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论第1章绪论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教学导论第一章

信息技术教学导论第一章

小结: 信息技术具有方法的科学性、 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 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 程的快捷性以及功能的高效性 等科学技术的一般特征。
1.2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计算机文化论 计算机工具论 文化论升温 信息文化观
一.计算机文化论
计算机文化论时期核心在程序设计 的能力,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和利用 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多 以程序设计为主的语言课程开展。
信息技术教方法
王俊洁
课程开设的目的
出于培养合格计算机教师的需要 适用适应各级各类计算机培训的需要 提高人际交往本领,提高“情商”
课程学习的目标
了解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其目前的教学 动态; 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教 学方法、教学组织和教案的撰写及初步的教学 能力; 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与其他学科整合 的理论;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教学与素质 教育及信息技术设备的建设和维护; 具有初步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为学生成为优 秀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信息文化观
信息文化观时期人们对信息的认识 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形成了文化理 念。培养和提高信息素养成为该阶 段核心目标。教学内容中更强调知 识技术后的文化内涵,定位于信息 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上。
1.3信息技术教育国际发展特征
外围层面 1.出台相关政策支持 2.强调在其他学科的应用 3.重视环境的改善 4.加强教师的培训 课程层面 1.开设形式多样性 2.课程设置一贯性 3.目标关注全面性 4.课程内容稳定性
教学的组织形式
讲授课程 评价讨论 试讲(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说课) 教学见习 课程设计
第一章 信息技术教育概述
1.1信息技术概述 1.2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1.3信息技术教育国际发展特征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绪言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绪言
请您遵守:
禁止喧哗 新的学期,我们一起努力
心有目标,专注学习, 学会自律,提高执行力
岳阳市第十五中学 许朝晖
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第二节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1、什么是信息
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 认为哪一些属于信息?
※看到课表
※听到铃声响
· · · · · · · · · · · · · · · · · · · · ·

现 代 信 息 技 术
微电子技术——基础
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核心 通信技术(信息传递技术)——支柱 信息技术应用——目的
2、信息技术的发展
★ 信 息 技 术 的 五 次 革 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的产生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文字的发明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 明(使信息广泛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可 能,为人类近代文明奠定了基础)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 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普及 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只要有物质存在,有事物运动,就会有他们 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就会有信息存在,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始 终。
★ (2)依附性: 书是不是信息?
书是文字、图像的载体,也是信 息的载体,而书本身不是信息。
★所有的信息都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但 是,载体本身并不是信息。
★ (3)共享性:上机实践操作利用“”搜索下列技术在各 个历史阶段的特点:
信息采集技术 信息传播技术 信息存储技术
共享性是指同一信息同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被多 个人所共享。且信息本身不会有损失信息接收者的信息需求以 及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应用能力。

第一章信息技术教学论概述

第一章信息技术教学论概述

•缺少参与角色
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 参与者,成为意义建构 的主体
树立现代 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 实践,努力创新的精神
新的教师观
新的学生观
基本理论
基本技能
第二节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课程目标
二、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任务
1、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进一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树立“以 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2、明确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信息技术课程 标准,熟悉中小学各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3、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教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具备教学设计、 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基本能力 4、了解信息技术科研的一般方法,掌握信息技术常用科研方法的基本步 骤,具备信息技术科研的初步能力。 5、了解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不 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
第一节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科简介
一、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含义
(三)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含义
指导
• 一般教学理论 • 具体的学科教学
教学实践
整合、补充、发展和完善
学科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它是 将一般教学理论与具体的学科教学相结合,对学科教学实践起 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 在学科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有关的一般理论,对有关的一般
信息技术的分类
分类标准
分类内容
信息设备
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
工作流程 表现形态
信息获取技术(测量、存储、收缩、感知和采集等) 信息传递技术(发送、传输、接收、显示、记录等) 信息存储技术(保存,如印刷术、光盘术等) 信息加工技术(描述、分类、排序、转换、压缩等) 信息标准化技术(提高信息交换的共享能力,使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加工各 个环节有机衔接)

