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指数制作与发布武汉陈正洪共45页
武汉市居民中暑综合气象指标分析
展过中暑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 。2 世纪 9 0 0年代
末, 武汉 、 京 分 别 开 展 了 中暑 预报 系 统 研 究 和 服 南 务 [ 1] 海 则 在 国 内 率 先 开 展 了 WMO/ 8 1。上 - WHO 的高 温预警 示 范 项 目研 究 [ j 1 。近 年 北 京 等 地 也 开 2
维普资讯
气
象
科
技
第 3 5卷
对应的 T 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 2 在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将 T 分为 P个等 一
距 区间 , 生 P+1 节 点 。 产 个
中暑人数 R( , , : m )令
X( , =R( )D( ) m ) m, / m, ( ≤ m≤ l1 1 ,≤ ≤ 2 )
() 3统计 T 出现在第 区间内的天数D( ) 和全 部 中暑人数 R( , : )令
X( =R( )D( (≤ ≤ P) ) / ) 1
现, 高温是引起 中暑 的最关键 因子 , 湿度 、 云量等 因子 对中暑 也有一 定辅助 作用 ; 日均 中暑人数 随 日最 高气 温升高 呈指数规律 升高 , 3 -3 在 1 4℃左右缓升 、 3 -3 在 5 9℃急升 , 非线性 特征明显 , 并得 出中暑 5级判据 ; 根据气 温与其
随 着 全球 气 候 变 暖 , 大范 围高 温热 浪 事 件频 繁
发生 , 对人体危害加剧 , 因而引起了公众、 政府和研 究机构的高度重视 , 并成为了科学家们研究 的新课
题 [,l 1 。 2
之一 , 以武汉为例研究高温中暑气象指标对整个长 江流域有很好 的参考价值。
1 资料 处理 1 1 资料 .
维普资讯
第 3 卷第 6期 5 20 07年 1 2月
武汉市空气质量预报与检验
湖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 以下简称省气科所 ) 于 1999 年从中国气象科学研 究院引进了城市空气污染 指数预报系统 ( CAPPS)
[ 1]
, 当时武汉市便成为全国 47
个首批开展城市空气质量预报的城市之一。从此, 省 气科所开始了对武汉市及湖北省内 10 个地级城市空 气污染气象条件 ( 污染潜势指数 PPI) 的预报。 2001 年 4 月, 省气科所在武汉市环境监测站的大力支持下 , 对 CAPPS 二版
[ 2]
作了一定的改进 , 并随即采用改进了的
CAPPS 对武汉 市 6 个城区监测点 ( 汉阳沌口、 东湖梨 园、 汉阳月湖、 汉口花桥、 武昌紫阳、 青山厂前 ) 空气污 染指数 ( API) 进行预报 , 从当年 6 月 3 日起通过电视向 社会公众发布武汉市 6 个城区监测点空气质量预报, 此后又在武汉市多家报纸上发布同类预报。
首要污染物的预报全部正确 , 且污染物等级预报准确 率也较高。统计 2001 年 7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共 184 天相应的预 报结果发 现: 污 染物等级 预报正确 率达 83. 7% , 另外有 30 天空气质量实况等级与预报等级仅 相差 1 个等级 ; 7 月份的预报质量最好 , 三种污染物级 别预报全部正确 , 污染指数预报值与实测值最接近; 10 月份 , 首要污染物级别( 即 PM10 ) 错报天数最多( 7 天 ) ; 11 月份 ,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级别错报 天数最多, 其 分别为 12 天和 10 天; 夏季预报效果较冬季预报效果 要好。 总的来说, 武汉市空气质量状况还有待改善。资 料统计结果表明: 仅 2001 年 , 武汉市全年无一日空气 质量达到优, 而污染日 ( 即污染等级在 级或以上) 则 达到了 112 个, 即全年约有 30. 6% 的时间空气质量状
气象指数资料
气象指数
气象指数是用来衡量和描述大气环境状况的一种数字化指标。
它通过对气象要素的监测和分析,将复杂的气象信息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应用的指数,为人们提供了更直观、更方便的描述气象条件的方式。
气象指数通常包括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等多种气象要素,通过综合考量这些要素的数值,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当地气象环境的变化和特点。
气象指数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农业、交通、环保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农业生产中,气象指数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选择种植作物的时间和地点,预防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破坏。
在交通运输中,气象指数可以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帮助司机和航空公司做出更好的交通安排。
在环保领域,气象指数可以帮助监测空气质量,预测雾霾天气,为环保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气象指数的制定和计算一般需要基于大量的气象观测数据和数学模型,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地理位置、季节变化等因素。
随着气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气象指数的计算方法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使得其预测精度和实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总的来说,气象指数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工具,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预测气象环境,还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精准的指导,为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随着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气象指数的研究和应用必将继续发展壮大,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
以上是关于气象指数的一些基础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有兴趣深入了解气象指数及相关领域的知识,欢迎继续关注与研究!。
湖北武汉气象参数
湖北武汉气象参数湖北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重要城市之一、武汉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约为17℃左右,降水量较多,四季分明。
下面将介绍武汉的气温、降水量和季节特点等气象参数。
