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成形术回顾及展望

合集下载

经皮血管成形术

经皮血管成形术

Strecker内支架
Gianturco-Z
内 支 架
腔 静 脉 支 架
内支架的选择原则
1、内支架口径应为该段正常血管直径1.5倍 2、内支架长度应能覆盖整个狭窄段 3、狭窄或闭塞应选用Palmaz、 Strecker、 Wallstent内支架及记忆合金内支架。 4、病变段迂曲或对侧髂动脉狭窄应用 Wallstent内支架。 5、腔静脉狭窄或闭塞应用Gianturco-Z内支架
血管内支架术
Intravascular stent
概念及历史
定义: 血管内支架是用金属丝制成的管
状结构。依靠其膨胀力使狭窄或闭塞血管 扩张并使血管保持长期开通。 历史回顾: 1969年美国学者Dotter首先使用血管内支架 目前内支架已使用镍钛合金制成。广泛在 全身动静脉内使用。
常用内支架 端 ( 未
球 囊 导 管 盈 的 ) 头 端 ( 充
交 换 硬 导 丝
肾 动 脉 导 丝
PTA操作步骤
一、Seldinger插管技术 二、血管造影 确定狭窄部位、长度、程度以及侧枝 循环情况,选择球囊的直径及长度 三、球囊导管扩张 1、狭窄血管段预扩张,使用粗细导管 2、球囊导管的置入
PTA的并发症及预防
1、血管壁的穿孔和撕裂 多由于操作不当所致,即刻在出血的部 位行球囊压迫止血数分钟,严重者可行 手术治疗。 2、球囊破裂 3、导丝或导管断裂,异物钳取出或手术
PTA术后处理
1、穿刺部位制动6-8小时,观察血压脉搏 2、术后使用抗生素及抗凝药物3-5天 3、口服阿司匹林0.3g/日,半年 4、使用无创伤性血管检查观察疗效
并发症及处理
1、一般并发症同内支架的并发症 2、与下腔静脉相关的并发症 a、肺梗塞,多见于静脉血栓者 b、心包填塞,穿破下腔静脉,多为穿 刺不当所致。 c、支架阻塞肝静脉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
要点一
患者监护
术后将患者送至监护室,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心电图变 化以及穿刺部位的出血情况。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合适的 氧疗、药物治疗等支持措施。
要点二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术后患者可能出现穿刺部位出血、血栓形成、心律失常等 并发症。针对这些并发症,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加 压包扎穿刺部位、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等。一旦出现并 发症,应及时处理,如给予止血药物、溶栓治疗或抗心律 失常治疗等。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术后恢复期。
案例一:患者在术中出现心律失常,立即停止手 术,并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患者症状缓解 ,术后恢复良好。
案例三:患者出现短暂的心肌缺血事件,通过心 电图监测和心肌酶学检查,确诊后给予扩冠、抗 凝等支持治疗,患者症状改善,顺利出院。
案例二:术后发现患者血栓形成,及时给予溶栓 治疗,并调整抗凝药物剂量,成功防止血栓进一 步发展。
防治策略:如何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
术前充分评估患者 的心血管状况,降 低手术风险。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 病情变化,及时发 现并处理并发症。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 症和禁忌症,确保 手术安全。
术中精确操作,避 免损伤血管壁和心 肌组织。
合理应用抗凝、抗 血小板药物,预防 血栓形成。
案例分析:实际临床案例中的并发症及处理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冲击波球 囊导管成形术临床应用中国 专家建议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概述 • 适应症与禁忌症 • 操作规范与流程 • 并发症与防治 • 专家建议与展望
01 概述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简介
技术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是一种新型的非药 物治疗方法,通过使用冲击波球囊导管对冠状动脉病变部位 进行物理治疗,以改善血管通畅度和血流动力学。

人造血管的研究与进展

人造血管的研究与进展

人造血管的研究与进展人造血管是指在体外培养人体细胞和组织,制作出与自然血管相似的血管。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造血管的研究和制备已经开展了多年,它被认为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尤其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人造血管的研究和进展。

一、人造血管简介人造血管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它可以用来修复或替换人体缺陷的自然血管。

目前,人造血管的研究和制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材料学、细胞学和模拟学。

其中,材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适宜的材料,包括聚合物、金属合金、生物降解性材料等;而细胞学研究则主要是针对材料的表面性质和化学成分,通过体外培养人体细胞和组织,使其在固定的支架上形成血管组织;而模拟学研究则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验仿真来分析和描述人造血管的力学性能和流体动力学特性。

