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同步练习含答案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与友人交谈在一次与友人交谈中,记闻一多先生谈到了他对教育的看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他说:“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品格和思维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还谈到了自己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
他说:“文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们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引发人们的共鸣,让人们更加懂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他还说自己对文学和艺术有着深厚的兴趣,经常会在空闲的时候阅读一些经典的作品,或者欣赏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
二、演讲中的言辞在一次演讲中,记闻一多先生引用了一些名人的名言和自己的观点,向听众传达了他对人生和学习的一些看法。
他说:“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努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不要浪费时间在无聊的事情上,要有所追求,不断进取。
”他还谈到了对学习的态度。
他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永远也学不完。
不要因为年龄大了或者成就了一些事情就骄傲自满,要保持谦卑的态度,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
”他还特别强调了知识的力量,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修养。
三、行为的表现记闻一多先生不仅在言辞中传递着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理想,他的行为也是与之相符的。
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他十分注重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他待人接物非常有礼貌,从不对任何人发脾气,不管对方是不是仆人,他都一视同仁。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捐赠书籍和文具,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
记闻一多先生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也可以从他的行为中看出。
他时常邀请一些作家和艺术家到自己家中交流,组织一些文学和艺术活动,使得他的家成为了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地方。
他还会定期到一些弱势群体的学校和乡村,为孩子们讲课、演讲,鼓励他们不断地学习和进取。
四、公开活动中的表现在一些公开活动中,记闻一多先生展现出了他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高尚的品德风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说和做——记闻⼀多先⽣⾔⾏⽚段》是“农民诗⼈”臧克家的作品,最早刊登在1980年2⽉12⽇的《⼈民⽇报》,这篇⽂章记叙了闻⼀多先⽣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品格,⾼度赞扬了他的⾰命精神。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记闻⼀多先⽣⾔⾏⽚段》课⽂原⽂ “⼈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 “⼈家说了也不⼀定做,我是做了也不⼀定说。
” 作为学者和诗⼈的闻⼀多先⽣,在30年代国⽴青岛⼤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越⾼,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千年来的⽂化史,炯炯⽬光,⼀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剂救济的⽂化药⽅。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不窥园,⾜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
杜甫晚年,疏懒得“⼀⽉不梳头”。
闻先⽣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暇及此的。
饭,⼏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阴、分阴。
深宵灯⽕是他的伴侣,因它⼤开光明之路,“漂⽩了四壁”。
不动不响,⽆声⽆闻。
⼀个⼜⼀个⼤的四⽅⽵纸本⼦,写满了密密⿇⿇的⼩楷,如群蚁排衙。
⼏年⾟苦,凝结⽽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也没有“说”。
他⼜由唐诗转到楚辞。
⼗年艰⾟,⼀部“校补”赫然⽽出。
别⼈在赞美,在惊叹,⽽闻⼀多先⽣个⼈呢,也没有“说”。
他⼜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贯注,⼼会神凝,成了“何妨⼀下楼”的主⼈。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多先⽣的⼀个⽅⾯,——作为学者的⽅⾯。
闻⼀多先⽣还有另外⼀个⽅⾯,——作为⾰命家的⽅⾯。
这个⽅⾯,情况就迥乎不同,⽽且⼀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青年运动的领导⼈,闻⼀多先⽣“说”了。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说课讲稿
说课稿: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额题目是《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过程、说板书等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教育部编写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精读课文。
部编教材(也教统编教材)创新就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排。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杰出人物,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
本文脉络清晰,句式整齐,富有诗意,诗人臧克家在文中写其师闻一多先生不同时期“说”和“做”方面的特点,热情颂扬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始终如一的爱国赤诚。
这与单元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优秀人物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唤起学生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是一致的。
因此,本课在这个单元起着落实单元目标的作用。
二、说学情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七年级上册的学习,能完成把握课文内容的任务,但在理解文本时还不得法,不够深入。
学习本课,学生能迅速梳理文章脉络,归纳闻一多先生在学者和革命家方面说和做的特点及成绩,但是在品读细节,揣摩诗意的语言,发现人物内在精神上学生会不知如何下手或浅尝辄止。
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读细节,揣摩语言,发现人物的内在精神上。
三、说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单元目标和学生学情,我制订了以下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闻一多先生生平事迹。
2、梳理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学习文章严谨的结构安排;学习人物言行一致的崇高人格的和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感。
(重点)3、关注文中细节描写,理解其作用,勾画精彩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难点)四、说教法学法预习法和自主学习法《新课标》提出“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语文学习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课前我要求学生预习,自主学习本课字词,查找作品相关资料,了解人物生平事迹,熟悉本文内容。
多种读书方法相结合《新课标》要求“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
3.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议论式收尾
作为学者,他为了“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刻苦钻 研唐诗和《楚辞》《周易》《诗经》等;作为革命家,他更是亲笔起草传单, 亲身参加游行,“明知凶多吉少”,仍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闻一多先生 “做”得果决坚定,“做”得执着勇敢。
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写了先生哪几 件事? 2.根据这两个部分,如何划分文章内容? 3.这两部分是用哪些话语衔接的?试找出并体会其作用。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写了先生哪 几件事?
