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比伦的记数法说到商殷的天干地支

合集下载

纪年的天干地支计算方法

纪年的天干地支计算方法

天干地支的计算方法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相传黄帝时代,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于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

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

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

此为天干地支之由来。

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公元前的年份则用58-“年份数除以60的余数”后计算)也可以天干: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天干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天干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0,得到的数即为天干数,若余数为3,则为天干的最后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地支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地支顺序数。

若余数-3为负,则+12,得到的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为3,则为地支的最后一位,即亥。

把天干数和地支数合并起来,即为所求的干支年份。

如:2001年查万年历为辛巳年,算法为:2001÷10=200……1,1—3=—2,—2+10=8,按天干顺序数到8,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第8位为辛。

2001÷12=166……9,9—3=6,按地支顺序数到6,子、丑、寅、卯、辰、巳。

第6位为巳。

按照以上计算结果,把天干、地支合并起来可知,2001年为辛巳年。

天干地支的起源(干支历法的来历)

天干地支的起源(干支历法的来历)

天干地支的起源(干支历法的来历)天干地支的起源,这是研究中国历法的人,永远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可惜,在网上,并没有什么让人信服的答案。

我曾经写过一些文章去阐述这个问题,但是最终被淹没在无尽的神话故事的理论当中。

于是,我不得不再一次提起笔。

现在网上流传着三种说法说法一: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说法二:传黄帝时代,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

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

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

此为天干地支之由来。

说法三:源自于《山海经》,黄帝有俩老婆,一个常羲是月神,,生了十二个儿子,就是十二地支,一个是羲和是太阳之神,生了十个儿子,是十天干。

你相信哪个,我是哪个都不信。

我来讲讲这个天干地支产生的真正原因吧。

在我国古代,有两大部落,一个就是两河流域的炎黄部落,一个就是西南地区的九黎部落。

神农氏发明了农业以后,两河流域的炎黄子孙们就从采摘为主的生活方式变成了农耕。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一部可靠的历法非常重要。

而万物生长靠太阳,因此根据太阳光照的变化而确立的历法,产生是必然的。

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让你把一年等分,用每一份来表示太阳变化的强弱,你会分成几份?答案显然是五或者十。

一开始一定是五份。

因为我们有五个手指头。

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大致的把一年分成五份。

第一份是万物生长的时候,第二份就是炎热耕作的时候,第三份是谷物结实,祭拜大地准备收割的时候,第四份是丰收以后各部落开始战争争夺生产资料的时候,而第五份就是万籁俱寂的严冬。

关于中国古代术数的数学理念的札记

关于中国古代术数的数学理念的札记

关于中国古代术数的数学理念的札记(一)关于发现新的数学的可能。

我们现在对于数学的理解,来自于现代科学的框框,也只是通过现代的数学来看待数学这一门学问。

这种框框必然把数学当作现代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来看待,也必然局限在现代自然科学研究范围的框框中来谈论、研究数学,同时,也使数学没有逃脱现代自然科学对于自然、宇宙、生命、人类和社会历史的局限看法,最终导致数学的研究走入了现代人研究科学的框框中——也就是认识了一种事物以后才去研究他。

现代人一般是把计数和度量当作数学的全部范畴。

所以,数学史家们在研究数学史的时候,一般从人类怎样发明记数的符号和文字开始研究,然后就是关于记数的方法和各种测量的工具等等的考古发现,最后就是关于古代一些关于现代数学的定理、公式、方程式等等的发现。

比如,我看了一个关于数学大事年表的排列,截取一段给大家瞧一瞧,见表【注1】:时间国家内容前4000 中国西安半坡遗址出土陶器上有许多刻符,据考证有些是数字刻符。

前3000 前1700 巴比伦巴比伦的数学记载:建立60進位计数法与记数符号,使用简单的乘法表、平方表、立方表和倒数表;出现简单的二次方程,利用相似原理计算三角形与梯形的边长等。

前3000 埃及象形数字,采用10進位记数。

前2698 前2357 中国尸佼《尸子》称:“古者倕为规、矩、准、绳,使天下放焉“。

相传倕为黄帝时代人,规、矩、准、绳虽为四种几何工具,但可说明,当时已有方、圆、平、直等概念。

前2400 前1600 巴比伦早期巴比伦泥板楔形文字,掌握某种开平方的方法,已知勾股定理并给出若干组勾股数。

前2200 中国据《易经》所载,有《洛书》、《河图》等数学文献。

前2000 中国山东省城子崖遗址出土陶器上有数字刻符。

前1900 埃及埃及的数学载:解形如ax^2=b的方程;出现表示加法、减法和平方根的符号;求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和棱柱体的体积;用A=〔〔8d〕/q〕^2求圆面积〔d为直径〕,取pi=3.16;出现含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比例分配等内容的问题。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天干地支天干地支产生炎黄时期,天干地支纪年法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而不是以农历的正月初一。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根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干支是大挠创制的。

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

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

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中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

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

天干地支文学常识

天干地支文学常识

天干地支文学常识介绍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时间单位和记年方法。

天干是指甲子(甲、乙、丙、丁等);地支是指十二生肖(鼠、牛、虎、兔等)。

天干地支的出现在中国文学中经常被提到,它不仅用于纪年、纪时,还有一些特定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天干地支在中国文学中的常识。

天干地支的来源天干地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卜辞、历法等文献。

天干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卜辞中,用于测算吉凶吉凶和预测天气、灾害等。

地支则是根据十二地支的循环和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对十二动物的崇拜而来的。

天干地支的用途天干地支主要用于纪年和纪时。

在中国古代,人们使用天干地支来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出生与逝世。

例如,我们常常可以在历史书籍中看到类似“乙未年(鼠年)”的记载,这就是使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份。

