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与矿物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地质大《结晶学与矿物学》教学大纲

地质大《结晶学与矿物学》教学大纲

《结晶学与矿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结晶学与矿物学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16编写人:审订人: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结晶学与矿物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

它为以后各有关专业课程,尤其是晶体光学和三大岩石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并为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提供服务。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绪论第一章晶体和非晶质体 2 学时晶体的定义;空间格子;晶体的基本性质第二章晶体的对称 2学时对称的概念和晶体的对称;对称操作和对称要素;对称型的概念;晶体的对称分类第三章晶体定向和结晶学符号 2学时晶体定向;晶面学符号第四章单形和聚形 2学时单形的概念;47种几何学单形;单形符号;聚形第五章实际晶体和晶体的规则连生 2学时平行连生;双晶;实际晶体和晶面花纹第六章矿物的晶体化学 2学时元素的离子类型;原子和离子半径;球体的最紧密堆积原理;配位数和配位多面体;类质同象;有序-无序结构、同质多象及多型第七章矿物的物理性质 2学时光学性质;力学性质;其它性质第八章矿物的成因和成因标志 2学时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矿物的形成条件;矿物的变化第九章矿物的分类和命名 2学时第十章自然元素大类第十一章卤化物矿物大类第十二章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大类 2学时简单硫化物;对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第十三章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大类 2学时氧化物;氢氧化物第十四章硅酸盐矿物 8学时岛状硅酸盐亚类;环状硅酸盐亚类;链状硅酸盐亚类;层状硅酸盐亚类;架状硅酸盐亚类第十五章其它含氧盐矿物 2学时碳酸盐矿物;硫酸盐矿物;其它含氧盐矿物三、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和实验各环节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关晶体和矿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结晶学部分要求进行晶体理想模型分析,找出全部对称要素、确定所属晶系和晶族,然后对晶体进行定向,求出晶面符号、单形符号;矿物学部分要求掌握常见矿物的化学成份、内部结构、主要物性、成因产状,使学生掌握观察、认识和描述矿物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用肉眼熟练鉴定近百种矿物,培养学生对地质问题的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

科学教案 地质学和矿物

 科学教案 地质学和矿物

科学教案地质学和矿物科学教案地质学和矿物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造、物质组成和地球表面各种变化现象的科学学科,而矿物则是地壳中自然形成的固体物质。

地质学和矿物学是紧密相关的学科,通过学习地质学和矿物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认识地球资源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质学和矿物学。

教学目标:1. 了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矿物的分类;2. 掌握常见矿物的特征和主要用途;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矿物的分类;2. 常见矿物的特征和用途。

教学难点:1. 掌握矿物的特征和用途;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设备;2. 常见矿物的样本;3. 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教学活动安排:活动一:地质学基础知识介绍(30分钟)1. 引入地质学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2. 分享一些地质学的重要发现和地质学家的贡献;3. 引导学生思考地质学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活动二:矿物分类与特征探究(40分钟)1. 向学生介绍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矿物的特征;2. 呈现一些矿物的实物样本,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的方式体会矿物的特征;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察和描述的结果。

活动三:矿物应用与展示(40分钟)1. 分组进行矿物应用调查研究,了解矿物在工业、建筑和医药等方面的应用;2. 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矿物的具体应用案例;3. 引导学生思考矿物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使用的意义。

活动四:实验探究地质学原理(50分钟)1. 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地质学相关的实验项目进行探究;2. 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方式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3.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现象与地质学原理的关系。

活动五:地质短片观摩(30分钟)1. 向学生播放有关地质学的短片;2. 学生观看后展开讨论,分享个人的观影感受和对地质学的新认识;3.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地质学的实用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地质学与矿物学 ppt课件

