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综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5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5篇第一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摘要: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正在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其指引下的多样纷呈的教学模式已与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学软件开发紧密结合。
同时也应该看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仍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理论,其发展进程依然是动态的、开放的;在认识论立场上如何处理好建构与反映、个体性与社会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将是实现其理论超越的根本问题。
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足之处,在其指导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予以纠正和消除。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育技术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基本观点(一)建构主义产生的哲学根源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是当代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
现代建构主义思想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柯(1668-1774)和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1724-1804)放在一起。
(任友群,2002)当代美国激进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冯·格拉塞斯菲尔德把维柯誉为“第一位清楚明确地描述建构主义的人”,他认为维柯发表于1710年的论文《论意大利人的古代智慧》中所提出的“真理即创造”、“人只能认识自己所创造的东西”等理论第一次清楚地表达和描述了建构主义思想。
而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建构主义的思想源于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
康德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围绕着人的主体性而展开的,他认为:主体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建构认知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康德相信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人们无法知道的,而且也无需推测它,人们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经验而已。
康德在他的理性批判哲学中,分别从认识领域、实践领域等不同角度建构个体主体性思想。
康德哲学达到了西方哲学的巅峰,他本人也被大多数建构主义者奉为鼻祖之一。
(二)建构主义产生的心理学根源毋庸置疑,除了哲学思潮的影响之外,心理学自身的理论和流派演进是认知主义向建构主义理论发展的直接原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最近发展区提出来的一种学习理论,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习理论体系。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综述,有利于了解该理论的研究现状,本文对建构主义理论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现状;综述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现状(一)国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现状作为一种学习的哲学,建构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 18 世纪拿破仑时代的哲学家维柯 (Giambattista Vico),他指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
[[1]]建构主义的思想源于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
他认为: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了人类自身,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了自身。
[[2]]在建构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受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的影响也很大,杜威指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就是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建构他们知识的过程。
[[3]]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 (J.Piaget)。
他创作了《结构主义》(1970)[[4]]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个体思维的发生过程,就是儿童在不断成熟的基础上,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从而使图式不断地协调、建构(即平衡)的过程。
[[5]]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俄国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所有的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6]]20世纪80年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开始兴起,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应用的日益普及,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提供了相应的物质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一、概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当代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流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认知心理学,其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学习理论。
该理论主张知识并非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而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和理解的结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学习的深化和拓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知识的主观性、学习的主动性、情境的重要性以及合作与交流的必要性。
它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于个体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
学习不是简单地获取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将新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形成新的理解和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环境和学习情境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而合作与交流则是促进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倡创设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强调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挑战。
一方面,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如何平衡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等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述评和分析,以期对读者深入理解该理论并有效应用于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理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这些方面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应用实践及不足之处。最后,文章总结了建 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成效和不足,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前景。
