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精神贫困浅谈

合集下载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贫困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他们在面临经济困难的同时还要应对心理问题,这成为了他们成长过程中很大的挑战。

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贫困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孤独与焦虑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好,他们往往无法和同学们一样享受课余时间的娱乐活动,没有更多的社交资源,导致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

这种情绪问题在大学生中并不罕见,而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情况更为严重。

如何应对: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让学生学会倾诉自己的心声,缓解内心的孤独和压力。

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他们的社交机会,减轻孤独感和焦虑感。

二、自卑和自我怀疑由于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他们往往会感到自卑和自我怀疑,觉得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如他人。

这种心理问题会对其学业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严重时会导致自闭和消极抵触情绪。

如何应对:学校和家庭应该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经济条件并不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唯一因素。

也可以开展一些志愿者活动或社会实践,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社会的多元性,增强自信心。

三、学业压力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原因,往往需要兼职赚取生活费用,导致学业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他们需要在追求学业成绩的还要应对经济困难带来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如何应对:学校可以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也可以调整课程安排,为他们预留更多的自我学习和实习时间,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业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四、家庭关系问题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家庭关系可能存在更多的问题,如家庭成员的不理解和支持,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逃避、抵触情绪,甚至影响学业和生活。

如何应对:学校可以设立家长学校,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到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理解。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贫困大学生是指因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而在大学读书的学生。

他们常常面临着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如学费、生活费用等问题,这些困难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对于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心理问题1. 焦虑和压力贫困大学生通常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他们需要自己解决学费、生活费用等问题。

这种经济压力会使他们感到焦虑和压力,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2. 自卑和自怜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贫困大学生常常会感到自卑和自怜,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幸福。

这种心理问题会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和社交能力。

3. 适应问题贫困大学生在面对特殊的困境时,往往会出现适应问题,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由于经济困难,他们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这种变化。

二、对策建议1. 寻求心理辅导贫困大学生应该积极寻求心理辅导,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了解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学会有效的自我调节和缓解压力的方法。

2. 建立自信心贫困大学生需要建立自信心,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克服自卑和自怜的情绪,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3. 寻求经济援助贫困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经济援助,如申请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申请贷款等,减轻经济负担,缓解焦虑和压力。

4. 学会适应贫困大学生应该学会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节奏,积极融入集体,寻求帮助和支持,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5.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贫困大学生应该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科学饮食,适量运动等,以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6. 增强社交能力贫困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社交活动,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与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关系,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度过大学生活中的难关。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在心理上产生种种困扰,甚至形成“心理贫困”,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本文将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心理贫困,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生活。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1. 家庭经济条件差大学生阶段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然而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面临基本生活费用压力,无法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这将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

长期的经济困难可能造成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甚至影响到学业的发展。

2. 缺乏家庭支持对于一些贫困大学生来说,家庭对于他们的支持可能是薄弱甚至缺失的。

父母可能因为工作忙碌或者自身条件有限,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关心,这将直接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

缺乏家庭支持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生活。

3. 社会压力除了家庭压力外,贫困大学生还可能面临来自社会的各种负面压力。

比如同学之间的攀比,社会对于成功和名利的崇拜等等,这些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二、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应对策略1. 提供经济资助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相应的资助,确保他们能够正常进行学习和生活。

可以采取发放助学金、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等形式,帮助这些学生缓解经济压力,减轻心理贫困的影响。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活动,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经济困难所带来的压力,学会调节情绪,提高心理韧性。

3. 建立关爱系统学校可以建立完善的关爱系统,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可以通过成立家庭委员会、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同学互助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和同学的关心和支持,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现象剖析与对策思考

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现象剖析与对策思考

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现象剖析与对策思考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并轨和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数量也不断增大。

在重视贫困大学生物质贫困的同时,应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注意满足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需要。

在精神上帮助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高校在正视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基础上应采取普及心理知识、加强心理咨询、深化心理研究、提供救助等措施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压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标签: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一、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精神贫困是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的。

