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泪回忆自肺腑感人至深是友情--《忆大山》文本赏析
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模拟试题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寄怀李建勋(唐)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
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
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
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注释】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B. 首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一样,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
C. 颔联中的“闲”字表明作者没有能为建功立业之事忙碌,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
D. 诗歌运用虛实结合的手法,将眼前的现实之景与自己的想象联结起来,以虚写实,拓展了诗歌意境。
(2)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B(2)①客居他乡的思家之情。
首联直接表现了自己客居他乡,在外漂泊,思念家乡却又不能回家的愁苦之情。
②时光飞逝,岁月不居的伤感之情。
“老觉光阴速”看出诗人对时光飞逝、韶华不再的伤感;③世路多艰,功业难成的悲哀之情。
“闲悲世路多”悲叹世路艰难,表明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④感受惠风和畅,见到春意萌发的欣喜之情。
颈联写春风和畅,杨柳依依,雪融化后看到了露出的庭莎,表现出诗人面对萌发的春意的欣喜;⑤想狂眠高歌,一醉解愁的豪放之情。
尾联诗人想要大醉一场,要狂眠、放歌,直接表现出一醉解愁的豪放。
【解析】【分析】(1)B项,“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错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是通过自己遥想兄弟们身上佩戴着茱萸的画面来间接表现出自己的游子处境。
故选B。
(2)从诗歌标题来看,“早春寄怀”交代了时令——早春,同时也点明诗人是在早春“寄怀”;从首联来看,“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前一句点明诗人身处他乡,有心归家却“未得”,后一句“又”点明诗人身在异乡不止一次,正逢早春时节,内心涌起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颔联来看,“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以“光阴速”点明时光流逝之快,“悲”流露出时光飞逝、美好的光阴已经不在的伤感,而“闲”字表明作者没有能为建功立业之事忙碌,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从颈联来看,“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风”是春风,是暖风,“雪”也已尽,露出了庭院里的草,早春萌动的春意让诗人内心涌起喜悦之情;尾联“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欲”意思是“想要”,诗人在这春光之中,在这离家在外的情境之中,想要“醉”,想要“狂眠”,想要“放歌”,流露出豪放之情。
林希《泪的重量》原文及赏析
林希《泪的重量》原文及赏析轻的泪,是人的泪,而动物的泪,却是有重量的泪。
那是一种发自生命深处的泪,是一种比金属还要重的泪。
也许人的泪中还含有虚伪,也许人的泪里还有个人恩怨,而动物的泪里却只有真诚,也只有动物的泪,才更是震撼人们魂魄的泪。
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珠惊呆了。
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所专有。
但是,直到真地看到了动物的泪,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
只是它们因为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为之感到惊愕。
直到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原来更有一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我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那是我家一只老猫的泪。
这只老猫已经在我家许多许多年了,也不知它生下了多少子女,也不知它已经是多大的年纪。
只是知道它已经成了我们家庭的一个成员,我们全家人每天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和它在一起戏耍。
在它还是一只小猫的时候,我们引得它在地上滚来滚去,后来,它渐渐地长大了,我们又把它抱在怀里好长好长时间地抚摸它那软软的绒毛。
也是我们和它亲热得太多了,它已经一天也离不开我们的抚爱,无论是谁,只要这一天没有摸它一下,就是到了晚上,它也要找到那个人,然后就无声地卧在他的身边,等着他的亲昵,直到那个人终于抚摸了它,哪怕只是一下,这时它也会心满意足地慢慢走开,就好像是它为此感到充实,也为此感到幸福。
只是,多少年过去,这只老猫已经是太老了,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行动已经变得缓慢;尽管到这时我们全家人还是对它极为友善,但,也不知是一种什么感应,这只老猫渐渐地就和我们疏远了。
它每天只是在屋檐下卧着,无论我们如何在下面逗引它,它也不肯下来,有时它也懒懒地向我们看上一眼,但随后就毫无表情地又闭上了眼睛。
母亲说,这只老猫的寿限就要到了,也是人类的无情,我们一家人最担心的,却是怕它死在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我们怕它会给我们带来麻烦。
就这样每天每天地观察,我们只是看到这只老猫确实是一天一天地更加无精打采了,但它还是就在屋檐下、窗沿上静静地卧着,似在睡,又似在等着那即将到来的最后日子。
忆大山
忆大山作者:习近平来源:《共产党员·下半月》 2017年第2期贾大山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