引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深受教育界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 动性和建构性。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而是学生 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建构的。本次演示旨在全面梳理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目前,建构主义教学评价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评价标准 不统一、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拓展。
4、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建构主义教学总结与反思阶段强调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回顾和总结,以及对学生 和教师的反思和提升。其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回顾教学目标:重新审视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是否得到了有效实现。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具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念,它强调学习者的主 动性、情境性、合作性和意义建构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的不断深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继续发展和完善,为教育、培训、康复和心理学等领域提 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发展思路。
摘要
本次演示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综述,详细探讨了其发展历程、主 要观点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文章首先介绍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概 念和内涵,然后从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和总结与反思四个方面,分析了建 构主义教学理论在
未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继续发展和完善。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更加注重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应用,例如利用、大数据等技 术来支持意义建构和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更 加实践和案例研究
,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将更 加注重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以促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总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总结篇一:建构主义学习心得建构主义学习心得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是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于是主动性成了建构主义的又一特点。
学生们不是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而是会思考,会运用,会联系的。
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就像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
如果说学习者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将其与旧知识相结合,并进行比较是学习的主动性,那么我想在这里对主动性再进行适当的延伸。
正如文章开头我所写的,在比较,判断,分析后得出结论。
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主动地结合了新旧知识,更主动地对其提出了质疑。
新理论的出现意味着先前理论的不完善,而这一新理论又是否会在将来被更新的理论所取代呢,它又有何不妥或缺陷呢?正是带着这样的质疑,带着这样的审视态度积极地思考探索研究,专家们才会提出一个又一个日渐完善的理论,我们的社会才会发展,才会向前,才会有那么多新奇的事物出现。
人类的主动性为世界,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建构主义强调的新旧知识相结合及主动性都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展开的,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方式,给予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觉踊跃的沉浸在学习的海洋中。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并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全面的综述。
我们将首先概述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知识建构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社会互动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关注教学改革如何借鉴和应用建构主义理论,以改善教育实践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们将分析建构主义理论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启示,并探讨如何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
我们还将综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实例,以及其对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产生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工具,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其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特理解和描述。
它认为,学习并非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空白的容器,等待被填满,而是具有自我认知、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个体。
他们通过自身的经验、理解和感知,主动地构建和解读新的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并非是客观存在的、固定的实体,而是主观的、情境化的、不断变化的。
知识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背景和理解,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而建构的。
这种建构过程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与个体的认知结构、经验、文化背景等密切相关。
建构主义理论还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和互动,共享知识、经验和观点,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种社会性互动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建构,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而非传统的知识传授者。
他们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自主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他们的认知结构、经验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以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
身份建构研究综述
身份建构研究综述一、身份建构思想的哲学渊源建构主义是身份建构研究的哲学基础。
从古希腊哲学探究世界本源的本体论研究到近代哲学研究认识的起源、人的认识能力以及认识方法的认识论都渗透着主客二分的观点态度。
这一观念在康德、维科、库恩、皮亚杰等哲学家的主张中受到挑战,他们强调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这一系列的思想主张为建构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和营养来源。