物质贫困是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未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精神贫困是指面对来自诸方面的压力和各方面的困扰,由于人生观、价值观、意志品质、挫折感等的不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空虚等现象。

精神贫困源于物质贫困,是物质贫困的直接后果和人文表现。

贫困大学生在物质上的贫困,不但使其生活清苦,也使他们产生多种形式的心理负荷与思想包袱,从而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消极因素。

总的来看,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自卑、气馁心理——自我确定意识的贫困高校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这种心理源于他们不但普遍承受着相对贫困的压力,而且绝大多数遭受着绝对贫困的煎熬。

《中国青年报》2004年1月15日报道,2003年,宁夏大学对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在有效调查的718名学生中,贫困生共有217名。

对生活状况不满意的贫困生共有159人,占贫困生总数的73.27%;有140位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占贫困生总数的64.51%;有113位贫困生存在着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占贫困生总数的52.53%。

如果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贫困大学生往往容易丧失学习的热情,缺乏生活勇气。

他们以歪曲的观念看待自身与他人,把自己置放在一个不恰当的位置。

个体价值观长期处于未确定状态,陷入一种心理上的混乱,最终会导致人格的不健全,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能够让孩子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尽管获得了大学文凭,却有一部分大学生仍然面临贫困的问题,不仅经济上的贫困,还有心理上的贫困。

下面将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以及对策。

心理贫困可以理解为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或心理困境。

贫困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心理贫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经济贫困。

经济困境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原本就处于心理脆弱状态的人来说。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不好,可能长期处于压力和焦虑之中,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些都会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第二,社交隔离。

贫困大学生常常有着较少的社交机会,社交圈子相对较小,难以融入大学的社会网络。

这会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进而增加心理贫困的可能性。

自我否定。

贫困大学生常常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与其他同学竞争,缺乏自信心。

这种自我否定会产生负面情绪,进而诱发心理贫困。

加强经济支持。

政府和学校可以提供经济援助,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

通过提供额外的奖学金、助学金,以及校园内的勤工俭学机会,帮助他们减轻经济压力,增加安全感和归属感。

建立支持网络。

学校可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团和活动,提供丰富的社交机会,帮助贫困大学生扩大社交圈子,增强归属感。

培养自信心和积极心态也是很重要的。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特定的培训或课程,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家庭和社会也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自我否定,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除了以上的对策,在政策层面上,社会应该更加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建立完善的制度来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也需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经济支持、社交支持、心理支持以及个人素质培养等多个方面加以解决。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问题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

贫困大学生是指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通过高考或入学考试的方式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

除了物质上的贫困,他们还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压力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贫困大学生普遍面临经济压力。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们在学费、书籍费用等方面的负担较重,常常无法满足基本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这种经济压力会给他们带来焦虑和压抑的情绪,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贫困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面临巨大的不公平竞争。

由于家庭背景的差异,他们往往没有接受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优质教育资源,导致知识和能力的不足。

在就业市场上,他们与其他同学相比,拥有更低的竞争力和机会。

社会认知和自尊心的缺失也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之一。

贫困大学生常常会遭受到歧视和排斥,容易感到自卑和无助。

他们在与同学和社会的交往中可能会受到负面评价和压力,这种心理反应会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

社会应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发放,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大学和社会各界可以设立专门的基金和机构,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积极面对困境和压力。

教育部门应加强教育公平,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学校可以设立补习班和辅导机构,为贫困大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支持。

学校应该开展职业指导和实习机会,增加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和竞争力。

社会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关爱和理解。

充分认识到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尽可能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

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校内社团组织等,增强他们的自信和社会交往能力。

贫困大学生自身也应加强自我调节和发展。

他们应调整心态,增加积极的心理状态,寻求身边的资源和帮助。

他们应该注重自身的成长和提升,通过努力学习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价值。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贫困大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困难,还有心理上的困扰,这种心理贫困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本文将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压力过大。

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生活费用几乎全部依靠自己,这给他们带来了重重的经济负担。

他们需要支付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而这些开销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不小的一笔数目。