他去世以后,在他的家乡正定,在他曾默默耕耘了二十多个春秋的当代文坛,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昔日的同事、朋友和所有认识他、了解他的善良的人们,无不在深切地怀念他,许多文学界的老朋友和他家乡的至交,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一篇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纪念文章。
一个虽然著名但并不算高产的作家,在身后能引起不同阶层人士如此强烈的反响,在文坛、在社会上能够得到如此丰厚的纪念文字,可见贾大山的人格和小说艺术是具有何等的魅力。
1982年早春,我要求离开中直机关到基层锻炼,被组织分配到正定任县委副书记。
那时,贾大山还在县文化馆工作,虽然只是一个业余作者,但其《取经》已摘取了新时期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桂冠,正是一颗在中国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
原来我曾读过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
到正定工作后,更是经常听到人们关于贾大山的脾气、性格、学识、为人的议论,不由地让人生发出一种钦敬之情。
特别是我们由初次相识到相熟相知以后,他那超常的记忆、广博的知识、幽默的谈吐、机敏的反应,还有那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真挚热情、善良正直的品格,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到正定后,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就是贾大山。
一个春寒料峭的傍晚,我在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大山居住的小屋,相互问候之后,便开始了漫无边际的闲聊,文学艺术、戏曲电影、古今中外、社会人生,无所不及,无话不谈。
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
临别时,他还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近平,虽说我们是初次见面,但神交已久啊!以后有工夫,多来我这儿坐坐。
”他边说边往外送,我劝他留步,他像没听见似的。
就这样边走边说,竟一直把我送到机关门口。
此后的几年里,我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了,有时他邀我到家里,有时我邀他到机关,促膝交谈,常常到午夜时分。
山东莱阳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山东莱阳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
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答案】(1)凄凉悲切;送别(2)①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②“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将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③最后两句,引用《史记. 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日暮独立图。
天寒日暮时分,友人离去,作者独立于苍茫山林中,久久不愿离去。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点明了具体地点与时间,表明作者的孤寂,说明了环境的凄清,从而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切的氛围,"归去来兮",说明叶衡离开建康奔赴京城,道出了送别友人的中心。
由此可见,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凄凉悲切的氛围。
并由内容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
(2)本题中,“归去来兮”表达的是的不舍;“今我来思,杨柳依依”传达的是悲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是引用,借李广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
考生围绕这些要点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凄凉悲切送别⑵①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②“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将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③最后两句,引用《史记. 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13 诗歌鉴赏(含解析)
专题13 诗歌鉴赏一、【2018年中考广西桂林卷】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小题。
【甲】《渔家做》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友征夫泪。
【乙】《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7.两首诗词均借用了典故表达思想感情。
【甲】词用__________典故,表达了__________;【乙】诗则用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甲】词委婉曲折,【乙】诗豪迈奔放。
请选择其中一首,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17.(1)窦宪勒石燕然,(2)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3)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志向。
18.示例1:甲词借鸿雁南飞之坚决,借浊酒一杯之苦楚衬托征人思乡之深切,借“燕然未勒”表达功业未成之遗憾,委婉曲折的表达了戍边将士欲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委婉曲折”表现:情感的复杂性,抒情的含蓄性。