建构主义认为主客体是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一切知识和现象都是建构起来的,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和建构。
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在其原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地建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的实践活动建构其知识。
建构主义思想促进了社会建构论的形成。
社会建构论主张身份是个体在社会实践、社会交际过程中动态、能动地建构起来的不同的角色、形象。
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反映不同个体的身份,而且对个体的身份起着建构作用。
语言与身份的关系在社会建构论中得到关注和探究。
建构主义为身份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更多学者注意到身份的动态建构特征,并对身份的建构方式进行了探讨。
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身份从“主体固定不变的特征”发展到“动态建构的结果”,语言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受到更多关注。
二、身份概念的提出和初步研究“Identity”(身份)最早的使用记录是“identitie”一词,主要表达内容等方面的同一性。
有关身份的研究则开始于社会学领域,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早期研究成果以社会身份理论和身份认同理论为主。
(一)社会身份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该理论起源于欧洲,始于Tajfel对种族主义、种族偏见、种族歧视的社会因素、认知因素、社会信仰等层面的探究,主要关注群体关系、群体进程等方面。
该理论认为个体所属于的社会范畴和其自身的归属感形成自我定义。
个体总是将自己划分进某个或某些内群体(个体在心理上所归属的群体),区别于外群体(心理上的对立群体),并最大化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建构自己的身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的教育理论,它强调学习者通过社会互动和个人经验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们主动参与学习,并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互动来共同构建知识和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英国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和俄罗斯心理学家瓦戈茨基(Vygotsky)等人的研究。
皮亚杰强调个体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和理解,而瓦戈茨基则强调社会互动对个体认知的影响。
这两位学者的研究观点共同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学习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需要学习者积极探索和参与其中。
学习者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将信息与已有知识进行整合、重构和理解。
这一过程需要学习者运用各种策略和技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社会互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他们可以共同讨论问题、分享观点、互相提供反馈,从而促进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成果。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他们需要创造有利于学习者合作和互动的环境,引导学习者共同构建知识和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对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学习者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需要主动参与和探索。
他们需要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和选取学习策略,通过实践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
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将面临挑战和困难,但也将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尽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广受认可和应用,但它也存在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过于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而忽视了教师的作用和指导。
他们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更为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引导学习者掌握基本概念和技能,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施和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对于某些学习者来说,主动参与和互动可能并不容易实现。
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一、建构主义简介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四、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五、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
当前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学习并研究一些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将对我们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教材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建构主义简介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1、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同化(assimilation)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由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作者:温彭年;贾国英教育理论与实践一、建构主义——一种重要的学习哲学作为一种学习的哲学,建构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18世纪拿破仑时代的哲学家维柯(Giambattista Vico),他曾经指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
从这以后许多人从事过与这一思想有关的研究。
从哲学角度看,建构主义扎根于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他们认为,主体不能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构建的基本的认识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
本世纪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和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主要有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人。
1.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杜威认为,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和事情怎样做有关的,理解在本质上是联系动作的。
由此出发,他将立足于“行动”的学习与不确定情境中的探索联系在一起,正是情境内在独特的、积极的、不确定性才能使探索存在并激励和指导着探索的前进。
杜威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和经验的改造,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运用探索的知识产生新概念。
2.维果茨基教育思想俄国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对于理解建构主义也是十分重要的。
维果茨基坚信,儿童是在摆脱日常概念和成人概念的“张力”中学习科学概念的。
如果仅仅将源于成人世界的预成的概念呈现给儿童,那么他就只能记忆成人有关这一想法所说的一切。