此外,天干地支也被用于纪时,例如农历中的时辰也是根据天干地支来计算的。

这些纪年和纪时的方法在中国文学中经常被引用和提及。

天干地支的象征意义除了作为时间单位的记年和纪时的工具,天干地支还有一些象征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天干地支常被用于比喻、隐喻和象征特定的意义。

例如,天干地支可以用来表示季节的变化,如出现“丙午”就可以表达夏季的意味。

此外,天干地支还可以用来描绘人物、表达人物性格特点。

例如,“己酉年生”的人,可能被描绘为坚定的性格,具有毅力和决心。

天干地支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天干地支在古典诗词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通过使用天干地支来描绘季节、自然现象和人物特征,诗人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以下是一些古代诗词中天干地支的例子:季节描写1.“甲子初春芳草绿,乙丑再见柳条垂。

”(出自《示儿颂·千秋岁物催心急》)2.“朔风吹毛发,寒意入骨肌。

”(出自《寒食帖》)自然现象1.“己卯金春,几时作,兔丝堪系,涕泪盈襟。

”(出自《念奴娇·春情》)2.“丙年瑞气归龙庆,红旗始驾太华航。

”(出自《劝耕》)描写人物1.“坊中下马草头绿,有女堂前纺织机。

古代天干地支记时方法

古代天干地支记时方法

古代天⼲地⽀记时⽅法古代天⼲地⽀记时⽅法天⼲地⽀简称⼲⽀,是夏历中⽤来编排年号和⽇期⽤的。

天⼲是:甲、⼄、丙、丁、戊、⼰、庚、⾟、壬、癸,也叫天⼲;地⽀是:⼦、丑、寅、卯、⾠、巳、午、未、申、⾣、戌、亥,也称⼗⼆地⽀。

⼲⽀还是阴阳之分:甲、丙、戊、庚、壬为阳⼲,⼄、丁、⼰、⾟、癸为阴⼲;⼦、寅、⾠、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亥为阴⽀。

以⼀个天⼲和⼀个地⽀相配,排列起来,天⼲在前,地⽀在后,天⼲由甲起,地⽀由⼦起,阳⼲配阳⽀,阴⼲配阴⽀(阳⼲不配阴⽀,阴⼲不配阳⽀),共有六⼗个组合,称为“六⼗甲⼦”。

我国⼈民过去就是以六⼗甲⼦循环起来纪年、纪⽉、纪⽇、纪时的。

1.甲⼦2.⼄丑3.丙寅4.丁卯5.戊⾠6.⼰巳7.庚午8.⾟未9.壬申 10.癸⾣ 11.甲戌 12.⼄亥 13.丙⼦ 14.丁丑 15.戊寅 16.⼰卯17.庚⾠ 18.⾟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 23.丙戌 24.丁亥25.戊⼦ 26.⼰丑 27.庚寅 28.⾟卯 29.壬⾠ 30.癸巳 31.甲午 32.⼄未33.丙申 34.丁⾣ 35.戊戌 36.⼰亥 37.庚⼦ 38.⾟丑 39.任寅 40.癸卯41.甲⾠ 42.⼄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 47.庚戌 48.⾟亥49.壬⼦ 50.癸丑 51.甲寅 52.⼄卯 53.丙⾠ 54.丁⼰ 55.戊午 56.⼰未57.庚申 58.⾟⾣ 59.壬戌 60.癸亥⼲⽀纪年法如甲⼦为第⼀年,⼄丑为第⼆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年为⼀周。

⼀周完了,再由甲⼦年起,周⽽始,循环下去。

例如1929年是农历⼰巳年,1930年是农历庚午年……到1989年⼜是农历⼰巳年。

我们在⽇历上看到的⼰巳年、庚午年,就是按⼲⽀纪年这种⽅法排列下来的。

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序号数,再查上⾯的⼲⽀便是⼲⽀年纪。

如果序号数⼩于、等于零则于⽀序号数加60。

天干地支知识点总结

天干地支知识点总结

天干地支知识点总结首先,天干地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据史书记载,相传这种时间记法起源于西周时期,当时的人们运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记法来纪年纪月,最开始用于甲骨文的记载。

而随着时间流逝,天干地支的使用逐渐扩展到了纪日和纪时,成为了一种完整的时间记法系统。

其后,这一系统也逐渐被传入了周边的文化圈,如日本、朝鲜等国家。

其次,天干地支的主要用途是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它们组合成六十甲子,即六十年一个轮回。

在纪年方面,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成了六十甲子,这样每隔六十年一个周期,循环往复,直至永远。

在纪月方面,天干地支主要用来纪月份,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合,形成一个六十个月的周期,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纪月了。

在纪日方面,天干地支也可以用来精确地纪日,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六十天的周期,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纪日了。

在纪时方面,天干地支也可以用来纪时,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二十四个时辰的周期,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纪时了。

因此,天干地支在古代被广泛用于时间的纪录。

再次,天干地支与五行相配合,用来预测吉凶祸福。

天干地支与五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分别是木、火、土、金、水。

在天干地支的系统中,每个天干与五行相对应,例如甲对应木,乙对应木,丙对应火,丁对应火,戊对应土,己对应土,庚对应金,辛对应金,壬对应水,癸对应水。

同样,每个地支也与五行相对应,例如子对应水,丑对应土,寅对应木,卯对应木,辰对应土,巳对应火,午对应火,未对应土,申对应金,酉对应金,戌对应土,亥对应水。

这种相配合的关系有着其独特的含义,可以用来预测吉凶祸福。

比如,在中国传统的命理学中,根据一个人生辰的天干地支组合,可以推断出其命运的走向,生活的吉凶祸福等等。

最后,天干地支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时间记法的系统,更是在文化传统、命理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天干地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他们对时间、命运的认识和理解。

