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生活 用生活进行教育

合集下载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一、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的一项基本职能。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思想品德、知识修养和身心发展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影响,以便使人成为社会有用的公民。

教育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和生活密切相关,由个人的生活实践、劳动经验和社会实践形成的认识、体验、价值观等,都是教育的内容。

二、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人的生活是实践的总和,是个人和社会的基本活动。

生活实际上是人的第一教育场所。

人们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不仅自觉地学习,而且还不自觉地学习。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一切,都在不断地给我们以教育。

生活和教育关系密切,教育源于生活。

三、生活回归教育的意义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回归生活就是回归教育的本源。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教育的内容,要使教育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就必须更多地回归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意味着要把教育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和生活密不可分。

这样做有着丰富的意义。

生活回归教育能够使教育更贴近生活,使教育更具有生活性。

现实生活是教育的载体,只有让教育更具有生活性,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应对生活、参与社会。

只有让教育更具有生活性,使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生活回归教育能够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生活是教育最好的课堂,回归生活可以使教育更加实用。

通过生活实践教育,学生们不仅可以在实践中接受知识的引导,还能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应用。

在生活中学习和实践,能够使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逐渐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生活回归教育能够构建和谐社会。

回归生活的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样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够使学生们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幼儿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它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许多幼儿教育似乎偏离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过分追求学术成绩和技能培养,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生活体验。

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孩子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参与意识。

幼儿园和家庭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这不仅包括各种玩具、故事书籍、乐器、绘画材料等教具,更重要的是要在孩子身边创造一个充满情感、互动和启发的氛围。

这样的环境可以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孩子情感和社交技能的培养。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关爱和尊重,教育者应该用温和的方式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独立和合作的能力。

这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教育应该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实践和体验。

通过在生活中观察、探索和实践,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比如在学习自然科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室内外的环境,让孩子亲自去观察植物生长、动物生活,通过自己的动手和亲身感受来获取知识。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记忆和认知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幼儿教育还应该重视孩子的品德和价值观培养。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比如在日常盥洗时教会孩子爱护自己的身体,帮助别人时培养孩子的善良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这样的教育不仅可以让孩子学会独立和自理,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实施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应该密切合作,形成良好的育人合力。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和教育资源。

学校也应该在教育方案和教学方式上不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孩子的成长需求。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回归教育,是指教育要回归到生活中去,让教育真正与生活相融合。

教育源于生活,意味着教育应该从生活中汲取养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在当今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融合愈发重要,因为只有让教育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生活是教育的第一课堂,无论在家庭、社会还是自然环境中,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和场所。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可以成为教育资源的。

生活中的琐碎之事,都可能成为教育启迪的点滴,生活中的经历和感悟,都可能成为人生的熏陶和指引。

正因如此,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回归教育,成为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

生活回归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这些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等。

这些能力都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和锻炼,只有将生活和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才能够在生活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生活回归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各种实践活动,思考生活中的问题,锻炼实际能力,培养品质,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这样,学生才能够在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生活回归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传统的教育方式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学习动力不足。

而生活回归教育则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且从生活中获得学习的动力。

老师可以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老师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

这样,学生在生活回归教育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生活回归教育也需要老师积极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师作为教育者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需要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导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让很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应该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

本文将从课堂设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堂设计:创设真实场景,还原生活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把学生困在四堵墙之中,让他们只听讲、记笔记、做题目。

这种方式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到知识的魅力。

所以,我们应该创设真实场景,还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如多媒体、实物模型等,给学生呈现一个立体、逼真的场景。

比如,在教授地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展示各个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们想象自己身临其境。

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同时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在教授历史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让他们亲眼看到历史文物,感受历史的魅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最后,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思考。

比如,在教授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关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计算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式既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提升实践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让教学回归生活,我们应该将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课程。

比如,对于喜欢音乐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学习乐理知识,并组织音乐会、演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音乐表演能力。

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回归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重要使命。

然而,在现代社会,教育似乎与生活有了一定的距离,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化,注重分数和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

因此,我们需要让教育回归生活,让教育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的需求和成长。

教育回归生活,首先意味着教育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学习风格和不同的潜能。

因此,教育不能简单地以一刀切的方式对待学生,而应该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实现个性化发展。

