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6三年全国文综历史考点比较
2004—2006年广东高考历史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白家争鸣
2、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三、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现代
现代世界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实际上这些材料、图片及表格不仅形式灵活,图文并茂、设计精 巧,而且可读性比较强,没有碍障,松轻愉悦,饶有趣味。
尤其是很多材料与日常的训练主题相似,材料相识,使考生的陌 生感减弱,题与心之间距离拉近,也提高了识题、辩题和答题的效 率。
因此,2007年高考非选择题的材料除国家政策文件,历史研究文 集,最新史学成果外,日新月异的现实社会,影视作品折射出的明史 热 ,宋史潮和汉唐盛世,人们关注的和谐社会,大国崛起,全球气候 变暖,社会转型,物权意识的觉醒等都有是有可能走进材料中的。另 外,面向21世纪的未来发展趋势让我们必然想起汤因比《历史研 究》,阿诺思的《全球通史》,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肯尼迪的 《大国的兴衰》等都强烈的体现了现实关怀和未来意识。
五、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精讲[重点点拨]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政治组织形式及人们的政治参与等内容。
它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古代政治制度较早就开始了完备化、成熟化的过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拔官吏制度,少数民族政权制度的政治制度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古代历史考查的热点。
[考点分析]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指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2)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2.产生原因(1)理论来源: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X,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经济根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
中国是农业大国,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
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结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政治X畴,属上层建筑X围,应注意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方面考虑。
近三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命题趋势及复习对策
近三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命题趋势及复习对策许真虎王春芳江晓英一、2002—2004年新课程文科综合试题的特点1.试题特点2002—2004年新课程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基本遵循《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与各项规定,基本坚持了知识与能力并举,以考查能力为主的方向。
本着有利于为高校选拔具有良好学习潜能的欣赏和有利于中学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原则,在注重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又适当提高了学科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考查的层次和力度。
试题紧扣中学教材,突出对中学教材重点知识的考查,同时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并在考查知识与能力中自然体现思想教育的内容。
试题不回避热点、焦点问题,但多采用隐性介入的方式进行考查。
2.命题特点从2002—2004年新课程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中,可以看出命题的方式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学科间综合为辅;考查的内容基本是重组的学科主干知识;无论试卷结构、试题结构的变化,均体现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试题信息量大、时代感强;强调了学科知识运用。
综合的形式基本上属于拼盘式的综合,即“一题为二”或“一题为三”的形式。
其模式是:问题是综合的,设问是分科的,即答题的操作层面以及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分学科无跨学科综合,并且以并列式状态呈现。
3.命题趋势(1)从试题形式上看①分值变化:由历史试题分值最高,到三科平分秋色。
②难易程度变化:题目越来越简单。
主要是增加再认再现试题的分值。
③题型变化:由多种题型到以判断题、比较题为主,大大减少了程度选择和组合选择、因果选择。
④整个试题的题量减少,由原来的41题变为今年的39题。
跨学科综合试题的题量减少,由原来2至3 题变为今年的1题、分值仍为20%左右。
但综合程度越来越低、拼盘的痕迹越来越明显。
⑤试卷结构由原来各学科的交叉变为基本上没有交叉,各学科单独为一个板块。
(2)从试题内容上看①突出对政、史、地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包括各自学科内知识的联系与综合,以及三个学科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强调对各学科知识体系整体把握、认识和理解的能力;②突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意蕴,强调考查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构题时注意与中学材料知识的有机结合,热点、焦点问题往往不十分直露,采取隐性介入方式,微观化切入,冷中藏热,小中见大,实际上还是重大问题或热点问题,只不过这种反映有时需要通过对题目内涵的领悟来实现;③突出“三个代表”思想的自然体现、有机体现,倡导的是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标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观察问题的标准,这大概也是今后高考文综试题的基本特点与趋向。
2004文综历史热点预测简析
【预测依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党的十六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的“两会”均把“三农”问题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三农”问题在新领导集体的施政方略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关史实】1.中国古代史上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建设、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土地制度、赋役制度、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重农抑商政策。2.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时期的土地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3.世界近代史上英、法、俄、日、美的土地政策。4.世界现代史上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中有关农业的措施。
