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1)
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背景分析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500字。
2.结合商鞅变法,分析其对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撰写一篇评论,不少于800字。
3.选择其他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如齐国的管仲改革、楚国的吴起变法等,比较其与商鞅变法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不少于1000字。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4.注意引用史料、古籍等资料,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5.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观点,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3.通过案例分析、史论结合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的争议性问题进行思考、交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尊重历史事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商鞅变法在秦国崛起中的重要地位。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4.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理解程度,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4.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对比不同变法运动的异同,提高比较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收集、整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和团队协作能力。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总结所选诸侯国的变法特点、成果及局限性。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促进全班同学共同学习和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直接输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纷争及其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与影响。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描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争的背景和主要战役,能够分析这些纷争对战国七雄形成的影响。
2.阐述李悝、商鞅等变法家的主要变法措施,理解这些变法如何推动社会转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4.情感态度上,学生可能对古代历史改革事件感到陌生,难以产生共鸣。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以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对国家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4.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他们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维护作用,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脉络有初步的了解。然而,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需关注以下学情: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情景创设、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图、战争场景等,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和纷争情况。
3.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4.以故事化的语言讲解商鞅变法,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课堂导入:以一首古曲《战国策》开启课堂,引导学生进入诸侯纷争的时代背景。
2.情景模拟:让学生分组扮演西周分封制的诸侯国,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诸侯国的权利与义务。
3.历史场景再现:利用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诸侯纷争的激烈。
4.故事情境:以商鞅变法为线索,讲述变法过程中的曲折故事,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白:以一首古曲《战国策》为背景音乐,教师以激昂的语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西周分封制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3.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主要内容涵盖了西周的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以及商鞅变法等关键史实。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素养,我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链:围绕西周分封制、诸侯纷争、商鞅变法等关键问题,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
2.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树立勇于改革、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深入了解有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古代中国的历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但对于这一时期的复杂政治变革和社会矛盾的深入理解尚需加强。此外,学生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应用还在逐步形成中,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培养。因此,本节课应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对改革变法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
2.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变法运动,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变法案例,如李悝变法或商鞅变法,分析其主要措施、历史意义及影响。要求不少于800字,注重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3.设计一份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知识问答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求涵盖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运用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a.通过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分析诸侯纷争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b.介绍战国七雄的基本情况,重点分析几个典型的诸侯国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c.系统讲解变法运动的主要历程,突出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的创新性和历史意义。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表格式)
家向成熟国家过渡的重要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
(二)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经济发展、变法运动、百家争鸣的内在逻辑关系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法、比较归纳法、材料分析法板书设计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以2020年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中楚国国君熊通自立称王和齐国伐楚两件史事举例,设问“楚国为什么能够称王?”“齐国伐楚仅为维护周天子权威吗?”,表现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纷纷争夺霸权。