1.气温:武汉的气温在不同季节有着显著的变化。
春季(3月至5月),气温逐渐回暖,白天最高气温一般在20℃左右,晚上最低气温在10℃左右。
夏季(6月至8月)是武汉的旺季,气温较高,白天最高气温可达到35℃以上,晚上最低气温在25℃左右。
秋季(9月至11月)气温逐渐回凉,白天最高气温约为25℃左右,晚上最低气温在15℃左右。
冬季(12月至2月)寒冷干燥,气温较低,白天最高气温一般在10℃左右,晚上最低气温在0℃以下。
2.降水量:武汉的降水量相对较高,全年降水量约为1200毫米左右。
降水主要分布在春季和夏季,其中夏季降水最多,多以雷雨形式出现,有时会伴有湖泊、河流的暴雨洪水。
秋季和冬季降水量相对较少,多为小雨或零星的阵雨。
3.季节特点:春季(3月至5月)是武汉的花季,气温回暖,各种花卉开始盛开,尤其是樱花、桃花等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
夏季(6月至8月)是武汉的旅游旺季,气温较高,适合水上活动和夜游长江。
秋季(9月至11月)气温凉爽宜人,是旅游的最佳季节之一,此时武汉周边的山水风景更加迷人。
冬季(12月至2月)寒冷干燥,气温较低,但是武汉有着丰富的冬季文化活动,如冰雪节、灯会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另外,武汉的空气质量也是一个关注的问题。
由于市区水域众多、草木繁茂,武汉的湿度相对较高,加之工业和车辆排放等因素,空气质量时常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冬季,由于取暖用煤等原因,PM2.5的浓度较高,呼吸道疾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
总的来说,武汉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根据不同季节的气温和降水量,可以选择不同的服装和旅游活动。
同时,也要注意环境保护,关注空气质量和健康。
武汉市10个主要极端天气气候指数变化趋势分析
1 2 方法 .
2 结 果 分 析
2 1 高 温阈值和 低 温阈值 的变 化趋 势 .
洼 :1 第 9 % 分位 值算 法 :取 当 日及 前后两 天共 5d ) 0 ,基准 期为 3 O年 (9 1 0 0 ) 17 2 0 年 ,合 计 10d 日最高 气温 ,取 第 9% 分 位值 。2 第 5 的 0 ) l 、5 指数 的第 9% 或 1% 分 位值 计算 与年 份有 关 ,仪采 用 当年逐 日气温或 有 雨 日资 料 计算 ,即不 同年 的结 果不 同 。第 6 、2 个 0 0 、7个指 数用 到
Av l.hn s21 61 2 2 l 3 d CmCa e e, 0 (:2 82 .i gR 0 , ) —
高
温 阂
笸
气 候 变 化 研 究 进 展
2 1 年 00
表 2武汉市 15 2 0 年年及四季的高、低温阂值变化趋势及突变结果 91 07
T b e 2 T e d f e s n l n n u l x 9 n ql n era r p h n e u a 5 —2 0 a l r n so 冬 a o a d a n 年 q 0a dt a d t i b u t a g si W h n i 1 — 0 7 春 s 夏 秋 a a t n 0 h c n n 9 1 季 季 季 季
/
/
O
2
十 }
注: “ 、
、“
’ 分别通 过 了 =01 .5 1 指 .、O0 、00 的 著性 检验 ;括 号内 “ ”表 示为减 ( )趋 势 ,“ ”为 增 ( )趋 势 ;… ’表 降 + 升 /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7年度学术年会日程(2008年2月25-27日)2月24日下午16:30-18:30 注册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大厅2月25日上午08:30-09:00 注册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大厅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2月25日09:00-09:20 开幕式主持人:罗勇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领导致辞国家气候中心领导讲话李维京09:20-10:40 特邀报告(报告35分钟,讨论5分钟)主持人:罗勇从2008年1月我国南方持续性大雪看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丁一汇院士,国家气候中心2008年冷冬的启示王绍武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12:00-13:30 午餐午休2月25日下午分会报告专题讨论2月25日18:00 招待会(地点:培训中心育园餐厅)2月26日全天分会报告专题讨论2月26日17:10 大会总结闭幕式主持人:罗勇(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2月27日参观活动(京外代表)分会报告10分钟,讨论2分钟,请报告人提前将PPT文件拷贝会务组专题讨论:20-30分钟第一分会气候变率的机理、预测与气候评价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2月25日下午13:30-17:45S1-1 气候变率的诊断与机理研究主持人:封国林宋燕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凝结潜热及其影响李栋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青藏高原积雪时空演变特征与我国夏季雨带的关系(2006年开放课题)宋燕,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中国西北及青藏高原沙尘天气动态演变特征(2006年开放课题)王劲松,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大气相对角动量与赤道绕轴角动量相互作用下副热带高压脊线南北移动的动力热力分析王万里,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两种再分析资料Hadley环流时空结构的比较秦育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气候季节内振荡的特征差异王遵娅丁一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机制探讨梁萍,上海市气候中心大气质量南北涛动的季节循环卢楚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半球夏季纬向平均环流的垂直结构异常及其与AAO和ENSO的联系白莹莹,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副热带北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时空特征的诊断研究韩荣青李维京董敏,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夏季南亚高压的一组环流指数及其初步分析陈延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季节内变化与热带气旋生成研究张秀芝,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专题讨论)2月26日08:30-12:00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S1-2 