写了闻一多先生哪几件事?
学者
编写《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3.如何理解这一句的含义? 比喻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喻 指寻找使中华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表明研究文 化是为了救国,体现闻一多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试着赏析下面句子。
细节描写
这些细节,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因一心钻研古籍而无暇
顾及自生活的情形,表现了他专注的状态和刻苦的精神。
体现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扬。
4.课文在结构上,前后构成了艺术上的什么手法?体现了闻一多先生 怎样的品质?
做了再说 《唐诗杂论》
学者
对比 做了不说
革命家
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起草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的治学态度。
无私无畏;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言行一致;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贬词褒用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灯火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 多则不然,他在灯光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 了四壁”出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 民命运的关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精品课件
课文导入
(热血沸腾,感情澎湃,激动人心。鼓人心,壮斗志„„ 那 么大家知道是谁在演讲,在呐喊吗? 闻一多!)
对,闻一多——一位面对国民党的手枪宁愿倒下,也不屈服 的民主斗士!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关于他的一篇文章:《说和 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1980年2月12日《人民日报》。有改动。臧克家 曾在山东大学学习,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闻一多的办 公室和家中,向闻一多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两人书信 往来甚密,相知甚深。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 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臧克家写作本文, 介绍了闻一多作为诗人、革命家的光荣事迹。
背景资料
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 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 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 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象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 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 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 时年不满48周岁。
课文讲解
1.听课文录音,积累词语,整体了解全文大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 (1)速读课文,说说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哪几方面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与做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表现的不同特点, 热情赞扬了他为了救国救民而奋斗终身的爱国精神。 21·世纪*教育
课文讲解
(4)闻一多先生一心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最突出表现在两件事上:苦读写作《唐诗杂论》;李公朴遇害后大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共34张PPT)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梳理思路
借助这些提纲挈领的句子,我们可以梳理出
文章层次。文章以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开篇,先
小
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即“做了再
结
说,做了不说”;再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
联系现实,思考探究
对本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你的态度和看法是什么?你 还知道哪些与之有着相同特质的人或者与之做出不同选择 的人?请结合文本及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任务1:反复诵读文章,勾画精彩语句,批注其含义和表达效 果,总结本文语言风格。
注:精彩语句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界定,比如运用了 某种手法的句子、特别有表现力的句子、句式整齐凝练的句子 或者有着深刻含义的句子。
的方面”,即“‘说’了就‘做’”。最后高度
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梳理思路
3
副标题提示了本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具体来说,
文章写到了哪些言行片段呢?请同学们速读文章,勾画出相关信息,并从
“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分别加以概括。
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的 言行片段有:编写《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15)萧乾先生创作丰富,思维敏捷,观点犀利,智慧过人,是有原因 的。
阅读训练
(16)他出身寒苦,少年当过学徒,织过毛毯,这个出身对他一生影 响很大,有一种悲天悯人的胸怀。他有丰厚的学历,上完中学,就读燕 京大学,是杨振声和斯诺的学生,后到英囯教书,并是剑桥的研究生。 他经历复杂,当过派往欧洲的战地新闻记者,见证过联合国成立大会, 当过《人民中国》和《文艺报》副总编。他一生坎坷,大起大落,受过 多重磨难,甚至面临九死一生,奇迹般重生。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优秀教学设计及导学案教材分析《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是人物传记单元,人物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
初一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课作为本单元第二课,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名人精神,争做优秀人才”,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对于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的两种独特态度:作为学者,他是“出世”的,作为革命家,他是“入世”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有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
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
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表现欲强,对未知领域有浓厚的探究兴趣。
本节课前,他们通过学习《邓稼先》已初步认识到:学习名人应通过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来学习他们的精神。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此资源,针对他们对闻一多先生还缺乏完整系统的认识,先通过“走近闻一多”、“理解闻一多”,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根据他们表现欲强、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设计“纪念闻一多”这一学生活动方式,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提供一个舞台。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消化落实字词,尤其是四字成语;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从中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2)过程和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以及他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教学重难点感知课文内容;品味重要语句,并从中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把握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了解课文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播放闻一多做的容韵琳《七子之歌.澳门》。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品味第一部分
作为学者部分写了关于闻一多哪些事例?结合文章进行概 括。
写《唐诗杂论》
作为学者 写《楚辞校补》
写《古典新义》
品味第一部分
思考:文章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两句话起到什么作用 ?
