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二常见药物外渗的处理
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药物外渗是指在医疗过程中,药物意外流入静脉外组织,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的情况。
药物外渗可能导致局部疼痛、炎症、溃疡甚至坏死等严重后果,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应急处理。
下面是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的参考内容:第一步:立即停止注射当发现药物外渗时,首要步骤是立即停止注射。
停止输液可以减少药物的进一步扩散,降低局部损伤的程度。
第二步:保持局部安静停止注射后,需要保持患处安静。
不要刺激局部,以免加重损伤。
第三步:评估局部损伤对外渗部位进行仔细观察,评估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观察是否有局部皮肤变红、肿胀、疼痛等症状。
第四步: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及时通知负责处理此事的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会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损伤的情况制定后续处理方案。
第五步:拍照备案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拍照记录药物外渗的情况。
拍照可以作为治疗及后续纠纷处理的重要依据。
第六步:处理药物外渗部位根据医护人员的指示,处理药物外渗部位。
常见的处理方法有:1. 冷敷:对于温热或有炎症表现的部位,可以用冰袋或冷敷巾冷敷,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2. 清洗:用生理盐水或清洁的温开水对外渗部位进行冲洗,以将药物冲洗出体外。
3. 创面处理:对于有明显创面的情况,应进行适当的创面处理,如消毒、换药等。
第七步:记录药物外渗的情况对于药物外渗的情况,需要详细记录,并向医护人员报告。
记录中应包括外渗药物的种类、用量、给药途径、外渗部位和相关症状等信息。
第八步:监测患者症状的变化对于药物外渗造成的损伤,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症状的变化。
如局部红肿、渗液量增多、局部温度升高、生命体征异常等,应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
药物外渗是医疗过程中的意外情况,需要及时采取紧急处理,以减轻损伤并防止后续并发症的发生。
以上是药物外渗应急处理流程的参考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药物外渗的紧急处理
药物外渗的紧急处理
1、停止注射。
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须立即停止注射。
2、减压是关键。
针刺减压注意严格消毒,防感染。
水疱不建议挑破皮,针刺回抽泡内液体,严防感染。
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针后用干棉球按压3分钟左右。
针刺减压后可以配合挤压,但注意用力不能过大,还要注意肢端血液循环情况。
针刺减压方法:消毒整个肿胀皮肤,用1ml注射器针头与皮肤呈5度斜刺,让皮下渗漏的液体流出来。
3、告知医生,做好记录。
4、局部封闭。
局部有苍白,先用酚妥拉明封闭注射应该会缓解变紫缺血的情况。
5、高渗液外渗可使用50%硫酸镁湿敷(浸湿4层纱布覆盖患处,上盖一层塑料薄膜,每4~6小时更换一次)
6、结合理疗,辅助微波或红外线等。
7、使用水凝胶片状敷料。
8、建议使用喜疗妥,对渗漏初期效果非常好。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给药部位外渗出来,导致药效减弱或者产生不良反应的现象。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对于临床药物治疗的效果至关重要。
下面将就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细致观察药物给药部位是否有渗血、药物外渗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2. 选择合适的给药部位,避免选择有动脉、静脉、神经等重要结构的部位;3. 采用适当的注射技术,包括正确的注射角度、深度和速度等;4. 合理选择药物的剂量和浓度,避免过大的剂量和过高的浓度;5. 避免过于频繁的注射,给药部位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恢复;6. 避免局部肌肉活动过大,可在注射后适当按压注射部位。
其次,对于不同类型的药物外渗,处理方法也有所差异:1. 对于脂溶性药物外渗,可以采用热敷或者按摩的方式促进药物的吸收;2. 对于水溶性药物外渗,可以采用局部冷敷的方式减少药物的外渗;3. 对于药物外渗后局部出现疼痛、肿胀等情况,可以采用局部止痛药或者消肿药进行处理;4. 对于严重的药物外渗,如出现药物中毒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处理。
最后,预防药物外渗也是非常重要的:1. 严格按照医嘱给药,避免自行更改给药部位或者剂量;2. 注射前对给药部位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清洁,避免细菌感染;3. 定期更换给药部位,避免局部组织受损导致药物外渗;4. 对于需要长期给药的患者,定期检查给药部位是否有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
综上所述,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药物的特性以及给药的技术等因素。
只有合理选择给药部位、采用适当的注射技术、预防药物外渗的发生,才能确保药物的有效给药和疗效的实现。
希望医护人员和患者能够重视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共同努力,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健康。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出现外渗得防范及应急预案一、药液渗漏得防护1正确选择血管:应用高危药物时,穿刺部位得血管不宜重复使用,也不宜在同一部位长期持续,滴入超过24小时,即使滴入顺利局部无外渗,也应该更换输液部位,应选择血管走向较直、较大容易固定且便于观察得部位穿刺。
2使用静脉留置针,对于长期输液、化疗得病人,鼓励留置PICC或CVC,减少对病人浅表静脉得破坏3加强巡视:对于婴儿、老年人、麻醉未清醒得病人,由于痛觉不敏感,护士应加强输液中得巡视,对于输入高危药物时重要得就是巡视到位,每102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输液速度,输液部位有无肿胀、外渗,并耐心询问、倾听患者得主诉。
4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静脉用药相关知识:让护士了解药理知识与输液安全知识,发现外渗及时对症处理,减少损坏。
5提高护士责任心教育: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患者得用药安全一定要有责任心,对高危药物得危害与严重性要高度警惕,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得皮肤,怀疑外渗得通道要重新建立,不能姑息或报侥幸心理。
6拔针得方法:先揭去胶布,轻按穿刺点上方,拔出针头瞬间立即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退出血管腔,可以减轻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造成得机械性损伤。