天干地支的起源

天干地支的起源

天干地支的起源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的符号。

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单纯,后来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予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传说黄帝时代有一位大臣“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

这只是一个传说,干支到底是谁最先创立的,现在还没有证实,不过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干支的象形文字,说明早在商代已经使用干支纪时法了。

我国古人用这60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时法。

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

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有10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把它们按照甲子、乙丑、丙寅(也就是天干转六圈而地支转五圈,正好一个循环)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60对,叫作六十甲子。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设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

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

六十甲子周而复始。

这种纪日法远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了。

同一天内,人们也会用天干地支来表示一天的时辰。

用十二地支表示12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

和现代的时间对照,夜半12点(即24点)是子时,凌晨2点是丑时,4点是寅时,6点是卯時,其余由此顺推。

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

晚上11点(即23点)为子初,夜半12点为子正;凌晨1点为丑初,凌晨2点为丑正等。

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24小时了。

干支纪年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

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纪年。

天干地支的意思和相关资料

天干地支的意思和相关资料

天干地支的意思和相关资料导语: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天干地支”详细资料,欢迎阅读。

天干地支(英文是 Chinese Era ),简称“干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这种“干支纪法”形成的一种历法,叫干支历。

32天干地支八卦方位图中国数术学基础入门32天干地支八卦方位图中国数术学基础入门天干地支tiān'gàndìzhī天干地支产生炎黄时期,天干地支纪年法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而不是以农历的正月初一。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

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

五行最初的概念来源于五方,最早出现在《国语》但是五行概念并不完备经后世不断改进而来。

五行最初的含义指天之五行,五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行指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二十八宿即由绕日周期最久的土星的二十八年一周天所定义的,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zǐ)、丑(ch 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天干地支的起源与发展

天干地支的起源与发展

天干地支的起源与发展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用来计算时间、纪年和纪月的一种方法。

它起源于古代的卜筮文化,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中国独具特色的纪年体系。

本文将从起源、发展和应用等多个方面,探讨天干地支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一、起源天干地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卜筮文化。

卜筮在古代的巫觋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通过卜筮来预知未来、解答疑惑。

在卜筮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种将时间进行纪录的方法,即运用天干和地支来表示。

天干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为基础,地支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生肖为基础。

这种天干地支的组合方式形成了六十个不同的组合,对应了六十个周期。

这种方法于后来被用来计算时间、纪年和纪月。

二、发展天干地支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变迁和演化。

在古代,天干和地支的运用范围很广。

它不仅仅用于纪年,还被用来纪录日、月,甚至转化为干支时辰等。

在古代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运用天干地支进行时间纪录的记录,这反映了天干地支在古代的广泛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干地支逐渐与农历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中国传统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历的每个月和每一天,都使用了对应的天干地支。

这使得天干地支成为了农历纪年的核心。

此外,天干地支也广泛应用在祭祀活动、定人生辰八字、起名等方面,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应用天干地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仅用于计算时间和纪年。

在农业方面,天干地支经常被用来指导农耕活动。

根据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人们可以推测出当天的农作物生长状态,以及适宜的农耕措施。

这种方法在中国的农村地区一直延续至今。

在养生保健方面,天干地支的运用也十分重要。

根据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人们可以判断出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身体的阳气和阴气的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的调养措施。

这种养生理念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总之,天干地支作为中国古代纪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天干地支知识点 -回复

天干地支知识点 -回复

天干地支知识点-回复什么是天干地支?天干地支,又称干支纪年法或干支纪时法,是中国古代历法中一种重要的时间计算方式。

它是由天干和地支组成的一种六十年循环的纪年系统。

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两者组合起来可以形成六十种不同的组合。

天干地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对天文和历法的研究。

天干是由五行学说衍生而来,分别代表了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与阴阳之间的关系。

地支则是代表了十二种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纪录了十二地支的时间周期。

天干地支在古代用于纪年,可以精确地标志一个特定的年份。

古代人们也用它来帮助推断吉凶与命运,例如通过观察一个人出生年份的天干地支组合来预测他的命运和性格。

同时,天干地支也被运用于农历和节气的计算,对于农业生产和宗教仪式的安排具有重要的意义。

天干地支的排列组合形成了一个六十年的周期,这个周期被称为“甲子”。

在这个周期中,天干和地支按照固定的顺序交替排列。

具体来说,天干和地支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来得到:天干按照甲、乙、丙、丁...的顺序进行循环,地支按照子、丑、寅、卯...的顺序进行循环,而两者之间的匹配是通过天干加地支来表示。

例如,甲子就代表天干地支中的第一种组合,也就是甲子年。

天干地支不仅仅用于纪年,它在中国文化中还具有其他的象征意义。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古乐器以及各种文化活动中都会出现天干地支的元素。

它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用作周易卜卦、命名、结婚等各种场合。

同时,它也是许多人研究历史、文化和宗教的重要工具。

尽管现代中国已经使用公历作为主要的纪年方式,但天干地支作为一种传统的历法系统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无论是历史研究、民间信仰还是文学创作,天干地支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

它不仅是一种时间计算方式,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的体现。

天干地支文学常识

天干地支文学常识

天干地支文学常识《天干地支文学常识》一、关于天干地支天干地支,又称中国十二建,是古代中国古老的一套计数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的记事本《九篇》。

