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混淆的概念数学一
数学学习中的容易混淆的概念
数学学习中的容易混淆的概念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准确性的学科,其中有些概念容易让学生感到困惑。
本文将介绍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并提供一些解释和示例,帮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
1. 百分数与小数百分数和小数是数学中常见的表示方式,但有时学生会混淆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百分数表示为百分数形式,例如50%,而小数表示为小数形式,例如0.5。
要将百分数转换为小数,只需将百分数除以100。
例如,75%可以转换为0.75。
相反,要将小数转换为百分数,只需将小数乘以100。
例如,0.25可以转换为25%。
2. 直角与直线直角和直线是几何中常见的概念,但有时学生会混淆它们。
直角是一个角度,它的度数为90度,通常用一个小方块表示。
直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它没有弯曲或拐角。
在几何中,直角通常用来描述两条直线的相交情况。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称之为垂直。
例如,在一个正方形中,四条边都是直线,且相邻的两条边相交成直角。
3. 面积与周长面积和周长是用来描述平面图形的重要概念。
面积是指图形所占的平面区域,通常用平方单位表示,如平方厘米或平方米。
周长是指图形的边界长度,通常用单位长度表示,如厘米或米。
考虑一个长方形,它有两个相等的边长a和b。
长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a乘以b来计算,即面积= a * b。
周长可以通过将两个边长相加,并乘以2来计算,即周长= 2 * (a + b)。
4. 平均数与中位数平均数和中位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概念,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中心趋势。
平均数是指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值。
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值。
例如,考虑一组数据:2,4,6,8,10。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2 + 4 + 6 + 8 + 10) / 5 = 6。
中位数为6,因为它是排序后的第三个数。
5. 等式与方程等式和方程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但有时学生会混淆它们。
等式是指两个数或表达式相等的关系,通常用等号表示。
初中数学知识归纳最易出错的61个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归纳:最易出错的61个知识点总结一、数与式易错点1: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错误,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概念混淆。
以及绝对值与数的分类。
每年选择必考。
易错点2:实数的运算要掌握好与实数有关的概念、性质,灵活地运用各种运算律,关键是把好符号关;在较复杂的运算中,不注意运算顺序或者不合理使用运算律,从而使运算出现错误。
易错点3: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区别。
填空题必考。
易错点4:求分式值为零时学生易忽略分母不能为零。
易错点5:分式运算时要注意运算法则和符号的变化。
当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要先因式分解,因式分解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注意计算方法,不能去分母,把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填空题必考。
易错点6: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每个式子都为0;整体代入法;完全平方式。
易错点7:计算第一题必考。
五个基本数的计算:0 指数,三角函数,绝对值,负指数,二次根式的化简。
易错点8:科学记数法。
精确度,有效数字。
这个上海还没有考过,知道就好!易错点9:代入求值要使式子有意义。
各种数式的计算方法要掌握,一定要注意计算顺序。
二、方程(组)与不等式(组)易错点1:各种方程(组)的解法要熟练掌握,方程(组)无解的意义是找不到等式成立的条件。
易错点2:运用等式性质时,两边同除以一个数必须要注意不能为0 的情况,还要关注解方程与方程组的基本思想。
(消元降次)主要陷阱是消除了一个带X 公因式要回头检验!易错点3:运用不等式的性质3时,容易忘记改不改变符号的方向而导致结果出错。
易错点4: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取值范围的题目易忽视二次项系数不为0导致出错。
易错点5:关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有解无解的条件易忽视相等的情况。
易错点6:解分式方程时首要步骤去分母,分数相相当于括号,易忘记根检验,导致运算结果出错。
易错点7:不等式(组)的解得问题要先确定解集,确定解集的方法运用数轴。
易错点8:利用函数图象求不等式的解集和方程的解。
高中数学函数中最易混淆的11对概念
式.
(II )若函数 j(x)对一切实数X都有 j(x+8)=-f(-2 -x),且 x 主 3 日才有 j(x)=x2一 7x+4.求 j(x) 解析式.
。g(,α) >[f( 功] 皿
六、 单调区间与区间单调
例6.
(I)若函数j(x)
=
2
x
- (3α-1x) +α2
在区间[1何, 刀)上单调递增,
求实数α的取值范围.
(II)若函数j(x)
=
2
x
- (3α-1)x+α2
单调递增区间是[1+, oo ),
求实数α的取值范围.
分析:(I)j(x)
=
2
x
- (3α-1)x+α2
分析:(I)若函数 j(x)对一切实数X都有 j(x+8) = j(-2 -x) ,则有y = j(x)的图象关于直线 x=3 成轴对称:
又 x 主 3 日才有j(x)=x2 -7x+4; 所以 x<3 时,有- x+6> 3 , j(x)= j(6-x)=(6-x) 2 -7(6-x) +4=x2 -5x- 2.
[ x 2 -7x+ 4(x三巧,
l j(x) 解析式为 j(x)=才 x"钊' -Sx- 2(x < 3).
(II )函数 j(x)对一切实数X都有 f(x+8)=-f(-2 -x),那么 f(x)的图象关于点(3, 0)成中心对称:又 x 主 3 时
《高等数学》常见易混淆概念梳理
《高等数学》常见易混淆概念梳理摘要概念教学是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只有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才能够正确理解概念以及应用概念。
《高等数学》作为工科、理科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对于高等数学的学习不仅是对高等数学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是对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也可以说,高等数学是解锁其他学科的一把钥匙。
高等数学的学习是从对概念的学习开始的,因此,准确把握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三组常见易混淆概念,分析易混淆概念产生原因以及该如何解决。
关键词:高等数学、易混概念一、函数的导数与微分根据同济大学出版的第七版《高等数学》中给出的定义,导数的定义:设函数在点的某个邻域内有定义,当自变量x在处取得增量(点仍在该邻域内)时,相应地,因变量取得增量;如果与之比当时的极限存在,那么称函数在点处可导,并称这个极限为函数在点处的导数,记为,即.也就是说导数是自变量的增量趋于零时,函数增量与自变量的增量比的极限,而微分的定义为:设函数在某区间内有定义,及在这区间内,如果函数的增量可表示为,其中A是不依赖于的常数,那么称函数在点是可微的,而叫做函数在点相应于自变量增量的微分,记作dy,即.由此可见,微分的实质是函数值增量的近似值。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导数与微分的概念过后,常常会产生,“学习了导数为什么还要学习微分?函数的微分与导数有什么区别?”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部分学生存在对微分概念理解不透彻,对函数的微分与导数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模糊的问题。