通过解读材料,讨论并回答教师提问。
以趣味历史故事导入,层层设问,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一、文明的扩展——以华夏为尊1.政治秩序的重组通过对比《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从各诸侯国分布来看发现诸侯国数量减少,理解自春秋到战国伴随政治秩序的变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逐步向“自诸侯出”最后“自大夫出”。
体现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通过对比图片,讨论并回答教师提问。
以熟悉的图片导入,层层设问,通过设计有效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一、文明的扩展——以华夏为尊2.华夏认同的产生通过对比《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从周边民族政权来看数量减少,体现华夏认同的形成:战国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以三则材料剖析从“华夏由来”、“华夷可变”到“华夷一体”的观念变化,表现华夏认同在民族交融方面的积极意义。
阅读史料和相关历史地图,讨论诸侯纷争的原因,并从政治角度形成历史认识学生了解华夷观念和华夏认同的深层次概念,同时理解形成华夏认同的原因是周边对于中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诸侯纷争的政治背景。
扩展《“华夷观念”示意图》和相关史料,理解文明发展格局的汇聚,以先进制度礼仪吸引下的认同背后是先进的生产力的支撑过渡到第二子目原先进生产力的追求。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教师讲述一个典型的诸侯纷争故事,如“卧薪尝胆”,激发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兴趣。
4.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其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重点分析战国七雄的形成及其关系。
3.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
4.鼓励学生在课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不少于800字。
2.制作一份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诸侯纷争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和改革措施。
2.介绍变法运动的起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如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阐述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3.分析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变革的必然性。
4.结合教材,讲解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这一时期历史问题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3.针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设计一份历史知识测试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类型,要求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能够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4.请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或文章,如《史记》、《资治通鉴》等,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更多细节,拓展知识视野。
5.组织学生参加历史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相关的题目,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4.教学拓展: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世界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原因及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认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动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通过百家争鸣的背景分析,培养学生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
2.时空观念理清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脉络,特别是时间的分期,认识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时代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研究课件中文献史料,历史图片以及教材中《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中的文献资料,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观点方法。
4.历史解释解释什么是“诸侯争霸”、什么是“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培养解读历史材料、科学解释历史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本课教学,培育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国家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国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表现,商鞅变法的内容,百家争鸣时期的各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转型,百家争鸣的原因及意义时空思维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言框新课讲授:一、基础知识梳理二、重难点问题解析(一)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评价,影响时间:第一次始于公元前356年,第二次于公元前350年。
内容: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增加税收)②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有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得罪旧贵族)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④“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井田制在秦国瓦解,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政府收入)⑤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1)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1)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设计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思考问题: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你会重用哪一派学说来治理国家?为什么?重用法家原因: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对宋朝的褒贬对宋朝,史学界褒贬不一。
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用“积弱积贫”一词评价宋朝。
而史学家邓广铭认为,宋代的社会发展水平之高,在整个中国古代是空前绝后的。
请论证你赞同的那位史学家的观点。
也说说另一位史学家观点的可取之处。
【答案】赞成翦伯赞观点:①官僚机构庞大,军队不断扩充,造成财政开支巨大,形成宋朝“积弱积贫”局面。
②重文轻武,军事力量薄弱,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
③由于军力薄弱,宋朝未能完全统一中国赞成邓广铭观点的:①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统一②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海外贸易高度兴盛③科学技术领先世界,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写出另一人的一点“合理之处”(见上)【解析】【详解】以赞成翦伯赞观点为例,即认为宋朝积贫积弱:根据所学知识,从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宋代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行动中败多胜少,同时结合宋代不是大一统政权角度分析宋代积贫积弱。