教育回归生活还意味着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和情感教育。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品德和情感的培养。

然而,一个人的品德和情感素养同样重要,它关乎一个人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健康的心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育回归生活还意味着教育要更加关注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而教育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

因此,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教育回归生活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它要求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和情感教育,更加关注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

只有让教育回归生活,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让教育回归生活

让教育回归生活

让教育回归生活教育回归生活是指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得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教育回归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求。

教育回归生活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来获取知识。

而教育回归生活则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

学习科学知识时,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所学的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教育回归生活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生活中,学生不仅仅是个体,还要与他人相处和合作。

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个体的竞争和表现,忽视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而教育回归生活可以通过各种团队活动和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学生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果。

教育回归生活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

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教给学生固定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而教育回归生活可以通过开展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和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面对困难和挑战,通过自主思考和创新解决问题,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教育回归生活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生活技能和生活常识。

这些技能和常识是学校课程所不包括的,例如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如何保持身体健康等。

而教育回归生活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和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实用的生活技能和常识,提高自己的生活素养。

教育回归生活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

它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提高生活素养。

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将教育回归生活,给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育。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

回归生活实际 实施生活德育

回归生活实际 实施生活德育

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娱乐、学习、社交还是工作,都离不开电子设备的支持。

但与此我们也隐隐感受到了生活的失衡和焦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心灵的寄托越来越匮乏。

在这样的情况下,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成为了当务之急。

什么是生活德育?生活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和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

它是全面的、持久的、无处不在的,贯穿于人们的全部生活活动之中。

生活德育也是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的,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感受、在行动中实践,用生活去教育和感化人们,成为一种具有践行性的德育。

而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让生活成为我们德育的基础,让我们的德育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回归生活实际就是要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之中。

现代人因为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很容易陷入虚拟世界里,忽略了真实生活中的美好。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真正去感受生活的细微之处。

去品味一杯清水的甘甜,去享受阳光下的微风,去体验雨后大地的清新。

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我们都需要适当地将电子设备放下,走出房间,走近自然,与家人朋友面对面交流。

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生活的意义,找到快乐的源泉。

实施生活德育就是要将道德品质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现代社会,道德滑坡、失信现象屡见不鲜,这让我们深感忧虑。

我们需要在生活中注重培养和提升我们的道德品质。

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我们要培养孩子们尊老爱幼,尊重他人,学会分享;我们要提倡大家热爱劳动,注重诚信,在生活中细心体贴他人,坚持做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我们的家庭才能更加温馨,我们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加融洽。

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也意味着要注重修身养性。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教育领域,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新颖的科技教学所取代,很多学校开始使用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等新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

虽然这些新技术可以为教学带来很多便利和效益,但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学习焦虑、视力下降等。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成为了当下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现代学生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平板等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些电子产品的辐射和蓝光对学生的眼睛和身体健康都有不良影响。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黑板书写、教科书阅读等,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专注于课堂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与此以传统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也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可以更加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培养,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更好地发展个人的综合素质。

学生不再仅仅是机器般地接受知识,而是更加注重思考、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才能和创新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可以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科技教学的快速发展,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很多问题,也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一些隐患,如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问题,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更符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教育传统,使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效果、综合素质发展以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应该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重视。

我们并不是要完全抛弃现代科技教学,而是要在科技教学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传统教学方式,使之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它承载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

然而,在当今社会,教育似乎已经偏离了本初的目标,变得功利化、应试化,甚至与生活脱节。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让教育回归生活,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贴近生活的教育。

教育应该是贴近生活的。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教育应当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多样。

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实践,让他们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育应该是全面的。

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而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在全面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成长。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特长、性格都不尽相同。

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个性的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做到人生自主、自立、自信。

教育回归生活,意味着教育要真正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好,获得全面的成长,实现个性的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教育回归生活,为每个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回归生活”与“生活走向教育”——生活与教育关系的再审视