产生以上问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目前,国内大部分教材对于函数的导数与微分的内容安排一般都是首先介绍导数的概念以及导数的相关知识,再介绍求导法则以及求高阶导数、隐函数和参数方程求导数等问题,最后再介绍函数的微分,由于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对于导数及其相关计算熟悉程度较高,在学习到微分的概念时,容易发现函数可导与可微之间的充分必要关系,且在计算微分的过程中,微分的计算又可以借助导数的计算来进行,因此导致学生过多地关注导数的相关知识,忽视了对微分概念的学习,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函数微分的概念理解模糊;第二、函数在一点处可导与函数在一点处可微是充分必要关系,,若只强调导数与微分的计算则会加重对两个概念的混淆,所以,教师若未对函数的微分与导数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强调,只是强调两者的计算,也会导致对微分的概念理解模糊的问题。
高等数学易混淆概念
《高等数学》易混淆概念一、函数、极限、连续1.1 无界变量一定是无穷大量吗?答:不一定是.无界变量:设函数的定义域为,如果存在正数,使得,则称函数在上有界,如果这样的不存在,就成函数在上无界;也就是说如果对于任何正数,总存在,使,那么函数在上无界.无穷大量:设函数在的某一去心邻域内有定义(或大于某一正数时有定义).如果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不论它多么大),总存在正数(或正数),只要适合不等式(或),对应的函数值总满足不等式,则称函数为当(或)时的无穷大.注意相互关系: 无穷大变量一定是无界变量, 无界变量不一定是无穷大变量.根据以上叙述, 很容易举出无界变量不一定是无穷大变量的反例:例1.1.,,即当时, 是无穷大量;对于, 当时, 的值总可以大于任何的正数M, 但是也总有可能等于0 . 所以当时, 是无界变量但不是无穷大量.例1.2.当时, 是无界变量, 不是无穷大量.1.2 当时,,可以推出成立;反之,若,可以推出成立吗?当的时候呢?答:当时,反过来是不一定成立的.例如:若,则此时的绝对值极限为1,而本身极限不存在.当时,,并且对于任意的极限过程都是成立的.1.3 设,且一定存在吗?答:不一定存在.分析:若,由夹逼定理可得.取,,则,且,但不存在.遇到此类问题一定要会用反例.1.4 和函数的极限一定等于函数的极限和吗?答:不一定.例1.3:,对吗?显然不对.原因在于:错用了极限的运算法则中“和的极限等于极限的和”,这一法则只适用于有限项的和,不适用无限项的和.正确答案:因为,所以,而,,故由夹逼准则得,例1.4:求极限解答:因为,其中,,所以,原式如何求此类函数的极限值呢?通常有两种方法:①用“夹逼准则”,适当的“放大”和“缩小”所求的式子,求出其极限.如例1.3;②用“定积分定义”,把所求的式子看做是某个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积分,利用积分求出其极限值.如例1.4.1.5 函数乘积的极限等于各个函数极限的乘积吗?答:不一定.只有当各个函数的极限都存在时,该命题才成立.例1.5:,对吗?这样做的错误在于不存在,从而不能利用“函数乘积的极限等于极限的乘积”这一结论.正确的做法:因为=0,(无穷小量与有界函数的乘积仍为无穷小量).而=1,所以,原函数极限为0.虽然结果一样,但是也要运用正确的求解方法求解.1.6 含参数的数列极限中常见的问题.例1.6:,这样做对吗?这样做是不对的,错误在于,忽视了对参数取值范围的讨论.正确解答,当时, .当时,注:含参数数列或函数求极限时,注意对参数进行讨论.1.7 如果函数极限不存在,那么极限一定是无穷大吗?答:不一定.当(或)时的无穷大的函数,按函数极限定义来说,极限是不存在的,但是为了便于叙述函数的性态,我们也说“函数的极限是无穷大”.但极限不存在并不代表其极限是无穷大.例1.7:函数,当时的极限不存在.1.8 如果,那么是否有?答:不一定.例1.8:,则,但由于在的任一邻域的无理点均没有定义,故无法讨论在的极限.结论:如果,且在的某一去心邻域内满足,则.反之,为无穷大,则为无穷小.1.9 求函数在某点处极限时要注意其左右极限是否相等,求无穷大处极限要注意自变量取正无穷大和负无穷大时极限是否相等,遇到间断点求极限要注意左右极限是否相等.例1.9:求极限解:,因而时极限不存在.,因而时极限不存在.1.10 利用等价无穷小代换求极限时应注意的问题.例1.10:求极限解:利用等价无穷小代换.这样计算对吗?计算的错误在于在运算过程中利用了未加证明的命题.若,则.考察这个命题,,当时,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当时,命题是假命题.对于例1.10,因为,,所以,证明的结论是错误的.正确解答:.例1.11:求错误解答:错误的原因在于在运算中错误的运用了等价无穷小代换:而根据无穷小的比较的定义,当和均为0,所以不能用等价无穷小的代换.正确解答:当时,,所以,由夹逼准则知原函数极限为0.例1.12:求极限解:本题切忌将用等价代换,导致结果为1.应该为:.注意:(1)乘除运算中可以使用等价无穷小因子替换,加减运算中由于用等价无穷小替换是有条件的,故统一不用.这时,一般可以用泰勒公式来求极限.(2)注意等价无穷小的条件,即在哪一点可以用等价无穷小因子替换.1.11 函数连续性的判断(1)设在间断,在连续,则在间断.而在可能连续.例如,设,,则在间断,在连续,在连续.若设,在间断,但在均连续.(2)“在点连续”是“在点连续”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分析:由“若,则”可得“如果,则”,因此,在点连续,则在点连续.再由上例可得,在点连续并不能推出在点连续.(3)在连续,在连续,则在连续.其余结论均不一定成立.。
高中数学最易混淆知识点
高中数学最易混淆知识点在高中数学中,学生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可能在数学考试中产生错解或者笔误,给成绩带来不利影响。
以下是我总结的高中数学中最易混淆的知识点。
一、平方与二次方平方和二次方是经常被高中学生混淆的概念。
平方是一个数自己与自己相乘的结果,而二次方是一个数乘以自己两次的结果。
例如,2的平方是4,2的二次方是4。
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把平方和二次方的符号混淆,例如将一个负数的平方写成一个正数的二次方。
二、代数式和方程式代数式和方程式也是高中数学中常见的混淆点。
代数式只包含变量、常数和运算符号,而方程式则包含一个等号。
代数式是一个数学表达式,它没有等号,而方程则是等式,包含等号。
举例来说,2x - 3是一个代数式,但2x - 3 = 0是一个方程式。
三、整式和分式整式和分式也是混淆的常见概念。
整式是系数与变量幂次的乘积的和,而分式则是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整数。
整式一般包含加法、减法和乘法,但不包含除法。
而分式则包含对数学运算中除法的运用,分子和分母之间的符号是除号。
举例来说,2x^2 + 3x是一个整式,但(2x + 3)/(x - 1)是一个分式。
四、函数和方程函数和方程也常常被高中学生混淆。
一个函数是一个集合,它的输入是一个或多个变量,它的输出是一个或多个结果。
一个方程是两个或多个表达式之间的相等关系。
虽然函数可以被描述为一个方程,但这不是它的本质。
函数与方程不同之处在于其定义域和值域的范围。
函数通常用f(x)表示,而方程则用x表示。
五、复合函数和逆函数复合函数和逆函数也是易混淆的概念。
复合函数指的是将一个函数的输出作为另一个函数的输入。
逆函数是一个与给定函数相对应的反函数。
虽然这些概念都涉及到函数的性质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但它们的定义和运用是不同的。
复合函数通常用符号f(g(x))表示,而逆函数则用x的倒数表示。
六、直线和平面直线和平面也是高中数学中常见的混淆点。
直线是由无数个连续的点组成的轨迹,它只有一个维度。
最新容易混淆的概念-数学一08031
容易混淆的概念-数学一08031高等数学部分易混淆概念第一章:函数与极限一、数列极限大小的判断例1:判断命题是否正确.若«Skip Record If...»,且序列«Skip Record If...»的极限存在,«Skip Record If...»解答:不正确.在题设下只能保证«Skip Record If...»,不能保证«Skip Record If...».例如:«Skip Record If...»,«Skip Record If...»,而«Skip Record If...».例2.选择题设«Skip Record If...»,且«Skip Record If...»()A.存在且等于零 B. 存在但不一定等于零C.不一定存在 D. 一定不存在答:选项C正确分析:若«Skip Record If...»,由夹逼定理可得«Skip Record If...»,故不选A与D.取«Skip Record If...»,则«Skip Record If...»,且«Skip Record If...»,但«Skip Record If...»不存在,所以B选项不正确,因此选C.例3.设«Skip Record If...»«Skip Record If...»()A.都收敛于«Skip Record If...» B. 都收敛,但不一定收敛于«Skip Record If...»C.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 D. 都发散答:选项A正确.分析:由于«Skip Record If...»,得«Skip Record If...»,又由«Skip Record If...»及夹逼定理得«Skip Record If...»因此,«Skip Record If...»,再利用«Skip Record If...»得«Skip Record If...».所以选项A.二、无界与无穷大无界:设函数«Skip Record If...»的定义域为«Skip Record If...»,如果存在正数«Skip Record If...»,使得«Skip Record If...»则称函数«Skip Record If...»在«Skip Record If...»上有界,如果这样的«Skip Record If...»不存在,就成函数«Skip Record If...»在«Skip Record If...»