二、输液外渗后得护理1进行生理盐水稀释:高危药物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该药物,在原针头处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强力抽吸,将针头、输液管、外渗到皮下液体尽可能抽出,在沿静脉通路注入生理盐水510毫升后拔出针头,因生理盐水可稀释渗漏处局部组织药物浓度,以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减轻损伤。
2 封闭:(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其方法用1%普鲁卡因510毫升在药物外渗周围注射药物形成皮丘,然后用棉签轻按皮丘以利扩散与吸收。
此方法只限于普鲁卡因皮内试验阴性者使用。
(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封闭:疼痛剧烈者可用生理盐水5毫升加0、5%利多卡因5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皮下环形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渗出、水肿,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
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给药过程中从血管内部逸出到组织间隙或
者细胞内的现象,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药物浓度不足,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因此,正确处理药物外渗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1. 立即停止给药。
一旦发现药物外渗的情况,首先要立即停止给药,以阻止药物
继续外渗,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害。
2. 保持局部清洁。
对于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要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感染或
者其他外界因素进一步加重损伤。
3. 冷敷或热敷。
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外渗部位的情况,可以进行冷敷或热敷处理。
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外渗;热敷则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加速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4.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
在处理药物外渗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
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5. 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对于严重的药物外渗情况,特别是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
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救治。
6. 预防再次发生。
在处理完药物外渗之后,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找出外渗
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再次发生药物外渗的情况。
总之,药物外渗是临床上常见的情况,正确处理药物外渗对于
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都至关重要。
只有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处理外渗,同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外渗对患
者造成的不良影响。
希望本文介绍的处理流程能够对临床医护工作
有所帮助。
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是一种发生在输液过程中的常见事件,可能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下面将介绍关于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
1. 停止输液。
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避免进一步渗漏。
2. 确认患者情况。
询问患者的感受,记录病史并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
检查血压、心率和呼吸等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的情况,评估药物外渗对患者的影响。
3. 保持输液通路的畅通。
检查输液通路是否畅通,移除阻塞的血管导管。
输液通路的畅通将有助于药物在体内被更快地清除。
4. 建立静脉通路。
如果需要进一步治疗,需要建立静脉通路。
建立静脉通路可以保证药物在身体内被准确输送到需要治疗的部位。
5. 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对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药物外渗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为了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需要给予患者适当的液体和药物。
6. 监测患者反应。
药物外渗可能会导致患者的一些不适症状,如疼痛、红肿以及过敏等。
定期检查患者的病情,监测患者的反应,如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相应的护理和药物治疗。
7. 记录事件及处理过程。
处理药物外渗事件后,要详细记录事件的具体情况和处理过程,加强对患者的跟踪和监测,降低事件反复发生的风险。
总结。
药物外渗是一种常见的输液意外,及时有效的处理对减少患者的风险和损伤至关重要。
建立清晰的应急处理流程和完善的跟踪记录机制,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更好地处理和预防药物外渗发生。
药液外渗的处理流程
药液外渗的处理流程
答:药物外渗可考虑通过物理操作或药物干预等方法来解决。
药物外渗要根据不同的病情程度和不同的药物性质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具体如下:
1.物理操作。
当滴注输入的为一般性药物出现药物外渗时,如维生素类或葡萄糖类和生理盐水等药物,并出现一般红肿时,应即刻停止输入,并给于热敷处理,常用热水袋、湿热敷等方法来缓解,水温应保持在50℃左右进行热敷,热敷10-15分钟后观察皮肤情况。
当局部组织大片红肿和肿痛时,应抬高患肢并增加热敷的次数,需注意的是当药物渗漏超过24h时,不可进行热敷,以免加重感染。
当针剂注射出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拔针停止注射,并按压针眼2-5分钟,并可进行冷敷,用冰袋冷敷15-30分钟,保证3天内每天4次,并高抬患肢,以防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缓解疼痛等。
2.药物干预。