“教育回归生活”与“生活走向教育”——生活与教育关系的再审视

响。在 当前的教育实践 中,存在 着教 育与生活的双 向互动 ,对教 育与生活关 系的审视也需要从静 态审
视转向动态审视。除此以外 ,认 识和把握教 育与生活的关 系,还要给 学生留下 自主的生活 空间,重视
生活 自身的教 育性 ,以审慎的态度对待教育向生活的回归。
( 关键词]教 育 生活 教育回归生活 生活走向教 育
期望通过教 育使人 “ 在世间过着一种 天堂 的生活” ( , 6 J到 斯宾塞直言 :为我们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责任 ,
[再 到 杜 威 的 “ 育 即 生 活 ” ] 教 ,可 以 说 ,在 教 育 领 域 探 讨 生


从 静态到 动态 :审视教 育 与生活 关 系视角
的转换
得 了思维能力 的人 类 “ 具有 了积累 、提炼 、传递 知识 的能 力” 【 。 4 ]而这种能力得 以发挥作 用的前提条件之一就 是有 人从 生活 和生产 实践 中独立 出来 ,并 专 门从 事该 项 工作 ,
这 样 教 育 也 从 生 活 中 逐 渐 独 立 了 出 来 ,脱 离分开 ,甚 至是合二为一 的。 “ 现代人类 学家在
遗存 的人类原始部 落中的发现 ,已经以大量胜 于雄 辩 的事
回溯 历 史 ,使 我 们 得 到 这 样 的 启 示 ,我 们 必 须 转 换 视
实证 明了 .人类 最初 的教育 活动是与一般 的社 会和生活 活 动直接 融为一体 的。 2 “ ” ] 教育 自产生之 E起 ,就 围绕 着 l
人 、人生 或人的生活起伏 着 ,发展着 ,变 革着 ,总是与人
角来审视教育 与生活 的关系 。
首 先 ,教 育 与 生 活 的 关 系 是 可 以 静 态 审 视 的 。从 静 态

关于“教育回归生活”

关于“教育回归生活”

人 的 生活 内容 是很 多 的 ,并 且还 是 发 展 变 化 的 。对 于 学 生 ,更 多 的 是 向前 发展 。也 有 回头 的 时 候 ,比如 ,要 学 历 史 ,要 回过 头去 看 看 我 们 民族 的过 去 ,甚 至 回首看 看 孔 子 孟 子 ,还 要 看 看 古 希 腊 。但 是 ,这 种 回头 也 还 是 为
了 的 生 活 前 进 ,更 不 要 说 是 已 经 熟 悉 了 的 生 活 。
第 三 ,生 活 的 内容很 多很 多 ,学 习也 是 ~ 种 生 活 ,娱 乐 是 一 种 生 活 ,读 书 是 一种 生活 ,温 故 知 新 是 生 活 ,不
断 接 触 新 世 界 、认 知 新 世 界 也 是 生 活 , … … “ 归 生 活 ” 的 生 活 是 指 哪 一 桩 呢 ? 回
听 ,更 好 地 去感 知 ;看 时 能人 木 i分 ,昕 时能 听 出 弦外 之音 。 学 生 在 学 校 里 ,9 % 以上 是 学 习 间 接 知 识 。事 实 上 ,一 个 人 越 有 知 识 ,其 间接 知 识 的 比例 越 大 。聪 明 的人 , 5 有 创造 力 的 人 ,不 仅 在 于 他看 到 了 、听 到 了 ,而 且在 于 他 看得 更 深 、 听得 更 清 ,而 何 以 能 深能 清 呢? 那 就 要 靠 脑
了 更 好 地 发 展 ,为 了 更 好 地 向 前 走 。
中学 要 念 的 几何 ,它 的 框架 在 两 千 多年 前 就 形 成 了 。念 这种 几何 也 是 一 种 回归 ,但 很 难 叫做 回归 生 活 。怎 么
知 道 “ 角形 三 内角之 和 为 10 的? 生 活 中可 以把 一 张 纸做 的 三 角形 的三个 角 剪 下来 ,然后 拼 在一 块 成 了一 个 平 三 8” 角 ,就 得 知 它 们 的和 为 10了 。但 是 ,几何 不 容 许 这 样 做 ,不 能 这 样 回归 生 活 ,而 需 要作 辅 助 的平 行 线 ,再 通 过 8 同位角 以及 内错 角 的替 换 ,利 用 等量 替 换原 理 逻 辑地 证 明 。显 然 这是 离 开 了一 般 生 活 。 生 活 中 ,一 条 线 段 的 中点 可 以通 过有 刻 度 的 尺 子 去测 量 而找 到 。但 几 何 不 能 这 样 ,不 容 许 这 样 。它 要 求 只用 圆规 和 没有 刻 度 的直 尺 找 到 。这离 一 般 生活 更 远一 点 。 看 起来 ,几 何 似 乎是 很 脱 离 生活 的 ,实 际 上 ,这是 必 要 的脱 离 。人 不 能 过 分依 赖 于感 性 ,过 分 依 赖 了 ,就 难