)示例2:诗人先浓墨重彩描绘战场之危急:“黑云压城”、“甲光向日”,然后笔锋一转,借用典故抒誓死报国之志,感情豪迈奔放,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豪迈奔放”:描写战场的浓墨重彩,危而不惧;抒发壮志的豪言万丈,铿锵有力。
)【解析】17.本题主要考查借用典故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二、【2018年中考广西柳州卷】古诗鉴赏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4.本词中“孙郎”指的是①。
②上阙描写的是的场景。
15.赏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
实验小学2020年小升初语文摸底考试试卷浙教版D卷-附解析
实验小学2020年小升初语文摸底考试试卷浙教版D卷附解析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题号基础检测积累运用口语交际阅读理解作文总分得分试卷说明:1、测试时间90分钟,测试题满分120分。
2、答题前,请用黑色或蓝色钢笔、圆珠笔在密封区内写上学校、班别、姓名等内容。
3、答题时,请用黑色或蓝色钢笔、圆珠笔作答。
一、基础知识检测(本题共计30分,每小题5分)1、请你写出下面动物的叫声的词。
虎()狼()龙()猿()马()狮()犬()鸟()2、选择合适的汉字填空。
厨橱震振( )窗()艺 ( )柜 ( ) 奋 ( )颤()慑3、成语是语言艺术的一朵奇葩,一起去成语王国里走走吧。
1、填入相个到为反义的字,补充完整下面的成语推()出()()生()死舍()求()2、写出带动物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带数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先将成语补充完整,再选择成语填空。
雕梁()脍炙()不同()()绕梁美不()笔走()引人()()窠臼阳春()独具()古色()()共赏巧夺()响遏()()生花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伯牙的《高山流水》、贝多芬的《月光曲》,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当我们面对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时,我们可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当我们读到一篇好文章时,我们可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代表作品写出作者名。
《阿Q正传》()《搜神记》()《骆驼样子》()《家》《春》《秋》()6、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心()肉()()()如洗()()安席()()望重可见()()()()石出二、知识积累运用(本题共计20分,每小题5分)1、根据所给的信息,写出相关的答案。
2020届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2020届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靠山丁会云清明时节雨纷纷……长江南岸的临湘市,清明时节,是很难碰上一个好天气的。
但今年是个例外,清明前后这些天,阳光格外明媚。
“爬山去哟!天气这么好,快起来爬山啰!”一大早,妈妈就把休假回娘家的我喊醒。
爬山?门前这座荆竹山?这有什么好爬的!我睡眼惺忪地不愿起床。
俗语云:靠山吃山。
这座荆竹山,砍柴、扯猪菜、挖葛根、摘油茶子……少年的我们哪天不爬几遍?那时候,我们谁不想离这座山远远的?谁不想着山那边的繁华?终于,寒窗苦读,翻过了这座山。
一餐一饭,终于不需要像鸡啄米似的从山里刨了。
为什么还要去爬山呢?懒懒地躺在床上,想着今天是清明节,突然又生出兴致,觉得应该去看看这座山,它曾让我的双手、脸上布满荆棘刮出的许多血痕、令我痛苦甚至恐惧。
这也算是对逝去的少年时光的一种祭祀吧。
走出家门约300米,就到了山脚下。
这300米,我已经差不多10年没走过了。
山涧里的泉水依旧在叮咚,竹子比以前似乎更茂密了些。
咯咯嗒、咯咯嗒……突然,竹林中飞奔出一群鸡来,飞奔的鸡群让山林瞬间有了生机。
鸡群后面站着一个陌生的年轻妇女。
“这是周大娘养的鸡,有300多只。
”妈妈的话,一下子把个祥林嫂般的人物拉进我的记忆中。
这个周大娘,年轻守寡,有个儿子,快30岁还娶不上媳妇。
周大娘逢人就诉说,她崽如何老实、如何肯吃苦,求别人介绍媳妇。
但因为家里穷,硬是没姑娘看得中。
我问妈妈,周大娘的儿子现在娶上媳妇了么?妈妈笑着不答话,与不远处喂鸡的大嫂鸡价高、蛋价好地扯了小半晌。
我们重新上路后,妈妈才说,政府先是要周大娘在山脚下种蘑菇,后来又加入一个合作社喂鸡养羊,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周大娘的儿子前几年娶了邻村的姑娘,就是刚才喂鸡的。
周大娘说有了靠山就不会再过穷日子了,天天笑得合不拢嘴。
当年快被贫穷逼疯的周大娘竟然过上了好日子,我不禁心情愉悦,脚步也轻快起来,走山路如履平地。
2019-2020学年贵州省遵义市十三中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贵州省遵义市十三中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1—14题。
村庄的灵光我的故乡那个小山村,坐落在沂蒙山区东部,三面环山。
我小时候,村庄四周那茂密的树林,既是树木和牲畜饲料的生长地,又是百鸟和孩子们的天然乐园。
村庄的夜幕蓝得透明,点缀着一轮圆圆的皓月和一片眨眼睛的星星,家家透出昏黄的灯火,飘散着淡淡的酒香和菜香。
脚步声,说笑声,喊嗓声,狗吠声,碰杯声,婴儿啼哭声,集体上演温馨优美的村庄协奏曲……村头的大槐树下,几位驼背的老人吧嗒着长长的旱烟袋,坐成夕阳下一道苍凉古老的黑剪影。
他们的身后是整齐却高矮不等的柴草堆,上面披挂着破旧的蓑衣和苇笠。
身旁搁着生锈的犁耙,还有带有斑斑点点泥迹的锄头。
在村庄,随时可以听见清脆的溪流声和播种、收获的歌谣,夜幕时分母亲急切地呼唤孩童声;看见吹吹打打的娶亲队伍和悲天恸地的送葬行列,农夫咧着大嘴的微笑和眼噙浑浊的泪花与无奈。
留恋村庄,不是因为我生长在农村,我的亲人都是农民,而是我拥有充实欢乐的童年,那个曾经满身泥巴和草屑,在土地上滚爬摸打、学会面对风雨的童年。
想起这些,胸口便涌动幸福与感动。
大自然和村庄恩赐我很多,我却把村庄贴心暖肺的关怀与眷恋带进了喧嚣的城市。
我坚信,在亘古不变的传统耕作方式面前,任何语言都苍白,任何描述都无力。
我的脑海里时常闪现这样一个画面:皮肤黝黑的农夫,佝偻着腰,迎着正在升起的朝阳开始耕作,步履蹒跚在空旷的山地上。
刚刚翻过的黑油油的鲜土上,留下一行沉重的深脚印。