结构上,文章起笔引用人物的原话,开门 见山,同时设下悬念。 内容上,引出下文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 面的内容。
品味第一部分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7):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概括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一定 说”的谦逊淡泊、勤奋务实的特点。 第二部分(8-18):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在“说” 与“做”上高度统一。 第三部分(19-20):总结全文,给予闻一多先生高 度的评价。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 借指天空。 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腾怨:腾,上升。怨气上升。
高标:文中的高标指超群,出众。
本文标题由主标题和副标题组成,主标题 “说和做”点明写作内容,副标题“记闻一多先生 言行片段”交代了写作对象,对主标题起补充说明 的作用。
小声说
声音越来越大 他向全国人民呼喊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号召人民的积极态度和进行革命宣传的 大无畏精神。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 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句话对表达文意有 什么作用?
引用闻一多先生书信的语句,更加确凿可信,表现了他正 直无畏的性格。
第15段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闻一多先生在 局势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大骂特务,作者这么写的作用是什么 ?
梳头 深宵 硕果 澎湃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慷慨淋漓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 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4.“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为什么不用 “研究”而用“钻探”?
这是比喻,“钻探”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 一多先生全身心钻研古代典籍的专注情景。源自读,释义文中指闻一多先生埋头钻
研,不为外事分心。
qiào jiǒng
地壳
炯炯
hè 赫然
lín lí 淋漓
jiào 校补
zhuó 卓越
péng pài 澎湃
mí 仰之弥高
qiè 锲而不舍
dǒu 气冲斗牛
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 作为学者; 作为革命家。
2.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 再说”“做了不说”的务实勤奋、谦虚淡泊的品质。 第 二 部 分 ( 8-20 ) : 记 述 闻 一 多 先 生 作 为 革 命 家 方 面 “说”了就“做”的特点。
(2)肖像描写。“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 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都具体表现了闻一多令 人尊敬的高大形象。
(3)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的四方竹纸本子,写 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闻一多先生严 谨治学的精神。
2.作者在记叙和描写中带上了自己对闻一多怎 样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
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
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
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用…心…劳饭苦,地几一乎年忘到记头了这吃样,做他。贪兀的兀是,精神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例如: 1、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 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 2、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无畏,视死如归 的精神。 3、我们更要学习他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健全自 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 4、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
为 国 为 民 鞠 躬 尽 瘁 , 死 而
疏通文字障碍---字音
:
shuāi hè dié qiè
zhuó
衰微 赫然 迭起 锲而不舍 卓越
lì
qián
kāngkăilínlí kăi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慷慨淋漓 小楷
qì
jiŏng
kuī wù
气冲斗牛 迥乎不同 目不窥园 兀兀
穷年
检查字音
给下列字词注音:
地壳 qiào 仰之弥高 mí 兀兀穷年 wù
生 的 伟 大 , 死 的 光 荣
生口 当的 做巨 人人 杰, ,行 死的 亦高 为标 鬼; 雄
秀卓 诗越 人的 ,学 大者 勇, 的热 革情 命澎 烈湃 士的
优
例 如 :
后
已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 两个事例
闻一多事例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 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衰微: (。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赫然: 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潜心贯注: 用心专注而深刻。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
速读课文,思考作答: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 做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 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共45张PPT)
学习任务二:品味细节悟形象
(1)选材角度特点: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 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选取了闻先生写作《唐诗 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关 于闻先生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 哪些新意,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突出闻先生研究 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以及闻先生刻苦、严谨的治学态度。写 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 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的角度选材的。
学习任务二:精读细研品语言
说一说: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 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 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前者指他“作为学者”,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 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投身革命事业, 当然要说。二者统一于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品格中。
学习任务二:精读细研品语言
示例四: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有用心极专极 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引用别人所 称“‘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更是说明他治学用心之专。
学习任务二:精读细研品语言
感悟一:作为学者他潜心学术,废寝忘食;作为革命家,他“ 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斯人已逝,但 他的精神仍值得我们当代青少年学习。
学习任务二:精读细研品语言
示例三: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运用比喻、引用的修辞手法。“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灯 火陪伴,本来应该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灯光的照耀 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出自闻一多 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引用这句话意在表现闻一多深夜从事学术研究废寝忘食的精神。