信息技术教学论

信息技术教学论

2.1 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2.1.3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位置
❖ 不同国家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
四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
英国
加拿大(以魁北克省为例)
设计与技术 信息与通讯技术
基本技术
“国家课程”规定的必
修的基础课程
生活技能
家庭经济
日本
4学分 5学分 4学分
必修课程分数在 各学年开设,此 外有若干选修课 程
1.1 教师是专业人员概述
1.1.1 教师是专业人员的内涵 1.1.2 教师是专业人员的意义
1.1 教师是专业人员概述
1.1.1 教师是专业人员的内涵
“专业”一词,系指具备高度的专门知识、能力而异于他 种职业而言。专业一方面指精湛学术与卓越能力;一方面 则是服务和奉献。 专业的构成有三个基本要素:
2.2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任务
2.2.1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解读
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STS) 两个关系:信息与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 三维结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2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任务
2.2.2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分析
一、培养中小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 ❖ 信息意识与情感
作为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的信息意识,主要 包括敢用与想用两个方面,而信息情感则更加偏 向于对于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与兴趣方面。
敢用不敢用是当前信息意识与情感的主要矛盾。 想用不想用反映了信息意识与情感的强度。 培养积极的态度是培养信息意识情感的关键。
2.2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任务
2.2.2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分析
美国教育技术 CEO 论坛中, 指出“21 世纪学生的能力素质”包 括五个方面: 一是基本学习技能, 二是信息素养, 三是创新思维能力, 四是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 五是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论

信息技术教学论
16
行动研究法操作( 三、行动研究法操作(重 点)
• 问题 计划 行动 评价 反思 问题—计划 行动—评价 计划—行动 评价—反思 • 5、反思 、
• 回头看,反过来想。毛泽东的战后 回头看,反过来想。 总结。 总结。
• • • • 效果不好。 (1)效果不好。 查找原因 违背了什么道理? 新的办法是什么?
• 直观评价观察行为:眼神、表情、精神状 直观评价观察行为:眼神、表情、 注意力、小动作、气氛。回答、发言、 态、注意力、小动作、气氛。回答、发言、 活动、制作及实验操作。 活动、制作及实验操作。 • 直观评价观察手段:眼睛(耳)、摄像机、 直观评价观察手段:眼睛( )、摄像机、 摄像机 录音机( 录音机(议)
信息技术教学论
主讲:
韦瑜
1
第一章 信息技术教学论概述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含义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信息技术教 学论简介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特点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开设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目的
信息技术教学 论的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要求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论内容体系的发展
10
重点) 三、行动研究法操作(重点)
• • • • 4、评价(对行动效果好坏进行评价) 、评价(对行动效果好坏进行评价) (1)直观评价 )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看听,直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看听,直观评价。 直观评价准确性决定于评价者学识 准确性决定于评价者学识、 直观评价准确性决定于评价者学识、经验
8
重点) 三、行动研究法操作(重点)
• 问题 计划—行动 评价 反思 问题—计划 行动 评价—反思 计划 行动—评价
• 2、计划(方案和办法) 计划( 计划 方案和办法) 问题的原因 • (1)分析问题的原因 )分析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论第一章(杨威版部分答案)

信息技术教学论第一章(杨威版部分答案)

第一章1.1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物化技术与非物化技术如何表征?答:凡是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按表现形态的不同可分为物化技术和非物化技术。

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

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

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

按技术的功能层次不同,可将信息技术体系分为基础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支撑层次的信息技术(如电子技术,激光技术),主体层次的信息技术(如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层次的信息技术(如各种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应用软件与设备)。

1.2画图描述扩展信息功能的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社会的生产过程。

1.3简述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与目标,以及教育信息化。

答: 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正是在大众文化层面上的,对未来社会劳动者的一般性的要求,而不是精英文化意义上的要求。

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技术内容应该定位在大众文化教育的层面上。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从总体讲是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整体概括性的要求;从分体看是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各个方面的精确和详细说明,是学生在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后应达到绩效的具体明确的表述。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1.4简述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四要素,以及后现代课程观与4R标准。

答:(1)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传统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

加德纳认为,传统的智能观过于狭窄,把智能主要局限与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忽视对人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的其他方面,如音乐,人际交往、肢体动作等。

信息技术教学论

信息技术教学论

第一章信息技术教学论概述1、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是信息技术的两个基本要素。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的分类体系结构包括信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三个基本的层次。

