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家长普遍焦虑压力投射孩子身上

合集下载

家长教育焦虑与小学生学业情绪的关系:父母教育卷入的中介作用

家长教育焦虑与小学生学业情绪的关系:父母教育卷入的中介作用

的 教 育 时 间 和 精 力 的 投 入。后 疫 情 时 代, 居 家 网 络 课 程 的 普 及, 家 长 不 可 避 免 地 投 入 了 更 多 金 钱 和 精 力,以 便 对 孩 子 的 学 习 进 行 监 管 与 辅 导。这 导 致 许 多 家 长 在 工 作、生 活 及 对 孩 子 学 习 担 忧 的 多 重 压 力 之 下,往 往 感 到 焦 虑,因 此 家 长 教 育 焦 虑 已 成 为 中 国 转 型 时 期 无 法 回 避 的 社 会 问 题。根 据 生 态 系 统 理 论,家 庭 是 孩 子 成 长 的 微 系 统,孩 子 发 展 是 个 体 与 微 系 统 交 互 作 用 的 结 果 [1], 家 长 在 教 育 子 女 过 程 中 体 验 到 的 忧 虑 和 烦 恼,会 对 孩 子 学 业 造成何种影响呢?
父母教育卷入是父母对子女教育投入和参与 管 理 的 程 度, 其 目 的 在 于 帮 助 子 女 获 得 学 习 的 成 功。 科 恩(Cone)、 德 洛 伊(Delawyer) 和 沃 尔 夫 (Wolfe)[13] 认 为, 父 母 教 育 卷 入 具 有 广 泛 的 内 涵, 除 参 加 学 校 活 动 意 愿 外, 还 应 包 括 父 母 在 家 庭 中 扮演的角色及其情绪。在 Bronfenbrenner 的生态系 统 理 论 中,家 庭 是 与 青 少 年 关 系 最 为 密 切 的 微 观 系 统, 父 母 在 家 庭 中 扮 演 什 么 样 的 核 心 角 色 及 其 态 度、行 为 等 对 孩 子 的 积 极 发 展 有 重 大 的 影 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 2021 年第 20 期 总第 475 期 实 践
11
联 系。但 尚 未 有 研 究 探 查 父 母 教 育 卷 入 对 孩 子 学 业 情 绪 的 影 响, 本 研 究 将 父 母 教 育 卷 入 作 为 中 介 变 量,考 察 父 母 教 育 卷 入 在“家 长 教 育 焦 虑 → 父 母 教 育 卷 入 → 学 生 学 业 情 绪”这 一 路 径 中 的 中 介 作 用, 提 出 假 设 H2:父 母 教 育 卷 入 在 家 长 教 育 焦 虑 和 小 学 生 学 业 情 绪 的 关 系 中 起 中 介 作 用。总第 475 期 实 践

从社会阶层的角度透视中产阶层家长的教育焦虑

从社会阶层的角度透视中产阶层家长的教育焦虑

域中的体现。

这同时意味着,家长的教育焦虑会在代际间得到传承,影响孩子终身发展。

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成为应对教育焦虑的首要问题。

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之 上。

沟通虽然不一定造就爱,但任何的爱都必须经过沟通的考验。

缺乏沟通,任何的爱都变得可 疑。

诸如“鸡娃”“虎妈”现象,都是父母按照自己的价值预设,期待孩子主动符合自己的预期,毫无沟通可言。

与之相应,期望过高、照顾过度等都是缺乏沟通的爱,无法塑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教育焦虑是父母爱孩子的表现。

只要爱是真实的,沟通就不会停止。

但需要注意的是, 亲子关系并不是对等的人际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育儿先育己,要想培育出孩子健康的 人格,家长就需要健全自己的人格,与孩子共同成长。

如若不能做到,就会将成长的任务转 嫁到孩子身上,陷入比较或盲从,造成亲子关系的失调甚至是敌对,不仅无益于缓解家长的 教育焦虑,而且会增加孩子的焦虑情绪。

从社会阶层的角度透视中产阶层家长的教育焦虑蒋广宇(北京开放大学城市管理学院讲师)曾几何时,教育焦虑问题己经从教育界内部的讨论议题转而成为整个社会讨论的热点话 题。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懂教育,但很多人都具有“家长”的身份。

作为家长,自然是有诸多 辛苦、委屈与无奈要倾诉。

在笔者看来,其实教育焦虑的问题实际上主要集中在中产阶层内 部。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家长的教育焦虑问题就是中产阶层自身的焦虑问题在教育问题上 的投射。

一、教育焦虑是中产阶层家庭的普遍焦虑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安尼特•拉鲁(Annette Lareau)曾经描述其在1993-2003年的十年时 间中,深入追踪了美国12个来自不同家庭儿童的成长过程。

他发现中产阶层家庭和工人阶层 家庭在教养方式上有着显著区别。

工人阶层家庭的家长更愿意在子女的教育过程中遵循一种 被拉鲁称为“自然成长”(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的策略。

在这种教育策略影响下,工人阶层家庭的家长并不过多投入干预子女的教育过程,而是把学校生活和课外活动的选择 权交给子女。

缓解新生代父母育儿焦虑,自然养育专家来支招

缓解新生代父母育儿焦虑,自然养育专家来支招

缓解新生代父母育儿焦虑,自然养育专家来支招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物质上的丰富,但随着快节奏生活趋势愈演愈烈,疲于生计的人们普遍出现幸福感缺失的现象。

其中,迎来新生命的父母们焦虑问题尤其突出。

近些年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催生出越来越多的“焦虑紧张型”父母,婴幼儿养育逐渐开上快车道,甚至出现了以攀比心态养育孩子的现象。

梦之城娱乐新生代父母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也因此对孩子抱持着高期望值,变为大量的育儿压力。