当药物外渗表现症状较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如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外渗,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硫酸镁或0.5%的山莨菪碱溶液进行湿敷解决,必要时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对局部做封闭处理。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药物外渗是指药物从靶组织或靶器官外渗到其他组织或器官的现象,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药物疗效减弱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对于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下面将介绍一些处理药物外渗的方法。
首先,合理调整药物剂量。
对于出现药物外渗的患者,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疗效最大化的目的。
在调整剂量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避免出现过量用药导致外渗的情况。
其次,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外渗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例如,口服给药相对于静脉注射来说,药物外渗的风险要小很多。
因此,在处理药物外渗时,可以考虑调整给药途径,选择更为适合的方式进行药物给予。
另外,合理调整给药时间也是处理药物外渗的重要方法之一。
有些药物在特定时间内的外渗情况会更加明显,因此可以考虑将药物的给药时间调整到更为合适的时段,以减少药物外渗的风险。
此外,监测患者的药物浓度也是处理药物外渗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监测患者血药浓度,可以及时发现药物外渗的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出现药物外渗导致疗效不佳的情况。
最后,合理调整药物配伍也是处理药物外渗的重要方法之一。
有些药物在配伍使用时,会相互影响,导致药物外渗的情况加剧。
因此,在处理药物外渗时,需要考虑患者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合理调整药物的配伍,以减少药物外渗的风险。
综上所述,药物外渗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对于处理药物外渗,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处理药物外渗提供一定的帮助。
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药液外渗是指在输液或注射过程中,药物从注射器或输液袋中渗漏出来的现象。
这可能会导致药物浪费、感染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注射或输液:一旦发现药液外渗,立即停止注射或输液,以避免进一步的药液浪费和感染风险。
2.处理渗漏点:检查药液外渗的部位,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例如更换漏液的输液管、注射器或输液袋等。
3.处理药液外渗的药物:如果药液外渗的药物尚未接触到患者或环境,可以考虑将药物回收至干净的容器中,以便后续使用。
如果已经接触到患者或环境,应丢弃药物并遵循相应的医疗废物处理程序。
4.检查设备是否损坏:检查输液管、注射器、输液袋等设备是否损坏或存在破损,必要时更换设备。
5.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在进行输液或注射操作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确保设备使用正确,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
6.定期检查设备:定期检查输液设备的状态,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设备,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可靠。
7.培训医护人员: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对输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
总的来说,对于药液外渗,需要及时停止注射或输液,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渗漏点和药物,同时加强设备管理和医护人员培训,
以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并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
药液渗出和外渗后的处理原则
药液渗出和外渗后的处理原则1. 药液渗出和外渗的概述说到药液渗出和外渗,很多人可能会想:“这到底是什么鬼?”其实简单来说,药液渗出就是药物在静脉注射过程中,不小心跑到血管外的情况。
外渗就更简单了,就是药物意外“走了岔路”,流到了不该去的地方。
这样一来,患者不仅会感到不适,甚至可能影响疗效,搞得医生和护士也要忙得不可开交。
谁都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发生,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遇到这些麻烦时,该怎么处理。
1.1 及时发现问题首先,发现问题是关键。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察言观色。
如果病人感觉到注射部位不对劲,像是疼痛、肿胀,甚至是皮肤发红,那就得马上留意了。
这时,护士可不能像无头苍蝇似的乱转,而是要冷静下来,仔细检查一下。
及时发现问题,就能及时处理,不至于让情况恶化。
真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越早发现,越能减少后续的麻烦。
1.2 处理步骤一旦确认了渗出或外渗的发生,接下来就得动手处理了。
这可不是随便抓抓就行的事,得有一套流程。
首先,应该停止药物的注射,千万别继续加剧“伤情”。
然后,仔细观察注射部位,看看肿胀程度如何,疼痛感有没有加重。
这里有个小窍门,如果用手轻轻按压,看看有没有水肿,能帮你判断情况严重与否。
2. 具体处理措施2.1 评估情况这时候,评估情况可不能马虎。
根据渗出程度不同,处理的方法也得有所不同。
如果只是轻微的肿胀,通常可以通过冷敷来缓解。
这就像小时候摔了跤,冰敷一下,立马舒服多了。
不过,冷敷的时间也别太久,一般15到20分钟就差不多了,别让皮肤受冻了。
2.2 药物处理如果情况较为严重,可能就得考虑使用药物来消炎了。
比如,医生可能会开一些抗生素或者消炎药。
这里得注意,千万别自己随便用药,那可是“自作自受”。
这时候,一定要听医生的建议,毕竟他们是专业人士,能给出最靠谱的方案。
3. 预防措施3.1 技术要到位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想:那下次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首先,技术要到位,注射时要仔细,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患者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患者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流程一、目的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理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的问题,降低局部组织损伤,确保患者安全,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医院所有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药物外渗的情况。