2、信息技术教学论:信息技术教学论是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现象和问题,揭示信息技术教学规律,指导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一门理论兼应用的学科。

3、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全过程。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包括:(1)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和任务;(2)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3)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5)信息技术教学环境;(6)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4、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基本特点:(1)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边缘性学科;(2)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3)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发展中的理论;(4)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具有创新型的理论学科。

5、开设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目的: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和信息技术科研的能力。

6、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要求:(1)端正态度,明确信息技术教学论学习的重要性;(2)重视方法,提高能力;(3)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

7、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以计算机学科教学研究为主和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为主的阶段。

第二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1、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1)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2)信息技术教育引发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3)信息技术教育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2、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2)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3)有效支撑其他学科的课程改革;(4)为培养信息技术人才起到奠基作用;(5)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技术活用能力,日本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英国信息技术教育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专科起点)信息技术教育方向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在多方位诠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将目标放在学习者面向实际的问题解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掌握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对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现状形成宏观的认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较好地掌握教学、评价以及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的方法与规律,在积累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今后面对具体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信心。

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与本课程相关的先修课程、同期课程和后续课程决定了本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

先修课程“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导论”等,为本课程提供了: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的知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研制与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与方法的知识,以及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为本课程奠定了课程论、教学论、教学设计以及教育技术理论的知识基础。

与本课程同期开设的“学与教的理论”、“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课程,为本课程提供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与教学原则方面的知识,各类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方法与流程的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影响到本课程知识选择时不需要再将课程的教学资源作为重点,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也不需进行过多阐述。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决定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建设与教学问题等方面。

三、课程特点本课程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能力本位为指导的理念。

以能力本位作为本课程建设的指导理念与指导原则。

课程(教材)的组织体系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作为主线,借助能力板块的组织和能力台阶的逐步提升,使学生学习本课程后,逐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具备一定的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沪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设计:第1章绪言

沪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设计:第1章绪言
1.信息技术基本概念: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等。
2.信息技术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等。
3.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
4.信息处理技能:信息检索、处理、传输、存储等。
5.信息安全:信息安全威胁、防范措施等。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等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兴趣: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兴趣。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热爱。
3.学习能力:高中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欲望,但个体差异较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团队合作:高中生在团队合作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部分学生在沟通交流、分工协作方面仍需加强。教师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尝试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或制作一个简易的APP,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提交时,要求字迹清晰、内容完整、结构合理。
3.实践性作业和小组合作作业需注明成员分工,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优秀作业给予表扬和奖励。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信息技术产品,了解其原理、功能及应用,撰写分析报告。
4.小组合作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个信息技术主题的PPT制作,要求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设计美观。
-小组讨论并制定一套网络道德规范,以海报形式展示,提高同学们的网络素养。
5.创新性作业:
-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款未来信息技术产品,描述其功能、应用场景及创新点,形成设计方案。

教学论(第一章:绪论)

教学论(第一章:绪论)

教学论的发展期(20世纪早期)的特点
第一,在深入探讨已有的 “为什么教学” 、 “教学是什么”、“教学什么”和“怎样 教学”等问题的同时,重新提出了“应该 怎样教学”的问题,这实质上就是“教学 价值”问题。
三、教学论的发展期—— 现代教学论
现代教学论的背景



从经济上来说,资本主义从自由走向垄断,再到多样 化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主义经济。与此相应, 教学思想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发 展影响深远。 从政治上来说,战后,资本主义民主呈现多元化的趋 势,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则是一元化的发展趋势。 从科学技术来说,新的科学技术使知识总量大增,教 育技术也有很大发展。 从教育背景来说,从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 到苏联的社会主义教育。普遍进行教育改革,延长义 务教育年限,加强科学教育,改革课程与学制,精英 教育、天才教育、创造教育和终身教育得到认同。 所有这些使教学论的发展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近代教学论的三个阶段
17 世纪 —— 现实主义教学论,代表人物是捷克 的夸麦纽斯与英国的洛克; 18 世纪 —— 儿童发展理论的初步建立,代表人 物为法国的卢梭与瑞士的裴斯泰洛齐; 19 世纪 —— 传统教学论的形成,时代造就了德 国三位大教育家:赫尔巴特、福禄倍尔、第斯 多惠。