地质学与矿物学 ppt课件

地质学与矿物学岩层产状, 褶皱构造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谢玉玲,徐九华,李克庆第五章、地质构造(上)第一节、岩层的产状及其测定一、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二、岩层的产状及产状要素三、岩层产状的测定和表示方法四、岩层的厚度和出露宽度第二节、岩石变形的力学分析**第三节、褶皱构造一、褶皱现象二、褶曲的要素三、褶曲分类及力学分析课后复习第五章、地质构造是指地质体(岩层、岩体或矿体)存在的空间形式、状态及相互关系,是地质作用(地壳运动等)所造成的岩石(或矿体)变形、变位等现象。

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它们主要包括褶皱、断裂等。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1)理论意义:用于研究地壳运动的历史2)对成矿预测、找矿及矿产开采有实际意义:地壳中矿产的分布,矿床的形成,矿体的形态、产状等都受到地质构造控制,成矿后的构造又对矿体起破坏作用。

3)地质构造还对岩石的稳定性等产生影响。

一、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水平岩层:沉积物固结成岩石后,未受到强烈的水平运动,只是升降运动,因此,岩石仍保持水平状态。

岩层近于与水平面平行。

倾斜岩层:由于地壳运动,主要是水平运动的结果使岩层改变了原始的状态。

岩层与水平面呈一定的角度斜交。

直立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地层直立。

岩层与水平面垂直。

二、岩层的产状及产状要素产状三要素: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之间的交线(走向线)所指的方向倾向:垂直于岩层的走向线做垂线(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叫倾向线,倾向线从高向低所指的方向叫倾向倾角:倾向线与倾斜线之间的夹角叫倾角。

倾角<5度时叫水平岩层倾角在5-90度之间时叫倾斜岩层倾角为90度时叫直立岩层:倾斜线与倾向线之间的夹角。

α视倾角(假倾角):在斜交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岩层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β真倾角与视倾角之间的关系:真倾角总是大于或等于视倾角。

据剖面线与岩层走向的关系及真倾角可计算视倾角,公式如下:tgβ=tgα.sinΥΥ是岩层走向与剖面线间的夹角三、岩层产状的测定及表示方法1. 岩层产状的测定罗盘的构造和使用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记录岩层产状时一般只记录倾向和倾角)岩层产状测量地质工作者在野外测量岩层产状2. 产状的表示方法:方位角法:140°∠30°(罗盘的读数)象限角法:北40°东∠30°3. 在地质图上常用符号表示27°东(E, 90°)(360)北(N, 0°)西(W ,270°)南(S, 180°)东(E, 90°)北(N, 0°)西(W ,90°)南(S, 0°)方位角法象限角法50°75°SC O四、岩层的厚度和出露宽度1.真厚度(T):岩层顶面和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垂直于岩层走向剖面表现出的厚度)2.视厚度(h):斜交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出现的厚度。

矿石学教学大纲

矿石学教学大纲

矿石学教学大纲引言:矿石学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内部产生的矿石及其相关矿物的形成、结构、性质和矿石资源的生成规律等问题。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矿石学教学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矿石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矿床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目的和要求1.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矿石学,使学生了解矿石和矿床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掌握矿石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与地质作用的关系,深入了解矿床的形成条件和成矿规律,并掌握常见的矿石勘查和评价方法。

2. 课程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地质学和矿物学基础,具备基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地质知识和矿石学理论解决矿床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矿石学概论a. 矿石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矿石学的发展历程和学科体系c. 矿石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矿石的分类和特征a. 矿石的分类方法和原则b. 基本矿石分类的特征和例子3. 矿物与矿石a. 矿物的定义和特征b. 矿物分类及其与矿石的关系c. 常见矿物对矿石形成的约束4. 矿石的形成与演化a. 矿石形成的条件和机制b. 矿石的演化过程和主要控制因素c. 矿石与地质作用的关系5. 矿床的分类与成因a. 矿床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b. 主要矿床类型的特征和成因c. 矿床与地质构造的关系6. 矿石勘查和评价a. 矿石勘查和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流程b. 矿石资源评价的概念和主要指标c. 优选矿石勘查区域的方法和技术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室实践和现场考察等。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矿石学的知识和技能。