陶行知:让教育回归生活

陶行知:让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不是真生活, 自然也就算不得真教育 了。 我 们从 《 从烧煤炉谈 到教育 > 《 、 小朋友 的鸡 >、 < 以大 自然为生物园 > 等多篇文章 中感受 到 “ 生活 的教育 ” 是一种康健 的、 , 劳动 的、 科学 的、 艺术的、 改造社会的教育。 在 当时 中 国, 盲 占了 人 口 的 9 %以 上 , 文 O 经 费、 师资等极端地困难, 而且反对派正在大张旗 鼓地提倡生产教育。 因此, 理念与实践的艰难结 合就难免会出现 “ 碰壁失败 ” 的可能。但是 , 陶 行知没有放弃, 在他看来, 最迫切要做的事不是 生产教育而是使生产的劳苦大众受教育, 利用
1 2
维普资讯
创立 “ 小先生制” 教大众联 合起来 自己干的即
容的确定和具体的实施方法又 比较灵活, 允许 知即传 的学 习方式 , 极大地扩大了教育面, 真正 适当地重组课程内容。学校分设音乐 、 绘画、 文 丰富 了生活教育的内容 。 学等七个组,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特殊才能, 并把 陶行知还注意到生活教育教科 书的建设, 课程分为必修课和专业课两类。 必修课为国文 、 他严厉批评那种不 以生活为中心, 而以文字为 数 学 、 语 和科 学方 法 四 门, 每 人 都应 掌 握 外 这是 中心识字 的书 ,并提出要根据生活教育与教学 的工具学科 ; 专业课则视各组专业性质而定。 学 做合一 的原则, 编写一些活动、 的、 真 动的、 有用 生每天上午上文化课, 下午前两节分组活动, 第 的书。 他还告诫学生, 要把 ^ 类几千年来生活斗 三节为劳动课 。 学校还经常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争 的 历史 教训 和 生活联 系起 米,关 心 国家 的前 举 行 儿童音 乐 会 、抗 敌儿 童 画展 ,每 周 五下 午 途命 运, 负起 争取 大 众解 放 、 担 民族 解 放 的历 史 “ 亲戚 ”, 头访贫 问苦 , 医 送教 上 门等 。还 走 分 送 使命 。 因此, 推进大众文化 以保卫中国领土主权 经 常 让学 生聆 听 窗外声 音 ,聘请 社 会 名 流 和专 之完整, 中华民族之 自由平等, 争取 是每一个从 家学者到校讲演 。学校师生之间关系是 民主平 学生主要靠 自己管理 自己, 但也特别注意 事生活教育的同志当前所不可推卸的天职。在 等的,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抗 日救国运动中,陶行知发起组织国难教育社,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积极推行 “ 国难教育” 和广大青年学生共 赴国 , 课堂教学与个别谈话相结合。 整个校园, 到处充 难, 掀起反帝爱 国斗争 。随着中国革命 的深入 , 满 了蓬勃 向上 的生机 。 于是,陶行知在育才学校又为生活教育制 陶行知不断克服杜威 “ 教育无 目的” 的影响, 探 定了四大方针, 即民主的、 大众的 、 科学 的 、 创造 索生活教育的特质。 我们还记得他 当时骑着毛驴推行 自己的教 的方针, 从而使生活教育理论更加成熟起来, 并 育主张, 天黑 了就在毛驴的身边睡下的情景, 还 把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战时教育及时转 向民 记得他 和孩子们 一起种地 , 建造 大锅 的情景 主教育 。所谓民主教育, 就是教人做 自 的、 已 国 如果 你在场 , 会情不 自禁 和他一起高 家的乃至世界的主人, 你 是为人民 自己的幸福而 歌一 “ 人生两个宝, 双手与大脑。 用脑不用手, 办的教育。 陶行知不仅发动了社会大学运动, 亲 还号召人们承认 “ 无形的社 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 饭也吃不饱。手脑都 自创办 了多所大学, 会用, 才算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会大 学”。 如果说陶行知创办晓庄学校开始从理论上 l3 年 7月, 99 陶行知在总结以前推行生活 井在实践 中创 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后, 创办了培养人才幼苗的 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决裂・ 立生活教育理论的话, 那么到育才学校时期, 生 育才学校, 它成了国民党统治区的 “ 民主圣地” 而且在实践 中完全摆脱 和“ 沙漠里 的绿洲 ” 蜚声 中外 , , 极大地丰富 了 活教育理论已经成熟. “ 生活教育” 理论, 从而将其推向了新的发展高 了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 ,并逐步地在向新民主 度。 自己也由一个改良主义的 “ 他 教育救 国” 论 主义教育的方向发展 。 者, 转变成为一个 “ 国难教育” “ 战教育” 、抗 、 读陶行知作品, 就是读他这位大写的人 。 我 “ 民主教育” 论的新 民主主义教育家 。 们呼吁教育兴国, 却似乎忽视 了需要怎样 的教 几年来, 课程改革轰轰烈烈’ 了喜 取得 育才学校秉承 “ 为整个民族利益造就 ^ 育来兴国。 才” 我们所提倡的 “ 堂 课 的办学宗 旨, 比较重视文化课程和课堂教学。 著 人的成效 。但面对陶行知, 天地 生 名的史学家翦伯赞教授两次到学校讲学, 后来 小天地 , 大课 堂 ”是否 超越 了他 的 “ 活 教 我们是否回到他的理论 中, 在此基 发表感慨 :我发现 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奇迹 , “ 育”的理念 ? 十几岁的孩子 . 能够在座谈会上谈 时局, 从国内 础上深入研究拓展延伸? 让我们擎一柱心香