据相关报告显示,68%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较焦虑”、“非常焦虑”,90后家长已开始为孩子教育“未雨绸缪”,80后“二胎”焦虑处于较高水平。

与此相关的另外一个社会现实是,许多新生儿的父母只意识到了面临的育儿压力,却往往忽略了焦虑也在影响着婴幼儿的成长。

从成长幸福指数来看,虽然父母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在孩子身上,但他们的成长幸福指数却呈下降趋势,即便是刚刚降临世界的孩子,也在承受着各种“成长的压力”。

在地球的另一端,根据2013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显示,荷兰是富裕国家儿童幸福指数排名第一的国家,儿童享有安全、幸福的童年生活。

而在此报告中,英国排行为16,美国排行26。

可以说,现代生活与幸福感缺失的矛盾,已经摆在越来越多家庭面前,成为必须应对的当务之急。

这其中,具有较高幸福感的荷兰奉行的“自然养育”育儿法,或许能为焦虑的中国父母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对抗焦虑,个性化养育的自然法则抵抗焦虑的育儿之道,还需业内专家的专业指导。

近日在重庆举行的2019婴幼儿营养与养育研讨会,便邀请到了国内外400余名婴幼儿营养与养育专业人士齐聚一堂,聚焦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营养与养育问题,探讨和分享研究成果。

同时,在核心专家的主持下召开的“中国婴幼儿自然养育专家论坛”中,由皇家菲仕兰营养学苑携手儿保专家共同呼吁的“一起自然成长,营养与养育并重”,缓解家庭焦虑与重塑个性化养育的价值体系,获得各界与会代表的一致首肯。

自然养育专家组李教授表示,影响儿童发育的因素,一个是遗传,一个是环境,环境又包括营养、睡眠、运动三大问题。

父母压力对子女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

父母压力对子女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

父母压力对子女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父母压力对子女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引言在现代社会中,父母面临着种种压力,包括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家庭责任等等。

这些压力不仅会对父母自身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对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影响。

因此,研究父母压力对子女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对于理解家庭环境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父母压力对子女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1. 父母情绪传递父母的情绪状态会通过情绪传递的方式影响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

当父母处于压力状态时,他们的情绪可能变得消极、焦虑或沮丧,这种情绪会被子女察觉并影响到他们的情绪状态。

研究发现,父母的负面情绪与子女的负面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父母的压力可能会使子女感到不安、焦虑或情绪不稳定,从而影响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

2. 父母情绪调节能力父母的情绪调节能力也会对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影响。

当父母面临压力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情绪调节困难的情况,如情绪爆发、消极应对等。

这种情况下,父母无法有效地帮助子女调节情绪,反而可能加剧子女的负面情绪。

因此,父母的情绪调节能力对于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二、父母压力对子女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机制1. 家庭氛围父母的压力可能会改变家庭的氛围,使其变得紧张、冲突或不稳定。

这种家庭氛围会对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家庭冲突和紧张氛围与子女的情绪困扰和情绪调节困难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父母的压力可能会导致家庭氛围的不稳定,从而影响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

2. 父母行为模式父母的压力可能会引发不良的行为模式,如情绪爆发、冷漠等。

这种行为模式会对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父母的消极行为与子女的情绪困扰和情绪调节困难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父母的压力可能会使他们无法有效地应对子女的情绪需求,从而影响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

三、如何减轻父母压力对子女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1. 父母自我管理父母应该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压力,采取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为什么要学习家庭教育

为什么要学习家庭教育

为什么要学习家庭教育为什么要学习家庭教育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

下面和一起来看为什么要学习家庭教育,希望有所帮助!这个问题,我想从一个详细的例子来说起。

我的一个侄儿,他是82年出生的,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成家。

孩子现在刚过了一周岁生日,马上要被奶奶带回山西老家去。

原因是他们的房子很小,几个人长期挤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心理压力都比拟大;另外,小孩子的爷爷一个人在老家,生活上长期没人照顾,也是个问题。

作为80后的小俩口,已认识到把孩子全托给老人,长时间见不到孩子是件不可取的事,但囿于现实,又不得不妥协一下。

一家人最后商定的方案是,奶奶把孩子带回老家,每隔一个月来北京住一个月,这样交替着两头跑,虽然奶奶辛苦些,但可保证孩子有一半的时间能天天见到父母亲。

总的来看,这应该说是个比拟“两全齐美”的方法。

这个例子是比拟有代表性的。

我近几年在生活和工作中接触了很多家长,总的来说,我觉得目前家长们面临的困惑或问题比拟集中地表现在几个方面,如何解决和孩子的别离问题,应该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困惑。

在这一点上,应该说80后比70后的感受更强烈。

我想,这个变化是个好现象。

更年轻的父母们越来越意识到和孩子相处的重要性,不再简单地把“生”与“养”分开来。

这一点,我认为80后整体来说比70后上了一个台阶。

这可能缘于家长们学习的意识越来越强,从做家长的素质及水平上来说,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前几天看媒体报道关于各地“用工荒”的问题,往年是农民工进城找不到工作,现在是城市企业招不到工人。

媒体分析了几条原因,其中一条是,80后一代陆续成为了父母,他们看到了农村留守儿童大面积出现的问题,不愿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他们已比拟清楚地意识到,现在外出多赚一点钱,但因此失去了陪伴孩子的时机,耽误了孩子的教育,是件不合算的事。

家长给孩子太大学习压力或易给孩子埋下强迫症隐患

家长给孩子太大学习压力或易给孩子埋下强迫症隐患

家长给孩子太大学习压力或易给孩子埋下强迫症隐患写字不工整就反复让小孩擦掉重写家长这种刻板的要求或许会给小孩埋下强迫症隐患暑假已终止,学生们都纷纷回到了校园。

杭州市七医院心理(精神)障碍早期干预科唐文新主任反复拜托记者,一定要提醒各位家长,千万别给小孩太大的学习压力,因为他已遇到好几位患强迫症的学生,差不多上由紧张的学习所诱发的。