七年级语文下《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全解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全解《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一篇记叙性文章,主要讲述了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举止和事迹。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全解:一、背景介绍闻一多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为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独立而奋斗了一生。
这篇文章是记叙闻一多先生的重要事迹,通过展现他的言行举止,表现了他的崇高品质和卓越贡献。
二、文章结构1.开头部分:文章开头引用了闻一多先生自述中的话,强调了他的“说”和“做”的重要性。
接着,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现了闻一多先生在学术和革命方面的卓越表现。
2.主体部分:主体部分主要通过叙述和描写的手法,详细介绍了闻一多先生在学术和革命方面的言行举止。
在学术方面,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为学术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在革命方面,闻一多先生勇往直前、不畏艰险,为了民族解放而奋斗。
3.结尾部分:结尾部分总结了闻一多先生的伟大品质和精神,强调了他的崇高地位和影响。
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三、主题思想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展现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质和卓越贡献,通过他的言行举止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和革命精神。
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号召人们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
四、语言特点1.简洁明了:文章语言简洁明了,表达清晰,易于理解。
2.生动形象: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风貌。
3.深入浅出:文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闻一多先生的品质和精神,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
五、表现手法1.叙述:文章通过叙述的手法,详细介绍了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举止和事迹,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
2.描写:文章通过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闻一多先生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品质和精神。
3.议论:文章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通过议论的手法对闻一多先生的品质和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文原文阅读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文原文阅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散文精品·名人纪念与回忆臧克家“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化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苦历,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即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文原文阅读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文原文阅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散文精品·名人纪念与回忆臧克家“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化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苦历,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即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知 识 积 累字音字形梳.头(sha ) 澎湃..( péng pài ) 锲.而不舍(qiè) 秩.序(zhì) 卓越..(zhuÓ yuè) 兀.兀穷年(wù)小楷.(k ǎi ) 硕.果(shuÒ) 炯.炯目光(ji Ǒng ) 无畏.(wèi ) 迭.起(dié) 迥.乎不同(jiǑng )抱歉.(qiàn ) 伴侣.(l ǚ) 群蚁排衙.(yá) 衰.微(shu āi ) 赫.然(hè) 气冲斗.牛(d Ǒu ) 函.寄(hán ) 酗.酒(xù)目不窥.园(ku ī)无暇.(xiá) 疏懒.(l ǎn ) 沥.尽心血(lì) 校.补(jiào )诗兴.(xìng ) 仰之弥.高(mí) 地壳.(qiào ) 深宵.(xi āo )词语释义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
眼睛从不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形容专心致志。
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作,起的意思。
一反既往:既,已经。
既往,过去。
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迥乎不同(天壤之别):很不一样。
迥:差得远。
沥尽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用尽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尽心竭力。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刻。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衰微:(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
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20世纪30年代臧克家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
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其请教。 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两人书信往来甚密,相知很深。闻一
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 示悼念。1980年2月又写了本篇叙事(xùshì)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
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荣事迹。
臧克家,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从 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 且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 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1932年开始发表新作《老马(lǎo
mǎ)》,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 者所熟知和喜爱。
第三页,共二十五页。
第十六页,共二十五页。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piǎo bái) 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ɡū dēnɡ)相伴,本来应感 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ɡū dēnɡ)的照耀下, 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 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 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第十七页,共二十五页。
4.“他潜心贯注(guànzhù),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qiánxīn)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
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第十一页,共二十五页。
1.