长期的经济压力使得贫困大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在学习上,同时也容易导致他们对未来的担忧。

第二,文化与教育差距。

贫困大学生往往来自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质量有限,导致他们在高考中竞争力相对较弱。

进入大学后,他们可能会遇到更高水平的学习压力,无法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这样的文化与教育差距也会影响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社会认同感不强。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不好,可能会感到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缺乏社会认同感。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导致自卑心理。

这种缺乏社会认同感也可能会加大他们心理上的负担。

加大经济支持。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力度,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和勤工俭学等形式,提供经济上的支持。

也可以鼓励他们积极申请各类助学贷款,分担学费和生活费的压力。

加强心理辅导力量。

学校可以增加心理辅导师的数量,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辅导师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心理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加强文化和教育研究。

学校可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研究,了解他们的具体问题和需求,针对性地提供帮助。

可以开展教育扶贫项目、提供专门的辅导班和培训,帮助贫困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竞争力。

第四,提高社会认同感。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怀和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集体荣誉感。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贫困大学生是指家庭经济状况较为困难,但仍能凭借努力和奋斗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群体。

除了物质上的贫困,贫困大学生还面临着“心理贫困”的问题。

心理贫困是指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一种贫困状态,表现为自卑、焦虑、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原因分析1.经济压力过大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通常需要同时兼顾家庭经济负担和学业紧张,承担较大的经济压力。

这使得他们常常感到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产生焦虑和压力。

2.自卑感贫困大学生在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相比较时,常常感到自卑。

他们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优秀,这种自卑感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3.就业压力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往往希望通过大学教育来改变家庭状况。

现实中就业形势严峻,毕业后可能面临就业困难。

这使得贫困大学生对未来感到担忧和无助,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4.社会认同感缺失贫困大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交往时,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可能会遭受排斥和歧视。

这导致他们缺乏社会认同感,产生孤独和无助的情绪。

二、对策探讨1.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学校应当建立心理疏导中心,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

心理疏导中心可以组织心理讲座、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等,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应对心理困难。

2.加强家庭教育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环境通常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健康。

学校可与社区合作,组织开展家庭教育课程,帮助贫困家庭提高教育水平和亲子关系,提供积极的家庭环境。

3.加强就业指导学校应当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就业机会,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毕业并找到合适的工作。

4.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团和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参加社团活动,贫困大学生可以扩大社交圈子,增强社会认同感和自信心。

5.提供经济支持除了提供经济补助,学校还可以设立助学金等奖励机制,激励贫困大学生努力学习和进取。

浅谈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1)

浅谈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1)
教育管理 /
105
浅谈贫困大学生的 精神贫困 问题
马华华
摘 要 : 加强对贫困生的关心 、 教育与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近成
广泛、 关系活 络 , 贫 困生同他 们比起来相 形见绌 , 自卑心理 油然 而生。有些贫困大学生甚至不能正确对 待来自学校和同学的关 心与资助 , 拒绝申请困难补助和接受他人的帮助。其次 , 严峻的 就业形势给贫困生带来了压力 。一方面 为了增加自己的就业竞 争力或 是进一步 深造 , 许多大学生 忙于考证、 参加各 类培训、 考 研复习等。然而 , 这一 切都 是建 立在 一定 的经 济基 础之 上的。 对一些贫困生来讲 , 高额的考研 成 本 是一 笔不小 的开 支。巨 大的债务负担要求他 们毕业就业时必须找一个报酬相对较高的 工作。另一方面 , 许多贫困 大学生自 身条件 的不足 和社会 关系 网的限制使得贫 困大 学生 择业 群体 在就 业过 程中 处于 弱势 地 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 贫困大学生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 影响了人格与心理的 健康发展。 3 来自家庭和自身的原因 。 首先 , 贫困大学生的家庭 由于经 济拮据 难以满 足孩子 的一 些必要的物质要求 , 与富裕 家庭孩子 随心所 欲的花 费形成 强烈 反差 , 贫困家庭的父母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贫困 而心理失衡 或变 态 , 也会影响到子女的心 理健康。由 于生活 与学习 环境的 艰难 使贫困生较少 与外 人往 来 , 每遇 矛盾 冲突 , 便 产生 强烈 的排 他 性 , 脑海中只 想别人的 不是 , 认为别人总 是跟自己过 不去 , 从而 产生 严重的逆反 心理 , 常跟别人 对着干 , 出现严重 的交往障碍。 其次 ,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远不够成熟 , 其 自我认知能力和社会认 知能力较差 , 对自己缺乏正确的估计和评价 , 一旦遇到挫折和失 败时 , 便产生悲观、 失望、 消沉情绪 ; 看待 社会问题也带有片面性 和幼稚性 , 错误的认知必 然会给 心理带 来不利 影响。另外 贫困 大学生 处于青春 期 , 情 感情绪体验 丰富 , 但自我控制 能力差 , 易 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 , 很小的事情都会引起情绪的波动 , 这也 是诱发不良心理症状 的原因之一。