下面这两位学生,确实是典型代表。

备战高考时他和她都患上了强迫症18岁的高二男孩小李,曾经的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阳光、爽朗,专门爱听音乐,只是从上学期开始,他开始厌恶音乐,缘故是他的脑子里莫名重复着一个音乐旋律,不管是上课依旧休息,他醒着的90%时刻都在循环播放。

因此,在音乐旋律的干扰下,他没方法上课,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怎么说出了什么问题?难道是往常音乐听得多而“中毒”了?小李把自己的困扰告诉了爸爸妈妈,着急的父母就带着他找到了唐主任。

“从这小孩的表现上来看属于强迫性回想,他需要同意抗强迫治疗。

”唐主任听完这一家人的描述后,专门快就作出了判定,然后提醒这对父母,“小孩立即备战高考,学习压力确信不小,作为父母最好不要再给小孩额外施加压力,不然专门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而就在小李来就诊前,唐主任还接诊了一位得强迫症的女大学生。

她也是在备战高考的时候起的病。

当时,这位女生先是觉得压力专门大,慢慢显现失眠、焦虑等症状,最后演变为极其怕脏的怪癖。

据女生自己说,小时候她家里住的是专门破的老房子,常有老鼠在家四处乱窜,偷吃食物、咬破衣物的情形时有发生,最可怕的是,妈妈说她依旧婴儿时曾被老鼠咬过,因此她那个怕脏的怪癖,就跟老鼠紧密相关。

起初,她只是觉得家里的东西被老鼠爬过专门脏,接着认为家人接触过被老鼠爬过的东西也专门脏,因此,她不愿回家,更不愿吃妈妈做的东西。

而直截了当导致她连学校都呆不下去的缘故是,妈妈帮她把家里的衣服寄到了学校,她认为同学接触了这些东西后也被污染了,为此跟同学关系也处得专门不行。

教育社会学期末考核-家长教育焦虑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期末考核-家长教育焦虑的影响

家长教育焦虑的影响摘要:最近,一个话题在网上引起热议,那就是“家长的教育焦虑”。

从高考到大学再到就业,家长们都在不断地为孩子的未来发展而焦虑。

教育焦虑源于教育资源不均衡,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和自身能力、水平之间的不匹配,是一种社会心态。

但是,过度的教育焦虑,也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影响。

父母们需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

父母应该努力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和陪伴者。

关键词:教育焦虑,学业压力,自我认知,自由度,陪伴。

一、教育焦虑源于社会心态家长教育焦虑源于社会心态,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焦虑,这种心态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认知。

过去,中国家长往往认为“有学上”就是人生幸福的前提,认为孩子必须上一所好学校才有出息。

可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当城市和农村、优质和普通、重点和非重点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时,家长们开始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家长们纷纷加入到“鸡娃”行列中,希望通过“拼娃”来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教育平台。

但是,这种社会心态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因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的。

父母应该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以自己的期望作为衡量标准。

如果父母能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会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很高。

那么父母就会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规律,也不会对教育过度焦虑。

二、父母的教育焦虑导致子女学业压力家长们对子女的学业表现的焦虑,是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会被其他孩子超越,害怕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失败。

其实,父母对子女学业的焦虑,有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在教育上没有经验,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就像一些父母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和孩子沟通,在交流中总是采用命令式的方式去交流。

有些父母会把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让他们去完成。

然而,他们没有考虑到自己对子女的爱,并不能保证他们以后能获得成功。

父母们对子女学业的焦虑,会让他们不断地督促子女努力学习,却忽略了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孩子不急父母急”,父母的焦虑转嫁,只会带给孩子更大的阻力

“孩子不急父母急”,父母的焦虑转嫁,只会带给孩子更大的阻力

“孩子不急父母急”,父母的焦虑转嫁,只会带给孩子更大的阻力焦虑转嫁,在许多家庭中很常见。

今天主要说说亲子教育中的焦虑转嫁。

父母的焦虑转嫁的表现一、父母比孩子对学习更着急,更操心这种现象在中国家庭里非常普遍:孩子放学回家后想玩一会儿,父母催着孩子立即做作业;孩子要考试了,还在看电视,父母心中又急又气;孩子成绩退步了,父母比孩子还要在乎,甚至愤怒、伤心、难过……这种“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现象,折射出父母强烈的教育焦虑,同时也让孩子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

二、父母的劲全往孩子身上使一些父母自己的成长停滞,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焦虑转到孩子身上。

他们没有自我提升的意识,就会把劲使在孩子身上。

在他们眼中,孩子的成绩与成功,就是家长的成就。

他们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不让孩子有片刻空闲,每天不停地盯着孩子学习,周末让孩子奔赴在各种补习与培训班中,希望孩子能够抓住一切时间和机会来增强他们的竞争力。

如果他们看到孩子在玩,就会脑补出这样的画面:孩子又被其他竞争者赶上和超越了,甚至被淘汰了。

这让他们心生恐惧,无法容忍。

一些家长因此而打骂孩子,因为在潜意识里,他们的梦想被孩子“摧毁”了。

家长的焦虑是孩子最大的压力源很多家长的焦虑常常会转嫁给孩子。

他们焦虑转嫁的原因是,把自己的期望与梦想强加于孩子身上。

这些家长无法实现自己的期望,人生不是很如意,就希望孩子今后能活成他们所期望的那样,于是就着急着为孩子设计人生。

这种期望,其实不是孩子的需求,而是家长自己的心理需求。

比如,家长小时候学习不好,没能上大学,就希望孩子学习好,考上大学。

当孩子学习表现不好时,家长就焦虑了。

这本身就是一种双标:家长自己做不到的事,却要求孩子做到。

这同时也是一种投射:家长把自己的需求与梦想转移到孩子身上,当成了孩子的需求与梦想。

这样一来,孩子便背上了双重压力,如果加上学校里的压力,就变成了多重压力,比如有些功利的老师也会把学习成绩变成孩子的一种压力。

在这众多压力中,家长的焦虑是孩子最大的压力源。

全国首份!《中国儿童健康成长白皮书》:40%中学生存在抑郁风险,家长焦虑水平偏高

全国首份!《中国儿童健康成长白皮书》:40%中学生存在抑郁风险,家长焦虑水平偏高

全国首份!《中国儿童健康成长白皮书》:40%中学生存在抑郁风险,家长焦虑水平偏高你好,我是心理界乖巧的喜猫。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从2022年开始,将每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所在周,定为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

