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新课标变化解读

合集下载

初中政治《新课标》解析

初中政治《新课标》解析

初中政治《新课标》解析1. 前言《新课标》是指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初中政治课程标准》,旨在指导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本解析将详细阐述《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 《新课标》的主要内容2.1 课程目标《新课标》明确了初中政治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指通过政治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和公民意识。

具体目标则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2.2 课程内容《新课标》将初中政治课程内容分为四个方面: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经济学基础、时事政治。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构成了初中政治课程的整体内容。

2.3 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4 评价体系《新课标》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终结性评价则关注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学业成绩。

3. 《新课标》的特点3.1 时代性《新课标》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新时代的要求。

3.2 思想性《新课标》强调政治课程的思想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科学性《新课标》在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上注重科学性,力求提高课程质量。

3.4 实践性《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4. 结论《新课标》是我国初中政治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对课程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师应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介绍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介绍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介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那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针对《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又该如何解读,下面就针对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材的编写原则、材的呈现方式以及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等内容,为大家整理出这篇《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与材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新课标的初衷新课程标准,把过去《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名称改为《思想品德》。

改变了过去由知识系统构建课程,采用了以学生生活内容构建课程。

提出适合新时期的德育理念,把学科课程改成综合课程。

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第一个依据是:“初中学生由小到大的生活环境新课标的第二个依据是:“初中学生由近到远的生活关系”一、新课程标准的修订2.新课标的修订2006年国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工作,到2007年形成了初步的修订稿。

2011年新课标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颁布。

3.课标修订的原则(1)深入完善的原则;(2)与时俱进的原则4.修订后课标的变化(1)订正后的课程标准,推进由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改变。

(2)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加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3)订正后的课程标准,加强了法治教育和生命教育。

(4)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强化公民意识教育。

(5)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

(6)订正后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在人格上是同等的。

(7)订正后课程标准,要求学会享有自己的公民权利和义务。

(8)订正后的课程标准,更加强化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9)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对教学理论和方法的革新。

(10)订正后的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双向互动共同发展。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原则2.努力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综合性的原则2、材的编写原则3.力图实现思想品德课程功能的原则4.遵循青少年研究和发展规律的原则5.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原则1.教材的总体设想2.教材的呈现方式3.教材的逻辑进路4.教材基本意图5.教材的总体框架三、教材总体设计.呈现方式及意图四、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课程标准既是指导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准则,同时也为我们办理教学中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新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新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新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作者:佚名教研组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92 更新时间:2011-7-1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首先,我代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编写组的全体成员,向你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能得到广大任课教师和中学生的支持与肯定。

我将与大家共同来学习、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并结合析以往教材的比较分析,说说我们的设计思路。

一、解读新《课标》(一)基本理念解读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

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新课标大解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新课标大解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新课标大解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重要
课程之一。

新课标的出台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有着重要的指
导意义。

首先,新课标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道德价值观。

其次,新课标提出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求教
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与法治相关的问题。

此外,新课标还强调了跨学科的教学,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
学科相结合,形成全面的教育。

总的来说,新课标对初中道德与法
治课程的大解读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
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同时提出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和
方法,以及跨学科的教学要求。

这些都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参
考和指导,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新旧课标(变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新旧课标(变化)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认识自我改为:一、成长中的我(一)成长中的我改为:(一)认识自我目标:(删)(——正确认识自我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体验青春期的美好与烦恼。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接纳自己,逐步养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自尊自强目标:(删)——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学法知法改为:(三)心中有法目标:(删)——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体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法律意识。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一)交往与沟通目标:(删)——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交往的品德改为:(二)在集体中成长目标:(删)——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感恩、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三) 权利与义务目标:(删)——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掌握与个体成长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法律知识,做到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目标:(删)——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二)承担社会责任(删)目标:(删)——认识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三)法律与秩序目标:(删)——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四)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改为:(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目标:(删)——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 2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 2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解读注:红色字体为课标重点增加的新内容;蓝色字体为课标局部修改的新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课标修订的背景)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课标的作用)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性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