气候模式模拟及预测方法研究主持人:王永光曾刚城市冠层微气候及京津冀地区大气环流耦合效应的数值模拟刘树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究简介吴统文王兰宁王在志李伟平李清泉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数值模拟研究(2006年度开放课题)曾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IPCC AR4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风变化的模拟性能评估孙颖,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气候系统模式对北极涛动的模拟辛晓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赤道东太平洋前期海温异常对6月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李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Variability of Regional Precipitation and Associated Physical Process in the NCEP CFS: Focus on the Southwest United States姜允迪,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RegCM3对青藏高原极端气候事件模拟的敏感性研究杨雅薇,上海市气候中心MATCH对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特征的模拟研究崔振雷张华银燕,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An Updated Coupled Model for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 Study曾红玲,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平原河网地区的气象水文模型研究王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于海温的不同时间尺度南海夏季风强度的最优子集回归预报谷德军,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一种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预测方法的研究刘实,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考虑相关系数不稳定性的季节气候预测方法探讨毛炜峄,新疆气候中心层次分析法在降水气候预测中的应用冯波,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气象局(专题讨论)2月26日下午13:30-17:10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S1-3 区域气候分析与评价主持人:李栋梁陈正洪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的异常性特点张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武汉市新一代居民中暑气象模型及中暑指数等级标准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陈正洪,武汉区域气候中心辽宁省近50年冬半年降雪的气候特征分析(2006年开放课题)赵春雨,沈阳区域气候中心长江流域降水极值的变化趋势(2006年开放课题)姜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华南强降水的低频特征分析信飞,上海市气候中心华北中南部罕见的秋季连阴雨过程分析胡雪红张琳,山东省德州市气象局陕西伏旱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方建刚,陕西省气候中心东亚地区水汽输送与重庆旱涝的联系周浩,重庆市气候中心河南省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分析朱业玉,河南省气候中心海洋模式网页评述毛燕军,浙江省气候中心东营市旱情决策服务系统侯淑梅,山东省东营市气象局(专题讨论)第二分会气候变化检测、预估及其影响评估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2月25日下午13:30-17:45S2-1 气候变化监测、检测及成因分析主持人:任国玉陈星胡永云全新世以来气候及其突变事件的模拟与重建陈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近三十年来南极平流层的冬春季变暖胡永云,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中国大型蒸发器逐日蒸发观测数据集的建立熊安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我国极端强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周兵,国家气象中心Interdecadal Change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adley Circulation andWinter Temperature in East Asia周波涛,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树轮年表指示的公元1796年以来小兴安岭五营地区温度变化尹红刘洪滨黄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青藏高原气温变化1951-2006代表序列的建立和初步分析任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的暖冬标准下近56年我国暖冬特征陈峪,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1951-2004年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变化研究王小玲任福民,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我国北方夏半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的变化特征刘莉红,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珠穆朗玛峰地区近30年来气候变化杨续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云南近46年气候变化趋势特征分析刘瑜,云南省气候中心热带异常风场序列的傅立叶分析方案及试验华文漪王盘兴吴幸毓翁之梅李丽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的变化及其成因林爱兰,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专题讨论)2月26日上午08:30-12:00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S2-2 