它由两部分组成:天干和地支。

天干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符号表示;地支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符号表示,它们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十二生肖,又称“十二蒙”。

天干地支字母被称为“六十甲子”,是指以甲、乙、丙、丁、戊、己为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地支的“十二年”之序,又称六十干支。

由此可见,天干地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计数方式。

二、天干地支的文学常识1、天干地支在文学上的应用天干地支在文学上的应用早在古代中国就有,其中许多文学作品都有对此计数方式的引用。

比如《离骚》中:“汉魂何处遗?四海已故人,当时秋高风。

”这里的“秋”其实是指地支中的“寅”,表达的是对当时极其悲凉的情景。

早在南朝时期,一些著名文学大家就开始系统地运用天干地支,比如唐代韩愈、李白等诗人就经常把它用在自己的诗作里。

他们通过天干地支来表达情感,形成了一种有趣的文学语言。

2、天干地支的多种表达形式天干地支字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单独作为文学表达。

比如“戊己卯酉”,可以表达“大贺”的意思;“甲子”可以表达“首先”或“起始”的意思;“己丑”可以表示“秋季”的意思。

另外,还可以把天干地支与其他字词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短语,比如“唐辰”,可以表达“拥有荣耀和光荣的年代”的意思;“汉闰”可以表达“恭喜发财”的意思;“庚申”可以表达“度日如年”的意思。

3、天干地支的象征意义天干地支对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不仅可以用来计时、记事,同时还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符号。

比如,甲是“木”的象征,乙是“火”的象征,丙是“土”的象征,庚是“金”的象征,壬是“水”的象征,它们五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四不像,象征着生命的来源、力量的发源,以及自然界的平衡。

纪年的天干地支计算方法

纪年的天干地支计算方法

纪年的天干地支计算方法哎呀,你们这些年轻人啊,真是越来越不懂得珍惜时间了。

我这个老头子,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还是对纪年的天干地支计算方法情有独钟。

今天,我就来给你们讲讲这个古老的计时方法,让你们了解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

咱们要明白天干地支是什么。

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10个字,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12个字。

天干地支的组合共有60种,每一种组合都代表了一个年份。

这个方法可是比现在的阳历要早得多哦,据说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我们祖先就已经在使用天干地支来记录时间了。

那么,天干地支是怎么计算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年份的数字除以10,然后看余数是多少。

如果余数是0,那么就用这个数字减去3后得到的结果作为天干;如果余数是1,那么就用这个数字减去3后得到的结果再加1作为天干;以此类推,直到找到对应的天干为止。

而地支的计算方法则是用年份的数字除以12,然后看余数是多少。

余数是1的话,地支就是子;余数是2的话,地支就是丑;以此类推,直到找到对应的地支为止。

有了天干地支,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的生肖了。

生肖是指按照中国农历的十二地支顺序排列的12种动物,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

每个人出生的年份都对应着一个生肖,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生肖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比如说,属鼠的人聪明机智,属牛的人踏实稳重,属虎的人勇敢果断等等。

当然啦,天干地支不仅仅可以用来计算年份和生肖,还有很多其他的用途。

比如说,在中医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出生年份来判断他们的体质和容易得什么病;在风水学里,人们也会用天干地支来布置家居环境,以达到和谐的生活状态。

天干地支这个古老的计时方法,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哲理。

所以啊,年轻人们,不要觉得这些东西过时了。

反而应该多了解一下我们的历史和传统,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是如何产生的?(李仁贵珍藏版)

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是如何产生的?(李仁贵珍藏版)

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是如何产生的?(李仁贵珍藏版)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古代中国的历法中。

天干地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候,其发展历程也经历了多个时期。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的起源、发展和应用等方面。

一、天干地支的起源天干地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神话传说。

相传,黄帝和蚩尤之间有一场战争,战争结束后,黄帝用十二种动物来纪念这场战争。

这十二种动物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

这就是地支的起源。

地支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被广泛应用于纪时、纪月等方面。

而天干则与五行学说有关。

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种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可以分为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

这五种元素可以相互制约、生克,用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变化和消亡。

天干则是由五行和阴阳两个元素组合而成。

阴阳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另一种基本概念,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有阴阳之分,阴阳相生相克,相互转化。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天干地支的起源和使用方法也经历了多个阶段。

据史书记载,天干地支在西周时期已经开始使用,但具体的来源和使用方法已经无从考证。

在随后的历史时期,天干地支成为了中国古代传统历法的核心部分,广泛应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等方面。

在这一过程中,天干地支的含义和应用方式也逐渐丰富和深化。

二、天干地支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天干地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

夏朝时期,天干地支的使用尚不普及,主要采用“旬”的概念来纪日。

所谓“旬”,是指天干和地支组合形成的一个周期,每一个“旬”由一天的天干和一天的地支组成。

夏朝时期,一个“旬”被分成十天,这十天中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名称,比如“甲子”、“乙丑”等等。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从巴比伦的记数法说到商殷的天干地支

从巴比伦的记数法说到商殷的天干地支

从巴比伦的记数法说到商殷的天干地支 我们一提到六十进制,就会想到一小时有六十分,一分有六十秒,一度有六十分这种六十进位制。

最早创造六十进位制的是〝巴比伦人〞。

〝巴比伦人〞这个名词包括好些同时或先后居住在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arates〕之间及其流域上的一些民族。