解读初中政治新课标

解读初中政治新课标

解读初中政治新课标今年 6 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的一件大喜事。

新课标继承和发扬了旧课标的优点,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闪现出许多新亮点。

概括起来,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增强了人文性在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政治课的政治性,忽视了政治课的“人文性”,政治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政治的感觉,使初中政治课教学缺少了人情味,远离初中生的生活,严重地影响了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反观世界各国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则十分重视“人文件”和“渗透性”教育。

它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没有政治课的名称,也没有强调政治性,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效果好,而且富有人情味,学生容易接受。

新课程标准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标准强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件”。

强调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牛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小学生在鲜活的中学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更贴近中学牛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为一问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

2 .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初中生一般都是 13 ~ 15 岁的孩子,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做人的关键时期,囚此,必须紧紧围绕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教育。

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初中学生的品德教育明显不够,对初中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也较为薄弱,为了改变初中学生品德教育薄弱的状况,新课程标准根据初中学牛思想品德形成的需要,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这一新的标准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

首先,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力量。

其次,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教育。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感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再次,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注重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

学生应该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尊重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要明白,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

最后,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家庭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家长应该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爱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教育平台,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广大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能够认真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共同努力,让思想品德教育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新课程标准于2006年启动修订,2007年年底出修订稿,经调查研究、中外比较、听取意见,至2011年4月基本定稿,2011年11月正式颁布。

2012年3月,新教材编写工作启动,教育部门的直接领导,中央领导的关怀指导,学科专家的审查支持,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大力配合,2016年秋自七年级开始全国统一使用部编新教材。

一、新课标的修订背景及原则修订背景。

时间在变,形势在变,导致要求要变,德育课程要发挥意识形态功能,公民教育功能。

学生变化,思想变化,导致教育要有针对性;理论变化,提法变化,教育要有时代感。

变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

思想不僵化,不犯自由化,就要保持政治敏锐性。

有定力、不随波逐流就要扬弃不合时宜的,与时俱进,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修订原则。

完善标准,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调整、精益求精。

紧跟时代步伐,强调价值观引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

二、新课标强调的教育理念(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此次课程标准修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变迁、科技发展和青少年成长需求,更加生活化的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改变学校教育中生命价值失落、生命话题缺失的状况,建立以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本的德育课程价值观,真正体现为学生道德与精神成长服务。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价值观较量新态势;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多元、多样、多变出现了思想意识的新特点,需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正确的导向。

对党和国家的评价和态度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正确的导向对老师也提出了要求,教师必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加强了关于生命探索教育,生命是独一无二的、短暂、顽强和脆弱的,生命的价值在于生命的延续,生命的延续在于奉献和创造,要悦纳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规范,是教育部门对学生品德素质培养的指导性文件。

通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和要求,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

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具备良好的品质和素养。

这包括了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培养和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具备正确的导向和良好的素养。

其次,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这包括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言行举止、人际交往、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和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能力,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具备良好的素养。

再次,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

这包括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主性、自律性、自我调节等方面的培养和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方面具备良好的素养。

最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这包括了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方面具备良好的素养。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规范,是教育部门对学生品德素质培养的指导性文件。

通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和要求,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

初中政治新课标解读

初中政治新课标解读

初中政治新课标解读一、解读新《课标》(一)基本理念解读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

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

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国策、发展战略。

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

2022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与思考:新课标的变化及对教学的要求

2022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与思考:新课标的变化及对教学的要求

2022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与思考:新课标的变化及对教学的要求无论是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还是“新课标”,它们都规定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都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和“新课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体现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以担当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使命,本文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修订的变化入手,探寻建立与“新方案”、“新课标”相适应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路径。

一、“新课标”修订的时代价值1.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方向习多次强强,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

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实施至今,国际环境、社会格局、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生活和学习环境、国家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课标”以更加明确的培养目标、更加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一体化的学段衔接设计思路,更全面地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了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度融合,为思政学科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路径,对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为持续有效实施“双减”提供课程依据“双减”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标”以课程育人为宗旨,强调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育,聚焦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能力。

课程内容依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设置了相应的教学主题,并在不同学段反复呈现、螺旋式上升,这种课程内容的科学设计积极回应了“双减”政策的精神和要求。

(全新解读)初中政治新课标解读

(全新解读)初中政治新课标解读

(全新解读)初中政治新课标解读一、背景介绍政治作为初中学科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提高他们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权利义务的认识。

