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译之二——特殊句式

合集下载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小结回顾】名词的活用活用为一般动词/ 使动词/ 意动词活用作状语(普通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动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 为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 一般动词/ 使动/ 意动数词的活用活用作动词特殊句式四大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3.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5. “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 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③拾视之,非字而画。

(《促织》)8. 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几类特殊句式:1.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2.省略句3.被动句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5.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

如:“鲁迅是绍兴人。

”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

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

“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

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如:“刘备者,天下枭雄也。

”(“者也”双用)“刘备者,天下枭雄。

”或“刘备,天下枭雄也。

”(“者也”单用)“刘备,天下枭雄。

”(“者也”不用)“刘备,天下枭雄者也。

”(“者也”合用)2.“……是……”格式。

“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

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

如:“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自言本是京城女。

”《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吾翁即汝翁。

”(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

)《汉书、项籍传》“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

”《岳阳楼记》“吾村十里皆平原。

”《冯婉贞》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

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

语文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与常见的特殊句式

语文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与常见的特殊句式

语文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与常见的特殊句式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古代汉语特殊句型

古代汉语特殊句型

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宾语必须就是代词;二就是必须就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与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2、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3、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二、宾语后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就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就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就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就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就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就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就是”就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就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第二、就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就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就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就是、、、、、、”的格式。

文言特殊句式种类及例句

文言特殊句式种类及例句

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翻译时不必管“者”“也”,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1)吴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阿房宫赋》(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5)今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6)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7)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8)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9)《齐谐》者,志怪者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逍遥游》(10)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1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1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3)蔺相如者,赵人也。

(1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6)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17)缑(gou)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苏武传》(18)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2.……,……也在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在句末只用“也”收尾,表示判断。

主语的后面,或有停顿(逗号标点),或无停顿(不加标点)。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精准翻译句子(二)(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精准翻译句子(二)(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教材助解1
(1)试写出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__边__邑___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_以__…__…__为__边__邑____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__鄙__陋__、__见__识__短__浅__ ④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_粗__俗__、__未__开__化____ ⑤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__轻__视__、__看__不__起___
(2)解释下列文段中“安”字的意思。 ①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宋史·曾公亮传》)_安__心___ ②羊祜,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夏侯霸 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晋书·羊祜传》)
安抚、安慰,使……安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道”的本 义是“路途、道路”,“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本义是 “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又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 中,“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文言文阅读
精准翻译句子(二)(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落实得分点一 关键实词
理解必备知识
五类实词:充分理解,分类积累
一、需要积累的核心实词:200个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它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 好文言文的基础,是应对高考的核心。只有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一切问题 才可迎刃而解。可是,文言实词成千上万,数量庞大,到底要积累多少、掌握多少 呢?据专家讲,需要300个。当然,掌握得越多越好,可这总得有一个边界。结合课 标,依据教材,梳理高考,下面的实词是必须积累和掌握的:

2-5文言翻译之二——特殊句式、特殊译法

2-5文言翻译之二——特殊句式、特殊译法

(1)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陶澍)晚年准备把淮北的方法推广到淮南,但已经 患上了风痹病,来不及完成这项工作。 解析 “病”,患病;“竟”,完成;“于淮南”,到淮南。
8.请指出文中画线句是何种句式,并翻译该句。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 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 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 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文: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没有拿,妇女没有宠爱 哪一个,他的志向不在这些小的方面。 ③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军队疲劳精力已尽,远方的国主(郑国)又有了准 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呢?
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糊涂了吗? ⑤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⑥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译文: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它,(这话)说的 就是夫子这样的人。
•常见错误 (1)不能准确判断特殊句式并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 整好语序。 (2)省略的主语不能正确补上。