从6000年前的苏默尔人〔Sumerians〕,至4000年前的阿卡人〔Akkadians〕到2700年前的亚述人〔Assyrians〕〔图一〕。

到2600年前迦勒底人〔Chaldeans〕和米太斯人〔Medes〕所割据统治,2400年前近东地区被波斯人征服,一直到公元前64年被罗马所灭的三千多年的历史,虽然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更迭,但始终使用楔形文字。

就像我们所谓的〝中华民族〞,不是单单指汉族,还包含了蒙、藏、满、苗、彝、普米、巴门、拉祜、基诺、土家、朝鲜等少数兄弟民族,可是大部分人用的汉字一样。

对巴比伦文明和数学的了解,无论如何,都来自泥版书。

根据19世纪考古学家所发掘出的泥版书,有约300块是纯数学内容的。

在四千多年前阿卡德人用一种断面呈三角形的笔斜刻泥版,在版上按不同方向刻出楔形刻痕,因此这种文字就叫楔形文字〔见图二〕。

泥版在太阳下晒干〔或用火烘〕可以长期存留。

楔形文字的英文字cuneiform就是从拉丁文cuneus而来,而cuneus的原音就是〝楔〞或尖劈的意思。

巴比伦人发展程度最高的算术是阿卡德人的算术。

人们是怎么知道他们的记数法呢?上发现了巴比伦人的记数法,是60进位制〔见图三〕。

这泥版的中间从上到下有像下面的符号:可以看出它们是代表1,2,3,4,5,6,7,8,9,10,11,12和13。

这泥版书受到盐和灰尘的侵蚀,有些地方还剥落,但可以看到泥书的右边前五行是形如:很明显的这应该代表10,20,30,40,50。

可是接下来却是这样的符号:如果我们用现代的符号表示是这样:11,101,20〔缺掉三个〕22,10很自然地考古学家猜测照上面10,20,30,40,50的次序应该是代表60,70,80,〔缺掉90,100,110〕120和130。

天干地支的发明者究竟是谁

天干地支的发明者究竟是谁

天干地支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

”仑尚书正义》解释说:“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

”梁启超在《国文语原解》中认为,天干地支这二十二个字,颇为“奇异复杂而不可思议”。

他主张干支应与罗马、腓尼西亚(腓尼基)和希腊文的字母等同起来看待。

并在《饮冰室合集》中,从字形和读音上揭示彼此间的联系,以为中西自古以来的字形与读音,屡经变迁,“若从两方面尽搜罗其异形异音而校合之,安此二十二文,非即腓尼西亚之二十二母乎”?按梁氏的观点,中国古代干支纪法的发明,似乎与腓尼基的二十二字母有关联。

然而,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提出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

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在比较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指出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

其传人中国的途径,可作大胆推测,也许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人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

尽管,郭、梁的说法影响较大,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

一些学者从我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

为驳干支外来说,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

在易学应用中,如何巧妙记忆天干地支?

在易学应用中,如何巧妙记忆天干地支?

在易学应用中,如何巧妙记忆天干地支?在易学应用中,天干和地支是必备工具。

天干在天以十数来循环,地支在地以十二数来循环,天干与地支相配以六十数来循环。

如果仅仅以为天干和地支只是些中文数学符号,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又对天干、地支赋予了五行的属性,这样就变成了一个指代时空的结构。

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在洛书上,阳数以三左行(奇数乘三顺时针无限循环),阴数以二右行(偶数乘二逆时针无限循环)。

与此类似,按天地交感的原则,天干阳数要与阴偶发生联系,地支阴数要与阳奇发生联系。

在各种易学应用中,果然有这个规律。

一、天干与偶数发生联系主要体现在天干合化十天干两两合化,就成五行,相当于除二的关系。

合化就是数相加的关系。

在河图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十为中宫土。

用河图来解释天干合化的秘密。

一为道之宗,六为形之祖。

将一六跟中宫五十互换,因为水土同根,一六在中表示天地之中(遁一遁甲),如下图。

互换后,除中宫外,纵横四数相加都是二十四。

表示天用二十四小时,地用二十四方。

同时形成天干合化的关系。

合化即数相加,在河图中,中宫相加得十五取五为土,北方一六相加成七为火,东方三八相加成十一取一为水,南方二七相加成九为金,西方四九相加成十三取三为木。

这样甲一己六去中宫就合化成土,戊五癸十到北方合化成火,丙三辛八在东方合化成水,乙二庚七在南合化成金,丁四壬九在西合化成木。

一六入中,天干合化,在洛书九宫中也可印证。

一入中宫,不管是顺逆飞,所有对宫皆合一,代表一元复始。

二、地支与奇数发生联系主要体现在三元三合地支十二个,在易学应用中经常把它们分成三组,这就是三元。

三元,在有的地方叫上中下三元,有的叫天地人三元。

比如在奇门遁甲中,五日为一候,正好一甲子六十个时辰,所以五是为一个单元,叫'五日换一元'。

在一气中,前面五日叫上元,中间五日叫中元,后面五日叫下元。

天干地支的来历

天干地支的来历

天⼲地⽀的来历我国现在还在⽤天⼲地⽀来纪年,如2021年是⾟丑年,天⼲有⼗个字依次顺序是甲、⼄、丙、丁、戊、⼰、庚、⾟、壬、癸,称为“⼗天⼲”。

地⽀有⼗⼆个字,依次顺序是⼦、丑、寅、卯、⾠、巳、午、未、申、⾣、戌、亥,称为“⼗⼆地⽀”我国以天⼲地⽀来循环纪年,六⼗年⼀个轮回,看上去很⿇烦,为什么⽤这种纪年⽅法,这天⼲地⽀也很难记,其实说透了很简单。

