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皇帝感慨

合集下载

正说清朝十二帝读后感

正说清朝十二帝读后感

正说清朝十二帝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正说清朝十二帝读后感(一)我读了一本书叫《正说清朝十二帝》,里面讲了清朝十二个皇帝的所作所为。

第一位皇帝是大家最熟悉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他是开国者,但他在没有当上皇帝就撒手而去了。

只留下了他的十六个儿子和还未建造好的清朝。

第二位皇帝名叫爱新觉罗·皇太极。

由于在他父亲晚年实行了一些错误政策:大量迁民、按丁编庄、清查粮食、强占田地、满汉合居,这引起辽东汉民强烈反对,皇太极平定了汉民,为清朝建立了汗马功劳。

公元1643年,仅五十二岁的皇太极悄然离世。

第三位皇帝便是爱新觉罗·福临。

年号为顺治。

福临幸运地当上了皇帝,而这位皇帝还没来得及自己处理事务就撒手人间了,那一年才24岁。

第四位皇帝是爱新觉罗·玄烨,史称康熙大帝。

他聪明过人,从除鳌拜就可以看得出。

鳌拜原是辅佐康熙的大臣,但他过于猖狂,康熙抓住他以后免了他的死刑,从宽处置。

第五位皇帝是爱新觉罗·胤禛。

年号雍正。

雍正是一代明君,但他留下许多未解之谜。

有人说雍正是篡位而不是传位的,谜终究会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第六位皇帝名叫爱新觉罗·弘历。

他25岁登基,在位60年,太上皇当了4年,享年8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了文字以后最长寿的皇帝。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

乾隆是一代明君,他和康熙、雍正一起创建了清朝“康雍乾盛世”。

第七位是一位昏庸的君主,他使清朝由盛转衰,他名叫爱新觉罗·颙焱,史称嘉庆皇帝。

第八位是道光皇帝,他叫爱新觉罗·旻宁。

在道光年间,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了《南京条约》。

第九位皇帝是咸丰帝。

在咸丰年间,清朝签订了《北京条约》,圆明园被焚掠。

第十位皇帝是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

他是昏君,就在同治年间,中国被-迫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

第十一位皇帝是光绪帝。

他在位时甲午战争失败,清朝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皇帝对钱难免俗_人生故事

皇帝对钱难免俗_人生故事

皇帝对钱难免俗皇帝富有四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公帑与私钱是不同的,不同的皇帝对钱的态度也迥然有异。

道光皇帝被欺骗道光皇帝是个吝啬至极,龙袍有个窟窿都要补上。

一天,道光皇帝发现绸裤的膝盖上破了个小洞,就让内务府去缝补一下。

补完了,道光皇帝问花了多少钱,内务府回答:三千两白银。

道光听了差点背过气去。

一个补丁竟然比一件龙袍的价格还要贵!内务府解释说:皇上的裤子是有花的湖绸,剪了几百匹绸才找到对应相配的图案,所以贵了,一般的补丁大概五两银子就够了。

道光皇帝咬咬牙,默记在心里。

话说朝臣们看到龙椅上坐着一位打补丁的皇帝,上行下效,纷纷扎破官服打上补丁。

一次,道光皇帝看到军机大臣曹文正朝服的膝盖上打着块醒目的补丁,突然问他:外面给破衣服打个补丁需要多少银子啊?曹文正一愣,看看周围的太监,发现太监们都不怀好意地瞪着他。

曹文正头皮发麻,只好往海了说:外面打一个补丁需要三钱银子。

三钱银子当时都可以买一整套普通衣服了,曹文正心想:这下大概和内务府的太监们报给道光皇帝的“工价”差不多了吧。

谁想,道光皇帝闻言惊叹道:外面就是比皇宫里便宜,我打个补丁需要五两银子呢。

曹文正一下子就懵了。

谁想,道光皇帝继续问:外面的鸡蛋多少钱一个啊?曹文正赶紧回答:臣从小有病,不能吃鸡蛋,所以不知道鸡蛋的价钱。

内务府给道光皇帝吃的鸡蛋一个多少钱呢?我们可以从光绪年间的“鸡蛋价格”佐证一下。

光绪皇帝很喜欢吃鸡蛋。

当时一个鸡蛋大概三四个铜板,但内务府的采购价格是三十两银子一个。

一次,为了炫耀,光绪还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举着鸡蛋问他的老师翁同龢:“此种贵物,师傅亦尝食否?”听到皇上这样发问,在场负责“政府采购”的那些官员,后背心的冷汗都冒出来了。

如果翁老师说出了鸡蛋的实价,他们中饱私囊的事岂不就穿帮了?庆幸的是,翁同龢吸取了曹文正的教训,赶紧推脱说:“臣家中或遇祭祀大典,偶一用之,否则不敢也。

”一听翁同龢这样回答,那帮采购官员心里的石头算落了地。

历史趣谈:咸丰皇帝 大清王朝最为昏庸风流的皇帝

历史趣谈:咸丰皇帝 大清王朝最为昏庸风流的皇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咸丰皇帝大清王朝最为昏庸风流的皇帝
导语:大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总共历经了276年,共有十二位皇帝,那在这十二位皇帝当中,谁是最为昏庸无能且风流的皇帝呢?嘟
大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总共历经了276年,共有十二位皇帝,那在这十二位皇帝当中,谁是最为昏庸无能且风流的皇帝呢?嘟嘴翻看完清朝十二个皇帝的简历后,觉得咸丰皇帝是最为昏庸无能且风流的皇帝,那他是怎么个昏庸与风流?
咸丰皇帝,名为爱新觉罗·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入关定都北京的第七位皇帝,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子,他是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掌握实权的皇帝。

詝,是智慧,知识的意思,看来道光皇帝对咸丰还是寄予了厚望的,可惜的是,他配不起这个名字,也负了大清的江山!
道光皇帝在立储这件事情上,摇摆不定,咸丰的老师杜受田非常希望咸丰能当上皇太子,但是咸丰却处处不如他的六弟奕,于是杜受田教导咸丰说,你是万不敌奕的,你可以与他一比便是仁与孝!道光皇帝带众皇子狩猎时,皇六子奕收获累累,道光喜,直夸奕文武双全,而这时皇四子奕詝却一箭未发,道光问其故,皇四子说,现在正是春天,鸟兽孳育,不忍伤害它们,道光皇帝大悦,觉得一个皇帝一定要有这样的仁厚之心,他对皇四子就非常有好感了!后来道光晚年,道帝再对他们两个进行了测试,皇六子奕很有才干与能力,对国家的管理很有自己的想法与谋略,而皇四子,却伏地流涕,痛切异常,希望皇父健康长寿,道光见到此状,觉得皇四子仁孝俱备,是一个好帝王的象征,终于下定了决心,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就这样,阴错阳差,无才无能,且跛足的奕詝通过“装仁”与“装孝”,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只能说,道光皇帝的眼光真好!
生活常识分享。

苦命天子 咸丰皇帝奕詝读后感

苦命天子 咸丰皇帝奕詝读后感

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读后感《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读后感》《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读后感》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历史传记,讲述了清朝咸丰皇帝的一生。

通过对这位苦命天子的描写,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所面临的困境和痛苦,也对他的人格魅力和智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咸丰皇帝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内忧外患的时期,国家面临着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内部的混乱不安。

书中详细描述了他的政治决策和对内外事务的处理,展现了他作为一个皇帝所面临的压力和矛盾。

他的统治时期正好赶上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这些事件对他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咸丰皇帝作为人,也是一个备受痛苦和困扰的存在。