四、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矿石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验和观察,并撰写实验报告。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1. 主教材:《矿石学教程》2. 参考资料:a. 《矿石与矿床学》b. 《矿石学基础》c. 《地质学基础》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矿石学概论2. 第二周:矿石的分类和特征3. 第三周:矿物与矿石4. 第四周:矿石的形成与演化5. 第五周:矿床的分类与成因6. 第六周:矿石勘查和评价7. 第七周:复习和总结结语:通过本矿石学教学大纲的制定,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矿石学学习计划,使他们对矿石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课程编号:0114021B3学时/学分:48/3 课程类别/性质:专业基础/必修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一、课程目标与定位《地质学基础》是土木工程专业(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知识平台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该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是研究土木工程建设项目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也是知识面较宽、工程性、综合性较强的自然科学。

《地质学基础》所包含的知识、理论既是土木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又是为后续的专业模块课学习和将来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主要以地质学基础理论、项目工程场地安全为目的,围绕地质条件和地质问题,介绍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工程岩土的工程性质,分析解决和正确处理各种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有关地质问题。

二、课程从属项目关系本课程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专业必修技术基础课程,侧重岩土与地下工程专业。

涉及《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地史学》、《古生物学》、《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等有关内容,这些内容对该门课程起到了完善和补充的作用。

与本课程联系较为密切的是《测量学》、《力学》、《工程岩土学》、《土质土力学》。

先修课程:大学基础理论课程后续课程:《工程岩体力学》、《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地下工程检测技术》、《隧道工程》。

三、课程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地质学基础》课程主要以地质学基础理论、项目工程场地基础安全为目的,围绕土木工程项目的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介绍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地质思维能力、地质时代概念的建立和地质作用过程的感性认识,并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初步学习与掌握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以及地质理论知识在岩土与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工程岩土的工程性质,分析解决和正确处理各种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有关地质问题,为专业课学习和将来实际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矿石学教学大纲

矿石学教学大纲

矿石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背景与目的
矿石学是矿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通过研究和教授矿石的组成、性质和成因,培养学生对矿石的识别、分类、鉴定和利用的能力。

本课程通过理论授课、实验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内部过程及其与矿石形成的关系,为学生后续的矿床学、矿石资源评价与开发等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1. 矿石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
了解矿石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掌握基本概念与术语,了解矿石学与矿床学、矿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2. 矿石的成因与分类
学习矿石形成的基本过程和机制,掌握矿石分类的原则和方法,能够将矿石按照其成因和性质进行分类。

3. 矿石的主要成分与结构特征
研究矿石的主要成分和组成矿物的结构特征,掌握常见矿石的鉴别方法和技巧。

4. 矿石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了解矿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相应的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

5. 矿石的识别与矿石鉴定
学习利用光学显微镜等方法进行矿石的识别和鉴定,掌握常见矿石的鉴定技术。

6. 矿石的利用与开发
介绍矿石的利用和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矿石资源的评价与开发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矿石的成因与分类
学生需要理解矿石形成的基本过程和机制,并能够根据矿石的成因和性质进行分类。

中国地质大学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A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内学时:136 学分数:8.5一、目的与教学要求《地质学基础》物探、石油、水文等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上述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接触的最重要的地质学课程。

本课程涉及了地质科学的各个分支的核心部分,不仅教给学生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方向与现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地球及地质作用、矿物及岩石、构造运动及产物、古生物及演化、相分析及地史等诸方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知识,并具有肉眼鉴定和描述50余种矿物、30余种岩石,收集与阅读地质资料,绘制相应地质图件,对一般地质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为学习专业课程和野外工作打下必要的地质基础。

二、学时与适用范围本课程总学时数1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82学时,实习54学时。

本大纲适用于物探、石油、水文等专业或需要相当地质学基础知识的各专业的教学。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上述各专业的特点,教学内容可作适当增减,以使学生在最少的学时内尽可能多的掌握有用的地质知识。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讲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地质学的发展简史。

地质学的研究意义以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地球(讲5)地球概况(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以及表面形态)。