上无界;也就是说如果对于任何正数«Skip Record If...»,总存在«Skip Record If...»,使«Skip Record If...»,那么函数«Skip Record If...»在«Skip Record If...»上无界.无穷大:设函数«Skip Record If...»在«Skip Record If...»的某一去心邻域内有定义(或«Skip Record If...»大于某一正数时有定义).如果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Skip Record If...»(不论它多么大),总存在正数«Skip Record If...»(或正数«Skip Record If...»),只要«Skip Record If...»适合不等式«Skip Record If...»(或«Skip Record If...»),对应的函数值«Skip Record If...»总满足不等式«Skip Record If...»则称函数«Skip Record If...»为当«Skip Record If...»(或«Skip Record If...»)时的无穷大.例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②①如果«Skip Record If...»在«Skip Record If...»某邻域内无界,则«Skip RecordIf...»②如果«Skip Record If...»,则«Skip Record If...»在«Skip Record If...»某邻域内无界解析:举反例说明.设«Skip Record If...»,令«Skip Record If...»,当«Skip Record If...»时,«Skip Record If...»,而«Skip Record If...»«Skip Record If...»故«Skip Record If...»在«Skip Record If...»邻域无界,但«Skip Record If...»时«Skip Record If...»不是无穷大量,则①不正确.由定义,无穷大必无界,故②正确.结论:无穷大必无界,而无界未必无穷大.三、函数极限不存在«Skip Record If...»极限是无穷大当«Skip Record If...»(或«Skip Record If...»)时的无穷大的函数«Skip Record If...»,按函数极限定义来说,极限是不存在的,但是为了便于叙述函数的性态,我们也说“函数的极限是无穷大”.但极限不存在并不代表其极限是无穷大.例5:函数«Skip Record If...»,当«Skip Record If...»时«Skip Record If...»的极限不存在.四、如果«Skip Record If...»不能退出«Skip Record If...»例6:«Skip Record If...»,则«Skip Record If...»,但由于«Skip Record If...»在«Skip Record If...»的任一邻域的无理点均没有定义,故无法讨论«Skip Record If...»在«Skip Record If...»的极限.结论:如果«Skip Record If...»,且«Skip Record If...»在«Skip Record If...»的某一去心邻域内满足«Skip Record If...»,则«Skip Record If...».反之,«Skip Record If...»为无穷大,则«Skip Record If...»为无穷小。
三年级学生易混淆周长和面积的原因及其策略分析
三年级学生易混淆周长和面积的原因及其策略分析【摘要】三年级学生通常容易混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本文旨在探讨这一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首先介绍了周长和面积的定义及区别,然后分析了学生易混淆的原因。
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三种教学策略:实物教学法、图形分析法和概念对比法。
通过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并避免混淆。
最后总结了学生易混淆的原因,并强调了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和家长可以更好地帮助三年级学生理解和区分周长和面积,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
【关键词】三年级学生、周长、面积、易混淆、定义、区别、原因、教学策略、实物教学法、图形分析法、概念对比法、总结、重要性1. 引言1.1 学生易混淆周长和面积的现象学生易混淆周长和面积的现象是一个在三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周长和面积是两个非常重要且常常被混淆的概念。
周长是封闭图形的边界长度,而面积是封闭图形内部的大小。
由于它们都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有关,容易导致学生混淆。
许多学生常常将周长和面积混淆,主要表现在对图形的边界长度和内部区域的理解不够清晰。
他们可能会认为周长和面积是一样的概念,或者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混淆。
而且,在教学中,常常使用相似的图形来讲解周长和面积,也容易让学生混淆两者之间的区别。
学生易混淆周长和面积的现象不仅影响了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也可能导致在解题时出现错误。
深入研究学生易混淆周长和面积的原因,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三年级学生易混淆周长和面积的原因,进一步分析造成混淆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准确理解和应用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通过深入研究学生易混淆的现象和原因,可以为教师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提供参考,提高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促进他们数学能力的提升。
(精选试题附答案)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易混淆知识点
(名师选题)(精选试题附答案)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易混淆知识点单选题1、已知集合A={﹣1,0,1,2},B={x|0<x<3},则A∩B=()A.{﹣1,0,1}B.{0,1}C.{﹣1,1,2}D.{1,2}答案:D分析:根据交集的定义写出A∩B即可.集合A={﹣1,0,1,2},B={x|0<x<3},则A∩B={1,2},故选:D2、集合M={2,4,6,8,10},N={x|−1<x<6},则M∩N=()A.{2,4}B.{2,4,6}C.{2,4,6,8}D.{2,4,6,8,10}答案:A分析:根据集合的交集运算即可解出.因为M={2,4,6,8,10},N={x|−1<x<6},所以M∩N={2,4}.故选:A.3、设命题p:∃x0∈R,x02+1=0,则命题p的否定为()A.∀x∉R,x2+1=0B.∀x∈R,x2+1≠0C.∃x0∉R,x02+1=0D.∃x0∈R,x02+1≠0答案:B分析:根据存在命题的否定为全称命题可得结果.∵存在命题的否定为全称命题,∴命题p的否定为“∀x∈R,x2+1≠0”,故选:B4、已知集合A={x|x2−3x−4<0},B={−4,1,3,5},则A∩B=()A.{−4,1}B.{1,5}C.{3,5}D.{1,3}答案:D分析:首先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求得集合A,之后利用交集中元素的特征求得A∩B,得到结果.由x2−3x−4<0解得−1<x<4,所以A={x|−1<x<4},又因为B={−4,1,3,5},所以A∩B={1,3},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有关集合的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利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求集合,集合的交运算,属于基础题目.5、下图中矩形表示集合U,A,B是U的两个子集,则不能表示阴影部分的是()A.(∁U A)∩BB.∁B(A∩B)C.∁U(A∩(∁U B))D.∁A∪B A答案:C分析:根据韦恩图,分U为全集,B为全集,A∪B为全集时,讨论求解.由图知:当U为全集时,阴影部分表示集合A的补集与集合B的交集,即(∁U A)∩B当B为全集时,阴影部分表示A∩B的补集,即∁B(A∩B)当A∪B为全集时,阴影部分表示A的补集,即∁A∪B A故选:C6、若集合A={1,m2},集合B={2,4},若A∪B={1,2,4},则实数m的取值集合为()A.{−√2,√2}B.{2,√2}C.{−2,2}D.{−2,2,−√2,√2}答案:D分析:由题中条件可得m2=2或m2=4,解方程即可.因为A={1,m2},B={2,4},A∪B={1,2,4},所以m2=2或m2=4,解得m=±√2或m=±2,所以实数m的取值集合为{−2,2,−√2,√2}.故选:D.7、已知集合A,B,定义A﹣B={x|x∈A且x∉B},A+B={x|x∈A或x∈B},则对于集合M,N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A.M﹣(M﹣N)=N B.(M﹣N)+(N﹣M)=∅C.(M+N)﹣M=N D.(M﹣N)∩(N﹣M)=∅答案:D解析:根据集合的新定义逐一判断即可.