三、西部大开发问题
【预测依据】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西部大开发就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是扩大内需、加快经济增长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相关史实】1.中国古代史上关中水利工程的兴建;两汉时沟通西域和两汉、唐朝对西域的管辖;唐朝、清朝对西北的开发管辖;唐朝、元朝、清朝与西藏地区的友好往来及加强管辖的史实。2.中国近代史上政府对西部的管辖、外敌的入侵及人民的反抗斗争。3.中国现代史上西部开发取得的成就。4.世界史上的美国西进运动。
【相关史实】1.二战后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2.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影响,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史实。3.有关朝鲜半岛的重要史实。4.国际联盟的实质,联合国的宗旨、重要机构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5.新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努力。
【重要命题】1.概述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反共的原因和主要史实。后来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此阐述你对中美关系走向的看法。2.结合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你认为世界人民应如何防止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
2004年中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2004年中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考试的展望及教学复习策略一、文科综合开卷考试的目的及应注意的地方1、学科特征的反映政史作为两门基础课是十分鲜活的。
闭卷考试不可避免地将这两门课教的过死,教师只能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半步,每个教学知识点均不敢放过,政治学科中联系实际的问题都是事先设计好,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历史知识也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改变教师教学方式的途径很多,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闭卷变开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场景,即:死记硬背的内容将大大减少,将试题出的灵活些,通过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多一些,等等,来引导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学科知识并运用学科知识,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开卷考试要求试题要鲜活,更要求试题必须具有一定的开发度,才能避免试题、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合,从培养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角度看,开卷考试可以更好地创设这种情景。
此外,开卷考试可以减轻学生过重负担,负担轻了,学生可以对政史学科更加主动、活泼地学。
3、文科综合开卷考试应注意的地方(1)确立三个观念①目标观念(识记、理解、运用)既是日常教学的依据,也是复习的依据,也是开卷考试的依据。
②能力观念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中,并努力解决。
实行开卷考试后,学生的能力培养将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③实践观念注重学生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及其运用。
实践观念与能力观念具有一定的联系。
(2)三个观念之间的关系二、对《中考说明》相关内容的分析1、《中考说明》的作用为什么要编写和修订《中考说明》?中考是政策性很强的一项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不能把它神秘化,应当把它放到全社会的监督下来进行。
然而,许多年来中考不是这样------。
导致教学秩序非常混乱,社会反映强烈。
另外从考试命题看,尽管也有一个明确的要求,但难以起到规范命题的作用,考完以后,由于命题的变数较大,又导致新的一轮捕捉信息的浪潮。
200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评析
200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评析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全国卷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在总结2003年文综卷与近年来文综卷命题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有关规定精心编制的。
它适应了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体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精神。
与往年的文综卷相比,它在命题指导思想、考试目标、试卷结构、试卷难度诸方面,保持了应有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同时,为了适应今年全国一些省、市、自治区语文、数学、外语单独命题的新形势,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了四套文综试卷,这就彻底打破了以往多年来"一张试卷一统天下"的局面。
总的来说,今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仍然坚持了"基本稳定,稳中求改,稳中出新"的做法。
以下,我们仅就试卷的结构、主要特点和命题趋势谈一些看法,作为对试卷的初步评析。
一、试卷结构与2003年高考文综卷相比,200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的试卷结构稳中有变。
见下表:从A、B、C、D四套全国卷及上表可以看出:(1)文综卷I卷选择题(共35题)共140分,II卷非选择题(每卷4-6题不等)共160分,这一试卷结构未变。
(2)依托新课程版教材设计的A、B、C三套试卷,地理、历史、政治三科内容考查分值各为100分,即"1:1:1";依托旧课程版教材设计的D卷三科比例为:地理88分(占29%),历史106分(占35.5%),政治106分(占35.5%)。
这与2003年文综卷新、旧课程卷考查三科的分值比例是相同的。
(3)依托新课程版设计的A、B、C三卷考查学科间综合试题分值均为60分,而2003年文综新课程卷(天津卷)考查学科间综合能力的试题分值也为100分,依托旧课程版设计的D卷考查学科间综合能力试题分值也为60分,而2003年文综旧课程卷(如北京卷),考查学科间综合能力试题分值为69分。
二、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我国疆域广大,各省、市、自治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以往长期以来"一张试卷一统天下"的局面难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近三年高考考点频率比较及备考建议