二、人造血管的制备方法1. 自组装方法自组装法是指利用化学和生物学技术,将体外培养的人体细胞和自然血管内皮细胞等组成血管壁的材料,通过特定的温度、酸碱度和电荷等因素调节,使其自行组装形成相应的血管壁材料。

自组装技术不仅可以直接制备出生物相容性高、生物相似性好的人造血管,而且还可以制备出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纳米材料和三维细胞培养组织。

2. 并行微流控法并行微流控技术是利用微纳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将多种细胞和组织材料,通过微流控芯片、生物反应器等器具进行混合和培养,根据不同的化学物质和生物学特性,自动配置和调节相应的血管壁材料,形成高度可控、高效和一致的人造血管。

3. 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是一种高精度、高精度纳米级别的形状制作技术,它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数值控制机器设备等工具,将血管壁材料按比例控制、排列和塑造成不同的形态,形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血管壁材料。

3D打印技术不仅可以制备出与自然血管非常相似的人造血管,而且还可以对血管壁材料进行形状、大小和壁厚的设计和调节,实现对人造血管功能的高度控制和精确化程度。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名词解释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名词解释

总结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是一种手术技术,用于修复受损的血管。

简单来说,此类手术可帮助促进新的血管生成,同时还增强血管的弹性。

这种外科手术主要通过对血管进行改造而实现改善性能。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又称为后壁扩张技术,旨在促进血管病变改善或心脏再进性改善,从而消除心血管病变条件。

更确切地说,这种手术可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外科医生会通过经皮穿刺口(Skincut)或小型手术切口在血管内部取出一小块板块组织。

其次,使用内膜后壁扩张器,医生会将组织板块停止在血管壁肌肉之间,以释放血管壁。

在扩张时,外科医生会透过血管壁利用X射线,证实血管的壁受到扩张并没有损坏。

然后,外科医生会使用小的具有航空属性的金属支架(stent struts)将改造后的血管内腔扩张起来,并将血管阻塞或狭窄。

这可以帮助促进血管生长,恢复血液流量和心脏血液供应。

外科医生最终可能会使用一种叫做维塞阻尼器的小型支架,它可以将血管改造并向外扩张,使血液在腔内循环,输送药物及其他液体治疗。

总的来说,经皮血管内腔成形术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手术技术,它可以帮助改善受损的血管的性能,改善血管的血流量和心脏血液供应。

这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体术活力,增强其生活质量。

目前,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已被用于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血管病变,和其他心脏病所引发的血管病变。

冠心病 pci历史

冠心病 pci历史

冠心病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7年,当时Gruentzig医生在瑞士苏黎世成功地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

这一手术开创了介入治疗的新纪元,让PCI手术进入到大家的视野中。

PTCA采用经皮动脉穿刺法,将带有球囊或其他各种治疗装置的导管经主动脉送入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利用加压充盈球囊的机械作用或其他物理作用,直接扩张或消融粥样硬化性的斑块,从而增大血管内径,改善心肌供血,最后达到缓解心肌缺血症状和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PCI治疗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以下是PCI治疗的一些关键时刻和发展阶段:1. 1977年至1992年:PTCA时代。

这个阶段的PCI治疗仅局限于单纯球囊扩张,但由于存在一些并发症,这种治疗方法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 1992年至2000年:金属裸支架(BMS)时代。

在这个阶段,人们发明了金属裸支架,用于支撑血管并防止血管狭窄。

然而,这种支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支架血栓形成和再狭窄。

3. 2000年至2010年:药物洗脱支架(DES)时代。

为了解决金属裸支架时代的问题,药物洗脱支架被研发出来。

这种支架涂有一层抑制细胞增生的药物,可以减少再狭窄的发生率。

4. 2010年至今:生物可降解支架(BRS)时代。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研发可被人体自然降解的支架。

这种支架可以在完成支撑和抑制细胞增生的任务后逐渐被人体降解吸收,从而避免长期存在的并发症。

PCI治疗的进步使得更多的冠心病患者得到了有效和安全的治疗。

如今,PCI技术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冠心病治疗方法之一。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PCI治疗将继续发展,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和生机。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精)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精)

因冠状动脉壁具有弹性,当球 囊导管使其过度牵张后,将会发生 弹性回缩。一般在PTCA术后数 秒~数分发生。
PTCA
Artery with atherosclerotic
plaque
Elastic recoil
二、血栓形成
Thrombus Formation
Angioplasty
Endothelial Media denudation dissection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1974年: 瑞士医生Gruentzig成功进行了经 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
1996年:
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接 受PTCA手术治疗。
2001年:
全球每年约有150万人 接受PTCA手术治疗。
1984年: 我国实施了首例 PTCA手术。
截止1996年:
我国共实施了5209例 PTCA手术。
二、 PTCA治疗机制
Mechanism of Luminal Enlargement
Exposure of subintimal components
Tunica interna Endothelium Basement membrane
Internal elastic lamina Tunica media External elastic lamina Tunica externa
Adventitia
Media
The arrow indicates the internal elastic lamina (IEL).