解:根据题中的新定义得:M﹣N={x|x∈M且x∉N},N−M={x|x∈N且x∉M},M+N={x∈M或x∈N},对于A,M﹣(M﹣N)=M∩N,故A不正确;对于B,设M={1,2,3},N={2,3,4},则(M﹣N)+(N﹣M)={1,4},故B不正确;对于C,设M={1,2,3},N={2,3,4},则(M+N)﹣M={4}≠N,故C不正确;对于D,根据题中的新定义可得:(M﹣N)∩(N﹣M)=∅.故选:D.8、设集合M={x|0<x<4},N={x|13≤x≤5},则M∩N=()A.{x|0<x≤13}B.{x|13≤x<4}C.{x|4≤x<5}D.{x|0<x≤5}答案:B分析:根据交集定义运算即可因为M={x|0<x<4},N={x|13≤x≤5},所以M∩N={x|13≤x<4},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集合的运算,属基础题,在高考中要求不高,掌握集合的交并补的基本概念即可求解. 9、已知全集U=R,集合M={x∣(x−1)(x+2)≥0},N={x∣−1≤x≤3},则(∁U M)∩N=()A.[−1,1)B.[−1,2]C.[−2,−1]D.[1,2]答案:A分析:先由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求得集合M,再由集合的补集、交集运算求得答案.解:由题意可得:由(x−1)(x+2)≥0得x≥1或x≤−2,所以M=(−∞,−2]∪[1,+∞),则:C U M= (−2,1),又N ={x ∣−1≤x ≤3},所以(∁U M )∩N = [−1,1).故选:A .10、已知集合A ={x|−1<x ≤2},B ={−2,−1,0,2,4},则(∁R A )∩B =( )A .∅B .{−1,2}C .{−2,4}D .{−2,−1,4}答案:D分析:利用补集定义求出∁R A ,利用交集定义能求出(∁R A )∩B .解:集合A ={x|−1<x ≤2},B ={−2,−1,0,2,4},则∁R A ={x|x ≤−1或x >2},∴(∁R A )∩B ={−2,−1,4}.故选:D填空题11、命题p:∀x ∈R ,x 2+ax +a ≥0,若命题p 为真命题,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答案:[0,4]分析: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判别式解题即可.∀x ∈R ,要使得x 2+ax +a ≥0,则Δ=a 2−4a ≤0,解得0≤a ≤4.若命题p 为真命题,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0,4].所以答案是:[0,4].12、已知集合A ={0,2},B ={x |(ax −1)(x −1)(x 2−ax +1) =0,x ∈R },用符号|A |表示非空集合A 中元素的个数.定义A ※B ={|A |−|B |,|A |≥|B |,|B |−|A |,|A |<|B |,若A ※B =1,则实数a 的所有可能取值构成的集合为______. 答案:{0,1,−2}分析:先由题中条件,得到|B |=1或|B |=3,结合方程分别求解,即可得出结果.因为|A |=2,A※B =1,所以|B |=1或|B |=3.当|B |=1时,a =0或a =1.当|B|=3时,关于x的方程(ax−1)(x−1)(x2−ax+1)=0有3个实数解,所以关于x的方程x2−ax+1=0只有一个解且不为1和1,a则Δ=a2−4=0,解得a=±2.当a=2时,x2−2x+1=0的解为1,不符合题意;当a=−2时,x2+2x+1=0的解为-1,符合题意.综上,a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1,−2,即所求集合为{0,1,−2}.所以答案是:{0,1,−2}.13、设集合A={1,2,3,4,5,6},B={4,5,6,7},则满足S⊆A且S∩B≠∅的集合S有________个.答案:56分析:A的子集一共有26=64个,其中不含有元素4,5,6,7的有∅,{1},{2},{3},{1,2},{1,3},{2,3},{1,2,3}共8个,由此能求出满足S⊆A且S∩B≠∅的集合S的个数.集合A={1,2,3,4,5,6},B={4,5,6,7},满足S⊆A且S∩B≠∅的集合S是集合A的子集,且至少含有4,5,6,7四个元素中的一个,A的子集一共有26=64个,其中满足条件的有∅,{1},{2},{3},{1,2},{1,3},{2,3},{1,2,3},共8个,因此满足S⊆A且S∩B≠∅的集合S的个数为64−8=56个所以答案是:56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集合子集的概念,属于基础题.14、若3∈{m−1,3m,m2−1},则实数m=_______.答案:4或±2分析:分三种情况讨论即得.∵3∈{m−1,3m,m2−1},∴m−1=3,即m=4,此时3m=12,m2−1=15符合题意;3m=3,即m=1,此时m−1=0,m2−1=0,不满足元素的互异性,故舍去;m2−1=3,即m=±2,经检验符合题意;综上,m=4或±2.所以答案是:4或±2.15、已知集合A=R,B=∅,则A∪B=___________.答案:R分析:根据交集定义计算.由已知A∪B=R,所以答案是:R.解答题16、已知命题P:∃x∈R,使x2−4x+m=0为假命题.(1)求实数m的取值集合B;(2)设A={x|3a<x<a+4}为非空集合,若x∈A是x∈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答案:(1)B=(4,+∞)≤a<2(2)43分析:(1)由命题的真假转化为方程无实根,再利用判别式进行求解;(2)先根据A为非空集合求出a<2,再将充分不必要条件转化为集合间的包含关系进行求解. (1)解:由题意,得关于x的方程x2−4x+m=0无实数根,所以Δ=16−4m<0,解得m>4,即B=(4,+∞);(2)解:因为A={x|3a<x<a+4}为非空集合,所以3a<a+4,即a<2,因为x ∈A 是x ∈B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3a ≥4,即a ≥43,所以43≤a <2, 17、设全集U =R ,集合A ={x|1≤x ≤5},集合B ={x|−1−2a ≤x ≤a −2}.(1)若“x ∈A ”是“x ∈B ”的充分条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2)若命题“∀x ∈B ,则x ∈A ”是真命题,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答案:(1)a ≥7(2)a <13 分析:(1)将充分条件转化为子集关系,利用子集的定义即可列出不等式求解.(2)将真命题转化成B 是A 的子集,然后分情况讨论集合为空集和非空集合,即可求解.(1)∵ x ∈A 是x ∈B 的充分条件, ∴A ⊆B ,又∵B ={x|−1−2a ≤x ≤a −2},∴{−1−2a ≤1a −2≥5 ,∴{2a ≥−2a ≥7,∴a ≥7, ∴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a ≥7.(2)∵命题“∀x ∈B ,则x ∈A ”是真命题,①当B =∅时,∴−1−2a >a −2,∴3a <1,∴a <13; ②当B ≠∅时,∵A ={x|1≤x ≤5},B ={x|−1−2a ≤x ≤a −2},且B 是A 的子集.∴{−1−2a ≥1a −2≤5−1−2a ≤a −2, ∴{a ≤−1a ≤7a ≥13,∴a ∈∅; 综上所述:实数a 的取值范围a <13.18、已知集合A 中的元素全为实数,且满足:若a ∈A ,则1+a 1−a ∈A .(1)若a=−3,求出A中其他所有元素.(2)0是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请你取一个实数a∈A(a≠−3),再求出A中的元素.(3)根据(1)(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答案:(1)A中其他所有元素为−12,13,2(2)0不是A中的元素,答案见解析(3)A中没有元素−1,0,1;A中有4个元素,其中2个元素互为负倒数,另外2个元素也互为负倒数.分析:(1)把a=−3代入1+a1−a,得出数值后再代入,直至出现重复数即可求解.(2)假设0∈A,计算并导出矛盾得0不是A的元素,取a=3,求出集合A中元素即可.(3)由(2)可观察出A中不能取的数,分析(1)(2)中的四个值的特点得出结论,进而由“若a∈A,则1+a1−a∈A”推证即可.(1)由题意,可知−3∈A,则1+(−3)1−(−3)=−12∈A,1+(−12)1−(−12)=13∈A,1+131−13=2∈A,1+21−2=−3∈A,所以A中其他所有元素为−12,13,2.(2)假设0∈A,则1+01−0=1∈A,而当1∈A时,1+a1−a不存在,假设不成立,所以0不是A中的元素.取a=3,则1+31−3=−2∈A,1+(−2)1−(−2)=−13∈A,1+(−13)1−(−13)=12∈A,1+121−12=3∈A,所以当3∈A时,A中的元素是3,−2,−13,12.(3)猜想:A中没有元素−1,0,1;A中有4个元素,其中2个元素互为负倒数,另外2个元素也互为负倒数.由(2)知0,1∉A,若−1∈A,则1+(−1)1−(−1)=0∈A,与0∉A矛盾,则有−1∉A,即−1,0,1都不在集合A中.若实数a1∈A,则1+a11−a1=a2∈A,a3=1+a21−a2=1+1+a11−a11−1+a11−a1=−1a1∈A,a4=1+a31−a3=1+(−1a1)1−(−1a1)=a1−1a1+1=−1a2∈A,a5=1+a41−a4=1+a1−1a1+11−a1−1a1+1=a1∈A.结合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知,A中最多只有4个元素a1,a2,a3,a4且a1a3=−1,a2a4=−1.显然a1≠a2,否则a1=1+a11−a1,即a12=−1,无实数解.同理,a1≠a4,即A中有4个元素.所以A中没有元素−1,0,1;A中有4个元素,其中2个元素互为负倒数,另外2个元素也互为负倒数.19、已知集合A={x|2−a≤x≤2+a},B={x|x≤1或x≥4}.(1)当a=3时,求A∩B;(2)若a>0,且“x∈A”是“x∈∁R 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答案:(1)A∩B={x∣−1≤x≤1或4≤x≤5}(2)(0,1)分析:(1)借助数轴即可确定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2)由于A∁R B,根据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即可求解(1)当a=3时,集合A={x|2−a≤x≤2+a}={x∣−1≤x≤5},B={x|x≤1或x≥4},∴A∩B={x∣−1≤x≤1或4≤x≤5}(2)∵若a>0,且“x∈A”是“x∈∁R B”充分不必要条件,A={x∣2−a≤x≤2+a}(a>0),∁R B={x∣1<x<4}因为A∁R B,则{2−a>1 2+a<4 a>0解得0<a<1.故a的取值范围是:(0,1)。