他的个人生活充满了悲剧,先是娶了心爱的妃子崇庆皇后后不久,她便早逝,给了咸丰帝沉重的打击。

然后,他又陷入了后宫内斗的漩涡之中,妃嫔之间的明争暗斗使得他倍感压力。

此外,咸丰帝也为自己的子嗣问题所困扰,他一直没有合适的继承人,这让他的统治更加艰难。

然而,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和痛苦,咸丰皇帝依然展现出了他的智慧和勇气。

他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国家的利益,努力推动现代化建设,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他还勇敢地面对困境,坚持自己的原则,维护国家的尊严。

通过阅读《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我们可以对咸丰帝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他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人,但他在悲剧中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让人钦佩。

他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困厄,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国家的未来奋斗。

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

总而言之,《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读后感》唤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也让我对咸丰帝这位苦命天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但也是对人性和智慧的一次探索。

阅读这本书让我思考了很多,也让我更加珍惜和理解现在的幸福生活。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给所有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的书籍。

清朝皇帝读后感

清朝皇帝读后感

清朝皇帝读后感导语:清朝皇帝读后感(一)说到清朝的皇帝,挂在嘴边的无非就是康熙、雍正、乾隆等。

在我们自己的心目中清朝是一个不争气的时代,它葬送了我们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它埋没了我们华夏民族的荣誉与自豪。

所以从内心来说,对清朝是排斥的,对清廷是痛恨的。

唐代的繁荣,汉朝的安宁,似乎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事情。

就连残暴的秦始皇也有着他令人欣慰的一面,中华民族的统一有他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朝皇帝那些事儿》拣选清朝皇帝生活片断,通过紫禁城中的生活细节描摹不为人知的帝王隐秘,展示权力塔尖上的皇帝们的悲喜人生,我们会发现生活幸福与地位身份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关系。

《清朝那些事儿》大体以时间为顺序,全方位的介绍了清朝各个年代的政治、军事、制度、文化、艺术乃至礼仪、饮食文化等。

它主要分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篇、清太宗皇太极篇、清世祖顺治篇、清圣祖康熙篇、清世宗雍正篇、清高宗乾隆篇、清仁宗嘉庆篇、清宣宗道光篇、清文宗咸丰篇、慈禧篇、清穆宗同治篇、清德宗光绪篇、宣统篇和大清杂谈十部分。

但每部分的时间顺序并不十分鲜明,且许多故事是发生在那个年代但跟当时的皇帝没多大关系,还有一些是讲一些着名历史人物的事儿。

以正史为第一手材料,以小说的文本方式,这本书详尽讲述了一个个短小却血脉清晰的故事。

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又分门别类地堆积起每个君王时代的逸闻秘史,系统又完整,塑成了一个个君王清晰立体的帝王生涯轮廓。

局部文本貌似戏说,却有铁的史实为依据。

一个逝去时代的缤纷史实,无论宏大或卑琐,全都清晰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视域中。

尽管文中对于各类事实描述的并不详尽,作者的初衷也就是作为老百姓的历史常识的推介,但却让我们对大清的概貌有了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生动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面貌。

但这本书里几乎没有作者自己的鲜明的见解,给人的感觉就是单纯的把一些史料进行整合,有些故事在其他材料中早已出现过,而有些故事作者并不能保证它的真实性,也就是说这些故事到底是出自正史,野史还是民间传说我们不得而知。

咸丰皇帝自杀前的眼泪 咸丰帝死前为何流泪

咸丰皇帝自杀前的眼泪 咸丰帝死前为何流泪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咸丰皇帝自杀前的眼泪咸丰帝死前为何流泪
导语:咸丰十一年三月壬辰,“鬼子六”奕訢的奏折引起了咸丰皇帝的注意,奏折大意是想到热河来看看兄长,叩问起居,希望能够得到批准。

咸丰看了以
咸丰十一年三月壬辰,“鬼子六”奕訢的奏折引起了咸丰皇帝的注意,奏折大意是想到热河来看看兄长,叩问起居,希望能够得到批准。

咸丰看了以后,亲笔回信,内容如下:“别经半载,时思握手而谈。

惟近日咳嗽不止,时有红痰,尚须静摄,未宜多言,且俟秋间再为面话。

”然而,恭亲王万万没想到,秋日里等来的不是兄长的召唤,却是兄长的死讯,三十一岁,刚过而立之年,便撒手人寰了。

其实刚到木兰的时候,咸丰已经被查出患上了肺结核,症状是咳痰、咯血、消瘦、乏力等,这个病相当棘手,太医们一点把握都没有,面对如此窘境,是个正常人就应该静养才对。

可咸丰却不这么想,他挣扎了一会后选择了自杀。

这个自杀并不是跳井上吊这样的自杀,而是一种间接的自杀,帝王总有帝王的死法嘛:他借酒消愁,狂饮无度,使已经千疮百孔的肺更加不堪重负;此外,还天天不忘看戏、翻牌子,夜夜笙歌、荒淫无度,一连串的行为导致病情越来越重,秋七月癸卯,终于如愿解脱,离开了江河日下的大清国,徒留孤儿寡母在灵前哭泣。

皇帝这个职位多少人争着抢着求之不得,可咸丰反其道而行之,得知自己身患重症后,好好风流了一把,火急火燎地希望自己早日殉职。

那么问题来了,咸丰干嘛想不开,非要如此呢?常言道:好死不如赖活着,能多活一天是一天,不为自己考虑也该为妻儿考虑,祖宗把江山传给了你,就指望你这样?咸丰不是没有这般考虑过,只是实在是因为命苦,苦到让人绝望,抛家弃子。

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皇帝的故事】咸丰的故事(2)

【清朝皇帝的故事】咸丰的故事(2)

咸丰的故事(2)既然皇宫之内宫禁森严,难近汉族女色,那就常住于圆明园吧!反正皇帝驻跸圆明园也是祖制。

许指严在《十叶野闻》中,即指出了咸丰帝常住圆明园的真意所在:“文宗厌宫禁之严守祖制,不得纵情声色,用托言因疾颐养,多延园居时日。

”咸丰五年年初,清政府彻底镇压了太平军的北伐军。

同年春天,咸丰帝即欲前往圆明园游憩,福建道监察御史薛鸣皋上奏谏止。

咸丰帝发怒了,要抖一抖皇帝的威风。

他不但拒谏饰非,命将薛鸣皋交部议处,而且特别为此颁谕称:清朝皇帝在圆明园办事,本系祖制,近年来因军务未竣,故朕从未临幸园内,“朕兢业之心,中外臣民所共喻”。

此外,咸丰帝还颇有些强词夺理地申辩说,自己若是为了贪图安逸,即使燕处宫中亦同样可以自耽逸乐,何必临幸御园才萌生怠荒的念头呢?自己无论在皇宫之内,还是在圆明园之内,是“同一敬畏,同一忧勤”。