当扁担压得肩膀生痛,当插秧累得腰酸背痛,当劳作双手磨出血泡时,你往往难以陶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那脱离尘俗的悠闲,而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有了真切感受,会觉得繁重的劳动其实不浪漫,细皮嫩肉的手掌在磨砺中长出老茧是痛苦的。
我们凝望无垠的田野,领略绿油油的麦浪,观赏海一般金黄的油菜花,的确能感受一份诗意,那是自然的力量,是生命的奇迹,也是人类的杰作。
2020年尤溪一中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尤溪一中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时代的塑胶跑道迟子建哈尔滨对于我来说,是一座埋藏着父辈眼泪的城,在后辈的写作者眼里,它可以是一只血脚印,也可以是一颗露珠。
我十七岁前的行迹,在连绵的大兴安岭山脉。
山脉像长长的线,日月之光是闪亮的针,把我结结实实缝在它的怀抱中。
初春的风认识我,夏日的溪流认得我,秋天时的薄冰认得我,冬天生产队的牛马认得我,我是大自然围场里的一个小小生物。
我对哈尔滨最早的认知,是从父亲的回忆中来的。
父亲童年不幸,我奶奶去世早,爷爷便把父亲从帽儿山,送到哈尔滨的四弟家,而他四弟是在兆麟公园看门的,多子多女,生活拮据。
父亲读中学时寄宿,他常在酒醉时讲他去食堂买饭,不止一次遭遇因没有续上伙食费而被停伙的情景。
贫穷和饥饿的滋味,被父亲过早地尝到了。
父亲功课不错,小提琴拉得也好,但家里没钱供他继续求学,中学毕业后,他没跟任何人商量,独自报名来参加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
父亲这一去,直到1986年因病辞世,近三十年没回过哈尔滨。
而他留给我的哈尔滨故事,多半浸透着眼泪。
1990年,我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调转到哈尔滨工作。
每次去兆麟公园,我都会忧伤满怀,想着这曾是父亲留下足迹的地方啊。
初来哈尔滨,我的写作与这座城市少有关联,虽是它的居民,但更像个过客。
直到上世纪末我打造《伪满洲国》,哈尔滨作为历史主场景,我无法回避,所以开始读城史,在作品中尝试建构它。
但它始终没有以强悍的主体风貌在我作品中独立呈现过。
二十年过去了,我在哈尔滨生活日久,了解愈深,很想对它进行一次酣畅淋漓的文学表达。
2019年,我开始了《烟火漫卷》的写作。
写完第二章,我随作协代表团访欧,虽然旅途中没有续写,但笔下的人物和故事,一路跟着我漂洋过海,始终在脑海沉浮升腾。
首站去的是曾到访过的挪威的卑尔根,令我吃惊的是,这座城市少有变化,几乎每个标志性建筑物,还是我记忆中的模样。
忆大山读后感
忆大山读后感(原创版3篇)目录(篇1)1.介绍《忆大山》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忆大山》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评价《忆大山》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4.总结自己的读后感正文(篇1)《忆大山》是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散文,发表于 2000 年。
这篇散文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回忆自己的家乡大山,描绘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和神秘感的自然世界,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大山中度过的童年时光,以及大山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山的自然风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同时,作者还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反映了大山人民的勤劳和朴实,展现了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忆大山》的思想价值在于,它通过对家乡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劳动的尊重。
这种情感和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文学方面,《忆大山》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手法,展现了贾平凹的文学才华。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大山的风貌,用真挚的情感表达出对家乡的眷恋,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大山人民的形象。
这些都充分展现了贾平凹的文学才华和创作风格。
读完《忆大山》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同时,也被作者的文学才华所折服。
这篇散文不仅让我领略了大山的美景,更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自然的神秘。
目录(篇2)1.介绍《忆大山》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忆大山》的主要内容和主题3.评价《忆大山》的文学价值和影响4.总结读后感及对作者的敬意正文(篇2)《忆大山》是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散文,收录于他的散文集《废都》中。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忆大山》主要讲述了作者对故乡大山的回忆和思考。
大山是贾平凹的故乡,那里有他童年的记忆,也有他成长的足迹。
在文章中,贾平凹通过回忆大山的山水、人物和风俗,展现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自然的热爱。
感人至深的吴玉章
感人至深的吴玉章
阿牛曲哈莫
【期刊名称】《四川统一战线》
【年(卷),期】2003(000)007
【摘要】吴玉章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是中共党史上一位影响深远的重要人物。
这位被毛泽东尊称为“一辈子做好事”的老人,在战场上的叱咤风云和赫赫功勋早为人们熟知,而在生活中的和蔼可亲、乐
于助人和谦虚、廉洁的感人事迹则更为人乐道。
【总页数】1页(P16-16)
【作者】阿牛曲哈莫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7
【相关文献】