小学数学中部分易混淆概念的列举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4和28 最大公因数是( )4; 最小公倍数是( )
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 、17、19、23、29、31、37、41、43、 47、53、59、61、67、71、73、79、83 、89、97共25个。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 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例如 4、6、8、 9、12都是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自然数除了1外 ,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如果把自然数按 其约数的个数的不同分类,可分为质数 、合数和1。
小学数学中部分易混淆概念的列举
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易混淆概念分布在: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等
数与数字
数字是用来记数的符号。
数:是表示事物的量的基本数学概念, 例如自然数、整数、分数等。
分数与百分数
联系:都是分数,只不过百分数是一种 特殊的分数;
区别:分数既可表示具体的量,如二分 之一米、三分之二千克,又可表示两个 量间的倍比关系。如男生人数是全班人 数的五分之三;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 量间的倍比关系,所以百分数又叫百分 比、百分率。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小数,叫做 有限小数。 例如: 41.7 、 25.3 、 0.23 都是有限 小数。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的小数,叫做 无限小数。 例如: 4.33 …… 3.1415926 ……
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 无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 小数。例如:π(圆周率,它是一个无理数)
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个位是0的数。如:10、20... 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个位是0,而且各位上的数字的
和是3的倍数或能被3整除。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易混淆知识点(带答案)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易混淆知识点单选题1、若不等式|x −1|<a 成立的充分条件为0<x <4,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 .{a ∣a ≥3}B .{a ∣a ≥1}C .{a ∣a ≤3}D .{a ∣a ≤1}答案:A分析:由已知中不等式|x −1|<a 成立的充分条件是0<x <4,令不等式的解集为A ,可得{x |0<x <4}⊆A ,可以构造关于a 的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即可得到答案.解:∵不等式|x −1|<a 成立的充分条件是0<x <4,设不等式的解集为A ,则{x |0<x <4}⊆A ,当a ≤0时,A =∅,不满足要求;当a >0时,A ={x ∣1−a <x <1+a},若{x |0<x <4}⊆A ,则{1−a ⩽01+a ⩾4,解得a ≥3. 故选:A.2、已知非空集合A 、B 、C 满足:A ∩B ⊆C ,A ∩C ⊆B .则( ).A .B =C B .A ⊆(B ∪C )C .(B ∩C )⊆AD .A ∩B =A ∩C答案:C分析:作出符合题意的三个集合之间关系的venn 图即可判断.解:因为非空集合A 、B 、C 满足:A ∩B ⊆C ,A ∩C ⊆B ,作出符合题意的三个集合之间关系的venn 图,如图所示,所以A ∩B =A ∩C .3、设集合A={x|x2=1},B={x|ax=1}.若A∩B=B,则实数a的值为()A.1B.−1C.1或−1D.0或1或−1答案:D分析:对a进行分类讨论,结合B⊆A求得a的值.由题可得A={x|x2=1}={1,−1},B⊆A,当a=0时,B=∅,满足B⊆A;当a≠0时,B={1a },则1a=1或1a=−1,即a=±1.综上所述,a=0或a=±1.故选:D.4、设x∈R,则“1<x<2”是“−2<x<2”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答案:A分析:根据集合{x|1<x<2}是集合{x|−2<x<2}的真子集可得答案.因为集合{x|1<x<2}是集合{x|−2<x<2}的真子集,所以“1<x<2”是“−2<x<2”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小提示: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充分不必要条件的判断,一般可根据如下规则判断:(1)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q对应集合是p对应集合的真子集;(2)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p对应集合是q对应集合的真子集;(3)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则p对应集合与q对应集合相等;(4)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q对的集合与p对应集合互不包含.5、若集合A={x∣|x|≤1,x∈Z},则A的子集个数为()A.3B.4C.7D.8分析:先求得集合A,然后根据子集的个数求解即可.解:A ={x ∥x ∣≤1,x ∈Z }={−1,0,1},则A 的子集个数为23=8个,故选:D.6、已知集合M ={x |1−a <x <2a },N =(1,4),且M ⊆N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 .(−∞,2]B .(−∞,0]C .(−∞,13]D .[13,2]答案:C分析:按集合M 是是空集和不是空集求出a 的范围,再求其并集而得解.因M ⊆N ,而ϕ⊆N ,所以M =ϕ时,即2a ≤1−a ,则a ≤13,此时M ≠ϕ时,M ⊆N ,则{1−a <2a 1−a ≥12a ≤4⇒{a >13a ≤0a ≤2,无解,综上得a ≤13,即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13].故选:C7、已知集合A ={x ∈N |x ≤1},B ={−1,0,1,2},则A ∩B 的子集的个数为()A .1B .2C .3D .4答案:D分析:根据集合交集的定义,结合子集个数公式进行求解即可.由题意A ∩B ={0,1},因此它的子集个数为4.故选:D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1,2,3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2,3}或{3,2,1}B .∅与{0}是同一个集合C .集合{x |y =x 2−1}与集合{y |y =x 2−1}是同一个集合D .集合{x |x 2+5x +6=0}与集合{x 2+5x +6=0}是同一个集合分析:根据集合的定义和性质逐项判断可得答案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故A 正确;∅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故B 错误;集合{x |y =x 2−1}=R ,集合{y |y =x 2−1}={y |y ≥−1},故C 错误;集合{x |x 2+5x +6=0}={x |(x +2)(x +3)=0}中有两个元素−2,−3,集合{x 2+5x +6=0}中只有一个元素,为方程x 2+5x +6=0,故D 错误.故选:A.多选题9、设全集U ={0,1,2,3,4},集合A ={0,1,4},,则( )A .A ∩B ={0,1}B .∁U B ={4}C .A ∪B ={0,1,3,4}D .集合A 的真子集个数为8答案:AC分析:根据集合交集、补集、并集的定义,结合集合真子集个数公式逐一判断即可.