咸丰争帝位的故事道光晚年,传位大事一直没定,在钟爱的六皇子和素以"贤德"闻名的"四阿哥"之间,犹豫不决。

当时担任上书房总师傅、四阿哥老师的是山东滨州人杜受田,杜受田考取过榜眼,老实稳重,博学多才,谋略过人。

他窥探到皇上的心意,万分焦虑,从自身利益考虑,必须全力帮助自己的学生。

一次,道光皇帝命各位皇子到南苑打猎,实际是试一试皇子们的武艺怎样。

按清朝惯例,皇子读书时外出须向老师请假。

杜受田沉思良久,向四阿哥耳语:"阿哥到猎场以后,只管坐在那里看别人打猎,自己千万不要发一枪一箭,同时约束手下的奴仆随从不得捕杀生灵。

回来的时候,皇帝一定会问起原因,你可以回答说:"现在时初春,正是鸟兽孕育繁衍的时候,我不忍心伤害它们,这样也和"天和"相悖呀。

"千万记住不要用自己的短处和兄弟们争高低。

" 当天狩猎结束,六阿哥所获猎物最多,只有四阿哥默坐,随从也垂手侍立。

皇上询问缘故,四阿哥就把杜受田教的话说了一遍。

道光皇帝龙颜大悦,对身边的大臣说:"这才是君主之度。

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

读<<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有感班级:11财管504 学号:1131062016 姓名:葛桑桑咸丰皇帝,一个苦命的天子,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却享受不了平凡人的幸福。

或许一个和平年代的傀儡皇帝都比他过的舒服,而他偏偏生活在一个动乱的社会。

太平天国的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其中还有天地会、捻军的造反……各种动荡都蜂拥而至,而作为天子的咸丰却一无是处,在古人所谓的而立之年却命归黄泉,这又是何等的悲哀。

该书是茅海建教授写咸丰皇帝在动荡年间的一生。

在《苦命天子》中,作者用十分细腻的笔法,拨动了传主,很好的写出咸丰皇帝的心灵。

让我们深刻体会一个皇帝的悲哀。

第一章:皇四子与皇六子该章主要讲述道光皇帝在众多儿子中最终选择了皇四子奕詝为继承人。

道光皇帝曾有三个儿子但都不幸身亡,直到1831年奕詝出身。

(由于皇四子是有道光最为宠爱的新皇后钮钴禄氏所生之子,道光对他便更是宠爱。

)奕詝也可谓是福星,在他出生后,道光皇帝又多了5个儿子。

天有不测风云,此时的道光年事已高,立位之事则成为道光烦心之事。

由于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都还小不能担当重任,皇五子性格不稳,言行浮躁,所以皇位之人就在皇四子与皇六子之间抉择。

经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道光认为奕詝与自己有相似之处,并且他老成持重贤慧,最终平庸的奕詝继承了大统。

第二章良师荩臣杜受田该章讲述了杜受田是皇四子登位的直接影响人。

他极其受道光皇帝与咸丰皇帝的青睐。

杜受田山东滨州人崇尚儒家,1835年奉旨入值上书房担任皇四子奕詝的老师。

三年之内飞黄腾达,官位不断上升。

杜受田在教皇四子读书之时便有心将皇四子推上皇位,面对强大的竞争者皇六子,杜受田想尽办法使平庸的皇四子脱颖而出。

最终通过“仁”“孝”击败皇六子。

若不是杜受田的指导,皇位继承人是谁还将是未知数。

因此,在咸丰继位后,他十分听从杜受田,并且不断让老师升官位。

为了报答老师的恩情也是对他的一种依赖。

到杜受田死了后,咸丰十分的伤心,在动荡的时期让他无时无刻的想到老师。

咸丰皇帝简介

咸丰皇帝简介

咸丰皇帝简介篇一:咸丰皇帝的简介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咸丰皇帝的的年号,是期望天下丰衣足食的意思。

这在当时只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咸丰皇帝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将不国的严重局面,而他却无胆识,无远谋,无才能,无作为。

咸丰所在的____年里,最明显的三个特点就是”错,错,错”!咸丰皇帝得第一错是错坐上皇帝的宝座,第二错是皇都北京,第三错是错顾了顾命大臣。

咸丰做了十一年的皇帝显然是一个历史的错误!这不仅让我们想到陆游的《钗头凤》中感叹差错凄惨的爱情:“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人物简介:奕詝(1831-1861)即清文宗,通称为咸丰帝,咸丰帝(1850_1861在位):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道光十一年(18____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帝第四子也,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道光二十六年,道光帝用立储家法,书名缄藏。

道光三十年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宣召大臣示朱笔,立其为皇太子。

宣宗逝世后,己未,咸丰帝即位,颁诏覃恩,以第二年为咸丰元年。

在位期间,内外交困,太平天国起义如火如荼之际,又遭遇英法联军侵略__,他依靠湘军,抑制住了太平天国起义进一步的扩张。

对英法联军,他也派兵抵抗了,但是乏力,最后失败,以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告终。

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在承德病故。

在位____年。

卒谥“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庙号文宗。

葬河北遵化的清东陵之定陵。

由于咸丰皇帝继位之后,处于满清王朝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此时的满清王朝已然千疮百孔,无力回天。

所以,咸丰帝没有他祖先乾隆、康熙帝那样有很大的作为。

再加上他平时喜爱酒色,而且又有一个聪明勇敢的六弟奕,人们对他的继位产生了很大的怀疑。

以下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几个继位版本。

遮其短处,巧斗奕道光帝生育过八个儿子,但论年龄、资质,能被选为皇储的阿哥。

咸丰皇帝为啥死得那么早只活了三十岁

咸丰皇帝为啥死得那么早只活了三十岁

咸丰皇帝为啥死得那么早只活了三十岁
咸丰皇帝是死于肺病,他当政十年,飞蝗七载,英法联军又强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内忧外患使咸丰长期以来忧心忡忡,咸丰十一年八月死的,死的时候31岁。

咸丰皇帝有四大不良癖好:贪美色:咸丰帝诏入宫中,最为眷爱,国难当头,他却依然沉浸于美色,不思进取。

贪丝竹:他把一个戏班挪到承德,上午唱叫花唱,下午要清唱,天冷在屋子里演,夏天在如意洲演出,每天乐不思蜀,咸丰逃往热河避祸时,还不忘在行宫召集戏班为他演唱。

贪美酒:咸丰贪杯,一饮即醉,而且大耍酒疯,野史记载:文宗嗜饮,每醉必盛怒,每怒必有一二内侍或宫女遭殃,其甚则虽所宠爱者,亦遭戮辱。

贪鸦片:咸丰即位不久,违背祖训,吸上鸦片,并美其名曰“益寿如意膏”。

而且咸丰在热河期间常常吸食鸦片来刺激自己、麻醉自己。

茅海建咸丰皇帝读后感

茅海建咸丰皇帝读后感

茅海建咸丰皇帝读后感读了茅海建写的关于咸丰皇帝的书啊,那可真是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晚清那个乱哄哄又挺让人揪心的时代的大门。

咱先说说咸丰皇帝这个人吧。

在没读之前,对他就停留在历史课本上那干巴巴的几句描述。

可这书一读啊,咸丰就像从历史的迷雾里走出来站在你面前的一个挺复杂的人。

从他刚登基开始,那场面就感觉是赶鸭子上架。

整个国家已经是千疮百孔的样子,到处都是问题,就像一个四处漏风的破房子。

咸丰呢,可能一开始也是雄心勃勃的,想当个好皇帝,把这烂摊子收拾好。

但是吧,他面临的那些事儿可太棘手了。

国内太平天国运动闹得那叫一个凶,就像一团野火在大地上烧起来,怎么扑都扑不灭。

外面呢,列强还虎视眈眈的,一个劲儿地想从清朝身上咬下块肉来。

咸丰夹在中间,那压力可想而知,就像个夹心饼干里可怜的馅儿。

他在处理这些事儿的时候,感觉就有点力不从心。

比如说用人吧,有时候是病急乱投医,今天信这个大臣,明天又觉得那个大臣不行。

这让底下的人也摸不着头脑,整个朝廷就像一艘没方向的船,在惊涛骇浪里瞎晃悠。

不过呢,他也不是完全没机会。

有些时候,如果他能更果断一点,更有远见一点,说不定清朝还能多喘几口气。

但他没有啊,在面对一些重大决策的时候,总是犹犹豫豫的。

就像你站在十字路口,想往左走又想往右走,结果时间就这么浪费了,机会也溜走了。

读这本书还让我特别感慨那个时代的无奈。

咸丰皇帝虽然坐在龙椅上,可感觉他更像是命运的棋子。

整个清朝就像一个巨大的怪兽,已经病入膏肓,不是一个皇帝的力量就能挽救的。

但咸丰也不是完全无辜的,他自身的那些弱点和决策上的失误,也加速了清朝的衰败。

总之呢,读完这本书就像是跟着咸丰皇帝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又有点悲哀的旅程。

让我对晚清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明白了一个时代的命运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是无数的人和事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咸丰帝诗词