气候变化模拟及预估主持人:高学杰张华影响我国气候变化的一些成因(特邀报告)张人禾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变暗和变明”对增暖的可能影响赵宗慈,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Reduction of Future Monsoon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Comparison between a High Resolution RCM Simulation and the Driving GCM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统计降尺度方法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彭莉莉,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植被冠层对地面积雪的影响的观测与模拟研究李伟平孙菽芬季劲钧夏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室/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Simulation of dust aerosol and its regional feedbacks over East Asia using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张冬峰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长江三角洲地区MODIS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对比验证贺千山,上海市气象局黑碳气溶胶辐射强迫全球分布的模拟研究张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SF6气体的辐射强迫和全球增温潜能的研究吴金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新“距平”概念下的中国气温变率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钱诚赵天保,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黑碳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王志立张华郭品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石英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专题讨论)2月26日下午13:30-17:10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S2-3 气候变化影响与评估主持人:沈永平中国地表气温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敏感性张镱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疆雪冰流域水文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对下游可持续供水和洪水安全管理的影响沈永平,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土壤碳变化预估的动态模型系统-RothCUK简介张称意,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基于MODIS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长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何勇董文杰严晓瑜,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运用区域气候模式和全球气候模式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方法学研究田展,上海市气候中心武汉市城市热岛强度非对称性变化的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陈正洪,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上海高温特征及城市化影响研究史军,上海市气候中心气候变暖对华东地区≥0℃积温的影响及对策李军,上海市气候中心近50年来山东省日照市气候变化分析陆桂荣,山东省日照市气象局莒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析姚文军,山东省莒县气象局(专题讨论)第三分会气候资源评估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十楼IPCC会议室2月26日上午08:30开始主持人:刘树华张秀芝朱蓉利用CRCM区域气候模式进行风能资源模拟的技术与方法介绍刘晶淼,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城市化和观测环境变化对边界层内风速影响分析—以河北省为例(2006年开放课题)刘学锋,河北省气候中心江苏省风能资源评价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探讨许遐祯陈燕,江苏省气候中心美国2005年《能源政策法》“气候变化”篇评析—兼论对我国制定《能源法》的启示董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湍流通量计算方法和误差的比较研究刘树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热带气旋对中国沿海风电开发的影响张容焱张秀芝等,福建省气候中心我国风能资源气候变化之21世纪情景预测李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TAPM模式风场模拟性能评估及在风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穆海振,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地区高温对用电影响的评估模型建立及风险评估贺芳芳,上海市气候中心近50年中国风速变化及其可能原因江滢罗勇赵宗慈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柳艳香江滢张秀芝陶树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我国的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申彦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中国风能资源储量的计算张德朱蓉罗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我国近50年来太阳直接辐射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赵东罗勇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RAMS模式在风电场风速预报中的应用孙川永陶树旺罗勇,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风电场风机排布及发电量评估周荣卫何晓凤陶树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风能预报研究进展柳艳香陶树旺张秀芝,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专题讨论)。