论大学生精神匮乏(5篇)

论大学生精神匮乏(5篇)

论大学生精神匮乏(5篇)第一篇:论大学生精神匮乏论大学生精神匮乏摘要:对于我国高校教育模式、家庭背景、社会及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自身心理因素,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常表现出敏感、自卑、空虚、虚弱、堕落等精神贫困状态。

因此,应在校园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培养自信,构建健康的校园环境,提倡奋斗竞争精神,以加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克服大学生精神匮乏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贫困;匮乏;问题精神贫困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对于大学生犯罪率越来越高的趋势也引起了社会的重视。

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花费很大,社会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也是不小的开支。

我们应该这样来解决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是国家来解决,还是社会,还是学校,还是家庭,这些都需要探讨。

一、精神贫困的内涵精神贫困是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的。

物质贫困是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未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精神贫困是指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困扰和压力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空虚等现象。

通俗的讲就是没有理想、堕落、自卑,没有积极向上豁达的生活态度。

二、精神贫困的表现1.敏感大学生处在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独立包括经济上思想上的独立,自尊心强,虽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表现为容易感情用事。

他们具有强烈的审视自我的动机,一个人的价值体现是通过他人、通过社会表现出来。

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对他人的评价比较敏感,对他人的言行志向都会折向自身。

也常常感觉所处的社会太不公平,没有安全感,情绪往往比较极端。

2.自卑有些大学生在中学时期是班上的佼佼者,他们大都有较强的优越感和自尊心。

但当他们进入大学校园后,就会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忽然觉得自己变得无能、渺小,从而认为自己已没有赢得别人尊重的本钱,自我评价过低,对自己的办事能力总持怀疑态度,不能在众人面前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人际关系较为紧张。

有时因为家庭不好,穿着不好,甚至堕落,用消极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生群体日益扩大,其中贫困大学生也逐渐显现出一系列心理问题。

在面临生活压力、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

有必要对贫困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是焦虑。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常常面临生活费用不足、家庭经济拮据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在心理上加重他们的焦虑感。

长期的经济压力和无法获得及时支持的感觉会使他们感到无助和不安,进而引发焦虑情绪。

除了经济上的焦虑,还有学业上的压力也是造成贫困大学生焦虑的原因之一。

他们可能会由于家庭条件限制而无法获得学习资源,或者由于家庭经济拮据而不得不兼职工作,导致学业压力增加,从而加重了他们的焦虑情绪。

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二是自卑。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受到质疑,产生自卑感。

在大学中,他们可能会因为缺乏物质条件而无法融入到富裕同学的圈子中,或者由于家庭条件的不利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导致他们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从而产生自卑情绪。

长期的自卑情绪会影响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就业。

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三是孤独感。

在大学中,贫困大学生可能会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或者社交活动当中,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和孤立。

在面对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时,缺乏可以倾诉和交流的朋友和同学会加重他们的孤独感,甚至引发抑郁情绪。

面对这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对策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

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援助。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援助力度,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压力,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从而减少焦虑和自卑情绪的产生。