近代教学论的特点
现代教学论的特点
(1)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 (2)重视教学的科学化、民主化; (3)重视知识、智力与个性的和谐 发展; (4)百家争鸣,学派林立。
现代教学论的主要流派


实验主义教学论(20世纪初); 实用主义教学论(20世纪上半叶); 永恒主义教学论(30-50年代盛行); 要素主义教学论(30年代产生); 新行为主义教学论(30年代开始流行); 人本主义教学论(50年代开始流行); 结构主义教学论(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

信息技术第一章序言

信息技术第一章序言
序言
1、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第三种基本形态,也是区别于物质与 能量的第三类资源。信息可以用来消除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 从而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科学决策,指导人们的行动。 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信息在我们身边。
例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信息。大街上的广告牌传递给我们的是信息。 气象能给我们带来信息,树木能给我们带来信息。
2. 信息的主要特征 ◇ 普遍性 ◇ 依附性 ◇ 时效性 ◇ 真伪性
◇ 共享性 ◇ 传递性
◇ 价值性
普遍性:只要有事物运动,信息就必然存在。
依附性:所有信息必须依附在某一物品上,这一物品称之为载体。 共享性:同一条信息同时异时,同地异地被多人分享,但是信息跟物质、能源不同。 如何不同? 价值性:所有信息都是有价值的,只是价值是针对不同的人群或每个人不同的需求。 时效性:有些信息是有一定的时间周期,过了特定的时间,信息就无效。 真伪性:辨别信息的真和假。 传递性:信息是会被传递的。
3. 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信息在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 的技术和方法。 从本质上说,信息技术是人类在了解、把握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实 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控制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其作用 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 存储技术等等,其中微电子技术是基础,计算机技术是核心。
4. 信息技术的历史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产生。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发明。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始于20 世纪60年代。 这是一次信息传播和信息处理手段的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使信 息数字化成为可能,信息产业应运而生。我们正处于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中。

第1章信息技术教学论概述

第1章信息技术教学论概述

《第1章信息技术教学论》学案学习目标:1. 回顾所学课程,了解《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2. 明确《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学习目标、研究对象、学习过程与方法。

3. 做好学习课程的心理准备,确立学好课程、提升教学与研究的能力的信心。

学习内容:一、《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地位与作用1.回顾所有所学课程,分析《信息技术教学论》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这个课程体系中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进行了大概三个方向的倾向性选择,即:计算机科学方向、教育影视方向与信息技术教学方向。

在计算机科学方向又具体分为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应用等方向。

每个同学都可以在各方向课程合格基础上选择一个方向深入扎实地学习。

根据教师教育公共课《教育学》中对教师知识素养要求的阐述,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本体性知识、丰富的条件性知识与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以上专业课程,均属于教育技术学本专业教师必学的本体性知识,即能胜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掌握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

2.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地位与作用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之一:即培养各层次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论》是教师教育类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延续;也整合了教育技术学的所有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专业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本体性知 信息技术教学论多媒体艺术设计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导论 教育传播学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 教与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师教育公共课 教育影视方向 计算机方向 计算机基础 数字影像技术 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计算机平面动画设计 计算机三维动画设计 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网络教育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 教育电声电视系统 电视教材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教育方向 教育学 心理学 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识、教师条件性知识的积累与聚焦的课程,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效果终极检验的课程,因此,该课程地位超然于其他专业课。

《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大纲(理论课)

《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大纲(理论课)

湖北大学信息技术教学论(理论课)(课程代码)教学大纲(2010版)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系2011年3月前言一、大纲编写依据教育部于2003年3月颁布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新课标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全新定位,使信息技术课程从理念、目标、内容到实施过程出现了全面更新。

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课程目标,标志着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阵地。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专业方向课程,是培养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重要课程,本专业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相关的知识,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担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的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及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形式;掌握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和培养方法以及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环境和人文环境;明确信息技术教师能力与专业化发展要求;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2、能力目标(1)实践能力通过课程学习,运用所学知识编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案;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环境;通过微格教学训练,掌握教学技能。

(2)创新能力通过教育实习,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新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1)讲授课程以讲授为主。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突出重点和难点。

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包括中小学教材分析),讲清概念和相关理论。

采取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过程和方法及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由教师设置相关探究学习专题,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探究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评价能力。