咸丰帝诗词

咸丰帝诗词
咸丰帝,那可是清朝的一位皇帝啊!你想想,身为皇帝,他的诗词
会是怎样的呢?是充满着皇家的威严,还是蕴含着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纠结?
就比如说他写的那首,“猛拍栏杆思往事,一场春梦不分明。

”这得
多无奈啊!就好像咱们平常人,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回想过去的
种种,满心的感慨却说不清楚,这不就是咸丰帝的那种迷茫和困惑吗?
还有中的“万里碧空净,仙桥鹊架成。

”这描绘的画面多美啊,难道
你就不好奇他在写这诗句的时候,心里在想着啥?是不是也像咱们看
到美丽景色时,心里充满了欢喜和赞叹。

你说,他在皇位上,面对那么多的烦心事,为啥还能写出这样的诗词?难道是诗词成了他逃避现实的避风港?
我觉得啊,咸丰帝的诗词就像是一扇窗户,让咱们能窥见他不为人
知的一面。

通过这些诗词,能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也能体会到他作
为皇帝的那份孤独和压力。

咸丰帝的诗词

咸丰帝的诗词

咸丰帝的诗词
咸丰帝,这位清朝的帝王,您能想象他在诗词世界中有着怎样的一
番天地吗?
我跟您说,他的诗词就像是一幅古老而神秘的画卷,缓缓展开时,
能让您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比如说他写的那首,“山川依旧岁
时迁,独立高峰思渺然。

”这简单的几句,难道不就像我们站在高山之巅,望着脚下的苍茫大地,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吗?
再瞧瞧他的,“春风拂面意融融,花影摇曳绿草丛。

”这描绘的春日
景象,难道不像您在一个温暖的午后,漫步在花园中所见到的那般美
好吗?
有人说,咸丰帝的诗词不够大气磅礴,可我倒想问,大气磅礴就一
定是好诗词的唯一标准吗?他的诗词中那种细腻的情感,对生活的点
滴感悟,难道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吗?
就像我们品尝一杯清茶,初尝时或许平淡,但慢慢回味,却能感受
到其中的幽香。

咸丰帝的诗词不也是如此吗?
在我看来,咸丰帝的诗词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们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也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通过临终托孤和两道遗诏,看咸丰帝的智慧人生

通过临终托孤和两道遗诏,看咸丰帝的智慧人生

通过临终托孤和两道遗诏,看咸丰帝的智慧人生前言:联想咸丰时期朝廷面临的困窘,很多人感觉把“智慧人生”和咸丰皇帝连在一起有点格格不入,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平庸”、“无能”,可事实上,咸丰继位时,他接手的本就是一个“烂摊子”。

从乾隆晚期开始,大清已经呈现出“日落西山”之兆,人口暴增、土地集中、官吏腐败等问题都愈发尖锐,在经过嘉庆和道光两任“三好生”之后,大清的颓势更加明显,咸丰想凭一己之力去力挽狂澜很不现实,可他还是做了,而且是尽自己所能去做了,只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落得郁郁而终。

临终前,咸丰留下两道遗诏,两道遗诏简短明了,却将咸丰帝的智慧和谋略展现的淋漓尽致临终托孤从逃至避暑山庄,尤其是批准签署《北京条约》之后,身心受挫的咸丰帝开始沉迷于酒色声乐,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最终病倒。

咸丰十一年六月初九,是咸丰帝的生日,肃顺竭力操办,想为皇帝“冲冲喜”,可是喧嚣吵杂的环境将咸丰帝折腾的精疲力尽,最后直接昏了过去,之后就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夜,昏迷了很长时间的咸丰突然苏醒,表示要安排后事——立太子。

从雍正帝开始,创立了“密匣立储”制度,就是一纸双份写下继承人,一份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一份留在皇帝身上,在皇帝去世后,两份诏书对照无误就可立新君。

可是乾隆年间乾清宫发生过一场大火,把匾额给烧了;到了嘉庆年间,闹事的天理教又一度攻入皇宫,让皇帝感觉“密匣立储”很不安全,于是,又开始了指定接班人,就像道光,嘉庆是突然暴毙于避暑山庄(民间传闻是被雷劈死),根本没找到皇帝遗诏,是皇后下的懿旨将道光推到皇位;而道光在病危时还在考察各皇子呢,也没有提前“立储”。

现在轮到咸丰就更好办了,因为他只有一个皇子载淳,舍他其谁?一听说要立太子,肃顺等人赶紧拿来纸笔,请皇上亲笔写下上谕,可咸丰表示无力书写,就由军机大臣代笔,两道遗诏就此产生:遗诏一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上谕:皇长子载淳着立为皇太子。

特谕遗诏二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朱笔:皇长子载淳现立为皇太子。

咸丰帝清朝末代封建皇帝

咸丰帝清朝末代封建皇帝

咸丰帝清朝末代封建皇帝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而在清朝的末年,咸丰帝作为清朝的最后一位封建皇帝,承担了执政的重任。

本文将以咸丰帝为主题,探讨他在清朝末年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对清朝未来的影响。

一、咸丰帝的背景与继位咸丰帝,原名奕詝,是道光帝的第四子,也是道光帝唯一一个亲自教育的儿子。

他于1851年继位,时年19岁。

继位之初,咸丰帝面临着政治不稳定和军阀割据的局面。

作为一位年轻而缺乏实践经验的皇帝,咸丰帝在这个关键时刻需要面对诸多困境。

二、政治困境与改革措施清朝末年,国家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农民起义的波及以及内外交困等多个问题。

咸丰帝在面对这些困境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首先,他试图推行新农政策,以改善农民生活。

同时,他还加强了对外交的控制,并对内控制大臣参与政局的权力。

此外,他还尝试通过文化教育改革来加强国家实力。

然而,受制于时期背景和封建体制的制约,这些改革都未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三、社会困境与民生问题咸丰帝在位期间,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矛盾和困境。

农民起义以及饥荒等问题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的局面,给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挑战。

咸丰帝尽力采取政策来缓解这些问题,但时局已经难以挽回。

四、文化困境与封建体制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封建体制的限制与束缚也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困境。

虽然咸丰帝意识到了必须进行文化教育的改革,但由于封建体制对先进思想的抑制,改革的进程缓慢。

加之清末的政治动荡和军阀割据,咸丰帝的改革计划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对清朝末年与未来的影响咸丰帝作为清朝末代封建皇帝,他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不可谓不大。

他的改革措施虽然未能带来根本性的解决,但对于清朝未来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统治时期,客观上加速了清朝的衰落,为中国历史的变局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结语咸丰帝作为清朝末代封建皇帝,面临着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困境。