邓广铭观点的合理之处,根据材料“宋代的社会发展水平之高,在整个中国古代是空前绝后的”可知,邓广铭主要侧重宋代的经济文化角度看待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列举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科技成就突出等内容证明邓广铭结论的合理之处。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简介(部分)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有关中国民主启蒙思想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论据准确、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一:信息: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多集中于沿海地区分析:明清时期江南沿海地区率先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末清初出现的反君主专制思想,在一定意义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反映,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3.教学评价:
-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提出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学习困难,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
2.强调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指出这个时期对后世的影响。
3.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4.提醒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当代社会现象,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重要人物及其影响。
2.难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内在联系,分析变法运动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地图等,直观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
4.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图描绘的是哪个时期的中国吗?这个时期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教学目标:1、通过史论结合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方式的改变(铁犁牛耕)生产力得以发展,从而引起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井田制的瓦解,阶级关系也相应发生变化,新兴的地主阶级在夺权斗争中和夺权后,为巩固自身的利益,加强对农民的奴役和剥削,先后在不同程度上掀起变法运动,以商鞅变法为例来证明当时变法运动对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封建改造,达到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目标,让学生认识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之间的关系,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比《春秋时期形势图》和《战国时期形势图》并结合相关史料认识列国纷争一方面造成社会动荡,有造成人民生活苦难的一面,也有促进社会转型和民族交融的历史进步的一面。
3、用表格归纳诸子百家的思想,并结合当时社会状况分析百家争鸣的意义二、教学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三、教学难点:“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四、教学过程:(一)、导入:PPT1、复习上节内容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二)、新课:PPT2、走进东周通过文字和图片了解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的情况由此导入新课(插入至超链接PPT7)PPT7、由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即铁犁牛耕即生产力发展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使得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新兴的地主阶级在夺权过程中和夺权后,为巩固自身利益,掀起了变法运动(商鞅变法PPT6)PPT7中插入超链接至PPT4、PPT8学习战争的双重影响,插入超链接至至PPT5了解士阶层的崛起,插入超链接至PPT9总结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由PPT9插入超链接至PPT10学习诸子百家的主要主张,并分析其主旨和意义(插入超链接返回PPT9)PPT4、对比《春秋时期形势图》和《战国时期形势图》并结合相关史料认识列国纷争一方面造成社会动荡,有造成人民生活苦难的一面,也有促进社会转型和民族交融的历史进步的一面(超链接到PPT8)PPT5、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示意图以及相关文字了解士阶层的崛起PPT6、商鞅变法的内容及简析PPT8、史料实证战争的两面性民族融合华夏认同PPT9、百家争鸣的背景PPT10、表格:诸子百家的主张。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标分析(一)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二)了解老子、孔子学说;(三)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位于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二课,共有四个子目,分别为“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西周之后东周的相关内容。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东周开始,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一个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大解放的时期,历史发展的轨迹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1.大动荡:(军事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2.大变革:(政治上)为富国强兵,各国通过改革变法,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3.大发展:(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大解放:(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
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施教对象是高一年级历史选科学生,他们已经完成高中历史新课的学习,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掌握,但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对于新教材的学习本就处于探索阶段,面对一节课丰富的内容如何高效整合,构建体系,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因此要丰富教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用逻辑关系将各考点串联起来,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挖掘基本史实背后的深意。
四、教学目标(一)通过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的变化,挖掘出历史发展的变量,理解从春秋到战国,华夏认同的形成和华夏族范围的扩大,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
(二)通过理解经济发展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三)通过铁犁牛耕的出现到井田制瓦解到地主阶级兴起,一步步推导到变法运动,形成证据链,再结合图片,史料,教材等分析变法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培养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素养。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2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从秦国的建立到称霸来看》教学设计(一)教学资源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史料研习法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秦国从建立到统一过程”公元前221年,秦国一统六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而在西周时期,还没有秦国这个诸侯国,那么秦国是什么时候正式建立起来的?处于一个怎样的时代?秦国如何能从一个西陲小国统一全国?观看视频,根据所学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初步帮助学生认识秦国发展的过程,引起学生兴趣与思考学习任务一:探究秦国变像——从建立到称霸;从蛮夷到华夏;1.筚路蓝缕,秦国始建1.根据《西周分封示意图》与《春秋列国形势图》对比,请学生集合课本与所学说一说西周、东周更替时间、原因。