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_修改

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_修改

Pre-PTA
Post-PTA
第一节 血管成形术基本概念
二、PTA的发展简史
1、原理:粗大导管通过狭窄血管时产 生外向性压力,使血管腔扩大。 2、缺点:入路部位血管的损伤大,
应用范围小。
第一节 血管成形术基本概念
二、PTA的发展简史
1974年,Grüntzig发明了双腔 带囊导管—球囊血管成形术
第二节 支架成形术基本概念
金属支架:现在通常所说的支架多为 (stent),是一种用于支撑管道的器材, 释放后对管壁有永久的支撑力。 内涵管:临床上实际运用的尚有一种塑料 支架,为了区别起见,将其称为内涵管。 支架移植物(stent-graft):在支架上覆盖特 种塑料的薄膜,对已扩张的瘤腔起隔绝作 用。
c
The first percutaneous angioplasty, 1964. A, Focal stenosis in the popliteal artery (arrow). B, Using progressively large coaxial catheters, the lesion was dilated. The patient's rest pain resolved and toe ulcers healed .C, Coaxial catheter.
道了不锈钢“z”型自膨式支架 1987-1989年,Sigwart、Rousseau、Strecker、
Robkin等相继报道了一些新的支架
第二节 支架成形术基本概念
四、支架分类 1、按膨胀方式分为:
自膨式支架(self-expandable stent) 球囊膨胀式支架
(balloon-expandable stent)

心血管病治疗中的介入手术技术进展和前景展望

心血管病治疗中的介入手术技术进展和前景展望

心血管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功能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介入手术技术在心血管病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不断取得进展。

以下是介入手术技术进展和前景展望的一些方面:1. 血管成形术:血管成形术通过导管将扩张球囊引入狭窄或闭塞的血管中,然后充气扩张球囊,以恢复血管通畅。

近年来,随着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出现,血管成形术的效果进一步改善,避免了普通金属支架引起的再狭窄问题。

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PCI是治疗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一种有效方法。

近年来,PCI技术在设备材料、导管设计、导管成像等方面不断进步,导致手术成功率进一步提高。

新的介入设备和技术的引入,如全半自动工作站、3D造影技术等,还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和减少辐射损伤。

3. 经导管心脏瓣膜置换(TAVR):TAVR是一种通过导管进行无创手术的方法,用于治疗主动脉瓣狭窄。

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TAVR手术更加安全、便捷,并且对患者的恢复时间更短。

未来,TAVR在年龄较大、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4. 射频消融和电生理治疗:射频消融和电生理治疗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房颤。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消融导管的定位更加精确,治疗效果也更好。

此外,新的电生理治疗方法,如快速电生理三维成像和精准心脏电解调节,正在不断研究和发展。

总体而言,介入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心血管病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成熟,预计介入手术技术在心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

这包括新型支架材料和设计、新型导管和导向线、更准确的影像引导技术等。

同时,个性化治疗和精准医学的发展也将为介入手术技术提供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血管内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疗效

血管内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疗效

血管内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疗效文立利;王森;唐晓宇;吴琪;周龙江;周晓明;张鑫【期刊名称】《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22(19)4【摘要】目的分析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内成形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0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4例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

44例患者包括45处病变,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3例,闭塞3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18例,闭塞7例,基底动脉狭窄7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7例。

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成形术。

通过分析介入治疗效果以及6个月临床功能与影像结果评估血管内成形术的疗效。

结果44例患者共行45次手术,均成功进行血管内成形术,无一例失败。

球囊扩张+一期支架植入术44次,单纯球囊扩张术+二期支架植入术1次。

围手术期发生缺血性事件3例,出血性事件4例。

4例患者出院时mRS下降,包括死亡1例。

37例临床随访患者中35例(94.6%)表现为预后良好,1例出现卒中复发事件。

31例影像学随访患者中28例(90.3%)无再狭窄或闭塞,1例轻度狭窄,2例重度狭窄。

结论血管内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仍需进一步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