他在困境中试图进行改革,但受限于时代背景和封建体制的制约,这些改革未能带来根本的变革。

百家讲坛-咸丰皇帝

百家讲坛-咸丰皇帝

苦命皇帝咸丰(1)谁是太子讲稿公元1850年,清朝道光皇帝逝世,四子爱新觉罗.奕詝即位,年号咸丰。

这位年轻人的命运,由此发生了转折,度过了极其不幸的一生。

他虽然贵为天子,却面临着中国前所未有的危局;他虽有心拯救国家于危难,却难施回天之力。

我们甚至可以假设,如果当年继承皇位的不是咸丰皇帝,那么,以后的中国近代史必将重写。

中国是否会走上另一条发展道路也未可知,然而历史终究无法重新来过,在那个风雨飘摇,江河日下的时代,清朝的命运交给了咸丰皇帝。

那么从此,这个国家与民族所有的荣辱沉浮都与他的命运相关联,然而在最初的最初,这个选择其实是由道光皇帝来决定的。

那么,道光为什么要选择咸丰皇帝来继承皇位?在这个清朝第一家庭里,究竟埋藏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无奈?道光十一年四月十二日,道光皇帝接到一个噩耗,痛苦失声,太监立即响应,很快养心殿内外哭声一片。

原来道光皇帝的长子——奕纬死了。

道光皇帝的长子奕纬是丫头生的,是道光皇帝做皇子的时候,跟手下的一个叫纳喇氏的使唤丫头生的。

这本来是偷偷摸摸的事,说起来不体面,孩子一出生,就露馅了,道光羞愧得简直羞愧得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大家说,道光这个人比较古板也比较规矩的一个人,他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呢?道光是没脸见人了,但是把道光的爸爸嘉庆皇帝给乐坏了,这是第一个孙子,自己当爷爷了,所以嘉庆皇帝做主,封纳喇氏为道光的侧福晋,就是妾。

他们俩就不用偷偷摸摸的了,但是呢,纳喇氏再也没有生育,很显然,道光对她耿耿于怀,再不亲近她了。

道光不喜欢纳喇氏,对长子奕纬也没有好感,十分交淡。

奕纬的爵位是贝勒,这个爵位还是爷爷嘉庆皇帝过六十大寿的时候赏的。

爷爷死了,自己的爸爸继位当皇帝,但是一点恩典不给儿子,奕纬难免心中愤愤不平。

不过从道光九年开始,奕纬忽然大受重视,道光皇帝一改冷淡的态度,经常过问奕纬的功课,不断命令老师对奕纬要严格要求。

原来,道光皇帝的次子、三子相继夭折,奕纬成了独生子。

咸丰皇帝是个怎样的人

咸丰皇帝是个怎样的人

咸丰皇帝是个怎样的人咸丰皇帝作为清朝末期的一位皇帝,对于这个伤痕累累的国家,他有什么挽救的政策吗?人们对于他做出了怎样的评价,他是一个好皇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咸丰皇帝的为人,希望大家喜欢!咸丰皇帝的为人咸丰皇帝是一个勤于政事的人,自他登基后他有很多的举措,改革的力度很大,可是因为他是一个皇帝,人们更多地从他执政的效果来判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清朝的末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咸丰皇帝作为这一时期的皇帝肩负着很大的重任。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在兴起,咸丰皇帝的经历全在太平天国运动上,没想到内患还没解决,外忧接踵而来,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向中国宣战,俄国乘机打劫,咸丰皇帝在列强的剥削下妥协了,签署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因此咸丰皇帝是一个没有才能的人。

当国库日益空虚,民不聊生,列强侵犯的时候咸丰皇帝没有对策,反而沉浸在美色中。

广招秀女,不管政事和人民的安危,自己独自享乐,所以咸丰皇帝是一个没有作为的人。

在1860年的时候英国和法国两大国家在中国登陆,咸丰皇帝很慌张,携带着自己的妃子和众多人一起逃到避暑山庄避暑,丝毫没有对抗外敌的对策。

在这次逃亡的过程时间里,英国和法国把圆明园烧毁,他没有办法,也不愿意回到京城去面对。

直到一年以后咸丰皇帝自己生了重病而亡。

所以咸丰皇帝是一个没有胆识的人。

从史料记载的关于咸丰皇帝的事迹,可以看出咸丰皇帝是一个心里渴望做大事却丝毫没有行动的人,所以他在世人的眼中无能无才,没有作为也没有胆识。

咸丰皇帝是个好皇帝吗中国的古代有很多的皇帝,这些皇帝被后人相互比较着,清朝有很多成功的皇帝,比如康熙和乾隆,比起他们,咸丰皇帝的能力是在是不尽人意。

比起康熙的英勇奋战,咸丰皇帝甚至在敌人来临之前自己先跑了,他更没有乾隆皇帝的有勇有谋。

他在后人的眼里甚至不及他的父亲道光皇帝,因为虽然他的父亲也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但是道光皇帝一直在努力,咸丰皇帝连努力的心都没有,即便努力了也毫无成就。

