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肌缺血心电图PPT课件
合集下载
心肌缺血心电图(最新课件)
![心肌缺血心电图(最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60ebad9783e0912a2162ae1.png)
10
心律失常(arrhythmias)
心律失常的概念 心律失常的心肌电生理 心律失常的分类 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 异位性心动过速 扑动与颤动 传导异常 逸搏与逸搏心律
2020-11-19
11
心律失常的概念:
正常人的心脏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并按正常 传导系统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如果心脏激动的 起源异常或/和传导异常,称为心律失常。
3.窦性心律不齐(sinus arrhythmia): ⑴窦性P波;⑵P-R间期≥0.12s;⑶同导联P-P间期差>0.12s,与呼吸有或无关。
2020-11-19
14
4.窦性停搏(sinus arrest): ⑴窦性P波; ⑵规则的P-P间距中突然出现 P波脱落,形成长P-P,且 与正常P-P不成倍数关系; ⑶窦性停搏后常出现逸搏或逸 搏心律。
4
暂时性ST段抬高、T波高耸及对应导联ST段下移。 变异型心绞痛:
2020-11-19
5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心肌梗塞的基本图形及机制 心肌梗塞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心肌梗塞的不典型图形改变 心肌梗塞的鉴别诊断
2020-11-19
6
心肌梗塞的基本图形及机制:
在临床上心律失常多引起心跳的频率异常或/ 和节律异常,但亦可仅有心电图表现如ⅠºA-VB、 束支阻滞等。
2020-11-19
12
窦性心律(sinus rhythm):
1.规律出现的窦性P波(PⅠ、Ⅱ、aVF、V4-6直立;PaVR倒置) 2.频率60~100次/分。 3.P-R间期≥0.12s。 4.同导联P-P间期差
心外膜下损伤:相应导联ST段抬高, 对侧导联相反改变。
诊断学 心电图 心肌缺血ppt课件
![诊断学 心电图 心肌缺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a532b3daef5ef7ba0d3c73.png)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 7、T波:
⑴.形状:
⑵.方向:多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⑶.时间:0.05-0.25s 振幅:大于同导联R波的1/10
T波形状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 8、U波:
• • • 时间:0.16-0.25s 电压:<0.05mv 方向:与T波一致
9、Q-T间期:
• 时间:0.32-0.44s
• Ⅴ1~Ⅴ6 :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浅
• 时间:0.06-0.10s之间,<0.11s • 电压 :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
6、ST段:
• 正常:位于基线上,可有轻度偏移 • S-T段压低: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不应超过 0.05mv S-T段抬高:不应超过0.1mv(除胸导联 可抬高不超过0.3mv外)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 诊断心律失常
• 诊断心肌梗死
• 心脏形态学方面的改变:房室肥大、右位心、
心肌炎、心肌病 等具有参考价值
• 心脏以及冠状动脉的储备功能 • 心脏急症和急救监测 • 局限性:不能诊断心脏结构畸形以及做为心脏疾病的病
因诊断
第二节 异常心电图
心肌缺血
心电图表现
心肌血供下降
影响 心肌除极和复极
T波改变
ST段改变
T波改变
• T波低平或双向——
双侧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心内膜和心外膜下心肌同时缺血
ST段改变
• ST段移位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ST段抬高>0.1-0.3mv
弓背向上型 水平型或 下斜型下移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 3、P-R间期
时间:0.12-0.20 s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 4、QRS波
• Q波:
• 时间:小于0.04S
2024版心电图图片(共34张PPT)
![2024版心电图图片(共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a72bf9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2.png)