而在第一个家庭教育宣传周期间,互联网调研平台艾瑞咨询也发布了《中国儿童健康成长白皮书(2022)》。

据悉:这是全国首份儿童健康成长白皮书。

值得心理人注意的是,《白皮书》指出: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儿童健康成长的3个最大阻碍之一。

其他两个分别是视力问题和脊柱问题。

今天,喜猫就结合《白皮书》的内容,谈谈中国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

当前,中国约有2.5亿儿童群体,包括幼儿园、小学及中学阶段的在校生。

这个基数庞大的儿童群体的健康成长,不仅关乎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也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就提出:我国将加大儿童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投入力度,并将儿童健康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优先保障儿童健康。

本次的《白皮书》通过对中国儿童家长群体展开定量研究,围绕中国儿童的家庭画像、学习生活现状与特征、家长的健康关注痛点等问题进行深度解析。

01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成因与后果儿童时期是心理问题、情绪问题及行为问题发生的高危时期,大约3/4的心理障碍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全国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症状的总体比例超过24%,且随着年级升高而上升。

《白皮书》的调查显示:小学阶段儿童抑郁检出率约10%,其中有1.9-3.3%有重度抑郁风险;初中阶段儿童抑郁检出率约30%,其中7.6-8.6%有重度抑郁风险;高中阶段儿童抑郁检出率约40%,其中10.9-12.5%有重度抑郁风险。

从《白皮书》中也可以看到,处于12-18岁的中学阶段的儿童出现情绪不稳定、自闭/抑郁倾向等心理问题的比例也是最高的,达到17.3%。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2021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2021

标题:解读我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2021概述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家长教育焦虑问题备受关注。

2021年的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报告进行全面评估,并就家长教育焦虑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调查结果分析1. 教育焦虑的定义和特点(重点观点1)教育焦虑指的是家长由于对子女教育的担忧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其特点包括焦虑感强烈、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2. 我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结果概述(重点观点2)调查显示,我国家长的教育焦虑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小学生家长的焦虑程度最高,其次是初中、高中生家长。

3. 教育焦虑的成因分析(重点观点3)家长教育焦虑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社会环境的变化、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教育压力过大等。

孩子的成长阶段也会影响家长的焦虑程度。

二、家长教育焦虑的影响1. 家长教育焦虑对子女的影响(重点观点4)在家长教育焦虑下,家长往往会对子女的学业成绩过分关注,导致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紧张,甚至出现家庭矛盾。

另外,过高的教育压力也会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

2. 家长教育焦虑对家庭的影响(重点观点5)家长的教育焦虑还会对整个家庭带来负面影响,增加家庭矛盾与压力,甚至影响夫妻之间的关系。

三、缓解家长教育焦虑的途径与建议1. 社会层面的解决途径(重点观点6)社会应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分配,减轻学校教育压力,提高教育公平,以缓解家长教育焦虑。

2. 家庭层面的解决途径(重点观点7)家长需理性看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均衡关注学业成绩与身心健康,倡导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结语我国家长教育焦虑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家长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理性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学校需要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社会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国家长教育焦虑问题一定会得到缓解,为孩子们创造更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一切为了孩子是最大的谎言

一切为了孩子是最大的谎言

• 有人会说,我们这还不都是为了孩子好?错!不是孩子要赢,而 是家长怕输——孩子长大要是不如自己,则是自己一生所有失败 的集合吧?
• 如果这种压力继续升级,那么被当作工具的孩子们会以他们的生 命抗争。最后孩子们的自杀率会高到让整个社会恐惧,那时
-
• 一切为了孩子!这句很流行的口号,看上去好像是,这是我们 教育的实质。不过,一位在教育部门的朋友说,学校教育体系的 实质是升学率 。
• 这个的压力先传递到校长那里,而后传递到各级组长那里,而后 传递到班主任和各科老师那里,最后传递到学生那里。
• 更要命的是,你要政绩,我也要政绩,而升学率的蛋糕是固定的, 于是压力不断升级,而最后承受这些压力的,还是孩子。
• 中国中产阶级的焦虑来源于每个人都觉得——我只是暂时处于这 个阶层。向往更高层,害怕跌回去。于是这种焦虑投射在孩子身 上,就是“你不能不如我”。
• 父母们期待孩子“一代比一代好”,养孩子追求“质量”和“体 面”,动辄旅游住五星级酒店,童装玩具必须进口,完全是掉入 了“体面”养孩子和“高质量”养孩子的陷阱。

【国际教育】中国式家庭= 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国际教育】中国式家庭=  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中国式家庭= 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最近,有一位朋友问我,中国家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无法回答,因为这个命题实在太大,但在之前我看过一篇文章,或许通过这篇文章能帮助我的这位朋友了解一二。

这里也将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大家看完之后,内心应该也会有一些感触。

事实上,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夫妻矛盾问题。

男人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

这些掩盖会填满夫妻之间的嫌隙。

看上去,男人变成工作狂,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

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更喜欢用孩子说事儿,因为用孩子说事儿,更冠冕堂皇——孩子是更脆弱的,你忽视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视孩子。