咸丰皇帝在位的时间不是很长,却将中国的历史从此改变,他的无能无才导致中国更加地悲剧,所以在世人的眼中他不算是一位好皇帝。

【doc】从扣押巴夏礼看咸丰帝的“天朝”梦

【doc】从扣押巴夏礼看咸丰帝的“天朝”梦

从扣押巴夏礼看咸丰帝的“天朝”梦第29卷第3期V o1.29No.3开封教育学院学Jo.malofKaifengInstituteofEducation2009年9月20日Sep.202009从扣押巴夏礼看咸丰帝的"天朝''梦赵占清(开封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河南开封475004)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和英法联军在通州谈判.咸丰帝在谈判中"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其根本原因就是他麻木不仁,依旧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昧于国际形势,更无国际法观念.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清政府被迫释放巴夏礼等人,联军焚毁圆明园以示报复.关键词:巴夏礼;咸丰帝;圆明园中图分类号:K25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08—9640(2009)03—0038一O4 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咸丰帝急忙派钦差大臣桂良谈判乞和.英国外交官巴夏礼出任联军谈判代表,他以战胜者的傲慢姿态,恃强要挟,咄咄逼人,提出增加军费赔偿,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带兵进京换约等条件.桂良等人"或正言折服,或缓词劝导……舌敝唇焦,计穷力竭."l】咸丰帝接报后,指示桂良:可准许天津通商,"暂示羁縻";至于英法索赔军费各二百万两白银,清政府当时根本无力筹措,而且即使有此现银,也不愿意立即付给.因为"城下之盟,古之所耻,若再缅颜奉币,则中国尚有人耶!"至于带兵进京换约一条,"断断不能应许."在咸丰帝看来,"若既经议抚,何必拥兵,若拥兵而来,显怀莫测.即使迁就进京,必仍有断难应允之条款,彼时欲战不能,欲允不可.况陆续潜来之夷队,虽有兵而不能阻,煽惑依附之匪类,虽严示而不能禁.大患切肤,一决即内溃于心,京师重地,尚可问乎?"…【I可见,在成丰帝的意识中,与英,法等"外夷"交涉时,最重要的是维护大清舱而和天朝体制. 他可以答应增开商埠,因为这是"羁縻"外夷的手段,甚至是"恩典";他可以答应赔款,但不能当时付清,因为关乎脸面,保全脸面的办法是赔款可在达成条约后两月内在天津缴清….他绝对不能答应的是"带兵进京换约".其实咸丰帝一直对两年前的《天津条约》中"公使驻京"条款如鲠在喉,他深恐外国公使驻京会带来不测的肘腋之变,更担心会损害自己的尊严和声威,他甚至幻想以准许天津通商为交换条件,取消该条款.如今"夷酋"巴夏礼竞要求带兵进京换约,恰恰触动了咸丰帝的隐痛,他严厉斥责巴夏礼"惊吠狂嗥","猖狂已极,是何情理?"明确表示"无论如何,断断不能允准."[21咸丰帝也做了继续开战的准备.在另一道上谕中,他要"亲统六师……以伸天讨,而张挞伐"…㈣并设想战胜敌人后,要表现出宽宏气度:"朕仰承天眷,抚有中华,中外臣民,一视同仁.""该领事等如能憬悟,各就范围,就使议定各口通商之外,欲再添立埠头,酌给资本等等稍近情理之件,中国亦必俯赐曲从,与之罢兵息战,开关互市,同享升平乐利之福."l1l(p49'咸丰帝张口闭口"天讨","天眷",自以为是地要"替天行道".可惜他的"俯赐"施恩和"一视同仁"只是荒唐可笑的一厢情愿,充分暴露了他的自高自大和颟顸无知.由于双方分歧极大,所以谈判很快破裂.英法联军遂由河西务进犯通州,威逼北京.咸丰帝一面命令僧格林沁率部在张家湾防堵,一面于9月10日改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前往通州与英,法谈判议和.英国专使额尔金,法国专使葛罗委派外交参赞巴夏礼为谈判代表,带领随从,卫兵,一行共39人,于9月15日入通州城谈判.在英法联军进犯京津过程中充当英方翻译和谈判代表的巴夏礼,在清朝官员面前表现得傲慢无理,"言辞狂悖",早已令此前与之谈判的桂良等人怀有怨恨之意,并认定其乃"主事之人",额尔金惟其言语是听.9月14日,咸丰皇帝在给钦差大臣载垣的谕旨中,明确指示:"(夷)万分狂悖,和议必不能成,惟有与之决战……巴夏礼,威妥玛等系该夷谋主,闻明常亦暗随在内,即着收稿日期:2009—03—18作者简介:赵占清(1973一),男(汉族),河南许昌人,开封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中西文41:x~J比.38?将各该夷及随从人等,羁留在通,毋令折回,以杜奸计,他日战后议抚,再行放还.若不能羁禁巴夏礼等,令其全数回河西务,亦无不可,断不准去留任意,有碍战局."【ll()由此可见,在通州谈判前,咸丰皇帝已有意相机扣押巴夏礼.他是以"擒贼先擒王"的传统逻辑考虑问题:既然认定"和议必不能成",而且巴夏礼为"谋主",那么扣押巴夏礼就可以杜其奸计,进一步打乱英法联军的阵脚,缓和局势.然而由于对战局实在没有把握,咸丰帝又留下了"令其全数回河西务,亦无不可"的回旋余地.很明显,虽然谈判前咸丰帝有羁禁"谋主"巴夏礼的意图,然而其态度尚模棱两可,并未下定决心.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上谕中,咸丰皇帝还指示载垣,谈判时"恐该夷以宾礼自居,长其骄傲",所以不必接见巴夏礼,只遣下属与之辩驳,"以崇天朝体制".l1嘟)——敌兵压境,情势危急,咸丰皇帝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天朝体制",这种虚文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根本行不通.载垣等主持的通州谈判同样艰难.巴夏礼蛮横坚持天津谈判时的条件,依旧"狂悖无礼".载垣等手中并无底牌,他们深知如果开战,依靠僧格林沁"实系毫无把握,并距京甚近,实有投鼠忌器之虑"I】)最终不得不接受了英法所提的条件,并奏报咸丰帝. 咸丰帝迫于严峻的形势,只得一一照准,甚至连此前"断断不能允准"的"带兵进京换约"也被批准了.真是步步退让,徒唤奈何!正当咸丰帝和载垣等人以为和议已经达成,所有问题已经解决时,又生枝节.9月17日,巴夏礼突然提出要求:他本人要向大清皇帝亲递和约并且不行跪拜大礼.载垣等认为以前的会晤中并无此说法,且先前美,俄两国也无此先例,遂表示"此事关系国体,万难允许."『1J(m巴夏礼则认为亲递国书乃国际惯例,不必列入谈判内容,声称不许亲递国书,即是中国不愿和好.…㈣双方各执己见,相持不决,载垣等飞报咸丰帝.咸丰帝指示:"(亲递国书一事)国体所存,万难允许……如欲亲递国书,必须按照中国礼节,拜跪如仪,方可允行……设该夷固执前说,不知悔悟,惟有与之决战."fl_(同时谕令僧格林沁:"如果夷酋能遵天朝礼节,拜跪呈递国书,自属可行……诚恐夷情多生枝节,并无就抚之心,仍带夷兵过张家湾,着即行痛剿, 不必再为顾惜抚局"【1J(但巴夏礼不仅拒绝跪拜,还要求僧格林沁撤军.面对巴夏礼的步步进逼,载垣等认为"该夷狂悖至此,抚局断无可议"_l】㈣遂通知僧格林沁率兵在张家湾将巴夏礼一行39人擒拿羁留. 至此,通州谈判全面破裂.在通州谈判过程中,咸丰帝作为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乾纲独断".在前台与英法侵略者苦苦周旋的钦差大臣载垣,穆荫等事事都要请示汇报,处处秉承皇帝的谕旨行事,并无随机应变,灵活处置的权力.当然,作为"奴才",他们也不会有这种意识和担当.面对强敌,咸丰帝步步退让,以求达成和议.当和议已成之际,咸丰帝却不惜决裂,下令扣押巴夏礼等谈判人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逆转呢?首要原因是巴夏礼节外生枝,提出了向咸丰帝亲递国书的要求, 并且不愿遵从中国礼制行跪拜大礼.咸丰帝最看重的恰恰是"礼制".在他眼中,赔款,通商都是小事,甚至是对外夷的恩典,最重大的事情是亲递国书时必须行"跪拜大礼",事关"国体",所以寸步不让,甚至不惜决裂.在咸丰帝做出重大让步,同意亲递国书的情况下,巴夏礼依然拒绝行跪拜大礼.如此"桀骜不驯",咸丰帝终于"龙颜大怒".另一原因是咸丰帝深谙"擒贼擒王"之道,他早已有意羁禁"谋主",如今眼见巴夏礼如此"悖逆","丧心病狂",最终下定扣押巴夏礼的决心.扣押敌国的外交使节,竟然是为了维护"国体".遗憾的是,咸丰和臣属维护的其实是一个梦,一个虚幻的,事实上早已破碎的"天朝上国"的迷梦.闭关锁国,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视其他国家为蛮夷,对外关系只讲"藩属朝贡"."中国人相信:雄踞于中国舞台之巅的天子是光被四表的……中国是君临一切的中心,中国的统治者的职责是把所有其他统治者当作他的臣属.远方的国家如果想和中国建立关系,也被列为遥远的朝贡国,他们仍都被认为是藩."这种中国中心主义的文化价值观深刻地左右着从皇帝到普通臣民的心理,影响着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鸦片战争前,多个西方国家为与清王朝建立正常的贸易和外交关系,向华遣使达25次之多.生活在封闭文明躯壳里的专制君主和政府官员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举国上下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不可能平等地对待域外的民族.统治者相信"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朝,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正因为如此,清朝皇帝对于来华的西方外交使团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不管合理与否,一概严加排斥.不但如此,还满以为"天威能使万心降",西方国家可以被感化,对天朝顶礼膜拜.1793年,清政府把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当做贡使团接待,要求英使对乾隆帝行跪叩大礼,双方因此发生激烈争执;二十多年后的1816年,这一幕再次上39?演.清政府仍然把英国阿美土德使团当做贡使团接待,同样要求英使对嘉庆帝行跪叩大礼,遭到拒绝.