如希望的火种、革
民族。 • 如果缺乏审美,整个世界都与你无关。 • 穆罕默德: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
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 钱钟书:“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 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 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 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 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 避暑。所以,门是实用,窗是审美。
• 吴冠中:文盲不多,美盲很多。
• 贫穷而听着风声,姿态固然优雅,但大多数人 都是不能接受的,道路于是在此分岔。
•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 上。如果人作为筑居者仅耕耘建屋,由此 而羁旅在天穹下大地上,那未人并非栖居 着。
• 木心: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正面)
• (1)生存、生活与 审美;
• (2)实用与审美;
• (3)夜幕来临之际, • (3)物质追求与精
火光灿烂多姿,是
神追求;
最美最美的。
• (4)“有用之用”
与“无用之用”。
多角度立意参考
从古人类生存学家角度:
• ①.物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 • ②.实用,是物质的基本特性。
从数学家角度:
• ①.生活留心皆是美; • ②.不懂审美,世界与你无关; • ③.做一个“美”的发现者; • ④.要面包,更要水仙; •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心系大美中; • ⑥ “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中国. 巴金) • ⑦“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

19年深圳二模作文范文(经典评析)

19年深圳二模作文范文(经典评析)

原文欣赏:火光中有“诗和远方”深圳考生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法国著名数学家在与两位古人类学家的讨论中,就人类为什么要保存火种这一问题上给出了最诗意浪漫的解释。

生而为人,即便步履蹒跚,眼前迷雾团团,依旧无法阻挡我们追逐美。

在人类生活中,“苟且”总是占了绝大部分,而美却总是一闪而过。

然而这些所谓的“美”,所谓的“诗和远方”都能在刹那间温暖整个冬天。

诚然,火种的保存很可能是用来取暖御寒的,也可能是为了烧出鲜美的肉食。

若如第一位人类学家所说,那火仅是维持最基本生存动力的热源。

他是从人类最基本的角度来分析古人类的想法。

而第二位人类学家将火势为烘烤食物的工具,火不仅能帮他们维持生活,更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但其实人类的欲望与亲人并无多大差别,在吃饱穿暖以后他们也会去寻找美。

即使物质贫乏些,也阻挡不了他们迈向诗和远方的脚步。

即使生活得先有“苟且”才能追逐“诗和远方”。

但这又怎样能够妨碍他们在物质贫困的时代追求精神的充实呢?而托姆的答案看似多余,实则是非常重要的。

在远古时期人们可没有今日的灯火通明,在夜间仍像白昼那般车水马龙。

人们随着白天的到来现身于世间,又随夜幕降临消失于黑夜之中。

我们不知道黑暗的样子,我们也不知道古人类身处于黑暗中恐惧的样子。

黑暗不同于黑夜,他静谧地将恐惧的魔掌伸向每一个笼罩才在他身躯之下的人。

而跃动着的火光却帮助人们驱散黑暗,打破了黑暗中的未知,他灿烂的身姿美进每一个注视它的人心中。

这也是人类对抗黑暗的开始。

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来说,我们的物质世界太丰富,却有太多的人只有吃喝拉撒睡而像行尸走肉般生活着,精神世界却早已荒芜得寸草不生。

所以现当下,我们应走出自己习惯于活着的“苟且”,去追寻“诗和远方”,就像古人类学家用火种让自己温暖,不再饥饿时,他们会去发现美的存在。

早在三万年前生活的山顶洞人便会制陶器和戴首饰,可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此言从有人的时代便有这种现象了。

因此这也正是启发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寻找美。

2019年深圳二模语文答案详解

2019年深圳二模语文答案详解

2019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答案:B。

解析:A项错误,“荒腔走板的解读”虽然只是“随之出现”,但并不是因“提倡多元解读”而造成的,真正的原因是后文所说的“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B项正确,原文提到“读者接受有其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又提到“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于作品本身”,综合以上可知。

C项错误,原文表述是“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

D项错误,“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并非作者本意,“多元理解”反对“唯一标准答案”,更好理解作品则需要通过“代代相承”的接受链、以及多种理解的互补来实现,这些都等同于“挑选正确的理解”。

2.答案:D。

解析:A项正确。

文章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出发点,这是其“写作动机”,并指出了多元解读中“混淆事物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读者决定论”等误区,也阐述了“避免纯主观、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等原则。

B项正确,文章先从正面说明接受美学“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接着将“斧头—石头”的关系与“作品—废纸”的关系进行类比,批驳了那些片面夸大读者作用的观点。

C项正确,由原文“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既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又为阅读提供了基本的限制。