1.吴玉章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吴玉章诞辰130周年 [J], 翟广顺
2.吴玉章:治疗性乙肝疫苗"开拓者"——吴玉章与佳辰创新团队的科研之路 [J], 杨旸
3.洒泪回忆自肺腑感人至深是友情——《忆大山》文本赏析 [J], 张宝
4.吴玉章同志对文字改革的卓越贡献——纪念吴玉章同志诞辰105周年 [J], 叶籁
士
5.入耳入心感人至深--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音乐探析 [J], 蒋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忆大山读后感
忆大山读后感摘要:一、前言二、对《忆大山》作品的简要介绍三、读后感分享1.作品中的情感描绘2.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感悟3.对社会背景和历史的思考四、对作品中艺术手法的评价五、总结与启示正文:【前言】《忆大山》是一部描绘我国农村生活、农民命运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们生活的艰辛与希望。
阅读这部作品,让我深感震撼,也对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对《忆大山》作品的简要介绍】《忆大山》以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大山一家三代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奋斗。
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山等人物在面对困苦生活时的顽强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读后感分享】1.作品中的情感描绘《忆大山》中的情感描绘丰富而真实。
大山与荷花、大山与翠儿等人物之间的感情真挚而深厚,这些情感在生活的苦难中磨砺,显得尤为珍贵。
作品中还描绘了亲情、友情等多种情感,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命运的复杂性。
2.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感悟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
他的性格既有朴实善良的一面,也有固执保守的一面。
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大山始终坚韧不拔,努力改变命运。
而他的命运也反映了我国农村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奋斗与挣扎。
3.对社会背景和历史的思考《忆大山》以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为背景,通过描绘大山一家的命运变迁,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巨大变革。
从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改革开放,作品展示了我国农村历史的沧桑巨变,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些历史事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对作品中艺术手法的评价】《忆大山》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大量生动、真实的细节描绘,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同时,作品还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此外,作品以北方农村为背景,融入了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使作品更具生活气息。
【总结与启示】阅读《忆大山》,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我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忆少年原文及赏析
忆少年原文及赏析忆少年原文及赏析忆少年,词牌名,又名“十二时”、“桃花曲”、“陇首山”。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忆少年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忆少年原文及赏析1《忆少年·别历下》晁补之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
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画园林溪绀碧,算重来尽成陈迹。
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赏析:此词为作者谪贬应天府,告别历下的抒怀之作。
上片写离别历下。
起笔叠用三个“无”字,写尽行踪飘零、宦途辗转,十分警绝!继写南山送故人隔,无限依恋。
下片写重归历下景况。
“罨画”句赞历下林泉景胜,写历城园林花溪似红碧彩绘之画境,写出词人对历下风景之美的深刻印象与眷恋。
“算重来”以下,设想今后,鬓影花色,预计主客变迁,不胜感慨!全词直抒胸臆,借景点染,开首造句新警,结尾巧用典故以曲致幽情,耐人寻味。
忆少年原文及赏析2原文:年时酒伴,年时去处,年时春色。
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
念过眼、光阴难再得。
想前欢、尽成陈迹。
登临恨无语,把阑干暗拍。
诗词赏析:此为怀人词,是作者清明节之前登临旧游之地时所作。
全词采用白描手法,以真挚深切的情感和浅近平实的语言,于字里行间传达出无限深情。
上片起首三句追忆往日的一次游宴。
“年时”即当年。
具体时间从下文得知,也是清明节日。
三句同用“年时”二字开头,雄浑刚劲,新颖别致。
以后两句却笔头一转,写眼前之景:此时快到清明时节,又是春光明媚的时候,地点也是从前登临的地方,旧地重游,景色如昔,可是往日的酒伴此时却远地作客,不能同一起游宴了。
抚今追昔,于是引起了对同游者的怀思。
过片则是通过这件事生发出来的感慨。
作者首先慨叹岁月如过眼云烟,大好时光,转眼就过去了。
“想前欢、尽成陈迹”紧承上句而来:任何人都曾有过欢乐赏心的事,但事过境迁,良辰不再,往日的欢快事,回头来看就已是陈旧的`痕迹。