【总页数】6页(P417-421)【作者】文立利;王森;唐晓宇;吴琪;周龙江;周晓明;张鑫【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神经外科;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苏州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扬州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相关文献】1.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观察2.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3.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指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在非急性期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闭塞中的应用4.血管内再通治疗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大动脉闭塞初步效果5.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的疗效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形术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形术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形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又称ICAS)是指大脑供血动脉中存在明显的狭窄或阻塞导致脑血供不足的一种病理现象。

这种情况常常会引发一系列的症状,例如头痛、眩晕、视力模糊、偏瘫以及言语障碍等。

针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有很多,而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便是血管内成形术(Intracranial Angioplasty)。

血管内成形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经血管进入颅内,利用特殊的血管成形器械扩张狭窄的动脉,以恢复血流通畅度。

手术的具体步骤包括导管引导、气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等步骤。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将导管沿着血管路径插入狭窄的动脉段,并将气囊传送到狭窄的位置。

通过充气扩张气囊,可以达到扩张血管的目的。

随后,医生可以选择性地植入支架来进一步维持血管的通畅。

整个手术过程监测和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手术结果和患者的安全。

血管内成形术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开颅手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微创性。

它不仅可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此外,该手术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也是显著的。

通过血管内成形术可以成功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脑血供,缓解症状,并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血管内成形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

首先,手术本身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例如血管损伤、出血、血栓形成等。

其次,手术的效果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一些狭窄的血管可能会再次闭塞。

此外,对于一些严重的病例,血管内成形术的效果可能不够理想,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手段,甚至是开颅手术。

总的来说,血管内成形术是一种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恢复脑血供。

然而,在决定是否进行该手术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手术的风险和效果,并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共识。

此外,术后的护理和恢复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应遵守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以保持良好的疗效。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可释放成预定 大小 , 因此可以预制成锥形 , 适用于颈 内与劲总动脉 直径差异较大的血管 , 它对 温度条件要求高 , 但 操作较复杂 。 如今 , 药物涂层支架也被 一些研究 中心逐步借鉴到脑血管疾病 中来 。 : 如 Q rsi I1 踪观察 1 ueh [ A- 追 8例高危有 症状的颅 内动脉狭窄 患者使用
缺 血 性 脑 血 管 病 方 面有 着广 阔 的应 用 前 景 。
术上也 同样可行 , 观察 到短期有小 比例的术后再狭窄 , 但 长期 预后
尚需要更 长时 间的随访 明确 [ 3 1 。另外 , 目前市场上支架新产品也不
断涌现 , 如内皮 细胞接种支架 、 临时性金属支架 、 多聚物涂层支架 、
10 5
3 N 2 e 2 9 安徽医学 2 0 0 9年第 3 0卷第 2期 A h iMei l o r a Vol 0, o. F b.00 nu dc unl aJ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 管成形 支架植入术治疗 的研究进展
朱余友 综述 李淮玉 审校
[ 关键词】 缺血 性脑血管病 ; 血管成形术 ; 内支架植入术 ; 血管 研究进展
管壁 间不存在相对位移 , 支架对血管壁 的支持力恒定 , 不会持续压
迫血管壁 ; 缺点是支 架柔 韧性差 , 变形断裂发 生率高 , 导致再狭 可
窄。适用 于走行迂 曲的椎动脉狭窄和周围组织压迫力较小 的颅 内 血管狭窄 ; 后者柔韧性好 , 易变形断裂 , 不 但扩张后对血 管壁 有持 续压力 , 可产生相对 位移 。 适用于颅外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成形和
所致 的缺血性脑血管病除采用药物治疗外 也已广泛应用动脉 内膜