新课标是基于对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研究,对初中政治课程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调整。

二、新课标的主要特点1. 突出培养公民意识: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激发他们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的热情。

2. 强调实践与体验: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通过参观实地、模拟选举和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3. 强化综合能力培养: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辨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通过小组合作、辩论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突出问题导向教学:新课标注重问题导向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新课标的教学内容1. 政治常识: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政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常识,包括国家制度、政治制度、政治组织等。

2. 政治制度与活动: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和分析我国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包括国家机构、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并通过模拟选举、辩论等活动,加深理解。

3. 政治与社会: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包括政治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政治的影响等,通过社会调查、实地参观等活动,拓宽视野。

4. 公民权利和义务: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5. 政治与生活: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政治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包括政治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个人对政治的参与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四、新课标的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将政治概念和原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理解能力。

2. 合作研究法:通过小组合作研究、讨论和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_2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_2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

一般说来,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就是有较高素质的人。

一个有理想追求的民族,往往是有凝聚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民族。

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社会愈是发展,愈是需要其成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以思想品德为核心概念,重新调整和安排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研制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多元文化的多样呈现。

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为了抓住这个时机,我们必须加强和改善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社会在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总主题下,国际形势正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世界的基本格局依然是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各国之间的竞争与较量从冷战时期以军事为主转向以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应该体现在综合国力的强大竞争力上。

这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是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变化word资料5页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变化word资料5页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变化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

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发展才是教育的主体。

但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却阻碍和束缚了学生的自我及个性自由的发展。

而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

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标》从内容到形式各方面都强调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字里行间无不闪现着一切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那么,作为思想品德教育者就应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

一、教师教学方法的变化在传统课程中,总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

教师就这样用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完成任务,学生被当作接受新知的容器。

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法要多样化,倡导教师采取多引导、多组织、多鼓励、多反思等方法进行教学。

具体来说主要是以下方法:㈠讨论法通过讨论能明辨是非,可以集思广义,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讲“尊重他人”时,谈到“宽容是有原则”这一问题时。

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宽容意味着事事都要做出忍让,还是说宽容意味着事事都要迁就他人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联系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各抒己见,在讨论中相互感染,相互认识,共同提高。

㈡创设情境法创设情境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

如讲“抵制不良诱惑”时,可自己设计一幅简单的漫画:在河边画一条美人鱼,它手中捧着一盆五颜六色的水,非常殷勤、热情地邀请在干净水里游泳的鱼儿到它的所谓的“天堂”水中玩,对小鱼来说这里的环境美极了,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回答,你如果是河中的小鱼,你愿意去吗?在这生动有趣的画面中,学生一下子就被画中的情境所感染,学生的各种感官不由自主地被调动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相应的课堂活动中,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得到训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目的。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第三讲:新课程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规律,明确思想品德课基本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真正要搞好《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工作,还要扎实地落实课程标准,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堂教学。

本章旨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策划方面,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教学设计意见。

一、深入分析学情,加强教学针对性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一切教学活动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取得成功。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具体策划时,必须研究教学对象,了解他们的情况,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愿望,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加强针对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初中生的品德学习与建构将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分析学生的目的,可以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策略的采用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了解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初中生正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

其生理和心理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心理特征很不稳定,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

他们一踏进中学大门,往往会不自觉地感到:“我是一个大人了!”他们开始不屑与小学生为伍,渴望加入成年人行列,遇事开始独立思考,不再一味盲从教师和父母。

谁要是再仅仅把他们当作孩子,称呼他们为“小朋友”,那么谁就会失去他们的信任,谁也就别想再进入他们的世界——“小大人”的世界。

他们不仅想与同龄人交往,而且也想与成年人交往,与教师、父母平等相处。

由于身体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但这种“独立意识”却带有与生俱来的幼稚性和片面性。

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对师长们及其他成人的意见,也似听非听。

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

因而在交往过程中容易与成年人形成“代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新课标变化解读
丰都县滨江中学魏伯国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认识规律,预设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教学步骤的过程。

一、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为了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教育,根据中学教育的特点,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在中学设有思想政治品德课之类的课程。

不论期间其名称、具体内容、设置形式等发生过哪些变化,从其设置的目的以及基本教学内容上看,就是一德育课程。

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与中学其它课程有许多相似或相近之处,但作为主要承担德育任务的课程来讲,其设置及功能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程。