因为全集U ={0,1,2,3,4},集合A ={0,1,4},,所以A ∩B ={0,1},∁U B ={2,4},A ∪B ={0,1,3,4},因此选项A 、C 正确,选项B 不正确,因为集合A ={0,1,4}的元素共有3个,所以它的真子集个数为:23−1=7,因此选项D 不正确, 故选:AC10、整数集Z 中,被5除所得余数为k 的所有整数组成一个“类”,记为[k ],即[k ]={5n +k|n ∈Z },其中k ∈{0,1,2,3,4}.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2021∈[1]B .−2∈[2]C .Z =[0]∪[1]∪[2]∪[3]∪[4]D .若a −b ∈[0],则整数a ,b 属同一类答案:ACD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一个类即这些整数的余数相同,进而求出余数即可.{0,1,3}B ={0,1,3}B =对A,2021=404×5+1,即余数为1,正确;对B,−2=−1×5+3,即余数为3,错误;对C,易知,全体整数被5除的余数只能是0,1,2,3,4,正确;对D,由题意a−b能被5整除,则a,b分别被5整除的余数相同,正确. 故选:ACD.11、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为()A.∀x∈R,−x2−1<0B.∀n∈Z,∃m∈Z,nm=mC.所有圆的圆心到其切线的距离都等于半径D.存在实数x,使得1x2−2x+3=34答案:ABC分析:根据题意,依次分析各选项即可得答案.对于A,∀x∈R,−x2≤0,所以−x2−1<0,故A选项是真命题;对于B,当m=0时,nm=m恒成立,故B选项是真命题;对于C,任何一个圆的圆心到切线的距离都等于半径,故C选项是真命题.对于D,因为x2−2x+3=(x−1)2+2≥2,所以1x2−2x+3≤12<34.故D选项是假命题.故选:ABC.12、若“∃x0∈(0,2),使得2x02−λx0+1<0成立”是假命题,则实数λ可能的值是()A.1B.2√2C.3D.3√2答案:AB解析:由题意可知,命题“∀x∈(0,2),2x2−λx+1≥0成立”,利用参变量分离法结合基本不等式可求得λ的取值范围,由此可得结果.由题意可知,命题“∀x∈(0,2),2x2−λx+1≥0成立”,所以,λx≤2x2+1,可得λ≤2x+1x,当x∈(0,2)时,由基本不等式可得2x+1x ≥2√2x⋅1x=2√2,当且仅当x =√22时,等号成立,所以,λ≤2√2.故选:AB. 小提示:名师点评利用参变量分离法求解函数不等式恒(能)成立,可根据以下原则进行求解:(1)∀x ∈D ,m ≤f (x )⇔m ≤f (x )min ;(2)∀x ∈D ,m ≥f (x )⇔m ≥f (x )max ;(3)∃x ∈D ,m ≤f (x )⇔m ≤f (x )max ;(4)∃x ∈D ,m ≥f (x )⇔m ≥f (x )min .13、已知集合A ={x|x 2−x −6=0},B ={x|mx −1=0},A ∩B =B ,则实数m 取值为( )A .13B .−12C .−13D .0答案:ABD解析:先求集合A ,由A ∩B =B 得B ⊆A ,然后分B =∅和B ≠∅两种情况求解即可解:由x 2−x −6=0,得x =−2或x =3,所以A ={−2,3},因为A ∩B =B ,所以B ⊆A ,当B =∅时,方程mx −1=0无解,则m =0,当B ≠∅时,即m ≠0,方程mx −1=0的解为x =1m ,因为B ⊆A ,所以1m =−2或1m =3,解得m =−12或m =13, 综上m =0,或m =−12,或m =13,故选:ABD小提示:此题考查集合的交集的性质,考查由集合间的包含关系求参数的值,属于基础题填空题14、命题p:∀x ∈R ,x 2+ax +a ≥0,若命题p 为真命题,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答案:[0,4]分析: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判别式解题即可.∀x ∈R ,要使得x 2+ax +a ≥0,则Δ=a 2−4a ≤0,解得0≤a ≤4.若命题p 为真命题,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0,4].所以答案是:[0,4].15、已知命题p:∃x ∈(−1,3),x 2−a −2≤0.若p 为假命题,则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答案:(−∞,−2)分析:首先写出命题p 的否命题,根据p 为假命题即可得出¬p 为真命题即可求出a 的取值范围.∵p 为假命题∴¬p:∀x ∈(−1,3),x 2−a −2>0 为真命题,故a <x 2−2∵y =x 2−2在x ∈(−1,3) 的最小值为−2∴a <−2所以答案是:(−∞,−2)16、命题“所有无理数的平方都是有理数”的否定是__________.答案:存在一个无理数,它的平方不是有理数分析:根据全称命题的否定形式,即可求解结论.存在一个无理数,它的平方不是有理数,全称性命题的否定是先改变量词,然后否定结论,故所求的否定是“存在一个无理数,它的平方不是有理数”.所以答案是:存在一个无理数,它的平方不是有理数小提示:本题考查命题的否定形式,要注意量词之间的转化,属于基础题.解答题17、已知集合A ={x |x 2−ax +b =0,a ∈R,b ∈R }.(1)若A ={1},求a ,b 的值;(2)若B ={x ∈Z |−3<x <0},且A =B ,求a ,b 的值.答案:(1){a =2b =1(2){a =−3b =2分析:(1)根据题意可得{1−a +b =0Δ=0,解方程组即可得出答案;(2)易得B ={−2,−1},再根据A =B ,列出方程组,解之即可得解.(1)解:若A ={1},则有{1−a +b =0Δ=a 2−4b =0,解得{a =2b =1; (2)解:B ={x ∈Z |−3<x <0}={−2,−1},因为A =B ,所以{4+2a +b =01+a +b =0,解得{a =−3b =2. 18、在①x ∈A 是x ∈B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②A ∪B =B ;③A ∩B =∅这三个条件中任选一个,补充到本题第(2)问的横线处,求解下列问题:已知集合A ={x |a −1≤x ≤a +1},B ={x |−1≤x ≤3}.(1)当a =2时,求A ∪B ;(2)若选______,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答案:(1)A ∪B ={x |−1≤x ≤3}(2)条件选择见解析,答案见解析分析:(1)利用并集的定义可求得集合A ∪B ;(2)选①,可得出AB ,根据题意可得出关于实数a 的不等式组,由此可求得实数a 的取值范围;选②,可得出A ⊆B ,根据题意可得出关于实数a 的不等式组,由此可求得实数a 的取值范围;选③,由题意可得出关于实数a 的不等式,解之即可.(1)解:当a =2时,A ={x |1≤x ≤3},则A ∪B ={x |−1≤x ≤3}.(2)解:选①,由题意可知AB ,则{a −1≥−1a +1≤3,解得0≤a ≤2, 当a =0时,A ={x |−1≤x ≤1}B ,合乎题意,当a =2时,A ={x |1≤x ≤3}B ,合乎题意.综上所述,0≤a ≤2;选②,由题意可知A ⊆B ,则{a −1≥−1a +1≤3,解得0≤a ≤2, 所以,0≤a ≤2;选③,A ∩B =∅,则a +1<−1或a −1>3,解得a <−2或a >4. 所以,a <−2或a >4.。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典型错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错题可能涉及多种主题,具体取决于教材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可能在这一单元中遇到的典型错题类型:
1. 加法与减法运算错误:例如,567 + 321 = 888(正确答案应为888)。
这类错误通常是由于进位或借位不当造成的。
2. 分数计算错误:例如,1/2 + 1/3 = 2/5(正确答案应为5/6)。
学生可能没有正确地将分数转换为具有相同分母的分数。
3. 单位换算错误:例如,将5千米转换为米时,错误地得到500米(正确答案应为5000米)。
4. 解决问题时的逻辑错误:例如,在解决一个关于购买物品的问题时,没有正确地将单价与数量相乘来得到总价。
5. 混淆数学概念:例如,误将面积与周长混淆,或者在计算体积时忘记了底面积。
6. 忽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例如,题目要求找出不是某类数的数,但学生只关注了是某类数的数。
7. 计算过程中的笔误:如将数字写错或漏写数字。
为了帮助学生避免这些错误,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强调基础运算技能的重要性,并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
教授有效的解题策略,如先易后难、检查答案是否合理等。
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仔细阅读题目,并标记出关键信息。
定期回顾和巩固已学概念,确保学生对这些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最易混淆的15条基础概念
Q:✎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A: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争论。
先来看看《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师教学用书》第98页“关于几位数”的叙述:“通常在自然数里,含有几个数位的数,叫做几位数。