文言文翻译精讲 :如何译好特殊句式共39张

文言文翻译精讲 :如何译好特殊句式共39张
——《赠医者汤伯高序》
6、状语后置
状语 + 中心词
例1 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苏武传》) 为降虏于蛮夷。 (《苏武传》)
例2 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苏武传》) 空自苦无人之地。(《苏武传》)
(于)
6、状语后置 例1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
姓,吾当死之。”——《宋史·孙傅传 》
恃,奚为自苦也?”节妇怒,不与言,剪鬓发示之,厉色峻辞,
使人莫敢近。
——《周节妇传》
媵yìng:指随嫁的人。
走匿:逃跑躲避。
田籍:旧时官府登记田地的簿册。
颠踣bó:跌倒。
木肤:树皮。
藜藿lí huò:一种野菜。
4、宾语前置
例1 节妇抱儿及宗显从一媵出,走匿。惟持田籍以行深山穷谷
间,饥饿颠踣,削木肤、采藜藿以食。或劝之曰:“呱呱者何足
译:高弘图对此感到羞辱,不和他一起坐,后来七次上书请求解 任。皇帝发怒,于是就削除官籍,让他回家,从此他在家住了十年 没得到起用。
3、省略句 例2 诏问公卿:赫连、蠕蠕征讨何先?嵩与平阳王长孙翰、司空 奚斤等曰:“赫连居土,未能为患;蠕蠕世为边害,宜先对大 檀。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不及则校猎阴山,多杀禽兽皮肉 筋角,以充军实,亦愈于破一小国。” ——《魏书·长孙嵩传》
3、省略句 例1 方入署,总理户、工二部中官张彝宪来会,弘图耻之,不 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居十年不起。 ——《明史·高弘图传》
入署:上任。
3、省略句 例1 方入署,总理户、工二部中官张彝宪来会,弘图耻之,不 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居十年不起。 ——《明史·高弘图传》
译: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做朋友,你是什 么人,怎敢直呼其名!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
(四)、主谓倒装(强调谓语)
(1)甚矣,汝之不惠! (2)快哉此风!(《风赋》)
二、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 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 安石《游褒禅山记》)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动)。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对象
3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受……于)
4、而君幸于赵王。 ……于……。
5、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6、兔不可复得,而身为 宋国笑。
为……所…… (或……为所……)
……为……
7、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无标志
8、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被……
四、省略句
①永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②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⑦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⑧今以钟罄置水中。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 译成现代汉语。
(二)、状语后置
例: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 不负戴于道路也。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虽董之后置 以“之”或“者”作标志。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4.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 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 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 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 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2.省略谓语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 《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 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 略的是什么。如: 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 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四、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宋何罪之有?

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C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宋何罪之有?
定语后置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 项( )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 D) 项(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C )
A、豫州今欲何至?
B、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有否定词 2、都由代词 (“自”“之”“余”)充当宾语。 不信自 未有之 不欺余

文言文特殊句式简析

文言文特殊句式简析

文言文特殊句式简析[相关知识梳理]古代汉语常见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四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但在古代汉语里,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1. 主语后用者”字表示停顿,在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 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有时省去者”,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有时省去也”,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2. 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即“,为(是),,'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6.用乃”即”贝尸皆”必”耳“'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又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被动句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亍”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 在动词前面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有时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

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活板》)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否者,若属且为所虏。

(〈〈鸿门宴》)2. 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3. 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亍”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4. 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文言文翻译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之特殊句式


2.(2017· 浙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 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 来见。”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 不容众也。 (选自刘向《说苑· 尊贤》)
综合训练 (2015· 湖南)
四年七月,高祖崩,上(指炀皇帝)即皇帝 位于仁寿宫。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 秦皇、汉武之事,乃盛治宫室,穷极侈靡,召募行 人,分使绝域。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 以兵击之。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 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帝性多诡谲,所幸之处, 不欲人知。每之一所,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 者进擢,疏俭者获罪。奸吏侵渔,人不聊生,人饥 相食,邑落为墟,上不之恤也。东西游幸,靡有定 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 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或有言 贼多者,辄大被诘责。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 师徒,败亡相继。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 而犹未之寤也。(选自《隋书》)
文言文翻译之译好
四类特殊句式
临场翻译,关注“特殊句式”Biblioteka (定)主+(状)谓+(定)宾
1. 最不容易发现的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是考生在翻译过程中最难发现、最 不能译到位的句式之一。虽说有标志,但实践中 很难把握。这里,如: 求 可使报秦者 人 求人可使报秦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蚓无爪牙之利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群臣侍殿上者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夺志也”,可在动词“夺”前面加上“被”,
也没有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
被动句。
2.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
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
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文言文翻译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特殊句式