古⼈最初发明天⼲地⽀就是为了观察天象,太阳⽉亮是最容易观测的,太阳⼀明⼀暗就是⼀天,开始掰着⼿指头查,从⼀查到⼗,哦,到头了,再来⼀轮,还不⾏,再⼀轮,⽉亮圆缺刚好⼀个循环,⼀⽉产⽣了,⼀⽉分成了三旬,上、中、下旬。

那么⼗就成了天⼲,就产⽣了⼗进制,中国、外国都采⽤了⼗进制,就是⼈都是⼗根⼿指头,如果⼈要是⼗⼆根⼿指头,那我们就是⽤⼗⼆进制了。

有了⽉,就开始循环,⼀⽉⼀⽉下去,⼗⼆个⽉,⼀循环结束,就成了年,⼗⼆就成了地⽀。

⼲就是树⼲,是主要的,没有⼗个⼿指头,就没法查数了,⽀就是树枝,我国把天视为主,地为辅,所以叫天⼲地⽀,共同构成⼀年。

既然年完成了,那就开始把⼀天也按天⼲地⽀分割,把⼀天按地⽀就分为⼗⼆个时⾠,为什么不按天⼲分?⼀天分为⽩天和⿊夜,⽩天⼜以中午分为两半,晚上⽤午夜分为两半,⼗个分不成呀,所以⽤⼗⼆个,中国⽤⼗⼆个时⾠,国外⽤⼆⼗四⼩时,原理是⼀样的。

所以中国外国很多不谋⽽合,因为⼤家都是以此来观察世界的。

天⼲是⼗,地⽀是⼗⼆,它们的公倍数就是六⼗,六⼗⼀甲⼦,六⼗⼀循环,就构成了天⼲地⽀纪年法,纪⽇也是⼀样。

⽤天⼲地⽀纪年和纪⽇,我国在商周时已开始采⽤,因古籍没有完整地保存,⽬前我们不能完整串联商代的⼲⽀纪年和纪⽇。

⽬前有确切纪年的是⾃共和元年的时候(前841年),有确切纪⽇的是⾃春秋时鲁隐公三年⼆⽉⼰巳⽇(前720年2⽉10⽇)时候,两千多年,从未间断,这也是世界上记录时间最长的纪⽇法。

⾄于为什么⽤这样的名字,古⼈⽤⽣物⽣长规律来命名的天⼲地⽀这些字,这个有点复杂,每个字都有⾃⼰的意义。

天干地支的起源

天干地支的起源

天干地支的起源天干地支的起源传说天干地支是黄帝时候的大挠氏所创。

其在运用中有许多神奇的地方,这对现代人来说还是个迷!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虽然有以下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都是一个谜。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

看来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三命通会》论支干源流曰: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

昔盘古氏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

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后,先有天而后有地,由是气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其十干曰:于逢、旃蒙、柔兆、疆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蔡邕独断曰:“干,干也。

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

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是也。

”谓之天皇氏者,取其天开于子之义也;谓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于丑之义也;谓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于寅之义也。

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时始制,而地皇氏则定三辰,道分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而干支始各有所配。

人皇氏者,主不虚王,臣不虚贵,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气而有子母之分,于是干支始有所属焉。

天干地支算法范文

天干地支算法范文

天干地支算法范文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一种纪年方式,由天干和地支两个组成。

天干有十个,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算法就是利用这两个组合来计算时间、命理等各种信息。

下面是对天干地支算法的详细介绍。

天干地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37年的黄帝时代,那时人们根据天文观测和五行理论推算出了天干地支。

天干用来纪年,地支用来纪月、纪日、纪时。

天干地支的组合周期是60年,即天干和地支的组合会重复一次。

在天干地支纪年中,一般是以天干为十年一个周期,地支为十二年一个周期。

比如甲子年,就是天干中的第一个甲和地支中的第一个子组合而成。

因为天干和地支各自有十个和十二个,所以需要通过循环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天干地支纪年。

天干地支的组合不仅用于纪年,也用于纪月、纪日、纪时等。

在纪月中,地支的顺序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过程相对应。

每个地支对应一个月份,比如子对应一月,丑对应二月,以此类推。

在纪日中,天干地支的组合用来表示一天中的时辰。

以子时为起始,每隔两小时换一个地支,每隔一天换一个天干。

在命理中,根据出生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组合,可以推算出一个人的命格特点,对于预测吉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天干地支算法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在历法中被广泛使用,也涉及到许多其他方面的应用。

比如在风水学中,天干地支被用来推算出一个地方的吉凶方位,选择合适的居住位置。

在八字算命中,通过分析八个字的天干地支组合,可以推断一个人的命运、性格、婚姻等。

天干地支算法的应用目前还有很多研究和发展的空间。

一些学者将天干地支和其他的数学算法相结合,研究其在数学、物理等领域的应用。

同时,也有一些人将天干地支纳入到现代的日历系统中,进行推算和计算。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天干地支算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研究历史、文化和人类命理都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天干地支算法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一种纪年方式,通过天干和地支两个组合构成一个周期,用于计算时间、命理等各种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巴比伦的记数法说到商殷的天干地支我们一提到六十进制,就会想到一小时有六十分,一分有六十秒,一度有六十分这种六十进位制。

最早创造六十进位制的是‚巴比伦人‛。

‚巴比伦人‛这个名词包括好些同时或先后居住在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arates)之间及其流域上的一些民族。