沦陷在父教缺失的时代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孩子就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

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爸爸。

对妈妈和孩子来说爸爸缺席了,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

针对北京3~6岁幼儿的父亲的调查发现: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

对天津市1054人的调查显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

2008年,中日韩美四国的研究者发现:即使是正常家庭的父亲也已经远离了孩子。

中国高中生将父亲选作第六倾诉对象,排在同性朋友、母亲、异性朋友、兄弟姐妹、网友后,其他三国的高中生也仅将父亲视为第五倾诉对象。

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焦虑的妈妈如影随形“祸不单行”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老天还会给他一个焦虑的妈妈。

当丈夫主动或被动的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但现在婚姻的不稳定使母亲对于婚姻的依赖、对于丈夫的依赖减弱了,此消彼长,于是母亲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2021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2021

我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2021一、我国家长教育焦虑现状近年来,我国家长教育焦虑问题备受关注。

根据我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2021显示,超过70%的家长表示他们存在教育焦虑,这一数字较往年呈现上升趋势。

1. 家长的教育焦虑来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升学压力大、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等因素,是导致家长教育焦虑的主要原因。

在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下,普遍存在的竞争加剧、升学压力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使得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倍感压力,从而产生教育焦虑。

2. 家长教育焦虑的表现家长教育焦虑表现为对孩子学业成绩、升学问题的过度关注,甚至演变为因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导致焦虑症状的出现。

这种焦虑状态不仅影响了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3. 教育焦虑对孩子的影响家长的教育焦虑往往会传导给孩子,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增加,影响其健康成长。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因为家长的期望过高而丧失自信,甚至出现学习和行为问题。

二、如何理解家长的教育焦虑1.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家长的教育焦虑是家庭教育问题的一个缩影。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反映了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家庭结构和教育观念都发生了转变,这些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教育焦虑问题。

2. 从社会教育问题的角度看家长教育焦虑还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和学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了家长对孩子教育前途的担忧,从而产生了教育焦虑。

三、如何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1. 家庭教育家长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正确引导孩子学习,建立合理的家庭教育制度,减轻家长的教育焦虑。

2. 政策保障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减轻家长的升学压力。

3. 孩子身心健康家长应该顾及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也能保持快乐和幸福感。

四、我的观点家长的教育焦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政策保障等多个层面来解决。

中国青少年的教育压力与心理健康

中国青少年的教育压力与心理健康

中国青少年的教育压力与心理健康在现代社会中,中国青少年面临着巨大的教育压力。

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和竞争的加剧,他们必须面对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巨大期望和重重压力。

然而,这种教育压力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青少年的教育压力问题以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教育压力的来源1. 学校压力学校是孩子们的主要学习场所,也是他们承受教育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

升学考试和各种评比成为孩子们努力学习的动力,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严格的学业要求、繁重的作业量以及紧张的考试环境都给学生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2. 家庭压力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温暖港湾,但也是教育压力的重要源头。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过度关注成绩,给孩子施加了巨大压力。

而一些家长过度强调功利观念,过多干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得孩子缺乏自主性和发展空间,使他们更容易产生焦虑和压力。

3. 社会压力社会对教育的价值认同和承认也使得教育压力不断上升。

社会上的比拼和追求,让家长更加焦虑,孩子们更加紧张。

各类培训班和课外活动的泛滥,使得孩子们的时间被充分利用,心理压力进一步增加。

二、教育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 心理问题的增加教育压力过大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自卑、失眠等。

他们可能开始对学习产生厌恶和抵触情绪,情绪波动大,甚至出现逃学等问题。

2. 社交问题的加剧教育压力使得青少年们往往沉迷于应试教育,缺乏与他人的良好互动和交流。

孤独感加深,社交障碍出现,对他人的关注和理解能力减少。

3. 健康问题的出现教育压力过大还可能导致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问题的出现,包括头痛、胃痛、失眠等症状。

长期紧张的学业和考试压力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三、解决方案1. 多元化的教育教育体制需要改革,采用更为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不仅注重培养他们的学科知识,还要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育的压力有多大?

小学教育的压力有多大?

小学教育的压力有多大?小学教育的压力:多重因素下的巨大挑战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肩负着为学生打好学习基础、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品格的重要任务。

然而,当前小学教育所面临的压力却日益增大,成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源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压力1. 学习目标和竞争压力:现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抱有较高期望,希望孩子从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

这种期望转化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注和压力,导致不少学生感到学习负担过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 个性发展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小学阶段是孩子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唯分数论的导向却可能禁锢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扼杀他们的兴趣爱好。

如何在教学中兼顾知识传授和个性培养,是当前的一大挑战。

3. 心理压力与情绪管理:学业压力、家庭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因素,都会对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如何帮助他们应对压力,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源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压力1. 家长过高的期望和无形的竞争: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将自己的焦虑和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容易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

此外,家长之间的攀比和竞争,也会无形中加剧孩子的压力。

2.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家长和学校也面临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的压力。

这也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和学习内容的更新迭代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资讯资源,但也带来了网络依赖、信息安全等问题。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并尽量减少网络负面影响,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源于教育体制的压力1. 应试教育的弊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体制,容易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加剧了学生和家长的压力。

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也会造成学生学习机会不平等,加重学习压力。

如何避免素质教育沦为“鸡娃”新形式?

如何避免素质教育沦为“鸡娃”新形式?