浅谈如何让课堂回归学生生活 实现教学生活化

浅谈如何让课堂回归学生生活 实现教学生活化

浅谈如何让课堂回归学生生活实现教学生活化作者:侯兰花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4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

”只有通过生活,教育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

思品课堂也是师生生活的课堂,生活是课堂教育的源泉,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思想,与学生的需求,愿望,情感和体验密切相联。

让课堂回归学生生活就是让现实生活走进思品课堂,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个体情感的需求,激励学生勇敢的生活,在生活的体验中发展自己。

下面,笔者就“如何让课堂回归学生生活,实现教学生活化”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力求课程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实现学习内容生活化课程内容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鲜活经验,这是学生认识的源泉。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科书呈现在师生面前的常常是实际生活场景,这是新教材设计生活化的一个明显转变,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一般是以一个故事,一个情景为载体,引发出一个道德主题。

这些内容一般源于现实生活,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如果坚持使用教材的内容可能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要让学生感动,必须基于他们已有的经验、体验来提供素材。

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改造和丰富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生内容生活化。

例如,在七年级《新学校、新同学》一框的教学中,自始至终都基于学生面对新学校、新班级、新老师、新同学的感受作为教学资源展开讨论,同学们兴致很浓,为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供了保障。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实现新课导入生活化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前导入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恰到好处的课前导入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启迪思维、发展能力的“兴奋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实现新课导入生活化。

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作者:杨秀坤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17期摘要:教育来源于生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教育与生活逐渐形成分离甚至疏远的状态。

在当代教育中,现实的教育却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忽视了学生人格上的培养和精神上的唤醒。

让教育回归社会生活,把教育与生活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用生活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育中学会知明理,在生活中学会生存。

关键词:教育生活回归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48教育永远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话题,生活是教育的广阔情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提升人类的生活。

因此,教育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面向未来。

生活与教育互相交融,相互渗透。

教育为生活指明前进的方向,对积极生命进行引导。

1 生活渗入教育的原因背景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向前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中的一小部分,生活教育才应该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现实学校中的教育却越来越远离生活,学生一味的沉浸在书本的海洋之中。

学生的学习目的则变成了应付考试。

长期以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主要是以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标准,这种教育体系使教学内容变得僵硬刻板。