从6000年前的苏默尔人(Sumerians),至4000年前的阿卡人(Akkadians)到2700年前的亚述人(Assyrians)(图一)。

到2600年前迦勒底人(Chaldeans)和米太斯人(Medes)所割据统治,2400年前近东地区被波斯人征服,一直到公元前64年被罗马所灭的三千多年的历史,虽然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更迭,但始终使用楔形文字。

就像我们所谓的‚中华民族‛,不是单单指汉族,还包含了蒙、藏、满、苗、彝、普米、巴门、拉祜、基诺、土家、朝鲜等少数兄弟民族,可是大部分人用的汉字一样。

对巴比伦文明和数学的了解,无论如何,都来自泥版书。

根据19世纪考古学家所发掘出的泥版书,有约300块是纯数学内容的。

在四千多年前阿卡德人用一种断面呈三角形的笔斜刻泥版,在版上按不同方向刻出楔形刻痕,因此这种文字就叫楔形文字(见图二)。

泥版在太阳下晒干(或用火烘)可以长期存留。

楔形文字的英文字cuneiform就是从拉丁文cuneus而来,而cuneus的原音就是‚楔‛或尖劈的意思。

巴比伦人发展程度最高的算术是阿卡德人的算术。

人们是怎么知道他们的记数法呢?上发现了巴比伦人的记数法,是60进位制(见图三)。

这泥版的中间从上到下有像下面的符号:可以看出它们是代表1,2,3,4,5,6,7,8,9,10,11,12和13。

这泥版书受到盐和灰尘的侵蚀,有些地方还剥落,但可以看到泥书的右边前五行是形如:很明显的这应该代表10,20,30,40,50。

可是接下来却是这样的符号:如果我们用现代的符号表示是这样:1 1,10 1,20(缺掉三个)2 2,10很自然地考古学家猜测照上面10,20,30,40,50的次序应该是代表60,70,80,(缺掉90,100,110)120和130。

是否那个1的符号也代表60呢?如果是的话,那么(1,10)就代表60+10=70。

而(1,20)是代表60+20= 80。

那个两个1并列的符号就代表60+60=120了。

很明显(2,10)是代表120+10=130。

这样的猜测是很合理,事实上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 公元前1600年间,巴比伦人已使用以60为基数(base)的数字系统。

对少于60的整数,使用1()和10()两种记号来表示。

因此要写25就表示为2×10+5,用下面符号表示:对于大过60的数,就用位置记数法。

另外一部在1854年从森开莱发掘出属于公元前1700年汉莫拉比王(Hammruabi)统治期的泥版书,上面记着一串数字,前7个是1,4,9,16,25,36,49,…后面中断。

人们看到这数列是形如:12,22,32,42,52,62,72,而猜测后来的数该是82,92,102,…一直到582。

对比泥版上这些数是(1,4)(1,21)(…2,24)直到最后是(58,1),用60进位制来看就是:(1 4)60=1×60+4=64=82(1 21)60=1×60+21=81=92(2 24)60=2×60+24=144=122(58 1)60=58×60+1=3481=592起初巴比伦人没有用什么记号来表示某一位上没有数,因此他们写的数意义是不定的。

例如可以理解为60+20= 80或者60×60+20=3620。

这主要取决于头一个符号是表示60还是3600。

由于他们没有用零的符号,往往用空出一些地方来表明那一位上没有数,这是很容易引起误解。

在2200年前亚历山大大帝征服美索不达米亚之后,巴比伦人才采用来表示‚零‛。

因此像代表(2,3,0,41)就是:2×603+3×602+41=442841但即使在这段时期也还未采用一个记号来表明最右端的一位上没有数,如同我们今日所记的20那样。

在这时期,人们得靠文件的内容,才能定出整个数字的确切数值。

对比来说我们祖先在三千多年前商代时所用的数字系统比同期巴比伦人更为先进,更为科学。

而荒谬的是一些西方学者他们相信旧大陆的几大文明都是由于西亚巴比伦的苏美尔文明的作用而产生的,中国文明是其中最后的一个,离西亚愈远,重大发明出现得愈晚,这便是文化传播循序渐进的表现。

他们胡扯的说有一支属于印度──伊朗语的草原部落,其祖先至少有一部分属于非蒙古人种,其文化是属于巴比伦的一支,他们到达黄河沿岸,带来了马和战车、各类铜器、野兽纹饰、新型艺术、象形文字,天文历法,这才产生安阳文化体现的绚丽多彩的殷代文明。

中国第一代的考古学家依靠发掘出来的实物及科学的考证对于这些由于一知半解或囿于民族偏见而竭立宣传中国文化西来说提出了这样的辩驳,指出这些西方学者‚犯生吞活剥的毛病,摭拾一鳞半爪,强为勾通,造出种种奇怪的学说。

‛‚仿佛觉得先秦二三千年间中土文化的步步进展,只是西方亚洲文化波浪之所及。

‛‚他们在中国文字的古音古形古义尚没研究出个道理来的时候,就有胆子把他与楔形文字乱比起来。

对于中国古史传说的真伪没有弄清楚就敢讨论中国文化的来源。

这些人,虽说挂了一块学者的招牌,事实上只是发挥某一偏见,逞快一时。

‛事实上由中国的甲骨文(图四)和楔形文字的形象完全不同,10岁的小孩都可以一眼分出来。

他们的记数方法的不同,也可以马上分出是不同源流,而这些所谓西方专家却看不出来,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如果要在记数方面勉强把我们的祖先和巴比伦人扯上关系。

我可以说中国人也有用六十进制,可是却不和巴比伦人相同。

这六十进制到现在中国还用,可是许多人却不知道。

商代因历法的需要,创造了一种所谓‚天干地支‛的六十循环记日法。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是一种表示顺序的符号,有十二个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中国自古以来有一种计算年、月、日的方法,即将‚天干‛与‚地支‛按顺序排列、组合,如下面的干支表。