例如“2”是含有一个数位的数,叫做一位数;“30”是含有两个数位的数,叫做两位数;“405”是含有三个数位的数,叫做三位数……但是要注意:一般不说0是几位数。
再来听听专家的说明:在自然数的理论中,对“几位数”是这样定义的,“只用一个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一位数;只用两个数字(其中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两位数……所以,在一个数中,数字的个数是几(其中最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这个数就叫几位数。
于此,所谓最大的几位数,最小的几位数,通常是在非零自然数的范围研究。
所以一位数共有九个,即:1、2、3、4、5、6、7、8、9。
0不是最小的一位数。
Q:✎为什么0也是自然数?A:课标教材对“0也是自然数”的规定,颠覆了人们对自然数的传统认识。
于此,中央教科所教材编写组主编陈昌铸如是说:国际上对自然数的定义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以法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都认为自然数从0开始,我国教材以前一直都是遵循前苏联的说法,认为0不是自然数。
2000年教育部主持召开教材改编会议时,已明确提出将0归为自然数。
这次改版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
从教学实践层面来说,将“0”规定为“自然数”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0”作为自然数的“好处”众所周知,数学中的集合被分为有限集合和无限集合两类。
有限集合是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像某班学生的集合。
无限集合是含有的元素个数是非有限的集合,如分数的集合。
因为自然数具有“基数”的性质,因此用自然数来描述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是很自然的。
但在有限集合中,有一个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集合,叫空集{},元素个数为0。
如果不把0作为自然数,那么空集的元素的个数就无法用自然数来表示了。
如果把“0”作为一个自然数,那么自然数就可以完成刻画“有限集合元素个数”的任务了。
解决数学中容易出错的常见问题
解决数学中容易出错的常见问题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很多人来说常常是一块难以逾越的难题。
尤其是在解题过程中,很容易因为一些小错误而导致整个答案的错误。
本文将介绍一些数学中常见的易错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法,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混淆负号与减号在数学中,负号用于表示负数,而减号则用于进行减法运算。
但很多人常常混淆这两者的概念,导致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
解决方法:1. 注意区分负号与减号的使用场景,负号一般用于表示某个数为负数,减号则用于表示两个数的减法运算。
2. 在计算中,可以使用括号来明确负数的表达意思,避免混淆。
二、计算符号的忽略在解题过程中,有时会忽略计算符号,如忘记在计算中添加括号、忽略乘号等,从而导致错误的答案出现。
解决方法:1. 在进行计算时,务必将运算符号仔细写下,并在需要时添加括号,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2. 可以通过多次自查和反复计算,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一个计算符号,以免发生错误。
三、孤立计算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只关注问题中某一部分的计算,而忽略了其他相关的计算内容,从而导致最后的答案出现错误。
解决方法:1. 在解题前,仔细阅读问题,明确所给条件和需要求解的结果,理清思路。
2. 在计算过程中,要将问题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确保每一步的计算都与问题的解决有关,避免孤立计算。
四、粗心错误粗心是导致数学错误的另一个常见原因。
比如忘记带单位、遗漏小数点等,这些小错误可能会导致整个答案错误。
解决方法:1. 细心阅读题目,仔细理解每个信息的含义,确保没有遗漏关键信息。
2. 在计算过程中,尽量避免草率行事,仔细检查每一步的计算,确保无误。
3. 完成计算后,再次仔细审视答案,检查是否符合问题的要求。
五、对公式和规则的误解在数学中,我们常常需要运用各种公式和规则来解决问题。
但是,对于这些公式和规则的理解不准确,经常导致错误的答案。
解决方法:1. 在学习和掌握数学公式和规则时,要理解其应用场景和作用,确保准确掌握。
中学根号的概念
中学根号的概念
在数学中,根号是一个常用但在初中阶段常常容易混淆的概念。
简单来说,根号就是求平方根的运算符,用符号“√”表示。
下面我们来详细讨论中学阶段根号的概念。
首先,初中数学课程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是平方根。
平方根的意思就是设一个数x,如果能找到另一个数y,使得y的平方等于x,那么y就被称为x的平方根,即y=√x (其中,√表示开平方根的符号)。
例如,√9=3,√16=4。
接着,我们需要了解“根次”这个概念。
根次是指在根号下的次数,例如,√5就是根次为2的根号,3次方根√8就是根次为3的根号。
在初中阶段,我们主要接触的根次是2和3阶的平方根和立方根,其他根次的根号需要在高中学习。
除了平方根和立方根,初中数学中还涉及到一些基本的根号运算。
例如:
1.根号乘法:√a×√b=√ab (其中a和b均为正数)
2.根号除法:√a/√b=√a÷√b=√a/b(其中a和b均为正数且b不等于0)
3.根号加减法:由于根号下面的数不同,所以根号不能直接相加或相减,只能将其化为相同形式再进行运算,例如:
√6+√8=√2×3+√2×4=√2(3+4)=√14
√7-√3=√7-3√1=√7-3×√1×√3/√3=√7-3√3/3(其中,分子分母同时乘以√3)
最后,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根号运算遵循运算法则,具有结合律、交换律和分配律等性质,且结果可以用小数或分数表示。
因此,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我们需要深入掌握根号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法则,才能更好地应用到各种数学问题中去。
哪些数学概念容易混淆?
哪些数学概念容易混淆?
哎呦喂,说起来数学概念容易混淆,这可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就像我当年教数学的时候,经常碰到学生们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搞混,简直是愁死我了!
你说这俩名字长得多像?一个“分配”,一个“结合”,光听名字就容易搞混。
而且你看,它们好像都有点类似的地方,都跟乘法有关,都是把几个数相乘,然后看看怎么改变运算顺序。
就拿乘法分配律来说吧,它就像是一个“分发礼物”的人,把礼物发给不同的人:a×(b+c) = a×b + a×c,你看看,a就像那个“分发礼物”的人,它把礼物分别送给了b和c,最后把得到的礼物加起来,就像把两个份的礼物拼在一起。
而乘法结合律呢,就像是一个“组织者”,它把几个东西集中起来:
a×(b×c) = (a×b)×c,你看看,b和c就像被“组织”在一起了,先把它们俩相乘,然后把结果再跟a相乘,就像把三个东西捆绑在一起。
这两个概念,表面上看差得不多,就像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双胞胎,但其实它们本质上有着巨大的区别。
就像我当年教的那个学生,他死活记不住乘法
分配律,总是把乘法结合律的运算符号“×”当成“+”,搞得我每次解释
都要翻白眼。
你说这“×”和“+”,咋就这么容易搞混呢?有时候我都怀疑它们是不是
故意在玩我。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通过“拆分”和“组合”来帮助
记忆,就像把乘法分配律比作“分发礼物”,把乘法结合律比作“组织者”,这样记忆起来就不容易混淆了。
所以啊,数学概念容易混淆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合适的记忆方法,相信每个人都能征服这些“顽固分子”!。
幂函数重难点题型
幂函数重难点题型幂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学生容易错解和混淆的题型。
在解决幂函数题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重难点:1. 幂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区别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在形式上非常相似,但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幂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乘方关系,而指数函数则是幂关系。
对于幂函数 $f(x)=a^x$,其中 $a$ 是常数,当$a>1$ 时,随着 $x$ 的增大,$f(x)$ 也会增大;当 $0<a<1$ 时,随着 $x$ 的增大,$f(x)$ 会趋近于 $0$。