地球的物理性质(密度、重力和内部压力、温度、磁性、电性以及放射性)。

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划分依据(外部圈层构造、内部圈层构造)。

地球的年龄和地质年代(地球年龄的测定方法与原理、地质年代的建立与地质年代表)。

第三章地壳和岩石圈(讲2)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陆壳和洋壳的划分、特点与相互关系)。

稳定状态地壳和活动状态地壳(地壳的活动性、地壳稳定区与活动区的特点)。

岩石圈(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和建立,全球岩石圈板块构造的划分)。

第四章地壳的无机组成(讲4,实习4)地壳的化学组成(地壳的元素丰度与克拉克值特征)。

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质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的地质学基础是矿物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主要讲授地球的构造、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地质年代、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质图等地质学基础知识。

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讲课与实验的比例为1:1。

课程着重培养学生野外地质现象的解释、肉眼鉴定矿物、岩石及判读地形地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为后续“应用地质学”等专业课程打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重点:1)理解内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2)常见矿物的形态、鉴定特征及物理性质3)常见岩石的结构、构造和肉眼鉴定4)地质年代和地层系统的划分和地质年代表5)岩层产状、各种地质构造(节理,断层,褶皱)的野外判别6)地形地质图的及其阅读2.课程难点:1)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理解2)矿物中主要物理性质的理解和鉴定3)地质构造的理解和野外识别4)地形地质图中地层、及各种地质构造的表现3.能力培养要求:熟练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熟悉肉眼鉴定矿物、岩石的方法和常见的岩石、矿物的鉴定特征。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并能给出合理的地质解释,能够熟练阅读地形地质图,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从事地质、采矿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课堂教学(23学时)1.地壳及地质作用概述(4学时)1.1 地球及地球的构造1.2 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1.3 地壳的物质组成1.3 地质作用概述2.矿物(2学时)2.1 矿物的形态2.2 矿物的物理性质2.3 矿物的形成与共生(自学)2.4 矿物的分类及鉴定3.岩石(6学时)3.1 岩浆岩3.2 沉积岩3.3 变质岩4.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2学时)4.1 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4.2 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4.3 我国地史简述5.地质构造(4学时)5.1 岩层的产状及其测定5.2 岩石变形的力学分析(自学)5.3 褶皱构造5.4 断裂构造5.5 地质构造与成矿的关系5.6 地质构造对矿山开采的影响(自学)5.7 大地构造简介6.地形地质图及其阅读(5学时)6.1 地形图简介6.2 矿区(矿床)地形地质图的用途6.3 矿区(矿床)地形地质图的填绘过程简介6.4 地形地质图的读图步骤6.5 不同产状的岩层或地质界面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6.6 不同地质构造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6.7 地形地质剖面图及其绘制方法实验教学(22学时)1.矿物的物理性质及肉鉴定(8学时)实验一自然元素,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的肉眼鉴定实验二氧化物、氢氧化物和卤化物的肉眼鉴定实验三硅酸盐矿物的肉眼鉴定实验四其它含氧盐矿物的肉眼鉴定2.常见岩石的肉眼鉴定(6学时)实验五岩浆岩实验六沉积岩实验七变质岩3.地形地质读图及地质剖面图的绘制(4学时)实验八地质图几何作图法实验九地形地质图的阅读实验十图切地质剖面图的绘制。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一、任务与要求地质学基础是地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按照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的实际和教学工作的需要,本大纲内容重点是以矿物和岩石、地质构造和大地构造及地质发展史为基本内容,而这些内容又以地壳的组成物质、构造变动和发展历史组合成新体系,以便为地貌、土壤、水文、区域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以及环境学概论等后行课打下一定的地质基础。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除了安排有课堂学习外,还有野外与室内的实习,以培养学生初步野外工作能力。

由于地质学的范围非常广泛,而地理专业需要的内容又是多方面的,所以在规定的学时内难以完全应用课堂讲述的方式进行,矿物、岩石的分类描述,主要古生物化石鉴定以及地质图的阅读等,可结合课堂以外进行教学。