也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社会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帮助。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大学校园内的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在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着“心理贫困”的现象,这种贫困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体现在心理层面。

本文将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经济压力大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通常较为困难,学费、生活费等压力较大。

这种经济压力容易使得其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焦虑、压力、自卑等情绪。

2. 社交圈子狭窄贫困大学生可能因为家庭状况等因素而无法与富裕学生建立联系,社交圈子狭窄,容易产生孤独、沮丧等情绪,心理也因此受到影响。

3. 自我价值感缺失贫困大学生通常需要努力奋斗才能得到学业上的成就,但是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以及收入水平等因素可能会使得其自我价值感缺失,容易产生自卑、无助等情绪。

1. 加强经济援助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学校应该加强经济援助力度,帮助其缓解家庭经济压力,避免心理受到负面影响。

2. 提供心理辅导学校应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理清内心的情绪,增强应对困难的能力和信心。

同时,学校可以开设有关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帮助贫困大学生扩展社交圈子,提高自身素质。

3. 加强资助政策政府应该出台有关教育资助的政策,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问题。

比如,可以建立教育贷款制度,提供低息或免息的贷款;同时,可以建立奖学金制度,鼓励贫困大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获得表彰。

4.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贫困大学生最基本的支撑系统,家庭教育对其成长十分重要。

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鼓励其勤奋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同时,可以通过适当的家庭活动、亲子沟通等方式增进家庭的情感交流,使得孩子得到更多的家庭支持和关爱。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存在问题值得我们重视,针对此类问题,学校和政府应该加强援助力度,通过多方面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尽快摆脱困境,更好地完成学业。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摘要】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焦虑、自卑、压力过大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经济困难、学业压力、社会比较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心理辅导、心理干预等方法进行干预。

学校和社会应当承担起更多责任,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体系。

家庭和个人也需要进行自我调节,学会保持积极心态。

结论指出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建立支持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地面对心理问题。

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支持体系、责任、自我调节、原因、学校、社会、家庭、背景介绍、问题意义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是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常常面临诸多心理压力和困扰,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多种多样,包括焦虑、自卑、孤独、适应困难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困难、社会压力、学业压力等多方面因素。

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有效应对心理问题,学校和社会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贫困大学生自身也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尽可能寻求帮助,保持积极的心态。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建立支持体系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贫困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走出心理困境,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1.2 问题意义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自卑、挫折感以及人际关系困难等,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和个人发展,更可能导致其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意义重大,首先在于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他们在经济上的困境,导致他们在适应、人际交往和学业方面面临种种挑战。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他们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支持。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贫困大学生面临的最明显的心理问题是焦虑和抑郁。

由于他们苦于生活费用的高昂而难以入手,因此整天担心钱不够用,常常感到无助和无法应对。

与此同时,他们可能因为经济的困难而减少社交活动,并失去与同学的良好交往。

他们可能会感到社交方面的压力,由此引起确定性焦虑和自我质疑。

另外,贫困大学生常常因为无法享受到同龄人的生活和体验而感到羞耻感和错失感。

由于他们缺乏金钱和资源,无法购买昂贵的服装和饰品,也不能参加昂贵的活动和旅游,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和排斥。

二、贫困大学生适应问题由于贫困大学生受到的压力和挑战,因此他们有时很难适应大学生活。

他们可能由于歧视和排斥而感到自卑和孤立。

此外,他们还可能因为思考和行动上的差异而与那些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思想和言行举止上存在差异,导致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尤为困难。

三、贫困大学生的学业问题除了在适应方面遇到挑战之外,贫困大学生还面临着学习问题。

由于他们的家庭经济环境限制他们的资源和学习条件,他们往往比其他同学面临更大的学业压力。

这可能导致他们难以集中精力学习,或者缺乏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四、解决方案为了有效地帮助贫困大学生应对心理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包括:1. 提供资金支持:学校和社会应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优先级的资金支持,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资源来适应和学习。