教师介绍秦国建立的原因、时间。
2.教师讲解“春秋”、“战国”两个两段历史分期得名的原因。
观察地图,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点:西周灭亡、平王东迁根据地图,对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的诸侯国有初步的认识;2.春秋争霸,秦创基业教师结合地图简单介绍春秋时期的争霸与春秋五霸,以《史记》所记载的秦穆公“霸业”为例,帮助学生理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变化,即周王室衰弱、分封制开始崩坏。
阅读史料,了解春秋与战国时期诸侯国称霸的史实;对比思考,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段的划分依据有何不同,两个时代的本质根据地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与时空观念。
让学生逐渐养成3.战国成雄,六国侧目教师结合地图,讲解“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历史史实,帮助学生理解“春秋”与“战国”两个历史时期各国争霸的不同。
随着诸侯兼并战争,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势力逐渐增强,国君纷纷称王。
教师根据各国称王的时间,讲解“天下失道”的知识点。
补充讲解为何楚国在春秋时期即称王。
总结秦国在春秋战国争霸过程中的地位变化:从维护周王室的诸侯,到积极参与争霸的霸主,到称王,实力不断壮大,政治地位在争霸中不断提高。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二课。
本课内容上承《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下启《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通过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变法图强的历史,概述了社会大变革带来的制度与思想文化领域的伟大创新。
这一时期不仅是大一统国家建立的重要酝酿、准备阶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本课涉及的重要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繁多,而且事件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
因此,本课需要做出内容上的取舍,尽量选取各诸侯国发展中典型事件,讲述这一时期经济、政治的总趋势、大线索。
本课主要包括四个子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
这四个子目紧密联系,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大变革,在思想领域表现为“百家争鸣”。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初中历史可已涉及春秋霸主、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铁犁牛耕、诸子百家等内容,学生对春秋战国的时代概貌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感性认知,但是对于春秋战国时代大变革的原因以及这种大变革与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关系缺乏理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学科素养:经过初中课程学习后,学生的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均有所发展,初步具备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对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较高的期待和要求。
(三)学习兴趣:涉及春秋战国的相关历史文物、成语故事和影视作品较为常见,方便学生在史料研究基础上开展深度学习。
三教学目标(一)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必要性、“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思想价值。
(二)能够运用“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和“西周东周历史时间轴”,从周都城的变化、诸侯国数量的变化、少数民族分布区域的变化、长城的位置变化等角度,分析周平王东迁后诸侯纷争的局面以及由此带来的上层建筑、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变化,进而认识这些变化酝酿了华夏认同,为此后秦汉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文化心理认同。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1)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1)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设计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思考问题: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你会重用哪一派学说来治理国家?为什么?重用法家原因: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
面对现实,回顾历史,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深远的影响。
结合史实,“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的结局和影响”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评论短文。
(要求:有题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300字左右)内容提示:滔天罪行、战争进程、战争意义等,也可以谈谈中日关系。
【答案】(1)有论文题目。
(2)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大屠杀;“七三一部队”。
(3)过程:局部侵华,全面侵华,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意义: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③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5)认识:①教训:以史为鉴,汲取历史教训,防止悲剧重演,尊重历史,反对篡改历史;②和平: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反对战争;③发展:面向未来,促进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中日友好往来,增进中日互信,合作共赢,共同繁荣。
【解析】【详解】本题要求学生以抗日战争为主线拟定题目,主要从抗战的结局和影响等方面围绕展开,审题时必须看准题干的要求,即内容提示的信息,从“滔天罪行、战争进程、战争意义等,也可以谈谈中日关系。
”这些方面加以展开说明。
要求学生对史实要清楚,列举相关史实从战争的中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战争的经过,胜利的意义和启示等方面加以阐述。
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教案 (1)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重点讲述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为以后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奠定了根底。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了解东周概念的内涵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
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
2.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认识社会变革的力量【时空观念】理清春秋战国时期的开展脉络,特别是时间的分期。
认识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时代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相关的材料,地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历史解释】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比拟、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发挥重塑历史特色人物的想象能力。
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根本技能。