1951-2016年武汉市极端气温指数特征
1951-2016年武汉市极端气温指数特征毛以伟;陈正洪;陈茜;谢萍【期刊名称】《沙漠与绿洲气象》【年(卷),期】2018(012)005【摘要】采用武汉、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南京和合肥8个城市1951-2016年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运用多项式拟合、线性拟合、Morlet小波变换、Mann-Kendall检验和R/S分析方法,讨论了武汉市极端气温指数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武汉市年极端最高气温、高温日数、热夜日数表现出阶段性上升和下降趋势,整体呈上升趋势,增率分别为0.1℃/10 a、0.53 d/10 a、2.1 d/10 a.近11a在全球变暖大环境下,反呈下降或减少趋势.(2)极端最高气温在1986年、高温日数在1957年和1997年、热夜日数在1990年出现了突变,由前期下降趋势突变为整体上升趋势.极端最高气温均值突变后上升了0.4℃,而高温日数两次突变后均值分别增多61%和54%,热夜日数突变后均值增多78%.(3)极端高温存在5~6 a、8~9 a和10~11 a周期变化.高温日数存在6a、8~9 a和15~16 a的周期变化.热夜日数存在11a、14 a和23~24 a的周期变化.(4)武汉市年极端最高气温、高温日数、热夜日数虽然近11a为下降或递减趋势,R/S分析显示未来仍很可能出现上升或递增的趋势.(5)武汉与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南京、合肥比较分析显示,极端最高气温、年高温日数、年热夜日数3类指数整体综合排名武汉为第7位,其炎热程度在8城市中居后,武汉退出了“四大火炉”城市的行列.【总页数】8页(P75-82)【作者】毛以伟;陈正洪;陈茜;谢萍【作者单位】武汉中心气象台,湖北武汉430074;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湖北武汉430074;武汉中心气象台,湖北武汉430074;武汉中心气象台,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2.3;P423.3【相关文献】1.1960-2012年陕西汉中地区极端气温指数变化特征 [J], 陈成全;袁野;叶凤珍;赵景波2.1961-2006年我国极端气温指数空间分布特征 [J], 何瑞琦3.基于时空分异的中国1961-2018年不同极端气温指数演变特征 [J], 孔锋4.辽河流域近60年极端气温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郭峰5.基于极端气温指数的青藏高原年际升温及不对称特征研究 [J], 周玉科;高琪;范俊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火灾中关键气象因子的诊断分析
城市火灾中关键气象因子的诊断分析
陈正洪;杨红青
【期刊名称】《湖北气象》
【年(卷),期】1997(000)001
【摘要】根据武汉市1980-1991年逐日火灾气象资料,分季统计逐个气
象因子不同间人的火灾率序列,再作最佳曲线拟合和相关普查,结果表明,与火灾密切相关的气象因子依次为当天14时相对温度,气温日较差,连旰天数,当天最大风速。
火灾率与相对湿度为负相关,与当天降雨量不相关,与其余因子为正相关,拟合曲线在火灾多发,少发处均具有明显的气象临界值。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陈正洪;杨红青
【作者单位】湖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湖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98.12
【相关文献】
1.城市火灾次数与气象因子的分位数回归分析 [J], 刘盼盼;周嘉章;谭常春
2.城市火灾中关键气象因子的诊断分析 [J], 陈正洪;杨红青
3.影响福建省甘薯产量的关键期及关键气象因子分析 [J], 陈家金张星
4.影响鄂西烤烟品质的关键气候因子与关键期的诊断分析 [J], 林丽燕;陈正洪;李建平;阳威;刘静;骆亚军
5.老年人脑座中住院和病死者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中风与气象因子… [J], 张清勇;陈光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象指数你看懂了吗
栏目编辑:郝军志**********************气象指数你看懂了吗⊙ 简敬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指出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更迭,因此产生了风暑燥湿寒的气候,它影响到自然界的万物,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与天地相应,人体五脏的生理也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精神活动。
以上这些论述,形象地说明了人的身心健康与气象关系非常密切。
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界各国对于气候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认识越来越深刻,由此也派生出了医疗气象预报。
医疗气象预报的任务是通过预报使人类在日常活动中避开不良气象条件的影响,合理开展生产活动,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利用有利的大气环境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医疗气象预报的方法是由气象部门把观测到的各种气象要素,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综合计算出各种量化的预测指标——气象指数,提供给社会,以满足人们对气象预报的不同需求。
现将有关气象与健康的相关的健康指数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人体舒适度指数一般而言,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四个气象要素对人体感觉影响最大,人体舒适度指数就是根据这四项要素而建成的非线性方程,分为极冷、寒冷、舒适、偏热、闷热、极热等级别,表示人体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各种生理感受。
见下表所示——二、晨练气象指数根据天空状况、风、气温、空气污染程度等条件,建立晨练外界环境气象要素的标准。
分为5级——1.一级:非常适宜晨练,各种气象条件都很好。
2.二级:适宜晨练,一种气象条件不太好。
3.三级:较适宜晨练,二种气象条件不太好。