2. 心理辅导:学校或社会应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和困境。

3. 社交支持:学校或社会应该为贫困大学生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以促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社交活动,从而减少他们感到孤独和排斥的体验。

论当代大学生主观应对精神贫困问题

论当代大学生主观应对精神贫困问题

生健康成长成才 、构建和谐校 园、和谐社会具有重要 意义。文章从 大学生精神 贫 困概念 的入 手 ,通过分 析 大 学生精神 贫困的表现 ,进而从 大学生 自身主观 方面寻找 引起 大学生精神 贫 困的原 因,尝试 性地提 出了大
学生主观应对精神贫 困问题的措施 。
[ 关键词 ] 大学生 ;主观 ;精神 贫困
匮乏 。
“ 意志作为人 的坚毅精神和顽强意志 ,能够 持续、稳定地推动人的行为 ,具有重要 的精神动 力作 用 。 【 但 在顺 境 中成 长 的大 学 生 们 ,缺 乏 ”2 坚定 的信仰和执著的理想追求 ,意志薄弱,感情
脆 弱 ,遇 到难 题 畏 缩 不 前 ,遇 到 打击 一 蹶 不 振 。
第 2期
21 0 1年 5月
厦 门广播 电视 大学学报
J u a fXime do& T lvso nv ri o r l a n Rai n o ee iin U iest y
NO 2 .
MB . y 201 1
论 当代 大 学 生 主观 应 对 精 神 贫 困 问题
1 .理 想信念模 糊
理想信念是精神动力 的源泉之一。本人 自 制
问 卷 并 发 放 10 份 , 回 收 92 份 , 回 收 率 00 6 9. % ,其 中 有 效 问 卷 9 1 份 , 占 回 收 率 62 5
这些精神贫困群体甚至在受到老师批评、考试失 利 、与同学发生争吵、被人误解等情况下都会产 生悲观 、颓废、低沉的消极心态 。这些精神贫困
[ 中图分类号 ]G4 6 [ 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32 (0 1 2— 0 9— 6 6 1 2 2 2 1 )0 0 3 0

浅论高校贫困生的精神扶贫论文

浅论高校贫困生的精神扶贫论文

浅论高校贫困生的精神扶贫论文【内容提要】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建设*社会的重要课题之一。

高校贫困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容易产生自卑、无望、人际交往困难、敏感等严重心理问题。

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受经济、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影响。

高校只有重视对贫困生的“精神扶贫”,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对策,才能切实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精神扶贫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和并轨收费制的实施,大学贫困生的数量大幅度增加。

其中的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健康成长;但也存在相当数量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据*青少年发展基金公布的《*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显示,有近20%的贫困生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存在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该比例远远高于非贫困生。

[1]他们消极悲观,继而产生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引发较为严重的心理疾患,由此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多方面造成了很大影响,这也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发展与稳定。

对于这些症状较为严重的“双困生”,我们认为在加大对他们提供物质资助的同时,还需特别重视他们的“精神扶贫”工作。

一、贫困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一)自卑和无望感。

由于自卑导致一部分贫困生自轻自贱、自我鄙视,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缺乏生活的积极*和主动*,抑郁孤僻。

据一项调查显示,40%的受调查贫困生具有一定的抑郁感。

[2]这些学生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他们的主要心理特点表现为自卑与自尊的矛盾*。

他们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

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

(二)人际关系困难。

由于贫困生具有上述自卑与自尊的矛盾*特点,他们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和不稳定*。

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经济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贫困大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困境,还有心理上的困扰,这种心理贫困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本文尝试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之一是自卑感。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好,贫困大学生常常面临着身份的认同问题,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这种自卑感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压力也是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贫困大学生通常需要同时承受学业压力和经济压力,他们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打工或者申请助学贷款,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的压力加大。

缺乏社会支持也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贫困大学生可能无法得到足够的家庭支持和关爱,这使得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

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学校应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组织安排心理咨询课程等活动,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