脑血管病血管成形术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脑血管病血管成形术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述如下 。
2 颈 动 脉 窦 反 应
球 囊 扩 张或 支 架植 入 过 程 中 心 跳 骤 停 达 3s以 上 和 ( ) 或 收缩 血 压≤ 9 mHg称 为颈 动 脉 窦 反 应 0m 。主 要 原 因 为球
1 过 度 灌 注 综 合 征
过 度 灌 注 综 合 征 ( y ep r s ns n rme h pref i y do ,Hs 是 脑 血 uo )
熟 , 血 管 病 血 管 成 形 术 的 成 功 率 不 断 提 高 , 发 症 的发 生 脑 并
亦 不 断 减 少 。 临床 上 应 用 血 管 成 形 术 时 应 充 分 认 识 相 关 并 发 症 及 其 危 险 因 素 , 极 防 治 , 促 进 患 者 更 好 地 康 复 。 为 积 以 此 , 文针 对 脑 血 管 病 血 管 成 形 术 重要 并 发 症 的研 究 进 展 综 本
灌 注 区动 脉 长 期 最 大 限 度 代偿 性 扩 张 , 后 血 管 床 不 能 在 短 术
时 间 内适 应 增 高 的灌 注压 而发 生 脑 组 织 肿 胀 、 血 。 高 危 因 出 素 l 包括 术后 高 血 压 , 侧 颈 内动 脉 严 重 狭 窄 , 侧 颈 内动 l 一 一 脉 > 9 高 度 狭 窄 伴 对 侧 狭 窄 、 侧 缺 乏 良好 血 液 代 偿 或 O 对 W ii 环 发 育 不 完 善 , 侧 颈 内动 脉 严 重 狭 窄 伴对 侧 闭 塞 , ls l 一 狭 窄 血管 供 血 区低 灌 注 及 灌 注 储 备 降 低 等 。根 据 HS的 发 病
认 为术 前 S E T 检 查 可 发 现 脑 动 脉 血 流 与 脑 血 管 反 应 异 P C 常 , 对 术 后 发 生 HS的危 险 性 作 出评 估 。正 电子 发 射 断 层 并 扫 描 ( E 可 准 确 定 量 测 定 C F, 脑 灌 注 评 估 的 “ 标 P T) B 是 金 准 ” 对 评 估 HS有 一 定 应 用 前 景 , 成 本 高 、 术 复 杂 限 制 , 但 技

血管内支架形成术在治疗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探讨与展望

血管内支架形成术在治疗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探讨与展望
t o g i u to o s p e s r o c t ki e sg a i g hr u h nd c i n f u pr s o f y o n i n l 1 n
・9 ・ 3
o e b r l y ta.Ac en u o r tcin ut e r p 0 e t o [ j 1] iS,Kr n n e gG ,Baka aM ,e 1 5
小 板 、 凝 治 疗 往 往 起 不 到 控 制 脑 卒 中再 发 作 的作 用 。颈 动 抗 脉 内 膜 切 除 术 ( E 已 被 认 为 是 预 防 卒 中再 发 作 的 标 准 治 C A)
疗 方 法 , 也 因 其 围手 术 期 较 高 的死 亡 或 卒 中 发 生 率 受 到 一 但 定 的 限 制 。 同时 , 着 近 年 来 介 入 医 学 的快 速 发 展 , 在 治 随 其 疗 颈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性 狭 窄 中 的应 用 逐 渐 增 多 。本 文 分 析 和 总 结 了 大 量 国外 最 新 研 究 资 料 , 血 管 内 支 架 成 形 术 ( A ) 就 C S 在 治 疗 颈 动 脉 狭 窄 中 的应 用探 讨 与 展 望 作 一 综 述 。
狭窄、 动脉 夹 层 引起 的 狭 窄 、 维 肌 性 发 育不 良 、 动 脉 炎 ) 纤 大 。 对 于 有 以下 情 况 的 症 状 性 狭 窄 患 者 , 止 行 C 禁 AS治 疗 : 1 () 颅 内 血 管 畸 形 ;2 亚 急 性 脑 梗 死 ; 3 有 血 管 造 影 的禁 忌 证 ; () () ( ) 明显 的腔 内血 栓 ;5狭 窄 部 位 手 术 不 能 安 全 到 达 。 4有 () 美 国食 品和 药 品管 理 局 ( DA 认 为 , 于 那 些 狭 窄 程 度 F ) 对 > 5 的症 状 性 患 者 和 狭 窄 程 度 > 8 的 无 症 状 性 且 有 以 0 0