本大纲按照宋春青等编著《地质学基础(第四版)》为蓝本,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讲授地质学的基本要求。

其内容、顺序和时间安排,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大纲内容绪论一、地质学的对象、内容和分科二、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三、地质学在地理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章地球概况第一节地球概况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二、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密度和重力;地球的磁性;地热;磁偏角;磁倾角的概念第二节地球的结构掌握地球的结构的划分一、地球外部圈大气圈水气圈生物圈二、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一级构造单位:即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大陆型地壳具双层结构:花岗岩层、玄武岩层大洋地壳具单层结构:玄武岩层第三节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一、地质作用二、地质年代地质作用概念地质作用/根据能的来源不同又分为外力地质作用:风化、前理、搬迁、沉积、成壳内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地质年代表第二章矿物矿物的概念第一节矿物的基本特征一、结晶的基本概念晶体与非晶体质体;晶系和主要原单形;聚形和双晶。

二、矿物的形态矿物的单体形态;矿物集合的形态三、矿物的化学性质矿物的化学组成类型;矿物的类质同象和同质多象;胶体矿物。

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质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结构、成分、演化和地质现象的一门学科,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安排和评价方式,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地质学知识,提升学习成效。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形成与构造理论,掌握地球内部、外部和动力学特征。

2. 掌握岩石学、矿物学、地层学等基础地质学理论与方法,能够进行地质样品鉴定和实地考察。

3. 熟悉地球表面的地貌地貌特征、地貌成因及地理环境演化规律,并能够分析地表风貌变迁的原因。

4. 了解地球资源的分布、开发与利用,具备地质勘查与资源管理的基本能力。

5. 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1. 岩石学1.1 岩石分类及主要岩石种类介绍1.2 岩石成因及岩石圈构造1.3 岩石薄片鉴定方法及实验操作2. 矿物学2.1 矿物分类及主要矿物种类介绍2.2 矿物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2.3 矿物鉴定方法及实验操作3. 地层学3.1 地层划分原则及地层古生物学3.2 地层地质演化及地层地质图解析3.3 地层与地质事件的关系4. 地貌学4.1 地表风貌分类及形成机制4.2 地表风貌演化及地貌地质过程4.3 地表风貌变迁的原因分析5. 地球资源学5.1 地球资源与人类活动5.2 地球资源潜力评价方法5.3 地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四、教学安排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每周设立课堂授课、实验实习、实地考察和科研讨论等环节。

学生需积极参与,完成课程作业和实验报告,并参加期末考试。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实验报告和实践能力考核占总评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

六、总结通过《地质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地质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地质学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培养具有地质学专业素养的人才奠定基础。

《矿物岩石学》教学大纲

《矿物岩石学》教学大纲

《矿物岩石学》教学大纲(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选修课, 54学时)一、教学思想人类的工程建筑活动是在地壳表层的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的,任何建筑物都是以岩土体作为建筑地基、建筑介质或建筑材料,因而,岩土体的性质是决定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的形式和规模的根本条件。

因此,地壳表层的岩土体的研究是工程地质专业的最重要的任务。

矿物学和岩石学作为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地壳中各种岩石的物质组成及其性质。

针对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性质与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矿物学和岩石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有一概括的了解,掌握十余种常见造岩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鉴定特征,熟悉地表各种常见岩石的鉴定特征(包括岩石的矿物组成、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及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同时结合其他相关知识,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岩石当前的性状,也能够分析其性质的形成条件、分析并预测岩石性质的可能变化,为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有关矿物学和岩石学问题及其它地质问题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学时分配和授课方式本课程包括矿物学和岩石学两大部分,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矿物学部分占24学时,主要涉及手标本矿物学,掌握十余种常见造岩矿物的物理性质和鉴定特征。