近三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历史考点频率比较及备考建议所以比较近3年的高考试题,做好梳理工作寻找后期复习重点尤为重要!一.近三年高考考查主要知识点二.近三年高考高频考点1.西周政治(2011题24;2012题24)2.科举、选官(2010题25、题31;2011题40)3.古代中西方思想(2010题26、28;2011题26、27;2012题27)4.经济政策(2010题27、30、40;2011题33、34;2012题24、26、30、32、33、35) 5.革命史、探索史(2010题29、32、33、35;2011题28、29、30;2012题31、41)6.科技(2010题40、2011题35、2012题40)三.近三年高考低频考点1.,国际关系(2012题41)2.中国外交(2010题34)3.西方民主法治(2012题34)4.全球化经济(2011题32)5.资产阶级革命、改革(2010题30)四.近三年高考零频考点1.必修(一):第6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8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2.必修(二):第3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第5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改革评析,史学界争议较大)3..必修(三):第6单元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8单元中国及世界文学艺术五.2013年高考复习备考及模拟命题建议(一)备考建议1.备考应抓好基础主干知识,熟读历史教材;同时进行针对性训练(1)必修(一)政治文明发展史建议重视以下内容:古代中央集权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英法美代议制民主制、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造成冲击等。
(2)必修(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建议重视: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商品经济的货币经济、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其对中国思想和政治近代化的影响、工业革命、近代经济政策的变化、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3)必修(三)文化史建议重视: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中的儒家思想、西方人文精神、中国思想近代化。
2006年高考文综历史考试范围与备考策略
2006年高考文综历史考试范围与备考策略成炳衡2006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考试大纲已经正式公布,高考复习进入冲刺阶段。
今年的文综高考将会怎样命题?应从哪些方面进行综合复习?本文紧扣《考试大纲》,拟从命题可能涉及的范围和方向、题型结构、文科综合的命题思路等方面进行探讨,供同学们参考。
一、中国古代史【高考回放】在近五年高考试题中,中国古代史基本上占35分以上,且分量逐步加大。
题型以选择题居多,材料题和问答题次之。
从考查区间来看,命题侧重于国家统一时期、变革与划时代时期、经济繁荣时期、民族大融合时期等几个阶段。
从专题来看,政治方面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措施和思想理论;经济方面主要考查各个时期生产工具与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手工业发展成就、城市商业繁荣和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文化方面主要考查文学文字、文物考证、科学技术;教育方面主27要考查古代教育思想、科举制度、学校制度和民间书院等内容;民族关系方面主要考查古代各民族的基本状况、与汉族政权的关系,突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对外关系方面主要考查政治上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突出古代外交政策的演变,对外贸易方面的水陆交通、贸易机构、重要商品和港口。
从高考试卷结构来看,科技经济、思想文化、教育方面所占比重相对比较大,在外交、民族和边疆管辖等方面也可能考到。
【考纲分析】2006年文综历史考试大纲中国古代史部分与前几年相比没有增加多少新的知识点,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
纵观考纲和教材,以下中国古代史内容应该引起注意:1.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固:①政权的兴衰: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秦朝的统一与秦末农民战争;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与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蒙古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与元朝的灭亡;明朝的建立、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清朝的建立、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文字狱。
近三年高考历史考点频率比较及备考建议(全国课标卷)
近三年高考历史考点频率比较及备考建议(全国课标卷)来源:网络点击: 796天星教育网,星光因你而灿烂!随着高考进入收官阶段,我们往往不知道力气该往哪里使,该复习哪些知识点,面对众多的考点卷犯了难。
那怎么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复习效率呢? 我们认为在收官阶段,全面撒网的复习的效果在后期势必是不佳的。
结合新课改以来的近几年的复习备考做法,越到后期阶段,在复习时越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到最后时刻,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即从基础开始,以基础收尾。
整理和巩固基础知识和自己薄弱的环节。
不要再陷入题海战术中,应从题目中抬头,做梳理工作。
所以比较近3年的高考试题,做好梳理工作寻找后期复习重点尤为重要!一.近三年高考考查主要知识点二.近三年高考高频考点1.西周政治(2011题24;2012题24)2.科举、选官(2010题25、题31;2011题40)3.古代中西方思想(2010题26、28;2011题26、27;2012题27)4.经济政策(2010题27、30、40;2011题33、34;2012题24、26、30、32、33、35)5.革命史、探索史(2010题29、32、33、35;2011题28、29、30;2012题31、41)6.科技(2010题40、2011题35、2012题40)三.近三年高考低频考点1.国际关系(2012题41)2.中国外交(2010题34)3.西方民主法治(2012题34)4.全球化经济(2011题32)5.资产阶级革命、改革(2010题30)四.近三年高考零频考点1.必修(一):第6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8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2.必修(二):第3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第5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改革评析,史学界争议较大)3..必修(三):第6单元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8单元中国及世界文学艺术五.2013年高考复习备考及模拟命题建议(一)备考建议1.备考应抓好基础主干知识,熟读历史教材;同时进行针对性训练(1)必修(一)政治文明发展史建议重视以下内容:古代中央集权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英法美代议制民主制、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造成冲击等。