4.四级:不太适宜晨练,三种气象条件不太好。
5.五级:不适宜晨练,所有气象条件都不好。
三、风寒指数当环境气温低于零下4 ℃时,如果人未充分采取保暖措施,机体产热量低于散热量,就会出现热的负平衡,时间过久会使机体受到损伤。
冬季日最高气温小于或等于10℃时,气象部门就要发布风寒指数。
武汉青山长江公路大桥设计的风参数研究
武汉青山长江公路大桥设计的风参数研究胡昌琼;张雪婷;王必强;方怡;童奇;丁丽丽【摘要】利用黄陂气象站、武汉青山长江公路大桥桥位处新建的测风塔和湖北省农展中心自动气象站风资料,采用极值I型分布法对武汉青山长江公路大桥设计的风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桥位区10 m高度年最大、极大风速为分别为17.0 m·s-1、20.9 m·s-1,年均大风日数为5.8 d,年最多风向为NNE;(2)气象站100 a重现期10 m高度10 min平均年最大风速(基本风速)为25.6 m·s-1,桥位处100 a重现期10 m高度10 min平均年最大风速(设计风速)为29.0 m·s-1;(3)风速较大时水平动量的垂直湍流通量较风速小时大、湍流参数较风速小时小、湍流谱密度值较风速小时增大1~2个量级;极大风速发生时1h内的风攻角为0°~3°.【期刊名称】《暴雨灾害》【年(卷),期】2019(038)003【总页数】8页(P276-283)【关键词】长江公路大桥;设计风参数;极值I型分布;大气湍流【作者】胡昌琼;张雪婷;王必强;方怡;童奇;丁丽丽【作者单位】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武汉430074;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武汉430074;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武汉430074;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武汉430074;武汉市气象局,武汉430042;宜昌市气象局,宜昌4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5.6+5引言风对桥梁影响很大,全球因为风造成桥梁损坏的案例很多,程进等(2002)回顾了1818年以来世界上主要的桥梁风害情况,特别是1940年11月7日,刚刚通车四个月的美国塔科马海峡大桥,由于风引起桥梁振动,发生动力失稳而坍塌。
在我国,桥梁的风害也时有发生,例如广东南海九江公路斜拉桥施工中吊机被大风吹倒,砸坏主梁;江西九江长江公路铁路两用钢拱桥吊杆的涡激共振、上海杨浦斜拉桥缆索的涡振和雨振使索套损坏等。
改进的武汉中暑气象模型及中暑指数等级标准研究
改进的武汉中暑气象模型及中暑指数等级标准研究陈正洪;史瑞琴;李松汉;王瑛;卢明【期刊名称】《气象》【年(卷),期】2008(34)8【摘要】为了更好开展高温中暑气象预报服务和气候评价工作,以武汉市2003-2005年高温期间逐日中暑人数与当天、前期共33个气象因子为基础资料,通过相关普查寻找关键气象因子,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改进的中暑气象模型,修订了1990年代研制的中暑指数5级划分标准,新提出了中暑天数的推算方法,并进行了回代检验和2006-2007年试报检验.结果表明:中暑人数与当日各项气温、气压、日照时数为正相关,与总云量、相对湿度为负相关,其中气温最为关键,考虑前期气温累积效应后相关系数有所提高;日最高气温≥36℃的累积高温为首选因子,比1990年代的临界指标上升1℃;建立了3套预报(评估)模型,并推荐使用以日最高气温≥36℃的累积高温、日平均气温为因子的模型;回代试验、试验报检验表明,改进的模型、等级划分标准科学适用.【总页数】5页(P82-86)【作者】陈正洪;史瑞琴;李松汉;王瑛;卢明【作者单位】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武汉,430074;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武汉,430074;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相关文献】1.高温中暑气象等级评定方法 [J], 陈辉;黄卓;田华;吴昊2.宁波市高温中暑气象等级评定方法研究 [J], 卢晶晶;吕劲文;钱峥3.基于暑热指数的河北省中暑气象等级预报指标研究 [J], 陈静;韩军彩;张素果;阎访;杨鹏4.武汉市居民中暑与气象因子的统计特点研究 [J], 何玲玲;陈正洪5.武汉市居民中暑综合气象指标分析 [J], 陈正洪;何玲玲;王祖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象指数算法范文
气象指数算法范文
一、特征
气象指数是一种描述气候的指标,是根据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量
等气象要素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对气候的水平、细节、变化规律和程
度等进行抽象和阐释,以表征气候状况的指标。
气象指数通常由气温、湿度、降水量、气压、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和
风向等气象要素组成,反映气候状况的变化。
它可以定量、客观地反映气
候变化,使气象记录更加清楚、权威、可靠。
二、原理
气象指数是根据气候学中的一般规律和测量要素的变化规律,通过数
学表达式建立起来的。
它用测量要素中的定量特征表示,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气候变化趋势。
气象指数具有许多优点,如反映气候变化趋势的鲁棒性、可解释性和
精确性。
它使用简单的数学表达式,把复杂的气象要素封装起来,使得气
象记录变得更加客观、可靠。
三、算法
气象指数的算法可分为以下三步:
1.首先,识别气象要素。
首先要识别气候研究中的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降水量、气压、风速、风向等,这些要素是构建气象指数的基础。
2.确定气象指数的定义及计算。
根据气象要素,确定气象指数的定义,即气象指数的计算公式。
湖北省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
湖北省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
覃军;陈正洪
【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9(033)002
【摘要】研究了湖北省1961~1995年,季,月时间尺度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的气候倾向率时空差异,结果表明,在年平均情况下,湖北省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有弱降温趋势,最低气温有明显增加趋势,气温日较差有显著减小趋势,还分析了气温日较差减小的三种类型,并指出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与日照百分率及大气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有关。
【总页数】5页(P286-290)
【作者】覃军;陈正洪
【作者单位】湖北省气候应用研究所;湖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3
【相关文献】
