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发表时间:2010-11-01T10:09:35.2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8期供稿作者:胡华英

[导读] 胰岛素药物是采用半合成与合成或重组DNA技术制备而来,因它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口服会被分解消化而失去活性

胡华英(江西省吉安县人民医院江西吉安 343100)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8-0180-02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二者同时存在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临床主要有胰岛素依赖型(1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两种类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已超过400万。本文着重就近年来国内治疗糖尿病的中西药的作用机制、特点等概述如下。

治疗糖尿病的西药

1.1胰岛素

胰岛素药物是采用半合成与合成或重组DNA技术制备而来,因它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口服会被分解消化而失去活性,故现用于临床都为注射剂,一般为皮下注射。按起效作用快慢和维持时间可分为:(1)超短效胰岛素:如赖脯胰岛素和门冻胰岛素。(2)短效胰岛素:如正规胰岛素。(3)中效胰岛素:如低精蛋白锌胰岛素。(4)长效胰岛素:如精蛋白锌胰岛素。(5)超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6)预混胰岛素:它可同时具有短效和长效胰岛素的作用。

胰岛素总的效应是加速全身组织(脑除外)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血糖的来源,使血糖降低,还可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它们的分解。用于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引起血糖过低,必须及时给予食用糖类或静注葡萄糖。其次是过敏反应,多是由于胰岛素制剂中混有杂质引起,建议改用高纯度的胰岛素。注射部位可出现皮肤发红和皮下脂肪萎缩等局部反应,故须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1.2磺酰脲类常用药物为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这类药物与胰岛β细胞表面磺酰脲受体结合,使ATP敏感的钾通道受阻滞,引起去极化,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引起胰岛素释放。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可引起低血糖、胃肠道反应、皮肤过敏反应等。宜在饭前30分钟服用。

1.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有阿卡波糖、优格列波糖。此类药物通过抑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α葡萄糖苷酶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常见副作用为胃肠反应,如腹胀、腹泻、排气增多。为减轻胃肠道反应,开始时服用小剂量,6至8周后开始加量,饭前即刻吞服或与第一口主食一起服用。

1.4胰岛素增敏剂

这类药物有双胍类和噻唑烷二酮类。它们通过增加骨骼肌、肝脏、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改善胰岛素抵抗。

1.4.1双胍类

代表药物为二甲双胍。它在多组织表现胰岛素增敏效应。如在肝脏通过抑制糖异生和糖原分解来降低肝葡萄糖生成,在脂肪组织通过增加葡萄糖的摄取促进氧化来降低游离脂肪酸,在肌肉组织通过增加葡萄糖的摄取和促进糖原生成,在肠组织通过增加糖酵解来降糖。它的临床优势包括不易发生低血糖,减轻体质量,改善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对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一线药物,通常单独或联合用药。由于其具备的临床优势且费用低,二甲双胍成为最常用的处方口服药物。此药宜在餐中服用,可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

1.4.2噻唑烷二酮类代表药物为吡格列酮。它为高选择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激活的γ型受体激动剂,通过增加骨骼肌、肝脏、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而发挥降糖疗效,可明显降低空腹血糖水平,对餐后血糖和胰岛素亦有降低作用。适用于非药物治疗失败的非肥胖和肥胖患者,可单独和联合用药。其不良反应包括加重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导致体质量增加、水肿。此药的服药时间与进食无关。

1.5促胰岛素分泌剂

此类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不同的受体结合以关闭β细胞膜中ATP依赖性钾通道,使β细胞去极化,打开钙通道,使钙的流入增加,诱导β细胞分泌胰岛素。用于非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通常在餐前15分钟内服用,推荐起始剂量为0.5mg。

1.6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主要有依帕司他,可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抑制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已知山梨醇能影响神经细胞功能,它在神经元内蓄积会引起糖尿病性支配感觉运动的外周神经病症状。可用于预防、改善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的末梢神经障碍(如手足麻木、疼痛等)。宜在餐前服用。

2 治疗糖尿病的中药

糖尿病在中原属于消渴证范畴,主要病机是阴津亏耗、燥热偏胜。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兼以活血清热。临床经验证实,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单味中药有知母、黄芩、黄连、葛根、地黄等。中成药主要有金芪降糖片,中西药复方制剂有消渴丸等。中药制剂作用温和,不良反应较少,但起效慢。

3 结语

随着治疗糖尿病新靶点的不断发现,治疗糖尿病的药物逐渐增加,各种药物的作用机理不同,药效和副作用也不同。作为药师,更应加强用药指导,以便患者更加安全、规范地使用药物,对控制血糖、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