肾上腺素类药物 如异丙肾上腺素等,可引起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心律失 常,心电图表现为心率加快、QRS波群形态异常等。
电解质紊乱时心电图表现
高钾血症
心电图表现为T波高尖、QRS波群 增宽、P波消失等,严重时可出现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心律失
常。
低钙血症
心电图表现为U波增高、T波低平 或倒置、ST段下移等,可出现各 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房
心电图导联体系
标准导联
标准导联包括双极肢体导联(I、II、III)和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 它们通过特定的电极组合记录心脏不同部位的电活动。
胸导联
胸导联包括V1~V9共9个导联,它们通过放置在胸壁上的电极记录心脏横面电活动。 胸导联的排列顺序与心脏在胸腔中的位置相对应,可以反映心脏不同部位的电活动 情况。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心电图可显示心肌缺血时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异常表现;在心肌梗死时,可出现特征性的 ST段抬高、Q波形成等改变。
心律失常
心电图能准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
心脏传导阻滞
通过观察心电图上P波、QRS波群等波形变化,可判断心脏传导系统是否存在阻滞现象。
意义
T波异常可提示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电解质紊乱等
03
CATALOGUE
常见异常心电图类型及特点
窦性心律失常
01
02
03
窦性心动过速
心率超过100次/分,P波 形态正常,PR间期缩短。
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低于60次/分,P波形 态正常,PR间期延长。
窦性心律不齐
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 >0.12s,形态正常。
电解质紊乱时心电图表现
高钾血症
心电图表现为T波高尖、QRS波群 增宽、P波消失等,严重时可出现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心律失
常。
低钙血症
心电图表现为U波增高、T波低平 或倒置、ST段下移等,可出现各 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房
心电图导联体系
标准导联
标准导联包括双极肢体导联(I、II、III)和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 它们通过特定的电极组合记录心脏不同部位的电活动。
胸导联
胸导联包括V1~V9共9个导联,它们通过放置在胸壁上的电极记录心脏横面电活动。 胸导联的排列顺序与心脏在胸腔中的位置相对应,可以反映心脏不同部位的电活动 情况。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心电图可显示心肌缺血时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异常表现;在心肌梗死时,可出现特征性的 ST段抬高、Q波形成等改变。
心律失常
心电图能准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
心脏传导阻滞
通过观察心电图上P波、QRS波群等波形变化,可判断心脏传导系统是否存在阻滞现象。
意义
T波异常可提示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电解质紊乱等
03
CATALOGUE
常见异常心电图类型及特点
窦性心律失常
01
02
03
窦性心动过速
心率超过100次/分,P波 形态正常,PR间期缩短。
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低于60次/分,P波形 态正常,PR间期延长。
窦性心律不齐
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 >0.12s,形态正常。
最新心肌供血与心电图PPT课件
![最新心肌供血与心电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adb39d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90.png)
心肌病心电图ST-T特征
• ST-T改变的发生率高,心肌病患者约30%-
80%可出现心电图ST-T改变.
• ST-T改变可能长时间持续存在. • ST-T改变出现的导联广泛,与冠状动脉供血
不足的ST-T改变不同,不能区域性分布.
• 引起ST-T改变的机制有多种,但最后导致心
电图改变的基本原因与心肌细胞受到不可 逆的损伤,引起心肌细胞复极不全及出现损 伤电流有关.
下心肌的血液供需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不存 在临床缺血的症状,也不发生缺血性心电图 改变,这种平衡是不同部位心肌不同情况的 总和.在心肌坏死区,供血为零(冠状动脉闭 合),需求为零,在缺血区冠状动脉供血下降 (冠状动脉狭窄),需求也下降,在正常心肌区, 冠状动脉供血正常,需求也正常.因此整个心 脏血液的供需处于平衡.