夫读书者,所以博闻强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然而,读书之道,非同寻常,其间句式,亦颇为奇特。

今试以文言文之特殊句式,译其大意,以飨读者。

一、倒装句昔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此句中,“读书破万卷”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破万卷读书”。

此句意谓:读书若能破万卷,则下笔自如有神。

二、省略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句中,“之”字省略,完整句应为“学而时习之者,不亦说乎?”意谓:学而时常复习之,不亦愉快乎?三、宾语前置句孟子云:“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此句中,“得其所哉”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得所哉得哉。

”意谓:得到你所期望的,得到你所期望的!四、判断句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此句中,“也”字为判断句标志,意谓: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穷。

五、疑问句屈原问:“吾将何之?”此句中,“何之”为疑问句,意谓:我将去哪里?六、被动句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此句中,“传道授业解惑”为被动句,意谓:教师的作用在于传授知识、教导学业、解答疑惑。

七、并列句诸葛亮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此句中,“非……无以……”为并列句,意谓:不淡泊无以明志,不宁静无以致远。

八、条件句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此句中,“不如……”为条件句,意谓: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所学。

九、转折句墨子曰:“天下莫不以孝悌为重,而我独以廉耻为重。

”此句中,“而”字为转折句标志,意谓:天下没有人不以孝悌为重,而唯独我以廉耻为重。

十、因果句老子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此句中,“以其……是以……”为因果句,意谓:民之所以饥,是因为他们的上级征收的税太多,所以饥。

总之,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丰富多彩,通过上述十种句式,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先贤们的智慧与才华。

如今,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其词句,更要深入理解其内涵,从而汲取古代文化的精髓。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倒装句一.【类型】(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谓语前置句(4)介词结构后置句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当宾语,宾语前置“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

(3)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译文:它将要往哪里去呢?(4)何由知吾可也?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5)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6)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译文: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他上朝呢?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

(3)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呢。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3)唯利是图(唯是图利)、唯命是从、唯余马首是瞻(4)语曰:“唇亡则齿寒。

”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译文:俗语说:“没有嘴唇,牙齿就会寒冷。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表示判断。

文言文中,在少数地方也用到了“是〞来表示判断,如:“不知木兰是女郎。

〞“问今是何世。

〞但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1.在主语后加“者〞表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判断,根本形式有:①A者,B也。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②A者,B。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③A,B也。