2004高考文科综合试题评价及历史部分试题分析
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评价及历史部分试题分析一统江山 2004.6一、总体评价:弘扬人文,注重基础,强调应用2004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是在国家高度重视社会科学发展、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依据《考试大纲》精心编制的,它既较好地体现了教育部推进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和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整体思路,也注意到了高考命题本身的规律性,与2003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相比,保持了命题应有的连贯性与稳定性,又力求创新,做到稳中求变,稳中求新。
有“稳、新、变”的特点。
特点一“稳”(一)坚持了一贯的命题原则。
以某一问题为中心,关注人类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如沙尘暴、海洋经济问题、东北的振兴问题等。
(二)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在未脱离学生所学知识和实际能力的前提下,创设了新情景,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
如北京奥运会会徽题。
继续重视对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核,更明显地体现个体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如《真腊风土记》题和“20世纪初的伦敦居民”题。
(三)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整张试卷进一步摈弃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强调学科基础主干知识,所涉及的内容基本都是学科内的教学重点和主体知识。
特点二“新”(一)整张试卷充满着浓厚的人文色彩,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从总体上看,试题材料整合新颖,以巧妙的立意赋予题目以综合性,使人感觉到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社会跳动的脉搏。
如《真腊风土记》题和全球化题。
特点三“变”(一)从三学科的分布看,各学科的分值趋向平衡,大致各占三分之一。
(二)从试卷的总长度看,进一步有所压缩,跨学科综合试题比去年减少一题,但分值不变(60分),这为学生的从容思考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在试题的排列上,按“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排序,学科界限较以前更为明显。
当然,2004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也存在着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如试题的文字表述看,个别题目的设问指向不是很明确,这问题在往年也存在,需要加以重视和改进;个别试题创意不足;一些题目以开放的方式呈现,设计意图不错,但参考答案单一,不利于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判断。
全国高考文综卷1历史试题近四年对比分析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28.据研究,1853 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 9.09 便士, 28.1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 28.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 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 2 - / 14
全国高考文综卷 1 历史试题近四年对比分析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 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 26.表 2
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 2:1;而北京和天津, 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 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
这一比例高达 5:1 甚至 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 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 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2004年全国及各地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综述
主干·情境·特色·价值——2004年全国及各地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综述文/孙双武2004年夏季高考有11个省市自行组织命题,这样,北京、天津、湘鄂渝、江苏等省市文科综合卷纷纷“粉墨登场”,进一步打破了全国高考使用一张试卷的格局,可谓“百家齐放、百家争鸣”。
本文试就这些试题(不包括上海高考历史卷)作一综合简要分析,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题量、分值与考点分布统计表1 全国及各地文综卷历史学科试题量、分值比较表从分值来看:江苏卷的分值最大,相当于300分制的112分;天津卷的分值最小,仅96分;全国卷和北京卷均超过了100分,体现出历史学科微弱的“优势”;而湘鄂渝卷保住了自己的“本色(即100分)”。
从试题的数量来看:题量最多的是江苏卷,达到26题,而其他的文综卷历史试题均不超过20道题,基本相当。
表2 全国及各地文综卷历史学科试题考查的知识要点表二、2004年全国卷与各地文综 历史学科试题的主要特点从上面的表1、表2可以看出,今年的历史学科试题除了全面开花、各展所长之外,还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查,落实双基。
从以上列出的五套试题所考查的知识要点来看,均为基础知识,是考生必须掌握的主干知识。
其中,全国卷、北京卷、天津卷和江苏卷都涉及东北问题,全国卷、江苏卷是以文科综合题的形式出现的;全国卷、北京卷和天津卷均考查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天津卷还为此先后出现了两组相关题;北京卷和天津卷在“欧共体”问题上也重复命题。
另外涉及的能源问题、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中外政治制度、中共党史、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和抗争史、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等问题都是学科的主干知识。
五套试题基本不涉及非重点知识的试题。
可以说,五套试题代表着当今文综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主潮流。
2.研究性学习试题初露端倪。