而对于指数函数 $f(x)=a^x$,当 $a>1$ 时,随着 $x$ 的增大,$f(x)$ 也会增大;当 $0<a<1$ 时,随着 $x$ 的增大,$f(x)$ 会趋近于无穷大。
在解决幂函数题目时,要注意区分幂函数和指数函数的性质,避免混淆。
2. 幂函数与常函数的区别幂函数和常函数在形式上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的差别同样需要注意。
幂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乘方关系,而常函数则是一条水平直线。
幂函数的图像通常是曲线状的,而常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水平的直线。
在解决幂函数题目时,要注意区分幂函数和常函数的特点,避免混淆。
3. 幂函数的性质幂函数有一些特殊的性质,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对于解决幂函数题目非常重要。
- 幂函数 $f(x)=a^x$ 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 当 $a>1$ 时,幂函数是增函数;当 $0<a<1$ 时,幂函数是减函数。
- 平移变换:幂函数的图像可以通过平移变换来得到其他幂函数的图像。
- 幂函数的垂直缩放:改变幂函数的底数 $a$,可以实现对幂函数图像的垂直缩放。
在解决幂函数题目时,要运用这些性质,灵活地进行推导和计算。
4. 幂函数的应用幂函数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经济学、物理学等领域。
在解决应用题时,要将幂函数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解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把握幂函数的特点和性质,找到合适的数学模型和方法,解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设
f
(x)
=
⎧0 ⎨⎩1
x ≠ 0 ,g(x) = sin x ,则 f (x) 在 x = 0 间断,g(x) 在 x = 0 连
x=0
续, f (x) ⋅ g(x) = f (x) ⋅ sin x = 0 在 x = 0 连续。
若设
f
(x)
=
⎧1 ⎩⎨−1
x ≥ 0 ,f (x) 在 x = 0 间断,但 f 2 (x) = f (x) ≡ 1 在 x = 0 均连续。
导的充要条件。 (2)设 f (x0 ) = 0 ,则 f ′(x0 ) = 0 是 f (x) 在 x = x0 可导的充要条件。
三、一元函数可导函数与不可导函数乘积可导性的讨论
设 F (x) = g(x)ϕ(x) ,ϕ(x) 在 x = a 连续,但不可导,又 g′(a) 存在,则 g(a) = 0 是
(2)如果
f
(x)
在 (a,b)
内连续,
x0
∈ (a, b)
,且设
lim
x→ x0 +
f
′( x)
=
lim
x→ x0 −
f
′( x)
=
m,
则
f (x) 在 x = x0 处必可导且 f ′(x0 ) = m 。
若没有如果 f (x) 在 (a,b) 内连续的条件,即设 lim f ′(x) = lim f ′(x) = a ,则得
x → +∞
x→−∞
1
1
1
lim e x = 0, lim ex = +∞ ,因而 x → 0 时 ex 极限不存在。
x→0−
x→0=
六、使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时要注意:
(1)乘除运算中可以使用等价无穷小因子替换,加减运算中由于用
等价无穷小替换是有条件的,故统一不用。这时,一般可以用泰勒公
式来求极限。
(2)注意等价无穷小的条件,即在哪一点可以用等价无穷小因子替
换
例 8:求极限 lim x→0
1+ x + 1− x − 2 x2
分析一:若将 1+ x + 1− x − 2 写成 ( 1+ x −1) + ( 1− x −1) ,再用等价无穷小替
换就会导致错误。
分析二:用泰勒公式
1+ x +
1−
x
=
法则知ϕ(x) = F(x) 在 x = a 可导,与假设矛盾。 g(x)
利用上述结论,我们可以判断函数中带有绝对值函数的可导性。
四、在某点存在左右导数时原函数的性质
(1)设 f (x) 在 x = x0 处存在左、右导数,若相等则 f (x) 在 x = x0 处可导;若
不等,则 f (x) 在 x = x0 连续。
由定义,无穷大必无界,故②正确. 结论:无穷大必无界,而无界未必无穷大.
三、函数极限不存在 ≠ 极限是无穷大
当 x → x0 (或 x → ∞ )时的无穷大的函数 f (x) ,按函数极限定义来说,极限
是不存在的,但是为了便于叙述函数的性态,我们也说“函数的极限是无穷大”.但 极限不存在并不代表其极限是无穷大.
x<0
(2)“ f (x) 在 x0 点连续”是“ f (x) 在 x0 点连续”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分析:由“若 lim x→ x0
f (x) = a ,则 lim x → x0
f (x)
=
a
”可得“如果 lim x→ x0
f (x) =
f (x0 ) ,则
lim
x → x0
f (x)
=
f (x0 ) ”,因此, f (x) 在 x0 点连续,则
lim
n→∞
zn
=
a
≠
0
,故不选
A
与
D.
取
xn
=
(−1)n
−
1 n
,
yn
=
(−1)n
+
1 n
, zn
=
(−1)n
,则
xn
≤
zn
≤
yn
,且
lim(
n→∞
yn
−
xn )
=
0 ,但
lim
n→∞
zn
不存在,所以 B 选项不正确,因此选 C.
例
3.设 xn
≤
a
≤
yn ,且
lim(
n→∞
yn
−
xn ) = 0,则{xn}与{yn}(
)
A.都收敛于 a C.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 答:选项 A 正确.
B. 都收敛,但不一定收敛于 a D. 都发散
分析:由于
xn
≤
a
≤
yn ,
,得
0
≤
a
−
xn
≤
yn
−
xn
,又由
lim(
n→∞
yn
−
xn )
=
0 及夹逼定理得
lim(a
n→∞
−
xn
)
=
0
因此,
lim
n→∞
xn
=
a
,再利用
lim(
n→∞
yn
(1 +
1
x
+
1 2
(−
1) 2
x2
+ ο(x2 ))
2
2!
+(1 −
1
x
+
1 2
(−
1) 2
x2
+ ο(x2 ))
−
2
2
2!
= − 1 x2 +ο(x2) 4
原式
=
−
1 4
x2
+ ο (x2 )
=
−
1
。
x2
4
例 9:求极限 lim sin x x→π x
解:本题切忌将 sin x 用 x 等价代换,导致结果为 1。
同理可证 lim f ′(x) = −∞ 时,必有 lim f (x) = −∞
x→+∞
x→+∞
第八章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
8.1 多元函数的基本概念 1. ∀ε f 0 , ∃δ1,δ2 f 0 , 使 得 当 x − x0 p δ1 , y − y0 p δ2 且 (x,y)≠(x0,y0) 时 , 有
yn ,∀n
,而
lim
n→∞
xn
=
lim
n→∞
yn
=
0
.
例 2.选择题
设
xn
≤
zn
≤
yn
,且
lim(
n→∞
yn
−
xn )
=
0,则lim n→∞
zn
(
)
A.存在且等于零 C.不一定存在 答:选项 C 正确
B. 存在但不一定等于零 D. 一定不存在
分析:若 lim n→∞
xn
=
lim
n→∞
yn
=
a
≠
0
,由夹逼定理可得
x→x0 f (x)
f (x)
五、求函数在某点处极限时要注意其左右极限是否相等,求无穷大处
极限要注意自变量取正无穷大和负无穷大时极限是否相等。
1
例 7.求极限 lim ex ,lim e x x→∞ x→0
解: lim ex = +∞, lim ex = 0 ,因而 x → ∞ 时 ex 极限不存在。
lim sin x = sinπ = 0
x→π x
π
七、函数连续性的判断
(1)设 f (x) 在 x = x0 间断, g(x) 在 x = x0 连续,则 f (x) ± g(x) 在 x = x0 间断。
而 f (x) ⋅ g(x), f 2 (x), f (x) 在 x = x0 可能连续。
例
−
xn )
=
0 得 lim n→∞
yn
=
a
.所以选项
A.
二、无界与无穷大
无界:设函数 f (x) 的定义域为 D ,如果存在正数 M ,使得
f (x) ≤ M
∀x ∈ X ⊂ D
则称函数 f (x) 在 X 上有界,如果这样的 M 不存在,就成函数 f (x) 在 X 上无界;
也就是说如果对于任何正数 M ,总存在 x1 ∈ X ,使 f (x1) > M ,那么函数 f (x) 在 X
f (x, y) − A p ε ,那么 lim f (x, y) = A 成立了吗? x → x0 y→ y0
成立,与原来的极限差异只是描述动点 p(x, y) 与定点 p0 (x0 , y0 ) 的接近程度的 方法不一样,这里采用的是点的矩形邻域, ,而不是常用的圆邻域,事实上这两种 定义是等价的. 2. 若上题条件中 (x, y) ≠ (x0, y0 ) 的条件略去,函数 f (x, y) 就在 (x0, y0 ) 连续吗?为 什么?
上无界. 无穷大:设函数 f (x) 在 x0 的某一去心邻域内有定义(或 x 大于某一正数时
有定义).如果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 M (不论它多么大),总存在正数δ (或正数 X ),只要 x 适合不等式 0 < x − x0 < δ (或 x > X ),对应的函数值 f (x) 总满足不 等式
f (x) > M
f
(x) = 0 ,但由于
1 f (x)
在x
= 0 的任一邻域的
无理点均没有定义,故无法讨论 1 在 x = 0 的极限. f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