超声血管成形术的发展回顾

超声血管成形术的发展回顾

栓 , 出 物 中无 肉 眼 可 见 微 粒 。 多 数 含 血 小 板 和 浓 集 红 细 胞 流 的 碎 片 被 亚 毛 细 管 大 小 的 过 滤 器 收 集 。 病 变 处 管 腔 内 温 度 < 6 C 未 引 起 管 壁破 环 , 且 液 化 的 血 栓 在 2 h内 不 再 发 生 4 o, 并 4
R snhi 【 对 照 性 研 究 血 栓 标 本 的 声 学 治 疗 后 改 o ce e n等 5 J 变 , 栓 总 重 量 减少 16±02 一04±0 1 (P <0 00 ) 而 血 . .g . .g .0 1 , 机 械 性 穿 透 仅 导 致 血 栓 减 轻 1 5±0 1 13±0 1 (P < . .g~ . .g 0 O ) 另 一 个 吸 引 人 的 发 现 是 治 疗 后 6 mn内 被 切 除 血 栓 .1。 0i
主动脉组织 进行超 声 治疗 敏感性 研 究。治 疗时 探针 与 动脉
壁 垂 直 , 端 置 于 靶 组 织 , 不 断 用 生 理 盐 水 局 部 冲洗 。 所 顶 并 有 斑 块 均 有 明 显 减 小 , 小 程 度 与 其 形 态 学 密 切 相 关 。 肉 眼 缩 和组 织 学 检 查 发 现 : 杂 斑 块 较 不 易 超 声 切 除 . 动 脉 粥 样 复 而 硬 化 斑 块 容 易完 全 被 切 除 。 Ens 等 【 利 用 周 围 血 管 超 声 治 疗 设 备 治 疗 狭 窄 7 % ± ret 6 J 4
维普资讯
医学影像学杂 志 2 O O2年第 1 2卷第 3
JMo m  ̄ 6V 11 o320 dIa n o.2N . 02
超 声 血 管 成 形 术 的 发 展 回顾
Prg l o e u t s n c a go a t or  ̄¥ ft lr o i n iplsy h a

2023版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解读ppt课件

2023版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解读ppt课件
术中监测与调整
描述术中对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图等指标的监测,以及根据监测结 果对手术过程的实时调整,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术后效果与讨论
术后即刻效果
描述患者术后即刻的血管通畅情况、症状改善程度等效果指标。
长期随访结果
分享患者的长期随访数据,包括再次狭窄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以评估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的长期疗效。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情况下,如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如果冠状动脉狭 窄严重,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可被考虑作为紧急血运重建的一种手段。
术前准备与评估
术前冠状动脉造影
在手术前,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准确评估病变的位置、程度和长度,从而指导 手术策略。
患者身体状况评估
对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包括心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以确保手 术的安全性。
背景介绍
针对选取的案例,详细介绍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病史等基本信息,以及既往治疗效果和手术指 征,为后续手术治疗过程描述提供基础。
手术治疗过程描述
术前准备
阐述患者在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检查、评估、用药等,以及 手术团队的组建和术前讨论。
手术步骤
详细介绍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的手术过程,包括导管插入、冲击 波发射、球囊扩张等关键环节,以及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措 施。
技术结合
将冲击波技术与导管成形术结合 ,开创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冲击 波球囊导管成形术的新纪元,通 过临床试验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
性。
持续改进
对技术细节进行持续改进,提高 手术的精确性和效果,减少并发
症的发生。
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地位
重要性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作为一种新兴的 心血管疾病治疗技术,为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治疗 提供了重要手段。

血管外科年底工作总结

血管外科年底工作总结

一、前言时光荏苒,转眼间又到了一年的尾声。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血管外科事业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此,我对血管外科在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以期在新的一年里,更好地推动血管外科事业的发展。

二、工作回顾1. 医疗工作(1)提高医疗质量。

在过去的一年里,血管外科全体医护人员始终将医疗质量放在首位,严格执行各项诊疗规范,确保医疗安全。

通过加强病例讨论、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2)优化服务流程。

针对患者需求,我们不断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就诊手续,提高患者满意度。

同时,加强与相关科室的沟通协作,确保患者得到全方位、连续性的医疗服务。

(3)拓展诊疗范围。

在过去的一年里,血管外科成功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业务,如微创介入治疗、腔内血管重建术等,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2. 科研工作(1)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我们注重培养科研人才,鼓励医护人员参与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水平。

在过去的一年里,血管外科共承担科研项目10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2)加强对外交流。

我们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国际知名专家进行交流合作,拓宽视野,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3. 教学工作(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注重培养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学师资,提高教学质量。

在过去的一年里,血管外科共举办学术讲座10余场,培养实习生、进修生50余人。

(2)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

我们积极参与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4. 社会服务工作(1)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我们组织医护人员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义诊、健康咨询等服务。

(2)加强医患沟通。

我们注重医患沟通,积极回应患者关切,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工作亮点1. 成功救治疑难重症患者。

在过去的一年里,血管外科成功救治了多例疑难重症患者,如急性动脉栓塞、夹层动脉瘤等,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2. 提高微创介入治疗水平。

经桡动脉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经桡动脉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
e
p
, s t 〔
30
(25 )
:
1
,
80
,
g
Au
g
.
z9 9 4


它 却 为 临 床 干 预 提 供 了 依据
经 挠 动脉 的冠 状 动 脉血 管 成 形 术
荷 兰 阿 姆 斯 特 丹 消息
医 院的 F e d in

r
:
( )n ij
z e
l ie
,

v e
V
r o u
w
e

m
a
Sha
a r
疑 它 也 可能与
p 53结

;
书实 正 如 他们 所 设 想
,
例如
查是 否 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接 受 血 管 成 形 术 的 患 者 应 首先 检
H CM V
的那 样
2

感染

那 些 检 查结 果 为 阳 性

平 滑 肌 细 胞 的体 外 实 验 证 实
在 天 内 同 时 诱 导 产 生 了 IE
,
HCMV p 53
, .