2.通过对商鞅变法原因及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开展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根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认识人类社会开展的根本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世界观,树立凡符合历史开展规律的改革必定胜利的坚决信念,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同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从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中,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百家争鸣中孔子的思想文字课前准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拟方案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改革和战争比拟多,内容丰富,典故较多。
应着重采用学导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听说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没有?〔学生看课件讲故事〕。
师:周幽王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之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东迁,史称东周。
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乱、大变革的时期。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通过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政治大动荡)(一)分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室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这一阶段的历史大体与孔子所修订的《春秋》年代(前722-前481年)相当,所以历史上叫春秋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历史上成为战国时期。
战国”一词本指当时参与战争的强国,自汉刘向编《战国策》后,才作为时代名称。
(二)、列国纷争1.列国争霸的原因自主学习 1、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的表现(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
—《左传·桓公五年》信息:王室衰微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逐至于雒(今河南有洛阳市),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信息: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出现了春秋五霸2.列国争霸的表现(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
(2)田氏取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3)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信息:列国纷争、兼并剧烈,出现了战国七雄师:根据上述材料社会秩序发生了怎样的变动,春秋战国形势图又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生:趋势:①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②大一统(三)、“华夏”认同1.华夏认同----民族交融华夏:农耕民族讲礼乐、服饰、重礼仪蛮夷:游牧部族“披发左衽”2.融入方式:①内迁融入华夏(接受农耕、礼仪)②被兼并融入华夏(秦穆公并国十二,遂霸西戎)③主动认同华夏(如楚国、吴、越)楚子(楚庄王) ……,观兵于周疆。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意义。
2、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政治大动荡)(一)列国纷争材料1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历史现象:王室衰微材料2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逐至于雒(今河南有洛阳市),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历史现象: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春秋五霸)材料3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历史现象:列国纷争,兼并剧烈(战国七雄)(二)华夏认同(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华夏:农耕民族,讲礼乐、服饰、重礼仪蛮夷:游牧部族(“披发左衽”)1.融入方式:(1)内迁融入华夏(接受农耕、礼仪)(2)被兼并融入华夏(秦穆公并国十二,遂霸西戎)(3)主动认同华夏(如楚国、吴、越)楚子(楚庄王)……,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大发展)(一)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表现农业铁犁牛耕;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地主阶级形成)手工业冶铁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工商业货币品种繁多、中心城市、富商2.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材料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掌握政权。
他们为了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展封建政治和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1)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设计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思考问题: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你会重用哪一派学说来治理国家?为什么?重用法家原因: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
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
(要求: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答案】观点一:赞成董仲舒思想。
史实依据: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理论支撑;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观点二:反对董仲舒思想。
史实依据:“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
观点三:对董仲舒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
史实依据:可以参考上面两个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在回答时,首先要表明观点,如果是赞成主要从其思想有利于社会发展、政局稳定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如果是否定则从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结合上述材料一分为二地全面分析。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
此书先后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
1938年2月10日,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
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
此书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了4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在香港及海外华人集中地还出现难以计数的重印本和翻印本。
1949年后,斯诺的书继续照耀世界各地,而在中国反被打入黑牢。
《西行漫记》只是在1960年2月由三联书店印了一小部分,作为内部读物,限于内部发行,这还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斯诺第一次访华而特批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西行漫记》也难逃劫,被加盖严控之类印记,密封于图书馆和资料室书库中,禁止借阅。
1979年12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中文本《西行漫记》,此书再次回归国人视野。
2016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最新版《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推出。
新版《红星照耀中国》推出20个月来,创下了销售奇迹,也是人文社首部一年内销售额过亿元的书,更是国内出版界2017年头号爆款图书。