岩石学部分30学时,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三大岩介绍,包括沉积岩石学、岩浆岩石学和变质岩石学,本部分以岩类学的介绍为主,让学生掌握地表常见岩石的矿物组成及鉴定特征;第二部分为岩石的物理性质.针对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有关矿物学与岩石学的基本概念之外,重点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时安排为:讲授27学时,实习27学时,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如下:授课方式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堂实习及课外作业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本门课的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和标本口试相结合的方式。

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质学教学大纲地质学教学大纲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历史演化的学科,它涉及到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地质过程以及地质事件的发生和演化。

地质学的教学大纲是指在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总结和规范。

本文将从地质学教学大纲的编制原则、内容结构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地质学教学大纲的编制原则是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科学性要求教学大纲的内容必须符合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能够反映地质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系统性要求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有层次性和逻辑性,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实用性要求教学大纲的内容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质学教学大纲的内容结构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基础知识是地质学教学的基础,包括地球的结构、地质时间、地质图解、岩石学、矿物学等。

专业知识是地质学教学的核心,包括构造地质学、地质力学、古生物学、地层学、矿床学等。

实践能力是地质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包括地质实习、地质调查、地质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和地质资源评价等。

在地质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和实习等。

讲授是地质学教学的主要方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讲,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传达给学生。

实验是地质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对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技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实习是地质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将地质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应用也为地质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

例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虚拟实验室等,通过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地质学的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和灵活。

这些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地质学教学大纲是地质学教学的基础和指导,它的编制需要符合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地质学与矿物学

地质学与矿物学

地质学与矿物学简介地质学与矿物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内部构造、地壳变化、矿物成分及其形成条件等地球科学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地质学和矿物学的基本概念、重要分支领域以及应用。

地质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结构以及地球发展的历史和过程的学科。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内部构造、岩石、矿物、土壤、水体以及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质现象等。

通过对地球各种元素、矿物、岩石以及地球动态过程的研究,地质学可以揭示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变化规律,为人类认识地球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地质学的分支领域沉积地质学沉积地质学研究沉积物的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以及沉积环境的变迁和古地理条件的重建。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沉积岩和沉积物中的化石、岩屑、古土壤等信息,沉积地质学可以推断地球古环境和古气候,为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等研究提供数据依据。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和构造演化。

通过对地球地壳和岩石中的断裂、褶皱、变形等特征的分析,可以了解地质构造的发育演化过程,揭示地壳的垂直和水平变动规律,为地震、火山活动、构造地貌等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矿床学矿床学研究地球中各种矿床的产生、分布、形态、性质、成因和演化规律。

通过对矿床中矿物的类型、含量、分布、矿床地质背景等的研究,可以探索矿物资源的潜力和开采利用价值,为矿产地质学和矿产资源勘查提供科学依据。

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研究地球中的元素地球化学分布规律、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地质体系中元素的迁移转化等。

通过对地壳、岩石、水体、大气等中各种元素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系统中的元素循环过程以及不同地质过程对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为地球化学环境和资源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矿物学的概念和分类矿物学是研究矿物的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成因等的学科。

矿物学研究的对象是地质界中无机物质的基本构建单元。

矿物学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是按矿物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进行分类。

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质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地质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_____学时:_____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目标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历史。

2、能够运用地质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与地球科学相关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和从事地质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一)地球的概况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介绍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测量方法,以及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等参数。

2、地球的物理性质讲解地球的密度、重力、地磁、地电和地热等物理性质,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和成因。

3、地球的内部结构阐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依据、物质组成和物理状态。

(二)矿物学1、矿物的概念和性质解释矿物的定义、化学成分、晶体结构、物理性质(如颜色、光泽、硬度、解理等)和分类方法。

2、常见矿物介绍常见的造岩矿物(如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等)和重要的金属矿物(如磁铁矿、赤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等)的特征和用途。

(三)岩石学1、岩浆岩讲述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分类依据(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常见类型(如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等)的特征和产状。

2、沉积岩介绍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分类依据(物质来源、沉积方式和结构构造)、常见类型(如砂岩、页岩、石灰岩等)的特征和沉积环境。

3、变质岩阐述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分类依据(变质作用类型和原岩性质)、常见类型(如片麻岩、大理岩、板岩等)的特征和变质条件。