随着社会不断的前进,这种教学体系的弊端也逐步暴露了出来,老师一味的传授理论性的知识,漠视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得许多的年轻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去适应周围环境的改变和社会快速的发展,造成许多大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道德上的危机,这些都是由于当今教育与生活的脱离。

纵观现代,许多学校的教育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无不存在与实际生活有所脱离的状况,导致一些学生进入社会出现学非所用的尴尬局面。

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培养和生活态度的塑造。

然而,在现代社会,教育似乎已经偏离了生活,变得过于功利化和理论化。

因此,我们需要让教育回归生活,让它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回归生活意味着教育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在过去,教育更注重传授知识和理论,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因此,我们需要改变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参与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教育回归生活也意味着教育要更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品德培养。

在现代社会,学生的情感世界往往被忽视,他们的品德培养也常常被忽略。

因此,我们需要让教育更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人。

教育回归生活还意味着教育要更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他们的身心健康常常受到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让教育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总之,教育回归生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一个必须要走的道路。

只有让教育更贴近生活,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使命和价值。

希望未来的教育能够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教育中得到真正的成长和发展。

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摘要】幼儿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密不可分,但目前幼儿教育却有着过多的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

需要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从生活中汲取教育资源,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培养幼儿的生活技能,增强幼儿的自我认知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生活世界是幼儿最好的教育资源,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教育的必然选择。

建议在幼儿教育中更加注重生活体验与情境感知,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机会,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将会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世界、教育资源、学习情境、生活技能、自我认知能力、身心健康、教育选择、生活体验、情境感知。

1. 引言1.1 幼儿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幼儿教育与生活世界密不可分,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生活是幼儿最直接、最真实的学习资源,也是他们最贴近的教育环境。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对他们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幼儿教育应该深度融入生活世界,以生活为基础,以儿童为中心,构建稳固的教育桥梁。

幼儿教育是在幼儿生活环境中展开的,而生活世界则是幼儿教育的来源和支撑。

幼儿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源,比如家庭、社区、自然环境等,这些环境中蕴含着无穷的教育价值。

幼儿通过生活中的观察、体验和互动,可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起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生活世界是幼儿教育的原初之地,只有深度融入生活,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就是为了让教育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和需求,让幼儿在健康成长的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善意与力量。

1.2 幼儿教育的现状幼儿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导致了幼儿园数量的不断增加。

随着教育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家长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很多幼儿园都面临着招生难、留存难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模式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需求,很多幼儿园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幼儿的生活体验和情感需求。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摘要】教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的机会。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个体的全面发展,使其适应社会的需求。

生活中的教育方式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

要让教育回归生活,可以通过注重实践性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途径。

教育可以从生活中汲取资源,通过生活经验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维发展。

生活回归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使教育更加贴近现实,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教育源于生活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将更多的实践性元素融入教学,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更有意义。

【关键词】教育、生活、回归、关系、目的、方式、资源、重要性、意义、发展方向1. 引言1.1 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其本质是对人类智力、品德、情感、体魄等全面发展的引导和培养。

而生活,则是教育的落脚点和起点,教育的发生发展和实施都是源于生活的需要和生活的实践。

生活是儿童最好的教师,他们从生活中学会了走路、说话、认字、算数等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与人相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生存技能。

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教育应当紧密结合生活实践,通过生活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活能力,让他们成为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才。

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源,教育也应当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学生身边的“味道”和“气息”。

只有让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感悟、思考、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希望。

2. 正文2.1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中进行,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场所。

将课堂还原回生活中去

将课堂还原回生活中去

将课堂还原回生活中去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平台,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生活中的应用存在较大的鸿沟。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我们需要将课堂教学回归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如何实现将课堂还原回生活中去。

一、实践课程设置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教学计划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实践课程的设置。

对于化学、生物、物理等理科课程,可以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实验,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对于文科类课程,也可以开展实际调研、访谈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去。

通过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更好地将课堂教学还原到生活中去。

二、跨学科整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跨学科的,而课堂教学通常是以学科为划分的。

为了将课堂还原到生活中去,我们可以适当地进行跨学科整合。

在解决环境问题时,不仅需要地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还需要政治、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进行跨学科整合,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跨学科整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问题驱动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问题驱动教学则是由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学习。