——摘编自百度百科词条《红星照耀中国》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后在不同时期的传播情况进行解读。
(要求:可以就整个历程或者某一段时间进行解读,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答案】观点可以就该书出版后整个传播历程提出观点,也可以就某一阶段提出观点。
示例:《红星闪耀中国》一书的传播受时代影响明显。
30年代,《红星闪耀中国》备受国内外关注,当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影响逐渐扩大,世界关注20世纪的中国,需要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内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香港和海外华侨对国家命运的关切;翻译为中文,也为该书的传播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方面,国际社会为了解中国共产党,因此该书在海外广泛传播。
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作者是美国人,受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该书在国内不能公开发行。
改革开放后,国内极“左”思潮逐渐消退,思想得到解放;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因此,该书在改革开放后,再次回归国人视野并逐渐走红。
综上所述,《红星闪耀中国》一书在海内外的传播,深受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同时也为宣传中国,宣传中国共产党起到推动作用【解析】【详解】可就该书出版后20世纪30年代传播历程提出观点:20世纪30年代《红星闪耀中国》备受国内外关注。
解读:结合所学,可从当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影响逐渐扩大,中国全民族抗战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国内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香港和海外华侨对国家命运的关切,翻译为中文推动了《红星闪耀中国》传播等方面分析阐述。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形成与发展大致有以下可寻的特点:其一,中国近代港埠都市自开始即为列强交涉之成品。
其二,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形成与发展动力,起于西方工商业国家经济力量之扩张与对外市场之需求。
其三,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发展与新港新埠之开辟,多由外人扩张工商之欲望所推动。
其四,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发展,充分代表外人特权势力在华之扩张。
其五,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发展,代表帝国主义扩张之结果。
其六,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发展,形成复杂之二元体制或多元体制之行政系统。
其七,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发展,十足表现其国际化之意义。
即凡此都市,除绝大多数之中国人口外,无论政治、经济、金融、市政、社团、宗教、教育、新闻,以至上流社会分子,均以复杂之外国各国人士为主体。
一切活动,亦以在埠之外人为首脑。
——王尔敏《五口通商变局》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一则材料或整体进行阐述。
(要求: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严密)【答案】评分说明:一等①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①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①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例文: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形成与发展起于西方工商业国家经济力量之扩张与对外市场之需求。
阐述:19世纪中期,西方主要欧美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飞速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对外扩张进程加快,力图寻求更大的市场和商品倾销地。
自1840年以来,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多次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沿江沿海各地先后被迫开关,列强以此攫取通商贸易等各种权益,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近代化亦由此艰难起步。
总之,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形成动力乃是西方列强侵略下被动发生。
【解析】【详解】此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求选择其中一个材料进行论述,因此要找到一个自己熟悉的材料,进行分析、理解,形成一个观点或者选取材料作为一个的观点进行论述。
注重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如从材料“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形成与发展动力,起于西方工商业国家经济力量之扩张与对外市场之需求。
”可以选取一个观点:中国近代港埠的发展是西方列强市场扩张的需求。
从西方工业革命后急需市场和原料,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通过一系列条约强迫开放中国的一些港埠都市,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再辅以材料即可。
5.科举之异议1836年,曾任英国驻华总领事的弗兰西斯戴维斯说:“科举制为东印度公司的吏治改革提供了遥远的榜样”。
1838年,英国人加特拉夫《开放的中国》一书中说“它(科举制)是至今最合理的选才制度”。
同年,英国人梅德赫斯特在《展望的中国》一书中说“科举制本身具有极大的合理性和优越性,非常值得仿效”。
可是,这在此后不久,在科举制的故乡,苏州一位名叫李超琼的县令却在日记中说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答案】分层评价:较高层次: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评价。
一是从科举制的发展全过程中进行评价,即既考虑到前期的进步,又不忽视后期的消极影响。
二是从科举制对政治(从选官制度进一步认识到中央集权,前期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后期强化专制主义)文化(初期唐文化的繁荣,后期钳制思想)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且论据充分,逻辑严密。
中间层次:以上两方面忽视了其中一方,但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较低层次:只涉及一个方面且论据不足,或论史结合不够紧密,或逻辑混乱。
【解析】【详解】看法:根据材料中英国驻华总领事所说“科举制为东印度公司的吏治改革提供了遥远的榜样”,和英国人所著《开放的中国》、《展望的中国》中对科举制的高度评价,结合所学,用辩证方法,从其性质开始,继而分析其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文化、科技乃至其对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影响等方面,全面、客观地评价科举制度。
6.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振泰电灯有限公司”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状况(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答案】1917年至1918年,“振泰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创办。
这一时期,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实业的政策,加之当时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振泰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创办。
从国内社会环境来看,群众抵制洋货运动,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国内市场。
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因此这一时期“振泰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创办具备良好的环境,整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了短暂春天。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选择1917年至1918年,这一时期正值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国内状况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等、社会环境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