新理念信息技术教学论【精选】

新理念信息技术教学论【精选】

1.1.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
首先,从社会发展进程看。当人类进 入信息时代后,信息与物质、能源一样成 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其次,从人类个体的发展来看。信息 技术正在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 部分,我们以前所熟悉的生活方式正在悄 悄的改变。
1.1.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
(1)教给中小学学生初步使用信息技术工具 的方法。
1.3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概况
1.31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1.计算机课程的起步实验阶段(1981—1984
年) 2.计算机课程的逐步发展阶段(1985—1990
年) 3.计算机课程的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
年) 4.信息技术教育阶段(2001年至今)
1.3.2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量好的教育信息化 基础。
(2)通过宣传和学习,使基层教育行政领导 更新观念,提高意识。
(3)鼓励开展跨区域的调查研究和合作研究, 掌握一手资料。
(4)开展全方位的师资培训,加强师资队伍 建设。
(2)作为辅助其他学科教学的工具。
(3)促进了教育信息化。
(4)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 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 需求,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 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目标
(1)努力让中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 技能
(2)努力让中小学生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过 程
(3)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1.2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与目标
任务 (1)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提高
信息技术能力和素质。 (2)培养学生对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
息技术兴趣和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 道德,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 和实际应用。 (3)运用计算机辅助完成形式多样的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版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版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版第一章信息时代的新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一、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必要性1、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各个国家与民族振兴的重要手段(1)信息资源成为国家与地区重要的战略资源。

(2)克服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同权的措施。

(3)信息多元化要求开拓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2、信息社会中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1)信息技术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2)信息素养成为个人就业的重要条件。

(3)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交流信息的方式与范围。

二、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1、课程名称的变化: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

2、课程目标的变化:从计算机文化到信息素养3、信息素养培育途径分析(1)信息技术课程的显性课程(2)信息技术课程的隐性课程4、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试验启动阶段、逐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

(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发展经历了教学大纲、指导纲要、课程标准三个阶段。

5、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性的理解。

(1)新课程,许多问题正在探索(2)课程不断发展与变化三、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位置1、不同国家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分析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在2003年颁布。

(2)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

(5)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 )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 学分。