(四)地质年代学1、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讲解地层的叠置律、生物演化律和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等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的
地质学基础是矿物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主要讲授地球的构造、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地质年代、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质图等地质学基础知识。

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课程着重培养学生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肉眼鉴定矿物、岩石及判读地形地质图
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为后续“矿山地质学”等专业课程打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重点:
1)理解内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
2)常见矿物的形态、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主要鉴定特征
3)常见岩石的结构、构造和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
4)了解地质年代和地层系统的划分和地质年代表
5)岩层产状、各种地质构造(节理,断层,褶皱)的野外判别及描述方法
6)地形地质图的及其阅读
2.课程难点:
1)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理解
2)矿物中主要物理性质的理解和鉴定
3)地质构造的理解和野外识别
4)地形地质图中地层及各种地质构造的表现
3.能力培养要求:
熟练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熟悉肉眼鉴定矿物、岩石的方法和常见的岩石、矿物的鉴定特征。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方法,并能给出合理的地质解释;能够熟练阅读和使用地形地质图,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从事地质、采矿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
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课堂教学(22学时)
1.地壳及地质作用概述(4学时)
1.1 地球及地球的构造
1.2 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1.3 地壳的物质组成
1.3 地质作用概述
2.矿物(2学时)
2.1 矿物的形态
2.2 矿物的物理性质
2.3 矿物的形成与共生(自学)
2.4 矿物的分类及鉴定
3.岩石(6学时)
3.1 岩浆岩
3.2 沉积岩
3.3 变质岩
4.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2学时)
4.1 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4.2 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
4.3 我国地史简述
5.地质构造(4学时)
5.1 岩层的产状及其测定
5.2 岩石变形的力学分析(自学)
5.3 褶皱构造
5.4 断裂构造
5.5 地质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5.6 地质构造对矿山开采的影响(自学)
5.7 大地构造简介
6.地形地质图及其阅读(4学时)
6.1 地形图简介
6.2 矿区(矿床)地形地质图的用途
6.3 矿区(矿床)地形地质图的填绘过程简介
6.4 地形地质图的读图步骤
6.5 不同产状的岩层或地质界面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
6.6 不同地质构造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
6.7 地形地质剖面图及其绘制方法
实验教学(10学时)
1.矿物的物理性质及肉鉴定(2学时)
实验一自然元素,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的肉眼鉴定实验二氧化物、氢氧化物和卤化物的肉眼鉴定
实验三硅酸盐矿物的肉眼鉴定
实验四其它含氧盐矿物的肉眼鉴定
2.常见岩石的肉眼鉴定(2学时)
实验五岩浆岩
实验六沉积岩
实验七变质岩
3.地形地质读图及地质剖面图的绘制(6学时)
实验八地质图几何作图法 (2学时)
实验九地形地质图的阅读(2学时)
实验十图切地质剖面图的绘制(2学时)
四、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1. 徐九华、谢玉玲、李建平、李克庆编,《地质学》,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4版
参考书
1.Plummer C.C, McGeary D. and Carlson H. D.编,《Physical Geology》,WCB/McGraw-Hill, 1999年,第8版
2.Thompson R.and Turk,B.C 编,《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Geology》(2nd edition), (ISBN:
0 - 03- 024345 - 3)
3.Kent C. Condie, 1989, 《Plate Tectonics and Crustal Evolution》(第3版)
2.赵珊茸主编,《结晶学及矿物学》, 地质出版社, 2005年, 第1版
3.陶世龙等编,《地球科学概论》, 地质出版社, 2005年, 第1版
4.夏邦栋主编,《普通地质学》, 地质出版社, 2005年, 第2版
5. 徐开礼等编,《构造地质学》, 地质出版社, 2004年, 第2版
6.路风香等编,《岩石学》地质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7.潘兆橹主编,《结晶学及矿物学》(上、下册), 地质出版社, 2001年, 第3版
8.赵珊茸主编,《结晶学及矿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