○与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A,B。

〔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假设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耳。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诸葛亮出师表〕○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二、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主动句:施动者+动词谓语+受动者〔一般主动句〕施动者+〔把+受动者〕+动词谓语〔“把〞字句〕○被动句:受动句+〔被+施动者〕+动词谓语〔“被〞字句〕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被〞表被动。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二〕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陶澍)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 (风痹:手足麻木之症),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 卒行之。十九年,卒。
(2012·广东《清史稿·陶澍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 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 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 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 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 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 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__
答案 (陶澍)晚年准备把淮北的方法推广到淮南, 但已经患上了风痹病,来不及完成这项工作。 解析 “病”,患病;“竟”,完成;“于淮南”, 到淮南。
8.请指出文中画线句是何种句式,并翻译该句。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
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 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 “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 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 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星期五 文言翻译之二——特殊句式、特殊译法
➢考点通·学习课堂 考点风向
文言文特殊句式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及省略句。
这一考点在高考中一般不单独设题,但是阅读理 解和文言翻译都会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如果对文言 特殊句式的特点、标志不熟悉,不理解,就会造成 阅读理解的困难,如果不把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 语法特点调整通畅,会扣除一定的分数。因此考生 对这一考点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__
6.翻译下面句子。 楚人有习操舟者,唯舟师之是听。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__案___有__一__个__学__习__驾__船__的__楚__国__人__,__只__听__老__师__的__话__。___ _解_析 “楚人有习操舟者”是定语后置句,“唯舟师 之是听”是用“唯……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 邹国和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国君穆公问孟子
道“(这次冲突中)我手下的官吏战死的有三十三 人,而老百姓却没有谁死在此事上。杀了他们吧, 却又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吧,又憎恨他们看着长官 被杀死却不去救援。对他们该怎么办才好呢?”孟 子回答说:“歉收饥荒的年头,您的老百姓,辗转 饿死丢在沟坑里的年老体弱者,逃散到四面八方的 强壮者,接近千人了;而您的谷仓里却堆满了谷子, 库房里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 在小。
译文: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没有拿,妇女 没有宠爱哪一个,他的志向不在这些小的方面。
③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军队疲劳精力已尽,远方的国主(郑国) 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呢?
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糊涂了吗? ⑤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⑥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译文: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它,(这 话)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
答案 (1)句式:宾语前置句 译文:我手下的官吏战死的有三十三人,而老百姓 却没有谁死在此事上。 (2)句式:意念被动句 译文:杀了他们吧,却又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吧, 又憎恨他们看着长官被杀死却不去救援。
(3)句式:定语后置句 译文:歉收饥荒的年头,您的老百姓,辗转饿死丢 在沟坑里的年老体弱者,逃散到四面八方的强壮者, 接近千人了。 (4)句式:判断句 译文:而您的谷仓里却堆满了谷子,库房里盛满了 金银财宝,您的官吏没有谁来把上述情况向您报告: 这是在上位的官吏骄纵傲慢,不关心下层百姓而且 残害他们的做法呀。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 译文:寻找一个能够出使答复秦国的人。 ④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又在院子里交错种上兰、桂、竹(等各种) 花木。 4.省略句 必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 通顺。 例:①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 )触草木,( )尽死。 译文:永州的田野里生长一种奇异的蛇,(蛇) 黑色质地白色花纹,(蛇)碰到草木,(草木)全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太公与武王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恶其 人者,恶其余胥(余胥,墙角)。咸刈厥敌,使靡 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 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 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 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 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贵族有过, 在纣一人。”王曰:“善。”
盛满了金银财宝,您的官吏没有谁来把上述情况向 您报告。这是在上位的官吏骄纵傲慢,不关心下层 百姓而且残害他们的做法呀。曾子说:‘当心啊当 心啊!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也将怎样回报你。’ 老百姓从今以后会把官吏原来对待他们的态度反过 来对待官吏的,您不要去责怪他们。只要您实行了 仁政,老百姓就会爱戴他们的长官,甘心为长官效 死了。”
规范答题 一、掌握各种句式的固定翻译格式 1.判断句 必须加上“是”“就是”词语。 例:刘备天下枭雄。 译文: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 2.被动句 必须加上“被”字。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译文:我不能拿全吴的土地,十万的将士被人
(曹操)控制。
3.倒装句 必须用“调”的方法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如: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 后置句译时都要恢复原位。 例: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参考译文】 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
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 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 个人,会连带厌恶他的篱笆,全部把他们杀掉,不 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 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 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 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 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 自住在自己的家里,种自己的田,不要因为旧朝新 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贵族有了过错,
(刘向《说苑·尊贤》)
(1)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翻译下面句子。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 志·诸葛传》) 译文: _答__案___(__孔__明__)__每__每__把__自__己__同__管__仲__乐__毅__相__比__,__当__时之 _人__不__认__可__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 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 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 “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 侍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 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被人指出八次过失了。”赵 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 德高尚的君子,是为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 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 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
__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翻译下面句子。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
水》)
译文:
_答__案___面__向__东__看__,__看__不__到__水__的__边__际__。____________
_解__析___提__示__:__“__东__面__”__即__“__面__东__”__。_______________
__
•常见错误 (1)不能准确判断特殊句式并按现代汉语的语
法习惯调整好语序。 (2)省略的主语不能正确补上。
课堂训练 1.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 蔺相如列传》)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__案___我__认__为__这__个__人__(__是__位__)__勇__士__,__(__又__)__有__智__谋__,_ _应_该可以出使(秦国)。
(1)将奈其士众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咸刈厥敌,使靡有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 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 而残下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