他强调,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对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维果茨基很重视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们将学习者的日常经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而把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联系,才能成为自觉的、系统的知识;而自上而下的知识只有与自下而上的知识相联系,才能获得成长的基础。
3.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观点建构主义的先导当属皮亚杰。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引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而教学改革则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教育界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改革思想。
本文将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基础,强调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它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被动接收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地构建个体认知结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个体的思维和学习过程,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
它认为学习者应该积极参与学习,通过实践、合作、探究等方式来主动构建新的知识和理解。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角色,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在教学改革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下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几个方面的应用:1. 基于问题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来积极参与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建构主义教学则更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性的活动。
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意见、分享知识和经验,在合作中建构新的知识和理解。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基于项目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该是一个真实和有意义的过程。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指将学习与实际生活和实际问题相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和组织一系列的项目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综述论文
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综述论文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综述论文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综述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它冲破了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文综述了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渊源、发展历史、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和基本教学思想。
【关键词】建构主义、以人为本、国内外现状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由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演变而来,她认为在建构主义指导下有一套全面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且个体认知的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回答了两个问题,即什么是学习?如何进行学习?什么是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获得知识不是因为教师的传授,而是学生特定的社会文化下,收集知识信息,借助他人帮助,来建构知识的意义,获得新知识。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含了: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情境、有关资料方面的协作、与教师及其他帮助者的会话和事物本身相互联系的意义建构这四个要素。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意义的建构过程,这种意义建构的过程在大脑中长期存在的形式就是“图式”,“图式”是指学习者个体对事物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
因此,学习者建构新知识意义的能力决定了学习知识的多少。
如何进行有效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但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
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是教师,意义建构的信息加工主体是学生。
学习者想要成为主动地意义建构者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学习者要用创造性思维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者要主动收集有建构意义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并假设再论证。
最后学习者要把学习内容与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找出建构的意义,这个过程中要懂得互相“协作”。
教师作为意义的建构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动机,要创建学习情境和提示连接线索,要组织协作学习和展开讨论。
中国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综述
建 以观念为 主要 内容 的 国际政治体 系结构理论 。 ]
国家认同的产物的判 断, 有助于我们把握无政府状态
的实质及其 发展 方 向 。温 特理 论 的不 足之处 : 特 忽 温
秦亚青在《 构主义 : 想渊源、 建 思 理论流派 与学 术理
37
到了难以出新的地步。到了 19 90年代 , 冷战结束和东 欧剧变使得人们开始怀疑主流学派 , 特别是现实主义
理论 的解释能力 , 建构 主义正好弥补 了主流学派 的空 缺。19 99年, 美国国际关 系学者亚历 山大 ・ 温特 出版 《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至此建构主义通过 1 , O年的 发展 , 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 温特也被视为建构 主义学派的集大成者。
萋 ’萋 … 藤 §
’ 8 g g7 90 ' 91-0 0 9 20 2 012 0 0 D 7
年份
图 1 流 派分 布 ( 阶段 分 , 7 ~ 07年 ) 按 1 8 20 9
资料 来源 : 秦亚 青 , 中国际 关 系理论研 究 的进 步与 问 题 ,世界 经济与政  ̄)0 8年第 1 《 )0 2 1期。
侯 立
4
( 中师范 大学 政 法 学院 , 汉 4 07 ) 华 武 300
摘 要: 中国建构主义国际关 系理论 起步较晚 , 但是发展速度 迅猛 , 成果 丰富 。中国建 构主 义研 究可分 为理论研 究和应
5
3
用研 究两类。中国学者 的理论研 究比较侧 重于建构主义的理论介 绍、 价以及 流派比较 , 用研 究更倾 向于研究 区域 问 评 应
图1 显示了三个阶段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成果的分 布情况。其中建构主义在 17 19 9 8— 90年没有刊发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认知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在教育和心理学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教育技术以及教育研究中都占据着主导性地位。
近几年,由于社会的发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重心也发生了改变。