电解质对ST-T改变 药物对ST-T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ST-T影响 呼吸系统疾病对ST-T影响
Niagara瀑布T波
Niagara瀑布T波
Niagara瀑布样改变
• 多见脑血管意外特别是珠网膜下腔出血,以及颅
内损伤,急性脑梗死,大脑静脉血栓,脑外科手 术等患者。
• 机制:1.茶酚胺风暴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引起T
Niagara型心电图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相鉴别
Niagara型
NQMI、缺血
T波倒置导联 T波形态
分布广泛 宽大畸形,双肢不对称
局 限于数个相关导联 多呈冠状T
QT间期
明显延长
轻度延长
U波
明显
一般不明显
病理性Q波和ST段 罕 见
常见
抬高
血清 CK-MB
罕有升高
几乎均升高
电解质对ST-T改变
心肌缺血心电图-PPT课件
![心肌缺血心电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1434ebd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fc.png)
ST段抬高反映心膜外或透壁性缺血
缺血心电图表现
T波改变
T波高耸 反映心内膜下心肌缺血。肢体导联 T波>0.5mV.胸导联>1.0mV。
T波压低 反映心内膜外缺血表现为T波倒置。
QRS-T波夹角增大,室内阻滞
其他:Ptfv1反映左心房受累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消耗 糖原无氧代谢。只能维持电活动,不能参 与泵血功能。
心肌顿抑:心肌细胞糖原储备被大部分耗 竭。恢复血供不能立极恢复收缩功能。
心肌坏死:缺血时间过长,心肌发生不可 逆的损害。
心肌缺血:冠状动脉供血量、左心室负荷和血氧 水平
冠状动脉痉挛 X综合症 主动脉瓣疾病 肥厚性心肌病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70% 左心室 心内膜下心肌
QT间期延长
急性冠动脉供血不足
一过性ST段偏移 一过性T波变化 一过性U波倒置 一过性心律失常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QRS-T夹角增大 如TⅢ>TⅠTV1>TV5 缺血性T波 ST段形态改变及下移 U波倒置 传导阻滞 Ptfv1绝对值变大 QT间期延长
变异性心绞痛
一过性ST段抬高和T波高耸 冠脉痉挛所致 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关
缺血心电图机制
缺血性T波
1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复极由心 内膜向心外膜进行,面向心外膜 导联T波深倒置
2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复极由心外膜向心内膜进行,面向心外膜 导联T波高耸
缺血心电图机制
ST段偏移机制
损伤电流学说
舒张期损伤电流
收缩期损伤电流
去极受阻学说
缺血心电图表现
ST段改变
ST段下移反映心膜下缺血
心肌缺血心电图课件
![心肌缺血心电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65bc5b19b6648d7c0c74665.png)
心肌 Nhomakorabea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心电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RS前或后有逆P’, P’-R<0.12s 或R-P’<0.20s,为交界速; 不能区分P波及P波形态,称室上速; 6.ST段可有压低。
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心电图表现:
VT):
1.三次或三次以上快速连续QRS波群;
2.频率140~200次/分; 3.节律基本匀齐,可稍有不齐;
在临床上心律失常多引起心跳的频率异常或/ 和节律异常,但亦可仅有心电图表现如ⅠºA-VB、 束支阻滞等。
窦性心律(sinus
rhythm):
1.规律出现的窦性P波(PⅠ、Ⅱ、aVF、V4-6直立;PaVR倒置) 2.频率60~100次/分。 3.P-R间期≥0.12s。 4.同导联P-P间期差
≤0.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s。
暂时性ST段抬高、T波高耸及对应导联ST段下移。
变异型心绞痛: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心肌梗塞的基本图形及机制 心肌梗塞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心肌梗塞的不典型图形改变 心肌梗塞的鉴别诊断
心肌梗塞的基本图形及机制:
1.缺血型改变:
机制:心肌缺血使复极时间延长,T波向量背离缺血区。 表现:T波高而直立(心内膜缺血或对侧缺血)
T波对称性倒置或冠状T波(心外膜缺血) QT间期延长
2.损伤型改变:
机制:损伤电流学说—损伤心肌极化不足基线降低,ST段相对抬高; 除极受阻学说—损伤心肌不除极仍为正电位,ST段抬高。
表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可形成单向曲线(mono-phasic curve)。
3.坏死型改变:
机制:坏死心肌不产生向量,初始0.03s~0.04s综合向量背离坏死区。 表现:异常Q波(≥0.04s,≥1/4R)或QS波。
心肌缺血心电图
损伤(injury)型心电图改变:
心内膜下损伤:相应导联ST段压低, 对侧导联相反改变。
心外膜下损伤:相应导联ST段抬高, 对侧导联相反改变。
典型心绞痛发作时:
缺血部位导联 ST段水平型或下斜 型下移≥0.1mV和/ 或T波倒置。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持续且恒定的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 移≥0.05mV;T波低平、负正双向或倒置。