学校可以设立专项奖学金和助学金,帮助贫困大学生减轻经济负担,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怀和支持力度。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关于就业和职业规划的课程,帮助贫困大学生提前规划自己的就业方向,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减少未来压力。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关爱和支持。

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团队,定期与贫困大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心理辅导、提供经济支持、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和加强关爱与支持等措施来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业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社会各界也应该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尽管学生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依然存在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他们不仅经济上贫困,还面临着心理上的困扰,这就是所谓的“心理贫困”。

本文将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以及针对这一问题所能采取的对策探究。

我们需要了解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

贫困本身是造成心理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上的贫困会带来很多心理上的困扰,比如焦虑、自卑、无助感等。

贫困的家庭环境、缺乏资源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也会增加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家庭可能对学习成绩的期望过高,要求孩子取得好成绩来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

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歧视现象也会给贫困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化对待,也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产生自我怀疑、焦虑等情绪。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对策探究。

有效的对策是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心理贫困的状况。

学校应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关爱和帮助。

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讲座和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家庭和社会也应该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家庭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要给予过高的压力和期望。

社会应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关爱和帮助,减少歧视行为。

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幸福感,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

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都应该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对策,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心理贫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有爱的社会。

大数据背景下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及隐形助困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及隐形助困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及隐形助困研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贫富差距增大,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生活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精神贫困是其中之一。

据统计,全国大学生人数已超过4300万,而贫困大学生却不少于300万。

在大数据背景下,贫困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精神贫困状况十分严重。

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卑心理由于经济困难,贫困大学生家庭背景与同龄人相比存在差异,往往面临人生的第一次抉择、独立自主等问题,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这导致了贫困大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

二、焦虑与抑郁经济困难,同时可能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大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影响到精神健康。

三、心理依赖由于生活的困难,贫困大学生往往会产生对家庭的依赖和期望。

一旦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往往就会出现抱怨、反叛、不满等负面情绪。

四、人际关系困难由于经济上的困难,贫困大学生往往会面临到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人际关系。

例如,由于经济不足,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无法参加社交活动,缺少了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

为了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措施,积极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帮助。

一、加大经济资助力度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经济帮助,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资助。

例如,政府可以提供经济援助,学校可以设置奖学金、减免学费等措施。

二、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让他们学会正向思考、积极面对困难,增强心理韧性,开展志愿者、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

三、社会大众关注贫困大学生社会大众也应该关注贫困大学生的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向大众传递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和关爱,让更多的人支持他们。

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精神素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不仅可以推动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精神贫困浅谈
【摘要】基于高校教育模式、对高校生活的不适应及自身生理心理因素,当前大学生常表现出敏感、自卑、空虚等精神贫困状态。

为此作者提出应在高校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倡导培养运动精神和奋斗精神,以有力地克服大学生精神贫困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贫困人文教育健康
一、精神贫困的内涵
精神贫困是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的。

物质贫困是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未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精神贫困是指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困扰和压力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空虚等现象。

通俗地讲就是没有理想、胸无大志、自卑,没有积极向上和豁达的生活态度。

在人生的道路上,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

遇事敏感且束手无策,表现为不自信,往往容易丧失学习的热情。

二、精神贫困的表现
1.敏感
高校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独立,自尊心强,虽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表现为容易感情用事。

他们具有强烈的审视自我的动机,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的认识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与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

正因为如此,他们对他人的评价比较敏感,对他人的言行志向都会折射向自身,常常感觉世界太不公平,情绪往往比较极端。

2.自卑
有些大学生在中学时期是班上的佼佼者,他们大都有较强的优越感和自尊心。

但当他们进入大学校园后,就会发现“强中自有强中手”,忽然觉得自己变得无能、渺小,自己已没有赢得别人尊重的本钱,自我评价过低,对自己的办事能力总持怀疑态度,不能在众人面前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人际关系较为紧张,总认为自己的学识才智或外貌体型不如别人而否定自己,于是产生了极强的失落
感、自卑感。