通过客观而理性地认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够对教学活动起到帮助。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Abstract: The learning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emerged as a cognitive theory in the 1980s. It has a huge influence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and it occupies a dominant position in curriculum reform, teac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focus of research based on the learning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has also changed. Understanding objectively and rationally the learning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can be helpful to the teaching.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the learning theory一、引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了满足大环境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传统的关于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便由此兴起。
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作者:温彭年;贾国英教育理论与实践一、建构主义——一种重要的学习哲学作为一种学习的哲学,建构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18世纪拿破仑时代的哲学家维柯(Giambattista Vico),他曾经指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
从这以后许多人从事过与这一思想有关的研究。
从哲学角度看,建构主义扎根于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他们认为,主体不能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构建的基本的认识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
本世纪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和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主要有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人。
1.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杜威认为,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和事情怎样做有关的,理解在本质上是联系动作的。
由此出发,他将立足于“行动”的学习与不确定情境中的探索联系在一起,正是情境内在独特的、积极的、不确定性才能使探索存在并激励和指导着探索的前进。
杜威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和经验的改造,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运用探索的知识产生新概念。
2.维果茨基教育思想俄国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对于理解建构主义也是十分重要的。
维果茨基坚信,儿童是在摆脱日常概念和成人概念的“张力”中学习科学概念的。
如果仅仅将源于成人世界的预成的概念呈现给儿童,那么他就只能记忆成人有关这一想法所说的一切。
他强调,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对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维果茨基很重视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们将学习者的日常经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而把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联系,才能成为自觉的、系统的知识;而自上而下的知识只有与自下而上的知识相联系,才能获得成长的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一、建构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建构主义的由来建构主义是!"世纪#"年代以来兴起于当代欧美国家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的深入研究而产生的,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因此,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它的产生既有哲学的渊源,又有心理学的基础,更有其现实的原因。
$%哲学根源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一种新的学习哲学,有人认为最早的建构主义者是苏格拉底。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应该算是建构主义教学的成功范例。
发展到$&世纪拿破仑时代,哲学家维柯(’()*+),,(-,).(/0)被奉为建构主义的先驱。
德国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也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色彩。
进入!"世纪1"年代以后,自然科学哲学家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人提出了科学哲学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提出了关于科学的观点,尤其是库恩强调知识是个人的理解,为建构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之后在结构主义(-,23/,(2(-*)和后结构主义的思潮影响下,建构主义就从认知主义中繁衍而出,它是在综合二者的核心概念思想的基础上现代教育思想的必然发展趋向,是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学习理论中的一种体现。
!%心理学根源从心理学角度讲,最早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和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是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
杜威提出了经验性学习理论,强调经验的生成和改造。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被认为是当代建构主义的先导。
他对建构主义的出现发生影响基于他的关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即活动内化论。
认为学习最基本原理就在于发现。
!"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杰出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为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下进行的。
4%现实基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因特网的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建构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教学改革的有效视角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在英语学科方 面,研究者通过创设情境、合作学习和交流互动,成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 思维能力。在数学学科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让学 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科学、技 术、工程和数学等跨学科教育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对现实世界的 整体认识。
引言
引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深受教育界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主动性和建构性。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而是学生 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建构的。本次演示旨在全面梳理建 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主体部分
1、教学的设计
4、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1)回顾教学目标:重新审视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是否得到了有效实现。
(2)总结教学内容:总结本次 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地方。