患者 立 即 可 行 走
T CA
,
新法
,



以辛 k的
PTC 八
用近
年 普及 的 小 型 P
装段
由于 挠 动 脉
而此 法 必 须 从 右 侧 进 入 会遇 到 许 多 弯 曲
,
所 以到 达 冠 状 动 脉 前
较 股 动 脉 更 贴 近 皮肤 表 层

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修改课件

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修改课件

SUMMAR Y
01
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 术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血管成形术是一种使用导管技术来扩 张狭窄或闭塞的血管的治疗方法。支 架植入术是在血管成形术的基础上, 通过植入支架来维持血管通畅。
目的
恢复血液流通,改善组织灌注,缓解 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历史与发展
起源
最新进展
20世纪初期,血管成形术的雏形开始 出现,最初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 狭窄。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 入术
目录
CONTENTS
• 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概述 • 手术过程 • 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的优势与风
险 • 病例分享与效果展示 • 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的未来展望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影像学检查
通过血管造影、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进一步了解血管病变的部位 和程度。
术前准备
告知患者手术目的、风险及注意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手术区 域的清洁和备皮;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和控制。
手术过程详解
麻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全身麻醉或局部 麻醉。
血管穿刺
选择合适的血管穿刺点,通常是在腹股沟或上 肢血管。
SUMMAR Y
05
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 术的未来展望
新技术发展与应用
药物洗脱支架
随着药物洗脱支架技术的 不断改进,未来将进一步 提高血管再狭窄和血栓形 成的发生率。
可降解支架
目前可降解支架仍处于研 究阶段,未来有望替代金 属支架,减少长期并发症 。

急诊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

急诊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

急诊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郭新宾;陈振;王子博;徐浩文;管生【摘要】目的评估急诊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12例行急诊支架开通术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在支架植入术后对再通结果进行TIMI评分,并对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12例患者在大脑中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随即进行DSA造影,结果显示血流均达到部分或完全再通(TIMI:2和3).1例患者在术后当天因大脑中动脉再次闭塞而死亡.随访中9例患者预后较好(mRS:0 ~2),2例患者预后欠佳.术后CTA及MRA随访显示11例患者中有2例血管再发轻度狭窄.结论急诊行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可行,有较高再通率,且安全有效.%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mergency angioplasty and stent placement in treating 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occlusion. Method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Aug. 2008 to May 2011, a total of 12 patients with acute MCA occlusion were admitted to authors' hospital. Emergency angioplasty and stent placement were carried out to reopen the obstructed arteries in all the patients. Immediately after stent implantation, the recanalization result was evaluated by angiography and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 score. 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s occurred during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al management were documented. The neurologic function was assess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at three months after the procedure. Results All the 12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emergency angioplasty and stent placement. DSA performed immediately after MCA stenting showed that complete or partial recanalization (TIMI 2 and 3)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One patient died due to re-occlusion of MCA in the operation day.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nine patients showed a good outcome (mRS 0 to 2), two patients showed signs of moderate outcome (mRS 3). Follow-up CTA and MRA revealed mild restenosis in two among the eleven successful cases. Concl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MCA occlusion, emergency angioplasty together with stenting is feasible, safe and effective with higher recanalization rate.【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2(021)010【总页数】4页(P802-805)【关键词】脑卒中;血管成形术;支架;大脑中动脉【作者】郭新宾;陈振;王子博;徐浩文;管生【作者单位】45005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45005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45005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45005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45005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其沉重的负担。

血管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血管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血管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血管成形术是一种通过介入手术的方式对患有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
治疗的方法。

该技术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就血管成形术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

一、血管成形术的定义及原理
血管成形术是一种通过介入手术对血管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

其原
理是通过导管等工具,将压缩气囊或支架等植入病变血管内,通过扩
张或支撑等方式,恢复血管的正常形态和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血管成形术的适应症
血管成形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病等。