正如鲁迅所言……”可推断。

D项错误,原文“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

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

引用李、杜诗歌的例子,意在为了说明“读者决定论”之类的错误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读者虽然无法起到决定作用,但根据前文,读者的主观理解对作品阐释有着重要作用,对经典文本的地位也必然产生影响,没有读者的推崇也就不存在经典文本的地位。

3.答案:C。

解析:A项正确,根据原文“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既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又为阅读提供了基本的限制”可以推断。

广东省深圳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广东省深圳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试卷类型:A深圳市201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2019.4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

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

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

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

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

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

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

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

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

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

深圳市201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55页PPT

深圳市201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55页PPT

深圳市201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 试语文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2022届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五育并举之美育课件(29张PPT).ppt

2022届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五育并举之美育课件(29张PPT).ppt

05 精 彩 时 评
01 美育绝不是“无用”,而有实实在在的“大用”
美育绝不是“无用”,而有实实在在的 “大用”。物理学家钱学森雅好书画,园 林学家、古建筑学家陈从周热爱文学,农 业学家袁隆平喜欢小提琴,他们在享受美 的同时创造美,以杰出的综合素养在各自 领域斩获殊荣。新时代新征程,呼唤全面 发展的栋梁之材,呼唤能够担当民族复兴 大任的时代新人。当美育的种子播进每个 幼小的心灵,一朵朵美好的青春之花终将 绽放于中华大地。
深耕美育沃土,擎举民族大任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的突围显得刻不容缓。我真 诚的希望同学们能够摒弃学习的功利心,让智与美共 同助力自己的成长;我真诚的祈愿家长与学校能够摒 弃教育的功利心,保护好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 导好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探索科学的美育思 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 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论证 角度四:希望和建议)
4.城市店铺招牌的“统一规 划”,暴露了畸形的审美
2019年初,上海市静安区的街景引起了网友热议。当时,街道边所 有店铺,都被换上了整齐划一的招牌。这些招牌统一黑底白字,再 配以路边的鲜花,显得十分肃穆,网友戏称其为“墓地风”。这种 整齐划一的“重新规划”,其实是一种畸形的审美。一个城市的气 质是在岁月的积淀中渐渐形成的,天天拆天天换新的,只会变整齐 ,却不会变美。
典型同安排管理学校小花园。他观察秋 菊,黄的、白的、红的,觉得好看。联想屈原名句,“朝饮木兰之 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更加喜爱菊花。秋风吹过,倒了几株, 顿觉伤情,便一一扶正。这一幕被李叔同看到,从此便对丰子恺刮 目相看。后来,丰子恺成为了李叔同门下最出色的弟子。
典型事例 鲁迅:一个被文学“耽误”的国民设计师
鲁迅拥有多重身份,除了弃医从文的作家,他还是一位审美一流的民国设计师。 鲁迅的美术功底很深,他自幼喜爱美术,并受过很好的艺术训练。弟弟周作人在 文章《鲁迅的青年时代》中回忆说:“鲁迅小时候也随意自画人物,在院子里矮墙上 画有尖嘴鸡爪的雷公,荆川纸小册子上也画过‘射死八斤的漫画,这时却真正感到了 绘画的兴味,开始来细心影写这些绣像……” 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很多采用“素封面”,即除了书名和作者题签外,不着一墨, 颇有中国传统讲求的“留白”意境,远超于如今市面上花里胡哨的书籍装帧。《美术 报》曾发表过一篇关于鲁迅设计书籍装帧的文章,对于《呐喊》的设计,文章写道: “黑色块中是书名和作者名的阴文,外加细线框围住。‘呐喊两字写法非常奇特,两 个‘口刻意偏上,还有一个‘口居下,三个‘口加起來非常突出,仿佛在齐声呐 喊……这个封面不遣一兵,却似有千军万马;它师承古籍,却发出令人觉醒的新声。” 鲁迅非常重视美育。很少人知道鲁迅在北京大学教授的科目里就有《美术略论》, 甚至他还举办过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他说:“美传诸人间,使与国人耳目接,以发 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家之出世也”“美术诚谛,固在发扬真美, 以娱人情”“进步的美术家——这是我对于中国美术界的要求”……

2019广东深圳高考语文二模】广东省深圳市201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2019广东深圳高考语文二模】广东省深圳市201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2019广东深圳高考语文二模】广东省深圳市201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引进了西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

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

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

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

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实际上,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

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

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因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

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

二)夹叙夹议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有一年春天,我和朋友来到一家餐厅,看到了一位老人。

他穿着一件旧衬衫,脸上挂着慈祥的微笑,眼睛里透着一种说不出的祥和。

他在餐厅里徘徊,不时地停下来看看菜单,但并没有点餐。

我们注意到他,服务员也注意到了。

于是,服务员走过来,问他需要点什么。

老人微笑着说:“我只是来看看这里的装修,因为这个餐厅曾经是我开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他拥有多少财富和地位,而在于他对生命的态度。