3.空虚
作者在访谈中有些学生反应:“上大学后,在过了一段无所事事的日子后,感到了空虚和厌倦”。

学生中也盛行流传“学不在精,作弊就灵,功不在深,会看就行”;“学点东西玩玩,做个实验玩玩,搞个调查玩玩,谈谈恋爱玩玩。

”正如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所说:“没有谁比青年人从他们孤独心房里,更加用憧憬的目光眺望窗外世界了,没有谁比青年在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部世界了。

”但当大学生面对各种压力及成堆的社会要求时,他们便失去了生活的主动,在功利主义人生观的驱动下,迷失在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日渐空虚。

三、精神贫困的原因探析
高校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既有教育和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

莘莘学子们从校园到校园,缺乏现实磨砺,对逆境往往无所适从,因而在一个富于挑战性的千变万化的现实社会就难免暴露出种种“贫困性”特征。

1.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
长期以来虽然我国传统教育已取得了伟大成绩,但重知识传授轻精神倡导的缺陷又对当今大学生精神状态的“贫困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人其本质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生存模式、独立的思想和相对独立的成长过程及人生阅历的个性化的人,但高校教育的过度标准化、统一化的教育模式,严重阻碍和压抑了学生个性的独立成长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形成。

2.对新的高校生活的不适应
大多数大学生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父母,他们进入大学伊始首先要面对的是适应陌生的大学生活,但大学和高中的学习生活差异较大,让一些学生很难融入。

他们因此对自己的种种不适应感到“羞怯”。

在当地学校出类拔萃,但进入大学后面临重新定位的问题。

例如很多农村学生从贫困的乡村进入繁华的城市之初,心灵都会受到强烈的震荡,当没有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时,往往会“纵容”自己“得过且过”。

3.个体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是一种不成熟的社会存在,作为正在准备进入成人社会的“准成年人”来说,只是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

世界上著名的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马赫列尔也提到青少年意味着“脱离童年进入成年,在这个阶段中,青年
还没有完全超越前一个阶段,也还没有进入后一个阶段……同低于成年人的不成熟状态相适应,青年被认为是处于不同于成人社会的边缘状态。

”正是这种边缘状态,使他们一时还无法找到自己的标准和自己的价值定位,强烈的渴望被社会尊重,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而又常常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

四、精神贫困的预防和引导措施
1.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人文精神是包含在人文科学中的共同东西,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

通过广泛的人文知识渗透,人文思想剖析以及人文讲解者个人学术魅力来感染、熏陶、启迪大学生,帮助他们自我判断、自我接纳。

同时,人文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格调、情感和价值取向。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

信仰和理想都是人的一种精神需要,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向、憧憬和追求,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并最终能够内化为激励人的斗志,增强人的信心,鼓舞人奋发前进的持久精神力量。

认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解除精神贫困,有效地培养他们正确的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分析和正视眼前的现实。

3.构建良好校园文化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爱和归属”的需要,说明一个好的环境能够给人以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

良好校园的精神氛围,对大学生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各高校可以开展一系列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活动,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和切身体会,以榜样带动人,以精神鼓舞人,倡导同学之间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和共同进步的理念,促使更多的人远离精神贫困。

4.倡导运动精神
我们应将高校体育运动制度化,“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并不仅仅指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延长生命,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激发活力,呼唤热情,克服慵懒,刺痛麻木,从而使生命因血液不断循环奔涌而生机勃勃。

运动不仅可培养强壮的身体,坚强的意志,而且还可以培养和树立健康而明朗的生活态度。

5.倡导奋斗精神
今天的大学生基本上属于80年代初“抱大”的一代,依赖性强,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那么轻而易举,理所当然,似乎没有责任也不太懂义务。

为此我们应在高校提倡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锻炼能力、磨砺意志,培养坚忍不拔的品质,在此过程中增强自信,消除自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努力塑造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申丽娟.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J].素质教育论坛,2008,(2).
[2]苏国红.虚拟自我与心理健康[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3).
[3]上海心理热线.进入青春期为何特别孤独[EB/OL].
[4]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6.
[5][罗] F.马赫列尔.青年问题与青年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144-1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