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做了再说(zàishuō),做了不说
【精排!】《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内容上:作者引用闻一多先生的 话,将闻一多先生和某些人进行 对比,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对待 “说”和“做”的态度表现为人 谦虚、踏实。
结构上:本文开篇直接点题,开 门见山,同时又设置悬念,层层 递进,更能表现下文中闻一多先 生作为学者的美好品质。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如何赏析?
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此处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富于感情;
同时化用了《论语》中颜回赞扬孔子的典故,写出了闻一多先 生对于学术研究的刻苦钻研;
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闻一多先生诗兴不作,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 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
1、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对古代典籍的 兴趣浓厚,钻研的刻苦和治学的勤奋。 3、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大家体会,如若改成:
他正研究古代典籍,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1、研究一词为静态,向......钻探则是将叙述由静态转变为动态。 不仅仅是客观的介绍,更充满了热情的称赞。 2、钻探意为“钻研探索”,相较于“研究”,更加深刻地写出了闻 一多先生研究学术的认真、专注、孜孜不倦。 3、表达了作者对于闻一多先生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品味第一部分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怎样的特点?请推荐你认为最有表 现力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写出了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的殷切心情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 3 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
药方。 比喻
写出了他目光的深邃及钻研的精深
闻一多力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之路,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巧记:整日忙碌,无暇(xiá)读书;思绪 远游,遐(xiá)想联翩;玉无杂质, 则无瑕(xiá)疵。
词语解释
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 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诗兴不作 作,起的意思。 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一反既往
既,已经。 既往,过去。 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创作背景
臧克家与于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 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他经常向老师请教问 题;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曾联络王统照等人, 替他出资刊印《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 。20世纪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 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 赞扬他的信后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 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 的。
2009年闻一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 一
走进作者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山东诸城人,笔名少全、 何嘉,中国现代诗人、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 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 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 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 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 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 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潍坊诸城臧家庄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 1923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期间,阅读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并 开始习作新诗。1927年初,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即黄埔军 校第五期),并参与了北伐。1933年,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得到 闻一多、茅盾等前辈的好评。1949年7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 会委员。1954年,出版诗集《臧克家诗选》。1956年,调任中国作家协 会书记处书记。1959年,出版诗集《春风集》《欢呼集》与传记长诗《 李大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迫停止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 ,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1980年2月12日,在《人民日报》发 表《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后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 材。2002年12月,十二卷本《臧克家全集》出版。2004年2月5日20时35 分,因冠心病、尿毒症导致多脏器衰竭,臧克家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赫.然(hè)校.补(xiào)气冲斗.牛(dòu)
B.窥.探(ɡuī) 硕.果(shuò) 潜.心贯注(qián)
C.衰.微(shuāi) 卓.越(zhuó) 慷慨.淋漓(kǎi)
D.澎湃(pénɡ) 伴侣.(lǚ) 锲.而不舍(qì)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抱歉无遐及此潜心贯注
B.深霄群蚁排衙声震天地
C.迭起兀兀穷年心不在焉
D.小楷一返既往目不窥园
3.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
(2)闻先生大骂特务,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3)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4)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A.引用反复拟人排比 B.对比反复比喻比喻
C.对比引用拟人比喻 D.引用引用比喻排比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四川移动和摩拜单车合力启动大数据交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
B.关于《摔跤吧!爸爸》,看似简单的励志故事,实则深刻地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现实问题。
C.随着“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建设规划的提出,成都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D.为提高节目的文化特色,《朗读者》邀请文化艺术界重量级专家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作。
5.写出下列各句中“说”字的含义。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
(2)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3)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6. 词句赏析。
(1)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7. 文章围绕闻一多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了哪几件事?
8. 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变化?前后的“说”和“做”矛盾吗?
请阅读朱自清悼念闻一多先生的一段话,回答问题,完成9-10题。
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八十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
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
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9. “他是不甘心的!”这句从侧面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精神。
10. “我们也是不甘心的!”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阅读从“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到“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回答问题,完成11-14题。
11.选文第一、二两段起什么作用?