1.浑善达克沙地及周边地区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的变化特征 [J], 高涛涛;殷淑燕
2.合肥市1961~2010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J], 袁新田;
3.黄山1961-2010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 [J], 袁新田;方来伟
4.合肥市1961~2010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J], 袁新田
5.濮阳市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非对称变化趋势分析 [J], 张明捷;冯杉;朱腾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宜昌近100多年暴雨与大暴雨日时间变化特征
武汉,宜昌近100多年暴雨与大暴雨日时间变化特征
陈正洪;涂诗玉
【期刊名称】《湖北气象》
【年(卷),期】1999(000)003
【摘要】统计武汉(1885 ̄1998年),宜昌(1883 ̄1998年)
10多年逐年暴雨资料,结果表明:(1)暴雨、大暴雨多集中在夏半年,武汉暴雨日春多于秋,最多发生在6月;宜昌暴雨日秋多于春,最多发生在7月,且7、8、9月暴雨日及9月或秋季大暴雨日比武汉多。
(2)武汉年暴雨日最多为12天,宜昌为8天,两地大暴雨最多均为4天;武汉1998年属多(大)暴雨年份,宜昌属正常年份;(3)武汉由1979年前20年的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陈正洪;涂诗玉
【作者单位】武汉暴雨研究所;武汉气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6.62
【相关文献】
1.1998年7月21日武汉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 [J], 姜勇强;张维桓;盛夏;周祖刚
2.2017年8月24日武汉突发大暴雨天气成因分析 [J], 周婷;张慧娟;姜敏;宋哲
3.武汉市近56a梅雨期暴雨气候变化特征 [J], 张丽;黄钟吕;李明;
4.近100多年来香港和澳门气温时序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联性 [J], 孔锋
5.2017年8月2日-8月4日赤峰地区暴雨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 [J], 徐丽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象指数算法
ICS 07.060A 47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583-2006气象生活指数Meteorological Living Index2006-03-27 发布2006-05-01 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目次前言II1 范围12 术语和定义12.1 气象生活指数13 气象生活指数分级标准13.1 紫外线辐射指数13.2 垂钓气象指数13.3 人体舒适度气象指数23.4 夏季游泳气象指数23.5 着装厚度气象指数23.6 晾晒气象指数33.7 雨具携带气象指数33.8 空调开机气象指数33.9 登山气象指数43.10 增减衣气象指数43.11 高血压发病气象指数43.12 冬季锻炼气象指数53.13 夏季锻炼气象指数53.14 夏季中暑气象指数53.15 冬季风寒气象指数6附录A(规范性附录)紫外线辐射指数的划分7附录B(规范性附录)垂钓气象指数的计算方法8附录C(规范性附录)人体舒适度气象指数的计算方法9 附录D(规范性附录)夏季游泳气象指数的计算方法10 附录E(规范性附录)着装厚度气象指数计算方法11附录F(规范性附录)晾晒气象指数的计算方法12附录G(规范性附录)雨具携带气象指数表示方法13附录H(规范性附录)空调开机气象指数的表示方法14 附录I(规范性附录)登山气象指数的计算方法15附录J(规范性附录)增减衣气象指数计算方法16附录K(规范性附录)高血压发病气象指数的计算方法17附录L(规范性附录)冬季锻炼气象指数的计算方法18附录M(规范性附录)夏季锻炼气象指数的计算方法19附录N(规范性附录)夏季中暑气象指数的计算方法20附录O(规范性附录)冬季风寒气象指数的计算方法21前言鉴于目前在气象生活指数方面尚无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规范四川省境内气象生活指数的使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特制定本地方标准。
本标准术语和定义及要素等级是根据有关气象生活指数规范和规定,并结合四川特殊的地形、气候特点等基本做法确定的。
华中地区2030年前气温和降水量变化预估
华中地区2030年前气温和降水量变化预估史瑞琴;陈正洪;陈波【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年(卷),期】2008(004)003【摘要】根据区域气候模式对华中地区1961-1990年和2001-203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模拟值(0.5°×0.5°经纬度格点,A2情景),以1961-1990年为基准,计算并分析了该区域未来30a(2001-2030年)的年、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对气温变化而言,未来30a华中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升温0.3℃,东部增温大干西部;春,夏季平均气温上升,分别为0.1~1.3℃、0.8~2.2℃;秋季北部地区气温下降,南部地区气温升高;冬季平均气温下降0.0~1.0℃.就降水而言,未来30a华中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呈减少趋势,空间分布有南增北减的特点;春、夏、冬季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减少,冬季平均降水量的减幅要大于春、夏季;秋季大部分地区平均降水量增加.【总页数】4页(P173-176)【作者】史瑞琴;陈正洪;陈波【作者单位】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武汉,430074;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武汉,430074;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相关文献】1.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分析重庆极端气温事件及其与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关系 [J], 刘劲龙;徐刚;杨娟2.内蒙古开鲁县近58年气温、降水量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 [J], 姜秀萍;郭颖;王晓光;黄金福;周光会3.新疆伊宁市1952年〜2015年气温及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J], 肉孜买买提·阿不来提4.哀牢山北端太极顶山地气温和降水量垂直变化特征 [J], 苏艺;王平5.降水量和气温变化对定西地区旱地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J], 逯玉兰;李广;韩俊英;燕振刚;董莉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61-2008年湖北省冷冬时空变化特征