在问题驱动教学中,教师会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方式,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将课堂还原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使用问题驱动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这样可以更好地将课堂还原到生活中去。

四、拓展课外实践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拓展课外实践的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真实的社会环境,通过实践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

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事业之一,是培养和发展人类的身心能力、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的重要手段。

而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也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意识、有批判性思维、有同理心、有理解他人并包容他人的优秀人才。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似乎离了人们的生活而存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与现实生活之间出现了隔离。

生活回归教育,教育源于生活,已成为当下教育界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

人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中,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

而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是要服务于生活的。

教育源于生活,不应该脱离生活,而应该与生活密切相连。

只有将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和国家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

在教育中,生活应该成为教育的主题。

生活中的一切问题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学习的话题。

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成为教师教育学生的素材,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

教育应该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生活中的经验和实践融入到教育中,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生活回归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生活中的各种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环节。

学生应该有机会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社团组织等,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学生应该有机会在实践中发挥创造力,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育源于生活,也需要回归到生活。

教育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以学生的需求为指导,以学生的成长为目标,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实践性的学习环境。

教育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成长,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自我,并最终成为有用的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教育回归生活用生活进行教育“生活教育”这一主张是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的弊端提出的,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如果说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强调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

那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则是从教育的角度看生活,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以及教育对人生活的作用。

两种观点虽有不同,但殊途同归,从生活教育的理念出发,互为补充,相互印证,为教育工作者明晰方向,开拓观念。

从现实意义上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更具有其社会的价值,不仅适应近代中国国情,而且与当前的教育息息相通。

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生活教育似乎已经耳熟能详,教育教学内容取自孩子们生活,日常活动离不开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那么再提倡生活教育对于当今的幼儿园教育有何意义呢?笔者认为,很多幼教工作者认为的生活教育与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仍然有一定距离,表面的融合不是内在的根本改变,生活教育只停留在教学活动的表面上,与孩子们在园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仍有很大的距离,生活教育在幼儿园依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仅是观念的改变,更是实践研究的拓展。

结合幼儿园教育的现状,笔者对先生“生活教育”在幼儿园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三点看法:一、以班级生活为原点,和孩子们共同生活
当孩子们走入幼儿园中,进入自己的班级,就来到自己学习、游戏的空间。

我们更倾向于把班级称作孩子们“生活的场所”,是因为孩子们不仅仅要在班级内进行学习、游戏等各项活动,更要在琐碎的一日生活中与他人进行交往,感受在集体中自我的存在,在班级这个小社会群体中经历体验各种生活化的场景。

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而班级生活包含了孩子们在幼儿园进行的所有活动,远远超出狭隘意义上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是幼儿园教育原点。

以班级生活为原点,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管理者,而是和孩子们共同生活的一个成员。

只有当教师融入这种群体生活之中,和孩子们一起活动,一起感受时,才会发现孩子们真实的需要,才会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宜的教育策略。


同生活的提出不仅仅是对师幼关系的再认知与改善,更需要教师悉心体验,用心挖掘,从孩子的角度发现问题,从孩子的立场解决问题,是童心生活和教育智慧的相互融合,是生活教育理念的再认识与发现。

生活片段之——老师,生日快乐
九月的一天中午我到教室接下午班,昊昊小朋友就满脸神秘地对我说:周老师,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我假装惊讶的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谢谢你!并用深深地拥抱表达了我的感谢。

他告诉我是他妈妈在qq上看到的,告诉了他。

过了一会很多孩子过来祝我生日快乐!我看见小时在远处捂着嘴笑,我看懂了他眼睛里的快乐。

后来他也告诉我了,是他告诉了别人。

下午的才艺小舞台,孩子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用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我的祝福,我收获着孩子们浓浓的爱意,沉浸在幸福中。

晚上还有几个家长打来电话祝贺生日,并告诉我孩子在家无比认真地为老师在做贺卡,同时也表达了看到孩子健康成长的感激之情。

“老师,生日快乐”这个来自班级生活的片段,是大班孩子们进行过几次集体生日后发生的,他们对于生日已有了初步的感受,在过生日的时候开始关注朋友、关注他人,一次小小的契机让孩子们发现了老师的生日,于是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师的祝福。