12. 课文善于用典型的语言和神态表现人物性格,请从选文中选出相应的语句。
13. “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和“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体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特点?
14.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题。
“鱼雷”闻一多
叶兆言
①郭沫若对闻一多先生有个很新奇的比喻,说他虽然在古代文献里游泳,但不是作为一条鱼,而是作为一枚鱼雷,目的是为了批判古代,是为了钻进古代的肚子,将古代炸个稀巴烂。
这番话是在闻一多死后才说的,闻先生地下有知,大约会很喜欢。
②闻一多的著名,是因为写新诗,因为被特务暗杀,这两件事都具有轰动效应。
而容易被人忽视的,却是他的做学问,是他对古典文献所做的考订工作。
能否静下心来做学问,从来就是一种缘分,不是什么人都能获得这份荣幸。
闻一多算不上科班出身,留学前,他学的是外语,去美国留学,学的是美术,业余的兴趣则是写新诗,所有这些准备,和后来的一头扎在古文献堆里做死学问,似乎挨不上边。
③一个人最终是否有所作为,开始时学什么并不重要,闻一多的有趣,在于他做学问的极端。
考察他的生平,写新诗和投身民主运动,时间都不长。
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个地道的书虫,是在“故纸堆里讨生活”。
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文学院落脚蒙自,闻一多在歌胪士洋行楼上埋头做学问,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同事因此给他取名为“何妨一下楼主人”。
按照我的想法,闻一多所以会走做死学问这条路,多少和他赌气有关。
闻一多从美国回来,先担任中央大学的外文系主任,后来又任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任职时间都不长,其中重要原因,和这两所学校的保守学风分不开。
一个写新诗的人在大学里没有什么出路,在老派的教授眼里,仅仅会几句外文和弄劳什子新文学,都是没有学问的表现。
④在闻一多的世界观中,最不容忍的就是独裁。
天赋人权,不可侵犯,是可忍,孰不可忍。
李公朴被暗杀以后,很多人告诉闻一多,他已经被列入黑名单,形迹可疑的特务就在他家门前闲逛,而且派人送了恐吓信进来。
闻一多如果理智一些,就不会去出席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但是他并不承认这就是中国的铁定现实,不愿意在独裁面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
过去的十多年里,他一直埋头书斋,是中国最传统的读书人,与世隔离,现在,沉寂的火山突然爆发,他拍案而起,成为最激烈的民主斗士。
在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上,闻一多定有一种寂寞之感,他没
有料到偌大的昆明,只有他一个教授来出席这样的纪念活动。
据目击者说,那天本来不准备安排闻一多说话,可是他很激动,跳上台去,言辞激烈地说了一通,演讲辞后来被收进了中学课本。
15. 郭沫若把闻一多比作“一枚鱼雷”说明了什么?
16. 本文主要从哪个方面介绍闻一多先生的?
17.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的同事为什么给他取名为“何妨一下楼主人”?
18. 过去十多年,闻一多“一直埋头书斋,是中国最传统的读书人”,为什么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拍案而起?(从文中找出原句回答)
答案:
1. C
2. C
3. B
4. C
5. (1) 对外宣传,让人知道。
(2) 发表言论。
(3) 参加演说,为民主欢呼。
6. (1) 这句话表现了闻一多决心以李公朴先生为榜样,前仆后继,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英勇气概。
(2) 这是一个比喻,是指闻一多先生努力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7. 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等几件事。
8. 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后期则投身于民主革命,前后期的差别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因此前后不矛盾。
9. 爱国
10. 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惋惜,对闻一多遇害的悲痛,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以及不惩治特务绝不罢休的决心。
11. 起过渡或引下文的作用。
12. 语言: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神态: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13. 这些话语义正词严,声震天地,体现了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和对敌人的蔑视。
14. “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勇于牺牲,随时准备为民主、为革命献出生命,视死如归。
作用:总结全文,表现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15. 说明了闻一多研究古典文献是为了批判古代,将古代炸个稀巴烂。
16. 做学问。
17. 闻一多在楼上埋头做学问,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
18. 他没有料到诺大的昆明,只有他一个教授来出席这样的纪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