如何避免素质教育沦为“鸡娃”新形式?素质教育的真谛:尽量避免沦为“鸡娃”新形式学校教育已拥有当今教育改革的关键词,但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学校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沦落到“鸡娃”的新形式。

这不仅背离了学校教育的初衷,更会加剧教育焦虑,进而伤害孩子成长。

如何避免学科教育成为下一代“鸡娃”的工具,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是当今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深挖“鸡娃”背后的焦虑与误区“鸡娃”现象的出现,并非家长们天生如此“望子成龙”的心理使然,而是深层的社会焦虑和认知误区所致。

焦虑源于竞争压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家长们将升学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认为只有掌握到更多知识技能,才能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种焦虑驱使他们将学校教育也纳入“鸡娃”的范畴,通过各种特训来提升孩子的竞争力。

误解素质教育的本质:许多家长将素质教育等同于“兴趣班”,认为只要让孩子学习一些兴趣爱好就能全面发展。

他们忽视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而这些能力并非通过简单的兴趣班就能获得。

功利性目标导致偏差:一些家长将素质教育当作一种工具,希望孩子学习音乐、绘画、舞蹈等,为升学加分或获得其他社会优势。

这些功利性的目标,扭曲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将孩子变成了“考试机器”和“工具人”。

二、重返教育本源,关注孩子的成长避免综合素质教育沦为“鸡娃”新形式,需要从根本上改变“鸡娃”的土壤,回归教育的本源,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

改变教育理念: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人格和能力,而非追求分数或技能。

家长要转变观念,将学校教育视为一种长期的育人过程,注重孩子的兴趣、特长和性格发展,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和体验,从知识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注重实际过程而非结果:教育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鼓励他们勤于思考、大胆突破,允许犯错,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圈套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圈套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圈套看起来一旦做了父母,你便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哲学家。

你学着将曾经内心高远的自己,变魔法般地在一堆屎盆尿布中试图培养出小孩莲花般洁白的以后。

小孩这种爱的托付,容易让父母重新打量自己的生活境况:你本来对空气质量从来不关怀,现在醒来第一件情况确实是查污染指数;小孩快上幼儿园了,你担忧他(她)被人家的小孩欺负,担忧老师对他(她)不够好;小孩成为小学生了,你担忧学校的教育方式太老套,小孩被管得太严;等到他(她)上中学了,你琢磨着要不要把小孩送出国留学……我和我的同事陈晓,随着各自的小孩的成长,关于教育那个话题开始着迷。

陈晓是一个瘦小的川妹子,她给我的印象是从不在意生活中的细节,内心气象专门大,却因为亲小孩的出生,性格中附着了一种纤细敏捷的情感。

我也是个神经大条的人,女儿出生后,我发觉自己多了一种与世界连接的方式,也多了一根丈量人一辈子的标尺。

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个脆弱的人,却因为对小孩的爱怜,性格不再像以往那样刚硬了。

我们人一辈子中曾经懵懵明白明白、跌跌撞撞、被鼓舞或被否定的过往,在自己亲身经历时并不以为意,但是想到怀里微小的生命也将面对人一辈子起伏,不禁会对周遭的环境升起一丝小心,甚至自己都难以察觉的敌意:我的小孩会过得好吗?社会会接纳他(她)吗?别人会像我一样去对待他(她)吗?我们考虑得越多,就越是发觉成长的不可确定性,焦虑不可幸免地出现。

在我们因为写这本书而访问了一些父母之后,我们更是发觉,教育焦虑症在中国如此普遍。

太多的父母,就像慌慌张张的小蚂蚁一样,背负着比自己体重还要大几倍的焦虑。

中国当下社会生活的重重压力,使得家长们缺乏安全感。

一味付出的中国式父母,又总认为小孩必须同意自己所有爱的托付。

随着现在中产阶层大量崛起,当父母们觉得自己的人一辈子差不多定型时,许多人把期望放在小孩身上,期望他们能往上再冲刺一个社会阶层。

中国专门多的公共政策中,个体能发言的空间小。

比较而言,教育既是一件大事,又是每个家长自己能够选择的情况。

当代家长心态分析报告

当代家长心态分析报告

当代家长心态分析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当代家长的心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比过去,当代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幸福感,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普遍存在的心态问题。

本文将从竞争心态、过度包办心态和焦虑心态三个方面对当代家长的心态进行分析。

首先,竞争心态是当代家长普遍存在的心态之一。

现在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们希望通过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让他们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这种心态使得很多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忽视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家长们常常将孩子的成绩作为自己的面子和荣誉,并将自己的期望和压力传递给孩子,导致孩子在学习和竞争中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

其次,过度包办心态也是当代家长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信息的发达,现代家长往往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过度包办所有的事情。

他们过分理智地安排孩子的一切,包括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对孩子的个性和能力缺乏尊重和信任。

这种心态不仅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和创造力,也使他们失去了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焦虑心态是当代家长常见的心态之一。

现代社会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增加,家长们对孩子的未来充满焦虑和不安。

他们常常担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是否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担心孩子的竞争力和出路。

这种焦虑心态常常驱使家长们过度干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和负担,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针对上述问题,当代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心态。

首先,家长要懂得放手,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独立的空间,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氛围。

此外,家长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给孩子传递正能量和乐观的态度,教育他们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勇敢面对和积极应对。

综上所述,当代家长的心态多种多样,但竞争心态、过度包办心态和焦虑心态是比较普遍的。

家庭关系紧张如何影响负三代

家庭关系紧张如何影响负三代

家庭关系紧张如何影响负三代在我们的生活中,家庭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能够为家庭成员提供情感支持、安全感和积极的成长动力。

然而,当家庭关系陷入紧张状态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波及到子孙后代,甚至对“负三代”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负三代”的概念。

这里所说的“负三代”并非单纯指经济上的贫困,更多的是指在心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受到负面影响,从而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的三代人。

家庭关系紧张对第一代人的影响往往是直接而深刻的。

父母之间的争吵、冷战、互相指责等不良互动方式,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可能会缺乏安全感,内心充满焦虑和恐惧。

他们可能在成年后难以建立健康、稳定的亲密关系,因为他们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良好的榜样示范。