嘉庆皇帝很扫兴,发出上谕:"嗣后无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3L一充分暴露了蔑视西方,唯我独尊的大国心态和君临天下,颐指气使的帝王气概.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衰败迹象显露无遗,但巨大的历史惯性继续遮蔽着人们的视野.朝野上下,"开眼看世界"的人实属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仍然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咸丰皇帝也不例外.他在内忧外患中即位,很想有所作为,但并没有认真总结教训,仍然麻木不仁,妄自尊大.对于西方使节提出的"修约"要求,严排固拒.例如,在1858年广州陷落,部分地方大员如直隶总督谭廷襄等奏请清政府能否将英,法所请通商,保教等事"先行办理,以解危机"时,他严厉批评谭不识大体,指出"现在广东省城尚未交还,叶总督尚未送回,岂有不加罪反与加恩之礼?"131并坚持《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断难更改.如今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皇帝在谈判过程中一再退让,赔款,通商等条件一一应允,甚至接受了"亲递国书"的要求,最后却在外国公使是否行"跪拜大礼"的所谓"国体"问题上勃然大怒,下令扣押巴夏礼等谈判代表,以示"惩戒"——颟顸,骄纵,自大,无知……此种"帝王气概"令后人感慨万千: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近七十年了,清王朝从皇帝到大臣仍纠缠于"跪拜大礼",死抱着陈腐的"国体"不知变通,没有对时代的变化做出一点积极的反应;鸦片战争结束已近二十年,但以咸丰皇帝为首的满,汉大员们仍然没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醒来.清政府在情势发生剧变时仍然顽固坚持贵华夏,贱夷狄,夷夏之大防不可僭越的传统观念,历史似乎停滞了!扣押巴夏礼后,载垣就有奏折说:"该夷巴夏礼能善用兵,各夷均听其指使,现已就擒,该夷兵心必乱,乘此剿办,谅可必操胜算"Ⅲ㈣'咸丰帝也相信"巴酋系该夷谋主,善于用兵,现在就获,夷心必乱,若更以民团截其后路,可望一鼓歼除."I1I'清政府中主张杀巴夏礼的情绪高涨.如户部右侍郎袁希祖吹嘘"自古平夷之功,未有捷于此者也."建议"皇上临御午门,献俘阙下,以伸国法,而快人心",奏请将巴夏礼"立正典刑,拔去祸根".l4l一时间满朝高官弹冠相庆,似乎首逆既已就擒,全歼"丑夷"指日可待.现实无情地证明了这是清政府一厢情愿的空想,战场t的形势远非如其所料那般"谅必可操胜算".英法对于清政府扣押巴夏礼等人做出了强硬40?的反应,9月18日,联军发动猛烈进攻,清军惨败于通州张家湾,21日再败于八里桥.22日,咸丰皇帝仓皇出奔热河,并撤消载垣,穆荫钦差大臣的职务, 改授恭亲王奕沂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接办和局.'英法联军继续加紧进犯.奕沂拿不出任何退敌之策,只是认定"巴夏礼虽非渠魁,罪同首逆,又系该夷画策之人,幸已就获,岂可遽令生还?"l4"企图以巴夏礼等为人质,要求英法先退兵,再画押(即订约),最后释放巴夏礼等.英法两国拒绝了奕沂的条件,并限期三日释还被押英法员弁,答应全部条件并盖印画押,否则就要攻破京师.双方照会往来, 相持不下,奕沂并未按联军要求在三日之内释放巴夏礼,只是将其移至高庙,予以优待,并派人多次游说,劝说巴夏礼致信城外联军暂缓攻城,退兵议和.但联军依靠强大的军事后盾,态度强硬,坚决要求立即释放被扣人员.奕{斤的"人质外交"毫无效果.l0月5日,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德胜门,安定门两门,并于次日凌晨直扑清军守备空虚的海淀一带,闯入圆明园,对这座清政府经营百余年,综合中外建筑艺术,珍藏着中国历代图书典籍,文物字画和奇珍异宝的皇家园林进行了持续两天的大肆劫掠,并对赃物公开拍卖.奕诉见情势危急,仓皇出城避至长辛店,留直隶总督恒福在京与联军交涉.10月7日,威妥玛约见恒福,扬言除非立即放还巴夏礼等,否则即行攻城.此时的京城,危如累卵,人心大乱,难民逃兵充塞道路.京城中留守大臣一方面心忧城破,求和之心急切;一方面对奕沂避居城外,不肯亲自露面交涉多有不满.于是,在10月8日与恒福公议将巴夏礼等八人先行释放,并由恒福亲自护送至联军军营.此时距巴夏礼被扣已有20余日.巴夏礼等八人被释放后,英法联军照会奕{斤,限13日交出安定门,否则立将京城攻开;又致函恒福,立将所拿获之英法诸人,尚未送还者即日送还.在侵略者炮口威胁下,13日午时留守官员打开安定门,联军顺利入城,控制了大清国的首都.l0月12日至16日,其他遭扣押的英法谈判人员陆续被送达联军大营.这些人受到了残酷折磨:二十六名英国人,死伤各半;十三名法国人,七死六伤.《泰晤士报》记者包尔贝更惨遭分尸.l4lf丹%这种情形对联军刺激极大,英国专使额尔金做出强烈反应.他14日拟就的信函中,斥责清政府违背国际公法,要求赔偿英国抚恤银三十万两,法二十万两;并"由中国政府出款,建碑于天津,叙明此辈不幸之人拘获死亡等情,及英政府所要求之款,以为此背信暴行之罚";同时声称在圆明园内找到了被杀谈判人员的尸体和遗物,14]"为了对清朝皇帝虐杀外交代表的这一野蛮行为实施报复,要将圆明园毁为平地,其理由如下:第一,被囚诸人,手足缚系,三El不进饮食,其受如斯野蛮之待遇,即在此地.第二,若对于中国政府所为不顾国际公法之残酷行为,不予以久远之印象,英国国民必为之不满.若现即与之媾和,订约撤兵而退,中国政府必以吾国人民为可以任意捕杀无忌,在此点上必须警醒其迷梦也.皇帝避暑行宫固已被掠,然其所蒙损失,在一月内即可恢复原状.……圆明园宫殿之为要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国政府以打击,造成惨局者为此辈而非其国民,故此举可严创中国政府,即就人道以言,亦不能厚非也.14j(e394) 额尔金明确表示以上责罚未行之前,与清王朝决无和议可言.法国反对焚毁圆明园及天津立碑纪念二事,希望早日达成和议.但英国人态度坚决,额尔金解释说毁坏圆明园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想取消毁坏圆明园这件事,若单要求赔款,在这种扰乱的情形中,中国政府,除了民脂民膏以外,也付不出大笔款项.其次,或是要求清政府交出那般苛待英人,和破坏和约的人们,一些可怜的属员,也许要呈现出来, 作替身了.假若要求僧格林沁本人,中国政府大约不能答应,更决不能实行.寻思推绎的结果,只有毁坏圆明园,似乎是唯一的方法,而且这种责罚.仅降在清文宗本身,与人民无关."'10月16日,额尔金致函葛罗,坚持"毁坏圆明园一事,余决不能舍弃而不行也……于专制君主之暴行,不得不如此以惩之,使其觉悟责任之重大,行事必自食其报也."2)10月l8日,联军在驻地和圆明园等处公然贴出布告:宇宙之中,任何人物,无论其贵如帝王,既犯虚伪欺诈之行为,即不能逃其所应受之责任与刑罚也.兹为责罚清帝不守前约及违反和约起见,决于十八日焚烧圆明园.所有种种违约行动,人民既未参预其间,决不加以伤害,惟于清室政府,不能不一惩之也.141'英军调集数千名士兵,在圆明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全园变成一片火海,黑烟笼罩,火光冲天,相距20多华里的北京城上空,日光黯淡,如同日蚀.这座举世无双的宏伟秀丽的皇家园林,除少数建筑外,都化为灰烬.四清政府扣押作为英,法谈判代表的巴夏礼等人,是近代中外战争史和外交史上非常罕见的事例.清政府是在将巴夏礼等人作为谈判代表接待,而不是两军对垒的状况下将其扣押,不能用"擒贼先擒王" 的逻辑解释.在当时明显的敌强我弱的局势下,这种做法对于中国没有任何益处,只不过给侵略者提供了一个施展暴行的借口而已.1840年,英国远征军的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但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 失败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原因,还不力图振作革新,这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道光,咸丰年间的统治阶层并未汲取失败的教训,战前与战后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开眼看世界"的人士实属凤毛麟角,咸丰帝和他的那些重臣们,完全不懂国际形势,更无国际法观念,依旧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61直到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城,圆明园燃起冲天大火后,少数满汉官员痛定思痛,才开始学习西方,兴办洋务,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在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上,我们追思它100多年前的劫难,固然要铭记英法侵略者的残暴罪行,同时更要深刻反思清王朝茫然不察外情的积习之深,为害之大."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事,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极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无情结论和深刻启迪.参考文献[1]中国史学会主编.第二次鸦片战争(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2】【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3】危兆盖.清季使节制度近代化开端述评【J].江汉论坛,1995, f111:35-40.[4H国史学会主编.第二次鸦片战争(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5】【美】马土.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IS].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f6】将廷黻.中曰近代史大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李楠)41?。