参考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教学改 革的有效视角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教学改革的有效视角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日益提 升。本次演示旨在综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希望为相关研究 提供参考和启示。
2、教学的实施
(3)随机进入教学: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多 次接触学习内容,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的实施
目前,建构主义教学在实施方面取得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3、教学的评价
3、教学的评价
建构主义教学评价强调对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其评 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课题研究论文: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法研究
145830 学科教育论文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法研究1.认知建构主义理论的总体暗示建构主义理论对于学习的观点是:教师不在课堂上直接给予学生知识,而是认为学习者是意义和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
学习者是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积极的发展过程来构建知识的;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是以Piaget和Kelly的研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Twomey Fosnot采用了四条基本原则来定义建构主义理论:第一,学习在极大意义上取决于人们已经知道的东西;第二,当旧的概念被改写被改变,新的思想也就会出现;第三,学习是一个不断地发明新的概念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积累事实;第四,新的概念会与旧有的观念产生冲突,通过冲突后得出的新的结论和对旧有观念的再思考也就构成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积极的富有成效的指导是一个构建主义者课堂的必备因素。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会提供给学生经历一些活动的机会:请他们提出问题,假设,想象,预测,操练,调查研究和发明创造。
教师的角色就是这一过程的促进者。
Piaget宣称学习是一个积极构建意义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
他解释当学习者遇到的某种状况或经历与其现有的思维方式有所冲突的时候,平衡的状态就会被打破。
为了了解这些新的信息,学习者就会将其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也可以说试图通过将新的信息吸纳到学习者已有知识体系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重塑平衡或均衡。
如果这种方式行不通,学习者就会通过重构自己的现有知识达到更高的思维水平,从而使新的信息适合学习者旧有的思维模式。
Kelly的个人构建理论与此相似。
Kelly (1955)曾提出学习者会运用自己所创建的心理架构或模型来观察世界。
人们会基于已有的经验发展自己构建或理解世界的方式。
人们在有了新的经历的时候会试图使这些方式适用于新的经历。
例如,当人们看到红色交通灯的时候就应该停下来,这就是人们的经验。
这个例子的关键之处在于并不是这个世界为人们创造了一切,而是人们创造了自己看待其所生存的世界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
“建构 ”一 词时 下 无 论 在 学 术 还 是 在 大 众 话 语 中 都 颇 为 流 行, 其 在 直 观上 通 常 表示 “由 …… 建 造 、制 作 、构 成 ”等 含义 , “建 构 主义 ”则 有 特定 的 学 术 内 涵 。 作 为 当 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 建构主 义理论思想来源驳杂, 流派纷呈。
1. 后现 代 社会 理 论 、知识 社 会 学和 哲 学 思 潮 的 汇
流促使了建构主义理论的诞生 在后现代社会, 人类开始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
化 工 程 ( 包 括 科 技 工 程 ) 的 负 面 效 应 如 环 境 污 染 、文 化 侵略等进行深刻反省和反思。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 福柯( M. Foucault) 等认为知识 成 为社 会 斗 争的 焦 点 , 科 学成为政治的工具, 其客观性和权威性将会受到怀疑。 以曼海姆( K. Mannheim) 为首的传统知识社会学关心的 主题是揭示特定的知识和信念实体怎样受到社会和文 化背景的影响, 但因认为数学和自然科学不为利益所 玷污而将之置于知识社会学的考察之外。既然在后现 代那里科学的客观性已受到怀疑, 而传统知识社会学 又置科技知识于不顾, 那么用建构主义理论来考察科 技的社会建构就成为理所当然了。而约定主义的哲学 本体论和相对主义认识论直接促进了建构主义的研 究, 特 别 是 库 恩 ( T. Kuhn) 等 学 者 的 “科 学 事 实 、科 学 评 价标准和科学理论范式都是相对的、不可通约或非中 性 ”的 结 论 使 得 建 构 主 义 学 者 大 获 灵 感 。
中得以延续: 强调研究人类一切活动要把社会性因素 置于首位, 具有“社会决定论 /建构论”的色彩。
2006 年 9 月 第 7 卷第 5 期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3176( 2006) 05- 086- ( 5)
学术综述
Sep. , 2006 Vol. 7, No5
一、建构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作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一股重要思潮, 建构主 义理论的产生是与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分不开的。 就 其兴 起 而 言, 它 实 际 上是 后 现 代 社 会 理 论 、知 识 社 会 学 、 哲 学 、 科 学 知 识 社 会 学 (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简称 SSK) 以 及 第 二次 认 知 革命 思 潮 汇流 的 结果。
1. 建构主义理论的萌芽 零散 的 、不系 统 的 建构 主 义 思 想 和 实 践 古 已 有 之 , 在 苏 格 拉 底 著 名 的 “助 产 术 ”和 柏 拉 图 的 理 念 论 中 , 都 包含了知识来自于人类思维建构的观念; 此后康德提 出了以先天综合判断来建构知识的认识论思想, 意味 着知识是被建构的; 黑格尔强调理性随社会变迁而变 化的动态性和相对性的观点在今天的建构主义者中得 到了进一步发挥, 不同社会群体的知识多样性和知识 的历时性变迁构成了当代建构主义的主要纲领之一。 维 科( G. Vico) 的 工 作 则被 认 为 与当 代 知 识 社 会 学 中 的 建构主义最为相关, 他清晰表明了人类建构性的观点, 强调从自身角度来观察更广的历史中连续性的模式和 原则。 2. 建构主义理论的近当代渊源 社会学理论建构中的建构主义脉络可以追溯到韦 伯 ( M. Weber) 和 齐 美 尔 ( G. Simmel) 。 他 们 认 为 人 总 是 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的行动者, 社会是人类意图 的产物。其后的米德( G. Mead) 认为人的认知是在日常 的人 际 交往 和 群 体互 动 中 建构 的 , 个 体 经 由 “一 般 化 他 人 ”来 实 现 对 在 自 我 反 思 过 程 中 构 成 的 社 会 的 认 同 。而 迪尔凯姆( E.Durkheim) 的“应该 从群 体 结 构和 群 体 关系 中寻找思想范畴的起源, 并且这些范畴也是随着社会 组织的变迁而变化的”思想传统则在曼海姆等的思想
建构主730070)
建 构 主 义 ( constructivism) 是 20 世 纪 80 年 代 以 来 兴起的一种试图超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思想的科学理 念 , 已成 为 当 代社 会 科 学中 一 种 具 有 广 泛 国 际 影 响 、集 大 成 的 但 也 极 具 争 议 的 思 潮 的 统 称 。哲 学 、社 会 学 等 诸 学科都从学科的角度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研究, 以 期通过社会性和建构性的整合同时克服现代主义的绝 对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相对主义, 从而指导具体的实 践。本文对建构主义理论研究作一综述。
2. 第二 次 认知 革 命 直接 导 致 了建 构 主 义 理 论 的 产
收稿日期: 2006- 04- 17 作者简介: 罗英豪 男 ( 1977- )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86
罗英豪: 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综述
生 第二次认知革命是后现代主义革命。它站在后经
验主义的立场上, 认为认知过程是人使用语言和话语 的 结 果 , 语 言 和 话 语 是 社 会 性 的 、人 际 交 流 的 产 物 , 因 此认 知 过 程在 其 根 本意 义 上 是公 开 的 、社 会 性 的 , 即 认 知 存 在 于 人 际 之 间 。这 是 第 二 次 认 知 革 命 的 关 键 所 在 , 也是建构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可以说第二次认知革 命的直接结果是促进了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