而且,长期处于紧张的家庭氛围中,第一代人可能会在工作和事业上表现出缺乏自信和动力,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这种负面影响会自然而然地传递到第二代人身上。

作为第一代人的子女,他们从小目睹了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可能会形成扭曲的家庭观念和人际关系认知。

在性格方面,他们可能会变得孤僻、敏感、自卑,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叛逆、暴躁。

在教育方面,由于第一代人自身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和困扰,对第二代人的教育可能会缺乏耐心和正确的方法,导致第二代人在学业和品德培养上出现问题。

当第二代人长大成人并组建自己的家庭后,家庭关系紧张所带来的影响仍在继续。

他们可能会将从原生家庭中习得的不良相处模式带入新的家庭中,从而导致夫妻关系不和谐,亲子关系紧张。

这不仅会影响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还会对第三代人的成长造成严重的阻碍。

对于第三代人来说,他们出生在一个充满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的家庭环境中,可能会在情感上感到极度的匮乏。

他们可能难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从而影响其情感的健康发展。

在学习方面,由于家庭氛围的不和谐,他们可能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导致成绩不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年轻家长普遍焦虑压力投射孩子身上来源:《中国青年报》尹建莉编者按:今天是国际儿童节。

我们邀请读者诸君换一种角度审视这个节日。

就像把生日理解为“母难日”,是为欢喜增添感恩的内涵;把儿童节理解为“父母日”——尤其针对年轻父母,则意味着为孩子的成长快乐乃至一生幸福寻找根基。

对于儿童,父母、家庭意味着什么,该承担何种责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一直关注中国年轻一代家长可能面临的问题,尤其是“70后”、“80后”家长。

我们特刊发她的一篇长文,希望如文中所言:年轻的父母们应该意识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应该来一次自我思想启蒙运动。

生养分离——反自然的行为必有代价请允许我从一个真实而典型的例子说起。

我的一个侄儿,1982年出生的,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成家。

他的孩子现在刚过了一周岁生日,马上要被奶奶带回老家去。

原因是他们的房子不大,几个人长期挤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心理压力比较大。

另外,小孩的爷爷一个人在老家,生活上长期没人照顾,也是个问题。

作为“80后”的小俩口,已认识到长时间见不到孩子是件不可取的事,但囿于现实,又不得不妥协一下。

一家人最后商定的方案是,奶奶把孩子带回老家,每隔一个月来北京住一个月,这样交替着两头跑,虽然奶奶辛苦些,但可保证孩子有一半的时间能天天见到父母亲。

总的来看,这应该说是个比较“两全齐美”的办法。

近几年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接触了很多家长,发现目前家长们面临的困惑或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几个方面。

如何解决和孩子的分离问题,应该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困惑。

在这一点上,应该说“80后”比“70后”的感受更强烈。

我想,这个困惑的出现其实是个好现象,它意味着更年轻一代父母们越来越意识到和孩子相处的重要性,不再简单地把“生”与“养”分开来。

这可能缘于家长们学习的意识越来越强,从做家长的素质及水平上来说,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前几天看媒体报道关于各地“用工荒”的问题,往年是农民工进城找不到工作,现在是城市企业招不到工人。

媒体分析了几条原因,其中一条是,“80后”一代陆续成为父母,他们看到了农村留守儿童大面积出现的问题,不愿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他们已比较清楚地意识到,现在外出多赚一点钱,但因此失去了陪伴孩子的机会,耽误了孩子的教育,是件不合算的事。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用猕猴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

他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来,在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

其中一个妈妈用硬梆梆的钢丝做成,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水。

按照人们“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妈妈”更亲近。

事实则不然,小猴子只是在饿了的时候才靠近钢丝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这里。

这个细节,可以让我们看到婴幼儿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他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

这个实验到这里还没有完结,到这些猕猴成年后,基本上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

实验人员把它们和另外一些吃母乳、在母亲怀抱正常长大的猕猴放一起后,这些从小没得到正常母爱的猕猴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大多数性情冷漠,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

实验人员通过人工办法让这些有心理创伤的母猴怀孕,待它们的孩子出生后,这些母猴对小猴冷漠而无情,有的残忍地虐待小猕猴,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

猕猴和人的基因94%是相似的,它们身上反映的,与人类最初始的情感状态有关。

这个实验说明,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东西。

自然的进化是有深意的,让我们想一下,为什么男人的生育能力可以维持到六七十岁,甚至八十岁,而女人的生殖能力只能到五十岁左右?这样的状态,就是要保证一个孩子出生后,妈妈有足够的余生来抚养他长大成人。

一个孩子失去父亲是失去了世界的完整;失去母亲,则是失去了整个世界。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宁死当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这是无数人总结出的一种无奈但合理的选择。

父亲抚养都不能取代母亲,何况爷爷奶奶!现在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家长因为条件或观念的原因,早早地送孩子进“全托”幼儿园,一周才见孩子一面。

而在很多农村地区近年来又搞“并校”运动,合并幼儿园、小学、中学,这使得大量年幼的孩子不得不早早过上寄宿制生活。

这些情况都会导致一些后续教育问题。

早早地让一个孩子离开家庭,把他抛入集体生活中,会导致儿童早期情感发育的损伤。

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弥补早期精神发育所缺失的东西,反自然的行为最终都会付出代价。

“70后”这一代父母,很多已开始品尝由自己制造的“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寄养儿童”所带来的“恶果”。

有他们作为前车之鉴,更年轻一代父母们已有意识地避免和孩子分离,把和孩子相处当作“早教”的一部分。

在养育孩子和自己的事业形成冲突时,不少家长做出了痛苦而理性的选择。

比如,有的妈妈为了陪伴幼小的孩子成长,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工作的机会;有的妈妈为了延长哺乳期,宁可放弃高收入的职位。