今年虽然是全国普遍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之后的第一届毕业生,但文综高考试题中,并未出现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试题。
2006年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考查特点及备考策略
2006年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考查特点及备考策略通过对2006年多份文综高考卷中历史试题考查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文综历史试题坚持问题立意、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新理念。
毋庸置疑,这对我们的高三历史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一、历史试题考查特点1.基础性:突出主干,重视对教材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
文科综合考试历史学科的命题首先表现在对知识考查的基础性,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
选择题更是用专题的形式侧重于考查历史主干基础知识的应用,注重现实立意,强调考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
如2006年全国文综?穴浙江?雪卷中政治机构与制度变化题、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题、法德关系题、主观题中的中华文明题与通商口岸题等。
全国文综(北京)卷中制度创新题、民族主义和民族问题题、谈判谋和平题、亚洲各国发展特点题。
全国文综(天津)卷中制度变迁题、科技进步与创新题、两次国共合作题、国际会议题等。
这些都是地道的基础题目,大多可在教材中找到答案且内容不偏不怪,它充分体现了学科知识考查由过去片面强调能力又回归主干基础知识和回归教材的趋势。
2.时代性:关注现实,重视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考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历史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纵观今年各地文综卷历史试题,命题者通过考点的选择,或显性或隐性地体现当今社会和世界的重大问题和整体走向的时代性,以此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通过选择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试题背景材料,突出反映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关注社会发展与我国国情,考查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答。
如2006年广东大综合卷中的国民大革命题(80周年),全国文综(黑龙江)卷的工业化资金来源题、中国从被列强宰割到强盛题(中国崛起)、中西方科技成就比较题、中国铁路建设成就题(青藏铁路通车及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等。
20042006三年全国文综历史考点比较
3.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①江南经济的发展
江南经济的发展
江南经济的发展
②屯田制与均田制
均田制
均田制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②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③鸦片战争的过程
鸦片战争的过程
鸦片战争的过程
(2)鸦片战争的影响
(2)鸦片战争的影响
(2)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秦末农民战争
(2)秦末农民战争
(2)秦末农民战争
(3)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3)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3)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①刺史制度
②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③察举制
察举制
察举制
④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
(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4)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①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
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
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
②和西藏地区的关系
20042006三年全国文综历史考点比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
(3)第二次鸦片战争;
(3)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②《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③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4)太平天国运动
(4)太平天国运动
(4)太平天国运动
①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
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
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
②《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
③北伐和西征
北伐和西征
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②玄学
③道教及佛教
道教及佛教
道教及佛教
④唯物论思想家
唯物论思想家
唯物论思想家
⑤文学和艺术
文学和艺术
文学和艺术
4.隋唐
(1)隋朝的兴衰及唐朝前期的政局
(1)隋朝的兴衰及唐朝前期的政局
(1)隋朝的兴衰及唐朝前期的政局
①隋朝的建立及统一
隋朝的建立及统一
隋朝的建立及统一
②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
①金的建立
金的建立
金的建立
②辽和北宋的灭亡
辽和北宋的灭亡
辽和北宋的灭亡
③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④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2006年高考文科信息细解(历史部分)
2006年高考文科信息细解(历史部分)(转发,可信度不知道,仅供参考)1.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统一、边疆巩固和民族关系特别提醒:秦朝、隋朝和元朝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汉、隋唐、明清时期与西北边疆民族关系。
2. 唐朝前期的盛世3.中国古代农业、商业发展与赋税制度的变革特别提醒:经济重心南移、隋唐商业(扬州的地位)、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唐、明、清四次赋税制度变化;王安石变法中有关赋税制度的变化方面的内容。