(6)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

(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须和选修两部分,共六个模块,其中必须模块为:信息技术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每一个人, 改变社会,改变一切。
1.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
(1)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观念的变革 (2)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角色的变革 (3)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2.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信息技术与思维的关系
· 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理论的发展, 运用控制论、信息论的思想来解释人的思 维认知过程,对人们深入理解思维概念起 到了重要作用。
1.试验启动阶段
· 第一次浪潮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
2.逐步发展阶段
· 第二次浪潮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3.快速发展阶段
· 第三次浪潮从20世纪末开始,重点是建 多媒体电子教室、建校园网、建三网(计算 机网、闭路电视网、广播网)合一的“城域 网”、实施校校通工程
1.6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 问题与发展思路 1.6.1 存在的问题
· 教师可以采用讲解法、演示法、讨论 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学习者的学习和生活 实际,使其明确学习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 重要意义,从而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 动力,提高学习效果,提高做一名中小学 信息技术教师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 命感。
1.1 1.2 1.3 1.4
信息技术的含义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含义与特点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方法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信息技术教学
· 信息技术教学是指对信息技术课程教 学过程的研究。
3.信息技术学习
· 信息技术学习是指对信息技术课程学 习过程的研究。
4.计算机辅助教育
· 计算机辅助教育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 教学和计算机管理教学两个方面。 ·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把计算机系统的 功能和教师的课堂讲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5.计算机远程教育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内容为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系统,即中小学信息技 术教学的诸因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 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怎样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 作用,又怎样达到优化组合而统一的。
1.3.2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任务
· 其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 高阶思维能力(High Order Thinking Skills,HOTS )又称高级思维能力。
· 高阶思维能力是运用高层次认知解决 复杂问题或完成纷繁任务的主观条件或心 理特征。
· 高阶思维能力包括决策规划能力、问 题求解能力、分析探究能力、算法设计思 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 力等。
· 信息技术使教育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 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 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点。
· 教师应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一些学得 会的、用得上的、能减轻负担的、提升劳 动创造性的、促mypip—知识管理技术,Power Point—表达展示技术,Webquest—探究教 学技术,Rubric—教学评价技术,Concept Map—思维汇聚技术,Weblog—实践反思 技术,Moodle—网络教学技术。
(1)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 教育在中小学不同层次中的教育目标, 并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进行 深度和广度的研究。
(2)使学习者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 专业知识,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课 程论、学习论和教学论等学科理论为指 导,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 要(试行)》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 准(实验)》进行教材和教法的研究。
1.5
1.6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思路
1.1 信息技术的含义和信息技术对 教育的影响 1.1.1 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含义
1.信息的含义
· 信息是人、生物和自动机等控制系统 所接收和加工的事物属性或运动状态。
2.信息技术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义
·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 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
(3)使学习者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 方法和技巧,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有效 地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使学习者掌握指导信息技术学 习的规律和原则,在教学工作中科学地 指导学生学习,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
(5)教育学习者牢固树立专业思想, 热爱信息技术教育事业,并善于运用唯 物辩证法指导教育实践,不断总结和丰 富信息技术教学经验。
1.2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含义与特点
1.2.1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含义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是研究中小学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 规律、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科学,是信息 技术科学、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哲学 等诸多学科相互结合而产生的边缘性、综合 性学科,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而发 展、完善的一门新学科。
· 另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产品,特别 是计算机网络,人们通过对网络、软件的 应用,改变思维方式,提升思维品质,从 而提高思维能力。
(2)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① 运用信息技术,营造宽松和谐的环 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②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直觉思 维能力 ③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 维能力
6.协同研究法
1.5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1.5.1 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1.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2.信息技术教育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3.信息技术教育是社会信息化的需要
1.5.2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回顾
·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历三个阶 段、掀起三次浪潮,目前方兴未艾,迅猛 发展。
· 信息技术对高阶思维的促进作用,主要 体现在:运用Blog进行自主学习,促进高阶 思维;运用Wiki实现头脑风暴,培养创造性 思维;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放射性思考。
3.信息技术支持有效学习
· 有效教学,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 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 有效教学不仅应该强调“效”和“学”, 即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行为转变的结果, 而且应该强调“有”与“教”,以使有效教 学从这种绝对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中解放出来, 转而努力追求一种教与学平衡推进的教学, 从而不断提升教学境界,实现有效教学的革 命性变革。
第 1章 绪 论
教学目标
1.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和影响; 2.掌握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含义与特点; 3.理解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4.了解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方法; 5.了解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情况; 6.了解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 发展思路。
内容结构
教学建议
· 本章是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第1章,教 学目的是使学习者初步了解信息技术、信息 技术教材教法的基本含义,充分认识信息技 术、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地位和作用。
1.4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方法
· 基本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献研究法
2.理论研究法
· 理论研究法就是针对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原理及其发展规律,从理论上加以研究, 以给出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较为系统的理论 体系。
· 用理论研究法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往往 卓有成效。
3.实践研究法
· 所谓实践研究法是指信息技术教材教 法的理论用于实践的过程,即通过教育教 学实践,使得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理论不 断完善、不断发展。
1.2.2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特点
1.综合性 2.独立性 3.实践性 4.发展性 5.创新性
1.3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与 任务 1.3.1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 对象
· 这个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各个方面。
1.信息技术课程
· 信息技术课程是指信息技术教育实施 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安排。
· 信息技术对有效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有: 培养学生基于丰富的学习资源背景下的学习 方法,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 信息技术给学生带来了新的交流平台,信息 技术给学生带来崭新的体验,学生利用信息 技术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
4.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知识结构、专业 工作水平和专业情感态度三方面的发展。
1.观念跟不上、评价机制不完善 2.发展不平衡 3.资金不足
4.师资缺乏 5.教法落后 6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 标准没有颁布
1.6.2 发展思路
1.更新教育观念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3.有效整合现有资源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5.关于教学模式问题 6.改革教学方法
4.比较研究法
· 比较研究法就是从各学科间相互联系 的角度对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进行研究。
5.“三论”研究法
· “三论”,是指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 论。 · 按照“三论”的观点,信息技术教育是 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结构复杂、处于不断 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功能系统,信息技术教学 过程是一个协调控制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 递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