它是学校“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

1994 年8 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2001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1995 年12 月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

正因如此,新编的初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有大量有关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史学、伦理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以及人文地理的知识,但它与传授文化知识中渗入德育内涵的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并不以传授文化知识作为其主要功能,而是借助于这些文化知识为载体,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教育。

用学科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指导撰写学科小论文等形式)向中学生灌输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心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就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跟学校其他德育工作形式和途径的区别。

班主任工作、团队会活动、课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区活动、德育管理工作、家庭教育等诸多德育工作形式和途径,各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而用学科教学方法进行德育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更适合中学教育性质、更适应中学生身心成长的客观规律和实际需求。

中学德育工作不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的专利,但思想政治品德课则应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这是由中学教育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特点,以及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决定的。

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法制等知识,帮助学生把握科学的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和思想方法,不断提高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素质,养成健康的心理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既区别于中学的其他文化课程,也区别于中学的其他德育工作形式。

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还必须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根据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客观要求来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规律和设计原则
思想品德课程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所以为了理解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原理,首先就应该探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

后者决定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这是一个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下,通过生活体验、教育熏陶和自我修养,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过程。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全部问题均由此提出。

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学生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感悟和认知。

这种道德认知过程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从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道路。

通过课堂教学获得一定的道德知识的过程更是如此。

它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坚持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的一致性。

思想道德情感体验的产生既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是外在的情景、舆论等对学生刺激的结果,(健康的与不健康的刺激产生不同性质的道德体验)也是学生自身生活信念不断反省、内化和扩展的心理演变过程。

不通过自身的思想斗争、观念冲突不可能产生真正的道德体验,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坚持启迪与内省相结合。

无论是道德认知还是道德情感都最终要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实践。

这是一个自觉地克服困难、有选择的、坚持实现预定道德目的的意志体现。

没有这种道德意志的行为,就不可能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

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紧紧把握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性。

三、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的一致性、启迪与内省相结合、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性等都反映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规律性。

这种规律性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如下原则:
1、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的原则。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不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出发,思想品德课不仅难以实现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相一致,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丧失其基本功能。

从学生实际出发,就是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预设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筹划教学过程等无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一个根本性的命题。

以往大凡成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坚持这一原则的,而失败的、效果差的都是违背这一原则的。

2 、教学的导向性原则。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抽象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完全解答生活实践的所有问题。

唯有把握正确的方向、掌握科学的方法,才是学生“ 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学习” 的基础。

教学设计应主要强调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立场和方向,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道德修养方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起导向作用。

3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正确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理论的目的则在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若教学设计离开了实践,不仅易使理论的科学性陷于教条化、空洞化,也难以使学生真正把握和信服理论的科学性。

这一原则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给学生的生活实践以正确指导,坚持认知和行为的统一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启发教学的原则。

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是不可能由学生自发产生的,(离开社会的“ 格物致知” 是不存在的;人也是环境的产物)它需要从外部灌输” ,并结合自身的“ 觉悟” 。

但这种“ 灌输” 并不是生硬的、强制的说教的代名词,(并非是“我讲你听” 的“ 填鸭式” )也不是“ 越俎代庖” 的自以为是,而是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素质的循循善诱,是对学生思想活动的启示和激发,这就是启发教学的原则。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启发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启迪学生自身的觉悟,“ 灌输” 的外在条件只有通过“ 内省” 也才有实际意义。

5 、正面引导的原则。

德育课程为的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道德信念,尽管要有“ 鉴别” 教育,要有“ 反面教材”,但从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阅历和心理特点看,坚持正面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道德常识、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仍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教学途径。

6、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从指导思想上讲,要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从教学目标上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从教学内容上讲,要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教学方法上讲,要坚持启发教学的原则;从教学途径上讲,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

四、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是(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的手段和途径。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应十分重视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改进。

2、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应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如教师主导教学过程的规律,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等。

3、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更应遵循人的一般认识规律。

思想品德课是引发人的“思想风暴”的课程,不能触及人的思想“灵魂”的(哪怕一间),不是优质的思想品德课。

任何教育又都是小心翼翼地触摸人的心灵的活动。

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更应强调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和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