4.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及对外贸易特别提醒:西汉及唐朝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注意地图);中国古代秦汉、隋唐与日本的关系;郑和下西洋及华侨开发南洋;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5.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清时期的思想、宋元时期的科技特别提醒:墨、儒、法家思想的具体内容;封建社会各时期儒家思想演变及在近代受到的冲击;明清时期文化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宋元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及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6.洋务运动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进程特别提醒:近代各类企业要记清楚、洋务派创办海军和留学教育要思考;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及特点。
7.甲午战争特别提醒:《马关条约》及影响,同时也要注意联系《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的内容。
8.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特别提醒:辛亥革命中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及三民主义、《临时约法》和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二十世纪初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变化。
9.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特别提醒: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建立的根据地;抗日战争中坚持抗战和巩固根据地的措施;七届二中全会。
10.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特别提醒: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孙中山的贡献;中共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措施。
11.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及民主法制建设特别提醒: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八大。
12.建国后的改革及社会经济、民族关系发展及外交成就特别提醒: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各时期工业、交通建设成就(要注意各时期经济建设地图);新疆、西藏的建设成就;中日、中美关系的发展。
2004年高考文综试卷历史试题分析(全国卷)
2004年高考文综试卷历史试题分析(全国卷)
刘秋祥
【期刊名称】《中国基础教育》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本文分析了2004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的特点与命题的一些规律,旨在给学生复习高考一定的启示。
【总页数】3页(P68-70)
【作者】刘秋祥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200l——2004年文科综合试题(全国卷)历史学科试题分析与启示 [J], 贾雪枫
2.2004年高考(全国卷)单项填空试题分析 [J], 刘新会
3.注重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吉林、四川、黑龙江、上海等地区用)抽象阅读部分试题分析 [J], 郭家海
4.以史观今引领正确价值观\r——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分析 [J], 欧国文;陈达怡
5.浅谈近年来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为例 [J], 刘文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考题·新课标·新备考——2004~2006年广东高考历史试卷比较及备考启示
新考题新课标新备考——2004~2006年广东高考历史试卷
比较及备考启示
陈瑞汉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
【年(卷),期】2006(000)010
【摘要】从2004~2006年广东高考历史试卷来看,改革的步伐是持续不断的。
形式上,近三年广东卷的题型结构比较稳定,分值上有所调整,问答题减少2分,材料解析题增加2分。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三大板块
的分值浮动幅度很小,不超过1分。
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大模块的分值变
化最大,政治史的分值大幅下调,文化史则大幅上升。
2006年甚至出现完整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各一道,分别占13分和14分,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陈瑞汉
【作者单位】广东省吴川市第一中学,524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515
【相关文献】
1.研究考题,巧借"花容"添"月色",提高效率,为赋新"词"论平仄——2015年新课标试题评析,2016年新高考备考建议
2.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对策——从2007年高考江苏生物试卷评析谈2008届高三生物备考对策
3.2006年广东高考历史试卷特
点及2007年备考策略4.从\"新\"认识语文高考——新课标背景下的新高考备考思路5.变中求稳稳中见新——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Ⅲ卷理综生物试题分析及2017年高考生物学科备考建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①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
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
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
②和西藏地区的关系
和西藏地区的关系
和西藏地区的关系
③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
④台湾府的设置
台湾府的设置
台湾府的设置
⑤清朝的疆域
清朝的疆域
①金的建立
金的建立
金的建立
②辽和北宋的灭亡
辽和北宋的灭亡
辽和北宋的灭亡
③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④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①蒙古的兴起
蒙古的兴起
蒙古的兴起
②成吉思汗的政权建设和征战
②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
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
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
③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④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⑤武则天的统治
武则天的统治
武则天的统治
⑥“开元之治”
“开元之治”
“开元之治”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⑤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⑥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6)明、清时期的文化