语本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几句“登临恨无语”中的“登临”处所本是旧游之地,即上片第二句所说的“年时去处”:“无语”是由于“年时酒伴”已“天涯为客”,已没有互吐衷肠的人。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模拟试题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徐昌图①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释】①徐昌图:五代著名词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一、二两句直写别离,“恨”字直抒胸臆,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及羁旅之恨。
“长恨”道出“饮散”“西去”并非第一次,一个“长”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
B. 第三句写出词人频频回首之态,既写出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
C. 四、五两句融情于景,“淡云”“孤雁”“寒日”描绘出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写出浪迹飘零之苦。
“暮天红”为本词增添一抹亮色,蕴含作者对前景心怀希望之意。
D. 词人生活在唐宋之交的五代,这首词,可能就是徐昌图由闽入宋前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词人凄清的身世,也包容了唐末宋初社会离乱的影子。
(2)有人说这首词的下阕妙在“虚境实写,化虚为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明。
【答案】(1)C(2)同意。
别后的境况为作者的想象,本为虚境,但在下阕中,淮畔夜泊,酒消人醒之后,残灯明灭,孤枕难眠,五更风起,暗浪拍船,这些虚幻的羁旅情形被作者描绘得真切感人。
下阕写词人途中的孤寂心情,融情于景,以景写情,不言愁而愁自现,确是“虚境实写,化虚为实”的妙笔。
【解析】【分析】(1)C项,“‘暮天红’为本词增添一抹亮色,蕴含作者对前景心怀希望之意”表述错误,“暮天红”虽是美景,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充满了伤感。
故选C。
(2)本题中,下阕以设问“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领起,设想一路行船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境,饱含孤独愁苦之感,此为虚写。
而“潮平淮月朦胧”、“轻浪五更风”等情景又如此的真切感人,诗人把这种孤寂之情融于景中,“虚境实写,化虚为实”。
山东省临沂市青云镇中心中学初中语文 美文欣赏005期 今年花胜去年红素材
今年花胜去年红“你奶奶不在了!”晚自习放学后,爸爸打电话哽咽的说。
刹那间我傻在那里,泪水如泉涌。
在同学们的劝说下,我匆匆地向老师请了假,连夜赶回老家。
那一夜,我失眠了,奶奶微胖的身影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
待我想扑到奶奶怀里时,奶奶却又躲得无影无踪了。
小时候,父母都外出打工去了,一年到头才能见一次面。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一直担当着多重角色——奶奶、妈妈、爸爸,还有我的玩伴!她教会我很多做人的道理。
少不懂事的我,常常缠着奶奶,一遍又一遍的问:“奶奶,我的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他们又在哪里呀?”奶奶一边抚摸着我的头,一边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乖孩子,你的爸爸、妈妈在很远的地方挣钱呢,他们虽然不在家里,可是给你的爱一点也不少。
咱们吃的、用的、人情事事,都靠他们!你一定要记住,他们都是爱你的!”每每听到奶奶的这些话,我都是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可是过不了几天,又总是问,奶奶就又得这么安慰我一回。
奶奶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樱桃树,春天来了,樱桃花盛开了,满树粉红粉红的,淡雅的花香引来成群的蜜蜂、蝴蝶。
真可谓蜂飞蝶舞,热闹非凡。
馋嘴的我一天到晚的站在树下,看着树上的美景,盼望早日结果、成熟,好打打肚子里的馋虫。
奶奶看见我痴迷的样子,总是打趣、逗笑:“乖乖,等着吧,用不上两个月,樱桃熟了,让你吃个够!”果然,在我的天天盼望中,樱桃熟了,我更是天天馋的废寝忘食。
可是,哥哥、姐姐都会爬树,我最小,不会爬树,便只有在树下等着吃二水(家乡方言,就是别人剩的)的份了。
看着哥哥、姐姐们拉馋的样子,我眼巴巴的等呀等,往往是等到哥哥、姐姐们吃够了,我才能分享一点点。
有时等不及,我便急得哇哇大哭。
可是,哥哥、姐姐像是故意馋我似的,我越是急得哭,就越是不给我。
忙碌的奶奶,只要一听见我的哭声,不管正在干什么,总是忙放下手里的活儿,摘樱桃给我吃。
有时,奶奶就像会变戏法似的从屋里端出一碗樱桃,以满足我的食欲。
吃着酸甜可口的樱桃,我常常破涕为笑,幼稚的我,总是顾不上让奶奶吃一点,只管自己天天大快朵颐,一顿饕饕猛餐,奶奶总是在一边微笑着看着我,自己一颗都不吃。
2020届邵阳市隆回一中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0届邵阳市隆回一中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的隐喻傳菲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
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
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堰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晕——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
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
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
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
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別。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