对于病情轻、病变较小的患者,血管成形术是一种安
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一些无法进行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血管成
形术也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性的治疗方案。

三、血管成形术的优势
血管成形术相对于传统手术具有许多优势,包括创伤较小、恢复快速、住院时间短等。

另外,血管成形术还可以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
术成功率,对于老年患者和合并症患者来说,更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

四、血管成形术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血管疾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例如,对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
术可以有效改善心肌供血不足的情况,并明显缓解心绞痛症状;对于
外周动脉疾病患者,血管成形术可以恢复受损血管的通畅,减轻患者的肢体缺血症状。

总之,血管成形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血管成形术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阶段 1972-1985 PTA
PTA并发症: • 急性闭塞
– 血栓 – 急性夹层
• 夹层 • 假性动脉瘤 限度:长段狭窄、完全性梗阻病变不能成功
第二阶段 1985-1995
激光血管成形术
• 开通率:50-85% • 问题:
– – – – 急性闭塞率:20-50% 穿孔等并发症 价格昂贵 仍需PTA
转基因治疗 血管壁转染
•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t-pa)
• 活性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
( a-UPA )
第三阶段 1995-21世纪
针对再狭窄的治疗
转基因治疗 • 转基因内皮细胞支架 • 转基因病毒感染内皮细胞 目的 • 阻止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进入细胞 周期的合成前期(G1期) • 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过度再生
第二阶段 1985-1995
动力性血管成形术
• 开通率:75-90% • 问题:
– 闭塞率:30% – 再狭窄率未降低 – 任需PTA
第二阶段 1985-1995
血管内支架
• • • • • 钛-镍合金形态记忆支架 球囊膨胀支架 自膨胀支架 带膜支架 放射性支架
第二阶段 1985-1995
血管内支架
血管成形术回顾及展望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戴汝平
前 言
• 1964年 Dotter和Judkins开创 • 1972年Gruntzig发明双腔球囊导管,使之成熟。 • 1972-1999年 有了重大发展。表现在:
– – – – 适应征扩大 疗效提高50-95% 并发症降低5-<1% 半年再狭窄率下降至20%
基本特性要求:
• 几何形态稳定性,顺应性
• 物理-化学稳定性
• 生物相容性
第二阶段 1985-1995
血管内支架
支架基本功能要求:
• 预防再狭窄
• 预防血栓形成
• 治疗并发症(夹层、假性动脉瘤)
第二阶段 1985-1995 血管内支架
支架基本材料 • 316超低碳 辐射支架
第三阶段 1995-21世纪
血管疾病治疗的预测
• 介入治疗再狭窄问题很难突破
– 基因治疗尚是未知数
• 转基因的效果 • 转基因的副作用:改变了物种,违反了自然规律, 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 投入大:效果/投入比小
• 预防仍是第一位 • 人类健康将是21世纪重要工程,有“ 第 四产业”之说
第三阶段 1995-21世纪
针对再狭窄的治疗
辐射性治疗 • 放射性铱 • 放射性支架 • 同位素球囊照射 目的: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
第三阶段 1995-21世纪
针对血管再生的治疗
生长因子
• 在冠状动脉及下肢动脉内注入生长因子, 发现一周后病人毛细血管生成,病人症 状改善。
• 问题:血管内皮细胞瘤形成
血管内支架
治疗效果 • 降低再狭窄率10% 半年再狭窄率20% • 治疗PTA并发症 • 扩大PTA适应征
第二阶段 1985-1995
血管内支架
存在问题 • 未能完全解决再狭窄问题 • 仍有再狭窄发生
– 血栓形成 – 2个月即可有内膜增生
如何提高血管成形术效果?
第三阶段 1995-21世纪
针对血栓形成的治疗
第二阶段 1985-1995
血管内支架
支架的临床应用 • PTA并发症治疗
– – – – – – – – 急性闭塞:血管壁张力降低 急性夹层 假性动脉瘤 再狭窄 重度偏心狭窄 长段狭窄,PTA效果不佳者 混合型病变 复杂性病变(动脉粥样硬化)
• 血管狭窄的第一治疗方法
第二阶段 1985-1995
1972-1999年血管介入治疗发展
(分三个阶段)
1972-1985 PTA 溶栓 1985-1995 激光成形术 动力性成形术 血管内支架 超声血管成形术 1995- 基因工程 电离辐射
第一阶段 1972-1985
PTA为主 • 成功率:85%
• 半年再狭窄率:30%
• 限度:长段、完全性梗阻者无法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