(6)明清时期的文化
(6)明清时期的文化
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②理学的发展
③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进步的思想家
进步的思想家
④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
⑤图书的编纂
类书、丛书的编纂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②中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
(3)第二次鸦片战争;
(3)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②《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清朝的疆域
(5)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5)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5)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①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②华侨与南洋的开发
华侨与南洋的开发
华侨与南洋的开发
③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
④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③民族分化政策
④元朝的灭亡
元朝的灭亡
元朝的灭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7)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②理学
理学
理学
③教育
④文学
文学
文学
6.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6.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6.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③北伐和西征
北伐和西征
北伐和西征
④《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
⑤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5)新思想的萌发
(5)新思想的萌发
(5)新思想的萌发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③文学和艺术
文学和艺术
文学和艺术
④天文和物理
天文和物理
天文和物理
⑤扁鹊
扁鹊
扁鹊
2.秦汉
2.秦汉
2.秦汉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①秦朝的统一
①秦朝的统一
秦朝的统一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4)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5)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4)先秦时期的文化
(4)先秦时期的文化
①老子和孔子
老子和孔子
老子和孔子
②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②中央集权的强化
中央集权的强化
中央集权的强化
③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的发展
科举制的发展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①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②庆历新政
③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④文学和艺术
文学和艺术
文学和艺术
5.五代、辽、宋、夏、金、元
5.五代、辽、宋、夏、金、元
5.五代、辽、宋、夏、金、元
(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①北宋的建守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类书、丛书的编纂
⑥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
一、中国近代现代史
2004年文综历史高考范围
2005年文综历史高考范围
2006年文综历史高考范围
1.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①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2004-2006三年全国文综历史考点比较
浙江省桐乡市茅盾中学包训国
说明:04年中蓝色表示后来删除了。05、06年红色表示增加,水红表示修改。
一、中国古代史
2004年文综历史高考范围
2005年文综历史高考范围
2006年文综历史高考范围
1.先秦
1.先秦
1.先秦
(1)夏、商、西周的政治与经济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②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③鸦片战争的过程
鸦片战争的过程
鸦片战争的过程
(2)鸦片战争的影响
(2)鸦片战争的影响
(2)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③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4)太平天国运动
(4)太平天国运动
(4)太平天国运动
①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
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
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
②《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
(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①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②宋辽的和战
宋辽的和战
宋辽的和战
③西夏的建立
西夏的建立
西夏的建立
④宋夏的和战
宋夏的和战
宋夏的和战
(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②玄学
③道教与佛教
道教与佛教
道教与佛教
④唯物论思想家
唯物论思想家
唯物论思想家
⑤文学和艺术
文学和艺术
文学和艺术
4.隋唐
4.隋唐
4.隋唐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①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①匈奴的兴衰
匈奴的兴衰
匈奴的兴衰
②西域各族与张骞通西域
张骞通西域
张骞通西域
③西南夷与百越
西南夷与百越
西南夷与百越
(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①与朝鲜的关系
与朝鲜的关系
与朝鲜的关系
②与日本、越南的关系
和日本的交往
和日本的交往
③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
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
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
④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6)隋唐时期的文化
(6)隋唐时期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