1961-2008年湖北省冷冬时空变化特征
陈正洪;马德栗
【期刊名称】《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2(31)1
【摘要】利用湖北省70个气象站1960-2008年冬季逐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湖北省地方标准《冷冬等级》和自定义的冷冬指数,详细分析了湖北省1961-2008年间单站、分区、全省性(强、弱)冷冬事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灾害性。
结果表明:湖北省单站冷冬频率呈东西部高、中部低的经向分布特征,强冷冬频率则呈南少北多的纬向分布特征;全省大部单站冷冬指数呈显著下降趋势;以1986年为界,前期(1961-1985年)冷冬事件频率较高,后期(1986-2008年)冷冬频率显著下降;48a中全省性冷冬共发生13次(年),其中强冷冬(寒冬)共发生9次(年),集中出现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每次冷冬事件均对农业、交通、电力以及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总页数】5页(P77-81)
【关键词】冷冬;冷冬指数;阈值;分区;变化特征
【作者】陈正洪;马德栗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3.3
【相关文献】
1.2007年~2016年湖北省归一化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钟红平;王宏志
2.河南省日照百分率(1961-2008年)时空变化特征 [J], 许传阳;郝成元
3.1961-2008年广东省雷暴时空变化与气候变暖的关系 [J], 杨伟民;宋艳华;段吟红;何健
4.青海高原1961-2008年雪灾时空分布特征 [J], 郭晓宁;李林;刘彩红;王发科;李兵
5.1961-2008年贵州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J], 卢瑞荆;樊兰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标准“城市火险气象等级”的研制
国家标准“城市火险气象等级”的研制
陈正洪;杨宏青;张强
【期刊名称】《地理科学》
【年(卷),期】2007(27)3
【摘要】比较各地城市火险气象预报因子、方法和等级标准,选取普遍采用的5个气象因子;日最小相对湿度、连续无降水日数对城市火险的贡献最大,指数范围分别为0~40和0~30,日最高温度、日最大风力0~20,日降水量0^-20,综合指数范围一般为0~100进行等间隔划分,得到从低到高5级城市火险气象等级标准。
通过两项试验来优化等级划分效果:1)从北到南选取5个城市,比较上述方法与各地方法计算的2001年1、4、7、10月逐日火险等级,经过反复调试,使两套方法计算的等级完全一致和相差一级合计在85%以上;2)统计全国31个中心城市2000~2003年逐日城市火险气象等级5级分布的概率,使之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从而得到各气象因子的划分范围、对应城市火险气象指数值以及综合城市火险气象等级标准,给出相应名称和指示意义。
【总页数】5页(P440-444)
【关键词】城市火险;气象因子;指数;等级
【作者】陈正洪;杨宏青;张强
【作者单位】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国家气候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9
【相关文献】
1.看天气防火患--城市火险等级气象预报浅析 [J], 王鹏飞;王伟
2.南郑县森林火险区划及森林火险等级预报气象服务系统 [J], 袁应泽
3.《城市火险气象等级》等5项气象领域国家标准发布 [J],
4.《城市火险气象等级》等5项气象领域国家标准发布 [J], ;
5.井冈山森林气象火险预测模型及火险等级区划研究 [J], 毕晨;吴菲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北省2008年7月20-23 日暴雨洪涝特征及灾害影响
湖北省2008年7月20-23 日暴雨洪涝特征及灾害影响陈正洪;李兰;刘敏;向华;邵末兰;韦惠红;毛以伟;王海军【期刊名称】《暴雨灾害》【年(卷),期】2009(28)4【摘要】采用空间定位、距平百分率、历史对比、极大值推算、灾害影响分析等多种方法对2008年7月20-23日湖北省出现的一次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的强降水区主要位于湖北省北部、西部,即襄樊、恩施、宜昌、荆门、随州等地;全省76个气象台站中,共有13站过程雨量≥150.0 mm,35站次暴雨,10站次大暴雨,襄樊22日降水量达293.9 mm,为超过1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强降水造成较大范围的渍涝或洪涝,其中4县市为严重洪涝,7县市为较重洪涝,12县市为一般洪涝,9县市出现了渍涝;部分河流超警戒或汛限水位;最后给出了灾害损失、城市渍涝、山洪、地质灾害和雷击事件的统计数据及暴雨对农业、交通、江河湖库水位的影响.【总页数】4页(P345-348)【作者】陈正洪;李兰;刘敏;向华;邵末兰;韦惠红;毛以伟;王海军【作者单位】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武汉,430074;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武汉,430074;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武汉,430074;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武汉,430074;武汉中心气象台,武汉430074;武汉中心气象台,武汉430074;武汉中心气象台,武汉430074;湖北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9.9【相关文献】1.湖北省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报告——2008年1月24日在政协湖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 [J], 王生铁2.湖北省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常委会关于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2008年1月24日在政协湖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 [J], 郑楚光3.近25a中国暴雨及其引发的暴雨洪涝灾害影响的时空变化特征 [J], 於琍;徐影;张永香4.暴雨洪涝灾害影响评估若干问题探讨 [J], 郭志鹄;吴胜安;邓见英5.湖北省五峰县两次暴雨特征及对地质灾害影响的分析 [J], 孙朋杰;陈正洪;万黎明;张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