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9审美与文学洒泪回忆自肺腑 感人至深是友情——《忆大山》文本赏析文/张 宝摘 要:靖节先生陶渊明有诗云:“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然而洒泪回忆自肺腑,感人至深是友情,《忆大山》让我们看到了两个高尚的人和而不同,相互成就。
他们从相识到相知的殷殷情义和至美情怀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和友谊观,培养崇高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操都具有深远的教益和启示。
关键词:《忆大山》;叙事散文;结构;细节;语言;情感;两个孩子,想保全他们的性命,但又不肯让她的仇人杀害她的孩子,最终还是亲手把他们给杀了。
她在杀死自己孩子之前的独白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她内心中的煎熬:啊,我的孩儿,我真是白养了你们,白受苦,白费力,白受了生产时的剧痛。
我先前——哎呀!——对你们怀着很大的希望,希望你们养老,亲手装硷我的尸首,这都是我们凡人所羡慕的事情;……这一定不行,我得打消我的计划。
——我到底是怎么了?难道我想饶了我的仇人,反遭他们的嘲笑吗?我得勇敢一些![1]117诗人通过描写美狄亚的心理矛盾冲突,将她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而这部作品打动人们的就不仅是悲剧情节的安排了,而是美狄亚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其特有的性格魅力了。
从对古希腊三位悲剧诗人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最初单一性格的普罗米修斯,到有着丰富感情和多重性格的美狄亚,人物性格的描写在诗人们那里越来越得到重视,性格因素在悲剧作品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也许仅仅用“命运悲剧”来为古希腊悲剧定性是不够准确的,我们应该承认古希腊悲剧强调命运,但古希腊的悲剧诗人们同样也十分注重对悲剧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突出性格因素在推动悲剧故事方面的作用,二者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参考文献:[1]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3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汉密尔顿.希腊精神[M].葛海滨,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211.[4]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33.作者简介:李玲玲,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编审。
《忆大山》是二十年前发表于河北文联《当代人》(1998年第7期)杂志上的文章,这是习总书记怀念已故挚友贾大山的一篇叙事散文。
这篇散文朴实简短,前尘往事历历如昨,深情厚谊充沛其间,后来被收录于《知之深爱之切》一书,《光明日报》和许多刊物媒体数次转载学习,在党内外和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下面我们将从结构安排、细节处理、语言运用、情感把握和教育意义五个方面对《忆大山》一文进行文本赏析。
一、结构安排以著文的方式悼念逝者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这样的文本虽然内容有定,但对结构和形式却有极高的要求。
一般来说,散文讲究“形散神不散”,所以倒叙、插叙、分叙等别样的叙述方式均可在服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信手拈来加以运用。
但悼文却不行,即使那些并非应用型的散文,规范的行文安排也是必须,因为悼念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求写作者在这里把握好规范和整齐的美学意识——决不能弄巧成拙或者旁逸斜出。
《忆大山》一文条理清晰而庄重,第一段总括大山去世之后,其亲朋好友、文坛相识乃至社会各界不同阶层人士都无比怀念他。
从第二段开始,作者沿着时间主线叙述了二人从相识到相知的六个节点:(一)初识大山,一见如故;(二)编辑:刘贵增100美学2019/05交往频繁,长谈竟夜;(三)成为知己,同舟共济;(四)纵然分别,关心依旧;(五)老友患病,洒泪看望;(六)大山辞世,沉痛悼念。
文章末段首尾呼应综概全文,对于贾大山同志予以极高评价: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愫,清正廉洁、勤政敬业的作风,襟怀坦荡、真挚善良的品格,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精神,都将与他不朽的作品一样,长留人间。
整体看来,全文的结构安排针脚细密,在节节推进的基础上显得刚健整齐。
二、细节处理细节是文艺作品重要的组成单位,但对主题思想的表达起着关键作用。
好的细节描写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真实生动的笔触令人由衷信服。
作为掌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最高领导人,胸怀天下纵观全局却并非“大行不顾细谨”。
于细微处见精神,于无声处听惊雷,《忆大山》一文的几处细节描写让人感慨系之,请看:为了不影响机关门卫的休息,我们常常叠罗汉似的,一人先蹲下,另一人站上肩头,悄悄地从大铁门上翻过。
谈天说地由古及今,畅快的交谈在飞逝的光阴中常至深夜。
为了不打扰别人悄无声息地翻过机关大院,二人就上演了“叠罗汉”的好戏。
作家李春雷曾将此细节扩充描绘:“近平蹲下身去,示意大山上去。
大山不知所措,却又别无选择,只得手把栏杆,小心翼翼地踩上肩膀。
近平缓缓地站起来,像是一台坚实的起重机,托起了大山。
大山练过功夫,身手矫健,双手一撑,噌地一下,便翻越而过……两人相视一笑,隔门道别。
”事实上,这“叠罗汉”绝不仅仅是二人在现实中翻越大门的默契互动与合作,也是他们互为人梯、互相帮助、彼此成就的隐喻和象征。
再请看:见到他时,眼中的大山早已不是昔日大山的模样,只见他面色憔悴,形体枯槁,蜷缩在病床上不停地咳嗽,只有那两只深深凹陷进去的眼球,还依然闪耀着流动的亮光。
这时的大山,身体的能量几近耗尽,他的面色更加憔悴,形体愈显瘦小,声音嘶哑,眼光浑浊,话语已经不很连贯,说几句就要歇一歇。
作者两次探望重病中的贾大山,上面的两句话就是他当时细心观察病中挚友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对照着读起来令人泪目。