特殊表现:
R on T
·插入(间位)性·二联律·多源性
·R on T现象(R on T phenomenon)
房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atrial
contraction) : 典型表现:
1.提前出现的异位P(P’)波, 其形态与窦性P波略有不 同;
2.P’-R间期>0.12s; 3.QRS波群形态与时限一般
(Ⅱ、Ⅲ、aVF为反面改变)
下壁梗塞: Ⅱ、Ⅲ、aVF; (Ⅰ、aVL为反面改变)
心律失常(arrhythmias)
心律失常的概念 心律失常的心肌电生理 心律失常的分类 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 异位性心动过速 扑动与颤动 传导异常 逸搏与逸搏心律
心律失常的概念:
正常人的心脏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并按正常 传导系统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如果心脏激动的 起源异常或/和传导异常,称为心律失常。
4.窦性停搏(sinus arrest): ⑴窦性P波; ⑵规则的P-P间距中突然出现 P波脱落,形成长P-P,且 与正常P-P不成倍数关系; ⑶窦性停搏后常出现逸搏或逸 搏心律。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 ⑴持续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且不易 用阿托品等药物纠正; ⑵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 ⑶慢-快综合征:显著窦缓基础上常出现室上性快 速心律失常(房速,房扑,房颤等)。
期前收缩:
心电图表现
室性期前收缩 房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表现:
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
典型表现:
1.提前出现的QRS-T波,其前
无P波或无相关P波; 2.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
>0.12s; 3.T波方向与QRS主波相反; 4.为完全性代偿性间歇。
4.陈旧期(愈合期):梗塞3~6个月或更久。 表现: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 异常Q波终生存在或明显减小甚至消失。
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根据异常Q波或QS波出现的导联确定心肌梗塞的部位:
前间壁梗塞:V1~V3; 前壁梗塞:V3、V4(V5); 广泛前壁梗塞:V1~V5(V6); 侧壁梗塞:Ⅰ、aVL、V5、V6; 高侧壁梗塞:Ⅰ、aVL、V5~7高1~2肋间处可能有改变;
心肌梗塞的演变及分期:
1.早期(超急性期):梗塞后数分钟至数小时。 表现:T高大→ST斜型抬高与高耸直立T相连,无异常Q。
2.急性期:梗塞后数小时或数日可持续至数周。 表现:T波降低出现异常Q或QS;ST段弓背向上抬高可 呈单向曲线→ST段下降;T波倒置并逐渐加深。
3.近期(亚急性期):梗塞后数周至数月。 表现:ST基本恢复至基线;倒置T由深变浅;Q持续存在。
正常; 4.多为不完全性代偿性间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
心电图特点: 1.提前出现三个或三个以
上连续快速QRS波群; 2.频率160~250次/分; 3.节律匀齐; 4.QRS形态和时限正常,如伴
束支阻滞或差传可增宽变形; 5.QRS前有P’,P’-R>0.12s,为房速;
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 ⑴窦性P波;⑵成人心率>100次/分;⑶P-R间期≥0.12s。
2.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rdia): ⑴窦性P波;⑵成人心率<60次/分;⑶P-R间期≥0.12s;⑷常伴心律不齐。
3.窦性心律不齐(sinus arrhythmia): ⑴窦性P波;⑵P-R间期≥0.12s;⑶同导联P-P间期差>0.12s,与呼吸有或无关。
4.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s;
5.如有P波,频率<QRS且与QRS无固定关系(房室分离);
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
机制: 心房内形成大折返环路激动所致。 心电图表现:
1.P波消失,代之以间隔均匀,形态相同,连续的扑动 波(F波);
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心电图表现:
VT):
1.三次或三次以上快速连续QRS波群;
2.频率140~200次/分; 3.节律基本匀齐,可稍有不齐;
在临床上心律失常多引起心跳的频率异常或/ 和节律异常,但亦可仅有心电图表现如ⅠºA-VB、 束支阻滞等。
窦性心律(sinus
rhythm):
1.规律出现的窦性P波(PⅠ、Ⅱ、aVF、V4-6直立;PaVR倒置) 2.频率60~100次/分。 3.P-R间期≥0.12s。 4.同导联P-P间期差
≤0.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s。
暂时性ST段抬高、T波高耸及对应导联ST段下移。
变异型心绞痛: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心肌梗塞的基本图形及机制 心肌梗塞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心肌梗塞的不典型图形改变 心肌梗塞的鉴别诊断
心肌梗塞的基本图形及机制:
1.缺血型改变:
机制:心肌缺血使复极时间延长,T波向量背离缺血区。 表现:T波高而直立(心内膜缺血或对侧缺血)
T波对称性倒置或冠状T波(心外膜缺血) QT间期延长
2.损伤型改变:
机制:损伤电流学说—损伤心肌极化不足基线降低,ST段相对抬高; 除极受阻学说—损伤心肌不除极仍为正电位,ST段抬高。
表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可形成单向曲线(mono-phasic curve)。
3.坏死型改变:
机制:坏死心肌不产生向量,初始0.03s~0.04s综合向量背离坏死区。 表现:异常Q波(≥0.04s,≥1/4R)或QS波。
心肌缺血心电图
损伤(injury)型心电图改变:
心内膜下损伤:相应导联ST段压低, 对侧导联相反改变。
心外膜下损伤:相应导联ST段抬高, 对侧导联相反改变。
典型心绞痛发作时:
缺血部位导联 ST段水平型或下斜 型下移≥0.1mV和/ 或T波倒置。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持续且恒定的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 移≥0.05mV;T波低平、负正双向或倒置。
特殊表现:
R on T
·插入(间位)性·二联律·多源性
·R on T现象(R on T phenomenon)
房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atrial
contraction) : 典型表现:
1.提前出现的异位P(P’)波, 其形态与窦性P波略有不 同;
2.P’-R间期>0.12s; 3.QRS波群形态与时限一般
(Ⅱ、Ⅲ、aVF为反面改变)
下壁梗塞: Ⅱ、Ⅲ、aVF; (Ⅰ、aVL为反面改变)
心律失常(arrhythmias)
心律失常的概念 心律失常的心肌电生理 心律失常的分类 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 异位性心动过速 扑动与颤动 传导异常 逸搏与逸搏心律
心律失常的概念:
正常人的心脏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并按正常 传导系统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如果心脏激动的 起源异常或/和传导异常,称为心律失常。
4.窦性停搏(sinus arrest): ⑴窦性P波; ⑵规则的P-P间距中突然出现 P波脱落,形成长P-P,且 与正常P-P不成倍数关系; ⑶窦性停搏后常出现逸搏或逸 搏心律。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 ⑴持续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且不易 用阿托品等药物纠正; ⑵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 ⑶慢-快综合征:显著窦缓基础上常出现室上性快 速心律失常(房速,房扑,房颤等)。
期前收缩:
心电图表现
室性期前收缩 房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表现:
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
典型表现:
1.提前出现的QRS-T波,其前
无P波或无相关P波; 2.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
>0.12s; 3.T波方向与QRS主波相反; 4.为完全性代偿性间歇。
4.陈旧期(愈合期):梗塞3~6个月或更久。 表现: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 异常Q波终生存在或明显减小甚至消失。
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根据异常Q波或QS波出现的导联确定心肌梗塞的部位:
前间壁梗塞:V1~V3; 前壁梗塞:V3、V4(V5); 广泛前壁梗塞:V1~V5(V6); 侧壁梗塞:Ⅰ、aVL、V5、V6; 高侧壁梗塞:Ⅰ、aVL、V5~7高1~2肋间处可能有改变;
心肌梗塞的演变及分期:
1.早期(超急性期):梗塞后数分钟至数小时。 表现:T高大→ST斜型抬高与高耸直立T相连,无异常Q。
2.急性期:梗塞后数小时或数日可持续至数周。 表现:T波降低出现异常Q或QS;ST段弓背向上抬高可 呈单向曲线→ST段下降;T波倒置并逐渐加深。
3.近期(亚急性期):梗塞后数周至数月。 表现:ST基本恢复至基线;倒置T由深变浅;Q持续存在。
正常; 4.多为不完全性代偿性间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
心电图特点: 1.提前出现三个或三个以
上连续快速QRS波群; 2.频率160~250次/分; 3.节律匀齐; 4.QRS形态和时限正常,如伴
束支阻滞或差传可增宽变形; 5.QRS前有P’,P’-R>0.12s,为房速;
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 ⑴窦性P波;⑵成人心率>100次/分;⑶P-R间期≥0.12s。
2.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rdia): ⑴窦性P波;⑵成人心率<60次/分;⑶P-R间期≥0.12s;⑷常伴心律不齐。
3.窦性心律不齐(sinus arrhythmia): ⑴窦性P波;⑵P-R间期≥0.12s;⑶同导联P-P间期差>0.12s,与呼吸有或无关。
4.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s;
5.如有P波,频率<QRS且与QRS无固定关系(房室分离);
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
机制: 心房内形成大折返环路激动所致。 心电图表现:
1.P波消失,代之以间隔均匀,形态相同,连续的扑动 波(F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