这位老人虽然已经年迈,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的善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因为注重实用,缺乏审美教育,正在悄悄地将我们的下一代, 变成彻头彻尾的“美盲”。今天,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判断一个人 是否是中国人的标准,基本上就是服饰与行为。相对于其他亚洲人, 中国人的服装搭配比如衣裤、鞋帽、鞋袜等的搭配基本是不合体的, 远远一看便知道是中国人。”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 根基,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在唐宋诗人眼里一座山是美的,一 条河是美的,甚至是一截枯木,一片残雪,一只昆虫,都能感受到 它的美。经过爱,见过美,人就越发能够看清生活的本质,用美对 抗世俗的粗糙。没有审美力,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 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就是越来越平庸,越来越枯萎。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故意省去了命题常式“现实生活中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历来 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权衡 比较,说出你的看法”这些写作导引语句。这一省略,无疑增加了审 题难度。
2
论辩话题:保存火种的意义。
9
实用诚可贵,审美价更高 对于古人类为何保存火种的问题,古人类学家认为此举是为物质 需求,这是从实用角度来说的。而数学家托姆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 复: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无疑,托姆是从审美的角度来 考量。 诚然,作为一般生物而言,物质的实用价值十分宝贵,但对于人 类而言,仅有实用是不够的,人应该还有更高的审美追求。因此, 我认为,实用诚可贵,审美价更高。 物质的一大基本属性便是实用。人生在世,离不开物质,正是物 质的诸多实用价值才得以维系人的生存,就这一方面来说,物质的 实用性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实用物质,何谈生存?何谈发展?物质 是一切可能性的起点,是我们生存的必备条件。
①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充分感受自然
界的美,培养学生对社会美的正确观点和感受社会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
艺术美的能力等。
②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他们
对于美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术的爱好。
③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要使学生学会按照
美的法则建设生活,把美体现在生活、劳动和其他行动中,养成他们美化环
境以及生活的能力和习惯。
5
美育对德育、 智育、 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
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
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
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
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双方看法:
第一类人“古人类生存学家”:取暖御寒、烧出鲜美的肉食;
(实用角度)
第二类人“数学家”: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审美角度)
由此可知,该题的命题用意在于让我们辩证思考物质需求与精神追
求二者间的关系。
“综合”二字还意味着单纯地抓住托姆的话,只谈“审美追求”也是不
可取的。材料中两位人类学家的观点与托姆的观点,应该是“不仅要”
3、“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中国. 巴金)
4、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法国. 罗丹)
5、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 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古希腊.柏拉图)
6、一个具有纯洁的美感的人能充分地欣赏自然,决不会在 自然的美中找出什么缺陷。(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社会生活美和劳动美。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发展他们
创造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尤其要注意发现、培育、发展有艺术才
能的学生的特长。
6
1、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 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 与子之所共适。
2、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穆 罕默德)
8
少点实用考量,多些审美创造。假如学生喜欢上音乐课、 美术课,不妨让他去上,不定因为美术,学生忽然懂了语文 诗歌的绘画美;假如城市需要多几座公园,不妨建几座,不见 得少了几座高楼大厦,少了许多经济绩点,不定因为几座公 园,城市宜居了,人才也留下来了;假若“看得见的山,望得 到的水”让经济暂时慢下来,不妨慢下来,无穷的远方才是 我们的追求的方向。
与“更要”的递进关系,因此写作过程中要做到辩证地分析论证二者
之间的关系。如:
实用诚可贵,求美价更高
追求实用无可厚非,善于审美境界更高
3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 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 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狭义的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 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 等。
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
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促进学生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在中小学进行美育的内容,主要有艺术教育(文学、音乐、图画、
戏剧、电影、舞蹈等)、组织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美、引导学生体验
在我国西周便有周公“制礼作乐”,礼是伦理关系的规范、仪式, 乐是包括诗、歌、舞在内的综合体艺术,礼乐结合,既是治理国家 的法律、制度,又是进行美育的方式。到春秋末期的孔子,把教育 从国家政治生活中独立出来,创立了古代教育体系。他以“六艺”— —礼、乐、书、数、射、御教授弟子。乐,实际上就是专门的美育 课。孔子结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部类发挥了他的美育思想, 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础,并在一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 了中国的美育传统。
深圳二模作文审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 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 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 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 是最美最美的。
4
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
行为美服务的。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发展。它可以提高学
生思想,发展学生道德情操;它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它可以增进
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它可以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
人民,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我国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