作者看到:大山的面色由“憔悴”而“更加憔悴”,形体由“枯槁”到“愈显瘦小”,因为“不停地咳嗽”以至于“声音嘶哑”,本“还依然闪耀着流动亮光”的眼睛也终于变得“浑浊”。
到最后,大山的“话语已经不很连贯,说几句就要歇一歇”。
若不是情深义重,怎会对千里之外的友人几度探望?若不是担心之切,怎能对一个病中之人观察得如此细致?若不是沉痛思念,怎可将如此令人伤感的文字述诸笔端?这两句话与其说是作者对大山病容的细节描写,莫不如说就是作者自己痛惜友人、悲怆无奈的心理写实。
三、语言运用莎士比亚曾说:“质朴却比巧妙的言词更能打动我的心。
”《忆大山》一文的语言非常朴实,朴实到没有一个生僻词,没有一个长难句,甚至没有一个来自他处的引用,全是无经营雕琢的感受心声,全是发自内心的重情重义。
作者以不弄巧不逞才、不过誉不瑟缩的可贵文风在娓娓道来之间为我们讲述了他和贾大山的交往故事。
文章很讲究形式的庄重,句式选择无论长短都非常整齐。
比如作者用连续的四个整齐的由形容词加名词所组成的定中结构将大山小说的特点高度概括为“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再比如久别重逢之后,作者用对仗非常工整的两个小句形容大山的精神面貌——“依然那样豁达乐观、诙谐幽默,依然那样身板硬朗、精神矍铄”,“依然”是个情态副词,指一如往常、一如从前;“那样”是个指示代词,在这里指示程度,“依然”与“那样”两厢叠加,就展示出了后面四字格修饰语的情态和程度,极为熨帖和适当。
鲁迅先生曾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忆大山》一文高超的白描手法尤其值得称道。
作者头回与大山见面便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之后大山起身相送,作者“劝他留步”,但大山“边说边往外送”,“像没听见似的”,“竟一直把我送到机关门口”。
作者与大山临别之前“进行了最后一次长谈”,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临分手时,俩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依依别情,难以言状”。
这些朴素简练的文字,仿佛为我们描摹了单用线条勾描却不施以颜色的“白描相送图”,虽不求细致不事雕饰不加烘托,但却令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感同身受。
到最后,当作者明白大山沉疴难去将不久于人世,便提议再一起照张合影,谁承想“这张照片,成了我和大山,也是大山和别人最后的一张合影”。
这句话寥寥十几字,但勾画出了不胜悲伤的作者对大山深深的思念和缅怀,令人唏嘘不已。
四、情感把握在散文写作中,悼念文的情感很难把握,浅则隔靴搔痒有轻薄之嫌,深则过犹不及有溢美之虞,如何让笔墨富于思念的真情而又哀而不伤是每个写作者都要面对的困境。
无疑,对逝者的缅怀是写作的出发点。
但正如“诗是逃避感情而不是放纵感情一样”,悼念文也是如此。
《忆大山》一文对情感101审美与文学抒发的把握为我们作了非常好的示范,请看:他看到我进来,立即挣扎着从床上坐起,紧紧握住我的双手,激动的泪水早已夺眶而出。
我不忍心让他在病疼之中再过于激动,为了他能得以适度的平静和休息,我只好起身与他挥泪告别。
重病中的大山心中愁结万端,当老友跨过千山万水前来探望,那份激动和欣慰自然无以言表。
作者虽不明言这种感情,但几个状语的修饰已道出了一切:“从床上坐起”本是常人的普通动作,但此时的大山想完成这个动作却得“挣扎着”,但即使挣扎也要“立即挣扎”起来;病痛的折磨已耗尽所有气力和精神,但握手的力量绝不能没有,当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时候,两颗心也“紧紧”贴在一起;还要说什么呢?真的无需再多语言,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早已”二字的使用看似无意,但“欲语泪先流”的场景着实让人动容。
久别重逢,作者可能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大山对于作者的到来已经太过“激动”,考虑周全体贴入微的作者因为“不忍心让他在病疼之中再过于激动”,只好起身洒泪而别。
一股悲怆的情绪油然而生,我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大山的手,泪水溢满了眼眶。
这时的大山,却显得非常平静,倒是先安慰起我来。
也许是冥冥中的注定,1997年2月9日,作者在大山去世十一天之前的大年初三再次前来探望。
当看到大山令人难过的病容时,作者“心中已有一种预感——恐怕大山的驾鹤西去为期不远了。
”聚散皆是缘,死生亦大矣!作者感到“一股悲怆的情绪油然而生”,这悲怆里有不舍——对挚友将去的不舍;这悲怆里有无奈——对人世无常的无奈;这悲怆里有遗憾——对天不假年的遗憾。
情为先导行随其后,“我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大山的手,泪水溢满了眼眶”。
离合从来总关情,生老病死不由人。
当作者难过得说不出“安慰”的话的时候,明了如镜的大山却反倒“先安慰起我来”。
二人的简单互动是写实的刻画,这写实的刻画标明了二人情感的克制,但愈是这种令人酸楚的克制,愈是有动人心魄的张力。
极富感染的书写把两人巨大的心理波澜一笔带过,但愈是这种笔墨无多的轻描淡写,愈是引发读者无限的代入与联想。
五、教育意义《忆大山》一文尤为让人称道的,是其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贾大山的高贵人品及其奉献精神;二是作者与贾大山的真挚友谊和人间真情。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以此观之,贾大山是不朽的。
从立德来看:他具有“襟怀坦荡、真挚善良的品格,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精神”,认识他的人都称赞其光明磊落的作为,敢爱敢恨的性格,淡泊名利的胸襟;从立功来看:他“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做工作时冲在第一线,“下基层、访群众、查问题、定制度”,可谓是一丝不苟、实干担当;一心为公,两袖清风,“保护、维修、发掘、抢救”了正定的古文物,兴建了“常山影剧院、新华书店、电影院等文化设施”,修复了“隆兴寺大悲阁、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钟楼、临济寺澄灵塔、广惠寺华塔、县文庙大成殿”等一众古迹;从立言来看:大山是极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基于乡土扎根人民,以政治视角描写基层干部和普通农民,从现实主义出发惩恶扬善针砭时弊,他是为广大社会底层群众发声的喉舌,是为政者“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他“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