真实的场景、真切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只有融入孩子生活,和孩子们共呼吸、同体验,孩子们才会和我们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是教育的回应,更是延伸与发展。

二、关注日常生活每一环节,积极挖掘生活教育的因素
在幼儿园里,一日生活是孩子们生活的全部经历,游戏与教育是教师珍视的活动内容,他们会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巧妙组织、引导,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发展。

但是,同时,看似普通的盥洗环节、过渡环节,进餐环节等等对孩子也同样具有生活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就是最为恰当的注脚与阐释。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包含在一日生活中,融教育于一日生活中即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教师应当悉心挖掘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

生活片段之——盥洗室中的数字
最近由于孩子们盥洗的时间拖得比较长,影响了上午活动的时间安排。

于是,我就在这个时间有意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孩子们在盥洗时候的情况。

你看,在入厕的地方男生有四个立式小便池,可是孩子们并没有分散着找空的小便池,而是几个人扎堆挤在了入口处的那两个小便池处。

在外面的洗手区域,也是这样的情况,这一环节变得拖沓冗长。

怎样才能让小便和洗手的时间缩短呢?我引导孩子们开展讨论。

孩子们说出了各种各样可以缩短时间的方法。

于是我又追问了一个问题:“盥洗的时候怎样才能使小便池和水龙头不空着呢?有什么好方法?”孩子们依旧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有的说看到空的就过去,有的说如果有小朋友没发现我就提醒他过去……这时有个叫桐桐的男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脸涨的通红,请他发言的时候他说:我们给水龙头和小便池写上数字,然后每个人记住自己去几号就可以了。

“这个答案一出来,我心里特别兴奋,是啊,这是一个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方法,也是我工作二十多年也未想过的方法,这应该是个好方法,可以尝试一下。

来自盥洗环节的问题引发了教师和孩子们的共同探究,教师巧妙地抓住这一契机,让有能力、有主见的大班孩子通过讨论、交流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孩子的能力,又为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不正是生活教育的力量吗?!
三、重视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周围生活中的元素
幼儿园教育不是幼儿教育的全部,孩子们的生活既包括园内的班级生活也应包含丰富的园外生活,在孩子们的园外生活中有许多可以充分开发的资源,应当受到教师们的重视。

先生提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他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

这就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方向,怎样利用孩子们生活中的家庭资源、社区资源,使其引入日常教育活动中,为孩子们的发展推波主力。

在幼儿园的周边地区,有各种各样的社区机构,有些就是孩子们天然的“活动场”,通过这些“活动场”可以拓展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开拓孩子们的视野,发展孩子们的各方面能力。

比如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结合重阳节活动,让孩子们与老人共庆节日,既让老人们感受天伦之乐,也让孩子们学习关爱长辈,同时
活动中节目的表演、礼物的制作也发展了孩子们多方面能力。

还有社区内的消防大队、超市、理发店等等,这些社区资源蕴含丰富的生活、游戏内容,教育者要巧妙采用这些资源,引入孩子们的活动中来,采用恰当的形式,充分发挥这些社区的作用,充实孩子们的生活,充实我们的教育。

与社区资源相比,家庭资源则更丰富与常用,不仅是因为家庭资源在孩子生活习惯、学习能力、品质培养许多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因为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在他们生活、工作中同样包含着可利用的教育价值。

如请爸爸老师、妈妈老师走进课堂,让他们向孩子们介绍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工作、有趣的人或事。

在儿童图书室里,家长进行阅读指导与陪伴,还有种植区里,有经验的家长引导大家共同开展种植活动……“走入式”的家庭资源的利用,让课程资源更丰富,让孩子们的生活体验更丰满。

纵观幼儿园的课程活动,孩子们的一日生活,教师们的日常教育教学,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无不贯穿其中,“生活教育”的观念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是经典的,更是永远的。

对于教育者而言,“生活教育”永远有解读不完的内容,值得我们深深思考,更值得我们身体力行,实践研究,相信通过不断的研读与探索,“生活教育”的理念会日久弥新,焕发更大的活力与光彩。

参考目录:
《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周洪宇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李季湄冯晓霞主编,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