从干、支的头一个字甲、子开始依次各取一个字,配成甲子、乙丑、丙寅、……干或支完了接着再取,直到癸亥,共取六十次。

以后又是甲子等出现了一个循环。

由于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LCM(10,12)=60,所以可知殷人在几千年前就有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李约瑟教授把这60周期比作两个互相吻合的齿轮,一个轮有12齿,另一个有10齿,这样配合成60个组合。

新的循环便又开始。

早在殷商时代就使用六十干支记日,一日一个干支名号,日复一日,循环使用,从不间断。

六十也就成了殷人一周的日数。

从这些甲子表中,又可看出他们的记旬法:从甲日起到癸日止十日是一旬,表上所列的六旬,因此甲子表也称为‚六旬表‛。

其实在夏代已有天干记日法,用甲、乙、丙、丁、……癸十个天干周而复始的来记日。

并有十天为一旬的概念。

《尚书〃皋陶谟》记夏禹的话:‚娶于涂山,辛壬癸甲。

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这是说:他娶涂山的女儿为妻,结婚时在家仅呆了辛、壬、癸、甲四天,就又出外忙于治水,后来生了儿子启,他也顾不上照拂和父爱,只有荒山野岭去测量推土。

《吕氏春秋〃勿躬》说‚大挠作甲子‛,大挠是黄帝时的史官,如果这是正确那么天干地支的使用比夏朝更早。

夏代后期的几个帝王名孔甲、胤甲、履癸想是在甲日和癸日出生,因此就附上出生的天干名。

就像《鲁宾逊漂流记》里的鲁宾逊是在‚礼拜五‛救了一个土著,不知道他的名字,以后就用礼拜五(Friday)来称呼他一样。

武甲时的一块牛胛骨上刻着完整的六十甲子(见图五),两个月合计为六十天,很可能是当时的日历。

中国甲骨文学者于省吾有藏一甲骨,他说:‚其中有一半甲骨纪事刻头,反面是干支表(图五),正面是一百七八十个字的记事刻头。

记的是帝乙、帝辛的打仗俘虏的卒帅车马盾矢和用俘首祭祀祖先的事情。

在我们所见到的已出土十多万片甲骨文之中,这是最长的一条,也是殷末最重要的一段战争文献。

‛通常在甲骨上刻的是简单句子:‚癸亥卜,今日雨?‛‚癸亥卜,甲雨?‛‚壬辰卜,王:我只(获)鹿?允只八豕。

‛甲骨卜辞一般先记卜日的‚干支‛,次记‚卜‛,再次记‚贞‛,以下便是问卜的话。

像下面‚甲辰卜贞:王宾求祖乙、祖丁、祖甲、康祖丁、武乙衣、亡尤?‛这是向列祖列宗祭祀。

商代记录一些天象(图六)还写上发生或观测的时间,虽然历史久远,只要顺着干支往上推,历史日期就清清楚楚,这是商人创用于干支法的功绩。

举例来说在《殷契佚存》第347片记载:‚癸酉日占,黄昏有日食,是吉利的吗?癸酉日占,黄昏有日食,日夕有食,佳若?癸酉贞:日夕有食,非若?‛这意思是:癸酉日占,黄昏有日食,是吉利的吗?癸酉日占,黄昏有日食,是不吉利的吗?这块记载日食的记录,人们认为是发生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比巴比伦的可靠日食记录公元前763年6月15日还要早一些。

在甲骨文中就有五次日食的记录。

甲骨卜辞也有月食的记载。

但因为没有一片是年、月、日俱备的,所以无法确定其日期。

有一块写‚旬壬申夕月有食‛即壬申这天晚上有月食,只能估计是公元前14-12世纪发生。

中国人也是最早观测到新星,在《殷墟书契后编》有记载:‚七日己巳夕总,有新大星并火‛是指七月己巳黄昏有一颗新星接近‘心宿二’。

以及还有辛未日新星消失了的记载。

(见图七)李政道教授在1993年到台湾的工业技术研究院演讲特别提起这个原始的记录。

他说‚这张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可能是Nova,也可能是Supernova的记录,它说在某月的7日‚新大星并火‛(甲骨文)。

Nova是新星,Supernova就是超新星,所以这个‚新大星‛可能是新星,也可能是超新星。

什么叫新星,一个星忽然一下子有一万倍太阳的光出来。

超新星呢,它一下子一万万倍到十万万倍太阳的光,这大能量出来后,它的光度大概过几天就下降,到一年或有的是几个月就没有了。

人因为肉眼看不到的暗星。

普通这生命期约两天,以后就是它本来的一半。

这是发生在公元前13世纪的事,我们现在很难猜出在三千多年前,到底是个新星还是个超新星。

不过至少是个新星。

而且还有另一篇甲骨文,记录是大概在一个月后这个新星已经转暗了,这是很科学也是全世界最早的记录。

‛吴浩坤、潘悠在《中国甲骨学史》写到:‚从卜辞数量看,商代卜辞有很大一部分围绕农业生产,如祭祝上帝、祖先,为了求禾、求年、为了求雨,使年成好、收获多。

其次是卜王及王妇、王子等有没有灭祸的卜辞,如卜旬、卜夕和卜上帝是否降祸、祖先是否作。

还有许多涉及征伐方国和俘获情况。

至于卜田猎、捕鱼、出入,则是为了商王游乐。

商以干支纪日,以十干为名,所以干支字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