清朝自负的名言

清朝自负的名言

清朝自负的名言
清朝自负的名言有:
1.我朝膺运至今,二百余年,深仁厚泽,浃洽人心。

2.大清朝一统万方,我不认得什么别的国。

3.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4.我大清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远胜万国,岂可向异族低头!
5.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

6.天朝历法万年不易,何须师事西人?
7.天朝物产丰盈,不虞匮乏,无须与他国互通有无。

8.我大清国祚绵长,圣德隆盛,远人不服可以诛之。

9.我大清皇帝英明神武,千古一帝。

10.天朝上国,无所不有,岂能与尔等蛮夷互通有无?
以上这些名言体现了清朝时期的自负心态和对外界的傲慢态度。

然而,这些观点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适用,我们应该更加开放、包容、谦虚地学习其他国家和文化的优点和长处。

历史趣谈:历史如何评价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在位多少年

历史趣谈:历史如何评价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在位多少年

历史趣谈:历史如何评价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在位多少年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如何评价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在位多少年导语:咸丰皇帝_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帝(公元1831-1861年),道光皇帝第四子,满族。

咸丰帝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之咸丰皇帝_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帝(公元1831-1861年),道光皇帝第四子,满族。

咸丰帝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之澄静斋。

道光帝于1850年正月丙午日病死后,其于同月已未日继位。

第二年改年号为“咸丰”。

在位11年,卒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葬于河北遵化县(定陵),享年31岁,庙号文宗,谥‘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

咸丰帝奢侈无度,纵情声色,朝政十分腐败,致使清朝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其在位期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奕詝即位后,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

期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于广西,不久,进军湖南、湖北,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攻克南京建都,与清政府分庭抗礼。

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名,准备对中国发动新的侵略战争。

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兴师动兵,强占中国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

对外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许多主权,大清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国家。

评价咸丰皇帝在历代帝王之中,咸丰帝的命运差不多是最惨的一位。

前期虽然历经图治理,但是在外国入侵和国内农民运动的打击下最终颓废而招致骂名。

从一个帝王的角度来说,咸丰帝的资质在清朝帝王中大概能居中游偏上。

他重用汉族大臣,严惩贪污腐败,改革力度超过了嘉庆、道光两代君主。

与其他的一些封建帝王一样,在一生中有败笔也有功劳,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咸丰皇帝感慨:做皇帝连想勤俭都不容易
咸丰帝(资料图)
本文系凤凰网历史专栏作者金满楼供稿
《南亭笔记》卷一中说,咸丰亲政的时候,和他父亲道光皇帝一样躬行节俭。

有一次上书房的门枢坏了,内务府请求换个新门,咸丰没批准,说修理一下还可以继续用。

后来门修好了,内务府的人报账说费银五千两。

咸丰勃然大怒,下令讯问有关人员到底是怎么回事。

下面的人见咸丰认真了,慌忙说数字报错了,是五十两,这事才算了结。

另有一次,咸丰有一条新的杭纱套裤,因不小心烧了个约蚕豆瓣大的窟窿,左右太监说丢了吧,咸丰再三惋惜,说:“物力艰难,弃之可惜,尽量给补补吧。

”咸丰后来才知道,这样补一下,下面的人竟然报销了数百两银子。

听到这里,咸丰慨然叹道:“做皇帝想勤俭都不容易,何况是奢侈呢?”
勤俭本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皇帝想给臣民们做一个榜样,这本来也是件好事,但好事最终办成了坏事;本来想节省点钱,可下面的人去办理的时候,反而大大增加了成本,这就未免不是一种讽刺了。

《南亭笔记》中说,阎敬铭做军机大臣的时候,见内务府承办一百个皮箱,每箱报价银子六十两。

阎敬铭大为惊讶,便上奏慈禧太后说:“外间购买皮箱,每个至多不过六两,内务府浮冒之弊,可想而知。

”慈禧太后摇头说:“恐怕没这么便宜吧。

”阎敬铭知道内务府
的人在搞鬼,便坚持说就是这个价格。

慈禧太后也是小气人,便说:“既然如此,半月之内,你就试着代我买一百个。


第二天,阎敬铭拿着银子去市场上购买,不料皮箱店居然全部关了门。

阎敬铭大为惊奇,便敲开一家皮箱店,问老板这是怎么回事,老板说:“昨天老公(太监)来吩咐,半月内不准开张交易,如有违反,必将货物打成粉碎,今后甭再开店了。

”无奈之下,阎敬铭只得让人带信到天津赶紧买了送到北京。

不想半月过去,事情竟然没有办成,原来送信的亲随也被内务府用一千两银子买通,连人带信,早已逃之夭夭,阎敬铭也只能徒呼奈何。

历史上很多时候,皇帝不坏,但身边的人太坏了;上面的政策很好,但下面执行起来就乱套了,积习难返,简直防不胜防。

正如那句俗话说的,“歪嘴和尚念倒经”,再好的经文到了歪嘴和尚那里,也会念歪掉,而念歪的人,总有各种借口来为自己推脱责任。

归根结底,还是其中的利益关系在作怪,有的人认为上面的政策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就故意曲解甚至歪曲原来本义,以维护自己的利益;更有甚者,还有人干脆就假造名目,把政策变成自己谋利的工具。

如此一来,上边再好的政策,最终也成了少部分人营私舞弊、借以敛财的私器。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何跳出这个怪圈,才是现实中应该认真思
考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