三、应急预案1. 发现药物外渗(1)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针头。
(2)观察患者症状,询问患者感受。
(3)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物种类及浓度等信息。
2. 报告和沟通(1)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2)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情况,取得其配合。
(3)如需其他科室协助,及时通知相关科室。
3. 处理措施(1)根据药物外渗的种类、性质、刺激强度,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
(2)给予局部湿热敷、冰敷、局部封闭等处理。
(3)对化疗药物、高渗性药物、强酸性或强碱性药物等特殊药物外渗,按照专用处理流程进行。
(4)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变化,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4. 记录和归档(1)详细记录药物外渗经过、处理措施及效果。
(2)将相关资料归档,以备查阅。
四、处理流程1. 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针头。
2. 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物种类及浓度等信息。
3. 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如需其他科室协助,及时通知相关科室。
4. 根据药物外渗的种类、性质、刺激强度,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
5. 给予局部湿热敷、冰敷、局部封闭等处理。
6. 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变化,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7. 详细记录药物外渗经过、处理措施及效果。
8. 将相关资料归档,以备查阅。
五、注意事项1. 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输液情况,预防药物外渗的发生。
2. 提高护士穿刺技术,减少药物外渗的风险。
3. 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观察和护理能力。
4. 定期培训护士,提高其对药物外渗的处理能力。
5. 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确保处理流程的顺利进行。
六、总结患者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及时、有效地处理对减轻患者痛苦、防止局部组织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加强护士培训和患者教育,可以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介绍药物外渗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药物从注射点或者创伤处外渗出来,导致药物浪费或者降低治疗效果。
药物外渗问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经济成本都有很大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处理流程来解决这个问题。
处理流程针对药物外渗问题,以下是一个处理流程的建议:1. 识别药物外渗问题药物外渗问题常常出现在注射点或者创伤处,患者或者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观察注射处有无药液渗出来判断是否存在外渗问题。
如果发现有外渗问题,则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 停止注射在发现药物外渗问题后,第一步要立即停止继续注射药物。
停止注射可以有效减少药液的流失,避免进一步浪费。
3. 处理外渗部位药物外渗后,需要及时处理外渗部位。
具体处理方法可以根据药物性质和外渗情况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 使用干净的纱布或者消毒棉球轻轻按压外渗部位,帮助停止药液的流动。
- 清洁外渗部位,避免细菌感染。
- 根据需要,可以给外渗部位覆盖敷料或者进行其他保护措施。
4. 纠正注射技术药物外渗问题可能与注射技术有关,因此在处理外渗问题的同时,还应该纠正注射技术。
具体的纠正措施包括: - 检查注射针头是否损坏或者过期,及时更换。
- 注意注射角度和深度,避免穿透血管或者肌肉表面。
- 慢慢注射,避免注射速度过快造成压力增大。
5. 记录和报告处理药物外渗问题后,需要及时记录和报告该事件。
记录可以帮助了解该问题的发生情况和处理结果,为以后的改进提供参考。
报告可以使得相关人员了解到问题的存在,并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6. 教育和培训药物外渗问题的处理不仅仅需要个别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努力,还需要进行教育和培训以提高整体处理水平。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和药物管理意识,减少药物外渗问题的发生。
结论药物外渗是一个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建立完善的处理流程,可以有效识别和解决药物外渗问题,提高药物的使用效率和治疗效果。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式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式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注射或输液时溢出血管外,导致药物无法迅速进入循环系统的现象。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对于药物外渗现象,需要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
1. 增强注射技能首先,要提高护士的注射技能和操作水平,以减少服药患者外渗的概率。
在注射过程中,需要仔细检查注射部位是否合适,针头是否清洁干净,注射速度是否过快等问题。
如果护士发现外渗现象,应该立即中止注射,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采用正确姿势和操作方法在注射前,需要先准确计量药物,清洁注射区域,采用正确的姿势和操作方法,以确保药物的准确注射。
不同类型的药物,如胰岛素、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需要采用不同的注射方法和姿势。
3. 及时处理药物外渗如果药物外渗,需要及时处理。
处理措施的选择根据外渗的情况及范围不同。
3.1 对局部外渗的处理如果药物只在局部外渗,应该及时清除药物液体。
一般来说,可以用棉球或消毒纱布清洗局部,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如果外渗液体较多,可以用无菌纱布加以压迫,直至外渗停止。
3.2 对大范围外渗的处理如果药物液体外渗范围较大,需要及时采用紧急抢救措施。
例如,可以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可进行输液或者静脉注射维持生命体征,避免因药物过多造成过敏反应等危险情况。