这是家庭教育出现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这是个积极的信号,但有了这样积极的意识不等于有了条件。

现在确实还有好多年轻家长为没有条件和孩子相处而苦恼。

比如职场中的女性往往承担了不亚于男性的工作,母亲这个角色又要求她和孩子有更多的相处机会。

这是年轻家长面对的第一个困境,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竞争焦虑——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现在年轻的父母们普遍有焦虑感,这些焦虑可以说大同小异。

比如,我能否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良好的教育?我是否有能力培养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孩子?这样,就会牵扯出很多具体的困惑:别人的孩子四个月就上早教班,我要带孩子去吗?如何选择到一所好的幼儿园,如何择到一所名小学,如何上一所不错的中学,如何帮助孩子取得高考的胜利,如何让孩子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70后”、“80后”两代人都是在竞争中成长的,并仍在竞争中生存。

他们绝大多数人目前没有获得经济上的安全感,同时又怀有较强烈的成功动机。

所以竞争意识已强化为他们的内在性,这种“天性”必会迁移到对孩子的教育中。

再加上学校造就的竞争环境,社会倡导的竞争文化,“领着孩子去打拼”已成为他们抚养下一代的一种下意识心态。

人生并非完全不需要竞争,我们不否认竞争给人们带来的成就感,能推动社会进步。

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讲,竞争一定要守住两个度,一个是心理程度,一个是年龄向度。

前者说的是“适度”的竞争是好的,不要“失度”;后者说的是并非任何年龄的人都适宜参加竞争,老人和孩子的生活中就不该有竞争。

因为他们是弱势人群,体内能量本身就很少,竞争消耗能量,于老人来说会加速枯萎,于孩子来说会影响其正常成长。

老人的竞争现在不是问题;而儿童竞争的问题则十分突出。

家长们把自身的竞争心理和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进入了赛场,要上文化课,开始有作业,要比谁听话,比谁表现好。

上了小学、中学,以考试为主的、名目繁多的评比几乎控制了学校生活——反儿童心理、反教育的事发生得实在太多了!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

哲学家尼采说过:“竞争产生对自己的不满意。

任何对自己不满意的人,随时准备好了进行报复。

”可以确定地说,绝大多数竞争对绝大多数孩子没有成全,即使获得了证书,其背后也往往潜伏着久远的损害。

在竞争焦虑氛围下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家长强权——最隐蔽但最锋利的刀子我最想说的是第三种困惑。

它经常被人忽略或误读,所以一直不曾引起大家的注意。

但从我这些年的研究来看,这恰恰是最紧迫、影响最深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家长强权”。

在这一点上,我感觉必须把“70后”、“80后”这两代人分开来谈。

区别是,“70后”自己扮演了强权家长,“80后”则因为独生子女的身份及孩子尚小等原因,即使现在长大成人做了父母,仍是“被强权”的对象。

“70后”出生在文革结束前后,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急速转型时期,市场意识扑面而来,迅速塑造了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同时,他们的文化程度又前所未有地高于前辈。

他们自信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是有关教育的科学与民主意识尚未得到普及。

所以这一代人经常会以商业社会的思维方式,或是以技术思维方式来对待孩子。

比如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要求孩子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各方面严格要求孩子,家长的意见总是对的……总之,在生活中表现得很强势。

“家长强权”的本质就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懦弱、逆反、没有上进心等等。

这些年来,人们一谈到现在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时,都说孩子是被“溺爱”坏了。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归纳。

这种错误归纳长时间以来深入人心,使家长们迟迟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甚至错上加错地更往前走。

比如有人为了不溺爱,就更严厉地要求孩子,甚至打骂孩子。

当然,这样做的后果是肯定的,就是孩子更不如意。

其实,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孩子再多也不会把孩子爱坏了,因为没有爱就没有健康成长。

如果说有些“爱”会让孩子变坏,那肯定不是“爱”,只不过是披着爱的外衣的“过度管制”。

比如小到吃饭、大到上什么课外班或选择什么专业,家长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

“听话”仍是我们在教育儿童时的核心审美心理。

人们说“四二一”家庭格局有问题,不错,是有问题,但问题绝不是孩子被爱得太多,而是自由太少。

几个大人管一个孩子,家长如果再说一不二地强势,孩子身上得捆绑多少绳索啊?一个被太多绳索捆绑的孩子,怎么可能是一个幸福、健康、有出息的孩子呢?!“自由”这两个字,在我们的教育中还没成为共识,公众对它还有太多的误解。

每当我在不同的场合谈到给儿童自由的问题时,总会遭遇质疑,而质疑者总会把自由理解为“放任自流”或“无法无天”。

它显示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尚处于一个多么幼稚的阶段。

自由和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全社会都在谈“尊重孩子”,却在“自由”的观念上出现盲区,尊重其实就变成一句空话。

所以,年轻的父母们应该来一次自我思想启蒙运动,重新理解自由,重新估价自由在教育中的价值。

理解了人的自由意志在教育中何等有价值,在家长内心自会掀起一场“去强权运动”,这不仅是家长的进步,也是整个社会教育文化的进步。

而“80后”父母,基于前面提到的时代差异,且他们的学习意识更强些;或者由于他们的孩子尚年幼,强权的问题还没有在这一代家长身上凸显出来。

但他们却必须面对自己父母的强势。

因为这一代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绝大多数是“50后”,到他们自己的孩子在近年出生后,父母都还年富力强。

这些年富力强的“老人”们,自己年轻时只抚养了一个孩子,既积攒了一些带孩子的经验,又没过足带孩子的瘾,所以在孙辈出生后,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一手包办。

在很多家庭中,“80后”父母成了配角,孩子除了吃奶找妈妈,其余事情爷爷奶奶都包了。

长辈们在教育理念上固守过去的老习惯,甚至做得过分,又不肯去学习新的教育知识,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