若需要,可以及时紧急转诊到相关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
4. 加强护士培训最后,还需要加强护士的培训工作,提高护士对于药物外渗的认识和掌握相关处理方式的技能水平。
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药物管理制度,加强药物操作规范,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药物外渗是药物输液时常见的情况,不仅会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在护理患者时,应该注意药物的标准使用和注射技巧,同时要了解药物外渗的处理方式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给药过程中从靶组织或靶器官外渗出来,导致药效减弱或产生不良反应的现象。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对于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首先,合理调整给药途径。
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外渗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口服给药可以减少药物外渗,而静脉给药则可以快速将药物输送到血液中,减少药物在组织中的停留时间,从而减少药物外渗的可能性。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患者的情况,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
其次,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频率。
药物外渗的程度与药物剂量和给药频率密切相关。
通常情况下,增加药物剂量和减少给药频率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减少药物外渗的可能性。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药物的特性,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频率,以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
另外,合理选择药物给药时间。
药物的给药时间对药物外渗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患者睡前给予药物可以减少患者的活动,从而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外渗。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和药物的特性,合理选择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
最后,合理调整药物配伍。
有些药物在体内可以相互影响,导致药物外渗的增加。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根据药物的特性和患者的情况,合理选择药物的配伍,避免药物相互影响,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
综上所述,药物外渗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合理调整给药途径、药物剂量和给药频率、药物给药时间以及药物配伍是减少药物外渗的有效方法。
医生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药物的特性,合理选择处理方法,以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般药物外渗时标准操作程序
一般药物外渗时标准操作程序如下:
1.停止输液:如果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出现药物外渗的情况,需
要立即停止输液,以免加重不适症状。
2.局部冷敷:可以使用冰袋或冰毛巾对局部进行冷敷,使血管收
缩,避免局部肿胀的情况持续加重。
3.使用外用药物:对于局部外渗症状比较轻微的患者,可以遵医
嘱使用硫酸镁溶剂、呋喃西林乳膏等进行湿敷,抑制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症状。
4.切开排液:如果患者药物外渗的情况比较严重,通过上述治疗
方式效果不佳,可以通过切开排液的方式进行治疗,将外渗的
药物排出体外,缓解不适症状。
5.清创:如果药物外渗引起了明显的皮肤红肿、疼痛,甚至伴有
局部坏死的表现,需要给予头孢抗生素加强抗感染治疗。
药物外渗应急预案
药物外渗应急预案药物外渗应急预案1. 概述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给药过程中发生外渗现象,即药物从静脉通路或其他给药部位渗漏至组织间隙或血管外。
药物外渗可能导致不良的药物反应或局部组织损伤。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制定药物外渗应急预案非常重要。
2. 应急预案的目的药物外渗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处理药物外渗事件,减轻可能对患者造成的损害,并确保医护人员能够有效地应对药物外渗紧急情况。
应急预案旨在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使医院内的工作人员在发生药物外渗时能够迅速反应,减少患者并发症的风险。
3. 应急预案的内容3.1 事前准备工作在制定药物外渗应急预案之前,医院应建立起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培训机制,确保医护人员具备处理药物外渗事件的相关技能和知识。
此外,还应完成以下准备工作:- 完善药物外渗登记和报告的机制,确保及时记录和汇报药物外渗事件;- 配置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和药物,例如止血药、消炎药等;- 检查并维护药物输液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制定药物外渗事件的管理流程和工作指引,明确责任分工。
3.2 应急响应措施一旦发生药物外渗事件,医护人员应迅速采取以下措施:1. 暂停药物输液:立即停止药物输液,避免继续药物外渗。
2. 保持镇静:医护人员应保持冷静,并进行迅速的评估,判断药物外渗的严重程度。
3. 处理局部外渗:根据药物外渗的情况,采取适当措施处理局部外渗,例如用干净绷带包扎,避免进一步损伤。
4. 寻找专业支持:若情况复杂或无法处理,及时寻找相关医疗专家或咨询药剂师的建议。
5. 记录和报告:及时记录药物外渗事件的相关信息,并向上级部门或相关责任人报告。
3.3 事后处置药物外渗事件发生后,医院应及时展开事后处置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随访和监测:对受到药物外渗影响的患者进行随访和监测,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或并发症产生。
2. 管理药物外渗并发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药物外渗产生的并发症,例如局部感染的处理、组织修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外渗的处理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 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 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 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 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 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 很快消失。
药物外渗的原因
2.
药物因素 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 钙剂,缩血管 药物(多巴胺、间羟胺)等。一旦外渗,将可致会严重的后果。
3.技术因素
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
4.使用钢针 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4倍。 5.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药物外渗的机制
1 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 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预防措施:
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以取得配合。选择比较粗直的 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 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防止药物外渗。
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 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2 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 3 液体静压增加。 4 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 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 局部肿痛。
2大范围外渗
一般在药液外渗48h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 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 局部封闭 对应药物相拮抗∶ 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 米松, 钙剂可用50%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可以用马铃薯、生 姜外敷。
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 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 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
药物外渗的原因
1.患者因素
新生儿 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 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 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婴幼儿 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而且家长都很紧张, 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 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 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 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
内二常见药物外渗的处理
梁菊艳
梁菊艳
前言
输液外渗在临床上很难避免,这与药物的刺激性及病 人血管的通透性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与我们的穿刺技 术和巡视病房是否及时有关,这就关系到技术和责任 心的问题。一旦外渗轻者致穿刺局部肿胀疼痛,若处 理当严重者可致组织坏死。
定义
药物外渗是指在在静脉给药过程中,药物没有直接进入血 液循环,而是漏出于血管外,从而造成局部组织的肿胀, 甚至于坏死。临床表现主要是局部疼痛,为烧灼痛或刺痛, 逐渐加剧,局部出现肿胀,由于渗漏药物种类及损伤机制 不同,临床亦有差别。
小结
总之,对于药物外渗及静脉炎的防治,要求我们有高 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业务技能,掌握药物的特点,在 应用过程中细心观察,只要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就 可做到减轻或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3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 部冷敷,以防止局部肿痛、肿胀、坏死。
4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 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 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鸡蛋清外敷的。
方法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 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 可给予25%一50 %硫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喜疗 妥膏剂使用方便。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 局部肿痛。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 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3、药物外渗时最好先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 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 不同的处理方法
方法
4、局部封闭:用41/2一51/2门肌肉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 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 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 扩散。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 5、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 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 闭。 6、钙剂: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1或1%普鲁卡因2ml+ 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7、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 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l或1 %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